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出于政治和輿論需要。袁世凱當初逼清帝退位已經(jīng)和滿清皇室達成協(xié)議。除了皇帝封號什么的被剝奪以外,其他一切生活待遇基本都維持不變。作為政治焦點的袁世凱不敢輕易撕毀。
提問者,請先弄清當時的歷史背景再來提問。首先我告訴你,若想殺清皇室袁世凱不敢,即使敢也沒有這個能力,當時的北洋軍也沒有現(xiàn)在人云亦云的這么強大,更何況北洋軍中的很多高級將領督軍都是孝忠于清皇室的,之后的宣統(tǒng)復辟就是北洋系各派軍閥早已達成的共識……再有,當時的清皇室也沒有現(xiàn)在人云亦云的那樣“只剩下紫禁城了”,當時的清皇室還是有一定實力的。為什么民國初年,八旗禁衛(wèi)軍(后改編為陸軍十六師)就被派往了收復外蒙的前線,這一切的意圖說明了什么?再有,為什么長達十二年之后,馮玉祥才敢逼宮,這又說明了什么?再有,提問者,我可以告訴你一個歷史書沒有寫的歷史,那就是宣統(tǒng)復辟老百姓吃餃子,人們相互說著“大清的天又回來了”……總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別說一個袁世凱,就是十個袁世凱也不敢。
首先來說下中國篡位而弒故主的,基本上都是因為不夠自信:
周武王伐紂,紂王自焚而死;秦滅東周,遷九鼎,但是也并未對周赧王下手;秦末大亂,項羽殺秦帝子嬰及楚義帝(義帝是否為項羽授意殺害目前仍存爭議),已經(jīng)備受非議,對于項羽這樣的莽夫英雄來說,這樣的舉動貌似也說得過去。王莽篡漢,孺子嬰并未被殺,盡管他是個傻子;漢獻帝禪位于曹丕,最后壽終正寢;魏元帝曹奐被廢之后還安穩(wěn)地生活了近四十年。
真正舉起篡位弒君旗幟的是草莽梟雄劉裕。其時手握軍政大權(quán)的劉裕,也是有很多高門士族的反對的,謝混、郗僧施等的不支持,以及司馬休之、司馬楚之等東晉宗室在外的攻勢,這些對于“奮起寒微”的劉裕來說都是莫大的威脅。因此王夫之猜測他殺晉恭帝的原因時說是“宋武之篡也,年已耄,不三載而殂,自顧其子皆庸劣之才,謝晦、傅亮之流抑詭險而無定情,司馬楚之兄弟方挾拓跋氏以臨淮甸,前此者桓玄不忍于安帝,而二劉、何、孟挾之以興,故欲為子孫計鞏固而彌天下之謀以決出于此!币彩怯幸欢ǖ览淼。而這種做法,竟然被之后的齊、梁、陳、北周、北齊、隋、唐以及五代所承襲了。故而王應麟感嘆道”魏之篡漢,晉之篡魏,山陽(漢獻帝劉協(xié))、陳留(魏元帝曹奐),猶獲考終,亂賊之心,猶未肆也。宋之篡晉,年而弒零陵(晉恭帝司馬德文),不知天道報施,還自及也。齊梁以后,皆襲其跡,自劉裕始。”明王夫之也說“惡莫烈于弒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弒則自宋倡之!敝挥邢乱粋宋的宋太祖,破例地保全了后周恭帝柴宗訓,并且還傳言留下了“保全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的祖訓。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溥儀及其滿清皇室的處境:
清帝退位前,因為革命“反清興漢”等口號的號召,皇族內(nèi)閣的立憲謊言也被戳破,滿清政府的威望已經(jīng)日薄西山。當辛亥革命發(fā)生后,滿清政府都沒人能夠領導最有戰(zhàn)斗力的北洋軍,只能邀請袁世凱出山。南北議和之時,南方革命黨壓根就沒有提出要對溥儀及其滿清皇室進行趕盡殺絕的要求,只要求“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孫中山就會將總統(tǒng)之位讓給袁世凱。如果袁敢進行弒君廢立,革命黨是否反對不敢說,但是勢必將招致;庶h以及立憲派的強烈反對。而堅持負隅頑抗的宗社黨隨著其“領袖”良弼的被暗殺基本上也宣告土崩瓦解了,接著再以哄(優(yōu)待皇室)和嚇(段祺瑞等北洋將領的聯(lián)名致電、袁世凱本人以法國大革命法國皇室的結(jié)局進行恐嚇),各國使節(jié)也都開始支持袁世凱,電請清帝退位了。因此說清帝退位前是北方的北洋軍及滿清皇室、各國列強與南方的革命黨、立憲派等各種勢力明爭暗斗的博弈而妥協(xié)的結(jié)果。1912年2月9日南京臨時政府提出的《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yōu)待條件》,由汪精衛(wèi)主要負責起草,經(jīng)臨時參議院修正,其中開列了保留大清皇帝尊號以及溥儀小朝廷暫居紫禁城等八項內(nèi)容。退位前袁世凱沒有弒君的必要,而退位后也同樣如此。清帝退位后,袁世凱如愿以償?shù)氐巧现腥A民國大總統(tǒng)的寶座,其主要矛頭均指向南方的革命黨,二次革命、護國運動中均是如此。滿清皇室早已無實力與北方的北洋政府以及南方的國民黨相抗衡了。
袁世凱方面的考量,不殺溥儀他有他的自信:
如前所述,清帝退位前,滿清皇室除了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稍微反抗過袁世凱之外,其他的反對勢力及其影響均已細微到袁世凱無須注意了;而在退位之后,袁世凱有需要著力對付以孫文、宋教仁的國民黨,黃興、蔡鍔等人的護國運動,以及打著自己稱帝的如意算盤,而這些時期,他的對手仍然沒有溥儀及其滿清皇室。
綜上所述,在清帝退位前后(到袁世凱去世),溥儀及其滿清皇室均沒有實力對袁世凱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大的威脅了,不僅沒有被殺的理由,袁世凱也沒有要殺他們的理由了。
再為 @nonolyli答案里所說的這句“手握實權(quán),就不是要為殺人找理由,倒是要為不殺人找理由了”點贊。
事實上呢,袁世凱去世之后的1917年,徐州的張勛“辮子軍”利用北洋政府的府院之爭,以調(diào)停為名進行的“張勛復辟”失敗之后,北洋政府及其掌握實權(quán)的段祺瑞也未對溥儀進行強硬的處理。溥儀宣告二次退位,依舊享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優(yōu)待,直至1924年的“北京事變”……
必須聲明的是,到目前為止,沒有足夠的證據(jù)表明袁世凱曾經(jīng)對滿清皇室動過殺機,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袁世凱也不太可能去殺遜清皇室。那我們就回到歷史現(xiàn)場,探尋一下辛亥鼎革之際,袁世凱與滿清皇室之間的關系問題。
溥儀宣布退位是南北和談的結(jié)果,是南方革命黨與清室,與袁世凱妥協(xié)的產(chǎn)物。滿清皇室在確認了清室優(yōu)待條件之后,才以宣統(tǒng)帝的名義頒布了退位詔書。清室優(yōu)待條件主要包括八款,分別是:(1)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2)清帝歲用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發(fā);(3)清帝暫居宮禁,日后移居頤和園,侍衛(wèi)人等照常留用;(4)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wèi)兵保護;(5)光緒陵寢如制妥修,民國政府支付實用經(jīng)費;(6)宮內(nèi)各執(zhí)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閹人;(7)清帝私產(chǎn)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8)原禁衛(wèi)軍歸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shù)、俸餉仍如其舊。因此,非但不可能危及滿清皇室的生命,滿清皇室還獲得了很大程度的優(yōu)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袁世凱如果在成為大總統(tǒng)后,動了殺機,必然會有損袁世凱的形象和統(tǒng)治的合法性,所以袁世凱不可能那樣做。
其次,民初的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決定了滿清皇室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滿清滅亡后,一些清朝遺民不愿意承認民國政府,視民國政府為敵國政府,因此,如果遜清皇室的生命安全也遭到威脅,盤踞在東北和山東一帶的宗社黨等遺民勢力必然會不顧一切制造混亂和對立,這與袁世凱政府的利益是背道而馳的。
再次,遜清皇室還可以起到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作用。清皇室不僅在滿族民眾中間有很大影響力,在蒙古,藏族等少數(shù)民族民眾心目中也仍然有崇高的地位,而這些民族又大多處于中國邊疆地區(qū),而一旦清皇室被消滅的話,原本就已經(jīng)岌岌可危的邊疆安全勢必會進一步受到影響。
因此,民初的任何一個當權(quán)者都不會傻到去對遜清皇室動殺機。
在南方革命黨人與清政府和談時,袁世凱充當?shù)氖侵虚g人的角色,是中介,也是擔保人。
當時,南方革命軍和袁世凱答應清帝優(yōu)待條件,清帝才會退位,換句話說,如果不給出這些條件,清政府很可能會魚死網(wǎng)破,招募軍隊,或者承諾更多的權(quán)益給外國列強,那么,局面就不知道會如何發(fā)展了。
袁世凱是很精明的一個人,用這樣的方式讓清帝退位,完成了一件特別偉大的事情,而自己也受到了各方的稱贊。
清政府覺得,還行,比起以前朝代更迭的待遇不知道要好多少。
南方革命軍,不用打仗了,也完成了推翻帝制的革命愿景。
當然,袁世凱是中介,清政府方面不但不會憎恨袁世凱,反過來還會支持袁世凱,你看,我是沖你面子退位的,你不能不管我。如果出了事,你得保證我們的權(quán)益。
南方革命黨給袁世凱的是革命勝利的“果實”,民國大總統(tǒng)。
基于以上這些,袁世凱非但不會殺清帝,反而會保護他們,因為是他們成就了袁世凱。
而從政權(quán)交替上來說,以前各朝代交替,都要替前朝寫史,并且為其厚葬。
如清朝剛?cè)胫性臅r候,還稱為崇禎報仇呢!以此來證明政權(quán)交替的法理性。
清朝開疆拓土很多年,也向外擴張了很多,之所以有如今的版圖,清朝也是有功的,如果民國是合法繼承的話,雖然有債,但是清朝的版圖不是蓋的,接過清王朝的政權(quán),就表示對中國的所有領土都具有合法權(quán)益的。
這一點很重要。
還有一點就是袁世凱如果殺了清帝,肯定有保皇黨不服,進而鬧事,這是一定的,留著皇帝,也是對前朝遺民的一種安慰了。像三國時期,魏國滅了蜀國,依然優(yōu)待劉禪。
而且,皇帝才五六歲的小孩,能翻起什么大浪。
殺了孤兒寡母,如何不能立足?
滿清入關以來,滿漢矛盾從來就是最尖銳的社會問題,無論是文化層面上的留頭留發(fā)之爭,還是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上的滿漢官僚之爭,等等等等,可以說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滿漢對立嚴重(有一本書《滿與漢》,我還沒看完0.0)。如果理解不了幾百年前的滿漢之間的問題,那打個比方,看看現(xiàn)在中日之間的民族情緒就可以了。日本還沒有入關為王,只是侵略失。ɑ饸獯蟮膭e挑刺,意思懂就行),就已經(jīng)民族情緒對抗這么嚴重了,你可以想想一下被北方韃虜統(tǒng)治幾百年的漢族的民族情緒,那簡直就是一座壓抑幾百年的活火山。用現(xiàn)在的話說,在1911那個動蕩的年代,唯一確定的是,反對滿族當權(quán)者,是再政治正確不過的事了。就像現(xiàn)在在大陸,你只要說打倒日本人,就沒人反對或者說沒人敢公開反對你。
而做為一個漢人的袁世凱,并且大權(quán)在握的梟雄,他完全可以順手“驅(qū)逐韃虜,光復中華”,殺了罪惡的滿族當權(quán)者的代表——那對孤兒寡母。然后像孫中山一樣大肆宣揚自己,處決愛新覺羅一家可以為自己的政治砝碼添上最重的一筆。四萬萬同胞們,你們還見過比這更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嗎?
但是他沒有。就這一點,袁世凱就是豪杰胸懷。
我們“偉大導師”列寧同志,挨個處決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包括5個孩子。而愛新覺羅家族被“竊國大盜”袁世凱保了下來。
一群老弱病殘,早已經(jīng)不是威脅了,為何還要因為殺了他們而讓自己背上罵名?
其實,當時最希望看到末代皇帝被殺的是南方革命人,他們之間的仇恨最深。但為了表示大度,表示共和新氣象,更為表示五族共和的期望,所以才忍痛放下屠刀。同時也是不想背上罪名。
此外,晚清對于袁還是有知遇之恩的,袁的所有政治光環(huán),都來自于清政府對他的栽培和信任,這點,袁不會忘記,而且知道感恩。
再者,雖然建立民國不同于以往朝代更迭,但對于老派人,還是希望掌權(quán)者能光明正大地繼承大統(tǒng)。如果政權(quán)更迭是靠屠殺獲得的,多少有名不正言不順之嫌。
當然從逼清室退位,到接任臨時大總統(tǒng),再到逼迫國會授認正式大總統(tǒng),最終復辟,短短不過兩年時間,但對于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可能早已盤算學習英國,以君主立憲的方式,建立中華帝國。為此,更需要清廷退位有條不紊,為新帝國的誕生積攢道義上和法理上的支持。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fā)動的武昌首義成功,南方數(shù)省聞風紛紛響應,辛亥革命的風暴迅速席卷了大半個中國。
清廷急忙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精銳的北洋六鎮(zhèn)軍隊南下平叛,可北洋軍是由袁世凱一手帶出來的,官兵心里只有袁,對滿族將領陽奉陰違,甚至拒絕服從其號令,攝政王載灃萬般無奈,只好接受徐世昌、奕劻等人的建議,準備重新起用被“開缺回籍”的袁世凱。在河南安陽(舊稱彰德府)閑居的袁世凱一貫老謀深算,他以實力雄厚的北洋軍為資本,以東西方列強勢力做靠山,開始嫻熟地玩起了兩面手法。
他先借用南方革命黨人的力量脅迫清廷授予他軍政實權(quán),否則就以“足疾未愈”為由,賴在彰德拒絕出山;清廷離了袁又指揮不動北洋軍那幫驕兵悍將,只好答應了他提出的所有條件。
大權(quán)在握后,他又利用清廷的余威、憑借對其唯命是從的北洋六鎮(zhèn)武力和贊成共和的假意承諾,誘使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革命黨人答應若自己率部倒戈迫使清帝下臺,推翻滿清,擁護共和,即由他擔任剛剛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一職。
由于孫中山對袁世凱存有一定的期望和幻想,同時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于是被迫在1912年1月15日請伍廷芳轉(zhuǎn)告袁世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孫)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
袁世凱可不僅僅為了當這個臨時大總統(tǒng),為達到據(jù)有天下的“宏大” 目標,他翻云覆雨,縱橫捭闔, 一會兒唆使北洋軍中的心腹將領電告在南京的臨時政府要誓死捍衛(wèi)大清,堅決反對共和;一會兒又慫恿他們通電北京清廷聲稱擁護共和,支持南京政府,如不滿足要求,將發(fā)動兵諫相爭,以此逼迫清廷自行退位。
袁世凱精于權(quán)謀,非常狡黠,他裝作既忠于清廷,又不得不順應歷史潮流的樣子,殷殷苦勸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和平交出政權(quán),以免重蹈法國大革命后“路易子孫,靡有孑遺(指法國王室成員遭革命者處決)”之覆轍。
為了讓清室甘心交出政權(quán),袁世凱一再表示自己“決不辜負孤兒寡母(溥儀、隆裕)”,并擬定了一份旨在顯示其忠心以及敦促清室早下決心遜位的《清室優(yōu)待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條件是:清宣統(tǒng)帝溥儀自行退位后,皇帝的尊號仍存不廢,還可以暫居紫禁城內(nèi),半年后再移至頤和園居停;新成立的國民革命政府負責保衛(wèi)清帝以及宗室的舊有私產(chǎn),并保證其原有一切待遇不變,國民政府每年撥劃400萬兩白銀供皇室享用、消費。原有的皇家禁衛(wèi)軍仍舊保留,軍餉以及裝備由國民政府發(fā)給。
彼時,辛亥大革命風起云涌,南方以及西北諸省相繼宣布獨立,在國民革命軍的持續(xù)打擊下,載灃、隆裕太后等皇親貴戚、王公大臣們感覺到大勢已去,為保住清帝的稱號以及各自的身家性命,于山窮水盡之時被迫接受了袁世凱提出的優(yōu)待條件。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溥儀頒發(fā)了清帝退位詔書。第二天,袁世凱公開登報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果然一諾千金,他立即向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提出辭呈。 2月15日,袁世凱接替孫中山,當上了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tǒng)。滿清雖然亡了,但宣統(tǒng)皇帝的尊號卻保存了下來。袁世凱無論是在私信還是公函中,都恭敬地稱溥儀為“大清皇帝陛下”,滿清的遺老遺少們以及各地的一些軍閥政客更是畢恭畢敬的稱溥儀為“皇上”。袁世凱拋出的《清室優(yōu)待條件》,使清廷認清了其所處的不利形勢,并主動交出手中大權(quán),結(jié)束了一個腐朽王朝的落后統(tǒng)治,避免了因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所導致的生靈涂炭 ,僅從這一點看,袁世凱還是有一定功勞的。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wǎng)絡】
作者:金滿樓
不得不說,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奇葩。因為根本就不存在這回事,這回事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1912年清帝退位是和平退位,也可以說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罕有的一次政權(quán)更迭,袁世凱沒有任何必要去對遜清皇室做什么,實際上很難做到。
先說第一條,清帝的退位是辛亥革命后南北和談的結(jié)果,否則南北即將要繼續(xù)開戰(zhàn),這對老百姓沒有任何好處,對整個國家也是一場新的災難。
從這個意義上說,隆裕太后力排眾議,決定和平退位,這是值得肯定的大義之舉,這樣避免更多的戰(zhàn)火,也避免了更多的百姓流離失所。
因此,袁世凱要迫害遜清皇室的話,從道義上就說不過去,而且列強也不會答應。
其次,袁世凱對遜清皇室實際上也夠不成傷害,因為袁世凱出山本身也是一個妥協(xié)的過程,其對北洋軍的控制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有力。
以此而論,南北和談、清帝退位并由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實際是各方勢力平衡的結(jié)果,袁世凱只是一個玩弄平衡的高手。
更何況,當時的禁衛(wèi)軍仍舊負有保護清帝的責任,清帝的安全并不成問題。
而且,如果放長歷史的眼光,清帝退位和袁世凱的妥協(xié)其實有些過早了。在當時的中國,共和未必是唯一的選擇,也未必是明智的選擇(從之后的混亂史可以看出)。
袁世凱當時最明智的選擇是仿照英國君主立憲制,保留清室并讓皇帝成為虛君,內(nèi)閣成為真正的統(tǒng)治機構(gòu),如南軍不服的話,應一力鎮(zhèn)之,不應妥協(xié)。
事實上,從1913年的贛寧之役來看,袁世凱是完全可以辦到這點的。
而袁世凱之后的辦大事,實際上是為當年的這個錯誤在不斷買單。
歷史的時機,一旦錯過,就很難回頭了。
袁世凱畢竟不如曾國藩,在遠見方面還是差了許多。
袁世凱之所以沒有選擇徹底鏟除溥儀以及清室,顯然是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之后的結(jié)果,這從溥儀的退位詔書當中也能看得出一二。
雖說溥儀是在袁世凱的逼迫之下,才不得不選擇退位,可是他的退位詔書對于當時的政局穩(wěn)定和政權(quán)轉(zhuǎn)換卻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溥儀退位詔書洋洋灑灑數(shù)百字,但至關重要的只有三句。
第一句是:“是用外觀大勢,內(nèi)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tǒng)治權(quán)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nèi)厭亂望治之心,遠協(xié)古圣天下為公之義。”
這等于是溥儀在說,我不是混不下去了,也不是清朝要垮了,我是為了天下百姓福祉,是為了順應歷史潮流,所以才選擇了主動退位。
我既然主動退位了,你們總不能趕盡殺絕吧?不然不好看。
第二句是:“袁世凱前經(jīng)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tǒng)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xié)商統(tǒng)一辦法!
只要有了這句話,那么袁世凱便能夠名正言順地說,我袁世凱是奉命組織共和政府的,可不是謀逆。
所以,這句話很可能系袁世凱所添加,完全站在了他的角度,為他掃清了不少障礙。
第三句是:“總期人民安堵,海內(nèi)乂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yōu)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yōu)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這句話表達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中華民國在法理上完全地繼承清朝的版圖,第二層則是給予溥儀優(yōu)待。
袁世凱明明已經(jīng)逼得溥儀退位了,為什么卻還要留著溥儀,給中華民國留下這么一條辮子呢?
別看袁世凱手握重兵,手中掌握著近十萬兵力,可是說到底清朝那個時候也沒真正地到?jīng)]有一點反抗之力的地步。
清政府雖然對地方上的控制力已經(jīng)很微弱,可是當辛亥革命爆發(fā)之后,很多地方武裝仍然在維護清政府的統(tǒng)治。以奉天巡防營統(tǒng)領張作霖和馮德麟來說,辛亥革命爆發(fā)之后,他們?nèi)匀辉阪?zhèn)壓和清剿革命黨。
黎元洪如果沒被人從床底下拉出來當了個都督,讓他跑了的話,估計還會繼續(xù)給清政府賣命,這貨甲午海戰(zhàn)的時候可是從水里游回來的。
所以,如果袁世凱真的以命相逼,威脅到了溥儀和隆裕等一干皇室成員的生命的話,隆裕豈會輕易同意讓溥儀退位?
當時也就是隆裕沒什么見識而已,才會被袁世凱忽悠得團團轉(zhuǎn),真的以為革命黨已經(jīng)燎原之勢,勢不可擋,所以才會被嚇住。
如果仍然是載灃掌權(quán)的話,袁世凱可能就沒那么容易逼得溥儀退位了。
但凡袁世凱有想要徹底鏟除溥儀和清室的想法,隆裕再怎么害怕,恐怕也不會坐以待斃,那么到時候必將又是一場惡戰(zhàn)。
并且這場惡戰(zhàn)還會發(fā)生在清政府和袁世凱之間,這么一來,反倒讓革命黨成了袖手旁觀的漁翁。
袁世凱宦海沉浮數(shù)十年,早已經(jīng)修煉成了人精,這么簡單的道理他不可能看不出來。
所以,他不可能將隆裕和溥儀逼得太緊,這樣會將清政府和革命黨之間的矛盾轉(zhuǎn)化成袁世凱自己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他也就不能再像之前一樣兩頭拿好處了。
只要沖突雙方還是清政府和革命黨,那么袁世凱便可以站在中間把控局勢,做到真正地將局勢系于自己一身,他偏向清政府則清政府能贏,他偏向革命黨則革命黨能贏,局勢完全由他來控制和決定。
所以,用保留帝號和年薪400萬的好處去換取溥儀的退位,再由清政府宣布由袁世凱來組織政府并將政權(quán)交給他,才是袁世凱最好的選擇,這樣他才能掌握最多的籌碼。
留下溥儀,不僅能讓袁世凱掌握最多的籌碼,讓他順利地組織共和政府,從清政府手中接過政權(quán),更重要的是中華民國也能在法理上完全地繼承清朝的版圖。
否則真把溥儀逼急了,他學起了北元,那可就不妙了。
袁世凱留下了溥儀,但是為了防止溥儀成為禍害或者被人利用,他也變相地將溥儀給囚禁在了皇宮里。
溥儀雖然退位了,但是由于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所致,溥儀這個皇帝還是很深入人心并且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的,1917年的時候張勛鬧了一出復辟便是因為如此。
所以,袁世凱既要留下溥儀,又要將溥儀控制在手中。
只可惜后來馮將軍不知袁、段等人之用意,又因貪圖宮中財物而驅(qū)逐了溥儀,這才致使溥儀為人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