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時期,西域都護李崇死于任上,西域都護府被撤。
半個世紀(jì)之后,經(jīng)歷了衰落與中興的漢帝國終于緩過氣來,將目光重新投向了遙遠的西域。
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共同出兵西域,進攻車師國。
這次出征非常順利,車師國的前王與后王(前王是后王之子)都歸降了漢朝,車師被平定。
在這場戰(zhàn)爭中,有一個人以司馬的身份,跟隨騎都尉劉張參加了西征。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耿恭。
2
耿恭出生于東漢將門世家,扶風(fēng)耿家。
他的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東漢開國名將耿弇,在云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四。
西征軍中的駙馬都尉耿秉則是耿恭的堂弟。
史書記載耿恭“少孤。
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
從小失去父親的他,性格中比別人多了一分堅韌。
而出身將門,又使得他性格豪邁,有領(lǐng)軍之才。
不過到永平十七年的西征為止,他并沒有獲得像堂弟耿秉那樣的成就,而只是以司馬的身份跟隨劉張西征。
車師歸降之后,漢朝終于再次設(shè)立了西域都護府,并任命陳睦為都護。同時任命耿恭和關(guān)寵為戊己校尉,分別屯駐在車師后王部的金蒲城,和前王部的柳中城,各置幾百名守軍。
兩城隔著一座天山,相去五百多里。
隨后,竇固率大軍撤離西域。
耿恭也正式開始書寫他的傳奇。
3
西域商賈往來,卻是小國林立,無力自保,對于匈奴來說從來都是一塊肥肉。
西征結(jié)束后的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單于派左鹿蠡王率二萬騎進攻車師。
首當(dāng)其沖的便是耿恭屯駐的車師后國。
作為戊己校尉,保護車師是耿恭的職責(zé)所在。
于是即使手中僅有“數(shù)百人”,他也立刻派遣了三百人去救車師后王。
不過這無疑是螳臂當(dāng)車。
三百人的救援隊在路上便遇到了匈奴大軍,結(jié)果全軍覆沒。
于是匈奴輕松地拿下了后王,繼而包圍了耿恭駐守的金蒲城。
此時的耿恭,損兵折將,又被人數(shù)百倍于己的敵人包圍,金蒲城危如累卵。
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
他將毒藥涂在箭上,然后警告匈奴人說:“我們漢朝的箭是神箭,中箭的人必出怪事!”緊接著,用強弩將毒箭射出。
中了箭的匈奴人傷口發(fā)熱,迅速潰爛,于是心生恐懼。
這一招起到了良好的殺雞儆猴的作用,止住了匈奴的勢頭。
恰在這個時候,老天爺也出手相助漢軍,降下了暴風(fēng)雨。
耿恭一看機會來了,便率眾趁雨襲擊匈奴。
匈奴本來認定這是一塊到嘴的肥肉,可誰能想到肥肉還會咬人?
結(jié)果被殺得七零八落,只能感嘆漢軍神勇,是值得畏懼的對手。
于是匈奴退去,耿恭勉強擋下了第一次進攻。
4
匈奴人走了,但耿恭知道,他們一定還會回來的。
由于金蒲城不易防守,耿恭便在五月將隊伍遷到了疏勒城(新疆奇臺縣以南)。
那里靠近溪水,既可做水源,又可協(xié)助防守。
七月,匈奴就來了。
這一次,耿恭比上次更加主動,在匈奴立足未穩(wěn)之時,就招募先登勇士,直接出城給匈奴當(dāng)頭一棒。
匈奴又被打得四處逃散。
看來匈奴人是太輕敵了,總覺得志在必得,反而使得耿恭屢屢得手。
不過匈奴雖吃了虧,卻依舊占據(jù)絕對的優(yōu)勢。
隨后,他們在上游把溪流堵住,斷絕了城內(nèi)的水源。
這一招非常毒辣,耿恭頓時像是被人掐住了脖子,再不想辦法就只有一死。
于是他開始帶人在城中挖井。挖
了多深呢?十五丈。
漢尺十五丈大概合今天三十五米。
然而卻依舊沒有水。
城內(nèi)水源急缺,最慘的時候需要“笮馬糞汁而飲之”。
耿恭仰天長嘆道:“聽說從前貳師將軍(李廣利)拔出佩刀刺向山巖,泉水飛涌而出,天佑我大漢,怎么會沒有出路呢?”
然后整理自己的著裝,向著井跪拜。
過了一會,井水竟真的噴涌而出。所有人都高呼萬歲,疏勒城終于得救了!
耿恭沒有光顧著自己高興,還大度地讓人將水帶到城樓上,與匈奴友人分享自己的喜悅。
看看,我們有水喝!
匈奴人的自信心又受到了嚴(yán)重打擊,以為漢軍真的有神明相助,于是第二次撤退。
5
耿恭雖然兩次打退了匈奴,但整個西域的形式已經(jīng)非常嚴(yán)峻。
西域都護陳睦被焉耆和龜茲攻殺,匈奴又將另一位戊己校尉關(guān)寵所在的柳中城團團圍住。
而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歸降漢朝不久的車師反叛,并聯(lián)合匈奴轉(zhuǎn)過身來進攻耿恭。
要說耿恭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與士卒推心置腹,同生共死。
在這種絕境之下,竟然沒有一個人放棄。
他就靠著這樣的凝聚力,再次將敵人趕跑。
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
車師后王的夫人,祖上是漢人。
她心中念著漢朝,于是常常偷偷地把敵情告訴給耿恭,還送去糧食。
孤懸于塞外的耿恭,心里也定會因這位勇敢的女子而多了一絲絲的溫暖吧。
當(dāng)然,這些資助只是杯水車薪。
沒多久,疏勒城的糧食就吃完了。
到了最困難的時候,戰(zhàn)士們只能把鎧甲、強弩上的皮革給煮了充饑。
然而疏勒城里依然不停地有人死去,最后只剩下幾十個人。
單于知道耿恭已經(jīng)快堅持不下去了,認為他一定會投降,于是派了一個使者前去招降。
他開出的條件倒也豐厚,如果耿恭投降,可以封為白屋王,并給耿恭娶妻。
耿恭好像還真的挺動心。
他盛情邀請使者上城,然后“手擊殺之”,并當(dāng)著匈奴人的面在城上把使者給烤了。
估計是真的餓了。
真可謂是“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單于大怒,增兵圍攻耿恭,但是卻依舊攻不下,真是氣啊!
看來這位漢朝的戊己校尉打算戰(zhàn)到最后一兵一卒。
此前,他甚至還派了一個叫范羌的人去敦煌領(lǐng)取士兵過冬的衣服。
顯然,他已經(jīng)做好了在這過冬,跟匈奴人死磕的準(zhǔn)備。
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6
這仗打了這么久,為什么漢朝不派兵來救呢?
答案是,皇帝死了。
頗有魄力的漢明帝劉莊去世,漢章帝劉炟繼位。
雖然關(guān)寵已經(jīng)上書向朝廷求援,但章帝可不像他的父親那般英武果決。
他很猶豫,救,還是不救?
于是他召集大臣們商議。
一派大臣以司空第五倫(復(fù)姓第五)為首,觀點很鮮明:不救。
而另一派以司徒鮑昱為首,認為該救,理由很明確:把人派到了千里之外,說不管就不管了?匈奴怎么看漢朝?將士們怎么看漢朝?如果不救,以后匈奴再進犯邊塞怎么處理?戊己校尉手里的人很少,卻撐了這么久,說明他們還沒有放棄。【徒l(fā)兵,倍道兼行,一定能擊敗匈奴疲憊之師。
不到四十天,就能把耿恭和關(guān)寵接回來。
萬幸啊,這一番話真的把猶豫的章帝說動了。
于是派遣耿秉坐鎮(zhèn)酒泉,秦彭與謁者王蒙、皇甫援發(fā)張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的軍隊,一共七千余人西征。
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漢軍就到達了柳中城。
一戰(zhàn)過后,車師再次投降,匈奴逃跑。
7
然而遺憾的是,雖然援軍大獲全勝,關(guān)寵卻在援軍到達之前戰(zhàn)死了。
將領(lǐng)們一合計:離漢朝較近的關(guān)寵都死了,隔著一座天山的耿恭估計也沒戲了。
當(dāng)下是冬季,要到天山北邊去實在太危險,算了,撤吧。
如果果真所有人都放棄了,那么傳奇就將戛然而止。
可有一個人沒有放棄,這個人,就是耿恭派到敦煌領(lǐng)取冬衣的范羌。
范羌從敦煌跟隨王蒙等人再次出塞,此時看到漢軍要撤,極力勸阻,堅持要求去營救耿恭。
將領(lǐng)們還是不敢冒這個險,于是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給了范羌兩千人,讓他獨自去救耿恭。
范羌率軍向著山北前進,路上還遭遇了一丈多深的大雪,隊伍勉強達到了疏勒城。
令范羌驚喜的是,疏勒城中還有漢軍!
戰(zhàn)友關(guān)寵和上司陳睦都戰(zhàn)死,派去求援的范羌又毫無音訊,然而耿恭心里想的就只有一件事,死守。
半夜里,疏勒城里的士兵們聽到有軍隊的聲音,以為是匈奴人來了,大為震驚。
想必他們手中已經(jīng)拿好武器,準(zhǔn)備做最后一搏了。
結(jié)果準(zhǔn)備赴死的他們卻聽到了一聲吶喊:“我是范羌,漢軍來救你們了!”
城中頓時山呼萬歲!打開城門,兩邊抱頭痛哭。
是啊,終于可以回家了。
出發(fā),玉門關(guān)!
然而匈奴并沒有走遠。
他們死死地咬著這只兩千多人的隊伍,耿恭和范羌只好且戰(zhàn)且退。
跟隨耿恭離開疏勒城的士兵一共二十六人,三月份撤到玉門關(guān)時僅剩十三個人。
這十三個人,終于回來了。
史書記載了八個字:衣屨穿決,形容枯槁。
玉門關(guān)的中郎將鄭眾深深地為耿恭所感動,他上書皇帝說“恭之節(jié)義,古今未有”,希望重重地獎勵他們。
于是待耿恭回到洛陽之后,就被拜為騎都尉。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這個官職就是率領(lǐng)耿恭西征的那位劉張將軍的官職。
范羌被封為縣丞,還有另外兩個留下名字的人,分別是石修,被拜為洛陽市丞,張封,被拜為雍營司馬。
其余九名未留下姓名的戰(zhàn)士都被授予羽林之職,“羽林”指的是羽林軍,是漢朝最高規(guī)格的禁衛(wèi)軍。
當(dāng)然,榮譽同樣屬于那些戰(zhàn)死在西域的男兒,他們值得被永遠銘記。
所謂民族的脊梁,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吧。
他們的傳奇寫入了歷史,刻在了民族的靈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