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據(jù)說室韋與契丹有親緣關系,但是室韋與契丹互不隸屬。契丹走出大興安嶺,來到草原上,逐步發(fā)展壯大起來。最終契丹人統(tǒng)一了塞北,主導建立了遼朝。

遼國統(tǒng)一北方后,北方草原上人口稀少,而且部族繁雜。遼帝對草原不放心,所以希望有與契丹同源共祖的勢力來駕馭草原。

室韋與契丹同源,據(jù)說語言還相通。于是遼帝盯上了臣服了遼國的室韋各部。在遼帝的征伐和威逼利誘下,大部分室韋人,在遼帝的要求下,遷入了草原。據(jù)說最順從遼帝的室韋部落就是蒙兀室韋,所以蒙兀室韋得到遼帝的封賞,是最厚的。漠北草原各部大都封賞給了蒙兀室韋貴族。自此漠北草原各部統(tǒng)稱“蒙!敝T部,后經(jīng)音譯變?yōu)椤懊晒拧敝T部。

金滅遼后,金帝深知蒙古諸部與遼國關系深厚,因此金朝千方百計打壓蒙古諸部。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tǒng)一了蒙古諸部后,揮師南下,掃平了草原。克烈部以及其他草原部族,自此全部被并入了蒙古汗國。

從此蒙古就由國名,逐漸變成了北方草原民族的統(tǒng)稱。這種轉(zhuǎn)變與漢朝將農(nóng)耕民族統(tǒng)一為漢人的歷程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室韋是蒙古的起源,但是室韋人只是蒙古人的祖源之一,蒙古人是由眾多祖源共同構(gòu)成的。個人認為,室韋人與蒙古人的聯(lián)系,更多的應該是在精神層面上和文化層面上。

最佳貢獻者
2

漢朝的時候,東北住著許多少數(shù)民族部落,他們統(tǒng)稱為“東胡”人。這些部落包括后來的室韋人、蒙古人、契丹人、鄂倫春人等等。


“室韋”這個名稱始于北魏時期,當時這個部族被稱為“失韋”。他們在南北朝時生活在嫩江流域以西,額爾古納河以東的地區(qū),與突厥人為鄰。

(今天的室韋人)

室韋人中有一個分支,名叫蒙兀室韋,這個分支就是蒙古人的祖先。這個名叫蒙兀室韋的分支是在孛兒貼赤那擔任首領時,從東北地區(qū)西遷到蒙古高原的。而這個孛爾貼赤那,正是成吉思汗的先祖。所以說,室韋人與蒙古人是同宗同源的關系,所以在文化上,包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二者都十分接近。

室韋的婦女喜歡用紅色的珠子做為裝飾物,將這些紅珠子穿起來掛在脖子上,誰的紅珠子多,誰的地位就尊貴。如果娶媳婦沒有紅珠子當做聘禮,女方是不會出嫁的。

室韋婦女和蒙古婦女一樣,喜歡帶一種名叫“固始冠”的帽子。這是一種圓柱性的帽子,上面用羽毛裝飾,有錢人會點綴珍珠、黃金或者寶石。這種帽子很高,最高的有一尺五以上,是用樺樹皮制成的,旁人是不能隨便觸摸的,否則就是觸犯了帽主人的尊嚴。

室韋婦女和蒙古婦女的發(fā)型都是從后面把頭發(fā)挽到頭頂上,梳成一個發(fā)髻,用網(wǎng)兜網(wǎng)住,塞進固始冠里面,再用繩子系緊。這些婦女們都擅長騎馬,騎馬時喜歡用天藍色的綢料從腰部將長袍束起來,掛在胸前。


室韋和蒙古的男子的發(fā)型,都是前額短,兩鬢長,而且喜歡將兩鬢的頭發(fā)垂至肩膀上,稱為“婆焦”。他們同樣喜歡穿著從右邊開口的肥大長袍,用緞帶子束腰,長袍的袖子上有一塊半圓形的馬蹄袖頭,天冷的時候翻下來,就是一雙保暖的手套。


根據(jù)《北史-室韋傳》的記載,室韋人“射獵為務,食肉衣皮,鑿冰沒水中”,而蒙古人的飲食習慣和室韋人基本相同,都是喜歡吃羊肉和牛肉,也打獵一些野生動物。


在肉類食物的做法上,雙方基本是一樣的。今天蒙古烤肉中的食爐,就是室韋人留下來的遺物。雙方都喜歡將帶皮的生肉投進地上的熱坑中烤,也一樣喜歡吃馬奶。馬奶在蒙古語中叫“忽迷思”,這個名稱也是起源于室韋語。

古代室韋人和蒙古人都有一個特殊的傳統(tǒng),就是吃肉的時候,肉是不洗的。他們只是將肉上的毛用刀子刮干凈,將肉放在烤爐中烤熟。對于動物內(nèi)臟,他們都會用鍋煮成湯,用這種湯來沖洗裝肉的碗,沖過的湯水絕不浪費,還要倒回鍋內(nèi)。因為在他們看來,浪費食物是最大的罪惡,包括肉湯在內(nèi)。


室韋人住的房子,是用樺樹建造的,屋頂鋪上樺樹皮和動物的皮。他們相聚而居,這種小房子是可以拆解的,是蒙古包的前身。


室韋人和蒙古人都是逐水草而居,“得水則止,謂之定營”。在找到宿營地后,會用車子圍成一個圓圈,形成一種環(huán)營的居住方式。首領會住在圈子的中間,稱為“古列庭”,這樣在遇到外敵時,也能保證部落的安全。

室韋人和蒙古人的住所都是圓形的,都是利用木材支撐,在頂部開口采光,也便于炊煙從房頂散出去。雙方的房門都是對著太陽升起的方面開的,據(jù)說能帶來吉祥。


室韋人和蒙古人的男孩很小就學會騎馬,族里的大人會給他們特制的小弓,讓他們學習騎射。甚至女性們也能騎在馬上飛馳。因為他們騎的馬的品種基本上都是蒙古馬,比較小型一點,所以他們的馬蹬比其他民族的要短一點,但是耐力很好,可以長途飛奔。

室韋人和蒙古人的弓箭都是用河柳樹制成的,用鳥羽毛做為箭翎,射出去的箭飛得又平又急,命中率很高。他們的馬鞍都是用輕便的木頭制成,重量輕,便于人騎在上面做各種動作,尤其適合在馬上戰(zhàn)斗。


13世紀初的時候,室韋部被女真建立的金吞并,被遷到今天的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北部一帶。從此室韋這個名稱逐漸消失了,而從室韋部落分化出來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走上了歷史的中心舞臺。

3

室韋是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大草原上的一個部落民族,現(xiàn)今為止我國內(nèi)蒙古北部地區(qū),地處中俄邊境還有室韋鎮(zhèn),這座室韋鎮(zhèn)也是現(xiàn)今蒙古族祭祖尋根的重要村鎮(zhèn)。室韋部落也被稱為蒙古族發(fā)祥源頭之一。

關于室韋的記載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北魏文獻,室韋最初的稱呼為“失韋”,至隋朝時期改為室韋部落。室韋最初是源于東胡體系,屬于烏桓和鮮卑族宇文部落旁支,而室韋部落的主要生存地域為現(xiàn)今黑龍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廣袤地域。

而對不同地域內(nèi)的室韋部落稱呼也不同,南部室韋被稱為契丹,北部則稱為室韋。其實說蒙古人是室韋部落的后裔也可以這么說,室韋作為一個部落形成并不只是單一的,它在唐朝時期曾分為五大部落。

在新舊唐書的《室韋傳》里對它們有詳細記載,室韋部落共分為五大部族,共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大室韋、深未但室韋,他們集中生存的地域在現(xiàn)今大興安嶺一帶、貝加爾湖地區(qū)以及諾敏河流域等

所以說室韋是作為一個大部落而不僅指單一的某個民族共同體,而是指多民族共同體。蒙古族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草原各部的共稱,可以說蒙古族也包含在室韋部落里,也是室韋的后裔,同樣契丹人也包含在室韋部落里,也可以算作室韋的后裔,包括滿族人也就是當時的女真族人也可以算是包含在室韋部落里。

室韋在隋唐時期在草原各部中實力不是很強大,當時稱霸草原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主要是突厥人,室韋部落當時常年受到突厥人欺凌,幾乎差點被滅,恰逢隋文帝當時聽取戰(zhàn)略家裴矩的建議,軍事打擊配合挑撥離間成功分化了突厥內(nèi)部,使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同時隋文帝又大力扶持支援室韋部落,使得室韋部落得以和突厥人抗衡。

成吉思汗這一部落就是源自于當年隋唐時期的室韋部落,所以幾百年之后成吉思汗一直深深敬仰著隋文帝,他常告誡后世子孫,隋文帝是整個蒙古族的救命恩人,沒有隋文帝就沒有后世的成吉思汗,子孫每年必須要對隋文帝的陵寢進行祭拜大典。所以成吉思汗的子孫每年都要去祭拜隋文帝的泰陵。

從史書記載成吉思汗告誡后世子孫每年祭拜隋文帝來看,就可以證明蒙古族是出自室韋部落,屬于室韋部落的后裔之一,但蒙古族不代表整個室韋部落,包括現(xiàn)在契丹人的后裔達斡爾族也可以算作是室韋部落的后裔之一。

只能說室韋部落是中國古代早期草原大部落之一,它衍生出了很多后世的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只是它衍生出來的民族之一。

4

室韋這個民族原本是中國古代東北三大族系之一——東胡族系的分支。在《魏書》中的記載是:

“失韋國,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路出和龍北千余里,入契丹國!睆拿褡逭Z言習俗上看來“國土下濕,語與庫莫奚、契丹、豆莫婁國同。頗有粟麥及穄,唯食豬魚,養(yǎng)牛馬,俗又無羊。夏則城居,冬逐水草。亦多貂皮。丈夫索發(fā)。用角弓,其箭尤長。女婦束發(fā),作叉手髻!

由此可見,室韋(也稱為失韋)的語言習俗和東北契丹等國的語言習慣類似,生活習慣也和東北主要民族的習俗相類似。到了唐代,逐漸分化為南室韋,有25個氏族,在今齊齊哈爾市至呼倫湖一帶;北室韋,凡9個氏族,分布大興安嶺東側(cè)的諾敏河流域東達小興安嶺西段;缽室韋,居大興安嶺北麓盤古河流域;深未但室韋,大體在今根河流域;大室韋,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qū)。黃頭室韋,約以今烏蘭浩特市為中心,散布在北至綽爾河的洮兒河上中游地區(qū);訥北(訥北支、訥比支)部,在今嫩江縣治北的嫩江東岸附近;駱丹(落坦、駱駝、落俎)部,分布于黑龍江上游北岸,東至結(jié)雅河上中游,但未達海蘭泡東南地區(qū);蒙兀(蒙瓦)部,在額爾古納河下游以東、黑龍江。

其中的蒙兀室韋就是蒙古族的族源,這支民族在唐代之后逐漸遷徙到了蒙古草原之上。由于五代之后的民族觀念有了較大的不同,蒙古族也大致在這一過程中正式發(fā)展壯大。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少數(shù)民族追溯自己的族源一般都要追溯至三皇五帝。比如鮮卑就稱自己祖先是黃帝少子昌義,證明自己也是華夏的一部分,從而保證自己在華夏中原地區(qū)統(tǒng)治的合法性。

到了遼金時期,民族觀念逐漸興起,史書上稱之為“民族自況”。比如契丹就自稱自己是東胡之后,被匈奴擊敗之后退保鮮卑山。這一時期,由于唐代的民族混同,華夏的概念就逐漸淡漠了,所以基本上都是稱自己的族名作為辨識身份的依據(jù)。其中,蒙古族就是由蒙兀室韋逐漸吸收周邊的小民族而不斷發(fā)展而來,形成了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部落,經(jīng)過了鐵木真的統(tǒng)一才形成了最終的蒙古族和蒙古帝國。

文:經(jīng)典守望者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5

室韋首見于古代文獻是在公元5世紀的北魏,其后歷經(jīng)隋、唐、遼、金,在金朝中期時從史書上消失。室韋一族是古代東北三大族系(肅慎、濊貊、東胡)融合產(chǎn)生的新的民族綜合體,來源復雜,各部之間不相統(tǒng)屬。唐代時,室韋分為20余部,按照地域可大致分為中部的東胡系、東部的肅慎-挹婁族系、西部的突厥系。

唐朝末年,室韋各部(包括蒙兀室韋)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12世紀中葉,合不勒汗(鐵木真曾祖統(tǒng)一尼倫各部(即黃金家族,原屬蒙兀室韋);1206年,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上的各部落,建立了統(tǒng)一蒙古帝國,“蒙古”一詞成為各部的共同名稱。

附圖,唐朝前期室韋領地

室韋——位于東北地區(qū)的部落綜合體

室韋(也稱失韋),根據(jù)隋唐史籍來看,其大致上分布于今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之間,是一群古代部落的泛稱。根據(jù)《隋書》記載,隋代時室韋分為5部,分別是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曾向隋朝朝貢。

據(jù)《隋書》卷84:“室韋,契丹之類也。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室韋,分為五部,不相總一,所謂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
據(jù)《舊唐書》卷199:“室韋者,契丹之別類也。居峱越河北,其國在京師東北七千里。東至黑水靺鞨,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于海。其國無君長,有大首領十七人,并號“莫賀弗”,世管攝之,而附于突厥。

791年前后,唐朝在室韋之地設置室韋都督府,轄區(qū)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龍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一帶,共領二十余部:分布于嫩江與黑龍江交匯處以下的黑龍江河道(那河)沿岸者的達末婁部、達姤部、東室韋部、烏羅渾部和黃頭部;大興安嶺以東的那禮部、烏丸部、訥北支部、婆萵部、大如者部、小如者部、嶺西部、山北部;居俱輪泊(今達賚湖)南的烏素固部、移塞沒部、塞曷支部、和鮮部(黑車子室韋);今額爾古納河沿岸的西室韋部、大室韋部和今石勒喀河西岸的蒙兀室韋部、落坦部。

《新唐書》卷219 :“分部凡二十馀:曰嶺西部、山北部、黃頭部,強部也;大如者部、小如者部、婆萵部、訥北部、駱丹部,悉處柳城東北,近者三千,遠六千里而贏;最西有烏素固部,與回紇接,當俱倫泊之西南......其北有東室韋,蓋烏丸東南鄙馀人也。

附圖,唐代周邊各勢力圖

840年,稱霸蒙古高原的回鶻汗國滅亡,與此同時,居住在西拉木倫河沿岸(遼河水系)的契丹人興起;室韋諸部受到契丹人的侵襲,室韋部落開始西遷。916年,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八部,建立大契丹國,室韋各部臣屬于契丹。在契丹、女真統(tǒng)治時期,部分室韋融入契丹、女真;部分在原地,但不以其原名稱之;部分西遷到蒙古高原,形成新的部落共同體。

蒙兀室韋與蒙古族

“蒙古”之名最早見于唐代,即蒙兀室韋,在今大興安嶺以北、額爾古納河下游以南。蒙古的遠祖可追溯到東胡,東胡被匈奴擊敗后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鮮卑在西晉時期崛起,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禿發(fā)部、宇文部鮮卑部以及拓跋部的別支柔然等。柔然被突厥擊敗后,逃到遼河上游的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逃到外興安嶺以南地區(qū)的成為蒙兀室韋的祖先之一。

南宋 洪皓《松漠記聞》:“盲骨子,《契丹事跡》謂之朦古國,即唐之蒙兀部。
《舊唐書》卷199:“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今達賚湖),屈曲東流,經(jīng)西室韋界,又東經(jīng)大室韋界,又東經(jīng)蒙兀室韋之北,落俎室韋之南,又東流與那河、忽汗河合,又東經(jīng)南黑水靺鞨之北,北黑水靺鞨之南,東流注于海。”

附圖,蒙兀室韋

唐末以后,蒙兀室韋越過大興安嶺西遷至蒙古高原東部,成為游牧部落。12世紀初,蒙兀室韋的尼倫部落,在成吉思汗的祖先合不勒汗的帶領下遷至三河之源(斡難河、土拉河、烏爾遜河)的肯特山地,成吉思汗所屬的乞顏部即屬此部分。契丹滅亡后,合不勒汗(鐵木真曾祖)趁機脫離遼朝自立,統(tǒng)一尼倫各部,建立蒙兀國,隨后在金朝的打擊下分裂。

金朝衰落以后,乞顏部孛兒只斤氏的鐵木真開始蒙古統(tǒng)一大業(yè),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等相繼臣服。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里爾臺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蒙古一詞成為草原各部的共同名稱。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筚澕雨P注。。

6

室韋,初作失韋,隋時始用室韋,后也有寫作失韋、失圍的。原系蒙古語音譯,森林之意。用作族稱,意為“林中人”,方壯猷等說室韋為“鮮卑”的同名異譯或別稱。

中國古族名。公元5~10世紀主要活動在嫩江﹑綽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流域。又作“失韋”﹐或“失圍”。中唐以后﹐文獻上又把室韋稱作 “達怛”。室韋-達怛人是東胡后裔﹐是蒙古族的先民。 室韋族見于漢文文獻,始于5世紀(北魏),進入11世紀后(金前期),史書上才無室韋活動記事,凡歷6個世紀左右。其間,約從9世紀末起,因累遭契丹襲擊等原因,一些部落西遷南徙,采用了新的稱號,走上新的發(fā)展道路,中世紀后期名震亞歐大陸的蒙古族,即是他的蒙兀部西遷后發(fā)展形成的。10世紀初被契丹人征服后,他開始了與其它民族融合以及消失的過程。

室韋,初作失韋,隋時始用室韋,后也有寫作失韋、失圍的。原系蒙古語音譯,森林之意。用作族稱,意為“林中人”,方壯猷等說室韋為“鮮卑”的同名異譯或別稱。

自北魏時期起﹐室韋各部開始與中原王朝通貢。當時室韋人居住在今內(nèi)蒙古東室韋族北部和嫩江流域﹐處在原始公社階段(見原始公社制)。他們已經(jīng)從事原始的農(nóng)耕和畜牧﹐使用角弓和長箭獵獲野獸﹐用鹿皮制作衣服。男子束發(fā)﹐婦女束發(fā)作叉手髻。語言與契丹相同﹐都屬東胡語言的方言分支。

突厥汗廷統(tǒng)治蒙古高原之后﹐室韋人成了突厥臣屬。突厥可汗派3個吐屯(總領幾個部落的官員)統(tǒng)治室韋。

在隋代﹐室韋分為5大部分﹕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南室韋在契丹之北﹐內(nèi)分25個小部落﹐已出現(xiàn)世襲的部落首領。他們用蘆葦和柳條編織房舍。使用木筏和皮船。粗放的農(nóng)耕只能得到少量的收成。飼養(yǎng)為數(shù)不多的馬匹﹐而豬﹑牛較多﹐但不養(yǎng)羊。自南室韋北行11日路程﹐便到北室韋之地。北室韋內(nèi)分9個小部落﹐以漁獵為主要的生產(chǎn)活動。捕貂取皮﹐獵獲獐﹑鹿﹐取得肉食和皮張。捕魚也是他們經(jīng)常的生計﹐即使在寒冬﹐也要鑿冰撈魚。由于氣候寒冷﹐在土穴中過冬。人們善于滑雪。北室韋人曾派出貢使﹐向隋廷貢獻方物。再往北﹐是缽室韋的居地﹐他們也分為若干小部落。有用樺皮覆蓋的房屋﹐生活方式與北室韋人相同。深末怛室韋在缽室韋的西南﹐也是穴居的游獵民。在他們的西北﹐是大室韋的居住地。

唐朝初年﹐室韋人還處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階段﹐“其國無君長”﹐“無賦額”。部落首領稱為 “莫賀弗”。在原始的農(nóng)耕中使用人拽的木犁。盛行集體圍獵。在父權(quán)家族中保留著明顯的母權(quán)制遺跡﹕男子娶妻﹐要在岳丈家勞動3年﹐才能領回妻子。據(jù)唐人記載﹐當時室韋人分成嶺西室韋﹑山北室韋﹑黃頭室韋﹑大如者室韋﹑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訥北支室韋等9部分。

唐代蒙古高原動蕩的局勢把室韋人卷進同鄰人的戰(zhàn)爭紛亂之中﹐刺激了他們的社會發(fā)展。進入8世紀之后﹐稱為“三十姓達怛”的呼倫貝爾高原室韋人﹐在反抗突厥汗廷室韋統(tǒng)治的斗爭中發(fā)展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一些室韋人逐漸向西向南移動﹐他們在文獻中又被稱為達怛。到回紇汗廷時期﹐漠北有九姓達怛﹐漠南有陰山室韋(又稱陰山達怛)﹑黑車子室韋(又稱黑車子達怛)。這些部落參與蒙古高原和唐朝北邊的政治軍事糾紛﹐迅速發(fā)生階級分化。室韋各部不斷向唐朝朝貢﹐接受唐朝所授都督﹑大都督等官號﹐出現(xiàn)了部落顯貴。

8~9世紀﹐唐朝人對呼倫貝爾高原一帶的室韋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據(jù)記載﹐俱倫泊(今呼倫湖)“四面皆室韋”。泊西南有烏素固部落﹐其東有移塞沒部落。河(今綽爾河)之南有塞曷支部落。其東有和解部落﹑烏羅護部落﹑那禮部落。在這些部落的東北有山北室韋。其北有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此外還有嶺西室韋和人戶眾多的黃頭室韋。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畔有大室韋﹑蒙兀室韋﹑落坦(一作“俎”)室韋!懊韶!笔敲晒乓环Q在中國歷史文獻中的最早記載。

至遼代﹐室韋人先后被契丹貴族所征服﹐成為遼朝的臣屬。契丹人把室韋-達怛人稱作“阻卜”﹐金朝也常沿用此名稱。

室韋一詞﹐據(jù)法國學者伯希和(即P.佩利奧)的推測﹐是“鮮卑”的同詞異譯。這個看法不失為一種有參考價值的意見。7~8世紀以后﹐室韋逐漸被稱為達怛(元代譯作塔塔兒)﹐這是因為達怛部落強大﹐其它大小部落也紛紛以達怛自稱。室韋─達怛人的語言是烏桓﹑鮮卑以來一脈相傳的東胡語言的分支﹐蒙古語便是從東胡語言的一支方言演變和發(fā)展起來的。室韋─達怛人是蒙古族的先民﹐是古蒙古人。11~12世紀的蒙古﹑塔塔兒﹑蔑兒乞﹑札剌亦兒等操蒙古語的游牧民﹐都是室韋─達怛人的后代。840年﹐黠戛斯人南下﹐迫使回鶻人西遷。室韋─達怛人乘機成批遷入漠北﹐使這一片原是突厥語游牧部落的牧地逐漸蒙古化﹐從而改變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布。

?





7

答案:室韋部落是蒙古部落主要的祖先,蒙古人大多是室韋人的后裔。

一、室韋與契丹皆源自鮮卑宇文部

公元5世紀:北魏時開始有室韋的記載。室韋與契丹皆源自于鮮卑宇文部,以興安嶺為界,以南為契丹,以北室韋;钴S區(qū)域在今黑龍江中上游流域及嫩江流域。

公元544年(東魏武定二年)起,室韋各部逐步向中原王朝朝貢。

公元6世紀中葉:突蕨打敗柔然并統(tǒng)治大漠南北以后,室韋臣服于突蕨,受突蕨統(tǒng)轄。唐朝初年,室韋人還處于原始公社階段,部落首領稱為“莫賀弗”。

公元629年(唐貞觀三年):唐朝以室韋、契丹部落置師州,僑治營州境內(nèi),管理室韋、契丹事務。

公元707年:唐置乎盧節(jié)度,管轄室韋、契丹等部。

公元788年(唐貞元四年):唐朝設立室韋都督府,以室韋首領為大都督、都督,室韋地正式納入唐朝版圖以內(nèi)。

二、室韋逐漸演化為蒙古,室韋蒙兀部牽頭組建蒙古諸部

公元10世紀以后,契丹建立政權(quán)過程中,室韋部族一部分西遷南遷,一部分并入契丹。其中一支室韋蒙兀部西遷至達斡難河(今鄂嫩河)發(fā)源地不兒罕山(今大肯特山),這里在后世被公認為蒙古族的發(fā)源地,到金末發(fā)展為多達16個部落的蒙古族。“蒙兀”即為“蒙古”,翻譯不同而已。室韋蒙兀部就是后世蒙古族的主體核心。

另兩支室韋部族大如者部和小如者部都從大興安嶺以東西遷至石勒喀河流域,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韋、烏素古、和解、那禮等部。這些室韋部族都逐步在金末被以鐵木真為首的蒙兀部兼并進來,或主動加入,形成了蒙古諸部。不少突蕨部落也被蒙古同化,被歸納為蒙古諸部。

三、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諸部,建立大蒙古汗國

公元1204年(宋寧宗嘉泰四年):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諸部。

公元1206年(宋寧宗開禧二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臺(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汗國。

8

室韋即鮮卑,也就是后來的錫伯,同一詞匯的不同音譯而已。蒙古其先為尼倫蒙古,尼倫同柔然。鮮卑南遷柔然統(tǒng)一蒙古高原,蒙古與室韋同屬柔然,不同的是蒙古先祖游牧,室韋人游獵。突厥崛起后不斷向東侵吞柔然舊地,蒙古先祖逃難入山林地區(qū),而后不斷兼并林木百姓發(fā)展壯大。但新興的蒙古影響力不足,在中原系被歸入室韋,在突厥系被歸入韃靼,直至蒙古統(tǒng)一草原才將這一稱謂傳遍世界。

9

室韋,是蒙語,也是過去蒙族的獵場!應該是打獵的地方!個人理解而已!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