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季我努學(xué)社青年會員 桂強
老北京的胡同兒很多,胡同多自然街口也多,而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宣武門外的菜市口了。在很多的影視劇作中,我們常常聽到堂官宣判:“拉倒菜市口斬首”,北京的菜市口也因此名聲大振。
(菜市口刑場)
古代的刑法一般講求的是“秋后問斬”,意思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在每年的秋后被押解到菜市口處決。有身份的犯人享受有坐刑車的待遇,沒有身份的罪犯只能帶著腳銬被押赴刑場。到菜市口之后,犯人依次跪下,劊子手也依次站好準(zhǔn)備行刑。一般要等到午時三刻才開始行刑,因為古人認(rèn)為人死陰氣太盛,故選在一日陽氣最盛時行刑,方能壓制。而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人看來也是一天當(dāng)中陽氣最盛之時。犯人的頭砍下來之后,掛在木樁上示眾,來警示后人。
清代魂歸于菜市口的名人有很多,前后咸豐末年的顧命大臣肅順,后有戊戌六君子等人。那么為什么要在菜市口處決犯人呢?
(戊戌六君子)
我想這應(yīng)該是為了更好的警示民眾吧!每當(dāng)菜市口處決罪犯,就像上演一幕大戲。中國人歷來喜歡湊熱鬧,因此大凡執(zhí)行死刑時,菜市口都會被圍的水泄不通,大家都想來目睹一下別人被處死的過程。我們也能理解那時民眾的心理,畢竟古時娛樂活動很少,難得有這么一場免費的大戲上演,獵奇心理嚴(yán)重的中國老百姓們又怎么會錯過呢!但是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上看,正是有這么多百姓來圍觀,才能更好的教育民眾。死刑犯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被統(tǒng)治者加以否定。在被押赴刑場之前死刑犯雖然罪大惡極,但是僅少數(shù)人知道,經(jīng)過“菜市口舞臺劇”的上演,他的罪行廣為人知。在“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的時代,名譽對一個人何等重要,尤其是重視蓋棺評論的古人。因此死刑犯永遠背負(fù)著惡名,遺臭萬年,并且他的后人也總是被人指指點點,抬不起頭來。在肉體上,不用多說,斬首對于死刑犯的痛苦還少一點,如果是千刀萬剮,那么對于死刑犯來說是生不如死。旁觀的百姓看到死刑犯臨死前的呻吟,我想總會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吧!
(菜市口刑場)
1912年,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菜市口也不再是處決罪犯的場所,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繁華的商業(yè)街和交通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