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公元1048-公元1121年),又名方十三,北宋睦州青溪縣萬年鄉(xiāng)(今淳安)堨村人,一說宋代歙州(治歙縣,即徽州)人,后遷至睦州青溪縣萬年鄉(xiāng)(今淳安)堨村,北宋末年持異見者反叛領袖。方臘利用明教(又稱摩尼教)組織群眾,于公元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秋舉行起義,聚眾百萬,回攻占六州五十二縣,方臘自稱“圣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宋徽宗派童貫統(tǒng)西北精兵十余萬南下鎮(zhèn)壓起義。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四月,起義軍最后一個據(jù)點青溪梓桐洞被宋軍攻破,方臘父子等52名首領被俘。公元1121年8月,方臘被朝廷處死,反叛失敗。
明教,又稱作牟尼教或摩尼教,是一個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為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chuàng)立。這是一種將基督教與伊朗馬茲達教義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 摩尼教或明教摩尼教(Manichaeism,漢語意譯明教),三世紀中期波斯人摩尼(Mani)(216-277)所創(chuàng),后向其東西答兩個方向傳播,盛極一時,影響久遠。
宋朝時方臘在浙東起事、震動天下,雖然最終殉難身死,卻終是轟轟烈烈的干了一番事業(yè)。
明教是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教派,源于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朝武則天延載元年(694年(甲午年))傳入中土,768年被允許在長安及各處敕建大云光明寺。
明教的教義是懲惡揚善,度化世人,因此如果皇帝昏庸,官員腐敗,民不聊生,明教中人必定會起義造反,與一般江湖門派渴望稱霸,且與朝廷井水不犯河水的態(tài)度不同,明教想要建立一個人人都吃得飽,穿得暖的大同社會。
因此明教屢屢遭受到朝廷的鎮(zhèn)壓,而為了躲避官府的圍剿,明教中人行事就難免隱秘,故而被江湖中人視為“魔教”。
方臘是明教的第幾代教主?他的前后任是誰?
歷史上的明教傳入中國的時間還是比較久遠的,但是任何一個宗教傳入中國,其實都是會進行一些本土化的變化的。據(jù)說,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中,方臘其實就是明教的一任教主,那么方臘是第幾任教主,他又是怎么成為教主的呢?
1.明教
明教的創(chuàng)教者摩尼生于公元216年,242年在巴比倫傳教,277年被釘死在十字架。他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傳統(tǒng)。摩尼聲稱自己是佛祖、瑣羅亞斯德和耶穌的繼承者,也是最后一位先知。摩尼說:“智慧和神跡不斷的被神的使者傳給人類。因此曾經(jīng)使者是來自印度的佛祖,在另一個時代則是來自波斯的瑣羅亞斯德;再一個時代則是以色列拿撒勒的耶穌。啟示再次降臨,在這個最后時代的預言則通過我,摩尼,來自巴比倫的真主的使者!蹦δ峤淌艿浆嵙_亞斯德教和基督教、佛教的影響,其教義在諾斯底主義的影響下主張靈魂從肉體上徹底解脫,因而強調禁欲、食素。同時也包括了佛教的轉世說和敘利亞的天使說。另外則反對猶太教,把猶太教視為黑暗神的創(chuàng)造物。
明教起初在巴比倫傳教,在波斯薩珊王朝信任下在波斯傳教,但在巴赫蘭一世以后,因與祆教矛盾,被迫出亡。有些抵達羅馬帝國,但羅馬人有古老的國教,崇拜奧林匹斯諸神,因此在羅馬也是不合法宗教;实鄞骺死锵仍296年下令燒死出家修士與燒毀書籍,在家信徒也被斬首,只有到達河中后摩尼教才可以立足。
神學思想上認為光與暗,善與惡,永遠是敵對與競爭。譬如說:上帝是良善的,那么缺乏良善的就是罪惡;正如黑暗是因為缺乏光明。它講心靈與物質的關系,還有得救方面的論述,有些與諾斯底主義很接近。
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最初也加入這教派,前后長達九年的“摩尼教徒”。后來奧古斯丁爭脫而反駁摩尼教。
明教(英語Manicheism),為三世紀時波斯人摩尼(Manes)揉合古代波斯的祆教及基督教、佛教思想而成立之宗教。其教義以瑣羅亞斯德教之善、惡二元論為基礎,將一切現(xiàn)象歸納為善與惡,善為光明,惡為黑暗,而光明必會戰(zhàn)勝黑暗,人類若依宗教之真理與神之志向,終必走向光明、極樂之世界;而無始以來明暗相交,惡魔恒于暗界,紛擾不息,致今之世界依然善惡混淆,故人當努力向善,以造成光明世界。此教因之又有明教之稱。摩尼教之神具有愛、信、誠、敬、智、順、識、覺、秘、察等十德。信徒之修養(yǎng)功夫以禁欲守默為主,素食、齋戒、祈禱(一天四次)為日常功課。其簡明直接性,頗受當時人歡迎,故能傳播于中亞、羅馬帝國(四世紀頃)、印度、中國等地,至十三世紀仍極為興盛。
摩尼教約于六至七世紀傳入我國新疆地區(qū),復由新疆傳入漠北之回紇,而盛行于該地。唐代宗大歷三年(768),應回紇之請,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佛時,摩尼教亦遭嚴重打擊,轉而成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間信仰,從而改稱明教。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來臨,故敢于造反,屢有反政府之舉。自北宋末年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皆曾發(fā)生明教造反之事。其后明教又與彌勒教、白蓮社相結合,而演變成明代末年之白蓮教。明教一詞至清代雖已不復見于文獻,但“明王”出世之說,猶流傳于民間(佛祖統(tǒng)紀卷三十九、柳子厚集卷二十八)。
2.方臘是第幾任教主
方臘是第八代教主。
摩尼教從東漢末年就傳入了中土,但是一直影響不大,直到大唐武則天時期才有了轉機。武則天為了登基上位,就讓寵臣兼姘頭馮小寶造輿論,馮小寶也是能人,居然找到了摩尼教在中土的代言人,這位代言人把明尊轉世彌勒再生的教義跟馮小寶一說,馮小寶很高興,匯報了武則天,武則天說,這家伙級別不夠啊,找個差不多的人來。
第二年,摩尼教波斯總教教主帶著左右光明使者親自來到中土,進了皇宮忽悠武則天,武則天安排了佛道大佬跟摩尼教教主展開辯論,結果明教完勝。于是武則天賜摩尼教教主和馮小寶等人紫衣,允許他們在中土傳教。沒多久總教教主回去了,留下幾個法王幫助中土建立摩尼教,馮小寶成為第一任教主,全國廣建大明寺。
在馮小寶的鼓吹下,武則天順利上位。后來武則天冷落了馮小寶,馮小寶怒了,一把火把明堂燒了。武則天就把馮小寶殺掉了。
馮小寶到方臘有六百多年,但是只有八代教主,這很顯然是不正常的。正常解釋應該是,這六百多年間摩尼教遭到極大破壞,式微的很,一直沒有發(fā)展起來,所以也就沒啥教主可言了。
3.方臘是如何成為教主的
其實早在方臘,中國就有人利用明教起事。
第一個著名的就是女帝陳碩真,當時在睦州(今淳安的六甲嶺上擱船尖)利用秘密宗教起義,其實就是利用摩尼教號稱“羽化登仙”揭竿起義,失敗后留下“天子基”(十門九不鎖)與“萬年樓”(萬年螺)神秘遺跡。
北宋太平興國間(980)撰寫的《僧史略》把五代梁貞明六年(920)陳州毋乙叛亂以及五代后唐、石晉(923-946)時的相關叛亂都歸罪于明教,認為都是利用明教來起事。
元朝,摩尼教、彌勒教、白蓮教等民間教派迅速發(fā)展,互相融合,最后釀成紅巾軍起義。起義軍公開以“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的讖語箴言為口號,自稱魔兵,透露出摩尼教對紅巾軍的深刻影響。此時的摩尼教(明教)則進一步通俗化、世俗化,并與彌勒、白蓮兩教相融合,甚至合為一體。
方臘之后,宋朝統(tǒng)治者大為震驚,嚴厲鎮(zhèn)壓各種宗教結社,重立禁約,明教也跟著受到牽連。被毀拆其齋堂,懲辦為首之人,懸賞獎勵告發(fā)。
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曾下詔并立法禁止各種異端信仰,其中包括牟尼明尊教(即摩尼教)。一切與明教有牽連的事物也都下令更改。明教只得以更隱蔽、更秘密的形式開展活動。到了清代,許多民間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響。但史料已不見記載。
總結:中國歷史上并沒有人自稱明教教主,要怪只怪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太深入人心,營造出張無忌這個虛擬人物,又硬生生給方臘安排了明教教主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