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答者:季我努學(xué)社青年會員 桂強

老北京的胡同兒很多,胡同多自然街口也多,而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宣武門外的菜市口了。在很多的影視劇作中,我們常常聽到堂官宣判:“拉倒菜市口斬首”,北京的菜市口也因此名聲大振。

(菜市口刑場)

古代的刑法一般講求的是“秋后問斬”,意思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在每年的秋后被押解到菜市口處決。有身份的犯人享受有坐刑車的待遇,沒有身份的罪犯只能帶著腳銬被押赴刑場。到菜市口之后,犯人依次跪下,劊子手也依次站好準(zhǔn)備行刑。一般要等到午時三刻才開始行刑,因為古人認(rèn)為人死陰氣太盛,故選在一日陽氣最盛時行刑,方能壓制。而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人看來也是一天當(dāng)中陽氣最盛之時。犯人的頭砍下來之后,掛在木樁上示眾,來警示后人。

清代魂歸于菜市口的名人有很多,前后咸豐末年的顧命大臣肅順,后有戊戌六君子等人。那么為什么要在菜市口處決犯人呢?

(戊戌六君子)

我想這應(yīng)該是為了更好的警示民眾吧!每當(dāng)菜市口處決罪犯,就像上演一幕大戲。中國人歷來喜歡湊熱鬧,因此大凡執(zhí)行死刑時,菜市口都會被圍的水泄不通,大家都想來目睹一下別人被處死的過程。我們也能理解那時民眾的心理,畢竟古時娛樂活動很少,難得有這么一場免費的大戲上演,獵奇心理嚴(yán)重的中國老百姓們又怎么會錯過呢!但是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上看,正是有這么多百姓來圍觀,才能更好的教育民眾。死刑犯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被統(tǒng)治者加以否定。在被押赴刑場之前死刑犯雖然罪大惡極,但是僅少數(shù)人知道,經(jīng)過“菜市口舞臺劇”的上演,他的罪行廣為人知。在“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的時代,名譽對一個人何等重要,尤其是重視蓋棺評論的古人。因此死刑犯永遠背負(fù)著惡名,遺臭萬年,并且他的后人也總是被人指指點點,抬不起頭來。在肉體上,不用多說,斬首對于死刑犯的痛苦還少一點,如果是千刀萬剮,那么對于死刑犯來說是生不如死。旁觀的百姓看到死刑犯臨死前的呻吟,我想總會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吧!

(菜市口刑場)

1912年,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菜市口也不再是處決罪犯的場所,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繁華的商業(yè)街和交通樞紐。

最佳貢獻者
2

沒有別的,就兩個字“熱鬧”,能起到殺一儆百的震懾作用。人們常說的“推出午門斬首”,其實就是拉到菜市口砍頭。文天祥、鄭芝龍、肅順、戊戌六君子等人,都是在菜市口被斬首的。

北京菜市口的歷史比紫禁城還要久遠,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菜市口區(qū)域是安東門外的郊野;到了后來的金朝,此處是施仁門里的丁字街;再到后來的元朝,菜市口所在的檀州街已是鬧市之區(qū),元末因戰(zhàn)亂菜市口區(qū)域繁華不再。

到了明朝時期,菜市口成為京城最大的果蔬市場,沿街菜攤眾多,人流不息;到明朝嘉靖年間,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命名為菜市大街;清朝乾隆年間,菜市大街被正式命名為菜市口。而菜市口作為刑場來使用,還要追溯到清朝順治年間。

在這之后的200多年間,菜市口地區(qū)一直生意興隆、文化昌盛,此處的眾多客棧茶樓云集,商鋪酒肆林立,終日行人不斷,熱鬧非凡。這一區(qū)域也成為當(dāng)時京城三大商業(yè)中心之一。在此處斬首人犯再合適不過,既能起到殺一儆百的警示作用,又能靠巨大的人流進行快速宣傳。

菜市口之所以能名聲大振,其主要原因就是被清朝選為行刑之地。在此之前的明朝行刑地是在西市(西四牌樓),清朝將其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據(jù)說當(dāng)年每到冬至前夕就將被砍頭的囚犯推入囚車,經(jīng)過宣武門,來到菜市口,劊子手便手執(zhí)鬼頭刀將囚犯的頭砍下來,掛在木樁子上示眾。

當(dāng)年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掌握實權(quán)后,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的肅順,就是在菜市口被殺頭的。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將譚嗣同、劉光弟等六君子也在菜市口砍頭。一般在菜市口被砍頭的犯人,死后尸體被人抬走,血跡用黃土墊蓋。

據(jù)說譚嗣同在走向菜市口的路上,站在牢籠中從容自若,而監(jiān)斬官就是當(dāng)朝有名的軍機大臣剛毅。譚嗣同在臨刑前,突然向剛毅喊話,剛毅急忙叫人帶走譚嗣同盡快行刑。相傳菜市口作為刑場很邪氣,不能與死囚說話。

其實在菜市口被殺的名人不只是清朝時期,據(jù)說在菜市口被劊子手的鬼頭刀斬首的第一個名人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將文天祥。那時的北京城名稱為大都,菜市口區(qū)域也不叫還不叫菜市口,此處是賣柴的地方,叫做柴市口。

幾百年過去了,人們一提到菜市口,馬上想到的就是砍頭的刑場。辛亥革命后,菜市口的刑場被轉(zhuǎn)移到它處,這一帶逐漸成為繁華的商業(yè)街和交通樞紐。菜市口作為刑場的歷史結(jié)束了,但關(guān)于它的傳說并沒有結(jié)束。流傳的刀傷藥和裁縫鋪的諸多傳說,當(dāng)然了這都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一些說笑而已。

綜上所述,菜市口作為清朝的刑場,主要原因就是與紫禁城和刑部等地方的距離適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處人流大,繁華熱鬧,這正是清政府所看重的,既能起到震懾群眾的作用,又能達到盡快普法的目的。

3

俗話說,明朝午門打屁股,清朝菜市口砍頭,在清朝北京城砍頭的犯人一般都會拉到菜市口執(zhí)行,而在菜市口斬首的歷史比較悠久,南宋的抗元名臣文天祥、明末時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都是在菜市口砍頭的。

圖為清末菜市口街景。

菜市口在元朝時是專門賣柴的地方,叫柴市,到了明朝演變成賣菜的,南來北往的大集市,叫菜市街,不過明朝法場在西四牌樓,到了清朝時北京城有“東富西貴,南賤北貧”的說法,南邊是漢族聚集區(qū),是滿清口中的“下九流”,地位最低下,所以清廷入關(guān)后,都是在城南尋法場,可以殺一儆百,震懾漢人的目的。

圖為菜市口問斬,注意看左下角,已經(jīng)砍了一個,草席裹尸。

紫禁城的建造是根據(jù)《周禮》建造的,而北京城的布局也非常有講究,后來滿清接受漢文化后,開始應(yīng)用這一套玄學(xué),根據(jù)《奇門遁甲》的八卦方位,有生門死門之分,死門居西南坤宮,而北京城是按中軸線分的,死門剛好對應(yīng)宣武門,所以這里是法場首選。

此圖可能會引起不適,斬首后頭顱示眾的義和團成員。

另外宣武門外屬于城南,漢族“下九流”聚集區(qū),而最熱鬧,人流動最大的就是菜市街了,于是清政府將砍頭的法場就定在了菜市街的十字路口,乾隆以后稱為菜市口,每年秋天,死刑犯坐著囚車出宣武門,到達菜市口,此時圍觀的已人聲鼎沸,手起刀落,尸體拉走,地上血跡覆上黃土完畢。清朝在菜市口問斬的著名人物有同治顧命八大臣之一的肅順、維新黨人戊戌六君子。

4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菜市口?就這三個字,太有名了,擱大華夏咱這地界,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就沒有不知道的。

這全賴電視劇的宣傳,畢竟擱咱電視劇里邊,尤其是滿清的電視劇每次到了高潮的時候,那皇帝一準(zhǔn)指著人的鼻子:“拉出去斬首!”

一聽這斬首,底下一幫子人這就開始議論菜市口。就這知名度和那天天演的九子奪嫡一樣的高啊。

那么菜市口是個啥地方呢?

多新鮮啊,啥地方?用咱大白話這就是殺人的地方,用官方的話,這就是個出紅差的地。哪腦殼抱著紅頭巾,懷里抱著鬼頭刀的劊子手,砍人腦殼,哪是咔咔的,都不帶眨眼睛的。

這幫子劊子手,那刀把玩的太好了,您要是給到位了,他能給你來個斷頭不掉頭。

當(dāng)然當(dāng)局一定要砍下來的,他這手藝你別管給多少,他也不會露給你。

而且這尸體一準(zhǔn)也拉不走,就擱這示眾,那腦瓜子也會掛到木頭柱子上曬著,一直到當(dāng)朝者感覺這教訓(xùn)夠了,才能拿下來。

哎!這扯遠了,咱把話頭拉回來聊。

說道這里估計有人要問了:“咱老叫這地菜市口,菜市口的,這地難道就是個買菜的?”

呵呵!這家伙您體會到了咱大華夏文字的博大精深了吧,確實,這地就是個買菜的地。

也就是說這地平時買菜,用時這就用來砍人腦殼的。

菜市口的介紹

咱先了解一下這菜市口的原型。其實這地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片荒地,遼的時候這充其量就是個郊外,到了金代的時候這里就成了施仁門里的丁字街。

到了元代的時候,這地叫柴市。

說道這里估計有人要問了:“柴市?你不會是整錯字了吧!不是菜市口嗎?”

沒錯,到了元代確實是柴市,也就是說這里就是個賣柴火的地,一年四季北京這四九城的人全都到這地來賣那柴火燒。

到了明代的時候,這地就被改成了賣菜的地,這地開始叫菜市街,這到了滿清的時候,這地才叫菜市口。

清代一般就喜歡擱這菜市口來砍人。

那么說道這里,咱就回到了題主的問題上了,滿清為嘛這么喜歡在菜市口砍人呢?

為什么?

簡單,擱過去北京這四九城有這么一個說法:“東富西貴,南賤北貧”。

為嘛會有這么個說法,那會滿人統(tǒng)治的時候,就喜歡在重要的城市里邊,劃一條線,在這線上再建立一道城墻,把個好端端的城市一刀切,切出來的這塊,就建立滿城。

聽這這兩字——滿城,大家伙就明白,這滿城里邊居住的全部都是滿人,漢人壓根就進不去,就算你原來在這地世代居住,他也把你哄出去。

北京城這地雖然沒建啥城墻,但人心里的那條線是有的,這南邊就成為了咱漢人的聚集地。

而那會漢人窮人也多,地位也低。那么滿人為了震懾漢人,所以就擱這南邊最為熱鬧的菜市口,就建立了這么個法場。

目的就是讓大家伙瞅著,別干那些個事。

這地一次性最多殺過七十多人,據(jù)說是一幫子盜取皇陵的家伙,為砍這幫人光出動維持治安的綠營兵就多達數(shù)百人。

后來慈禧最重要的一次政變——辛酉政變,一家伙掀翻了咸豐遺留的八大臣,其中的肅順,也是在這里執(zhí)行的。

當(dāng)時肅順不服,寧可站在也不跪下,讓劊子手生生的打斷了雙腿才執(zhí)行的。

咋說呢?這地壞人也殺,好人也沒放過,和當(dāng)朝者是政敵的死的也很多。

后來試圖進行維新變法的戊戌六君子,他們也是在這里執(zhí)行的。

其中戊戌六君子中的劉光第遇難的時候, 這血流入柱,無首的尸體屹立不倒。

當(dāng)場就把眾人驚到了,整個菜市口鴉雀無聲,后來還有焚香求祥的。

哎!這事說的心酸啊!

好了接著說。

那么菜市口做為行刑的法場,直到1911年滿清徹底玩完,這菜市口的歷史使命也得到了終結(jié)。

民國的時候,這法場就被轉(zhuǎn)移了,這菜市口就變成了宣外大街最為繁華的商業(yè)街。

現(xiàn)在誰能想到這地就是當(dāng)年的菜市口。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guān)注,順手點個贊呦!

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用一個廣東話的詞語就能解釋“撲街”!

古代的處決犯人并不僅僅是殺死犯人這么簡單,更有始終恐嚇老百姓的意思。

古代很多死刑,比如分尸、懸首示眾之內(nèi),其實都是在犯人死后才做的。

犯人都死了,這些刑罰肯定跟他沒關(guān)系。

這種刑罰完全是嚇唬其他老百姓的!

古代沒有什么CDB的,也沒有核心商圈,沒有廣場,菜市場就是每個城市最熱鬧的地方。

其實歐洲也是如此,大家都差不多。

以北京城的菜市口為例,清代這里是最大的蔬菜市場,賣菜的和賣菜的人不計其數(shù),交通四通八達,人流量極大。

在這里處決犯人,可以起到公開示眾的效果。

當(dāng)年的國人很喜歡看殺人,當(dāng)做娛樂活動。

只要遇到殺頭了,老百姓往往人山人海的圍觀。

在菜市口執(zhí)行死刑,這里人本來就多,交通又方便,很容易就有大量人來圍觀,示眾效果很好。

大家也許不知道,中國老百姓很牛逼的。

往往犯人剛被殺頭,劊子手將地上血跡沖洗一下,撒一些灰土。

然后老百姓立即就能在這里走來走去,繼續(xù)賣菜買菜。


另外,在菜市口殺人還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古代迷信思想認(rèn)為,被殺頭的犯人是橫死鬼,會陰魂不散。如果在陰氣重的地方殺頭,這里恐怕會出現(xiàn)怪事。

然而,菜市場人流量極大,是陽氣最強的地方,就算橫死鬼也搞不出什么事情。

6

處決犯人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剝奪犯人的生命,二是為了威懾世人。清代將刑場選在菜市口的原因有三個:其一、菜市口人多,三教九流都有,在此行刑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觀看,從而威懾世人,或者泄眾人之恨;其二、方便販賣犯人的血肉,古代認(rèn)為人血可以治病,人肉更可以治;其三、菜市口的位置在西邊,西邊主死,而東邊主生,故選在菜市口行刑符合陰陽五行之說。菜市口作為清代刑場的代名詞是名副其實的,不少的犯人都命斷菜市口。

古代信息傳遞慢,為了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自然是在人多的地方行刑,這樣可以讓百姓們口耳相傳,讓大家知道犯法的后果是被處決,起到威懾世人的效果。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法令雖然被公布出去了,但是百姓們要么不識字,要么沒有深刻的認(rèn)識,因此將犯人于鬧市之中斬首,可以起到很好的普法效果,令百姓敬畏法律。有的犯人罪大惡極,民怨極重,為了宣泄百姓的怨恨,官府也會組織官差將犯人游街示眾,然后明正典刑,以泄民恨;而菜市口人來人往,正是殺惡泄怨的好地方?偠灾,古代大部分處決都是需要廣大民眾參與的,孤獨的行為藝術(shù)當(dāng)時不流行。

古代的人認(rèn)為人的鮮血有治病的功效,也就是可以治療肺癆,故處決一名犯人還可以賣一些血給百姓,用熱血沾在饅頭上吃了,就可以治療肺結(jié)核。另外有人認(rèn)為人肉入藥可以起到一定的療效;還有人認(rèn)為吃什么補什么,因此犯人的尸體如果無人認(rèn)領(lǐng),可以買一些犯人身上的器官吃。當(dāng)然這些說法都是荒誕的,《本草綱目》刊行后,李時珍明確反對用人血或人體器官入藥的觀點受到中醫(yī)界的廣泛認(rèn)同,所以此后基本已經(jīng)沒有醫(yī)生用人血入藥,只是局部地區(qū)還有不通醫(yī)理的人或庸醫(yī)迷信用人血治療肺結(jié)核等疾病。袁崇煥被凌遲處死時,百姓們爭相購買袁崇煥的肉,生吃的都有,那時是人們表達對叛國者的仇恨!清代的凌遲之刑應(yīng)用更普遍,因此買肉的人應(yīng)當(dāng)更多。

7

震懾民眾,殺一儆百,無過于公開行刑。菜市口身處鬧市,清廷當(dāng)然要在這里處決犯人,號稱刑人于市,與眾棄之。

明清時代無數(shù)仁人志士血濺菜市口,碧血沁入土,菜市口逐步成為刑場的代名詞。當(dāng)然也有很多罪大惡極的江洋大盜或殺人越貨的罪犯?梢哉f既有冤魂枉死的忠良,也有確實該死、天理不容之輩。

清代北京城有九門,菜市口位于宣武門外,人員集中,商業(yè)貿(mào)易發(fā)達,內(nèi)外城交界之處,店鋪繁多,北京的老百姓很多都來此買菜。每年冬至前后,那些被刑部及順天府等衙門判處死刑、被皇帝親自勾決的犯人,在天還沒有亮前后,牢獄里吃過斷頭飯,監(jiān)牢的衙門也開始準(zhǔn)備被殺事宜。

一切停當(dāng)之后,犯人們被戴枷上鐐或者五花大綁,押送到囚車上,過斷頭(魂)橋一帶再經(jīng)迷市,繞一圈后走宣外大街出宣武門到菜市口,沿途就有觀看的民眾。為了防止出現(xiàn)或突發(fā)意外情況,那些監(jiān)斬官帶著大牢的衙役們,騎著高頭大馬,左右戎裝持刀,殺氣騰騰。特別是押解的官兵刀出鞘箭上弦,專人鳴鑼開道,在氣勢上煞是森嚴(yán)。

到了菜市口行刑的地方,劊子手提前準(zhǔn)備,俗稱出紅差,身著一身粗麻赤紅行頭,頭裹紅頭巾,懷里抱的鬼頭刀,隨時待命。
坐在西鶴年堂店門口巋然不動的監(jiān)斬官,等到時辰一到,旁邊的報時官扯破嗓門,開始大聲喊:時辰到了!監(jiān)斬官這個時候手握朱筆,連連勾畫,派人驗明正身,宣布朝廷旨意。

犯人此時被由東往西排好,技術(shù)嫻熟的劊子手也站成一排,聽候指令下達,就提刀斬首抬腳蹬尸,犯人的頭很快就被砍下來。然后,掛在或插在街中木樁子上示眾,震懾那些看熱鬧的老百姓。大概在中午過后不久,處死犯人的尸體被親屬或官府運走,血跡即被黃土墊蓋上。清代光緒初年,有一個菜市口行刑人數(shù)最多的盜皇陵案件,皇家震怒,牽連甚廣,一次性斬殺了七十多人。

再諸如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肅順等人,也都是在菜市口刑場最終斷送了性命。民國之后,菜市口一帶倒有不少臨時剃頭攤子,頗為諷刺地折射了時代的變遷。

秦右史,原創(chuàng)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8

法度刑罰除了懲罰當(dāng)事人之外,另一大功用就是,震攝民眾中的潛在犯罪的動機。這種震攝民眾的方法分為二種,一種是用游街和公開處決來羞辱罪犯的人格,一種是利用血惺的斬殺或凌遲來震攝潛在的犯罪動機。當(dāng)然,這要有個前提,民眾要愛看這類血惺的熱鬧,而恰恰國人都很喜歡看熱鬧。見了什么熱鬧,使勁往前擠,擠了還看不見的,就盡力踮起腳,伸長個脖子,憋著氣搖搖晃晃地,使勁往人頭簇動的間隙中,有一眼沒一眼地去看。

如此以來,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就是個一頂一“棄市”的好地方。菜市口在明代,就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每天從凌晨到傍晚都沒斷過人。選這么地兒,讓清政府在糾集觀刑時,都不用去發(fā)公告。這地方,見天的人擠人,等于是全天候地候著觀刑。而且普通百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嘴碎,一傳十,十傳百的,都不要半個時辰,滿京城就盡人皆知了。震懾潛在的犯罪,那個現(xiàn)場教育和光速傳播效果確實是頂呱呱的。這就是大清朝,為何選菜市口作為行刑地的原緣。

再來說下“棄市”,源于《禮記》的“刑人于市,與眾棄之”。眾所棄之即唾之,從精神層面去羞辱罪犯。當(dāng)然,羞辱罪犯,對待斬之人是沒用的,人家都要死了,還在乎在那兒死嗎?主要是為了震懾百姓,瞧,死也要死得這么丟面子。國人自古以來都好面子、怕丟份。所以觀刑的人,有一類不懼死的二楞子,看“棄市”前的游街,心中不免會一驚。媽呀,這么血惺不算,還那么丟份,這類犯法丟面的事不能干!

從清政府的角度來說,不求實打?qū)嵉亩紨r住潛在犯罪,但這類人中,終究會有一部分人的動機給嚇沒了,讓清政府也省卻了好多的司法資源。所以“棄市”,就成了處決罪大惡極、惡貫滿盈的高官、或一般犯死罪的平民,必然的附加刑,這就是清政府統(tǒng)冶中的算計。附帶說一句,“棄市”一般不針對高官顯貴,畢競百姓好個面,統(tǒng)治者也一樣好個面。這是中華文化的共性,誰也跑不掉。

但高官貴胄被“棄市”處斬有沒有?有,不過,相比平民的必然“棄市”,應(yīng)該算是鳳毛麟角、泛泛可數(shù)的。如唐朝酷吏、御史中丞來俊臣,是武則天時代的副部級高宮。那小子當(dāng)權(quán)時羅織罪名、大興刑獄殺了不少朝庭重臣,最后惹得人神共憤、朝野齊怨。被大唐武皇帝判處“棄市”處死。他被處斬后,據(jù)《資治通鑒》記載,仇家是爭先恐后、撲向其尸身割其肉吃。肉吃完了,挖眼、剖心、還被踩成肉泥。這小子,該有多少仇家呀?

還有一個,是大清王朝的御前大臣肅順。生前可謂炙手可熱、權(quán)傾朝野,這個人施政有個特點,銳意改革、重用漢臣、鐵腕肅貪、對外強硬。待咸豐帝駕崩后,被慈禧設(shè)計密捕。最終可嘆,也被判個“棄市”處斬。實際上,這個級別的滿族官員、又是皇親宗室,本來根本不用“棄市”之法羞辱之,賜條幾尺白綾,讓他自己吊死就行了,也好息事寧人?赡苊C順得罪慈禧太后狠了,召集眾臣討論處罰肅順時,老佛爺這娘們直接獨斷乾坤,偏要“棄市”處斬,以震懾潛在犯禁的滿清宗室,下面自是一片噤若寒蟬、諾諾稱是。下圖就是肅順被“棄市”的圖片。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jīng)濟”與您同學(xué)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guān)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幽探微的初衷。

9

清朝時候沒有自媒體,沒有網(wǎng)絡(luò),沒有電視,沒有廣播,所有一切宣傳工具都統(tǒng)統(tǒng)沒有。而處斬犯人要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起到殺掉一批,教育一片的作用。

菜市口是人們聚集的地方,小商小販,城鄉(xiāng)百姓都要到菜市口采購蔬菜。在這處斬犯人,能夠達到把消息傳到四面八方的效果。

原來清朝處斬犯人在午門,電視劇中常常說:“推出午門斬首”。據(jù)說午門是陽氣最重,陰氣最弱的一個地方。殺了犯人后,怕這些無頭鬼陰氣太重,會禍害人,所以讓陽氣壓制它。午時三刻處斬也是這個道理。

朝廷最早是在午門處斬犯人,由于血腥味太濃,逐漸把刑場往城外遷移,菜市口正好在城外寬闊的地方,人群聚集,各種條件都比較適合處斬犯人,所以清朝選中了這個地方。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歡迎轉(zhuǎn)發(fā)、留言、關(guān)注】

10

菜市口,北京有名的人群聚集地,這里來往的不僅有小販還有巨賈,賣家和買家將菜市口變成了一個消息集中地和集散地。


菜市口的一舉一動都能很快在北京城傳開,這種良好的消息傳播作用讓菜市口成為了大清處決犯人的絕佳之地。

為什么?

因為封建社會雖然律法已經(jīng)十分完備,但遠不能達到無微不至,如此以來,就存在很多法律空隙,成為法外之地,沒有人說不可以,也沒人說可以的話。

可不可以主要就是看社會輿論的作用。

清代一樣,能在菜市口斬立決的多是一些十惡不赦的犯罪分子。雖然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審視的話,有很多荒謬的地方,但其中也不發(fā)橫貫古今的金科玉律,比如孝道!

我們常說殺人立威,古代社會,包括清代都非常推崇這句話,既然沒有精力和智慧把所有的事情都規(guī)定一遍,那就通過現(xiàn)實版的案例來教育民眾,讓他們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


以實踐帶動教育,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

何況,菜市口也能承擔(dān)起這樣的功能。

比如說十惡不赦的反清一罪。戊戌六君子全部是在菜市口被斬首示眾的,用的還是非常有名的將軍刀,這種刀不是我們傳統(tǒng)理解上的那種快刀斬亂麻。

這是一種鈍刀,一刀下去,砍不斷,連皮帶筋。被斬首者死不了活不成,慘狀不可名狀!

這樣的“慘”很快就會傳遍北京城,并昭告天下。

不管人們是出于害怕還是消息的閑話價值,當(dāng)一種消息成為了街談巷議的話題時,它就一方面統(tǒng)一了人們的思想,即給人們提供了話題,又限制了人們的思維擴散;另一方面又給人們提供了趨利避害的參考。

所以,殺人只是手段,維護統(tǒng)治、教育大眾的媒介,既然要讓人們都知道殺人以及為什么要殺人,自然,熱熱鬧鬧的菜市口,就成了不二選擇!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