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三姐真的是自刎嗎?在隱藏的真實歷史故事中,實際上是被人所誘殺。
下面所作的簡短解讀是否有道理,歡迎各位老師和朋友們多提寶貴意見。
《紅樓夢》里已經(jīng)寫得很明白,尤三姐對柳湘蓮暗戀了五年后,等來了卻是悔婚,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羞憤中飲劍自刎。
但這只是表面。在描述中,尤三姐是用柳湘蓮訂婚的鴛鴦劍自刎的,這種描寫實際上是在隱寓,“尤三姐”是因“柳湘蓮而死,或者說“尤三姐”是被“柳湘蓮”所殺。作出如此斷言,看似荒謬無稽,但這是根據(jù)書中脈絡(luò)所暗伏的線索所得出的結(jié)論。
既然說是“柳湘蓮”殺了“尤三姐”,那么就應(yīng)該先從柳湘蓮說起,從柳湘蓮說起就必須知道柳湘蓮影射之人是誰。
柳湘蓮在《紅樓夢》里第一次出場,便干出了一件驚人之事:把呆霸王薛蟠誘騙到“北門”之外的“葦子坑”痛打了一頓,然后被找來的賈蓉在“關(guān)廂”雇了一乘轎子送了回去。
(柳湘蓮在北門外葦子坑打薛蟠的“北門”即德勝門)
在這一情節(jié)的描寫中“北門”是隱寫的,在明末清初北京城外有很多葦子坑,但賈蓉是在“關(guān)廂”雇的轎子,說明“關(guān)廂”離葦子坑和“北門”很近,同時“關(guān)廂”只有一個,位于德勝門外,亦常被稱為“德外關(guān)廂”,這樣就可以斷定,“北門”即是指德勝門。
那么書中為什么把“德勝門”隱寫為“北門”呢?因為明清兩代在對外打仗時,為討吉利,都是從德勝門出兵,因此隱寫德勝門的意義,在于隱寫戰(zhàn)爭。柳湘蓮在德勝門外的葦子坑痛打呆霸王薛蟠,實際上隱寫的就是在德勝門外發(fā)生的戰(zhàn)爭。而在明末清初之際,始發(fā)于德勝門外的戰(zhàn)爭只有一個,那就是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開始至崇禎三年一月結(jié)束的“己巳之變”。
(柳湘蓮打薛蟠的葦子坑,在德勝門外,尤三姐自刎的小花枝巷在德勝門內(nèi),處于一條直線上)
我們都知道在“護(hù)官符”中有“豐年好大雪”之語,“雪”是隱指賈、史、王、薛中的薛,“雪”同時也隱指寒冷的北方,“蟠”隱意為外番,而薛蟠實則是隱指來自寒冷的東北的滿清(后金)。在柳湘蓮德勝門外打薛蟠的故事中,薛蟠隱指的是皇太極帶領(lǐng)的滿清。而明朝方面的最高軍事主官是薊遼總督袁崇煥。那么“柳湘蓮”所影射之人是否是袁崇煥呢?還有兩點告訴我們答案是肯定的。
一是柳湘蓮告訴寶玉,自己要到“外面逛個三年五載”,這實際上是暗指1627年袁崇煥未任薊遼總督之前,曾向崇禎帝承諾要“五年平遼”。
二是柳湘蓮這個名字的出處,在百家姓中袁姓排在第五十九位,而柳姓排在第六十位,百家姓中這種“袁柳相連”,也正是“柳湘蓮”名字的來源之處。
關(guān)于柳湘蓮影射袁崇煥的其他線索在拙文《因柳湘蓮打薛蟠產(chǎn)生的疑問》中有詳細(xì)解讀,這里不再贅述。接下來說“尤三姐”到底是怎么殉情的。
柳湘蓮打薛蟠是在德勝門外,尤三姐自刎的小花枝巷在德勝門內(nèi),離紫禁城二里多遠(yuǎn)處,二者不但在一條直線上,而且都與柳湘蓮有關(guān),這就使兩者之間存在了必然的聯(lián)系性。而尤三姐心中暗許柳湘蓮五年,也是在隱指袁崇煥的“五年平遼”之承諾?梢姟坝热恪痹谠鐭ǖ摹五年平遼”計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尤三姐”是誰呢?
在尤三姐殉情之前,林黛玉所寫的《五美吟》為我們的解讀提供了線索,且看根據(jù)《五美吟》編輯的這個圖片:
《五美吟》中,虞姬傳說中的出生地在蘇南虞城(今常熟),紅拂出生于浙江最北端的湖州府,西施出生于浙江省古越國的諸暨,后來長期居住在吳王夫差在蘇州吳中為她建的“館娃宮”。這樣,在虞城至湖州的一條直線中間是蘇州,而在湖州至諸暨的一條直線中間應(yīng)該是杭州,在《五美吟》中卻沒有涉及。隨后薛寶釵在對《五美吟》進(jìn)行的評論中進(jìn)行了巧妙的填補(bǔ),并透露出了其中的玄機(jī):
“做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隨人腳蹤走去,縱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義,究竟算不得好詩,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后來王荊公復(fù)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 永叔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二詩俱能各出己見,不與人同。今日林妹妹這五首詩,亦可謂命意新奇,別開生面了!
寶釵這段話告訴我們,《五美吟》并非吟詠五美,乃是別有所指,而其所指即是她話中的“延壽”,及引用王安石和歐陽修各自兩句詩,短短一段話,三次提及“毛延壽”,顯然是暗含玄機(jī),即吟明妃的這首詩,重點不在昭君,而在毛延壽。《五美吟》中還有一首詩寫的是綠珠,我們都知道綠珠是為了報答石崇跳樓而亡的,依吟明妃那首詩的邏輯推理可知,這首詩的重點亦不在綠珠,而在石崇。
由“毛延壽”和“石崇”這兩個名字,在袁崇煥承諾“五年平遼”任薊遼總督期間,可以讓我們想到誰呢?只有毛文龍和袁崇煥了。
并且毛文龍的故里恰恰正是杭州,通過薛寶釵的評論,巧妙地填補(bǔ)了虞姬、紅拂和西施這三美留下的空缺。同時,與紅拂齊名的“風(fēng)塵三俠”之一虬髯客,傳說中所建立的扶余國在朝鮮半島,而毛文龍在抗清中所駐扎的皮島,恰好又曾歸古扶余國管轄。
說到這里,我們應(yīng)該已經(jīng)明白,《紅樓夢》中的尤三姐所影射之人即是在后金遼東后方進(jìn)行牽制與抵抗后金的皮島之帥毛文龍。而毛文龍的桀驁不馴,及謊報軍情的劣跡,使袁崇煥忽略了他對后金所起到的重要牽制作用,反認(rèn)為毛文龍妨礙自己的“五年平遼”計劃,因而借助犒軍之機(jī),用尚方寶劍誘殺了毛文龍。其實毛文龍也是擁有天啟帝所賜尚方寶劍的,反而被袁崇煥用崇禎帝所賜的尚方寶劍所殺,這也應(yīng)該是《紅樓夢》里描寫尤三姐用“鴛鴦劍”之雌劍自刎的原因之一吧。(拙文《閑話林黛玉的五美吟》,對尤三姐影射毛文龍有更多解讀。)
毛文龍被殺之后,使遼東抵抗和牽制后金的明朝勢開始群龍無首,散的散、逃的逃、降的降,反而使皇太極少了后顧之憂,趁機(jī)繞過薊遼防線,從蒙古境內(nèi)迂回,直逼北京,于是就發(fā)生“己巳之變”。
明朝滅亡后,許多文人學(xué)者,都對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進(jìn)行了抨擊,《紅樓夢》作者通過薛寶釵所引用王安石與歐陽修的詩句“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所隱之意,表示了對袁崇煥矯詔擅殺毛文龍的反對與不滿。
而“尤三姐”這個名字,也反映了作者的態(tài)度和觀點:“尤”姓排在百家姓的第十九位,加上三姐的“三”,暗隱了1644年三月十九日,即崇禎自縊之日。其意為,毛文龍被殺,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