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代文官俸祿,自一品到九品至末入流,共分10個等級,一品最高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從九品及未入流只有31兩有零。

乾隆年間定制,一二品官員雙俸雙米 ,其他京官食雙俸單米,即一分正俸之外,加同樣數(shù)目的一分恩俸,“每正俸銀一兩兼支米一斛” 。除戶部等少數(shù)官員外,絕大部分京官沒有養(yǎng)廉。

具體可見這個表,也就是《清代道光年間京官俸祿表》

說明:本表以《中國俸祿制度史》中的《清代文官俸祿定例表》為基礎(chǔ),祿米按每石值銀一兩三錢(即每斛0.65兩)折算。

清代官員(圖源網(wǎng)絡(luò))

晚清一兩白銀,大約合今天二百元人民幣,大家可以換算一下,就知道清代京官收入多低了。同時官員的支出很大。為什么支出很大呢?因為畢竟是官員,傳統(tǒng)時代的官員必須要講究體制,講究威嚴,講究官派,這樣才符合他的社會地位。所以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一個官員的基本水平。要住大房子,要有仆人,要有轎車。

因此大部分清代京官都窮。不論大官小官。比如立朝五十年的名臣朱珪身死之日“臥處僅一布被布褥,其別舍則殘書數(shù)篋而已,見者莫不悲感”。李慈銘自己日記中常有“近日窘絕,殆不能舉火”等記載。戴璐在《藤陰雜記》記述張衡任工部司官時,“貧不能舉火! 李慈銘日記記載晚清的一個刑部主事,“貧瘁不堪,門庭蕭索,屋宇欹漏,使令不供,人有菜色,”令李慈銘見了“毛骨灑悚”。

有《都門竹枝詞?京官》描寫一品大員的窮狀云:“轎破簾幃馬破鞍,熬來白發(fā)亦誠難。糞車當?shù)缽呐赃^,便是當朝一品官!

需要說明的是,清代雍正之后,地方官都不算窮,因為他們有養(yǎng)廉銀,還可以很方便地貪污。

最佳貢獻者
2

簡單點說,清朝最初定的俸祿極低,正一品才181兩每年。清代一兩銀子也就合現(xiàn)在500到1200 元,簡略計算,可以人民幣1000元計。但是家里廣有田產(chǎn)的官員并不窮。光拿死工資的當然很窮。這種情況當然不能持續(xù),于是以后什么雙薪,各種名目補貼都出來,再后來還有養(yǎng)廉銀什么的?傊,到清末官員工資并不低。即使不貪,收入也不錯。如果清代中后期的大官,日子很清貧的話,一是因為開銷大,一是可能推掉了一些合法的補貼。舉個例子來說,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期間,兼任茶馬使,卸任時,茶馬使養(yǎng)廉銀總計30萬兩,左并未領(lǐng)取。

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實際上有好多種換算法。比如金屬價格,現(xiàn)在不到4塊一克,一兩銀子也就150元左右。還可以按米價換算。但是最吻合的還是一兩銀子的””“感覺購買力”。按照今天算(九月十二日),在宋代一兩銀子約相當于一貫錢,約相當于1萬人民幣。明代相當于2000左右 ,清代相當于1000左右。

算銀價,一不能按金屬價格算,二不能拿糧價計算,這些算法在28年前,或許還適用,現(xiàn)在肯定是嚴重失真了。相對來講,按工資算和按房價算,比較接近真實感覺。

宋代臨安工人的工資一般在二貫到十五貫上下波動,開封的普通房價在200貫上下。

當然還可以有其它算法,最多的算法,一貫約等于16萬。

3

明朝官員正式俸祿不高,可以說相當?shù)氐。官員如果安分守已,只能過得很窮。比如海瑞就是例子,他媽過生,買了兩斤肉祝壽,他的上司竟把這當新聞;他去世時,遺產(chǎn)甚至不夠喪葬。

那么清朝呢,我們來看看歷史記載吧。清制,一品到從九品,官員分為十級,每級官員均為年薪,包括銀兩和米。具體為:

一品,銀180兩,米180斛;二品,銀155兩,米155斛;

三品,銀130兩,米130斛;四品,銀105兩,米105斛;

五品,銀80兩,米80斛;六品,銀60兩,料60斛;

七品,銀45兩,米45斛;八品,銀40兩,米40斛;

從九品及未流,銀31兩,料31斛。

上面所例清代官員收入,與明朝相比,竟然還要低一些。

并且,清代地方官如州縣官,他們手下的秘書和助手性質(zhì)的工作人員,一般都不例入國家編制,需要由州縣官自己出錢去請;再加上地方上經(jīng)常要迎來送往,那點收入簡直就是杯水車薪。于是,一些被稱為陋規(guī)的灰色收入應(yīng)運而生,并成為半合法。比如耗羨即為最重要的一種。

耗羨之制,早已有之。由于各納稅戶上繳的銀兩,都是零星收來的,入庫后必須熔化后鑄成錠,而這一過程注定有損耗,因此,官府允許州縣在正式稅銀之外,另加征若干以抵損耗,稱為耗羨。 耗羨銀之外,還有耗羨糧,大體理由相當。

耗羨到底征多少,國家沒有規(guī)定,全由州縣官自我掌握;因此,有的地方竟高達正賦的五六成,甚至七八成。這筆收入,當然由州縣官掌管。所以,他們名義 上工資低,實際上卻是三年清政府,十萬雪花銀。

巡撫、總督級別的封疆大吏和府道官員,以及中央各部高官,沒有機會直接經(jīng)手錢糧,他們的收入則由州縣官的各種孝敬彌補。凡是晉見上司或是上司前來視察,以及冬至夏至,中秋春節(jié),州縣官都得備一份錢去孝敬。

真正過得惱火的是中央各部的小京官,既無機會親自抓錢,又少有人來孝敬。為此,雍正年間,特別為京官支雙俸,這增加的部分,稱為恩俸,意為圣上的恩典。

即使如此,小京官收入仍難以謀生。所以,我的老鄉(xiāng)劉光第進士及第后,授刑部廣西司主事,他卻不準備進京任職,原因即為薪水真的是薪水----只夠買柴和水。幸好,一個姓劉的鹽商與他聯(lián)宗,答應(yīng)每年資助他幾百兩銀子,他才敢攜家?guī)Э谶M京當官。

4

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與祿米兩種,每年春秋兩季發(fā)給。由于官員的年俸并不高,難以維持其龐大的家族開銷,所以還存在所謂的養(yǎng)廉銀制度

正俸正從一品 俸銀180兩 祿米90石

正從二品 俸銀155兩 祿米77石5斗

正從三品 俸銀130兩 祿米65石

正從四品 俸銀105兩 祿米52石5斗

正從五品 俸銀80 兩 祿米40石

正從六品 俸銀60 兩 祿米30石

正從七品 俸銀45 兩 祿米22石5斗

正從八品 俸銀40兩 祿米20石

正九品 俸銀33兩1錢1分4厘 祿米16石5斗5升7合從九品、未入流 俸銀31兩5錢2分 祿米15石7斗5升

5

現(xiàn)在的社會當官工資是多少?可夠本人一天的開銷?小官煙一包45,酒一瓶85的,車油15元,衣服和鞋都是牌子的,一人當官全家不干活,生活水平是中高檔。白天和晚上加班,家里的飯大都沒工夫吃,床和老婆都沒工夫睡,當官太苦了,大都得了三高四高。

6

清朝官員并不清貧,多數(shù)都不成問題。只是很多官員為了自身道德、社會影響力、對社會榜樣、打擊政敵、抵制社會腐化特別是統(tǒng)治集團腐化方面,在沒有自身武器地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都是漢族官員),利用道德來形成社會凝聚力,由此,幫助社會各集團和諧共進,同時也保護自己。

此外,這種手法,也是有效保護家族安全、提高家族承受力,防止腐化帶來地生理墮落、社會攻擊,同時提高統(tǒng)治集團安全感地有效方法。這是社會高壓時代形成地先進生存策略。

——欲知更多見解,請持續(xù)點擊關(guān)注本人頭條號

7

很多“都很清貧”?知道為何會有于成龍流芳于世?正是因為滿清官僚整體腐敗反襯出來的。光一個和珅就貪了15年財政收入,看看吧

8

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按品級給予俸祿其中正從一品 俸銀180兩 祿米90石;正從二品 俸銀155兩 祿米77石5斗;正從三品 俸銀130兩 祿米65石;正從四品 俸銀105兩 祿米52石5斗;正從五品 俸銀80兩 祿米40石;正從六品 俸銀60兩 祿米30石;正從七品 俸銀45兩 祿米22石5斗;正從八品 俸銀40兩 祿米20石;正九品 俸銀33兩1錢1分4厘 祿米16石5斗5升7合;從九品、未入流 俸銀31兩5錢2分 祿米15石7斗5升。

一位大清朝的官員光靠年俸是難以維持其龐大的家族開銷,那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愿意當官?官員的體面甚至奢靡的生活是哪來的?說白了吧地方官員靠火耗,京城官員靠孝敬(這些在當時都是合法收入,貪污另算)。

在清朝地方轉(zhuǎn)交至戶部中央的稅款必須以五十兩銀元寶為一單位,因此官府必須將從百姓手中收來的散銀熔鑄成銀元寶,這里面產(chǎn)生的損耗就是“火耗”,征稅時加征的“火耗”大于實際“火耗”,差額就歸官員了。清朝的征收“火耗”是很重的,一般達到了正稅的三四成,最高的達到七八成,地方官員中飽私囊成為普遍現(xiàn)象。

至于京官就全靠地方官孝敬了,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炭敬”,出京辦事還有“別敬”,逢年過節(jié)還有“團拜項”,這些錢會根據(jù)官階高低、衙門實權(quán)不同,落到每個官員手中,從數(shù)百兩到上萬兩銀子不等。

雍正登基后為了培養(yǎng)鼓勵官員廉潔習性、避免貪污,開創(chuàng)了養(yǎng)廉銀制度,以各官地位的高低以及所管事務(wù)繁簡為發(fā)放標準。其中總督13000至20000兩;巡撫為10000至15000兩;布政使為5000至9000兩;按察使為3000至8444兩;知府1000至4000兩;知州在500至2000兩;知縣400至2259兩等等,可以說都是高出正常俸祿數(shù)倍。

看起來清朝官員的各種收入也挺多啊,那清官為什么窮呢?首先收入的大頭“火耗銀”,清官為了減少民眾稅負壓力就不會要;其次清官即使沒有仆役,也要養(yǎng)活幕僚、衙署,開銷大;最后清官也有人情往來,“紅色炸彈”的威力大家都享受過。所以在清朝清官難當,真的是個良心活。

9

我們經(jīng)常在電視劇里面看到很多官員一生清貧,甚至是貧困潦倒,難道清朝俸祿如此之低嗎?

清朝官員俸祿有多少?

清朝的官員俸祿不是很高,一品官員俸祿為180兩,二品官員俸祿為155兩,三品官員俸祿為130兩,四品官員俸祿為105兩,五品官員俸祿為80兩,六品官員俸祿為60兩,七品官員俸祿為45兩,八品官員俸祿為40兩,九品官員俸祿為33兩1.14錢!

當然,這只是官員的基本工資,清朝的時候設(shè)有養(yǎng)廉銀制度,如果官員廉潔,就可以拿到一筆不菲的錢,養(yǎng)廉銀的初衷是為了防止官員腐敗,畢竟給的錢多官員就不會去貪污,養(yǎng)廉銀來源于地方火耗或稅賦,各地富裕程度不同,養(yǎng)廉銀的數(shù)目也會有所差別!

清朝官員養(yǎng)廉銀有多少?

官職達到七品(知縣)就可以獲得養(yǎng)廉銀,數(shù)目為1200兩,是工資的26倍左右,六品官員(從五品知州)的養(yǎng)廉銀數(shù)額達到1250兩,是工資的21倍左右,五品官員(從四品知府)養(yǎng)廉銀數(shù)額達到2400兩,是工資的30倍左右,四品官員(道員)的養(yǎng)廉銀數(shù)額達到3700兩,是工資的35倍左右!

三品官員(按察使)的養(yǎng)廉銀高達6000兩,是工資的46倍左右,二品官員(巡撫)的養(yǎng)廉銀更是高達13000兩,是工資的83倍左右,一品官員(總督)的養(yǎng)廉銀達到16000兩,是工資的88倍左右!

由此可見,清朝官員的俸祿雖然不高,但是養(yǎng)廉銀是非常的多,只要官員不貪污,廉潔奉公,就能領(lǐng)到很大數(shù)額的養(yǎng)廉銀!

清朝官員總工資有多少?

清朝官員的工資包括基礎(chǔ)俸祿和養(yǎng)廉銀兩部分,如果折合成人民幣的話,一品官員年薪高達290萬,二品官員年薪高達236萬,三品官員年薪高達112萬,四品官員年薪高達70萬,五品官員年薪也有46萬,六品官員年薪達到25萬,七品官員年薪只有3萬,八品官員年薪僅僅2.1萬,九品官員年薪則更少,只有1.8萬!

官員收入如此之高,為何還有清貧的官員呢?

其實,官員的俸祿不只是給自己用的,官員們一般家大業(yè)大,自己的府邸有很多的仆人、轎夫,這部分人的花費都要由官員來支出,而且官員都有很多房姨太太,這也是一筆不少的花銷!

平時在官場上下打點、打探消息、布置眼線,逢年過節(jié)還要送禮物孝敬上官,都是需要花錢的!因此,官員的開支數(shù)額是非常大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官員貪污的原因之一!

那些清貧的官員并不是家里窮,只不過養(yǎng)成了節(jié)儉的好習慣,為官員們樹立榜樣,他們可以利用道德來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從而保護自己并且留得好名聲!

10

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按品級給予俸祿其中正從一品 俸銀180兩 祿米90石;正從二品 俸銀155兩 祿米77石5斗;正從三品 俸銀130兩 祿米65石;正從四品 俸銀105兩 祿米52石5斗;正從五品 俸銀80兩 祿米40石;正從六品 俸銀60兩 祿米30石;正從七品 俸銀45兩 祿米22石5斗;正從八品 俸銀40兩 祿米20石;正九品 俸銀33兩1錢1分4厘 祿米16石5斗5升7合;從九品、未入流 俸銀31兩5錢2分 祿米15石7斗5升。

一位大清朝的官員光靠年俸是難以維持其龐大的家族開銷,那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愿意當官?官員的體面甚至奢靡的生活是哪來的?說白了吧地方官員靠火耗,京城官員靠孝敬(這些在當時都是合法收入,貪污另算)。

在清朝地方轉(zhuǎn)交至戶部中央的稅款必須以五十兩銀元寶為一單位,因此官府必須將從百姓手中收來的散銀熔鑄成銀元寶,這里面產(chǎn)生的損耗就是“火耗”,征稅時加征的“火耗”大于實際“火耗”,差額就歸官員了。清朝的征收“火耗”是很重的,一般達到了正稅的三四成,最高的達到七八成,地方官員中飽私囊成為普遍現(xiàn)象。

至于京官就全靠地方官孝敬了,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炭敬”,出京辦事還有“別敬”,逢年過節(jié)還有“團拜項”,這些錢會根據(jù)官階高低、衙門實權(quán)不同,落到每個官員手中,從數(shù)百兩到上萬兩銀子不等。

雍正登基后為了培養(yǎng)鼓勵官員廉潔習性、避免貪污,開創(chuàng)了養(yǎng)廉銀制度,以各官地位的高低以及所管事務(wù)繁簡為發(fā)放標準。其中總督13000至20000兩;巡撫為10000至15000兩;布政使為5000至9000兩;按察使為3000至8444兩;知府1000至4000兩;知州在500至2000兩;知縣400至2259兩等等,可以說都是高出正常俸祿數(shù)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