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然不一樣了,不然兩千年沒有進步嗎?
儒家思想是一直在與時俱進演變的。
儒家的演變
- 1 春秋時期 ,儒家的開創(chuàng)
春秋亂戰(zhàn),打成了一團,周天子失去了權(quán)威,國際秩序崩塌,開始了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爭相推銷自己的學(xué)說。
諸子中有一個孔丘,也就是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理論。
其實,周天子的國際秩序根本是人倫血親和朋情故交的關(guān)系。
周武王姬發(fā)當(dāng)年分封天下,封的都是摯愛血親和一起戰(zhàn)斗過的忠誠部下,和這些部下也早就聯(lián)姻過了,不是兒女親家就是姑表叔侄。
大家都是一家人,親戚里到的,遇到事情了,講究的是坐下商量,尊老愛幼,論的是一個“禮”字。
但事物發(fā)展自有規(guī)律,所謂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親情是越來越稀薄的。
所以“禮樂崩壞”了。
面對禮樂崩壞,孔子提出了“仁”,什么是仁呢?
“克己復(fù)禮”曰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曰仁,“天下大治”曰仁。
孔子周游列國,四處勸那些諸侯說:“想想以前大家都講‘禮’的日子多好,你們?yōu)樯险咭捕嫉赂咄氐,咱們要‘以德治民’啊!放下刀劍,不要打了,坐在一起好好商量多好,說起來還都是親戚!
自然沒人聽他的,紛紛說道;“你這個老兒,別人提刀握劍虎視眈眈盯著俺,早就不做親戚了,你讓俺先放下刀劍?豈不是害俺去死?不通!“
為此,孔子一度“乏糧困于陳”,差一點就去要飯了!
人是要吃飯的!
為了吃飯,孔子只好退而求其次,開始搞事業(yè)了。
讀書人搞事業(yè)能干什么?當(dāng)然是辦教育了。
所謂“有教無類”的初始意義,就是只要你愿意交學(xué)費來學(xué),我就愿意教你,不論你的出身血統(tǒng)和智商以及資質(zhì)。(多像現(xiàn)如今的某些企業(yè)性質(zhì)的學(xué)校。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孔子之前,教育是被世襲貴族壟斷的,非貴族不得讀書識字。
貴族家庭的教育是父傳子、子傳孫,概不外傳的。
孔子一為了掙錢而辦學(xué),那些在春秋亂世立有軍功的新興軍事貴族就高興了,一傳十十傳百,應(yīng)者云集。
被孔子得了三千門徒七十二賢者,孔子的這個教育事業(yè)可謂龐大了。
既然辦教育,就需要教材!
孔子隨即整理編訂了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
儒家至此算是開創(chuàng)起來了,孔子也成了一代宗師了。
好好辦教育就是好啊!
- 2 戰(zhàn)國時期,儒學(xué)的豐富和發(fā)展
到了戰(zhàn)國,天下更亂,連周天子也沒有了,以前的諸侯霸主,打完了人,滅了人家的國,還要拉過周天子來“講講道理,走一下”禮節(jié)形式“,以示自己還是有道德的。
戰(zhàn)國時期,你如果問某一位大哥,“大哥,您為什么打俺?”
大哥說:“我蠻夷也!”打你就打了,沒有道理。
因為孔子教育事業(yè)的成功,他的門徒眾多,成千上萬的人遍布天下,憑了口舌之利,大聲呼喊孔子的教導(dǎo),“大家要講仁德啊,克己復(fù)禮啊!打人不對!
其中一個叫做孟軻的聲音尤其大,他也學(xué)了孔子周游列國,四處勸那些諸侯王,“那啥,既然沒有周天子了,咱們總要講父子親情吧?總要講長幼有序吧? 您作為君主總希望和臣下有恩義相連吧?您和友邦朋友之間總需要言而有信吧?這些東西舞刀弄槍的可得不到,所以還是放下刀槍,推行仁義吧!”
諸侯們瞪著眼睛紛紛嚷道:“你這個老兒,如今天下早已沒有公理,大家都武裝到了牙齒,提著刀拿著劍保護著自己,你來勸俺放下刀槍,豈不是讓俺去死?不通!”
這個孟軻就是孟子,他也不得志。
還有一個荀子,更有意思,他面對失去了周天子這個天下共主的既成事實,與時俱進,發(fā)明了一個“天”的理論。
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贝蟾乓馑际牵褐灰粋人能復(fù)了“禮”,順應(yīng)了天命,這個人完全可以代周而立,做那天下共主。
孔子的教育事業(yè)辦的就是成功。
- 3 儒家的黃金歲月——漢代。
到了漢代,大家終于打不動了, 其實也是終于打出了勝負(fù),出現(xiàn)了一個天下共主劉邦。
儒家出了一個董仲舒,他雜糅了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提出了“天命所歸”,“君權(quán)神授”,“天人感應(yīng)”的理論,以解釋劉邦的成功。
同時,也為以后的治理提出了具體辦法,他從孟子的“君臣有義,父子有親,朋友有信”中引申出了“三綱五!。
所謂三綱五常,其實只有四個字,那就是“下服從上”。
漢武帝聽了深以為然,儒家有點意思,董仲舒是個人才,那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吧!
儒家第一次登上了統(tǒng)治者舞臺。
- 4 宋明儒學(xué)的大發(fā)展
漢朝之后,天下又進入亂戰(zhàn),魏晉南北朝十六國還有隋唐其實是佛道兩家的黃金時間,大概是因為大家殺戮太重需要宗教慰藉 吧!
儒家作為地火潛伏了下去。
唐朝中期雖然有一個韓愈搞了次復(fù)古運動,儒家露了露崢嶸,可是大唐旋即進入了軍閥割據(jù),緊接著是五代十國。
又是武夫當(dāng)?shù),槍桿子才可以混飯吃,儒家又歸于沉寂。
到了大宋,趙匡胤一統(tǒng)天下,勵精圖治,大和平來臨,儒家又冉冉升起。
出了“程朱理學(xué)”。
程是程顥和程頤兩兄弟,朱是朱熹。
二程兄弟在漢儒的基礎(chǔ)上又進一步,提出了要達到仁政,必須遵循”天理“,也就是他們的“理學(xué)”。
何謂“天理”,天理即是人倫道德,尊卑等級,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親永遠(yuǎn)是對的,多么混蛋也不應(yīng)該反抗;君主永遠(yuǎn)是正確的,怎么殘暴臣子也應(yīng)該忠誠。
大家遇到壓迫都不反抗,當(dāng)然都一團和氣,可不就“仁政”了唄!可不就家庭幸福了唄!
很符合統(tǒng)治者的利益以及千萬家庭君王(父親)的利益。
可是,有壓迫就有反抗,怎么才能做到不反抗呢?
朱熹給出了答案,“存天理,滅人欲”。
這里就不批判朱熹了,咱們只要知道這六個字很混蛋就行了。
滅人欲是滅不了的,朱熹的同時代人,就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也是儒家。
陸九淵雖然不敢明確反對被統(tǒng)治者認(rèn)可的理學(xué),他還是喊出了“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是為“心學(xué)‘。
做人有時候還是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好,包括你們君主和做父親的人。
“理學(xué)”也罷,“心學(xué)”也罷,他們的最高旗幟還是孔子的“仁”。
然后是大元朝,大元90年,統(tǒng)治者雖然是佛教,但是地方上還是儒家的天下,大元不管,也沒有能力去管。
到了大明,朱元璋很喜歡朱熹的理論,“理學(xué)”是在幫助維護他的根本利益嘛!
于是,理學(xué)大行其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被歸為了“天理”。
為了削弱子女反抗家庭壓迫,連婦女裹腳也被有意無意地大力提倡了出來,一片罪惡。
這時候的這種儒家其實已經(jīng)離孔孟之論有點遠(yuǎn)了,但是他們也確確實實是儒家,因為儒家的最高綱領(lǐng)是“天下無事”,把搞事的人都搞定,自然也 可以說是“天下無事”的仁政了。
再重復(fù)一遍,人欲是滅不了的 。
大明中期就出了一代大儒王陽明。
王陽明喊出了“心即理也”,“心外無物”。
面對一片罪惡,他說:問問自己的良知,君王也罷,臣下也罷,普通人也罷,要找出內(nèi)心的良知來,這個良知是每個人與生具有的。
然后,再“知行合一”。
我們要知道, 面對擁有絕對力量的“存天理滅人欲”,能喊出這一句話,非常不容易,王陽明很偉大!
- 5 明清之際的儒學(xué)新發(fā)展
循著王陽明的路線,到了晚明先是李贄喊出了“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肯定了人們的正常需要,肯定了人欲的正常,反對道學(xué)家的虛偽說教。
李贄的命運坎坷。
黃宗羲出現(xiàn)的時候,明政府控制天下的力量已經(jīng)沒有那么強大了,黃宗羲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觀點,有點孟子的意思了,君臣是平等的,君有義了,臣自然忠,父親慈了,子自然孝。
顧炎武更進一步,直接批判君主專制了,他說:“天下者天下人的天下,應(yīng)該’眾治‘!绷簡⒊髞砜偨Y(jié)顧炎武的思想為八個大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
王夫之再進一步,批判了歷代帝王把天下作為自家私產(chǎn)的做法,他說應(yīng)該“循天下之公”,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質(zhì)運動規(guī)律,有點唯物主義的味道了。
那么這些人開始直接反對君王了,還算儒家嗎?
當(dāng)然算了,孔子從來也沒有支持過某個具體的帝王,他所提倡的只是“大仁”,天下人幸福。
這些人追求的還是“大仁天下”,所以還是儒家。
可惜,大清來了。
大清統(tǒng)治者認(rèn)為還是“存天理滅人欲”比較符合他們的利益。
然而不怕。
儒家是地火,“心學(xué)”暫時潛伏而已。
最后孫中山循著王夫之喊出了“天下為公”,推翻了把天下視為帝王家私產(chǎn)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