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者庫出身的良妃衛(wèi)氏,在后宮中的地位是非常的卑賤。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對于“辛者庫”這個詞并不陌生,這是后宮之中所有人極為惶恐和忌憚的地方,一旦進入辛者庫就意味著要承擔宮中最為卑賤以及最為辛苦的差事,受到宮中其他人的排擠與欺凌,這是無疑是對其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打擊。
實際上,“辛者庫”,最初的意思是包衣管領下食口糧人,是包衣的一種,同為皇族宗室以及滿洲貴族的“奴仆”。
按照著名清史研究專家杜家驥先生的考證,被入“辛者庫”籍的,要分為兩種情況來看待。在入關(guān)之前,“辛者庫”的成員多為具有一定手藝的漢族俘虜和仆役,亦或是歸降時由于家族、部落人數(shù)較少不被編入滿洲八旗下的佐領管轄,進而被編入到辛者庫之中;清朝入關(guān)之后,特別是康雍時期,“辛者庫”主要用以接收犯了罪官員及其親屬,這其中絕大部分為滿洲官員,而這些滿洲官員有超過百分之七十被都是因為貪污、侵吞和挪用公款等經(jīng)濟犯罪的原因而被降入辛者庫的罪籍之中。
按照《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良妃衛(wèi)氏祖姓覺禪氏,皇太極時期歸降并被分配到了正黃旗下成為包衣,世代擔任膳房總領之職,而良妃衛(wèi)氏的生父阿布鼐正是擔任著這樣一個正五品辛者庫內(nèi)管領的職務。
也正是因為卑賤的辛者庫出身,對于她以及她的兒子八阿哥胤禩未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衛(wèi)氏是康熙的寵妃?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衛(wèi)氏通過選秀入宮,成為宮女,但是其地位并不高,做的也只是簡單地粗活和重活,屬于地位比較低的宮女。
然而,衛(wèi)氏自身的條件可以說是非常的好,燕北老人的《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有記載:
“(良妃衛(wèi)氏)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且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氣。”
這樣的描述固然有些夸張,但是僅憑一介出身非常卑賤的普通宮女身份,就能夠得到康熙皇帝的寵幸,甚至還為康熙皇帝誕育了一位皇子,足可見衛(wèi)氏的容貌確實出眾。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阿哥胤禩出生,這是衛(wèi)氏一生之中最為驕傲和幸福的時刻,然而,這也是她人生中的難得“曇花一現(xiàn)”。在此之后,從康熙對其各個方面的表現(xiàn)和態(tài)度來看,良妃衛(wèi)氏在康熙心中的“存在感”確實非常的低。
首先,是就是良妃衛(wèi)氏冊封的時間上。
這里我們用康熙皇帝“惠宜德榮”四妃和良妃衛(wèi)氏做一個比較。
惠妃那拉氏,首次生育皇子是在康熙九年(1670年),其被冊封為惠嬪的時間為康熙十六年(1677年),間隔七年。
宜妃郭絡羅氏,康熙十六年(1677年)還未誕育皇子的她直接被封為了宜嬪。
德妃烏雅氏,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了雍正,在第二年即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被封為了德嬪,間隔一年。
榮妃馬佳氏,首次生育皇子的時間比較早,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她也是第一個為康熙誕育皇子的后妃,她被冊封為榮嬪的時間同惠妃和宜妃一樣,都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間隔十年。
而良妃衛(wèi)氏,生育八阿哥胤禩的時間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而她被冊封為良嬪的時間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整整間隔了十九年。
在此期間,她沒有得到任何的冊封,包括貴人、常在、答應、庶妃這樣低級別的封號,她都沒有得到,依舊是沒名沒分,只是普通的辛者庫籍的宮女一名,甚至可以說在這期間衛(wèi)氏是被康熙所遺忘般的存在。
直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她所生下的兒子八阿哥胤禩被封為了多羅貝勒,與他同期受封為貝勒的還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皇帝,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而胤禩則是他們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并且這個時候,胤禩已經(jīng)開始協(xié)助康熙皇帝處理朝政,在朝臣中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與口碑,康熙皇帝對其也是非常的喜愛和欣賞。
于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衛(wèi)氏可以說是沾自己兒子的光,才獲得了冊封,有了名號和身份,在這之后又晉封為良妃,雖說地位不及“四妃”,但是終歸是有了一定的升格,擺脫了此前尷尬的境遇。
前文中說的,惠妃那拉氏和榮妃馬佳氏被冊封為嬪的時間也距離他們首次誕育皇子的時間有著七年和十年的間隔,其中也有著早期生育的皇子存活率不高,不滿周歲便早殤的情況,如果比較其誕育健康存活的成年皇子,即大阿哥胤褆和三阿哥胤祉后,被封冊封為嬪的時間,則間隔年份便大大減少了。
而像衛(wèi)氏這樣,兒子一直長到成年并且完成大婚,前后間隔近二十年才被冊封的,不僅在清朝的時候,就是縱觀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也是實屬罕見。
其次,是在為康熙皇帝誕育子女的數(shù)量上。
惠妃那拉氏一生生育了兩位皇子,其中一位皇子早殤,按順序這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另外一位成年皇子就是所有皇子中年齡最長的大阿哥胤禔。除此之外,惠妃撫養(yǎng)了兩位皇子,其中就包括良妃衛(wèi)氏所生的八阿哥胤禩,以及七阿哥胤祐。
宜妃郭絡羅氏為康熙皇帝生下了三位皇子,分別是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以及皇十一子胤禌。
德妃烏雅氏前后為康熙共生下了三男三女共六個孩子,包括了雍正、六阿哥胤祚、十四阿哥胤禵,以及皇七女、皇九女以及皇十二女。
榮妃馬佳氏與德妃烏雅氏一樣生育了六個孩子,都是為康熙誕育子女數(shù)量最多的后妃,特別是康熙皇帝的前十個兒子中,五個都為馬佳氏所生,除此之外,馬佳氏所生的唯一的女兒,即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是康熙皇帝最寵愛的女兒。
反觀良妃衛(wèi)氏,一生之中,除了八阿哥胤禩之外,再無其他子女。
生育子女的頻率和數(shù)量,可以反應在一段時間內(nèi)后妃受寵的情況,通過這也能看出康熙對于衛(wèi)氏的感情,確實也無法同“四妃”相比。就連順懿密妃王氏以及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當時還是庶妃的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誕育子女的數(shù)量都要超過衛(wèi)氏,可見衛(wèi)氏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再次,就是良妃的這個“良”字。
其實,皇帝對于后妃的封號,如同贈予大臣們的謚號一樣,也是有等級的。
比如我們知道的,授予文官的最高級別的謚號是“文正”,接下來是“文貞”、“文成”、“文忠”等。
對于后妃來說,比較常用、級別比較高、能夠體現(xiàn)其地位的稱號中,依照慣例主要是“貴德淑賢”四字,在這之后是“莊、敬、惠、順、康、寧”等字。
而良妃的“良”不僅不在這些常用的稱呼后妃名號的字庫中,甚至縱觀清朝乃至整個中國封疆王朝的歷史,也沒有出現(xiàn)一位帶“良”字的后妃。而在此前的南北朝以及唐宋時期,有帶“良”字的后妃等級,如“良人”、“良媛”、“良信”、“良侍”等,都是地位非常低的、排在末尾的后宮級別。
由此可見,康熙封其“良嬪”以及“良妃”,并不是對其寵愛的表現(xiàn),甚至是對其辛者庫出身身份的一種暗示和輕蔑,這樣的話還能說康熙喜歡良妃衛(wèi)氏么。
所以在這樣看來,康熙對于良妃衛(wèi)氏確實感情不深,而八阿哥胤禩的出生更像是一場“美麗的意外”。
去世后的良妃衛(wèi)氏非但沒有被追封,反而背上了“辛者庫賤婦”的罵名。
良妃衛(wèi)氏之所以會背上如此“罵名”,還是要從“九子奪嫡”中非常著名的“斃鷹事件”開始說起,而這一次,衛(wèi)氏確實是“莫名躺槍”,因為在此之前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良妃衛(wèi)氏就已經(jīng)去世了。
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康熙皇帝帶著所有成年皇子前往熱河秋闈,此時正好趕上衛(wèi)氏的忌日,于是八阿哥胤禩以為母守孝為由留守北京。在此期間,胤禩派人給康熙皇帝請安,并同時帶上了兩只海東青作為禮物。
然而,當康熙皇帝收到的時候,這兩只海東青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了。
要知道,海東青可不是普通的老鷹,在滿洲人傳統(tǒng)的薩滿教義中,海東青是最高圖騰般的存在,送給康熙兩只奄奄待斃的海東青,無疑是在詛咒康熙皇帝其盡早的離世。至于海東青為什么會瀕臨將死,有人說路上照顧不周致使海東青脫水,也有人是雍正派人所為,還有說是太子胤礽的黨羽不滿胤禩在“兩廢皇太子”期間的所作所為而故意陷害。
然而不管因為什么樣的原因,此時已經(jīng)怒不可遏的康熙皇帝立馬下令,不準胤禩為母守孝,召其迅速趕往康熙皇帝的行宮,并且當著眾人面宣布:
“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并且大罵胤禩為“辛者庫賤婦”所生,良妃這次是結(jié)結(jié)實實的被自己的兒子給“坑”了一把。
實際上,這是康熙第二次借由胤禩生母良妃衛(wèi)氏卑微的出身而大做文章,早在康熙“一廢皇太子”后,眾位大臣一致推舉胤禩為新太子時,康熙就以此進行了反駁:
“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如今又一次將八阿哥胤禩的出身說事,一方面是表達自己對胤禩送死鷹事件的極為的憤怒,另一方面,也是在發(fā)泄長久以來對于胤禩處心積慮奪取皇位的不滿,同時可以看到的是,康熙皇帝兩次提及,也說明他對于胤禩、對于良妃衛(wèi)氏低賤的“辛者庫”出身背景是非常在意和顧及的。
也正是這次事件,宣告了胤禩從皇位爭奪戰(zhàn)中的徹底出局,良妃衛(wèi)氏及其整個家族也就此失去了最好的翻身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