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韋,初作失韋,隋時始用室韋,后也有寫作失韋、失圍的。原系蒙古語音譯,森林之意。用作族稱,意為“林中人”,方壯猷等說室韋為“鮮卑”的同名異譯或別稱。
中國古族名。公元5~10世紀主要活動在嫩江﹑綽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流域。又作“失韋”﹐或“失圍”。中唐以后﹐文獻上又把室韋稱作 “達怛”。室韋-達怛人是東胡后裔﹐是蒙古族的先民。 室韋族見于漢文文獻,始于5世紀(北魏),進入11世紀后(金前期),史書上才無室韋活動記事,凡歷6個世紀左右。其間,約從9世紀末起,因累遭契丹襲擊等原因,一些部落西遷南徙,采用了新的稱號,走上新的發(fā)展道路,中世紀后期名震亞歐大陸的蒙古族,即是他的蒙兀部西遷后發(fā)展形成的。10世紀初被契丹人征服后,他開始了與其它民族融合以及消失的過程。
室韋,初作失韋,隋時始用室韋,后也有寫作失韋、失圍的。原系蒙古語音譯,森林之意。用作族稱,意為“林中人”,方壯猷等說室韋為“鮮卑”的同名異譯或別稱。
自北魏時期起﹐室韋各部開始與中原王朝通貢。當時室韋人居住在今內(nèi)蒙古東室韋族北部和嫩江流域﹐處在原始公社階段(見原始公社制)。他們已經(jīng)從事原始的農(nóng)耕和畜牧﹐使用角弓和長箭獵獲野獸﹐用鹿皮制作衣服。男子束發(fā)﹐婦女束發(fā)作叉手髻。語言與契丹相同﹐都屬東胡語言的方言分支。
突厥汗廷統(tǒng)治蒙古高原之后﹐室韋人成了突厥臣屬。突厥可汗派3個吐屯(總領幾個部落的官員)統(tǒng)治室韋。
在隋代﹐室韋分為5大部分﹕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南室韋在契丹之北﹐內(nèi)分25個小部落﹐已出現(xiàn)世襲的部落首領。他們用蘆葦和柳條編織房舍。使用木筏和皮船。粗放的農(nóng)耕只能得到少量的收成。飼養(yǎng)為數(shù)不多的馬匹﹐而豬﹑牛較多﹐但不養(yǎng)羊。自南室韋北行11日路程﹐便到北室韋之地。北室韋內(nèi)分9個小部落﹐以漁獵為主要的生產(chǎn)活動。捕貂取皮﹐獵獲獐﹑鹿﹐取得肉食和皮張。捕魚也是他們經(jīng)常的生計﹐即使在寒冬﹐也要鑿冰撈魚。由于氣候寒冷﹐在土穴中過冬。人們善于滑雪。北室韋人曾派出貢使﹐向隋廷貢獻方物。再往北﹐是缽室韋的居地﹐他們也分為若干小部落。有用樺皮覆蓋的房屋﹐生活方式與北室韋人相同。深末怛室韋在缽室韋的西南﹐也是穴居的游獵民。在他們的西北﹐是大室韋的居住地。
唐朝初年﹐室韋人還處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階段﹐“其國無君長”﹐“無賦額”。部落首領稱為 “莫賀弗”。在原始的農(nóng)耕中使用人拽的木犁。盛行集體圍獵。在父權(quán)家族中保留著明顯的母權(quán)制遺跡﹕男子娶妻﹐要在岳丈家勞動3年﹐才能領回妻子。據(jù)唐人記載﹐當時室韋人分成嶺西室韋﹑山北室韋﹑黃頭室韋﹑大如者室韋﹑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訥北支室韋等9部分。
唐代蒙古高原動蕩的局勢把室韋人卷進同鄰人的戰(zhàn)爭紛亂之中﹐刺激了他們的社會發(fā)展。進入8世紀之后﹐稱為“三十姓達怛”的呼倫貝爾高原室韋人﹐在反抗突厥汗廷室韋統(tǒng)治的斗爭中發(fā)展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一些室韋人逐漸向西向南移動﹐他們在文獻中又被稱為達怛。到回紇汗廷時期﹐漠北有九姓達怛﹐漠南有陰山室韋(又稱陰山達怛)﹑黑車子室韋(又稱黑車子達怛)。這些部落參與蒙古高原和唐朝北邊的政治軍事糾紛﹐迅速發(fā)生階級分化。室韋各部不斷向唐朝朝貢﹐接受唐朝所授都督﹑大都督等官號﹐出現(xiàn)了部落顯貴。
8~9世紀﹐唐朝人對呼倫貝爾高原一帶的室韋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據(jù)記載﹐俱倫泊(今呼倫湖)“四面皆室韋”。泊西南有烏素固部落﹐其東有移塞沒部落。河(今綽爾河)之南有塞曷支部落。其東有和解部落﹑烏羅護部落﹑那禮部落。在這些部落的東北有山北室韋。其北有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此外還有嶺西室韋和人戶眾多的黃頭室韋。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畔有大室韋﹑蒙兀室韋﹑落坦(一作“俎”)室韋!懊韶!笔敲晒乓环Q在中國歷史文獻中的最早記載。
至遼代﹐室韋人先后被契丹貴族所征服﹐成為遼朝的臣屬。契丹人把室韋-達怛人稱作“阻卜”﹐金朝也常沿用此名稱。
室韋一詞﹐據(jù)法國學者伯希和(即P.佩利奧)的推測﹐是“鮮卑”的同詞異譯。這個看法不失為一種有參考價值的意見。7~8世紀以后﹐室韋逐漸被稱為達怛(元代譯作塔塔兒)﹐這是因為達怛部落強大﹐其它大小部落也紛紛以達怛自稱。室韋─達怛人的語言是烏桓﹑鮮卑以來一脈相傳的東胡語言的分支﹐蒙古語便是從東胡語言的一支方言演變和發(fā)展起來的。室韋─達怛人是蒙古族的先民﹐是古蒙古人。11~12世紀的蒙古﹑塔塔兒﹑蔑兒乞﹑札剌亦兒等操蒙古語的游牧民﹐都是室韋─達怛人的后代。840年﹐黠戛斯人南下﹐迫使回鶻人西遷。室韋─達怛人乘機成批遷入漠北﹐使這一片原是突厥語游牧部落的牧地逐漸蒙古化﹐從而改變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