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的三家分晉,并不是趙魏韓三家平分了晉國,也不是三家在消滅智伯后,立刻就把晉國給瓜分了。所以,三家分晉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瓜分過程中,魏國和趙國占了先機,因此韓國從一開始就落了下風。

那么韓國究竟是那些方面不如趙、魏呢?我覺得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韓國統(tǒng)治者的水平不行

趙、魏、韓三國,魏國是最早變法的。魏國初期的魏文侯以善于吸收人才而聞名,后來的魏武侯也是明君。在變法之后,魏國挑起了與周圍國家的戰(zhàn)爭。先是衛(wèi)國、宋國、鄭國等小國挨了一頓揍。后來齊國、楚國、秦國也挨了一頓揍。魏國因此國力大勝,成為戰(zhàn)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看到魏國強大,趙國和韓國覺醒了。趙國的應對策略是遷都河北邯鄲,不與魏國做正面的沖突。韓國則是拿下鄭國,跟魏國一起混。

到了魏惠王時期,逆轉(zhuǎn)期到了,齊國、秦國對魏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齊國于桂陵和馬陵兩敗魏國,秦國也在河西大敗魏國,直接把魏國從神壇上挑了下來。乘此機會,趙國與魏國徹底決裂,接連打敗魏國與齊國,控制了大片土地,也贏得了發(fā)展的時機;而韓國當時在干什么呢?先是被魏國擊敗(馬陵之戰(zhàn))、又被秦國擊敗、甚至還被宋國擊敗。韓國國君當時壓根就不敢有非分之想,就是指望著諸侯不來打自己,就很滿意了。這志向太遠大了吧?韓國要是能崛起,就是活見鬼了。




第二、政治體制不行

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吳起變法和李悝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至于韓國,倒是有過一次申不害變法。但是申不害的變法主要強調(diào)的是君主統(tǒng)御群臣的權謀,加強韓國的君權。在重要的富國強兵這一塊,動作不大。這就致使韓國的制度在當時跟周圍國家相比較,是沒有什么優(yōu)勢的,甚至還有點落后。

因為,所謂的申不害和韓昭侯這對搭檔,他們的勵精圖治頂多只能讓韓國達到無人敢侵擾的程度,但無法使韓國強到建立霸業(yè)的程度。而當擅長權術的申不害和韓昭侯都去世了。韓國自然就沒落了。由此可見,在當時如果不進行政體的深入變革,只能是逞強一時,而無法爭霸百年。

第三、地緣環(huán)境一般

三家分晉時,魏國占了先機。把晉西南、河西地(關中渭北平原東部)、河間地(商朝核心地域)這些產(chǎn)糧地都霸在了手上。趙國則分到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產(chǎn)糧地。另外還有晉北、河套牧場,能夠出產(chǎn)大量戰(zhàn)馬。韓國相對就差一點了,只分到了河南中部平原這一點點產(chǎn)量地。國土西高東低,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國家。

而且最要命的是,韓國跟著魏國走,被魏國當作抵御楚國的緩沖地。說白了,韓國就是墊背的。這也是弱國的悲哀……

第四、經(jīng)濟實力不行。

統(tǒng)治者不行、體制不行、地理環(huán)境一般,這都還不是最慘的。韓國作為四戰(zhàn)之地,它的經(jīng)濟實力也不行!

四戰(zhàn)之地也就是交通樞紐,按道理來說,商業(yè)應該是很繁華的。但是,由于韓國不像齊國和秦國對于商業(yè)有鼓勵或者壓制的政策,而是仍然沿襲晉國舊制,對于發(fā)達的商業(yè)不管控。導致韓國的商業(yè)雖發(fā)達,但不能為韓國所用。這也是政體硬傷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因此韓國雖然地處交通樞紐,商業(yè)很強,但是韓國的經(jīng)濟并不強。

總的來說,韓國的問題就是國君不行,政治體制沒有深入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一直就落后于魏國,被魏國壓制。后來又在軍事落后于趙國,始終處于三晉老末的水平。至于說地理因素,這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關鍵原因。

最佳貢獻者
2

韓國大概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尷尬的存在了,除了韓昭侯時用申不害變法,到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短暫地輝煌過,就處于四處挨打,到處求援的境遇之中。

在晉國時代,具體一點來說,也就是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時代。晉文公成為晉國君主后,設立了六卿制度,而這六卿,基本上是當年追隨晉文公流亡在外的家臣,而這幾個家臣里面沒有韓氏。

韓氏躋身晉國六卿,是在晉文公孫子晉景公時期,當時手握晉國兵權的是趙氏和魏氏,韓氏先祖韓厥只是一個稍微有點實權封地也不多,爵位也不高的普通大臣,在朝稍微有點名望。

相比較底蘊深厚的趙、魏,韓氏不可同日耳語,然而這時候發(fā)生了一件事情,使得韓氏野雞變鳳凰飛上枝頭,成為了輪流執(zhí)政的六卿之一。這個事情就是當時的晉國權臣屠岸賈借晉靈公遇害的事情嫁禍給了趙氏趙盾,剪滅了趙氏的重大變故。

在這一變故中,韓厥主持公道,先力主趙盾無罪,后來又保護了“趙氏孤兒”趙武,再后來又力保趙氏后裔趙武重新得封,成為天下聞名的忠義之臣,于是在趙氏復出,屠岸氏被滅之后,韓氏一躍而上成為了“六卿”之一。

韓氏雖然成為了六卿,但屬于后來者,底蘊不足不說,即便是后來的發(fā)展也沒有其他幾家的好,詳情我們可以參照下圖韓國封地的情況:

這是在三家分晉之前,韓氏封地的情況,三塊被割裂的封地,被夾在中間,到處是敵人。

我們再來看看三家干掉其他三家,分贓完畢之后的晉國:


上面這張圖,基本上就是戰(zhàn)國初年韓國的疆域圖,要說這一時期的韓國弱的話,其實也不然,相比較被割裂成東西兩面的魏國,從防守的角度而言,韓國情形相對較好,接壤的強國只有趙、魏、楚。

但這樣的地形也限制了韓國的發(fā)展方向,魏、趙在晉國時期就是強卿,韓氏最弱,而隔壁的楚國也是晉楚爭霸時期,打過很多回合伯仲之間的存在,想要擴張,完全沒有機會啊。

戰(zhàn)國初期,魏文侯在戰(zhàn)略上實行“三晉一體”的戰(zhàn)略,盡管三晉之間的談判沒有達成其統(tǒng)一行動的目的,但起碼解決了三家不互相攻伐的問題,由此,魏國在一系列變法改革之下,西壓秦國,北逐中山,東迫泗上諸侯,短短幾十年,就成為了中原霸主,韓、趙也被淪為小弟。

這一段時光里,是韓國的愉快日子,三晉同盟的存在,解決了其被趙、魏夾在中間的尷尬,也使得韓國可以圖謀一下泗上鄭、衛(wèi)等小國。

但愉快的時光過得很快,等到魏惠王上臺之后,三晉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魏國悍然翻臉,把屠刀舉向了韓、趙兩個小兄弟,因此敗于桂陵、馬陵之戰(zhàn),失去了霸主地位,還只能去齊國稱臣。

這樣一來,三晉之中最強的魏國都屈服了,趙韓自然也只能以齊國為霸主。但韓國在此前魏國不斷欺負的過程中,發(fā)憤圖強,先是應魏惠王之請完成了一系列的換地,使得整個國土不顯得那么狹長而容易受攻擊,之后又用申不害變法,完成了對鄭國的征服。

但尷尬的是,換地之后的韓國,位置就更尷尬了,它的西面就是秦國的門戶函谷關,自秦國變法強盛之后,到合縱連橫,函谷關就成了個四戰(zhàn)之地,秦國出函谷關,就是韓國,六國合縱也在韓國土地上。

也正是因為這種尷尬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韓國只能在整個戰(zhàn)國的大勢之下起起伏伏,毫無存在感,加之所處的河南中央?yún)^(qū)域,沒有名山大川作為險阻,也沒有入趙可以朝林胡方向擴張,所以最終跟魏國一樣成為了東西南三方面爭雄的受氣包。沒有擴張的機會,自身又是六國爭雄的籌碼(沒事就打一下韓國),自然就越來越弱了。

3

韓國并非一直都是三晉中最弱小的國家:韓國成立后就一戰(zhàn)滅掉了鄭國,遷都新鄭;韓昭侯申不害變法期間韓國也有“勁韓”之稱!韓國開始衰弱始于魏國的滅韓之戰(zhàn),韓國徹底變成弱國則始于他的親秦而謀秦國策。我認為韓國變?nèi)醯脑蛴幸韵氯c,羅列如下,以供各位讀者參考。


其一、德治之下失先機

韓國在三晉之中一直占據(jù)道德優(yōu)勢,故前期的韓國以王道治國,錯過了戰(zhàn)國初期的第一波變法熱潮。韓國為姬姓韓氏,韓氏的始祖為《趙氏孤兒》中的韓厥,正是因為有韓厥的努力趙氏才能重新恢復,這是韓國對趙國存在道德優(yōu)越感的原因。趙氏被晉國大夫屠岸賈滅族,僅存一個孤兒趙武,韓厥當時放走了趙武;當趙武長大后,韓厥幫助趙武消滅了屠岸賈,又恢復了趙氏的封地。因此趙氏能延續(xù)并發(fā)展韓厥居功至偉!

在三家分晉時,韓氏從中調(diào)解魏、趙兩家,最終三家共滅智氏,瓜分了晉國。魏武侯死后,魏國內(nèi)戰(zhàn),魏罃(魏惠王)與魏緩爭太子之位,魏國有兩分之勢。韓國與趙國共同出兵擊敗魏罃,趙成侯要求殺了魏罃,韓趙兩國瓜分魏國;韓懿侯認為瓜分魏國有貪他人國土之嫌,不如將魏國一分為二,魏罃和魏緩各占魏國一半。韓趙兩家談不攏,韓國當夜撤軍,趙國無法單獨擊敗魏國,也撤兵了。魏罃則擊敗了魏緩,取得了魏國王位,可以說魏國不亡,韓國居功至偉。


其二、術治興韓亦亡韓

韓國一直以王道治國,錯過了變法先機,同時也錯過了滅魏之機,眼看魏國越來越強大,韓昭侯不得不變法以治。法家術治派名士申不害入韓為相,主持韓國變法,申不害的術治主要是教帝王之術,整頓吏治,加強君權,同時發(fā)展經(jīng)濟與軍事。申不害相韓的十四年之中,韓國富強,有了小霸王之稱,諸侯莫敢侵韓者。

魏惠王以統(tǒng)一三晉為目的,發(fā)動了滅趙之戰(zhàn),結果齊國圍魏救趙,魏軍大敗。魏惠王認為趙國太遠了,先滅韓國更妥,而且當時的韓國比趙國富庶得多。于是魏國又發(fā)起了滅韓之戰(zhàn),韓國可不是軟柿子,奮起抗擊魏軍。韓國雖然是小霸王,但是當時魏國是天下霸主,時間一久韓國不能支,求救于齊國。齊國需要救韓以削弱魏國,但是齊國不想韓國做小霸王,故拖了半年之久才出兵救韓,也就是桂陵之戰(zhàn)。韓國雖存但是變法成果皆毀于一旦,魏國被嚴重削弱,齊國成了霸主。


其三、親秦而謀秦

桂陵之戰(zhàn)后,韓國不僅變法成果毀于一旦,數(shù)百年的財富積累也消耗于抗魏之戰(zhàn)中,韓國將此罪歸于變法改制,于是韓國又恢復了王道治國。韓國就在王道之下一天一天沉淪下去,秦國的強大迫使韓國開始依附于秦國,親秦賄秦成了韓國國策。韓國不斷的將國土割給秦國,以求秦國不要滅韓,但是韓國也時不時加入反秦聯(lián)盟,意圖從秦國手中奪回國土。韓國每次加入反秦聯(lián)盟后,總是戰(zhàn)敗再割土,最終韓國小得不如秦國一郡之地,故韓國成了三晉中最小的國家。

亡國之危讓韓國懷念申不害時代的強盛,那時諸侯莫敢侵韓,而今人人可欺韓國。因此韓國興起了以術謀秦之風,所謂以術謀秦就是采用計謀以最小的代價削弱以至滅亡秦國。韓國先后有四個驚世大謀出世,分別是:移趙攻秦計(用上黨地區(qū)誘使秦趙相戰(zhàn),以此弱秦存韓),資周抗秦計(資助周天子抗秦),水工疲秦計(修建鄭國渠),兵事疲秦計(韓非子說秦)。韓非子說:強國無二途,唯變法富國強兵也,以謀興國聞所未聞也!德治、術治是韓國弱小的根本原因。

4

文|小河對岸

晉、楚兩國是春秋時期最強的兩大諸侯,兩國長期平分霸權。整體而言,晉國又要稍微占據(jù)上風,而戰(zhàn)國時期亦是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開端標志。以整體而言,戰(zhàn)國七雄,晉國就占據(jù)了三位。同樣脫胎於晉國的戰(zhàn)國三雄,魏國在戰(zhàn)國前期強盛,是戰(zhàn)國時期第一個稱雄的諸侯,也是第一個稱“王”的華夏諸侯(徐、楚、吳、越等國,雖稱王較早,但長期被視為蠻夷而排斥在外)。而趙國在戰(zhàn)國后期崛起,軍力甚為強大,也是戰(zhàn)國后期唯一能與秦國軍事抗衡的國家。相比之下,韓國卻乏善可陳,那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呢?

首先,晉國韓氏相比趙氏、魏氏而言,起步晚、資歷淺,故而其底子薄也最薄。自晉文公起,晉作三軍,每軍置將、佐兩人,此六人分掌晉國軍政(晉文公去世不久,晉國便軍政一統(tǒng)),而被稱為六卿(有時也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tài)編制為六卿)。在晉國歷史上曾活躍過很多強勢家族,如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而六卿職位也只有這些家族的家主才可輪流擔任,因而這些家族可被統(tǒng)稱為“六卿家族”。

趙氏、魏氏的發(fā)展,幾乎同步,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晉作二軍,晉獻公自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駕車),畢萬為右(車右,護衛(wèi)),伐滅霍,滅魏,滅耿。以耿賜趙夙,以魏賜畢萬,畢萬之后便以魏為氏,是為晉國魏氏。趙氏的趙衰與魏氏的魏犨,也都跟隨晉文公長期流亡於外,因而,趙、魏家族得以擠入“六卿”家族之列。趙氏至趙衰之子趙盾為執(zhí)政,權傾一時,然而族大多怨,趙氏終因“下宮之難”而幾近被滅門,后經(jīng)“趙氏孤兒”趙武而使趙氏再興,然而終歸是元氣大傷,趙氏的地位漸與六卿持平。魏氏的發(fā)展雖相對於趙氏要緩慢一些,但較為平順,至魏犨之孫魏絳,始為晉國執(zhí)政,因佐晉悼公復霸有功,魏氏開始顯赫。

而晉國韓氏的起步,卻要晚得多。晉國韓氏為晉國宗室的別支,曲沃莊伯之異母弟萬,被封於韓原,其子孫便以韓為氏。韓氏曾依附於趙氏(韓厥曾為趙盾的家臣),至前573年(晉悼公時期),韓厥才始為晉國正卿(執(zhí)政、中軍將)。故而,韓氏的資歷與勢力遠不如趙、魏,而至三家分晉時,韓國的地盤也最少。

再則,韓國的地盤,錯於強國之間,缺乏發(fā)展空間。韓國地處中原之核心,而為魏、趙、楚、秦等強國從外部包圍,其只有一個鄭國可供吞并,而沒有向外發(fā)展的空間。故而,韓國只有勤練內(nèi)功,加強防衛(wèi)的力量。史載: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nèi)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韓國的軍事手工業(yè)也非常發(fā)達,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之說,而韓劍也異常鋒利,有“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之譽。然而,韓國終究弱小,隨著秦國的強勢崛起,其國土漸為秦國所蠶食,也成為了最先被滅亡的戰(zhàn)國七雄。

參考史籍:《左傳》、《史記》等等;

5

春秋時期的晉國,那可是超級威風的存在。僅僅是晉獻公一位國君,就先后吞并55個諸侯國。

晉文公時期,晉國大敗楚國,晉襄公時期大敗秦國,秦國十數(shù)年不敢東出。到晉悼公時期,晉國實力達到巔峰,獨霸中原,同時期的秦國,齊國,楚國,都不敢在這個時候跟晉國開戰(zhàn)。

但巔峰過后,迎接晉國的便是衰退。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隨后三家湊在一起,順便把整個晉國瓜分了。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就這么的,韓國,趙國,魏國便出現(xiàn)在歷史的舞臺上。

三家分晉后,歷史便從春秋進入戰(zhàn)國。魏國的魏武卒那是威震天下,5萬魏武卒就打得秦國五十萬大軍潰不成軍,連連敗退,將秦國的勢力范圍壓縮到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趙國呢,一邊要對抗北方的游牧民族,還要一邊注意著秦國、齊國的進攻。經(jīng)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后,趙國一舉成為中原大國,其國力哪怕是商鞅變法后的秦國,都不敢輕視。

但韓國卻十分的尷尬,雖說也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但在歷史學上老是被人拿來討論,他和燕國到底誰才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當然了,在趙魏韓中,韓國實力無疑是最弱的。但都是晉國的繼承者,憑啥韓國要這么弱小呢?

先從領土上看,韓國分到的領土是最少的,不僅土地不夠肥沃,還沒有地理優(yōu)勢,都沒有天險可以據(jù)守。

反觀魏國,他分到的土地在河東,這是晉國最開始被開墾的土地,很是肥沃,在趙魏韓三國中,魏國擁有著最肥沃的土地。

趙國呢,雖然土地不怎么肥沃,但至少分到好幾個盆地,易守難攻,只要守住天險,敵人就很難攻打進去。

這么一對比,韓國就十分尷尬,土地產(chǎn)量不行,就意味著無法擁有更多的人口。沒有優(yōu)越的地理地形,就很難進行把守。

再從所處的位置上看,韓國的東西南邊分別是齊國,秦國,楚國。每一個都是當年跟晉國扳手腕的存在,都不是韓國所能對付的。

韓國的北方是魏國,魏國向來強勢,想要當三晉的老大。再加上韓國實力較弱比較好欺負,魏國便一直強迫韓國當小弟。久而久之,韓國還真不好發(fā)展自己。

想要強大,就必須進行變法,改革舊制,剔除弊制。像魏國進行吳起變法,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魏武卒。哪怕馬陵之戰(zhàn)后魏武卒損失殆盡,但吳起變法留下來的規(guī)章制度依然保證這魏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

趙國經(jīng)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戰(zhàn)國后期成為唯一能和秦國正面硬剛的國家。長平之戰(zhàn)雖然趙國慘敗,但也讓世人看到趙國軍隊的強大戰(zhàn)斗力。

再看看韓國,公元前351年,韓侯任命申不害為相,韓國開始申不害變法。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在龐涓的指揮下,申不害訓練的韓國新軍在這一戰(zhàn)中損失殆盡。即便后來有齊國的圍魏救韓,令韓國躲過被滅國的結局,但也因為申不害失去軍隊的支持,令后來的變法難以再實施下去。

等申不害死后,他頒布的變法條例大都被廢除。也就是說韓國頓時就回到變法之前的樣子,申不害15年的努力化為灰影,相當于啥也沒干。

在武將方面,韓國也缺少名將。趙國有李牧,廉頗,魏國有吳起,龐涓,這些在戰(zhàn)國時期都是聲名顯赫的存在。反觀呢韓國呢,仔細想一想,是不是還真沒有特別厲害的武將?

當然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韓國自韓昭侯之后,就在也沒出現(xiàn)過特別厲害的君主。雖然魏國后來也沒有啥厲害的君主,但畢竟吳起留下的底子還在,按照吳起定下來的規(guī)章制度,至少能保證不會被輕易滅國。

相比之下的韓國,申不害變法后的各項政令均被廢除,簡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像這種情況,韓國怎么可能不弱小,不會被秦國第一個滅國?

6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春秋時期中原的霸主當屬晉國一家獨大,天下的爭霸主要體現(xiàn)在晉國和楚國之間。韓趙魏三家分晉,春秋五霸沒落,戰(zhàn)國七雄崛起,韓趙魏都在戰(zhàn)國七雄之間,足見當初晉國之強盛。

要分析韓國為何最弱,還要從三家如何分晉說起。

晉文公稱霸以后設作三軍設六卿,六卿分別為“”韓、趙、魏、智、范、中行”。晉文公死后,君主之位傳了幾代,都不是很順暢,兄弟奪位,屢有發(fā)生。自此歷代君君都對宗室大家屠殺,導致晉國宗室凋零,六卿逐步掌握晉國的軍政大權。當時六卿之中“智氏”最強。趙氏滅掉范氏和中行氏后,聯(lián)合韓氏﹑魏氏才滅掉了智氏,至此晉國韓趙魏三家獨大,到晉平公時,晉國宗室名存實亡,晉候被架空,韓趙魏三家分晉,分別成立韓國、趙國、魏國。因韓氏在六卿中起步最晚,所以分的地盤最少。

三家分晉后,第一代魏文侯是戰(zhàn)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重用李悝變法,魏國呈現(xiàn)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重用軍事家吳起改革軍制,打造出橫行戰(zhàn)國的“魏武卒”,經(jīng)兩代苦心經(jīng)營,魏國稱霸中原,后來崛起的秦國,先期的主要對手就是魏國。

三家分晉后,第一代趙烈侯,為政待以仁義,又選練舉賢,新建的趙國逐步走入正軌。傳了五代后,趙國出了個牛人趙武靈王,制定"胡服騎射"政策,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zhàn)車戰(zhàn)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的騎兵戰(zhàn)術,國力大強。秦國后期的長平大戰(zhàn),趙國雖然主力喪盡,但是依然將秦國打的“兵甲折損大半,國內(nèi)為之一空”,足見趙國之強悍。

反觀韓國,地盤本來就小,第一代韓哀侯也是有為之君,滅鄭國,并遷都新鄭,使韓國進入戰(zhàn)國七雄的行列。至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但是韓國在軍事方面沒有出現(xiàn)一個扭轉(zhuǎn)乾坤的人物。韓國地處秦、魏、楚三國之間,每個實力都比他強,無法進行擴張,導致越來越弱,成為關東六國里面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國家。

7

錯!三晉分家的時候韓國并不弱,三晉之中魏國才是最弱的一方!當時的三晉實力最強的是趙國,趙國是土地大三晉最大,人口多大約有300多萬人口,牲畜也多有騎兵20000名,騎兵兵力天下第一;韓國略遜于趙國,韓國的土地沒有趙國大但也大致跟齊國相當,人口居中有250萬人口左右,軍力強盛有50000名正規(guī)步兵,這是晉國解體前的主力部隊;魏國實力最弱,魏國的土地略大于韓國但是都是山地,人口大約220萬人,因為在晉國國土上屬于大后方,幾乎沒有正規(guī)軍隊,只有在與秦國交界的地方有部隊20000人。

其次,即便到戰(zhàn)國中期的韓國的實力也還是有的。當時的韓國由于手工工業(yè)十分發(fā)達,韓國人又很會做生意,這使得他們非常富有。而韓軍得益于自己的工業(yè)加工能力,韓軍裝備非常好,戰(zhàn)斗力也很強。所以從當時的實力上看,勁韓這個稱呼韓國還是擔當?shù)闷鸬摹?/p>

韓國之所以會衰弱主要是跟周圍國家有關系,首先崛起的是魏國,魏國在李俚變法以后國家強大,這時候韓國與魏國太接近自然會挨揍;第二個崛起的是秦國,秦國在商鞅變法后同樣崛起來了,韓國跟秦國又十分接近所以秦國崛起后自然也是揍韓國。

再來是趙國崛起,趙國在趙武靈王崛起也開始向外擴張,韓國大量領土就被趙國侵占。跟著這么一大群強盜當鄰居,韓國就算想要崛起難度就很大了。

8

韓國的弱小,幾乎是天生注定的。地少罷了,偏偏還擠在一堆強國中間。本來在這一堆強國之中,還有一個好兄弟魏國一直罩著他,結果末了又勾結旁人把好兄弟魏給害了——這樣的韓國,你還指望它怎樣?

首先,韓家,當初在晉國的六卿時代,就不是一個強者。著名的智伯索地事件,首先就發(fā)生在韓家,當時的韓氏當家的是韓康子,一聲不吭就讓出了一萬戶的土地,為什么?就是因為韓氏是最弱的,如果敢于抵抗智伯的強索,立馬就會有亡族之災。同樣,當時也尚未強大的魏家,所采取的就是與韓家類似的方法。而智伯將此種方法用在趙家身上之際,趙家立馬就爆了,為什么?因為在晉國,趙家是可以與智家平起平坐的勢力。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形勢,韓家只能做一個尾隨者,起初他尾隨智伯去討伐趙家,而當趙家反擊之際,他又成了趙家的尾隨者,不論是站在哪一邊,他都是一個第三方的角色,為何?就是因為力量不足,當不了主角,只能做配角。

隨后,當三家分晉,韓家依舊是第三方,因為當時的強者,就是趙,其次是魏。但經(jīng)歷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之后,魏迅速富強。公元前408年,中山國入侵趙國,趙國居打不過,要向魏國求救,甚至不惜割讓智地(今山西省永濟、蒲州古城、臨猗縣一帶)。由此可見魏已經(jīng)強于趙。隨后,魏國更向趙國借道,一舉滅了中山國,而趙國只能做壁上觀。

而韓國,在這個時候不能說完全沒有努力,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并遷都新鄭,就是韓國最大的努力。但此后再無擴大勢力的可能,因為韓國四面被秦、趙、魏、楚四個強國包圍,無論你怎么頑強,都不可能打敗任何一個。

對于韓國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跟著大哥混。魏國就是此時的三晉大哥,三家伐齊、伐楚、伐秦,都以勝利告終,而韓跟著魏,也過了一段好日子。

但到公元前343年,當魏國稱王之際,韓國選擇了背棄這個盟友,于是魏兵圍韓,韓向齊國求救,齊國圍魏救韓,結果魏國主力軍在馬陵被孫臏設計殲滅——魏國霸業(yè)從此一去不復返。

然而對于韓國而言,這反而是更大災難的開始。因為魏國畢竟是你的大哥,過去一直罩著你,現(xiàn)在你勾結齊人把魏國廢了,難道你就能做大哥了嗎?當然不是,因為此時秦國迅速崛起,韓國不但沒有做老大的可能,反而成了無人關照的小癟三,此后的歷史,便是韓國不斷挨揍、不斷割地,直到割無可割的亡國。

所以,世上有些事,是無可奈何的。韓國在戰(zhàn)國七雄之中,始終是一個弱者,不可能成為強者。

9

韓國不但在三家分晉中最為弱小,就是在六卿專政時,實力也最弱。

韓氏起源于晉國的公族,可上推晉穆侯。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xié)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晉,被武公封于韓,繁衍氏族,逐漸在晉國成為門閥名卿。

然而,自韓萬之后,韓氏并沒有出現(xiàn)特別突出的人物,對晉國的霸業(yè)有絕大的貢獻。

直到韓獻子韓厥。

韓厥是韓氏第五代領袖,早年喪父,由趙盾撫養(yǎng)長大,被趙盾推薦為晉軍司馬。前597年,參加邲之戰(zhàn)。前589年,參加鞍之戰(zhàn)。

最重要的,前583年,幫助趙武使趙氏復興。韓厥在前573年繼欒書為正卿。

因在趙氏復興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韓氏與趙氏關系很好。

在趙文子(即《趙氏孤兒》中的趙武)任中軍將(晉國執(zhí)政一把手),提拔韓厥之子韓起(韓宣子)任上軍佐。

趙武死后,韓起接任中軍將。

所以,韓氏的崛起,并非有能力強的人物,還是由于趙氏。

三家分晉之前,韓氏的封地就比不上趙魏,加上四面被包圍的地理環(huán)境,即所謂的四戰(zhàn)之地,弱小是必然的。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探微閣主!

10

我來說兩句,三家分晉,以地盤來說,趙國最大,魏國其次,韓國最;以富裕程度來說,魏國最為富裕,韓國其次,趙國最窮;

以地緣來說,趙國離中原地帶最遠,受中原侵犯的危險最小。但同時趙國北鄰戎狄少數(shù)民族,長期對峙和干仗,民風最為彪悍。所以趙國即便不富裕,但地緣的安全+彪悍的民風,自保綽綽有余;再說魏國,魏國建立之初是葫蘆狀,國土分為河東與河內(nèi)兩大塊,中間狹長走廊穿過。北趙南韓、西秦東齊、東南又是楚國,除了燕國,魏國幾乎與所有大國都有交界,處于五戰(zhàn)之地,地緣特別差;再說韓國,韓國就一整塊,雖然不大,但國土相對呈完整塊狀,地緣條件略好。

三家立國后,韓趙二國自視地緣條件和武力尚可,紛紛走向?qū)ν鈹U張道路,打打殺殺幾十年。趙國一無所得,老窮鄰中山國始終沒干掉。韓國功績尚可,滅了小霸鄭國,遷都新鄭,國土面積擴大了不少。

與此同時,魏國卻選擇了內(nèi)修的道路,法令、經(jīng)濟、軍事全方位展開改革。很快就有了成效。魏國大將樂羊先拿中山國開刀,幫趙國一舉滅了中山國(雖然后面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魏國一躍成為三晉盟主,于是魏國乘機會跟韓趙置換土地,改變了自身國土亂七八糟的窘境。

身為盟主的魏國一方面不斷西進,侵吞秦國的生存空間,吞并秦國河西高原和秦東地帶,硬是把秦國壓成一個貧弱小國。另一方面,繼續(xù)率領三晉聯(lián)軍打齊國、揍楚國。魏國一時如日中天,天下公認霸主大魏國。然而,韓趙被捆綁在三晉聯(lián)軍中卻苦不堪言,打仗叫上他們,分錢分地沒他們份。三晉同盟沒多久就散了。

盟主魏國欺負完秦國、齊國、楚國后。轉(zhuǎn)頭繼續(xù)欺負自家的兄弟韓趙。在魏國強大后。韓國地緣條件開始下降,四周都是大國,小國都分完了,沒有再開拓的空間了,于是乎一步一步沉淪衰弱下去,雖然中間出了個申不害變法,但也是曇花一現(xiàn),改變不了小國處境。

趙國不同,面積大,又不富裕,加上民風彪悍,魏國欺負趙國有限,興趣也有限。所以趙國實力沒怎么削弱。趙國自立國以來就公認為戰(zhàn)力強悍的大國,自身潛力很大,一旦明主上位,上下一變革,實力便豁然暴漲,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為,綜上來說,三晉里面,趙國始終都是自保能力最強的國家。魏國在強大的時候自保能力超強,一旦衰落,就成為其他大國的魚肉。不過也虧魏國富裕,強國底子還在,雖然不斷被侵略蠶食,但元氣尚在,也是很長時間里公認的大國強國。韓國是最慘的的,國土最小,擴展空間幾乎沒有、戰(zhàn)略縱深很小,自保能力最差。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