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遠嫁蒙古的清朝公主很多,然而年輕守寡的很多,守活寡到死的很多,因為保姆嬤嬤橫加干涉害相思病而年輕早死的也很多,但生下孩子的,竟然幾乎沒有。。。

滿蒙聯(lián)姻是清朝的傳統(tǒng),清朝“南不封王北不斷親”政策之下,清朝皇帝的后宮有大量來自蒙古的后妃,而清朝前后也有數十位公主遠嫁蒙古,再加上等級不高稱不上公主的宗室女,更是不計其數。

然而,遠嫁蒙古的清朝公主,根據史料記載生養(yǎng)兒女的,卻寥寥無幾,大多數都沒有生育。

清朝與蒙古聯(lián)姻,遠嫁蒙古王公的公主,基本都是正室王妃,地位尊崇,如果生下孩子,自然是尊貴無比,然而,那么多清朝宗室女以及公主,如果都生下孩子,必然被冊為爵位繼承人,長此以往后來的蒙古王公必然都心向清朝,所以也有一種說法是,蒙古人并不愿意清朝來的公主生下孩子。

最佳貢獻者
2

清朝公主下嫁蒙古后,公主與額駙所生之子以及他們的后裔,統(tǒng)統(tǒng)被官方稱作“公主子孫臺吉”,他們一般能夠享受到與普通蒙古臺吉子弟不同的待遇。

公主嫁與蒙古,她們的生育記錄是非常清楚的。例如,清太宗第三女固倫靖端長公主下嫁科爾沁左翼中旗達爾漢親王奇塔特生子額爾德尼,第四女固倫雍穆長公主下嫁科爾沁左翼中旗卓里克圖親王弼爾塔哈爾生子鄂齊爾,第五女固倫淑慧長公主下嫁巴林郡王色布騰生子鄂齊爾,第八女固倫永安長公主嫁科爾沁右翼中旗土謝圖汗巴雅斯呼朗生子阿拉善等等。

公主子孫不斷繁衍,人數眾多。根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科爾沁圖什業(yè)圖(土謝圖)王旗下公主子孫臺吉共五百二十二人”,“道光十九年定,科爾沁達爾漢王旗下公主子孫臺吉、姻親臺吉共二千人”。

對于這些有著皇室血統(tǒng)的公主子孫,清朝特別制定了相關的優(yōu)待政策。

首先,公主之子可被授予貴族職銜。按照規(guī)定,無論是固倫公主還是和碩公主,其子一律封為一等臺吉或塔布囊,而下嫁蒙古的郡主之子只能封為二等臺吉或塔布囊。

其次,公主子孫的年班也有特殊規(guī)定。雍正四年(1726年)定例,“公主之子孫姻戚臺吉等,一家一人,亦分為三班,輪流來京”。隨著公主子孫臺吉的人數不斷增多,清朝又于乾隆十年(1745年)和二十五年(1760年)以及嘉慶年間增加了科爾沁、巴林、敖漢三旗的年班人數。當然,喀爾喀等旗之公主子孫臺吉,毋需另立班次,隨王公年班一體覲見。

總而言之,滿蒙聯(lián)姻中清朝公主的子孫是受到優(yōu)待的。

3

公主這一身份看似高貴,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其實她們命運往往不由自己說了算,尤其是大清的公主,真的是一個苦差事,以往歷朝歷代和親的例子不是沒有,但不多見,而到了清朝,這是一項“北不斷親”的羈糜制度,帶有強制性,有清一朝,嫁去蒙古的公主、格格等多達430人,再加上大清皇帝也納蒙古王公之女,這有效的穩(wěn)固了邊疆政治。大清在入關之前就實行“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策略,所謂“北不斷親”就是指滿蒙聯(lián)姻,聯(lián)姻的蒙古部落基本固定在漠南、漠北和漠西。通過滿蒙聯(lián)姻,在入關之前拉攏蒙古諸部,以入主中原,入關后繼續(xù)實行滿蒙聯(lián)姻,以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

皇太極就曾娶蒙古科爾沁部姑侄三人為妃:分別是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歷史上著名的孝莊太后)和海蘭珠。在聯(lián)姻的前期,這些部落公主多能成為大清的皇后,隨著清朝政權的穩(wěn)固,她們最多也就是妃子,而且漸漸的娶的也少了。

但嫁去蒙古的女子數量卻一直不曾減少,前后有430名女子嫁去蒙古,包括公主、八旗和王公大臣之女,其中公主有二十多名。

這里說一下康熙一朝嫁去蒙古的公主們,康熙活到成年的女兒有九個,其中七個成了滿蒙聯(lián)姻的對象。

固倫榮憲公主:

康熙第三女,母親是容妃,十九歲初封和碩榮憲公主,嫁給了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特氏烏爾袞,說起來這個烏爾袞還是皇太極第五女固倫淑慧長公主的嫡孫。和碩榮憲公主嫁給烏爾袞后,又封為固倫榮憲公主(一般,皇帝的嫡女才會被封為固倫公主)。生一子一女,兒子為霖布,襲封王爵,女兒為顯親王元妃。固倫榮憲公主去世的時候56歲,晚于烏爾袞。

和碩端靜公主:

康熙第五女,母為布貴人,十九歲被封為和碩端靜公主。嫁給蒙古喀喇沁部烏梁罕氏噶爾臧,和碩端靜公主冰雪聰明,容顏美麗,卻沒有嫁得良人,三十七歲就去世了,生子敏珠爾拉布擔,她去世的原因很可能是抑郁而終,噶爾臧并不尊重和碩端靜公主,公主剛死,他就因為霸占他人之妻被康熙軟禁在北京。

固倫恪靖公主:

康熙第六女,十九歲被封為和碩公主,嫁給博爾濟吉特氏敦多布多爾濟,后來晉封為固倫恪靖公主。固倫恪靖公主有參政權力。她對邊疆穩(wěn)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57歲去世,有沒有子女并未記載,在她去世后,她的侄女、愉恪郡王第四女縣君又嫁給了敦多布多爾濟,不過僅過了一年,她就成了寡婦,又過了一年,二十歲的年紀便香消玉殞。

固倫純愨公主:

康熙第十女,母親為通嬪。22歲被封封為和碩純愨公主,嫁給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喀爾喀臺吉策凌,三年后去世,生子成袞札布。策凌自小入京師養(yǎng)在內廷,后來娶康熙女兒,并立下赫赫戰(zhàn)功,數次擊敗準噶爾部,后來受封固倫額附,和碩純愨公主妻憑夫貴,受封固倫純愨公主。

康熙第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下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翁牛特部杜棱郡王倉津,后來在生雙胞胎女兒時難產而死;康熙第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下嫁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臺吉多爾濟,僅過一年去世;康熙養(yǎng)女固倫純禧公主嫁給蒙古科爾沁部臺吉博爾濟吉特氏班第。康熙的女兒中只有兩個沒有嫁去蒙古,由此可見康熙對滿蒙聯(lián)姻政策的看重,實際上清朝所有皇帝都是滿蒙聯(lián)姻的執(zhí)行者,但到了乾隆以后,即便還是實行滿蒙聯(lián)姻,但公主們出嫁后已經不必去到蒙古生活,而是在京生活。

滿蒙聯(lián)姻是一種政治需要,但畢竟這些嫁去蒙古的都是公主或者宗室女,對此,對于這些嫁去蒙古的女子及后代,清廷也有特殊的規(guī)制待遇。

固倫公主居蒙古,給俸銀1000兩、俸緞30匹,居京師,則給歲銀400兩、米300石;和碩公主居蒙古,給歲銀是400兩、俸緞15匹,在京師,給銀300兩、米150石等。宗室女也有自己的規(guī)制,總起來要比非滿蒙聯(lián)姻的待遇高。

清朝公主嫁去蒙古,所生子孫后代,統(tǒng)稱為“公主子孫臺吉”,皇帝會賦予他們輪班朝覲、宴賞等等特權,另外,公主之子授一品職銜,郡主之子授二品職銜,縣主、郡君、縣君之子授三品職銜。

除去沒有生育的公主,實際上公主子孫臺吉數量是相當多的,1803年,敖漢旗公主子孫臺吉共600余人;1817年,科爾沁圖什業(yè)圖王旗下公主子孫臺吉共522人;1839年,科爾沁達爾漢王旗下公主子孫臺吉姻親臺吉共2000人,巴林旗下公主子孫臺吉170余人。

這些數字是相當龐大的,而且尚未算上郡主、縣主、郡君、縣君等在蒙古的子孫后代。相對于公主子孫臺吉來說,這些宗室女的子孫后代可能水分就比較多了,有些宗室女并未生下兒子,然而他們的夫君家族為了從清廷獲得好處,仍然讓她們有了兒子。

4

清朝在入關之前,就一直與蒙古有聯(lián)姻的傳統(tǒng),入關之后為了維護跟蒙古的關系,更是常常與蒙古聯(lián)姻,根據《清朝滿蒙聯(lián)姻研究》記載,清朝自努爾哈赤起至覆滅,共有110名公主、格格下嫁到蒙古。

從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算起,清朝總共也就296年的時間,平均算起來清朝每兩年多就要嫁個公主或格格去蒙古。通過這種姻親,來維系與蒙古的關系。

那么下嫁到蒙古的公主們,她們生孩子待遇是什么樣的?由于這些嫁到蒙古的公主太多,我就簡單的舉幾個例子吧!

一、巴約特公主(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女兒,被努爾哈赤收養(yǎng))

巴約特公主在當年是屬于絕對的晚婚了,28歲才出嫁,對于15歲左右就結婚的古人,這也算是稀奇了。當時巴約特公主嫁過去之后,生了兩個兒子,次子早逝,第一個兒子在父親去世后,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巴約特是滿蒙聯(lián)姻的第一位公主,她的下場也很好,由于古代公主普遍壽命不長,她卻活到了60歲,在當時算是高壽了。

二、敖漢公主(皇太極的長女)

敖漢公主在13歲的時候就因為滿蒙聯(lián)姻嫁到了蒙古敖漢部(今赤峰市東部及東北一帶),她共有四兒一女,四個兒子分別繼承了父親的財產,女兒后來嫁給了漢官孫思克。

三、恪靖公主(康熙的第六女)

恪靖公主是外蒙古內附之后第一位下嫁的公主,這位公主在清朝與蒙古之間,真正的達到了聯(lián)姻的目的。恪靖公主嫁過去之后,不但參與政事,而且做的還非常好,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喀爾喀諸部在公主下嫁期間沒有起過內亂。

恪靖公主生了四個兒子,老大繼承了父親的汗位,后來也娶了清朝的公主,老二因犯事在乾隆年間被處死,老三不清楚,老四后來去西藏做了喇嘛。

四、純愨公主(康熙的第十女)

純愨公主和策凌的愛情故事在蒙古廣為流傳,純愨公主是聰慧美麗、善解人意的女子,策凌是個英勇善戰(zhàn)、武功蓋世的男子,兩位的結合猶如天造地設。

不過純愨公主早逝,25歲就香消玉殞了,也讓這個美好的愛情故事,增添了凄美和不盡如人意。她和策凌生有一個兒子,名為成袞扎布,是清朝著名的將領,為一等臺吉(等同于清朝一品大員)。

由此可見,清朝嫁到蒙古的公主,生下來的孩子還是和蒙古女人生下來的孩子一樣,地位平等,甚至還會因為母親為公主的身份,被蒙古人高看一等,畢竟那時候蒙古還是依附于清朝的嘛!

5


一般公主的兒子就是皇帝的外甥,待遇自然是優(yōu)越。

像晚清朝廷最后可以倚仗的心腹大將僧格林沁就是道光帝的外甥,是下嫁到蒙古的公主之子中的最好代表。

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家具體說說下嫁到蒙古的公主之子待遇。

雖然有清一代一直提倡滿漢一家,但與清庭真正一家人的應該是蒙古。

蒙古可以說是清庭最重要的盟友,沒有之一。蒙古不只是有自己成體系的世襲罔替的王爵。清庭的公主也是大多下嫁于蒙古,而公主的兒子畢竟擁有皇家血脈自然是待遇相當不錯。

清朝公主下嫁蒙古始于關外時代,當時太祖努爾哈赤與太宗皇太極草創(chuàng)了清政權,迫于明庭壓力,所以對于蒙古諸部是連打帶拉攏的,經常下嫁公主于蒙古。

入關以后,清庭為了北方邊境的穩(wěn)定,避免出現諸如三藩之亂這種動亂,繼續(xù)采取了下嫁公主的政策。

根據記載,有清一代清朝公主下嫁于蒙古多達110位左右。

清朝公主下嫁蒙古之后,公主與額駙所生之子及其后裔,被官方統(tǒng)稱為“公主子孫臺吉”。他們的待遇比之普通蒙古臺吉子弟還要高,畢竟是有著皇族血脈。

根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在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時,科爾沁達爾漢王旗下公主子孫臺吉、姻親臺吉就有二千人之多了。


一般公主之子都可以被授予貴族職銜。

像無論是固倫公主還是和碩公主,其子一律封為一等臺吉或塔布囊,而次之的郡主之子則是封為二等臺吉或塔布囊。

公主之子不只是政治待遇高,而且一般都是從公主生的兒子里面選擇繼承爵位的。(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因為公主下嫁到蒙古基本上都是正室,生的兒子自然有優(yōu)先繼承權。

清世宗雍正四年定例:“公主之子孫姻戚臺吉等,一家一人,亦分為三班,輪流來京”。也就是說可以輪流回京享受。

下嫁到蒙古的公主的兒子待遇是相當不錯。(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而且在晚清風雨飄搖之際也是朝廷信的過敢重用的人選。

像晚清的關鍵人物僧格林沁就是道光帝的外甥。

為什么說僧格林沁是晚清關鍵人物呢,因為清朝自太平天國以后,中央軍隊是潰不成軍再也不成氣候。

而僧格林沁率領的清庭精銳還有蒙古騎兵是清庭最后可以倚仗的軍隊了。1865年僧格林沁戰(zhàn)死以后,清廷只得依靠曾國藩和左宗棠還有李鴻章等漢人的湘軍和楚軍還有淮軍了。

僧格林沁的母親為嘉慶帝三女莊敬和碩公主,是道光帝的姐姐。

當然僧格林沁是過繼為莊敬和碩公主之子的,雖然血統(tǒng)上沒關系,但法理上是屬于公主的兒子的。

謝謝觀看,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6

公主這一角色,在歷史上所處的位置,實際上是十分尷尬的,正因為是皇帝的女兒,所以有時候為了政治利益,只能犧牲掉這些公主的幸福,將她們淪為政治聯(lián)姻的犧牲品,早在漢朝時期,就出現了很多和親,到了清朝時期,這一現象變得更加嚴重。

可以說清朝時期的公主,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嫁給了蒙古人,目的就是為了維系蒙古與滿清的關系,促使雙方達到穩(wěn)定和平相處的局面,那么這些下嫁蒙古之后的公主,她們生的孩子待遇又如何呢?


清朝公主下嫁蒙古

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努爾哈赤以及皇太極時期,滿清與蒙古的關系是最為緊張的,所以這個時期的政治聯(lián)姻也比較明顯,比如皇太極就曾經娶了蒙古的三個女子為老婆,著名的孝莊太后,其實就是蒙古人,她只會說蒙古語和滿族語,因此后來在教育胤祺的時候,導致這個皇子的漢語水平相當差。

到了后來,清朝皇室娶蒙古公主的現象逐漸減少,但是本著“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指導方針,清朝皇室的公主乃至王侯將相的女兒,下嫁到蒙古的現象卻越來越明顯,據不完全統(tǒng)計,整個清朝時期,下嫁到蒙古的皇室成員高達430人之多,其中公主占了20多名。

有歷史記載的比較出名的公主有巴約特公主,也就是努爾哈赤的養(yǎng)女,原本是弟弟舒爾哈齊的女兒,這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和親下嫁給蒙古的公主,下嫁的時候已經28歲,屬于大齡剩女了,畢竟那個時候結婚年齡普遍都比較小。

巴約特公主下嫁蒙古之后,生了兩個兒子,但是次子早夭了,只剩下長子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并且巴約特公主結局也不錯,一直活到了60歲,沒有遭受什么大的社會變革,也沒有遭遇什么不幸的事情。

從努爾哈赤開了一個頭之后,這個和親就停不下來了,皇太極的女兒敖漢公主也在13歲的時候就下嫁給了蒙古的敖漢部,她一生一共生了4個兒子和1個女兒,其中4個兒子都繼承了父親的家業(yè),女兒又嫁給了清朝的漢官孫思克。

當然,要說把和親這條策略貫徹最為深刻的,想必就是康熙了,他總共活到成年的女兒有9個,結果下嫁給蒙古的就有7個,真的是不留余力啊。其中下嫁的女兒分別是康熙的第三女固倫榮憲公主、第五女和碩端靜公主、第六女固倫恪靖公主、第十女固倫純愨公主、第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第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和養(yǎng)女固倫純禧公主。

由此可見,清朝時期對于下嫁蒙古,搞好蒙古與滿清之間的關系這件事情是十分重視的。只是可惜這些下嫁過去的公主,有很大一部分,因為環(huán)境以及各方面利益的原因,都沒有得以善終,就算是得以善終,并且生下孩子的,也沒有孩子成為真正的蒙古繼承人,這大概就是蒙古擔心清朝對自己的影響吧。


公主的孩子待遇怎么樣

既然說到公主下嫁給蒙古,是屬于一種政治聯(lián)姻,換言之公主就是帶著使命去犧牲自己的,所以清政府對這些勇敢無畏的公主,當然是需要有一些特殊待遇的,比如當時規(guī)定,固倫公主(一般指皇后所生的女兒,但是有時候皇帝也會為了和親需要,將皇后之外妃子所生的女兒加封為固倫公主)下嫁蒙古且居住在蒙古的,享受每年1000兩俸銀、30匹俸緞的待遇,居住在京城的,享受每年400兩銀子,300石米的待遇。

和碩公主(皇后之外的妃子所生的女兒,但是也存在皇帝將其余王爺的女兒加封為和碩公主進行政治聯(lián)姻的現象)下嫁蒙古并且居住在蒙古的,享受每年400兩銀子和俸緞15匹的待遇,居住在京城的,享受每年300兩銀子,150石米的待遇。

而對于公主下嫁蒙古后所生的孩子,也是有特殊待遇的,這些公主的子孫后代,統(tǒng)稱為“公主子孫臺吉”,按照生母的級別,對這些子孫后代授銜,其中母親是公主身份的,子孫授予一品職銜,母親為郡主的,授予二品職銜,母親為縣主、郡君、縣君的,授予三品職銜。

總而言之,不管是下嫁的公主,還是公主所生的孩子,清政府給他們的待遇,都是相當不錯的,要知道清朝時期官員的俸祿都低得不行,這些下嫁的公主卻能享受這樣的待遇,已經十分不錯了。

可就是因為清政府的這些優(yōu)渥的待遇,導致有些蒙古人想娶一個公主去獲得這些特殊待遇,因此滿清與蒙古的和親越來越頻繁,規(guī)模越來越大,以至于后來沒有那么多公主和王侯將相的女兒去和親了,只能把一些宮女也拉去湊數。


結語

表面上來看,清朝的這種和親政策還是十分不錯的,可是因為其對制度的管理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導致了這些公主很多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雖然人是嫁過去了,但是別人看重的并不是這個人,而是這個人背后的利益,這對于當時的公主而言,簡直就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備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7

對于公主和蒙古人生的孩子,清朝特別制定了優(yōu)待政策,首先,公主之子可以授予貴族的頭銜,按照規(guī)定,無論是固倫公主還是和碩公主,其之一律封為一等臺吉或者塔布囊,而郡主之子只能封為二等臺吉或者塔布囊。

其次公主子孫的年班也有特殊規(guī)定,雍正年的定例是:“公主之子孫姻戚臺吉等,一家一人,亦分為三班,輪流來京。”乾隆年與嘉慶年又增加了科爾沁、巴林、敖漢三旗的年班人數。隨著公主子孫臺吉的人數不斷增加,年班亦有增加。

清朝從努爾哈赤起到覆滅,總共有110名公主、格格下嫁蒙古,她們的子孫大都被清政府給予很高待遇,高于本蒙古貴族,也有少數犯重罪的被處決。

例如第一個下嫁蒙古的公主巴約特公主,她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個兒子早逝,另一個繼承了其父的王位,而女兒則被努爾哈赤收養(yǎng)。

總而言之,滿蒙聯(lián)姻中清朝公主的子孫是受到優(yōu)待的,清廷差不多把其當作自家人。

8

政治聯(lián)姻,若世代友好還好,若聯(lián)姻后還戰(zhàn)火不斷,他們的孩子是最悲催的:您可以百度《康熙王朝》中康熙是如何對待他最寵愛的齊琪格的兒子您就知道了@笑傲春秋

9

和親,

10


一般公主的兒子就是皇帝的外甥,待遇自然是優(yōu)越。

像晚清朝廷最后可以倚仗的心腹大將僧格林沁就是道光帝的外甥,是下嫁到蒙古的公主之子中的最好代表。

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家具體說說下嫁到蒙古的公主之子待遇。

雖然有清一代一直提倡滿漢一家,但與清庭真正一家人的應該是蒙古。

蒙古可以說是清庭最重要的盟友,沒有之一。蒙古不只是有自己成體系的世襲罔替的王爵。清庭的公主也是大多下嫁于蒙古,而公主的兒子畢竟擁有皇家血脈自然是待遇相當不錯。

清朝公主下嫁蒙古始于關外時代,當時太祖努爾哈赤與太宗皇太極草創(chuàng)了清政權,迫于明庭壓力,所以對于蒙古諸部是連打帶拉攏的,經常下嫁公主于蒙古。

入關以后,清庭為了北方邊境的穩(wěn)定,避免出現諸如三藩之亂這種動亂,繼續(xù)采取了下嫁公主的政策。

根據記載,有清一代清朝公主下嫁于蒙古多達110位左右。

清朝公主下嫁蒙古之后,公主與額駙所生之子及其后裔,被官方統(tǒng)稱為“公主子孫臺吉”。他們的待遇比之普通蒙古臺吉子弟還要高,畢竟是有著皇族血脈。

根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在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時,科爾沁達爾漢王旗下公主子孫臺吉、姻親臺吉就有二千人之多了。


一般公主之子都可以被授予貴族職銜。

像無論是固倫公主還是和碩公主,其子一律封為一等臺吉或塔布囊,而次之的郡主之子則是封為二等臺吉或塔布囊。

公主之子不只是政治待遇高,而且一般都是從公主生的兒子里面選擇繼承爵位的。(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因為公主下嫁到蒙古基本上都是正室,生的兒子自然有優(yōu)先繼承權。

清世宗雍正四年定例:“公主之子孫姻戚臺吉等,一家一人,亦分為三班,輪流來京”。也就是說可以輪流回京享受。

下嫁到蒙古的公主的兒子待遇是相當不錯。(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而且在晚清風雨飄搖之際也是朝廷信的過敢重用的人選。

像晚清的關鍵人物僧格林沁就是道光帝的外甥。

為什么說僧格林沁是晚清關鍵人物呢,因為清朝自太平天國以后,中央軍隊是潰不成軍再也不成氣候。

而僧格林沁率領的清庭精銳還有蒙古騎兵是清庭最后可以倚仗的軍隊了。1865年僧格林沁戰(zhàn)死以后,清廷只得依靠曾國藩和左宗棠還有李鴻章等漢人的湘軍和楚軍還有淮軍了。

僧格林沁的母親為嘉慶帝三女莊敬和碩公主,是道光帝的姐姐。

當然僧格林沁是過繼為莊敬和碩公主之子的,雖然血統(tǒng)上沒關系,但法理上是屬于公主的兒子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