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 75 年,屯兵在西域車師后部的漢將耿恭,因為凜冬將至,天山苦寒,派出了一名軍吏范羌,東歸到敦煌郡,請求給士兵運送一批冬衣御寒。

這個平淡無奇的決定,在幾個月后,將成就東漢史上最肝膽相照、義勇可鑒的一次拯救行動。

車師國分為前后兩部,都離洛陽有數(shù)千里之遙,態(tài)度則反復(fù)不定,時而被匈奴脅迫,時而又歸順漢朝。漢朝派關(guān)寵將軍作為己校尉,屯兵車師前部,而耿恭將軍作為戊校尉,屯兵在北面更遙遠一些的車師后部。

很快,匈奴大軍就來圍攻耿恭的金蒲城,城中人少,只能堅守。耿恭令軍士用毒藥涂抹箭頭,一齊大喊:漢家神箭,中者不祥。紛紛將箭矢射出。匈奴中箭者傷口迅速潰爛,大驚,皆以為漢兵有神妙之術(shù),暫時退去。

耿恭于是領(lǐng)兵退守疏勒城,因為城旁有山澗水可以方便汲取。數(shù)月之后,匈奴再次進圍,斷耿恭水源,將疏勒城圍個水泄不通。漢兵饑渴難耐,不得已只好榨馬糞汁飲用,但始終無人言降。耿恭知匈奴將久圍不去,親自帶領(lǐng)士兵在城中挖井,直至深挖十幾丈,方有水泉涌出。汩汩溢出的清泉,宛如神賜,令唇干欲裂的士兵從絕望里重新看到了生機,被匈奴包圍的疏勒城中一時響起了許久沒有的歡呼聲。

而另一面,屯兵前部柳中城的關(guān)寵將軍也因?qū)沂苄倥珖В坏靡严蚵尻柊l(fā)出了求救書信。

洛陽漢明帝新喪,剛即位的漢章帝令公卿討論此事。

司空第五倫認為不應(yīng)該派兵營救。

而司徒鮑昱義正言辭反駁道:當(dāng)初派遣兩位將軍深入西域危難之地,如今緊急之時卻棄之不顧。外則縱容匈奴的暴虐,內(nèi)則令忠義之臣寒心。兩位將軍領(lǐng)兵不過數(shù)十人,而匈奴圍困數(shù)月不能取勝,強弱之勢可謂分明?闪疃鼗、酒泉太守發(fā)兵數(shù)千,擊匈奴于疲敝之時,迎兩位將軍光耀回國,以慰社稷之臣。

于是酒泉太守段彭領(lǐng)命,征發(fā)敦煌等幾郡的士兵前往西域,之所以從這幾郡,是因為敦煌等地是東漢的西疆,離疏勒城和柳中城最近,但盡管如此,一來一回可能也要四十日左右。

在敦煌征發(fā)士兵時,有一名軍吏神色比其他人更為焦急,他正是耿恭之前派來運送冬衣的范羌,聽說將軍被匈奴圍攻,恨不得馬上就前往支援解圍。

公元 76 年正月,各郡兵馬齊聚柳中城,破敵大勝,斬首三千八百人,俘虜三千人,匈奴倉皇而逃。而此時,城中的關(guān)寵將軍已經(jīng)死去,只接到了幸存的士兵。

但漢朝的救兵到這里也就不敢再往北了,越往北則越接近匈奴的主力,而且時值隆冬,天山北面暴雪數(shù)尺,難以行軍,很容易遭遇埋伏被襲。眾將一合計,決定就此班師回朝。

此時,從隊伍中站出來范羌,言辭急切請求道:耿恭將軍現(xiàn)在疏勒城,近在咫尺,諸位將軍莫非要棄之不顧?

眾將面面相覷,范羌見狀道:如此,請給我一些人馬,我自己前去接耿將軍回國。

漢軍這才分兵兩千,由范羌領(lǐng)著,冒著大雪,繼續(xù)深入北地。

且說耿恭和數(shù)十名麾下,繼續(xù)在疏勒城中堅守,自屯兵以來,已有半年之久,遠無朝廷之援,近有城陷之憂。幾十人在絕望中唯苦守而已,沒有人知道要守到何時,也沒有人知道能守到何時。匈奴時圍時撤,然而即使撤走,他們也已經(jīng)沒有向任何地方移動的能力了。

城中也漸漸缺糧少食,匈奴曾派使者招降,耿恭將使者殺死在城頭,所有人都知道大限早晚將至,說一點兒不害怕,那是假的,但投降,也是絕不可能的。

這一日夜間,城外兵馬之聲又紛紛而起,從遠而近。城中漢兵不禁既驚又悲,彼此依靠著站上城墻準(zhǔn)備赴死。

卻聞城外軍中一人高呼道:我范羌也,大漢遣兵來迎耿將軍!

城頭的士兵一愣,隨即立刻丟掉手中兵刃,發(fā)了瘋一般擁抱在一起,山呼萬歲。

城門大開,兩撥漢軍紛紛相擁而泣,耿恭和范羌也相對,涕淚橫流。

匈奴聞耿恭欲歸國,發(fā)兵來追。漢軍且戰(zhàn)且行,但終于因饑?yán)Ф嗳眨宦废嗬^有人不支,他們熬過了最困難的半年守城生涯,卻沒有熬過那一條長長的歸路。耿恭和麾下離開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到玉門關(guān)正式進入漢界時,僅剩十三人,衣衫襤褸、形容枯槁,不成人形。

大漢中郎將鄭眾親自為這十三人洗沐,改換衣冠,認為他們“單兵守孤城,卒全忠勇”。

這是一次近兩千年前拯救大兵瑞恩式的壯舉,人稱“十三壯士歸玉門”。

最佳貢獻者
2

刀叔導(dǎo)讀:不為大漢恥!兩千年前的這次營救行動卻沒能拍成電影。

在東漢歷史中,記載了東漢軍隊一次跨越數(shù)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軍的行動。這次軍事行動,后人所知甚少,但細細琢磨,能從中悟出漢朝氣質(zhì)特有的雄健渾厚,并在歷史的長河中涓流至今,讓今天的中國人,愈加珍惜一個“漢”字。

整個故事的主人公叫耿恭,字伯宗,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耿弁之孫,耿廣之子,耿秉之堂弟,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之侄,東漢官員、將領(lǐng)。

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大漢王朝將此作為自己的核心利益來經(jīng)營維護,屢屢與西域前霸主匈奴發(fā)生戰(zhàn)爭。漢軍神勇,匈奴不敵,尤其是著名的猛男陳湯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并發(fā)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后,漢匈戰(zhàn)爭告一段落。但西漢覆亡后,匈奴卷土重來,西域各國也生出二心,蠢蠢欲動。東漢國力恢復(fù)后,重新經(jīng)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復(fù)置西域都護府。

公元74年,耿恭進入西域都護府。第二年,耿恭所率部隊征戰(zhàn)匈奴后要返回都護府大營,且戰(zhàn)且退。為了防止匈奴再次入侵,耿恭率領(lǐng)一支百人的部隊駐守金蒲城。他同在柳中城的關(guān)寵互為策應(yīng),牢牢的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交通要道。

然而,就在東漢大軍都撤退后,匈奴竟然大舉反攻,整整兩萬人把耿恭所在的金蒲城團團圍住。

耿恭讓百余位守軍的弓箭上全部涂上毒藥,站在城頭就往下射。史書記載說是“虜中矢者,視創(chuàng)皆沸”,這景象確實嚇人。到了深夜,中了毒箭的匈奴士兵那是鬼哭狼嚎,耿恭有率領(lǐng)全部百余位大漢將士前來劫營,可謂是把匈奴人嚇破了膽。匈奴頭領(lǐng)撐不住了,哀嘆說“漢兵神,真可畏也!”潰敗而去。

雖然此次大勝,但耿恭心里明白自己的部隊也損耗不少。如果匈奴再來進犯,根本沒辦法防守。他又把部隊帶到了疏勒城。果然,匈奴人又回來了,幾萬人輸給了百余人,這口惡氣憋得不爽。

匈奴人作為游牧民族,攻城真的不擅長,屢次攻城都無功而返。于是,仗著人多,匈奴人圍城并切斷河流。漢朝守軍開始缺水,一度“笮馬糞汁而飲之”。

漫長的圍城仍在繼續(xù),過去的盟友車師人也叛變了,與匈奴一起攻城。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tǒng)統(tǒng)煮了吃了,戰(zhàn)士們一個個死去,但要塞仍然沒有陷落,幸存者寧死不降。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許諾讓耿恭當(dāng)他們的白屋王,給他找美女當(dāng)老婆。耿恭說:好啊,叫你們的使者來。匈奴使者來了,耿恭把他抓到城頭,一刀殺了,然后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見了,跪倒在地,一片哭聲。一千年之后,岳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典出于此。

耿恭這一舉動徹底惹惱了匈奴人,匈奴人開始瘋狂地攻城。城里活著的人越來越少了。最后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此前派遣到敦煌尋求援軍的部下范羌身上。

就在耿恭在西域被圍困之際,在東漢洛陽,剛剛登基的漢章帝開始和群臣展開一場辯論:到底要不要派救兵?!

朝堂上有一部分人反對派救兵,距離那么遠等援兵趕到,耿恭等人早就死了。司徒鮑昱站出來,竭力請求派援兵,他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說出了在歷史上有名的一段話,至今讀起來,仍蕩氣回腸:

“今使人于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nèi)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fù)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咱們不去救人,只會有兩個下場,一是長了匈奴人的氣焰,二是讓自己人太傷心,F(xiàn)在如果不去救人,如果匈奴再來打,誰還愿意為您賣命?

于是剛剛登基的漢章帝下令:啟動救援!公元75年冬天,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七千人,出發(fā)了。援軍中,就有耿恭部將范羌在內(nèi)。

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打敗了西域藩國的聯(lián)軍,那個反復(fù)無常的車師國又投降漢朝了,柳中城光復(fù)。但問題又來了,耿恭部所在的疏勒城和柳中城相隔天山,要不要去救援?當(dāng)時在場的人又說撤了吧!只有耿恭的部下范羌站出來,堅決決定救援。

剩下的幾個將領(lǐng)誰都不愿意冒著天險繼續(xù)走下去,便分給范羌兩千名士兵給了他。然而,在這一段漢朝的史書中沒有記載他們是如何翻越雪山的。只是記載,他們在疏勒城勝利會師的一幕,“開門,共相持涕泣”。

疏勒城的漢朝士兵能夠回家的只剩下26人。最后進入玉門關(guān)的,只剩下13人。

史載,當(dāng)時駐守玉門關(guān)的中郎將鄭眾,見到這13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并給皇帝上疏為13勇士請功:

“恭以單兵守孤城,當(dāng)匈奴數(shù)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于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后殺傷丑虜數(shù)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jié)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不為大漢恥!五個大字,至今令人動容。

可悲的是如今這個小鮮肉橫行的時代,“十三將士歸玉門”尚未被拍成電影,這是我輩榮耀還是我族之恥?留給大家去評說吧!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chuàng)出品,全網(wǎng)15億次閱讀的優(yōu)質(zhì)MCN自媒體)

3

公元74年冬 地圖

1

新莽時期,西域都護李崇死于任上,西域都護府被撤。

半個世紀(jì)之后,經(jīng)歷了衰落與中興的漢帝國終于緩過氣來,將目光重新投向了遙遠的西域。

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共同出兵西域,進攻車師國。

這次出征非常順利,車師國的前王與后王(前王是后王之子)都歸降了漢朝,車師被平定。

在這場戰(zhàn)爭中,有一個人以司馬的身份,跟隨騎都尉劉張參加了西征。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耿恭。

2

耿恭出生于東漢將門世家,扶風(fēng)耿家。

他的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東漢開國名將耿弇,在云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四。

西征軍中的駙馬都尉耿秉則是耿恭的堂弟。

史書記載耿恭“少孤。

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

從小失去父親的他,性格中比別人多了一分堅韌。

而出身將門,又使得他性格豪邁,有領(lǐng)軍之才。

不過到永平十七年的西征為止,他并沒有獲得像堂弟耿秉那樣的成就,而只是以司馬的身份跟隨劉張西征。

車師歸降之后,漢朝終于再次設(shè)立了西域都護府,并任命陳睦為都護。同時任命耿恭和關(guān)寵為戊己校尉,分別屯駐在車師后王部的金蒲城,和前王部的柳中城,各置幾百名守軍。

兩城隔著一座天山,相去五百多里。

隨后,竇固率大軍撤離西域。

耿恭也正式開始書寫他的傳奇。

3

西域商賈往來,卻是小國林立,無力自保,對于匈奴來說從來都是一塊肥肉。

西征結(jié)束后的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單于派左鹿蠡王率二萬騎進攻車師。

首當(dāng)其沖的便是耿恭屯駐的車師后國。

作為戊己校尉,保護車師是耿恭的職責(zé)所在。

于是即使手中僅有“數(shù)百人”,他也立刻派遣了三百人去救車師后王。

不過這無疑是螳臂當(dāng)車。

三百人的救援隊在路上便遇到了匈奴大軍,結(jié)果全軍覆沒。

于是匈奴輕松地拿下了后王,繼而包圍了耿恭駐守的金蒲城。

此時的耿恭,損兵折將,又被人數(shù)百倍于己的敵人包圍,金蒲城危如累卵。

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

他將毒藥涂在箭上,然后警告匈奴人說:“我們漢朝的箭是神箭,中箭的人必出怪事!”緊接著,用強弩將毒箭射出。

中了箭的匈奴人傷口發(fā)熱,迅速潰爛,于是心生恐懼。

這一招起到了良好的殺雞儆猴的作用,止住了匈奴的勢頭。

恰在這個時候,老天爺也出手相助漢軍,降下了暴風(fēng)雨。

耿恭一看機會來了,便率眾趁雨襲擊匈奴。

匈奴本來認定這是一塊到嘴的肥肉,可誰能想到肥肉還會咬人?

結(jié)果被殺得七零八落,只能感嘆漢軍神勇,是值得畏懼的對手。

于是匈奴退去,耿恭勉強擋下了第一次進攻。

4

匈奴人走了,但耿恭知道,他們一定還會回來的。

由于金蒲城不易防守,耿恭便在五月將隊伍遷到了疏勒城(新疆奇臺縣以南)。

那里靠近溪水,既可做水源,又可協(xié)助防守。

七月,匈奴就來了。

這一次,耿恭比上次更加主動,在匈奴立足未穩(wěn)之時,就招募先登勇士,直接出城給匈奴當(dāng)頭一棒。

匈奴又被打得四處逃散。

看來匈奴人是太輕敵了,總覺得志在必得,反而使得耿恭屢屢得手。

不過匈奴雖吃了虧,卻依舊占據(jù)絕對的優(yōu)勢。

隨后,他們在上游把溪流堵住,斷絕了城內(nèi)的水源。

這一招非常毒辣,耿恭頓時像是被人掐住了脖子,再不想辦法就只有一死。

于是他開始帶人在城中挖井。挖

了多深呢?十五丈。

漢尺十五丈大概合今天三十五米。

然而卻依舊沒有水。

城內(nèi)水源急缺,最慘的時候需要“笮馬糞汁而飲之”。

耿恭仰天長嘆道:“聽說從前貳師將軍(李廣利)拔出佩刀刺向山巖,泉水飛涌而出,天佑我大漢,怎么會沒有出路呢?”

然后整理自己的著裝,向著井跪拜。

過了一會,井水竟真的噴涌而出。所有人都高呼萬歲,疏勒城終于得救了!

耿恭沒有光顧著自己高興,還大度地讓人將水帶到城樓上,與匈奴友人分享自己的喜悅。

看看,我們有水喝!

匈奴人的自信心又受到了嚴(yán)重打擊,以為漢軍真的有神明相助,于是第二次撤退。

5

耿恭雖然兩次打退了匈奴,但整個西域的形式已經(jīng)非常嚴(yán)峻。

西域都護陳睦被焉耆和龜茲攻殺,匈奴又將另一位戊己校尉關(guān)寵所在的柳中城團團圍住。

而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歸降漢朝不久的車師反叛,并聯(lián)合匈奴轉(zhuǎn)過身來進攻耿恭。

要說耿恭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與士卒推心置腹,同生共死。

在這種絕境之下,竟然沒有一個人放棄。

他就靠著這樣的凝聚力,再次將敵人趕跑。

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

車師后王的夫人,祖上是漢人。

她心中念著漢朝,于是常常偷偷地把敵情告訴給耿恭,還送去糧食。

孤懸于塞外的耿恭,心里也定會因這位勇敢的女子而多了一絲絲的溫暖吧。

當(dāng)然,這些資助只是杯水車薪。

沒多久,疏勒城的糧食就吃完了。

到了最困難的時候,戰(zhàn)士們只能把鎧甲、強弩上的皮革給煮了充饑。

然而疏勒城里依然不停地有人死去,最后只剩下幾十個人。

單于知道耿恭已經(jīng)快堅持不下去了,認為他一定會投降,于是派了一個使者前去招降。

他開出的條件倒也豐厚,如果耿恭投降,可以封為白屋王,并給耿恭娶妻。

耿恭好像還真的挺動心。

他盛情邀請使者上城,然后“手擊殺之”,并當(dāng)著匈奴人的面在城上把使者給烤了。

估計是真的餓了。

真可謂是“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單于大怒,增兵圍攻耿恭,但是卻依舊攻不下,真是氣啊!

看來這位漢朝的戊己校尉打算戰(zhàn)到最后一兵一卒。

此前,他甚至還派了一個叫范羌的人去敦煌領(lǐng)取士兵過冬的衣服。

顯然,他已經(jīng)做好了在這過冬,跟匈奴人死磕的準(zhǔn)備。

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6

這仗打了這么久,為什么漢朝不派兵來救呢?

答案是,皇帝死了。

頗有魄力的漢明帝劉莊去世,漢章帝劉炟繼位。

雖然關(guān)寵已經(jīng)上書向朝廷求援,但章帝可不像他的父親那般英武果決。

他很猶豫,救,還是不救?

于是他召集大臣們商議。

一派大臣以司空第五倫(復(fù)姓第五)為首,觀點很鮮明:不救。

而另一派以司徒鮑昱為首,認為該救,理由很明確:把人派到了千里之外,說不管就不管了?匈奴怎么看漢朝?將士們怎么看漢朝?如果不救,以后匈奴再進犯邊塞怎么處理?戊己校尉手里的人很少,卻撐了這么久,說明他們還沒有放棄。【徒l(fā)兵,倍道兼行,一定能擊敗匈奴疲憊之師。

不到四十天,就能把耿恭和關(guān)寵接回來。

萬幸啊,這一番話真的把猶豫的章帝說動了。

于是派遣耿秉坐鎮(zhèn)酒泉,秦彭與謁者王蒙、皇甫援發(fā)張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的軍隊,一共七千余人西征。

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漢軍就到達了柳中城。

一戰(zhàn)過后,車師再次投降,匈奴逃跑。

7

然而遺憾的是,雖然援軍大獲全勝,關(guān)寵卻在援軍到達之前戰(zhàn)死了。

將領(lǐng)們一合計:離漢朝較近的關(guān)寵都死了,隔著一座天山的耿恭估計也沒戲了。

當(dāng)下是冬季,要到天山北邊去實在太危險,算了,撤吧。

如果果真所有人都放棄了,那么傳奇就將戛然而止。

可有一個人沒有放棄,這個人,就是耿恭派到敦煌領(lǐng)取冬衣的范羌。

范羌從敦煌跟隨王蒙等人再次出塞,此時看到漢軍要撤,極力勸阻,堅持要求去營救耿恭。

將領(lǐng)們還是不敢冒這個險,于是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給了范羌兩千人,讓他獨自去救耿恭。

范羌率軍向著山北前進,路上還遭遇了一丈多深的大雪,隊伍勉強達到了疏勒城。

令范羌驚喜的是,疏勒城中還有漢軍!

戰(zhàn)友關(guān)寵和上司陳睦都戰(zhàn)死,派去求援的范羌又毫無音訊,然而耿恭心里想的就只有一件事,死守。

半夜里,疏勒城里的士兵們聽到有軍隊的聲音,以為是匈奴人來了,大為震驚。

想必他們手中已經(jīng)拿好武器,準(zhǔn)備做最后一搏了。

結(jié)果準(zhǔn)備赴死的他們卻聽到了一聲吶喊:“我是范羌,漢軍來救你們了!”

城中頓時山呼萬歲!打開城門,兩邊抱頭痛哭。

是啊,終于可以回家了。

出發(fā),玉門關(guān)!

然而匈奴并沒有走遠。

他們死死地咬著這只兩千多人的隊伍,耿恭和范羌只好且戰(zhàn)且退。

跟隨耿恭離開疏勒城的士兵一共二十六人,三月份撤到玉門關(guān)時僅剩十三個人。

這十三個人,終于回來了。

史書記載了八個字:衣屨穿決,形容枯槁。

玉門關(guān)的中郎將鄭眾深深地為耿恭所感動,他上書皇帝說“恭之節(jié)義,古今未有”,希望重重地獎勵他們。

于是待耿恭回到洛陽之后,就被拜為騎都尉。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這個官職就是率領(lǐng)耿恭西征的那位劉張將軍的官職。

范羌被封為縣丞,還有另外兩個留下名字的人,分別是石修,被拜為洛陽市丞,張封,被拜為雍營司馬。

其余九名未留下姓名的戰(zhàn)士都被授予羽林之職,“羽林”指的是羽林軍,是漢朝最高規(guī)格的禁衛(wèi)軍。

當(dāng)然,榮譽同樣屬于那些戰(zhàn)死在西域的男兒,他們值得被永遠銘記。

所謂民族的脊梁,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吧。

他們的傳奇寫入了歷史,刻在了民族的靈魂中。

4

十三壯士歸玉門,百年漢威揚西域。

公元74年,東漢王朝派大軍重新征服西域,設(shè)立西域都護府,翌年東漢大軍班師回朝,任命耿恭和關(guān)寵為戊已校尉,各率百余人,分別留守金蒲城和柳下城,防備匈奴侵入西域要道。



漢朝大軍一退,匈奴就開始大舉進攻。兩萬人把耿恭圍著水泄不通,耿恭沉著應(yīng)戰(zhàn),一次次打退了匈奴人的進攻,后因金蒲城無法固守,耿恭趁匈奴退去的機會,把部隊帶到了疏勒城,并遣手下范羌去朝延求救,疏勒城是當(dāng)年漢軍修建的要塞,易守難攻,隨后匈奴數(shù)萬人又包圍了疏勒城,幾萬人打幾百人,但匈奴始終攻不下城。

匈奴用盡了各種辦法,死傷無數(shù),仍然無法攻下疏勒城,強攻不行改久圍,并切斷城中水源,漢軍少水缺食,不斷有人死去,從未有人投降。招降也不管用,耿恭還殺了匈奴使者,寧死不降。



就在耿恭激戰(zhàn)期間,萬里之外的東漢首都洛陽,剛剛即位的漢章帝和大臣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辨論:要不要派救兵?司徒鮑昱說:現(xiàn)在漢軍有難,如果放棄,那不是等于縱容敵人做惡,如果將來有敵入侵邊境,還有誰會為漢朝效命?漢宣帝當(dāng)即決定:派兵救援。



公元76年正月,也就是近兩年后,漢軍七千援軍抵達柳下城,擊敗匈奴軍,時關(guān)寵已戰(zhàn)死,漢軍為是否救援天山以北的耿恭產(chǎn)生爭議,后范羌領(lǐng)兵兩千在冬季翻越天山,當(dāng)援軍到達疏勒城時,耿恭余部僅剩26人,大家相擁而泣,當(dāng)回到玉門關(guān)時,耿恭部僅余13人。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5

談秦說漢(177)有多少人記得耿恭,記得十三勇士歸玉門?

十三勇士歸玉門,一段氣壯山河的故事,一曲蕩氣回腸的悲歌。中國軍魂,幾千年的傳承,永不會被忘記。耿恭率幾百漢軍鎮(zhèn)西域,面對強大的匈奴毫不退縮,面對孤城被圍、水枯糧盡從不皺眉,兄弟同心共進退,鑄成東漢邊疆的銅墻鐵壁。

公元74年,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都出敦煌郡昆倉塞,率1.4萬漢軍進攻西域。在蒲類海邊打敗了白山的北匈奴部隊,接著進軍攻打車師,車師后國、車師前國均投降,漢軍的震懾西域的戰(zhàn)略目的已達到,準(zhǔn)備撤軍回朝。

于是,奉車都尉竇固寫報告給漢明帝,建議重新設(shè)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以震懾西域。漢明帝將陳睦任命為西域都護,將耿弇之孫耿恭任命為戊校尉,屯駐后車師國金蒲城;將關(guān)寵任命為己校尉,屯駐前車師前國柳中城,各設(shè)置駐軍數(shù)百人。

公元75年,漢明帝下令竇固撤兵回朝,只留耿恭、關(guān)寵各率數(shù)百人駐兵車師。這時,北匈奴單于派左鹿蠡王率領(lǐng)兩萬騎兵進攻已向漢朝稱臣的車師后國,耿恭派司馬領(lǐng)兵三百人前去救援,全軍覆沒。匈奴斬殺車師后王安得,繼而攻打金蒲城。

耿恭把毒藥涂在箭上,對城下的匈奴人喊:“這是漢朝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中箭的匈奴人一看傷口,果然燙如沸水,大為驚慌。當(dāng)時正好出現(xiàn)了狂風(fēng)暴雨,漢軍乘雨出擊,殺傷眾多。匈奴人以為漢軍真的有神靈在幫助,于是解圍撤退。

耿恭退守疏勒城,匈奴再次前來進攻,并堵住了流向城內(nèi)的溪流。耿恭在城中掘井十五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困乏,甚至擠榨馬糞汁來飲用。耿恭親自帶領(lǐng)士兵挖井運土,終于泉水涌出。匈奴人感到意外,又以為有神明在幫助漢軍,撤走了。

這時,天山北道的焉耆和龜茲兩國進攻西域都護陳睦,陳睦全軍覆沒。北匈奴的軍隊則在柳中城包圍了己校尉關(guān)寵。而漢朝因明帝國喪,沒有派出救兵。于是,車師二國再度反叛,聯(lián)合匈奴一起進攻耿恭,耿恭率領(lǐng)全體官兵進行抵抗。

幾個月后,漢軍糧食耗盡,便用水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獸筋皮革。耿恭和士卒推誠相見,同生共死,所以眾人全無二心。但死者日漸增多,只剩下了數(shù)十人。北匈奴單于勸降耿恭,反而被射殺使者后,增加援軍圍困,但仍然不能攻破疏勒城。

時漢章帝已繼位,關(guān)寵寫報告請求救兵。為不拋棄、不放棄塞外幾十名漢軍,漢章帝下令征西將軍耿秉屯駐酒泉郡,代理太守職務(wù);派酒泉太守段彭與謁者王蒙、皇甫援征發(fā)張掖、酒泉、敦煌三郡郡兵及鄯善的軍隊,共七千余人,前往救援。

公元76年,校書郎楊父寫報告建議漢章帝放棄西域,丞相第五倫也同楊終的意見一致,確實西域的面積太大,管理成本不合算,也不好管,連都護陳睦都被斬殺了。于是,漢章帝下令西域的軍隊全部撤回,也包括從南道深入腹地的班超數(shù)人。

酒泉郡太守段彭率領(lǐng)大軍在柳中集結(jié),進攻車師后國,攻打交河城,斬殺三千八百人,俘虜三千余人。北匈奴驚慌而逃,車師后國再度投降。這時,關(guān)寵已經(jīng)去世,謁者王蒙等人打算引兵東歸,但耿恭等幾十人還在幾百里外的車師前國等待救援。

耿恭的一位軍吏范羌當(dāng)時正在王蒙的軍中,他堅持要求去車師前國援救耿恭。車師后國與車師前國相距500里,段彭不敢前往,便分出兩千救兵交給范羌。范羌經(jīng)由山北之路去接耿恭,途中曾遇到一丈多深的積雪。援軍精疲力盡,僅能勉強到達。

耿恭等26人在夜里聽到兵馬之聲,還以為匈奴來了援軍,大為震驚。范羌從遠處喊道:“我是范羌,漢朝派部隊迎接校尉來了!”漢軍非常激動,打開城門,大家互相擁抱,痛哭流涕。次日,他們便同救兵一道返回,北匈奴又派兵追擊。

漢軍邊戰(zhàn)邊走,因無糧食補給,饑餓難當(dāng),從疏勒城出發(fā)時,還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斷死亡,到三月抵達玉門時,只剩下了十三人。這十三人衣衫襤褸,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銷骨立。中郎將鄭眾親自為耿恭及其部下安排洗浴,更換衣帽。

鄭眾給漢章帝寫報告,說:“耿恭以微弱的兵力固守孤城,抵抗匈奴數(shù)萬大軍,經(jīng)年累月,耗盡了全部心力,鑿山打井,煮食弓弩,先后殺傷敵人數(shù)以千計,忠勇俱全,沒有使?jié)h朝蒙羞。應(yīng)當(dāng)賜給他榮耀的官爵,以激勵將帥。”

耿恭到達洛陽后,被任命為騎都尉。再后來,章帝又下達通知,撤銷戊校尉、己校尉和西域都護,同時召深入西域腹地的班超等幾十人回國。看樣子,還是想放棄西域,還好,班超等數(shù)人在疏勒王、于闐王的挽留之下,以夷制夷,征服了西域。

其實漢朝對西域的震懾策略是不對的,當(dāng)時班超等36人出使西域,打通了天山南道。天山南道有大沙漠作為屏障,匈奴人也不愛過去,因此班超等人是比較安全的。但只給耿恭、關(guān)寵數(shù)百人的隊伍,駐扎車師前國與車師后國,是不正確的。

西域最強大的國家,龜茲、焉耆等國,都是匈奴的鐵桿支持者。塔里木盆地面積非常大,而匈奴的軍隊機動性強,所以數(shù)百人的駐軍放在西域,根本無法防守匈奴的軍隊。所以相對班超使用“以夷制夷”的策略非常高效,不勞煩漢朝的軍隊。

耿恭與關(guān)寵率幾百士兵鎮(zhèn)西域,特別是耿恭駐守在比車師后國遠500多里的車師前國,前面是西域幾十個小國,傍邊是神出鬼沒的匈奴人。耿恭與兄弟們一起并肩作戰(zhàn),克服重重困難,拼至最后只剩13人回玉門,堂堂中國的勇士,不會被遺忘。

2020/9/27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