1

毛主席熟讀歷史,他對歷史人物有著獨道見解,從毛主席評點的這些人物看,大都在歷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

毛主席對劉邦評價很高,曾經(jīng)做了三次評價,第一次,毛主席在《史記·高祖本紀》批注,“項羽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名高明的政治家”,認為劉邦能打敗項羽不是偶是必然。毛主席認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第二次評價:“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jié)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很生動把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點到位。第三次評價:“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由此劉邦在毛主席所有皇帝中評價最高。

毛澤東讀《史記·高祖本紀》時,在將劉邦同項羽相比較之后,作過這樣一個批語:“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泵珴蓶|之所以對劉邦作出如此高的評價,主要是因為他從劉邦的身上,看到了作為一個政治家所應(yīng)當具備的一些基本的胸懷與素養(yǎng)。

作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首先應(yīng)當具有良好的口碑,贏得群眾的支持。劉邦雖然出生社會下層,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早年的在鄉(xiāng)里的名聲也不怎么好,但參加義軍、投身于反秦大業(yè)之后,給人們留下的卻是一個“長者”的印象。也正是這一點,使得他在同項羽的競爭中贏得了先機。

當時楚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guān)中滅秦的封為關(guān)中王。項羽同劉邦都愿意帶兵入關(guān),但一些老將卻認為:關(guān)中百姓飽受秦王朝嚴刑峻法之苦,應(yīng)當派一位為人寬厚的長者去安撫關(guān)中百姓。項羽為人狡詐殘忍,而劉邦素來為人寬厚,因此派劉邦去比較合適。最終楚懷王決定派劉邦率軍入關(guān)。劉邦入關(guān)滅秦后,不僅對百姓秋毫無犯,而且還與民約法三章;百姓持牛羊酒食犒勞,劉邦也婉言謝絕。這些舉動,贏得了民心,百姓們唯恐劉邦不做關(guān)中王。

而項羽在聽說劉邦入關(guān)之后,擔心劉邦借機稱王,趕緊率軍入關(guān)。但又害怕那些投降的秦軍入關(guān)后造反,因此連夜將二十萬秦軍降卒全部坑殺。入關(guān)后,又殺死了已經(jīng)投降的秦王子嬰,焚燒了王宮,將金銀財寶和美女搜刮一空,席卷而去,“所過無不殘破”,徹底喪失了民心。在其后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中,雖然劉邦屢戰(zhàn)屢敗,但在關(guān)中百姓的支持下,依托穩(wěn)固的后方基地,最終擊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

作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應(yīng)當深通政治謀略,識大體、顧大局。項羽入關(guān)后,聽說劉邦要稱王,不禁大怒,決定向劉邦發(fā)起攻擊。而劉邦為了消除誤會,防止同項羽發(fā)生軍事沖突,冒著風險,親自趕赴項羽的軍營。鴻門宴上,憑借著政治家的勇敢與智慧,說服了項羽,避免了直接同項羽發(fā)生沖突,為后來的勝利贏得了時間。

大將韓信率軍平定齊國后,派人給劉邦送去一封信,希望劉邦任命自己為假王(代理國王),鎮(zhèn)守齊國。而這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看到韓信的信后,勃然大怒,說:我被困于此,日夜盼你早點來救援,而你居然要自立為王!一旁的張良、陳平見狀,悄悄提醒他說:我軍正處于不利的境地,你也無力制止韓信稱王,不如順水推舟,否則就有可能生變故。劉邦一聽,立刻醒悟,改口罵到: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假的有什么意思!并立即派張良為使者,冊封韓信為齊王,讓他帶兵攻擊楚國。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這真的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招。因為此時項羽也正派人去游說韓信,齊國的策士蒯通也勸韓信保持中立,但韓信對他們說:漢王遇我甚厚,我豈能以小利而背義!

能夠?qū)彆r度勢、忍辱負重,不爭一時之氣,是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基本素養(yǎng)。就劉邦而言,這方面的素養(yǎng)具體表現(xiàn)在他同項羽的軍事斗爭中。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軍事戰(zhàn)略往往是由政治策略所決定的。楚漢戰(zhàn)爭開始時,劉邦趁項羽東征齊國之機,率各路諸侯五十六萬大軍討伐楚國,攻占了楚國的都城彭城(江蘇徐州),項羽親率三萬精兵回救。劉邦仗著人多,同項羽決戰(zhàn),結(jié)果被項羽打得大敗,傷亡慘重,劉邦僅率數(shù)十騎逃離,父親和老婆都被楚軍俘虜。經(jīng)過這次教訓,劉邦在后來的戰(zhàn)爭中避免同項羽直接交戰(zhàn),而是攻擊他的部下,使得項羽疲于奔命。楚漢兩軍在廣武對陣時,項羽提出“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劉邦卻笑著回答說:“吾寧斗智,不能斗力!北M管項羽同漢軍交戰(zhàn)百戰(zhàn)百勝,但地盤卻是越打越小,人也越打越少,最后垓下一戰(zhàn),全軍覆沒。項羽在垓下戰(zhàn)敗后,他憑借個人的勇猛,突出重圍,到達烏江邊上。烏江亭長對他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钡椨饏s說:“我與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忍不得一時之氣,最終自刎而死。

當然,作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識人用人、知人善任。楚漢戰(zhàn)爭開始時,劉邦和項羽的帳下都網(wǎng)羅了許多人才,但到了后來,那些真正的人才大都跑到劉邦那里去了。韓信在項羽帳下僅僅只是一名執(zhí)戟郎中,但到劉邦那里后,被劉邦封壇拜將,委以重任,對最終擊敗項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劉邦在后來總結(jié)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劉邦作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超強的政治頭腦。所以劉邦最終能嬴得天下,是歷史必然的選擇。

最佳貢獻者
2

劉邦雖然在村里摸爬滾打了多年,才只混得了一個亭長職位,但他的人生抱負可從來不小,從他圍觀秦始皇出行時說的那句:“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即可看出其志向之大。

做買賣得有本錢,打天下也離不開人才相助,劉邦恰恰在這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其早年以無賴的身份混跡街頭,卻慧眼獨具的結(jié)交了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一批具有王佐之才的販夫走卒,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些人的能力,不是隨便哪個人就能在街頭上攏絡(luò)到這么多良材的。

俗話說得好"聽人勸,吃飽飯。"劉邦雖然起初并不重視韓信,但在蕭何和夏侯嬰的極力推薦下,還是設(shè)壇拜將,將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給了一個從未有過任何指揮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毛頭小子,其胸懷之大令人膛目。

劉邦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痹诒腙P(guān)中之后便及時的祭出了“約法三章”這個法寶,果然使得關(guān)中百姓歡呼雀躍,天下蕓蕓眾生皆思漢軍。

干大事的人最難做到的就是自律,尤其是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實力之后,少有人能不飄飄然。劉邦也不例外,但他在進入咸陽后,硬是能夠從美女環(huán)伺的溫柔鄉(xiāng)中,流著滿嘴的哈喇子毅然決然的離去,還駐灞上,這樣的自制力確實異于常人,以至于引起了范增的警覺,好在項羽并未將范增的警告放在心上。

項羽的昏招迭出也是劉邦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其有韓信這樣的天才不能用,白白便宜了劉邦。

忠心如亞父范增也平白無故的遭其猜疑,致帳下最重要的智囊憂憤而亡,可以說是自毀長城。

″鴻門宴”上本是消滅死對頭的天賜良機,又因其優(yōu)柔寡斷而不了了之。

身逢亂世之天時,又具蜀地易守難攻之地利,還有帳下眾文武齊心協(xié)力之人和,再加上劉邦本人的雄心和智慧,其最后的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了。

3

謝謝邀請!劉邦之所以能做皇帝,主要是劉邦很會做人。雖說從小嬌生慣養(yǎng),可劉邦處的一些朋友可不是一般的的人,都是后來為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人,像樊噲、周勃等人都是將才,這些人總是圍著他轉(zhuǎn),他從小就有孩子王的氣派。樊噲賣狗肉,劉邦吃狗肉是不要錢的。后來吃得連本錢就沒有了,就不想給劉邦吃了,劉邦就硬切,樊噲沒有辦法就把刀藏起來,劉邦就用手撕開吃。這個方法傳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沛縣賣狗肉是不用刀的,都是直接用手撕的。就是到了這個地步,樊噲也沒有意見。由于劉邦很會做人、用人,所以大家推他做亭長。這是他政治起家的開始,后來領(lǐng)兵打仗,進入咸陽,約法三章,就真正的顯示出政治家的頭腦了。從他得到了張良、蕭何等大才,就如虎添翼了。無論文臣、武將,他都能統(tǒng)帥得了,和項羽的歷次智斗中。都能略勝一籌。吃了敗仗也不氣餒,而是信心百倍。得到韓信,為他奪取天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劉邦會做人,歸根結(jié)底還是劉邦有一個靈活的政治家的頭腦!

4

劉邦從“市井無賴"到開國皇帝,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的雄才大略和遠大抱負,靠的是他的人盡其才和知人善任。

劉邦出身農(nóng)民,從小游手好閑,不學無術(shù),鄉(xiāng)里人稱他為無賴。但他身上具備了一般人所沒有的東西,那就是豪爽、豁達、眼界和明理。

劉邦在當亭長期間,廣交天下英雄豪杰和有識之士,這為他后來得江山打下了基礎(chǔ)。一次,在押送刑徒去驪山服役,因途中一些刑徒陸續(xù)逃亡,他就釋放其余刑徒,自己逃亡匿芒、碭山中。九月,劉邦在沛縣主吏蕭何和獄掾曹參等人的擁戴下聚眾響應(yīng),稱沛公。后又幸得謀略家張良和軍事家韓信,在這些英雄豪杰的輔佐下,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楚漢戰(zhàn)爭,劉邦終定漢鼎,項羽烏江自刎,為后人留下了無盡了遐想。毛主席對此曾說過: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毛澤東所說的劉邦出身下層,懂得實際情況,決策符合事實,用人得當,的確是用樸素的語言說出了劉邦勝利的根本。而項羽逞一己之勇,決策不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要求,再加上剛愎自用,不能明辨是非和賢愚,因此最終成為悲劇式的英雄人物,而不是成功的政治家。

在道德上,司馬遷并沒有肯定劉邦,他認為劉邦治人治國不是依德,僅僅靠術(shù),是不足取的。然術(shù)到極處也往往是德。

應(yīng)該說,毛主席從政治的角度具體地評價劉邦,這是十分深刻的,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

5

靠的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懊裥摹眲t包括智慧謀略,用人得當?shù)鹊热币徊豢伞G铱磩钏弥,蕭何,張良等都是足智多謀,且又賢良之人。當韓信未被劉邦重視出走后,蕭何卻急急月下追韓信。硬生生將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搶了回來。雖然這只是戲說傳聞。卻足以說明了劉邦用人得當之處。

元昭僅識。



6

劉邦是真英雄,是草根成長起來的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在歷代帝王之中,劉邦的能力足以名列前茅。

他能戰(zhàn)勝項羽,并不是偶然因素,而是歷史的必然,就算歷史再重來一次,最后勝出的依然是劉邦,而不可能是項羽。項羽最多是一個軍事家,他在玩政治、玩權(quán)謀這方面,和劉邦差遠了,二人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別的。

雖然筆者年輕的時候,也是崇拜項羽,踩劉邦的,但是年齡越大,越感覺到,劉邦才是真英雄!俺只能給他一個大寫的“服”!

1.了解民間生活。

劉邦最為人詬病的,是他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市井小民。他和一幫混混整天流浪在一塊,和人打架,調(diào)戲隔壁村的寡婦,沒事斗個蛐蛐,賭個錢,惹了事擺平不了就躲起來。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劉邦家里弟兄們多,沒有錢上學,他能用什么來打發(fā)時間?他本身就是個農(nóng)民出身,這是農(nóng)村常見的現(xiàn)象。

然而在這里生活這么多年,劉邦也深刻意識到,做農(nóng)民有多么不容易,他懂得出臺什么樣的政策能讓農(nóng)民跟著自己干。

這是官二代項羽比不了的。

2.善用權(quán)謀之術(shù)。

劉邦在權(quán)謀之道上運用的真實爐火純青,他可以在形形色色的人物里面周旋,從而成為這些人中間的主線,讓別人唯他馬首是瞻。

于是,張良、韓信、蕭何、陳平、樊噲等太多文臣武將,跟著劉邦來打天下。反觀項羽軍團,雖然上陣殺敵從不含糊,但是他不能知人善任、察納雅言,剛愎自用的他終于將很多人才推向了劉邦一方。

3.善于隱忍。

劉邦從小就遭受家里的白眼,可以說他的臉皮早就厚如城墻,再不要臉的事他都能干出來,只要能活著,就有翻本的機會。所以,當別人罵他的時候,他忍著,還向?qū)Ψ秸埥滔旅嬖撛趺醋觥?/p>

當年韓信本來跟著項羽打工,到劉邦這里不受重視就離開了,蕭何勸他重用韓信。按正常思維來看,這個剛來投靠的人這么豪橫,心里自然不高興,但是劉邦忍了,還當眾拜他為將。后來劉邦被項羽圍著打,韓信不來救他,還要求給他封假王,劉邦正要爆發(fā)洪荒之力,結(jié)果被陳平踢一腳立馬忍住了,還滿足了韓信的要求,并且直接封王,去掉那個“假”。

劉邦和項羽正式開打的時候,一大幫人根本沒想著出力,等著看笑話。劉邦卻主動給人家升官、獎勵金銀財寶,韓信等人這才出手,把項羽逼到自盡。

劉邦太能忍了!

4.從諫如流。

劉邦平生遇到過很多危及生命的時刻,甚至有多次連張良都束手無策,而陳平等人卻屢出奇謀,讓劉邦轉(zhuǎn)危為安。當時漢軍很多人認為陳平人品不好,貪財好色,善用人心,但是陳平本身很有才華,劉邦對他也很信任。

總之,劉邦是個英雄,他具備一切成功的政治家具備的特質(zhì),在歷代帝王之中,劉邦的不可否認的名列前茅。


歡迎朋友們關(guān)注@舊人新說

@新語說古今

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7

劉邦在歷史上一直是個充滿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行為不端,貪酒好色,粗俗不堪,不能和別的帝王相提并論,但也有人說他出身卑微,但為人豪爽講義氣,是帝王之相,對于劉邦的看法真是褒貶不一,出身低微的劉邦到底是靠什么走到人生巔峰的,改變命運的,我們便去一探究竟。


漢高祖劉邦畫像

我們的主人公劉邦在公元前256年出生了,成長于戰(zhàn)國末年,他們老劉家有四個兒子,他排行老三,由于父母老來得子,他在家中倍受寵愛,不愛讀書,不愛干活,鄉(xiāng)里人都說他是個“無賴”。但是性格豪邁的劉邦對此并不放在心上,他喜歡的是結(jié)交朋友,即使他家庭不很好,可是十里八鄉(xiāng)的英雄豪杰都喜歡和他交朋友,有家庭很優(yōu)渥的貴公子,也有市井無賴,這些人都尊稱劉邦一聲“大哥”,后來就推薦劉邦去當了個亭長,表面上看劉邦三十好幾沒老婆沒孩子,大家都覺得劉邦沒出息,可是劉邦是有大抱負的人,劉邦當上了亭長,家里鄉(xiāng)里人對他的態(tài)度也有所改變,劉邦交際面也更加寬了,大家都覺得他為人豪爽愿意和他結(jié)交,從這些文字里我們可以看到劉邦的成功和他的性格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大氣愛結(jié)交朋友,待人有一種天生的領(lǐng)導力,我覺得這是劉邦成功的關(guān)鍵,但光靠這些就夠了嗎?


劉邦劇照

看完劉邦的性格我們再去看看他的相貌,他不是很英俊,但是儀表堂堂,就這樣的男子不應(yīng)該三十歲還打光棍啊,真是讓人匪夷所思,但接下來劉邦的桃花運就要來了,沛縣的縣令好朋友帶著一家人來投靠。這個人姓呂,人稱呂公,縣令為好友舉行了接風宴,大小官員都來了,來的人太多了,便規(guī)定不滿千金的只能坐在堂下,劉邦一聽太生氣了,直接寫了“賀錢一萬”,然后就大搖大擺的走上廳堂,大家都認為他是來攪局的,可呂公,一看劉邦的面相,覺得不同凡響,并且將劉邦安排在身邊坐下,酒席一結(jié)束,呂公就將劉邦帶回自己家中,告訴呂公自己家中有一個女兒可以許配給劉邦,劉邦一聽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立馬跪下叫岳父,這就是劉邦成功的第二條,得到一個助手呂家女兒,再后來劉邦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呂后給了劉邦很多本的幫助,者也是我認為劉邦能成功的一個點,得到賢內(nèi)助。


劉邦與呂后劇照

當時時局動蕩,秦始皇統(tǒng)一了全國之后,好大喜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讓剛剛從戰(zhàn)爭中走出來的人們,又面臨了沉重的徭役,賦稅,民不聊生,但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反抗,當了亭長的劉邦也看到了這樣的現(xiàn)狀,每次隨著服役的人數(shù)增加,劉邦知道在這樣下去是不行的,他不想再干下去了,一次他釋放了所有的徒役,他心里如釋重負,也決定開始反抗,這是劉邦的勇氣和時代造就的成功。


劉邦劇照

劉邦看起來是個無賴、能力不行,可實際上他是“假無賴、真君子”,他是一個有擔當有雄心有抱負有理想的人,并且有出色的領(lǐng)導才能,從他結(jié)交一幫兄弟就可以看出來,而且敢于反抗,因為反抗得到賢內(nèi)助,其實這些都是他自身的優(yōu)點,他不反抗,呂公不會看見他這個小人物,也不會將女兒嫁給他的,劉邦也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人,他看不慣對人民的欺壓,他決定反抗,這些都是他成功的原因,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劉邦看似當上帝王好像很幸運,其實這些都和他自身的優(yōu)秀是分不開的,他是有擔當、有抱負的一代帝王。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創(chuàng)作不易,請多支持,若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斧正。

8

劉邦是政治家,不是“市井無賴”,靠的是謀略取得天下。

9

劉邦出身卑微,甚至當過“市井無賴”,劉邦是如何一步步獲得成功,成為開國皇帝,里面有許多經(jīng)驗值得我們后人借鑒。我們一點一點細說。

抓住歷史大勢

“時勢造英雄!睍r代是一個人成功的社會前提。劉邦在起義前不過是一個亭吏,小小官員完全不值一提,這種小官在當時混亂的秦朝數(shù)不勝數(shù)。然而這些小官里面只有劉邦看清了時代局勢,付諸行動走上了響應(yīng)陳勝吳廣起義,奮起反秦的道路。

劉邦抓住了歷史和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如果走不出第一步,后面的成功便無從談起。在混亂的年代,坐吃等死那就只是真的等死。劉邦自命不凡,審時度勢,敢作敢為。社會從亂到治是歷史大勢,大勢成就了劉邦,而劉邦也抓住了大勢。很多人一直哀嘆沒有成功常常都還沒有踏出第一步。

抓住主要矛盾

劉邦起兵造反,還在很多人跟著瞎造反的時候,他就抓住了造反起義的主要矛盾,那就是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早在劉邦做亭長時 , 為縣上押送犯人酒后放縱徒眾逃亡 , 自己也棄職而哨集山林 , 竟然集合了百人 , 這是他擁有武裝的開始。

恰在這時 , 陳涉等在大澤鄉(xiāng)起義 , 各地紛紛響應(yīng)。 劉邦抓住了這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 當機立斷 , 激殺沛令 , 自號沛公 , 搜羅壯士數(shù)千人 , 擁兵據(jù)沛 , 在帝王的事業(yè)上勇敢地闖出了第一步。

取得沛縣以后 , 劉邦清醒地意識到 , 死守 一隅 , 難成大事 , 于是揮兵略地。在揮兵略地當中劉邦多次遭遇挫折,其后也投奔項梁。但是他一直不肯放棄自己獨立擁有武裝力量。

當秦朝滅亡的時候,劉邦兵力已經(jīng)擁有了僅次于項羽的武裝力量,這些武裝力量也成為他爭霸的資本。

這和近代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獨立武裝最終取得勝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抓住了主要矛盾堅持解決主要矛盾從而取得勝利。

善于用人

劉邦的用人可謂的讓后人津津樂道,不得不為之嘆服。人才永遠是第一資源,而劉邦作為團隊的BOSS善于用人,獲得一系列優(yōu)秀人才的投奔是劉邦成功重要因素。

首先,劉邦選人不拘一格有他獨特的標準。 張 良是替人提鞋的破落子弟 , 韓信是穿人垮下的 潑皮 , 陳平也是家徒四壁的浪客。 這些人都屬于市井之流。但在劉邦眼里 , 他們便是奇才 , 相見恨晚 , 委以重任。事實上這些人才也為漢朝政權(quán)是建立做出巨大貢獻。善于挖掘人才和敢用人才可能恰恰和劉邦的卑微出身有關(guān)。

其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張良與楚的項羽關(guān)系非同尋常。然而當張良勸劉邦奔赴鴻門宴的時候,劉邦選擇了相信。這種相信更加讓張良全身心的為其出謀劃策,最終鴻門宴有驚無險,安全撤離。韓信和陳平之所以叛楚歸漢 , 亞父范增 之所以棄職還家 , 很大的原因是項羽不能知人 , 而且疑人造成的。這恰好是劉邦的優(yōu)點。

最后,劉邦善于聽取意見。劉邦本身的學識肯定是不夠的,劉邦選擇靠自己的手下的人才補充自己本身的不足。劉邦的聽取意見,不論遠近親疏,只要有利他就聽取。自己有錯也積極改正。人才眾多又善于聽取意見,劉邦的成功有了人才優(yōu)勢。

堅毅不拔的性格

經(jīng)受的起打擊又奮起是劉邦成功的性格原因。

先賢孟子日 :

“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勞其筋骨 , 餓其體膚 , 空乏其身 , 行拂亂其所為 , 所以動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

而劉邦孟子所說的這么一個人。在劉邦的成功之路當中也不乏失敗。在與項羽的最初交戰(zhàn)當中,敗多勝少,可是劉邦屢敗屢戰(zhàn),在戰(zhàn)爭當中劉邦多次差點送命,自己父母妻子也成為過俘虜。

劉項戰(zhàn)爭 , “ 大戰(zhàn)七十 , 小戰(zhàn)四十 。 ” 劉邦先慘敗于彭城唯水上 , 再敗于榮陽 , 三敗于成皋 , 四敗于廣 武 , 五敗于固陵。不過劉邦都沒有選擇過放棄,百折不屈,正是劉邦性格當中的韌性。劉邦從屢戰(zhàn)屢敗到陷入僵持到最終取得勝利。而項羽在還有機會的情況下卻不肯過江東,選擇自殺。拼勁和韌性是劉邦成功的性格因素。

曉話觀點:劉邦是兩千年前的英雄人物,但是他從卑微到成功給我們留下太多的啟示。順應(yīng)時勢,抓住關(guān)鍵,善于用人,堅韌不屈,劉邦告訴我們成功需要什么,特別是小人物的成功。當然劉邦成功也離不開他后面支持他的集團,可是這些也是劉邦拼出來的呀。

10

政治謀略!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