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語

范睢,是秦昭襄王時代的相國。他曾自比有商君張儀之才,奈何在魏國沒有的得到重用,被迫害之后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成就一代佳話,入史冊,為后人記。

至于說范睢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我覺得他是個非常純粹的人,不是君子,但也絕非小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咱們分析一下:

他雖睚眥必報,但恩怨分明

為什么說他睚眥必報呢,話要說回當年自己在魏國的時候,當時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手下做事,兩人出使齊國,范睢被當時的齊王看上了,送他黃金和酒肉,范睢認為自己是魏臣,一再推遲,這一點就說明了其實范睢還是很講義氣的,恪守為臣之道,這一點在戰(zhàn)國時代其實還是很難得的。須賈知道此事之后,認為范睢出賣了魏國的情報,而且回到了魏國還報給了丞相魏齊,兩人借著酒勁命人將其鞭打,然后用草席卷起來放到茅廁中,任由他人凌辱。之后被鄭安平所救,然后隨著秦國使臣王績?nèi)肭,幫助秦王奪權(quán)親政之后,成為秦相。

一次須賈來見,他扮成了一個車夫,前去接見須賈,其目的就是想讓須賈后知后覺他的身份,然后趕到羞愧,順便可以看一下須賈的反應。當然須賈還是有一定的人情味的,看范睢窮困,給了他一件長衫。當須賈之后秦朝的相國就是眼前這個人的時候,趕忙負荊請罪,跪伏余地,細數(shù)自己的罪狀。范睢看,說是念及你送我一件青絲袍,可免你一死。之后在須賈的辭行宴上以飼料為其所食,已報當年羞辱之恥。當然,當年的主事魏齊可就是沒那么幸運了,以攻打魏國之名必須要求要魏齊的人頭,魏齊聽到之后非常害怕,只能逃到了趙國,但是之后還是被昭襄王以扣押平原君為由走投無路,被迫自殺了。

這都能說明范睢是個有仇必報的人,但是他的抱負都是光明正大的,而不是蠅營狗茍,背地里搞一些小動作。面對對自己有恩的人也會報答,王稽已經(jīng)升為了郡守,鎮(zhèn)守河東縣,鄭安平也成為了大將軍,這兩人的升遷都是因為二人曾有恩于范睢。他還散盡家財,來回饋那些之前幫助過他的人。這一點,在大爭之世的戰(zhàn)國可是很難得的,在很多時候其實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同患難,做不到共富貴。這個被人稱為小人的范睢卻做到了,這點要比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強太多了。


小人以己為先,君子以國為重

這個就說到了范睢和武安君白起的事情了,白起其實是我非常喜歡的人,當然最后白起的結(jié)果其實是由多方原因?qū)е碌,可能很多人都把白起被殺的原因歸結(jié)于范睢這個人,其實這個是很不明智的。三個人皆有因果。

武安君白起自然是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感覺這個詞就是給他形容的,戰(zhàn)國時期沒有敗績的一代戰(zhàn)神。范睢對秦國的貢獻也是不容小覷的。

首先,他來到秦國之后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為秦王奪權(quán),秦昭襄王可以秦朝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帝,他繼承了哥哥秦武王的王位,他哥哥舉鼎絕臏而亡,年輕的他在舅舅和母親的扶持下登上了王位,逐漸秦朝的大權(quán)旁落到以他母親羋八子,也就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家族中,外戚專權(quán)持續(xù)了30余年,,秦昭襄王也是想極力擺脫幾人,想真正的做大秦的王,秦朝說一不二的王。

范睢來到秦國之后,對昭襄王一通慷慨陳詞,說當時在魏國的時候,只知道齊國有孟嘗君,而不知道齊王,秦國也只知道有太后和穰侯,完全不知道秦王,F(xiàn)如今秦朝四貴專權(quán),而魏冉更是帶王行使征伐大權(quán),權(quán)力滔天,飛揚跋扈,親信遍布上下,再這樣下去的話可能秦國之后要變權(quán)于他人了。于是,秦昭襄王也是下定決心除掉四貴,集中王權(quán)于一身。這其實也是他的重大貢獻之一了,謀國而非謀己。

其次,他破解六國合縱之策。當時的很多策士都在趙國商討六國合盟,意在攻取秦國,以六國實力去戰(zhàn)一國,肯定是秦國敵不過的,當時昭襄王也是非常著急,范睢就說,其實這個不必介懷,一群策士而已,他們又和秦國和沒有什么怨恨,以重金許之,必能瓦解,果然不攻自破。還有在長平之戰(zhàn)最后,派遣秦國間諜去趙國買取情報,還有在秦國國都散播謠言,促使趙國換帥,這其實也是在側(cè)面戰(zhàn)場為白起的勝利作出了一部分的貢獻。

最后,其實對秦國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遠交近攻的統(tǒng)一之策,這個是最早提出這個決策的人,后人都是在這個想法上進行延伸和創(chuàng)造的。當時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步伐就是如此,所以說不僅僅對秦國歷史有貢獻,對整個中國的發(fā)展進程來說也是影響深遠。

總結(jié)一下,以上的內(nèi)容可以說明,其實范睢此人確有才華,但是呢他的聰明沒有用到自己身上,而是為了整個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作出了貢獻,你可以說其實是為了自己,但是穰侯呢,田文呢,他沒有走向這兩個人的極端,收放自如,我覺得這一點來說,他就不算是小人。

接下來說說他和張儀

我覺得兩個人不是處于同一段歷史進程中,沒有辦法判定究竟誰更厲害。強行說誰更厲害,其實對于兩人都是不公平的判斷。

張儀處于一個秦國承上啟下的時間段,這一時期,秦國剛好完成商鞅變法,走過了一條浸透著汗水和血水的道路,秦惠文王更是成為秦國歷史上第一個王,而且誓死奉行商君之法,他這個時候手下有司馬錯樗里疾等將軍,只是缺一個可以輔國的大才,而張儀便是那個人,他以三寸不爛之舌征戰(zhàn)于各國廟堂。他的唇舌可比秦劍。

戰(zhàn)國時代,世人都愛做夢,縱橫家張儀的夢就是指點江山,他的口才其實為秦國免了很多刀兵,為秦國又擠出了20年的韜光養(yǎng)晦的時間,正是如此,才有了之后秦武王的通宜陽,臨二周。

而范睢呢,也是有著超高謀略的人,雖然他來到秦國的時候,秦國已經(jīng)具有了很強的實力,唯一能和秦國掰掰手腕的只有悶聲發(fā)大財?shù)内w國了。不過他的出現(xiàn),給秦國帶來的遠交近攻之策,給秦王帶來了說一不二的地位,就這兩點其實已經(jīng)非常厲害了。而且最后秦國的強盛,實是白起秦王范睢三人之功。

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張弛有度,瀟灑不羈的張儀,張儀謀國,全憑口舌之利,范睢謀國,攻心為上。各有千秋,孰優(yōu)孰略,又有何妨呢~

最佳貢獻者
2

商鞅功勞罪大,范雎是小人,張儀功勞第二!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國經(jīng)歷了多代君王的不懈努力,終于從一個弱小的國家,一點點成為了虎狼之邦,凌駕于其他六國之上,而到了秦始皇這代,嬴政沒有辜負數(shù)代人的心血,將統(tǒng)一六國的大業(yè)完成!

電視劇《大秦帝國》分別講述了秦國三代君王的強國之路,這里就包括每一個國君對于人才的重視,其中更是夾雜著血與恨的交錯!其中每個君王的輝煌時刻都有著一位優(yōu)秀的肱股之臣為他統(tǒng)籌謀劃,這里就包括商鞅變法,張儀的連橫之說,范睢的遠交近攻之策略,不得不說這三個人在大秦帝國變強大的道路上也算是拋頭顱灑熱血了!掄起他們的功勞大小,就一起來看看!

商鞅,衛(wèi)國人,所以也叫衛(wèi)鞅,據(jù)說師從鬼谷子,擅長依法治國,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出道問世尋求伯樂,作為一匹千里馬,首先來到了當時經(jīng)過李俚變法富庶強大的魏國,先是拜師于公叔痤,然后等待機會施展抱負!然而魏國的大權(quán)掌握在龐涓跟公子卬手中,他只好尋求下家了!

之后來到了齊國,遇到了當時同樣對法學比較有研究的申不害,而申不害的言論是專攻術(shù)治,雖然同是法家思想,但是還是有著很大的差異!商鞅在齊國的一番言論也是見微知著,也算是小小的出了一把名,同時也對齊國尋求上進的決心有所了解,選來選去最終選擇當時最為貧困,最為弱小的秦國,而申不害也是選擇了一個跟秦國差不多一樣弱小的韓國,兩個人相約看誰的變法能夠成功!

商鞅找到了求賢若渴的秦孝公,秦國多年跟魏國對峙,作為鄰國經(jīng)常遭受魏國的欺負,這些也是商鞅選擇幫助秦國的一個原因!當他到秦國以后,秦孝公禮賢下士,秦國的老百姓同仇敵愾,商鞅找到了可以施展能力的機會!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提出了廢井田、重農(nóng)桑、獎軍功、實行統(tǒng)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fā)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zhàn)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nèi)容的變法。

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集權(quán)國家。使得秦國的老百姓變的干勁十足,使得秦國的軍隊實力倍增!短短數(shù)年,秦國已經(jīng)可以躋身同魏國平起平坐,不再忍受魏國的欺凌!

張儀,魏國人,據(jù)說也是師從于鬼谷子!而他所學的是縱橫之術(shù),蘇秦多年創(chuàng)立的合縱之學說,經(jīng)過張儀依靠嘴皮子,連蒙帶唬,推行他的連橫之說,竟然輕而易舉的就被破滅!

面對六國合縱的這個局面,張儀向秦惠文王提出了連橫之策,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拜張儀為相國,張儀有了權(quán)力,就大刀闊斧的實行了他的理想抱負。因此張儀和蘇秦又被稱為戰(zhàn)國時縱橫家的代表。所謂連橫之術(shù)是指秦與齊兩大國聯(lián)手,殲滅五國成為東西兩帝。在張儀的輔佐下,秦國進一步發(fā)展壯大,不斷蠶食其他列國的勢力。

范睢,魏國人,剛剛出道的時候,想要輔佐魏王,家里太窮,被人看不起,找不到門路,于是就在魏國魏中大夫須賈手底下當了一個門客。須賈被魏昭王派出去出使齊國,范睢自告奮勇的就跟著須賈一起去了。齊襄王聽說范睢的口才不錯,就想要把他留下來,就派人送給范睢很多金子,范睢沒有收給退回去了。

之后,這件事就被須賈知道了,須賈以為范睢投靠了齊國,作了齊國的細作,于是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魏國相國魏齊,然后,魏齊就讓仆人將范睢打死,范睢還是蠻聰明的,就裝死躲過了一劫,后來逃到了秦國,依靠自己的口才在秦國聲名鵲起!

范睢是個人才,能言善辯,他相秦的機會便是靠自己的嘴皮子爭取來的,也有謀國之才,對天下大勢看得很清楚,相秦十余年,秦國日益強大。秦昭王一代明主,對他言聽計從,視為亞父,為其報仇不惜得罪諸侯,為其護短不惜破壞法律來封口。

范睢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須賈若非一念之仁,綈袍相贈,估計會死得很慘。范睢是個自私的人,視個人利益重于國家利益。與白起結(jié)怨,也是始于嫉妒白起功勞蓋過自己,最后白起遭貶,雖然源于秦王、白起兩人的性格沖突,但若非范睢挑撥,白起也不至于致死。如果范睢和白起能如藺相如和廉頗那樣將相和,秦國將會更加強大。

其實最初勸秦王排擠穰侯魏冉,目的也并非真正為秦王著想,而是為自己掃除前進的障礙罷了。因為他知道穰侯是他走向成功最大的政敵。穰侯雖然專恣驕貪,但實無叛國奪權(quán)之心,對秦國還是忠心耿耿的,何況他立昭王,薦白起為將,使天下諸侯稽首而事秦。秦國之所以更加強大,穰侯實在功不可沒。范睢為了自己的利益,驅(qū)逐功臣,害秦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做人不厚道啊。

縱觀商鞅,張儀,范!單從人品上來看,商鞅還是一個不錯的人,徙木立信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這也是商鞅在為自己立信,也說明當時的政權(quán)欺騙老百姓太久,說話向來不算數(shù),而商鞅變法種種條件的先驅(qū)就是以誠信為本!

而到了張儀這一代,秦國對于商鞅變法并沒有完全取代,而是折優(yōu)而選,張儀對商鞅也是持有肯定的一面,同時張儀作為一個辯士,很顯然他靠的就是肚子里的學問,靠的就是一張嘴,那么信用在他這里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他打擊陳珍登上秦國丞相之位置,他欺騙楚國,換取了楚國的國君跟忠臣不和,不管怎樣,他的連橫之術(shù)在戰(zhàn)國這個凌亂的時代對秦國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這也就是國君用人只是用其才華,忽略了他的缺點!

同樣的道理,范睢在秦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略,也是被秦昭王重用!范睢先是幫助秦昭王從母親宣太后以及舅公魏冉手中奪回政權(quán),再借著秦昭王的寵信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使得秦國更加強大,包括長平之戰(zhàn),范睢也有很大的功勞!然而范睢確是真小人,對有恩的人加倍報恩,對有仇之人同樣加倍還之!真小人最終雖然功過相抵,最終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那么由此觀之,個人認為商鞅的功勞最為重要,沒有他使得秦國變強,變得富有,怎么會有后來的張儀,范睢事秦一說,或許早就被魏國扼殺在搖籃之中了!雖然說商鞅變法存在很多弊端,但是他對秦國的意義極為重要,而從做人的角度來看,他也勝過張儀,范睢很多,雖然死的比較慘一些,還是十分敬佩他的!










3

茫雎是治國安邦,張儀是旁門左道。

4

導語:

遠交近攻的偉大方案,是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主要戰(zhàn)略思想。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思想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其實第一個提出這個思想的人,就是范睢。

提到范睢,不得不提白起,因為這兩個人算是老冤家。范睢在秦國做相國的時候,白起是秦國的武安君,幫助秦昭襄王攻城略地,長平之戰(zhàn)坑殺40萬趙國降卒,差點滅亡趙國。

01范睢為一己私利坑害白起,失去亡趙機會,當然是小人。

范睢本身是有才華的,能被秦昭襄王看中的人,自然不會是什么無能之輩。成為秦國相國以后,范睢自然是盡心為秦國做事。

五年,昭王用應侯謀,縱反間賣趙,趙以其故,令馬服子代廉頗將。秦大破趙於長平,遂圍邯鄲。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任鄭安平,使擊趙。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應侯席稾請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於是應侯罪當收三族。---《史記》

可問題是當時秦國最閃亮的明星,并不是范睢,而是白起。白起被稱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完全不是浪得虛名。他這一輩子沒有打過敗仗,基本上都是攻必勝戰(zhàn)必克。

對楚國、魏國等國的戰(zhàn)役中,白起都起到了決定勝負的作用,大力削弱了六國力量,為后來秦國一統(tǒng)天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1. 眼看著這位武安君的威名早就超過了自己,范睢心里自然不是滋味。這個時候恰逢長平之戰(zhàn),白起擊敗趙國主將趙括,坑殺了40萬趙國士兵,名動天下。
  2. 這個時候如果白起帶兵攻打邯鄲,不用多長時間,就能夠打下來。可一個不好的消息傳到了范睢耳邊,白起如果滅了趙國,獲得這次通天神功,回來一定會取代范睢,成為秦國的相國。
  3. 范睢當然不愿意這件事發(fā)生,誰還不要為自己考慮一番呢?所以范睢就在秦昭襄王面前建議白起撤回秦國。不久之后范睢又向秦昭襄王進讒言,迫使秦王逼迫白起自盡。

等到白起自盡以后,范睢這才松了口氣?墒撬麤]想到的是,范睢推薦的大將鄭安平,帶領(lǐng)兩萬多秦軍居然投降了趙國。

實在是奇恥大辱,因為失去了白起,所以秦昭襄王的軍事生涯寸步難行。他當然要把所有的罪責都怪罪在范睢身上。范睢自知罪重,所以主動下臺,不久便病死了。

02范睢睚眥必報的性格,使得他小人面目盡顯。

雖然范睢成為了秦國的丞相,可是他過去在魏國是非常不得志的。因為他跟魏國的相國魏齊相處非常不好,魏齊甚至鞭撻過范睢,差點把他打死。

好在后來范睢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才逃了出來,免于一死。不過自此兩個人的梁子就算結(jié)下了。范睢成為秦國相國以后,用的是化名張祿,所以魏國壓根就不知道秦國相國是范睢。

須賈辭於范睢,范睢大供具,盡請諸侯使,與坐堂上,食飲甚設(shè)。而坐須賈於堂下,置莝豆其前,令兩黥徒夾而馬食之。數(shù)曰:“為我告魏王,急持魏齊頭來!不然者,我且屠大梁!表氋Z歸,以告魏齊。魏齊恐,亡走趙。匿平原君所。---《史記》

這個時候魏齊就派了使者須賈前往拜見秦國相國,范睢假裝落魄的樣子將須賈接到了秦國相國府,羞辱一番以后才讓他回國告訴魏齊,讓魏齊把自己的腦袋割下來送到秦國,否則秦軍將踏平魏國。

魏齊得知這件事以后,立刻逃亡到了趙國。結(jié)果秦國還是逼迫趙國交出魏齊,魏齊在絕望之下便自殺了。

  • 倒不是說報仇是錯誤的做法,而是范睢把任何小仇小怨都放在心上,甚至有人瞪了他一眼,他都記在心里,想著哪天要報復這個人。
  • 這就有點可怕了。都說宰相肚子里能撐船,范睢這位相國的肚子里,可能連個模型船都放不下。這樣的人就算才能再高,也擺脫不了小人的形象。

當然了,那些小恩小惠,范睢也是銘記于心,比如說鄭安平曾經(jīng)救了他一命,所以他做了秦國相國以后,就開始了大力提攜鄭安平,甚至將秦國的利益拋之腦后。

這些事情足以證明了一點,范睢是一個心胸比較狹窄的人。心胸狹窄,那么他的眼界就不會太寬闊。

03范睢幫助秦昭襄王奪權(quán)親政,60歲的昭襄王淚眼汪汪。

我們聽說秦昭襄王的大名,基本都是豎起大拇指的。因為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的基礎(chǔ),都是秦昭襄王打下的。

昭王臨朝嘆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yōu)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yōu)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夫物不素具,不可以應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畔,內(nèi)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庇约顟睢顟,不知所出。蔡澤聞之,往入秦也。---《史記》

這位君主在位56年,可是他自己執(zhí)政的時間只有15年而已。他一共活了75歲,直到60歲的時候,才正式親政。

  1. 一般的古人,能活60歲已經(jīng)是萬幸了,秦昭襄王為什么這么大歲才開始親政呢?那是因為他有一個非常強勢的母親宣太后,也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羋月。
  2. 宣太后是個十分有政治頭腦的女人,但是她也貪戀權(quán)力,一直不肯放權(quán)。她手下的四貴魏冉、羋戎、公子芾以及公子悝幫助宣太后執(zhí)掌秦國朝政,秦昭襄王總是無法獲得真正的權(quán)力。
  3. 這個時候范睢的出現(xiàn),為秦昭襄王解決了后顧之憂。在范睢的建議下,秦昭襄王將宣太后架空,同時趕走了四貴,收回了他們的財富權(quán)力。

這一年秦昭襄王60歲,他老淚縱橫地握著范睢的手,表示自己活了這么久,第一次嘗到了一言九鼎的滋味,這些都是范睢賜給他的。

所以說秦昭襄王和范睢之間的關(guān)系是非常不錯,可以說是莫逆之交。秦昭襄王為了給范睢報仇,不惜跟魏國和趙國交戰(zhàn),可見范睢在秦國的重要性。

總結(jié):范睢的成功不是偶然,失敗也不是偶然。

范睢之所以能夠成功,那是抓住了秦昭襄王的痛點。他幫助秦昭襄王奪取了權(quán)力,真正成為了秦國的君主,所以范睢得到了重用。

此后范睢利用自身的才能,不斷幫助秦國富國強兵,并且擴大地盤。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差點在秦昭襄王時期,就完成了一統(tǒng)天下的重任。

當然了,范睢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也注定了他走不遠。在軍事政治上,范睢雖然有一套自己的主張,可是在私事上,范睢卻睚眥必報。

因為他小肚雞腸的性格特點,使得白起蒙受不白之冤,秦昭襄王一統(tǒng)天下的征途也戛然而止。雖然秦昭襄王前期感激范睢,可是他后期的所作所為,讓秦昭襄王十分失望。

范睢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才離開了秦國的政治舞臺。他認為秦昭襄王的哀嘆其實是在責怪自己,所以主動讓出了自己的相位,不久之后便病死了。

參考資料:《史記》

5

范雎不僅是秦國歷史上智謀深遠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謀略家。當時秦國的秦昭王就給予了范雎最高的褒獎:“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李斯在《諫逐客書》中也高度評價了范雎對秦國的建樹和貢獻:“昭王得范雎,強公室, 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可以看出,無論是當時,還是后世,對于范雎的歷史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無須爭論的。

那么從私德的角度考量,范雎是小人呢?在我看來,根本不是。

說范雎是小人的,無非是因為他做的三件事,一是建議秦昭王廢太后,逐四貴;二是羞辱須賈,逼死魏齊;三是除掉白起。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在這三件事情上,范雎是否是小人所為?

一、對內(nèi)“強干弱枝”,加強秦昭王的集權(quán)統(tǒng)治,削弱貴戚、地方勢力

秦昭王是在其母親宣太后、舅舅魏冉的幫助下,繼位當上了秦王。秦昭王剛繼位的時候才十八歲,就由宣太后主政,魏冉輔政。宣太后重用弟弟魏冉、羋戎以及兒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貴。宣太后及四貴的專權(quán)極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權(quán)力,造成了秦國國內(nèi)只知有太后和四貴,不知有秦王的局面。范雎建議秦昭王收回宣太后等五人的權(quán)力,以免遭受弒君篡國的禍亂。秦昭王采納了范雎的建議,廢宣太后,將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貴驅(qū)逐出首都咸陽。

后世的司馬光說:“遂使秦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真傾危之士。司馬光在此詆毀范雎,實在太過偏頗。當時的秦昭王已經(jīng)60歲了,名義上是秦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但42年來卻飽嘗太后和穰侯的擅權(quán)掣肘之苦。范雎真正地為秦國的長治久安考慮,幫助秦昭王奪回本屬于自己的權(quán)力。再說,秦昭王及范雎并未對太后他們進行清算,只是讓他們交出權(quán)力,安享榮華富貴。在這件事上,范雎是真正為國謀劃,避免了秦國陷入戰(zhàn)亂、紛爭的危險,為秦國兼并六國打下了更好的權(quán)力基礎(chǔ)。

二、有仇報仇,有理有節(jié)

范雎原本是在魏國為官,因為遭到惡人迫害,后來是歷盡千辛萬苦才逃到秦國,在秦國當上了相國。當魏國的使者、也就是范雎的昔日仇人須賈拜訪秦國時,范雎假裝落魄,須賈因為惻隱之心送了一件袍子給他,無意間的“恩”才撿回一條性命。但范雎使計百般戲弄、羞辱了須賈。秦昭王聽說后,又親自出面,向平原君、趙王、信陵君索要當初迫害范雎的魏國宰相魏齊,魏齊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司馬遷說范雎“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那么在這一點上,范雎是否是小人得志后的打擊報復呢?否也!要知道,當初范雎在魏國,遭到須賈和魏齊的陷害,遭到毒打后,須賈他們以為范雎死了,就將他扔到廁所里。須賈他們還往他的身體上解小便,同時派人盯著,防止他復活。當時須賈他們不但要置范雎于死地,還要讓他不得好死。范雎也是死里逃生,后來想盡辦法才逃到了秦國。可以說,范雎和須賈他們之間是不共戴天之仇,擱在任何人,都會以牙還牙。范雎在這件事上做得有理有據(jù),大節(jié)不虧,絕非小人得勢之后的打擊報復。

三、除掉白起是秦昭王授意的政治斗爭

范雎與白起的關(guān)系,就是文臣與武將的關(guān)系。白起是秦國人,他的發(fā)跡跟秦國丞相魏冉有很大的關(guān)系,就是因為魏冉在伊闕之戰(zhàn)重用白起為主將,才有了白起的一戰(zhàn)成名,魏冉可以說是白起的伯樂。而范雎是受到秦昭王的重用,并且建議秦昭王解除宣太后和魏冉的權(quán)力,獨攬秦國大權(quán)。受到魏冉提拔和看重的大將白起,跟秦昭王并非親密無間,當然也跟范雎成了政敵

長平之戰(zhàn),秦趙對峙三年,秦趙兩國都已經(jīng)消耗不起。范雎使用離間計,騙得趙國替換趙括為主將,而秦國也偷偷將長平主將替換為白起。這樣才取得了長平之戰(zhàn)的勝利。當時,白起想一鼓作氣乘勢滅了趙國。而范雎從戰(zhàn)爭損耗考慮,向秦王進言:“秦兵勞,請許韓、趙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白起無奈退兵。邯鄲之戰(zhàn)期間,白起生病,秦王三番五次催他出征,并且派范雎去游說他,但是白起一來生病,二來生氣,見顯得很不情愿。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范雎作為秦國相國,還是很明白利害關(guān)系的,畢竟國事為大,絕不會說因為嫉妒白起的功勞,而讒言害死白起,真正要弄死白起的是秦王。

要論功績,范雎和張儀是處于不同時代的兩個歷史人物,而且兩個人的長處也不盡相同。張儀擅長外交,而范雎擅長謀略?梢哉f他們都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歷史使命,沒有誰比誰更高一說。

6

范雎和張儀一樣,都為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惠文王時期,張儀積極采取連橫事宜,以此破壞六國合縱,為秦國免去了大禍。秦昭襄王時期,范雎建議秦昭襄王驅(qū)逐四貴,并提出“遠交近攻”政策,為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然而和張儀相比,后人對范雎的評價卻并不高,甚至一度覺得他是一個小人。那么范雎真的是小人嗎?

范雎睚眥必報的性格

范雎入秦之前,在魏國當差。齊襄王看中范雎的口才,便給他送了禮物。須賈知道這件事以后,懷疑范雎通敵,于是就告訴了當時魏國宰相魏齊。魏齊聽說了以后將范雎打了個半死,范雎裝死才躲過了一劫。這就是范雎入秦前的故事。

后來范雎來到秦國,受到秦昭襄王的賞識,便利用秦國強大的國力,脅迫魏國交出當日迫害他的兇手。最后魏齊在驚恐交加之下,絕望自盡。這就是范雎睚眥必報的故事。

也許有人覺得范雎此舉只是報仇,理所應當。確實,如果僅僅依靠這件事就貶低范雎,未免過于武斷。然而事情還遠不止這些。

在范雎入秦之時,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件事情,那就是穰侯遇到了范雎的車馬。穰侯此人,最是痛恨游說之人。因此,當范雎一行人被穰侯看見后,就親自查看車馬內(nèi)是否有游說之人,也就是范雎。雖說范雎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躲過了一劫,但是其內(nèi)心肯定對穰侯產(chǎn)生了不滿。果不其然,范雎在取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建議秦昭襄王驅(qū)逐四貴。

因此,說范雎睚眥必報并不是冤枉他。

范雎陷害白起,使其最后無辜慘死

大部分人覺得范雎是個小人,并不僅僅因為他睚眥必報,而是因為他間接的害死了白起。

白起,戰(zhàn)國四大名將,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梢哉f,他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然而就是這么一個英雄,卻被范雎間接害死了。

長平之戰(zhàn),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士兵。他為了擴大戰(zhàn)果,請示秦王繼續(xù)出兵趙國。這個提議其實十分不錯,當時的趙國軍心潰散,大量青壯年被殺,可以說是一只待宰的羔羊。

然而范雎不愿意了。本來他是秦國丞相,爵至列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白起一旦真的攻破了趙國,那就是不世之功,憑借著秦國的軍功爵制,白起有很大的概率地位在其之上。這是范雎萬萬不能忍受的。于是,他果斷勸諫秦王,以秦軍亦疲的理由,穰白起退兵。秦王一聽,覺得有理,就采納了范雎的建議。

幾個月后,秦王被趙國欺騙,決定再次攻趙,然而這一次,白起卻一直稱病不肯前往。秦昭襄王在屢次被拒以后,便將白起賜死了。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范雎。也許有人會覺得,是白起自己性格執(zhí)拗,才造成殺生之禍,其實不然。長平之戰(zhàn)之后,范雎難道不知道此時是滅趙的最佳時機嗎?他勸諫秦王的行為,說得好聽那是自私自利,說得難聽,那就是不忠。

而白起之所以不肯前往,是因為知道自己前往也無濟于事?偠灾诜饿陆ㄗh秦王長平以后撤兵的那一刻起,他的計謀就生效了。無論后來白起做出怎么樣的選擇,他在秦王眼里的地位都會直線下降。這才是范雎的無恥之處。

結(jié)束語

范雎的功勞很高,但他都是為了自己。在范雎眼中,只要對自己有利,那就會去做。因此,范雎確實是個小人。

7

政治是不擇手段的,沒有君子小人之說,所謂“竊珠者誅,竊國者侯”,所以叫“厚黑”。從影響看,張儀的連橫影響更大。

8

范睢和張儀都是得志之后,報復心爆棚的人。他們在各自的國家里受到傷害之后,把對祖國的好感全部拋到太平洋里面去了。

一,范睢是魏國人,他有才華,出使齊國,因為齊王欣賞他,遭到須賈的嫉妒,然后被自己的老板魏齊打得快要死了

在受盡屈辱之后,他得到朋友鄭安平的幫助,隨秦國使者王稽一起到了秦國。

秦王求賢若渴,范睢趕到點子上。

1,當然的秦國是外戚專權(quán),秦昭王的舅舅們和母親宣太后幾個把持朝政。

范睢對大王說,大王應該把權(quán)利拿回來。要不然你就歇菜了。難道你被涼拌黃瓜這么久上癮了嗎?

于是秦昭王拿回了權(quán)利,品味了權(quán)利的滋味。

2,范睢對秦王說,消滅關(guān)外那些諸侯國,先要穩(wěn)定住遠方的齊國燕國,然后找鄰居打,這樣用不著多跑路。于是,范睢幫助秦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基本政策。

秦王從此出關(guān),打起來順手多了。這是范睢對秦國的最大貢獻。

3,范睢把白起搞下了臺,接著又把白起搞死了,逼迫自己在魏國時期的老板魏齊自殺了。

4,邯鄲之戰(zhàn),范睢的朋友鄭安平打不過頑強的趙軍,把自己帶來的二萬軍隊投降了趙國。范睢受此牽連,下臺。

二,張儀在楚國受了委屈,去找朋友蘇秦,蘇秦嘲笑了他,讓他滾蛋,暗中卻在幫助他。

張儀在秦國大致做了這些事情。

1,與司馬錯論是否伐蜀,雖然張儀伐韓失敗,司馬錯伐蜀卻成功了。 但是,如果不爭論,也就沒有高下之別了。張儀的作用在于堅定了司馬錯伐蜀的決心。

2,把秦惠文君,改制成為秦惠文王。

秦國稱王,是在張儀做丞相時期。所以,張儀在這件事情上有大功的。

3,欺騙魏國和楚國,使這兩個國家損失慘重。魏國失去上郡,少梁,魏國西北洞開;楚國失去巴,漢中,黔中,楚國西部損失慘重。

4,推行“離衡”,拿魏國開刀,為什么拿魏國呢?,因為魏國一旦緊跟秦國,秦國魏國在東西一條線上,把蘇秦東“合縱”攔腰切成兩半。再難形成巨大的力量來對付秦國。

所以,依據(jù)上述所說,范睢的功勞比張儀要大得多。

三,張儀時代,六國強大,蘇秦的“合縱”讓秦國十五年不年出函谷關(guān)。

說明六國的合力相當?shù)膹姶。張儀的功勞也就打折扣了。

范睢讓秦王收回權(quán)利,得到秦王的信任。

范睢在長平之戰(zhàn)中的作用,就是用反間計,誘惑趙國換將,然后起用白起,致使秦國統(tǒng)一路上最強大的對手趙國一蹶不振。秦國統(tǒng)一戰(zhàn)爭提速了幾個檔次。

范睢的“遠交近攻”,是秦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秦國統(tǒng)一天下,進行滅亡六國戰(zhàn)爭的指導思想?芍^影響深刻。

至于說范睢是不是小人,這還不好說。范睢的報復心極強烈是事實,任何一個人得勢力后,都會睚眥必報。歷史上大度的人恐怕找不出幾個。

范睢出魏冉,殺白起,逼魏齊等等,說明了他又是一個地道的小人了。

所以說,范睢的歷史功勞比張儀高一個層次。

9

范雎,魏國人,剛剛出道的時候,想要輔佐魏王,家里窮,被人看不起,找不到門路,于是于是就在魏國魏中大夫須賈手底下當了一個門客。須賈被自告奮勇就跟著須賈一起去了。齊襄王聽說范雎的口才不錯個,就想要把他留下來,就派人送范雎很多金子,范雎沒有收給退回去了。

之后,這件事就被須賈知道了,須賈以為范雎投靠了齊國,作了齊國奸作,于是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魏國相國魏齊,然后,魏齊就讓仆人將范雎打死,范雎裝死躲過了一劫,后來逃到了秦國,依靠自己的口才在秦國聲名鵲起。

張儀,魏國貴族后裔,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術(shù)。出山之后,首創(chuàng)“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游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按理說,張儀的功勞,那肯定是秦國的第一大功臣了,也有可能穩(wěn)坐戰(zhàn)國第一謀略家的寶座了。但是其實不然,還有一個就是范雎。

范雎對秦國的貢獻是這樣的,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有了一定的經(jīng)濟和軍事基礎(chǔ),但是秦國畢竟只是一個小地方,要想和六國合縱抗衡,還是有點自大了。于是早期秦國采納了張儀的“近交遠攻”的戰(zhàn)略大計,這樣的想法很容易理解,自家旁邊的鄰居當然要搞好關(guān)系,不然時不時來了偷襲多鬧心,隔得遠的,那就沒話講聯(lián),直接戰(zhàn)場上見吧。雖然這樣的計劃并沒有什么毛病,但是一實行起來就產(chǎn)生了很多問題,首先是怎么保證旁邊的鄰國和自己一條心,如果自己外出打仗,他們搞個背后放槍就尷尬了。其次,跑老遠去打仗,糧草補給困難。等到范雎到了秦國,第一件事就是上書要求改變戰(zhàn)略,于是他就跟秦王解釋,最終定下“遠教近攻”的策略。雖然只是方向變了一下,但確是直接改變了秦國的走向,秦國開始一步步屯并周邊小國,慢慢做大做強,由此可見,范雎對于秦國的功勞有多大。

雖然范雎有智慧,但他不配跟張儀相提并論。他是十足的小人!

因為范雎這個人心胸狹窄,除了“遠交近攻”之外,他凈出陰招、損招,干的缺德事不少,最“出色”的就是他一個人就坑死了兩個戰(zhàn)國的四大將。第一個就是大將廉頗,要說紙上談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這一切其實是范雎搞的鬼。他看到秦軍打不過趙國廉頗,就使反間計派人去趙國造謠,說秦軍怕的不是廉頗而是“神機妙算”的趙括。一下子正中趙孝成王下懷,罷了廉頗,換上趙括。最后秦軍大敗紙上談兵是趙括,一口氣坑殺了趙國四十萬將士,直接幾乎把趙國的男人都殺光了。而廉頗呢,真是老了,因為范雎的一個陰招,郁郁后半生,最后病死。

坑了敵國的大將,這算是對自己國家的貢獻,但是把自己國家的大將坑死那就說不過去了啊。先前說的,趙括一死,趙軍大數(shù)被殺,這對于秦國來說是個好機會啊,于是秦軍將領(lǐng)白起就準備一舉滅掉趙國,解決一個對手。這時候趙國的一個大臣帶著黃金美女過來行賄范雎,讓他勸秦昭襄王退兵,范雎收人錢財替人消災,就找各種理由勸說秦王。最后,秦王磨不過他,讓白起率軍回國,留下趙國一條小命。當然白起不樂意了,前方將士拼死拼活,你們一句話說撤就撤,這就太沒意思了。但是王命難違,白起只好撤兵,后來等到秦王再次喊他過來伐趙的時候,白起耍脾氣,撂挑子不干了。范雎就慫恿秦王,直接賜死白起。如此可見范雎一個文人就憑一張嘴,逼啥了兩個萬人敵的大將。

除此之外,范雎還干了一件缺德至極的壞事,就是蠱惑秦昭襄王收權(quán),收誰的權(quán)呢?,收秦王之母宣太后手上的權(quán)力,也就是電視劇里的羋月。不但如此,還罷黜了魏冉,這可是秦王的親舅舅啊。并建議秦王殺母殺舅舅,這都是大逆不道之事,你說范雎不是小人誰是小人!

10

促進中國封建王朝輪回的推動者,對于君主與封建社會,是有貢獻的。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才能稱的起對國家,人民的貢獻。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