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者庫出身的良妃衛(wèi)氏,在后宮中的地位是非常的卑賤。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對于“辛者庫”這個詞并不陌生,這是后宮之中所有人極為惶恐和忌憚的地方,一旦進入辛者庫就意味著要承擔宮中最為卑賤以及最為辛苦的差事,受到宮中其他人的排擠與欺凌,這是無疑是對其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打擊。

實際上,“辛者庫”,最初的意思是包衣管領下食口糧人,是包衣的一種,同為皇族宗室以及滿洲貴族的“奴仆”。

按照著名清史研究專家杜家驥先生的考證,被入“辛者庫”籍的,要分為兩種情況來看待。在入關(guān)之前,“辛者庫”的成員多為具有一定手藝的漢族俘虜和仆役,亦或是歸降時由于家族、部落人數(shù)較少不被編入滿洲八旗下的佐領管轄,進而被編入到辛者庫之中;清朝入關(guān)之后,特別是康雍時期,“辛者庫”主要用以接收犯了罪官員及其親屬,這其中絕大部分為滿洲官員,而這些滿洲官員有超過百分之七十被都是因為貪污、侵吞和挪用公款等經(jīng)濟犯罪的原因而被降入辛者庫的罪籍之中。

按照《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良妃衛(wèi)氏祖姓覺禪氏,皇太極時期歸降并被分配到了正黃旗下成為包衣,世代擔任膳房總領之職,而良妃衛(wèi)氏的生父阿布鼐正是擔任著這樣一個正五品辛者庫內(nèi)管領的職務。

也正是因為卑賤的辛者庫出身,對于她以及她的兒子八阿哥胤禩未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衛(wèi)氏是康熙的寵妃?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衛(wèi)氏通過選秀入宮,成為宮女,但是其地位并不高,做的也只是簡單地粗活和重活,屬于地位比較低的宮女。

然而,衛(wèi)氏自身的條件可以說是非常的好,燕北老人的《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有記載:

“(良妃衛(wèi)氏)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且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氣。”

這樣的描述固然有些夸張,但是僅憑一介出身非常卑賤的普通宮女身份,就能夠得到康熙皇帝的寵幸,甚至還為康熙皇帝誕育了一位皇子,足可見衛(wèi)氏的容貌確實出眾。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阿哥胤禩出生,這是衛(wèi)氏一生之中最為驕傲和幸福的時刻,然而,這也是她人生中的難得“曇花一現(xiàn)”。在此之后,從康熙對其各個方面的表現(xiàn)和態(tài)度來看,良妃衛(wèi)氏在康熙心中的“存在感”確實非常的低。

首先,是就是良妃衛(wèi)氏冊封的時間上。

這里我們用康熙皇帝“惠宜德榮”四妃和良妃衛(wèi)氏做一個比較。

惠妃那拉氏,首次生育皇子是在康熙九年(1670年),其被冊封為惠嬪的時間為康熙十六年(1677年),間隔七年。

宜妃郭絡羅氏,康熙十六年(1677年)還未誕育皇子的她直接被封為了宜嬪。

德妃烏雅氏,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了雍正,在第二年即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被封為了德嬪,間隔一年。

榮妃馬佳氏,首次生育皇子的時間比較早,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她也是第一個為康熙誕育皇子的后妃,她被冊封為榮嬪的時間同惠妃和宜妃一樣,都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間隔十年。

而良妃衛(wèi)氏,生育八阿哥胤禩的時間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而她被冊封為良嬪的時間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整整間隔了十九年。

在此期間,她沒有得到任何的冊封,包括貴人、常在、答應、庶妃這樣低級別的封號,她都沒有得到,依舊是沒名沒分,只是普通的辛者庫籍的宮女一名,甚至可以說在這期間衛(wèi)氏是被康熙所遺忘般的存在。

直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她所生下的兒子八阿哥胤禩被封為了多羅貝勒,與他同期受封為貝勒的還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皇帝,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而胤禩則是他們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并且這個時候,胤禩已經(jīng)開始協(xié)助康熙皇帝處理朝政,在朝臣中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與口碑,康熙皇帝對其也是非常的喜愛和欣賞。

于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衛(wèi)氏可以說是沾自己兒子的光,才獲得了冊封,有了名號和身份,在這之后又晉封為良妃,雖說地位不及“四妃”,但是終歸是有了一定的升格,擺脫了此前尷尬的境遇。

前文中說的,惠妃那拉氏和榮妃馬佳氏被冊封為嬪的時間也距離他們首次誕育皇子的時間有著七年和十年的間隔,其中也有著早期生育的皇子存活率不高,不滿周歲便早殤的情況,如果比較其誕育健康存活的成年皇子,即大阿哥胤褆和三阿哥胤祉后,被封冊封為嬪的時間,則間隔年份便大大減少了。

而像衛(wèi)氏這樣,兒子一直長到成年并且完成大婚,前后間隔近二十年才被冊封的,不僅在清朝的時候,就是縱觀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也是實屬罕見。

其次,是在為康熙皇帝誕育子女的數(shù)量上。

惠妃那拉氏一生生育了兩位皇子,其中一位皇子早殤,按順序這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另外一位成年皇子就是所有皇子中年齡最長的大阿哥胤禔。除此之外,惠妃撫養(yǎng)了兩位皇子,其中就包括良妃衛(wèi)氏所生的八阿哥胤禩,以及七阿哥胤祐。

宜妃郭絡羅氏為康熙皇帝生下了三位皇子,分別是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以及皇十一子胤禌。

德妃烏雅氏前后為康熙共生下了三男三女共六個孩子,包括了雍正、六阿哥胤祚、十四阿哥胤禵,以及皇七女、皇九女以及皇十二女。

榮妃馬佳氏與德妃烏雅氏一樣生育了六個孩子,都是為康熙誕育子女數(shù)量最多的后妃,特別是康熙皇帝的前十個兒子中,五個都為馬佳氏所生,除此之外,馬佳氏所生的唯一的女兒,即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是康熙皇帝最寵愛的女兒。

反觀良妃衛(wèi)氏,一生之中,除了八阿哥胤禩之外,再無其他子女。

生育子女的頻率和數(shù)量,可以反應在一段時間內(nèi)后妃受寵的情況,通過這也能看出康熙對于衛(wèi)氏的感情,確實也無法同“四妃”相比。就連順懿密妃王氏以及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當時還是庶妃的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誕育子女的數(shù)量都要超過衛(wèi)氏,可見衛(wèi)氏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再次,就是良妃的這個“良”字。

其實,皇帝對于后妃的封號,如同贈予大臣們的謚號一樣,也是有等級的。

比如我們知道的,授予文官的最高級別的謚號是“文正”,接下來是“文貞”、“文成”、“文忠”等。

對于后妃來說,比較常用、級別比較高、能夠體現(xiàn)其地位的稱號中,依照慣例主要是“貴德淑賢”四字,在這之后是“莊、敬、惠、順、康、寧”等字。

而良妃的“良”不僅不在這些常用的稱呼后妃名號的字庫中,甚至縱觀清朝乃至整個中國封疆王朝的歷史,也沒有出現(xiàn)一位帶“良”字的后妃。而在此前的南北朝以及唐宋時期,有帶“良”字的后妃等級,如“良人”、“良媛”、“良信”、“良侍”等,都是地位非常低的、排在末尾的后宮級別。

由此可見,康熙封其“良嬪”以及“良妃”,并不是對其寵愛的表現(xiàn),甚至是對其辛者庫出身身份的一種暗示和輕蔑,這樣的話還能說康熙喜歡良妃衛(wèi)氏么。

所以在這樣看來,康熙對于良妃衛(wèi)氏確實感情不深,而八阿哥胤禩的出生更像是一場“美麗的意外”。


去世后的良妃衛(wèi)氏非但沒有被追封,反而背上了“辛者庫賤婦”的罵名。

良妃衛(wèi)氏之所以會背上如此“罵名”,還是要從“九子奪嫡”中非常著名的“斃鷹事件”開始說起,而這一次,衛(wèi)氏確實是“莫名躺槍”,因為在此之前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良妃衛(wèi)氏就已經(jīng)去世了。

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康熙皇帝帶著所有成年皇子前往熱河秋闈,此時正好趕上衛(wèi)氏的忌日,于是八阿哥胤禩以為母守孝為由留守北京。在此期間,胤禩派人給康熙皇帝請安,并同時帶上了兩只海東青作為禮物。

然而,當康熙皇帝收到的時候,這兩只海東青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了。

要知道,海東青可不是普通的老鷹,在滿洲人傳統(tǒng)的薩滿教義中,海東青是最高圖騰般的存在,送給康熙兩只奄奄待斃的海東青,無疑是在詛咒康熙皇帝其盡早的離世。至于海東青為什么會瀕臨將死,有人說路上照顧不周致使海東青脫水,也有人是雍正派人所為,還有說是太子胤礽的黨羽不滿胤禩在“兩廢皇太子”期間的所作所為而故意陷害。

然而不管因為什么樣的原因,此時已經(jīng)怒不可遏的康熙皇帝立馬下令,不準胤禩為母守孝,召其迅速趕往康熙皇帝的行宮,并且當著眾人面宣布:

“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并且大罵胤禩為“辛者庫賤婦”所生,良妃這次是結(jié)結(jié)實實的被自己的兒子給“坑”了一把。

實際上,這是康熙第二次借由胤禩生母良妃衛(wèi)氏卑微的出身而大做文章,早在康熙“一廢皇太子”后,眾位大臣一致推舉胤禩為新太子時,康熙就以此進行了反駁:

“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

如今又一次將八阿哥胤禩的出身說事,一方面是表達自己對胤禩送死鷹事件的極為的憤怒,另一方面,也是在發(fā)泄長久以來對于胤禩處心積慮奪取皇位的不滿,同時可以看到的是,康熙皇帝兩次提及,也說明他對于胤禩、對于良妃衛(wèi)氏低賤的“辛者庫”出身背景是非常在意和顧及的。

也正是這次事件,宣告了胤禩從皇位爭奪戰(zhàn)中的徹底出局,良妃衛(wèi)氏及其整個家族也就此失去了最好的翻身機會。

最佳貢獻者
2

依《大清會典則例》解釋:“辛者庫即內(nèi)管領”。皇家的內(nèi)管領主要是管理下人服務于皇家和王公貴族。自己大小是管理者,本身并不做雜役差使。在王侯將相面前,他們的身份顯得低賤。但,對于不在旗的奴仆和普通旗人的家奴來說,他們擁??很高的地位。有科舉做官、擁有奴婢、女兒可以參選秀女等等權(quán)力。

良妃是 允禩的母親,出身于“辛者庫”,外祖父是正五品內(nèi)管領阿布鼐,家世地位中等巴樣?滴鯇α煎菓撌遣诲e的。康熙39年,衛(wèi)氏被封為良嬪,后來她又單獨獲得晉升,成為康熙當時顯赫一時的五妃之一。康熙50年,良妃薨逝,康熙還破例為其親自主持了滿月祭祀的典禮,可見她在康熙心中是??一定的位置。

康熙是??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日理萬機之余,??怒稱她為“辛者庫賤婦”的事,這主要因為允禩上躥下跳的緣故。本來,允礽太子被廢,已引發(fā)了眾皇子奪嫡之心。使得局勢更加錯綜復雜,康熙不苑囿于傳統(tǒng),決定復立允礽太子之位以暫穩(wěn)局面。卻不料,保舉允礽復位太子者寥寥無幾,而擁立允禩的呼聲日益高漲。

允禩強大的勢力與文武班底彰顯出來,讓康熙感到驚訝,引起了內(nèi)心的惶恐?滴跬蝗幻靼自识T對自己的威脅遠超過了允礽太子黨。眼見利用允礽復位以平息奪嫡之亂的意圖即將落空,迫不得已,康熙只有找借口挽回不利局面,于是“辛者庫賤婦所生”脫口而出!
這是申明允禩是不可被立為太子的, 盡管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當時,這句話是??殺傷力的,能??效地抵御允禩一黨擁戴活動。其實,允禩的失敗在于他沒揣摩出康熙復立太子的真實用意!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他政治目光短淺,不懂得審時度勢后及時收斂鋒芒,對帝王心術(shù)鉆研不透。所以,沒笑到最后。

3

康熙朝從來沒有”五妃“一說,只有”四妃“的講法。良妃衛(wèi)氏封妃較晚,遠遠不能跟前四個相提并論。至于感情,應該還比較得寵,所謂康熙說她”辛者庫賤婦“,或許是康熙的一時氣話,更大的可能是雍正為了打擊政敵胤禩編造出來的。

先來說說康熙的妃子們的問題,康熙朝沒有“五妃”的說法,只有“四妃”,也就是惠妃納喇氏、宜妃郭絡羅氏、德妃烏雅氏、榮妃馬佳氏。這四個妃子之所以并列,因為她們四人是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同一批封妃(馬佳氏、納喇氏、郭絡羅氏還是康熙十六年八月第一次封嬪時的七嬪中的三位,烏雅氏康熙十八年三月單獨封嬪),四妃在康熙后宮地位僅次于出身名門的三任皇后和兩位貴妃(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是早年四輔臣之首索尼的孫女,孝昭仁皇后和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是四輔臣之一遏必隆之女,孝懿仁皇后和愨惠皇貴妃佟佳氏是康熙舅舅佟國維之女),四妃也是生育子女最多的,康熙早期的子女除了極個別的幾個,其他基本被四妃承包,如榮妃有五子一女,宜妃、德妃都有三子。反觀良妃衛(wèi)氏,康熙三十九年才封嬪。至于封妃日期沒有任何記載(肯定是康熙四十五年后,因為那一年她還被記載為良嬪),一般認為最有可能是康熙五十年衛(wèi)氏病重時被晉升,這比較符合清朝后宮女子臨終前晉升的慣例。況且,康熙五十七年,又封了和妃瓜爾佳氏(康熙三十九年與衛(wèi)氏一同冊封為嬪)、成妃戴佳氏、宣妃博爾濟吉特氏。這些都是康熙生前就被封為妃的,如果良妃有資格和前四位并稱“五妃”,那這三位也有資格并稱“八妃”。

然后說說康熙與良妃衛(wèi)氏的關(guān)系。應該是還不錯的,有三點可以看出來。第一就是生前單獨封妃?滴鯇Υ髮m一向比較平均,對嬪妃的晉升也一般是一批封好幾個?滴跏辍⒍、五十七年都有幾次后宮妃嬪大型冊封,而良妃是單獨封妃。即使是臨終前加恩,也說明康熙對她比較眷戀。因為康熙的很多妃嬪,都是死后才晉升(如十三阿哥胤祥之母章佳氏死后次月追封敏妃、孝誠仁皇后之妹赫舍里氏死后當月追封平妃)。如果是未在臨終時就單獨晉升,那就更顯赫,康熙朝未病重單獨晉升的例子大概只有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冊封時和雍正的母親烏雅氏晉升德嬪時是如此。

第二就是生育皇子。康熙早年皇子(包括幾個早夭未序齒的),多為孝誠仁皇后和四妃所出,最早由其他嬪妃生下皇子的就是皇七子胤祐(成妃戴佳氏所生)和皇八子胤禩(良妃衛(wèi)氏所生),這屬于比較難得的。而胤禩早在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皇子時就獲封與四哥胤禛、五哥胤祺、七哥胤祐一同獲封貝勒,年僅十七歲,是最年輕的一個。更能彰顯衛(wèi)氏得寵。

第三就是衛(wèi)氏的葬禮。康熙五十年良妃去世,葬禮參照平妃赫舍里氏的規(guī)格。赫舍里氏是孝誠仁皇后的妹妹,當年四輔臣之首索尼的孫女,出身名門。而良妃卑賤很多。另外,康熙親自主持良妃初滿月禮祭祀典禮。一般皇太后、皇太妃、皇后等的祭祀禮儀皇帝會親自出席,妃嬪大臣等的祭祀禮儀皇帝很少參加?滴跄苡H自主持其祭典,足見對其很是重視。

最后就來說說”辛者庫賤婦“一說。良妃衛(wèi)氏確實出身辛者庫,但不是辛者庫里的奴隸,而是出身于辛者庫官員的家庭。其父阿布鼐是正五品內(nèi)府管領,也就是辛者庫的管理者,而不是被貶入辛者庫為奴的罪人。

那康熙有沒有說過良妃是辛者庫賤婦呢?存疑。這種說法來源于雍正朝編纂《清圣祖實錄》,說是在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在上諭中怒斥胤禩“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問題在于,這個所謂的上諭并沒有實物佐證,而是僅僅存在于《實錄》當中。

先要明白說這個話的語境。當時發(fā)生了一個著名的“斃鷹事件”?滴跷迨晔辉,康熙巡幸熱河,胤禩應該隨侍在旁,卻因為母親的周年祭,前往祭祀而離開,派了一個太監(jiān)向康熙說明,又選了兩只上好的海東青送給康熙。誰知送到康熙行宮時,兩只鷹已經(jīng)奄奄一息。為此康熙怒斥胤禩。

所以,如果康熙真的說過這個話,很有可能是一時氣話。因為看到兩只死鷹,覺得是胤禩在詛咒自己,加上聯(lián)想到他是為了祭奠母親而離開,更加不滿,一時火大。這也情有可原。而胤禩在之后的康熙五十四年也確實被康熙冷落,還停掉了他的俸祿,甚至連生病康熙也不理不睬。因此,有可能說過氣話。

但同樣可能的情形是,此話是雍正所編,用來攻擊胤禩。眾所周知,雍正繼位后一直視胤禩為最大政敵。于雍正四年羅織罪名,將其削去官職爵位,剝奪宗籍,賜賤名阿其那。所以,在雍正朝編撰的《圣祖實錄》不一定是真實的康熙原話。而且康熙這段訓斥邏輯不是很通。如果良妃真是“賤婦”,康熙自己與賤婦交合生孩子又算什么?豈不是連自己也罵了。所以,很可能康熙根本沒說過這個話。

4

良妃是滿洲正黃旗,正五品內(nèi)管領阿布鼐之女,是康熙第八子允禩的生母。她是以秀女的身份,進入的辛者庫。辛者庫是什么地方呢?在《寄楮備談》中記載:

“辛者庫,乃半個佐領下食口糧人也”

意思也就是說,辛者庫中的人,是在此地為營生之人。良妃出身辛者庫,論地位的確十分卑微,這與辛者庫中人的挑選方式有關(guān)。但她的的確確,是整個清朝第一個以辛者庫的奴婢身份,被康熙封為妃子的女人。那么他們之間的感情如何呢?事實上,歷史上的良妃和康熙之間記錄,十分之少。我們要看康熙和良妃之間感情如何,就要從她被說“辛者庫賤婦”來詳細說起。

良妃被說成“辛者庫賤婦”是真是假?

良妃被康熙說“辛者庫賤婦”,這段在《康熙諭旨》中的確有記載:

“允禩母妃病篤時,遺允禩之言 曰:爾皇父以我出自微賤,常指我以責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 我在一日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藥!

從這段文獻來看,良妃似乎在晚年,已經(jīng)和康熙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在康熙眼里,因為她是辛者庫出身,所以十分厭惡她。但是這里有個疑點,這段歷史,是出自雍正撰寫的《康熙諭旨》,而并非是康熙時期親自撰寫的。那么就有可能,是雍正為了抹黑自己的兄弟,而故意將良妃和康熙的感情,進行貶低。那么這康熙是否,真的如此嫌棄良妃呢?我們需要客觀地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要先說下良妃的身份問題

良妃是辛者庫出身,辛者庫中的女子,大多是由犯罪家庭中的女子,用來受刑并維持生計的一個服務機構(gòu)。但這僅僅是一部分人的來源,在《清代內(nèi)務府檔案》中記載:

“以前八旗拖欠錢糧人等,因限滿不能完納,題參將本人或子孫治罪,其妻子在上三旗及下五旗公中佐領者人內(nèi)務府辛者庫,在下五旗入各王公辛者庫,其上三旗人等亦有入下五旗王公辛者庫者。”

可見,除了受刑家庭中的女子,需要在辛者庫來做重活贖罪。在旗人之中,也有從正當身份,把在辛者庫干活當做一個正當工作之人,用來專門服務八旗子弟。

而良妃的父親是正黃旗,屬于上三旗中人,因此是專門服務皇帝的。而且良妃是覺禪氏,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四十九·覺禪氏》中記載:

“瑚柱,正黃旗包衣人,世居佛阿拉地方,天聰時來歸,原任膳房總領。”

所以從地位來說,雖然同樣是出自辛者庫,但卻比一般用來受刑的女子,地位高得多。因為她們再怎么說,也是旗人。也就是說,良妃在辛者庫的地位,只是相對較低。所以,康熙皇帝會在良妃晚年,如此激烈地說她是“辛者庫賤婦”,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其次,康熙對良妃的感情,從史料來看確實“一般”

為什么這么說呢?最明顯的一件事,就是封良妃為妃子這件事?滴踉谖61年,一共封了39位妃子。這里面就有點問題,舉幾個例子,在康熙十六年的時候,曾經(jīng)大肆封了很多妃子。其中有惠嬪、榮嬪、宜嬪等等,卻并沒有先得到皇帝恩寵的良妃。就可以看出良妃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如果說是因為惠嬪、榮嬪、宜嬪這三位妃子的出身好,而良妃是辛者庫布衣之女,不被重視也可以理解。但是后來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康熙又封了一個妃子,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的母妃,德妃。而德妃和良妃的地位是一樣的,甚至還不如良妃。《清史稿》記載:

德妃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護軍參領威武女。后事圣祖?滴跏吣晔露∮,世宗生。 十八年,為德嬪。二十年,進德妃。

德妃是“護軍參領威武女”,也是正黃旗中人,是以宮女身份進宮的。和當時的良妃身份一樣的卑微。但是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卻只冊封了德嬪為德妃,卻并沒封良妃。那么良妃是何時被封為妃子的呢?在《皇朝文獻通考》中記載:

良妃衛(wèi)氏,內(nèi)管領阿布鼐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封良嬪,后晉封良妃。

良妃最終在康熙三十九年,被封為了妃子。并非是因為康熙愛她,而是因為彼時的良妃,已經(jīng)是處于重病之中。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康熙在當時封她為妃子,不過是想要安慰她而已。

最后,我認為,康熙對良妃的感情,可能本身并沒有那么差。之所以對良妃的態(tài)度如此,又經(jīng)常說她是“辛者庫賤婦”,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老八允禩。

史書上的良妃,早年是辛者庫的奴婢。她和康熙是如何見面的,史書中沒有記載。但絕對不是,一件巧合的事情。因為在《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中記載:

“良妃母妃,心亦甚大,爾等豈能不知謝世緣故?”

這段文獻,就說明了良妃,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政治欲望,不想要一直在辛者庫之中干重活。而且在《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也對良妃的面貌,有所形容:

“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

可見,早年的良妃,因為美貌很受康熙的喜愛。那么為什么會被康熙如此嫌棄呢?其實就是她兒子允禩的鍋。

禍端就是當年的廢太子胤礽,被康熙兩廢兩立。但在期間,康熙對胤礽并未完全失去希望,也就是說,在康熙的心里,還是很希望他能夠繼承皇位的!肚迨犯濉分芯驼f過:

“朕適召廢皇太子、亦既見之矣。自此以后、不復再提往事,廢皇太子現(xiàn)在安養(yǎng)咸安宮中。朕念之、復可召見,胸中亦不更有郁結(jié)矣。”

康熙讓百官表態(tài),其實是想要個臺階下?滴跄菚r候身子骨還很硬朗,他根本沒打算另立太子,只是百官沒揣測明白圣意,允禩也沒明白。導致除了四爺黨,朝中重臣竟然都紛紛支持允禩為新太子。就是這件事,讓康熙對允禩產(chǎn)生了不好的印象。因為康熙最恨的就是結(jié)黨營私,阿哥們和朝臣沆瀣一氣。也因為這件事,影響了康熙對良妃的態(tài)度。

在《圣祖實錄》中記載了這件事:

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lián)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無奈之下只得出爾反爾,諭曰:“立皇太子之事關(guān)系甚大,爾等各宜盡心詳議,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爾等其再思之!

這是在歷史上,康熙第一次稱良妃“微賤”,其實就是因為允禩的表現(xiàn),讓康熙難以接受,因此才對她也產(chǎn)生了怨恨。其實在允禩的心里,他覺得自己最像康熙,但其實他根本不明白康熙心里所想。所以在皇位之爭中,他是失敗的。而他的母妃良妃,也因此被康熙嫌棄,這才是二人感情出現(xiàn)波動的原因。

那么康熙是真的不喜歡良妃嗎?很顯然不是。從上面的文獻也提到了,早期的良妃是“寵幸無比”。甚至在死后,是康熙親自為她祭奠的。在《清起居注·康熙朝》中記載:

“ 十九日癸酉未時上由德勝門進神武門,謁寧壽宮問安回宮。申時上由東華門出朝陽門至良妃靈前奠酒舉哀畢回宮!

皇帝親自祭奠后宮嬪妃,這在整個清朝,都是極為罕見的事情,對于良妃來說,無異于是極為尊貴的殊榮。所以,在康熙的心里是很有良妃的。他們之間的感情,在早期的確度過了一陣子琴瑟和鳴的幸福生活。直到允禩的表現(xiàn)讓康熙不滿后,才直接影響了康熙和良妃的感情。事實上,康熙對良妃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這與她卑賤的身份,并無關(guān)系。

5

之前在一些關(guān)于康熙朝的電視劇中,我們關(guān)于良妃與康熙帝的感情,一直都被描繪的不是很好,那么歷史上的她與康熙帝的感情究竟如何呢?

良妃的家庭身世如何呢?

良妃衛(wèi)氏,正五品內(nèi)管領阿布鼐女。先說說內(nèi)管領是怎樣一個職務呢?它是內(nèi)務府上三旗管理包衣的頭目,負責處理皇室后勤工作,服務于皇室的。因為一些小說和影視作品,讓我們對辛者庫和內(nèi)管領有誤解。

再來說說良妃的父親阿布鼐,有兩種猜測和說法:

第一種,良妃所在的家族是天聰年間歸順清朝,因為家族人少,所以被正常的編入辛者庫,屬包衣籍,非小說和影視劇中所說的罪籍。

第二種說法,良妃的父親身份是察哈爾部林丹汗的遺腹子,他的生母就是皇太極的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娜木鐘。娜木鐘最初是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晉,天聰九年她率部歸順當時的后金,因其地位尊貴,封為西宮貴妃。察哈爾部歸順后,阿布鼐的哥哥額哲被封為察哈爾親王,娶了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沒過多久額哲去世,按女真舊俗,兄死弟娶其嫂,年僅11歲的阿布鼐把馬喀塔娶了,隨后襲了察哈爾親王之位。

本來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衛(wèi)氏應該是出身高貴的,但無奈她的爹喜歡作死,對其先人的恥辱耿耿于懷,多年不朝覲,康熙帝也利落的革了他的職位,令其子布爾尼襲爵?滴跏哪辏布爾尼與其弟發(fā)動叛亂,試圖劫其父,但被清廷平定,不久阿布鼐被絞死。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衛(wèi)氏全族被康熙帝革了職位了,送入了辛者庫成為了宮女。

良妃上位之路

衛(wèi)氏初入宮為宮女,偶然的機會憑借姣好的面容、聰慧的資質(zhì)德蒙康熙帝的寵幸。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康熙三十九年冊為良嬪,而后晉封為良妃。都知道,康熙帝喜歡一大撮一大撮的人一起封妃晉位,如康熙十六年、康熙二十年、康熙五十七年的幾次大型封妃。但也有例外,比如雍正帝的生母烏雅氏,康熙十八年單獨晉封為德嬪。

而良妃可能是第二位有此特殊殊榮的人!犊滴醭鹁幼浴酚涊d衛(wèi)氏為良妃,可見衛(wèi)氏最終的位份是妃位,在康熙四十五年清皇室玉牒中,衛(wèi)氏的位份還是良嬪,而衛(wèi)氏薨逝的時間是康熙五十一年,由此推測封妃時間應在康熙四十五年到五十一年之間,在這期間,康熙朝并無大型冊封,由此推斷良妃可能也是享受了單獨冊封的榮耀。

康熙與良妃的感情究竟如何?

關(guān)于康熙帝對良妃的態(tài)度,從一些史料中或可以獲得線索。在雍正年間編纂的《清世祖實錄》記載:康熙皇帝曾經(jīng)怒罵八阿哥是“信者庫賤婢之子”。雍正皇帝輯錄的《康熙諭旨》中有下面一段記載:“允禩母妃病篤時,遺允禩之言曰:爾皇父以我出自微賤,常指我以責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藥!睆倪@兩個記載中,我們看的出康熙帝對衛(wèi)氏是帶有厭惡之情的。但這個史料的記載有待商榷,這兩個史料皆出自雍正帝在位期間,我們也知道,雍正帝繼位之前與良妃之子八阿哥胤禩那是敵對關(guān)系,因而是有可能存在抹黑八阿哥的可能。

如果這些記錄存在偏頗,那么只能從良妃的上位之路來看了。衛(wèi)氏是康熙二十年二月生下的八阿哥胤禩,二十年年末,康熙帝進行了一波大型封妃,但衛(wèi)氏沒有在名單之內(nèi);康熙三十九年,衛(wèi)氏與孝懿皇后之妹佟佳氏、17歲的瓜爾佳氏一同冊封,賜封號“良”,滿語含義為忠厚,善良,冊封文書上也提及她“德蘊溫柔,性嫻禮教”,可見良妃在康熙帝心中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此時的八阿哥胤禩正值恩寵,衛(wèi)氏這次得以冊封,多是與兒子得寵有關(guān)。

前面我們也提及了良嬪晉封妃位的時間,是單獨晉封的,上一個有這個殊榮的是雍正帝生母烏雅氏?滴跷迨荒,良妃薨逝,康熙皇帝為了祭奠她,一連給她寫了兩篇祭文,且親自主持祭祀典禮。良妃是康熙朝前中期生前獲封妃位的五妃之一(貴妃除外),并且是這五人資歷最淺、生皇子最晚的一人。從這些方面,又能看出衛(wèi)氏在康熙帝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不管是因為八阿哥有出息得康熙帝看重,又或是衛(wèi)氏本身條件較優(yōu)得蒙盛寵。

各位看官,你們覺得呢?

6

康熙和良妃的感情應該是一般,與她生下了八阿哥胤禩,成為“九子奪嫡”時除了太子胤礽外,最有可能取勝的皇子。

而八爺胤禩最大的劣勢,卻是天生的,那就是母親的良妃身份低微。

良妃衛(wèi)氏,本姓覺禪氏,父親乃是辛者庫正黃旗滿洲包衣佐領管領,也就是包衣大,又即奴隸頭領,但說白了,依舊是低人一等的奴隸。

所以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呼聲最高的八爺胤禩最有可能成為新太子,但康熙卻說“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難,且其母家亦甚微賤,爾等其再思之!薄柏范T乃縲紲罪人,其母又系賤族!

這么說,難不成八阿哥不能成為太子,真的和母族低賤的地位有關(guān)嗎?

有關(guān),但絕對不是最關(guān)鍵的,因為說人家良妃出身低賤,你康熙皇帝的母族地位又是什么呢?

康熙皇帝的母親佟佳氏,乃是明朝降將佟養(yǎng)真的后人,是漢軍正藍旗,后來母憑子貴被抬到鑲黃旗來的。

鬧了半天,人家良妃好歹還是正黃旗包衣,康熙皇帝的母族還不如人家呢!

再說說后來的雍正皇帝胤禛,母族出身鑲藍旗包衣大,先祖做過御膳房總管,說白了,就是個廚子。

所以,說八阿哥身份低賤純屬借口,康熙皇帝根本不喜歡良妃,或者不喜歡自己這個八兒子才是重點。

雍正二年,胤禛做了皇帝,開始還挺仁義,把八爺母族從辛者庫抬旗到了正黃旗;雍正三年,又將其劃給了此時的廉親王允禩(胤禩)制下的正藍旗;后來因為正藍旗治下的八旗兵丁暴動,千余包衣圍攻廉親王府,允禩因此獲罪削爵,他的母族轉(zhuǎn)了一圈,又被抬回了辛者庫。


關(guān)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7

因為兒子胤禩政治斗爭失敗的原因,清朝官方史料對良妃衛(wèi)氏的記載非常少,除了那句著名的“辛者庫賤婦所生……”之外,基本上也就是一個大概生平簡介。

良妃衛(wèi)氏,滿洲正黃旗包衣,內(nèi)管領阿布鼐女,并沒有提及所謂“辛者庫”。乾隆年間修訂的《大清會典則例》載:“辛者庫即內(nèi)管領,管領即辛者庫;王公府邸之辛者庫,即府屬管領!睋Q言之,所謂辛者庫就是指內(nèi)管領,而內(nèi)管領又是一個職務與部門合一的東西,良妃衛(wèi)氏的父親阿布鼐就曾經(jīng)出任內(nèi)管領一職。

這里面告訴我們兩件事情:一、衛(wèi)氏出身內(nèi)管領(辛者庫),是滿洲正黃旗包衣。二、良妃并不是真正的下人,其父親阿布鼐是內(nèi)務府的官員。內(nèi)管領在康熙年間是正五品,大概其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廳局職(套改后的三級巡視員),雖談不上什么高官、但級別也不算低了!僅此一點就讓很多人覺得無法理解了,明明康熙帝說衛(wèi)氏是“辛者庫賤婦”,為什么她又成了正五品官員的女兒?其實這并不矛盾。

清朝的包衣制度

清朝入關(guān)之后,保留了濃厚的奴隸制殘余,包衣制度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這些滿洲貴族曾經(jīng)的家奴及其后裔被單獨編為了包衣牛錄,世世代代擁有“家奴”身份。但是,隨著清王朝入關(guān)前后大肆任用自家的這些“家奴”,不少包衣在清朝入關(guān)之后早已脫離了體力勞動,不僅出任各級官員,出將入相者也不在少數(shù)。但是,他們依然被保留了“家奴”身份,對于本主而言,他們依然是奴才!

這就造成了一個大問題,這些出將入相的包衣,對于本主,他們必須盡“家奴”的義務!在上三旗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包衣女子必須參加內(nèi)務府選秀,被選中者入宮充當宮女。管你是總督家的千金還是將軍家的小姐,都必須進宮當伺候人的“下人”!

很顯然,良妃衛(wèi)氏就是這樣一種存在,雖然她是五品官員的女兒,但她是包衣,就必須進宮當宮女伺候人!其實,不只是衛(wèi)氏,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同樣是走的這條路。不過,她們又是幸運的,被皇帝看中成了皇帝的女人,魏佳氏生前更是成為了攝六宮事的皇貴妃,死后還被追冊為了皇后!

關(guān)于辛者庫的認識誤區(qū)

清朝的辛者庫并不是明朝的浣衣局,更加不是金國藏污納垢的浣衣院!或許早年有苦役的成分,但是在清朝入關(guān)之后,辛者庫早已不是真正的苦役之地,它是內(nèi)務府下屬的一級包衣編制組織。有被罰沒入辛者庫服苦役之人,也有早年辛者庫包衣的后裔。而早年辛者庫包衣的后裔中不乏出仕為官者,衛(wèi)氏的父親阿布鼐便是這樣一種存在。換言之,衛(wèi)氏并不是真正的苦役,她是如假包換的官宦家庭的小姐!只不過祖上出身辛者庫,其旗籍仍然被編在了辛者庫而已。

康熙帝為何會有“辛者庫賤婦”之罵

康熙帝罵胤禩是“辛者庫賤婦所生”是有歷史背景的,即著名的“斃鷹事件”?滴跛氖吣,康熙帝廢皇太子胤礽。胤禩急不可耐,聯(lián)合朝臣舉薦自己出任新太子,被康熙帝嚴厲責罰。數(shù)年之后,又發(fā)生了前面說到的“斃鷹事件”,胤禩進獻給康熙帝的海東青不知何故變成了奄奄一息的死鷹!康熙帝大為震怒,認為胤禩不孝、喪心病狂,這才有了“辛者庫賤婦所生”的那一罵。

說到底,康熙帝并不算在罵良妃衛(wèi)氏,只是針對兒子胤禩而已,和現(xiàn)在人們常說的“狗娘養(yǎng)的”其實并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通俗點講,就是父親氣急敗壞罵兒子“狗娘養(yǎng)的”“王八犢子”!之所以扯上衛(wèi)氏,一來康熙帝是為了強調(diào)胤禩出身低,讓他不要癡心妄想能夠接班。二來就是在皇帝看來,雖然你父親是官員,可你出身辛者庫就是我家的“家奴”!康熙帝氣急敗壞之下,罵兒子時順帶捎上兒子他媽也不是什么無法理解的事情,不是嗎?

良妃衛(wèi)氏得寵嗎

有人說良妃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出身辛者庫的妃,足以說明康熙帝對她的寵愛了。個人認為恐怕未必!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衛(wèi)氏于康熙二十年生下了胤禩,直到康熙三十九年才被冊封為良嬪,整整十九年!對比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烏雅氏同樣是包衣出身,康熙十七年生下了雍正帝,第二年便被晉封為了德嬪!

除此之外便是生育子女數(shù)量了,同樣以烏雅氏為例,她先后為康熙帝生下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反觀衛(wèi)氏,除了一個兒子,再也沒有生出過其他子女。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可見,在晉封良嬪之前的十九年里,康熙帝恐怕并不怎么待見衛(wèi)氏,之所以時隔十九年又想起了她,恐怕更多地還是因為兒子!因為彼時胤禩剛剛嶄露頭角,深得父親康熙帝的喜愛,愛屋及烏、這才給衛(wèi)氏“升職加薪”了。后來晉封良妃,恐怕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至于說康熙帝到底愛不愛衛(wèi)氏,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個人認為,康熙帝和良妃衛(wèi)氏之間很可能與明朝的萬歷帝和王恭妃差不多,完全是因為康熙帝“雄激素一過性分泌旺盛”,提起褲子就把她給忘了……結(jié)果不小心鬧出“人命”來了。不過,衛(wèi)氏比王恭妃幸運,她生了個會討丈夫歡心的兒子,這才在十九年之后苦盡甘來、被晉封為了良嬪,繼而又被晉封為了良妃。

康熙帝骨子里對于這個出身辛者庫的女人根本看不上,無非就是一時沖動而已,沒有什么感情可言,說出那句“辛者庫賤婦”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當然,因為胤禩失勢,史籍對于衛(wèi)氏的記載也少得可憐,我們無法從中找到答案,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進行合理化推測。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8

良妃,姓衛(wèi),真實姓名已經(jīng)不可考,滿洲正黃旗人。是內(nèi)管領阿布鼐的女兒。良妃出身卑微,原來是辛者庫的宮女。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康熙皇帝見識到她的美貌,便將她召入宮中,封為了良貴人?滴醵甓鲁跏假F人生下康熙的八皇子胤禩。胤禩小的時候,由惠妃娘娘撫養(yǎng)。在康熙三十五年,遠征噶爾丹的戰(zhàn)爭中,胤禩兩次跟隨康熙皇帝出征,倍獲殊榮。

康熙三十九年,良貴人被封為良嬪,此時她已經(jīng)病重,康熙皇帝十分焦急,于是又冊封她為良妃。良妃是康熙五妃之一,也是康熙朝入宮時間最晚、資歷最淺的一個妃子。

康熙五十年,良妃病逝?滴趸实郾慈f分,特意給她寫了兩篇追悼文,對她的祭祀儀式也由康熙皇帝親自主持。兩年后,良妃娘娘的遺體被安葬于景陵中的妃園。

可以說,真實歷史上的良妃經(jīng)歷,和電視劇中還是有著一些區(qū)別的。電視劇中良妃最后穿越回到了現(xiàn)代,那就是沒有尸體存在了,又何來安葬景陵呢?其次,《宮》中的良妃一直居住在冷宮,有著和康熙老死不相往來的態(tài)度。但實際上,良妃并沒有進入冷宮,而且還備受康熙帝的寵愛。要不然,何以用兩篇祭文祭祀她?這在康熙那么多妃子里可是很罕見。

康熙與良妃

康熙與良妃的感情關(guān)系,一直是研究清史的學者的一個重要議論課題。目前大致有幾種說法:第一,康熙對良妃娘娘是有感情的;第二,康熙極其蔑視,甚至是厭惡良妃。

首先,說康熙對良妃有感情的,他們的主要論據(jù)在于,清代雍正年間編纂的《清世祖實錄》有這樣一段記載:康熙皇帝曾經(jīng)怒罵八阿哥是“信者庫賤婢之子”。但是出了本書之外,便再無類似的記載,包括在康熙皇帝的親筆圣諭中也沒有見過。眾所周知,在康熙皇帝駕崩之前,還是四阿哥的雍正皇帝和八阿哥之間的帝位爭奪戰(zhàn)最為激烈。而《清世祖實錄》正出自于剛剛繼位不久的雍正初期,所以當時的史官,或為了討好當今皇帝,或受了當時的雍正的指使,惡意污蔑八阿哥的可能性也并非沒有。所以,到底當時康熙皇帝有沒有說過這句話,現(xiàn)在還存在著一定的疑問。

至于第二種說法,依據(jù)比較充足。自從良妃進入康熙的視線之后,幾乎可以說是平步青云,起先是良貴人,后來是良嬪,知道最后是良妃。而良妃本人也是康熙一朝被冊封得最晚,生皇子最晚,資歷最淺的一位妃子。在康熙冊封皇后后,單獨被冊封的妃子一巴掌就數(shù)得過來。而良妃正是其中一個,也是康熙五妃之一。另外,在良妃死后,康熙皇帝為了祭奠她,一連給她寫了兩篇祭文。注意啊,是兩篇。這在康熙朝的待遇可謂是無上的。想當年,皇后駕崩的時候,也不過如此。并且祭祀典禮,也是由康熙皇帝親自主持的。

從以上證據(jù)來看,康熙帝對于良妃,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9

她,正黃旗包衣人,進入辛者庫專門服務八旗子弟,卻在史料中被說為“辛者庫賤婦”。


她,為康熙生下允禩,萬沒想到會因為兒子而影響了和康熙之間的感情。


她就是良妃,清朝首個以辛者庫奴婢身份而被封為妃子的女人。


正史上的良妃的確出自辛者庫,但身份并不低賤。可能是由于辛者庫本身詞義的關(guān)系,或者是受到大多數(shù)清宮劇的影響,大家對辛者庫之人的想象可能如下圖:


或者是這樣的:

實際上,辛者庫雖然包含了一些犯罪受罰的人,但也有很多是按照正常程序被編入辛者庫,出身并不低賤的。從這里出身的人,一樣能夠當官,當妃子。


清朝辛者庫出身的后妃不少,不管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都有,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番。所以,不要再被辛者庫三字給誤導咯~


那么,作為第一位從辛者庫出身,且被封為妃子的良妃衛(wèi)氏,究竟康熙是寵愛她還是嫌棄她的呢?


從封妃來看


康熙一共封了三十九位妃子,良妃被冊封的日子算是比較晚的。有人指出是因為身份問題,所以才遲遲不封良妃。


這里提出一點點反駁,雍正的生母德妃,是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被冊封的,而德妃的身份同樣是正黃旗包衣人,也是宮女出身。


按《清史稿·列傳一·后妃》記載: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護軍參領威武女。后事圣祖?滴跏吣晔露∮希雷谏。十八年,為德嬪。二十年,進德妃。


康熙什么時候冊封良妃?


按《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一》所記:

良妃衛(wèi)氏,內(nèi)管領阿布鼐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封良嬪,后晉封良妃


而之所以能得到晉封,很可能是因為兒子允禩在康熙三十七年的時候,以最幼小的年齡被封為貝勒,良妃因此而沾光。


這樣看來,康熙和良妃的感情似乎一般?


從祭奠來看


在被晉封以后,過了近十一年,良妃就逝世了。一般上,皇帝只會出席太后、太妃和皇后等人的祭祀禮儀。除非是盛寵,不然皇帝都很少出席親自祭奠。


但是,根據(jù)康熙起居注來看,康熙確實親自祭奠良妃并奠酒致哀。

按《清代起居注冊·康熙起居注》記載:

“ 十九日癸酉未時上由德勝門進神武門,謁寧壽宮問安回宮。申時上由東華門出朝陽門至良妃靈前奠酒舉哀畢回宮!


照這樣推論的話,康熙不可能是因為閑著無事才前去祭奠的吧?也不是為了順便拜祭誰而去的。


這種殊榮并不是人人都有的,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康熙對良妃始終存在著情誼呢?


總結(jié)


康熙和良妃的交集,史料上記載的都很少。我們只能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去推測原因和結(jié)果,并且有時候一些史料很可能是夾雜了私人感情的。


比如那段暗指良妃微賤的話,就讓很多人熱烈討論。


按《康熙諭旨》所記:

“允禩母妃病篤時,遺允禩之言曰:爾皇父以我出自微賤,常指我以責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藥!


這段話很形象地描繪出良妃病了以后,覺得是自己身份微賤,拖累了兒子。


又《清圣祖實錄·卷二百六十一》:

“(皇八子)系辛者庫賤婦所生。”


正因為這兩段話,很多人都認為康熙是厭惡良妃的。這里提醒一下,《康熙諭旨》和《清圣祖實錄》都是雍正朝撰寫的。(神秘一笑)


可信不可信,在乎個人。


我個人大膽推斷一下,良妃能夠被康熙看中,自然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詳情可以參考《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四十九·覺禪氏》)


后來因為允禩覬覦皇位,破壞了自己原本在康熙心目中良好的印象,而康熙和良妃的感情可能就此漸漸變淡。


但是,到了良妃真的不在了,康熙覺得對她有所虧欠,想要透過親自祭奠稍微彌補心中的缺失吧。

10

皇帝還有感情?

笑死了。

怕是看宮廷劇多了吧?

妃是啥?

妾。

奴隸也。

你認為,奴隸主和奴隸會有愛情?

洗洗睡吧。明天繼續(xù)看網(wǎng)文。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