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勝吳廣開始,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起義幾千年來,最鼓動人心的口號就是“等貴賤,均貧富”。雖然是一個幾千年都實現(xiàn)不了的烏托邦,但是誰不敢藐視它的號召力。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 ,王小波、李順在四川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時曾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他們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后來義軍首領王善說過:“天下大變,乃貴賤貧富更替之時”,這就在“均貧富”之外,增添了“等貴賤”的內(nèi)容!暗荣F賤、均貧富”思想否定了那種維護封建制度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天命觀。
從此以后,“等貴賤,均貧富”成為中國農(nóng)民起義的旗幟。 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的起義,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口號。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進一步提出“均等”及“太平”思想,要消滅天下之“不平”,主張人人自食其力,公平均等。
唐末黃巢起義正式提出“均等”口號,平均財富和人身平等。唐末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北宋鐘相以“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shù)荣F賤,均貧富”為名揭竿而起。明末的李自成,揚獻忠起義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
洪秀全起兵建立太平天國,鼓吹“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的平等思想,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號稱“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
“等貴賤,均貧富”這是農(nóng)民幾千年的夢想,雖然從來沒有實現(xiàn)過,經(jīng)常被政治家利用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卻體現(xiàn)出農(nóng)民內(nèi)心樸素的要求。
有人認為,“等貴賤,均貧富”實際上也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等貴賤,均貧富”與儒家的大同理想是不一樣的,不能混為一談。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就提出了“權有無,均貧富”的思想,商鞅曾提出“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主張通過國家制訂賞罰手段實現(xiàn)均貧富。
“等貴賤,均貧富”是農(nóng)民的本能反應,天下大同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在《論語》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中說:”寡謂民少,貧謂財乏,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翱鬃硬皇瞧骄髁x,而是要各得其分!啊墩f文解字》說:“均,平,徧也。從土,從勻。勻亦聲。”勻兼表字義。均就是指土地分配均平。
儒家不同意等貴賤,講究以禮治國,堅持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均貧富也不是儒家的基本主張,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墩撜Z·里仁》)
貧富極端分化,這一直都是社會面臨的嚴重問題。董仲舒痛切指出:“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保ā稘h書·食貨志》)農(nóng)民過著“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漢書·食貨志》),“老者不養(yǎng),死者不葬,贅妻鬻子”(《淮南子·本經(jīng)訓》)的悲慘生活。
貧富分化與等級制一直都是緊密相連的,高高在上的都是權貴,食不果腹的都是農(nóng)民。對農(nóng)民而言,”等貴賤,均貧富“就是最大的動力,振臂一呼,響著云集。
口號就是口號,鼓動宣傳的作用,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農(nóng)民起義發(fā)動者,首先考慮的是滿足大家的夢想,畫一個誘惑力的大餅。農(nóng)民最講究實際,儒家大同世界太虛無縹緲,不如一頭牛兩畝地實惠。
“等貴賤,均平富”,“替天行道”,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殘酷。農(nóng)民起義往往打倒舊的皇帝,樹立一個新的皇帝,殺了一批老權貴,迎來一批新權貴。洪秀全就是個典型,說什么天下都是平等的兄弟姐妹,可是自己當天王別人當臣民,比清朝皇帝還荒淫無道。
中國農(nóng)民不怕窮,怕的是不均勻,哪怕是大家一起窮。如《管子·牧民》說“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當貧富差距到農(nóng)民難以生存的程度之時,就意味著社會變成一個火山口隨時爆發(fā)。
貧富分化問題,中國幾千年來找不到答案!度簳我h書二》中“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農(nóng)業(yè)社會對貧富分化沒有很好的方法。儒家是復古主義者,提出一個天下大同,“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原則,然后以“井田制”或“均田制”而平均分配給百姓耕種。王莽真以為這是救世良方,搞什么井田制,結果天下大亂。
儒家講“仁政”、“王道”,“回到三代”,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天下歸一,天下大同。儒家的大同夢想做了幾千年,卻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
農(nóng)民不懂什么天下大同,但內(nèi)心深處渴望“等貴賤,均平富”,不管誰舉起這個旗幟,就能最大影響鼓動農(nóng)民起義。要么死亡,要么造反,農(nóng)民還有選擇嗎?在世界上,中國農(nóng)民以其勤勞、溫和以及強大的忍耐性而聞名,要不是無路可走,誰還會造反?不要嘲笑農(nóng)民愚昧無知,在歷史的潮流中,誰又能置身其外。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沒有平等權農(nóng)民就有造反的正義性,你能當皇帝我憑什么不能!
“等貴賤,均貧富”,農(nóng)民平均主義思想確實落后,問題在于封建王朝等級森嚴特權社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農(nóng)民不可能提出先進的思想,有它的歷史局限性。
等級問題,特權問題,貧富分化問題,孔子儒家解決不了,封建王朝解決不了,農(nóng)民造反血雨腥風改朝換代,只能在歷史周期循環(huán)中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