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子憑母貴和年齡居長,次要的是師傅杜受田的幫助。其實所有關(guān)于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最先考慮的必須是一點:嫡長子繼承制。這是凌駕于其他任何東西之上的。咸豐帝奕詝,無論從嫡還是長的角度,都比恭親王奕訢更適合繼承皇位。
一、清朝也追求嫡長子繼承制度
有人可能會說,清朝不是漢人政權(quán),不講嫡長子繼承。其實從康熙開始,他們一直追求嫡長子繼承,只不過一直有客觀原因阻礙住了。康熙在二阿哥胤礽兩歲時就立他為太子,就是因為他是皇后赫舍里氏的次子(赫舍里皇后長子承祜早夭),甚至在他不斷有荒唐舉動被廢后還給了個機會復(fù)立,最后實在不行了才二度被廢。甚至最后即位的雍正我們都不能排除康熙有從嫡長子繼承的角度考慮(雍正養(yǎng)母是康熙第三任皇后佟佳氏)。
雍正只有一個皇后烏雅那拉氏,她只有一個兒子,也就是雍正長子弘暉,可惜早夭,最后即位的弘歷也是當(dāng)時活著的兒子中最年長的,符合無嫡立長原則。
乾隆很早就將富察皇后之子二阿哥永璉寫進傳位詔書,后來永璉去世,乾隆又傾心富察皇后的次子七阿哥永琮,可惜也早夭。第二任皇后輝發(fā)那拉氏失寵,不廢而廢,自然也不能讓她的兒子即位。最后選擇的永琰是僅次皇后的皇貴妃魏佳氏的長子,并且將其母追封了皇后。
而道光皇帝旻寧(本名綿寧),則是正宗的嫡長子。他是嘉慶原配皇后孝淑;屎笙菜D氏的長子。而且嘉慶長子(庶出)早夭,所以等于也是長子。嘉慶駕崩后,繼后鈕祜祿氏也以嫡長子的原因,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而是支持綿寧。作為嫡長子繼承制度的受益者,道光自然也對嫡長子繼承制度非常支持。二、嫡長子繼承上,奕詝明顯優(yōu)于奕訢
明白了清朝皇帝對嫡長子繼承的執(zhí)念,就能分析奕詝、奕訢二人的差別了。
道光皇帝生前共立了三個皇后,第一位是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為道光做皇子時的嫡福晉,不過在道光即位前就去世了,后被追封皇后,無子。第二位孝慎成皇后佟佳氏,道光二年立為皇后,無子,道光十三年去世,無子。
第三位就是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她在道光二年選秀入宮,封全嬪,此后頗受寵幸,青云直上。道光三年封全妃,道光四年就晉升全貴妃。一年一升,超乎尋常。十一年,生皇四子奕詝,十三年孝慎成皇后去世后晉升皇貴妃,總領(lǐng)后宮,次年晉升皇后。道光二十年去世。道光皇帝對這位皇后真的十分鐘愛,以致她去世后再也沒有立皇后。故而,奕詝是道光唯一可以算作嫡子的兒子,并且有母親的因素,自然會讓道光愛屋及烏。
而奕訢呢,他的母親倒也是非常得寵。博爾濟吉特氏道光五年入宮,初為靜貴人,次年升靜嬪,并生下皇次子奕綱,七年升靜妃,九年生皇三子奕繼(奕綱、奕繼都不滿周歲早夭,并且在道光八年還流產(chǎn)過一個孩子),十年生皇六女,十二年生皇六子奕訢。真的是非!案弋a(chǎn)”,十三年升靜貴妃,僅次于皇貴妃鈕祜祿氏。二十年皇后鈕祜祿氏去世,靜貴妃升皇貴妃統(tǒng)攬六宮,并負責(zé)養(yǎng)育皇后之子奕詝。可以說博爾濟吉特氏就差皇后一步,僅僅因為她進宮晚一些。而且本來有機會靠奕綱、奕繼兩個兒子翻盤(皇長子出身低微不受寵),但都早夭,最后奕訢年紀(jì)就比奕詝小了,而鈕祜祿氏成為皇后,恐怕奕詝也有加分。這就是子憑母貴與母憑子貴的相互作用。
但無論怎么說,奕詝就是身份、年齡都比奕訢更為合適了。這是沒辦法的。
三、老師杜受田的加分
很多講咸豐即位的書、影視劇都會把杜受田的作用拔高。當(dāng)然,杜受田教奕詝是有幫助的,但恐怕還是要排在奕詝出身更好之后。因為奕詝的才能確實不如奕訢,奕訢詩文、騎射樣樣精通,況且奕詝曾經(jīng)墜馬,稍有些跛腳。但杜受田教他讓道光感受到他是個仁孝之人,最終成功當(dāng)上了繼承人。這是加分項,不是決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