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范睢,是秦昭襄王時代的相國。他曾自比有商君張儀之才,奈何在魏國沒有的得到重用,被迫害之后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成就一代佳話,入史冊,為后人記。
至于說范睢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我覺得他是個非常純粹的人,不是君子,但也絕非小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咱們分析一下:
他雖睚眥必報,但恩怨分明
為什么說他睚眥必報呢,話要說回當年自己在魏國的時候,當時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手下做事,兩人出使齊國,范睢被當時的齊王看上了,送他黃金和酒肉,范睢認為自己是魏臣,一再推遲,這一點就說明了其實范睢還是很講義氣的,恪守為臣之道,這一點在戰(zhàn)國時代其實還是很難得的。須賈知道此事之后,認為范睢出賣了魏國的情報,而且回到了魏國還報給了丞相魏齊,兩人借著酒勁命人將其鞭打,然后用草席卷起來放到茅廁中,任由他人凌辱。之后被鄭安平所救,然后隨著秦國使臣王績?nèi)肭,幫助秦王奪權(quán)親政之后,成為秦相。
一次須賈來見,他扮成了一個車夫,前去接見須賈,其目的就是想讓須賈后知后覺他的身份,然后趕到羞愧,順便可以看一下須賈的反應。當然須賈還是有一定的人情味的,看范睢窮困,給了他一件長衫。當須賈之后秦朝的相國就是眼前這個人的時候,趕忙負荊請罪,跪伏余地,細數(shù)自己的罪狀。范睢看,說是念及你送我一件青絲袍,可免你一死。之后在須賈的辭行宴上以飼料為其所食,已報當年羞辱之恥。當然,當年的主事魏齊可就是沒那么幸運了,以攻打魏國之名必須要求要魏齊的人頭,魏齊聽到之后非常害怕,只能逃到了趙國,但是之后還是被昭襄王以扣押平原君為由走投無路,被迫自殺了。
這都能說明范睢是個有仇必報的人,但是他的抱負都是光明正大的,而不是蠅營狗茍,背地里搞一些小動作。面對對自己有恩的人也會報答,王稽已經(jīng)升為了郡守,鎮(zhèn)守河東縣,鄭安平也成為了大將軍,這兩人的升遷都是因為二人曾有恩于范睢。他還散盡家財,來回饋那些之前幫助過他的人。這一點,在大爭之世的戰(zhàn)國可是很難得的,在很多時候其實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同患難,做不到共富貴。這個被人稱為小人的范睢卻做到了,這點要比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強太多了。
小人以己為先,君子以國為重
這個就說到了范睢和武安君白起的事情了,白起其實是我非常喜歡的人,當然最后白起的結(jié)果其實是由多方原因?qū)е碌,可能很多人都把白起被殺的原因歸結(jié)于范睢這個人,其實這個是很不明智的。三個人皆有因果。
武安君白起自然是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感覺這個詞就是給他形容的,戰(zhàn)國時期沒有敗績的一代戰(zhàn)神。范睢對秦國的貢獻也是不容小覷的。
首先,他來到秦國之后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為秦王奪權(quán),秦昭襄王可以秦朝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帝,他繼承了哥哥秦武王的王位,他哥哥舉鼎絕臏而亡,年輕的他在舅舅和母親的扶持下登上了王位,逐漸秦朝的大權(quán)旁落到以他母親羋八子,也就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家族中,外戚專權(quán)持續(xù)了30余年,,秦昭襄王也是想極力擺脫幾人,想真正的做大秦的王,秦朝說一不二的王。
范睢來到秦國之后,對昭襄王一通慷慨陳詞,說當時在魏國的時候,只知道齊國有孟嘗君,而不知道齊王,秦國也只知道有太后和穰侯,完全不知道秦王,F(xiàn)如今秦朝四貴專權(quán),而魏冉更是帶王行使征伐大權(quán),權(quán)力滔天,飛揚跋扈,親信遍布上下,再這樣下去的話可能秦國之后要變權(quán)于他人了。于是,秦昭襄王也是下定決心除掉四貴,集中王權(quán)于一身。這其實也是他的重大貢獻之一了,謀國而非謀己。
其次,他破解六國合縱之策。當時的很多策士都在趙國商討六國合盟,意在攻取秦國,以六國實力去戰(zhàn)一國,肯定是秦國敵不過的,當時昭襄王也是非常著急,范睢就說,其實這個不必介懷,一群策士而已,他們又和秦國和沒有什么怨恨,以重金許之,必能瓦解,果然不攻自破。還有在長平之戰(zhàn)最后,派遣秦國間諜去趙國買取情報,還有在秦國國都散播謠言,促使趙國換帥,這其實也是在側(cè)面戰(zhàn)場為白起的勝利作出了一部分的貢獻。
最后,其實對秦國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遠交近攻的統(tǒng)一之策,這個是最早提出這個決策的人,后人都是在這個想法上進行延伸和創(chuàng)造的。當時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步伐就是如此,所以說不僅僅對秦國歷史有貢獻,對整個中國的發(fā)展進程來說也是影響深遠。
總結(jié)一下,以上的內(nèi)容可以說明,其實范睢此人確有才華,但是呢他的聰明沒有用到自己身上,而是為了整個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作出了貢獻,你可以說其實是為了自己,但是穰侯呢,田文呢,他沒有走向這兩個人的極端,收放自如,我覺得這一點來說,他就不算是小人。
接下來說說他和張儀
我覺得兩個人不是處于同一段歷史進程中,沒有辦法判定究竟誰更厲害。強行說誰更厲害,其實對于兩人都是不公平的判斷。
張儀處于一個秦國承上啟下的時間段,這一時期,秦國剛好完成商鞅變法,走過了一條浸透著汗水和血水的道路,秦惠文王更是成為秦國歷史上第一個王,而且誓死奉行商君之法,他這個時候手下有司馬錯樗里疾等將軍,只是缺一個可以輔國的大才,而張儀便是那個人,他以三寸不爛之舌征戰(zhàn)于各國廟堂。他的唇舌可比秦劍。
戰(zhàn)國時代,世人都愛做夢,縱橫家張儀的夢就是指點江山,他的口才其實為秦國免了很多刀兵,為秦國又擠出了20年的韜光養(yǎng)晦的時間,正是如此,才有了之后秦武王的通宜陽,臨二周。
而范睢呢,也是有著超高謀略的人,雖然他來到秦國的時候,秦國已經(jīng)具有了很強的實力,唯一能和秦國掰掰手腕的只有悶聲發(fā)大財?shù)内w國了。不過他的出現(xiàn),給秦國帶來的遠交近攻之策,給秦王帶來了說一不二的地位,就這兩點其實已經(jīng)非常厲害了。而且最后秦國的強盛,實是白起秦王范睢三人之功。
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張弛有度,瀟灑不羈的張儀,張儀謀國,全憑口舌之利,范睢謀國,攻心為上。各有千秋,孰優(yōu)孰略,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