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似此,那人人應該都是曹操。

亂世出英雄。時局動蕩的大背景只不過給曹操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臺而已,文韜武略,那還得看個人的修行和造化。

先看后人的評價。略舉幾例。

一、后人對曹操的評價

陳壽:“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裴松之:“機變無方,略不世出!

鐘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李世民:“雄武之姿,棟梁之任,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王勃:“魏武用兵,仿佛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毛澤東:“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以上這些人有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等,無不對曹操十分推崇。

那么,曹操又取得了哪些成就,才讓這些歷史名人對他大加褒獎呢?

二、曹操的歷史成就

政治上,懲辦豪強,穩(wěn)定時局,唯才重舉,崇禮重法,很快化亂為治。

軍事上,精通兵法,治軍嚴整,愛惜將才,統(tǒng)一了北方。

經(jīng)濟上,施行屯田,改革戶籍,興修水利,提倡廉政,緩解了勞動人民的痛苦,促進了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文化上,注意收集和保護圖書,重視國家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自身也是杰出的詩人、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之一,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

此外,曹操還在書法、音樂等方面有較深的造詣。

三、曹操的成長經(jīng)歷

年輕時的曹操就顯示出非同常人的一面,博覽群書,機智警敏,任性好俠,放蕩不羈,權衡應變能力特別強,表現(xiàn)出對武學的特別嗜好與才能。曹操的表現(xiàn),在一般人看來,就是個花花公子、紈绔子弟,但梁國喬玄、南陽何颙、許劭等人卻是慧眼識英雄,認為曹操是:“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從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開始,就嶄露出非凡的治國治軍才能和戰(zhàn)略大局意識,其一生征烏桓、平?jīng)鲋,逐鹿中原,南進北上,打的都是大仗、硬仗、惡仗,其中官渡之戰(zhàn)是中國軍事史以少勝多的著名案例。當然,也經(jīng)歷過赤壁慘敗等,但他卻表現(xiàn)出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能力。所以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絕非是站在時代肩膀上的偶然。

看完這些,您還認為是時代造就了曹操嗎?

最佳貢獻者
2

東漢末年,一個動蕩的時代,一個人杰鬼雄的時代,一個英雄與梟雄的時代。

曹操,攪動三國風云的三大核心人物之一,他行事多疑,但不剛愎自用,他的韜略滿腹,更有容人之量,他雖然出身豪族大家,但卻沒有門第之間,唯才是用。

曹操被視為“一代奸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創(chuàng)建了魏蜀吳中最大的曹魏政權。令人不解的是,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當皇帝。

219年,老對手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獻上傳國玉璽,勸告曹操當皇帝。曹操對大臣們哈哈大笑,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大臣們也逮住這個機會向曹操勸進。曹操認真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時代造就了曹操,曹操演義了時代。

3

同意這個說法,沒有漢末亂世,就沒有那么精彩的曹操。

任何朝代,都有雄才大志的人,只是沒有什么大多機會,去做驚天動地的事情。

沒有漢末亂世,確實不會有那么精彩的曹操,這點是不容置疑的。

和平年代,曹操沒有歷史推動,才華肯定不能顯露得那么淋漓盡致,也許他會喜歡上書畫、美女、漁獵……日常毫無特色的混跡于官場,沉沉浮浮的,也就碌碌無為了。

作為政治或軍事等社會精英,想名留史冊,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還得有點氣運,可以說都是百萬中無一的存在。

曹操的精彩,還得感謝羅貫中,歷史上可以和曹操的軍政和文化成就比肩的太多,只是沒有什么出彩的文學作品給他們“打廣告”。

關于“英雄造時事”還是“時事造英雄”的討論由來已久,大多數(shù)人還是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但時事更重要一點。

盛世多才子,亂世出英豪。

就漢末那種環(huán)境,沒有曹操名流史冊,也有王操、何操、黃操、白操……這么大的變故時代,總會有人把名字和事件留下滴。

另外,曹操還有一個大優(yōu)勢,那就是文采,相比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那種倍受推崇名篇,“寧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那種備受爭議名句,劉備、周瑜、董卓、袁紹之類的同期霸主們,弱爆了。

4

內因決定外因。曹操的雄才大志不是由時代背景來造成,而是說時代背景給他的雄才大略提供了大展手腳的一次機會。

優(yōu)秀的人往往在哪里都優(yōu)秀。像曹操這種人,即使不生在亂世,也會是響當當?shù)娜宋!逗鬂h書.許劭傳》曾評價曹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為什么說曹操這么有自信心呢?這和他的家庭出身、成長環(huán)境、所受教育關系太大。曹操出身于宦官世家,其祖輩歷代在朝為官。他本人從小飽讀詩書、熟習兵法。知識底蘊深厚,為人處事干練。正是有了這么堅實的個人修養(yǎng)基礎,才會藝高人膽大,臨機處事能力很強。

曹操生活的年代是東漢末年,此時的社會諸侯割據(jù),黃巾起義,民不聊生。大致是在30多歲的時候,曹操審時度勢,招兵買馬,積聚力量,挾天子以令諸侯打敗了北方各路軍閥,統(tǒng)一了北方,直到后來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魏公。這些都和他的個人素養(yǎng)修養(yǎng)有必然聯(lián)系。

不妨拿曹操和陳勝做個比較。曹操的功勛澤被了后面幾代子孫,而陳勝的成就卻是曇花一現(xiàn)。這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兩個人的本身素質修養(yǎng)底蘊的差別而引起的。因為陳勝畢竟出身草莽,其見識閱歷與曹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對事情的結果把握不好。陳勝雖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進步性革命性言語,但遺憾的是并沒有深刻地考慮到王侯將相身上所具備的優(yōu)勢和打敗其的難度。

因此說,首先個人才能要出類拔萃,然后接合著時代背景,審時度勢,對癥下藥,才能鶴立雞群,做出一番偉業(yè)進而彪炳史冊。

無論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最關鍵的一點是那個英雄首先必須自身足夠優(yōu)秀才行,再加持上別的條件,才會打遍天下無敵手的。

個人拙見,謝謝閱讀。

5

時代背景造就了曹操的雄才大略?這話也對也不對。時勢造英雄這不假,但你自身也得能力過硬才行。否則再好的時代,也會泯然眾人矣!同樣的時代背景下,有很多人出身比曹操好,實力比曹操強。但最終呢?不也成為了曹操的配角嘛。比如益州劉焉、荊州劉表。他倆可是真二八經(jīng)的皇族后裔。亂世開始時期就手握一州,其實力自然是旁人難比的。但結果如何,他們兩人不都是給別人做了嫁衣嘛。再說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家,家庭背景和實力都讓曹操難以望其項背,但最終袁氏兄弟不也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嘛。所以說亂世出英雄不假,但首先本人的自身能力要強。否則一切都是白搭。

確實,如果沒有亂世,曹操雖然個人能力超強,但再拼命也不過是位居三公而已,頂多再封個侯,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但正因為亂世的到來,曹操才有機會一展所長,捭闔縱橫打下了龐大的曹魏帝國。雖然曹魏政權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但也不妨礙曹魏政權是三國時期不可獲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末年,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就點評過曹操,稱其為“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可見不管是任何時候,曹操都不會是一個籍籍無名之輩的。

說時代造就了曹操,但反過來看,曹操又何嘗沒有造就那個時代呢?說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那就是重用寒門士子。要知道在當時門閥之間可是極為深刻的。士族門閥子弟們控制著朝廷,各諸侯中謀士武將絕大多數(shù)也都出自士族。寒門士子即使再有本事也受不到重用。因為士族從骨子里就看不起寒門子弟。曹操也因為各種原因,所以在人才招攬方面自然比不過四世三公財大氣粗的袁紹。但為了和袁紹一較高下,曹操就開始提拔重用寒門士子。戲志才,郭嘉等人皆為寒門子弟。也正因為有了曹操不問出身只看本身的用人之法,才使得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人才迸發(fā)的更為激烈。

再比如迎奉漢獻帝的問題。當時滿天下所有的諸侯都認為漢室將傾,所以對于落難的漢獻帝根本不聞不問。一個個都忙著搶地盤。反觀曹操,他敏銳的發(fā)覺到,漢獻帝或許會是他日后爭霸天下的一張王牌,所以果斷的進入洛陽迎奉漢獻帝回許都,并且憑借漢獻帝的名義不斷的擴張自己的實力,最終成為了天下最大的諸侯。要知道在曹操之前,袁紹的謀士沮授就建議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但袁紹志大才疏,所以就根本沒搭理這茬。白白把機會讓給了曹操。要知道沮授向袁紹提出迎奉漢獻帝的建議可是早了曹操大半年的。如果袁紹真的是個英主,那么還真沒曹操什么事了。但顯然袁紹根本和曹操的沒得比。都到精準的眼光,也是曹操稱霸天下的保障。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fā)評論支持一下。

6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東漢末年的大背景下,許多軍閥乘勢而起,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曹操。

從黃巾起義到討伐董卓,從帶領著一眾家丁征戰(zhàn)四方到統(tǒng)一北方雄兵百萬,曹操的雄才偉略一收眼底?梢哉f是東漢末年的亂世讓曹操橫空出世,如魚得水。但是曹操的雄才大志是因為時代背景造成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亂世的背景決定了曹操人生目標與理想。曹操一生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沒有做出篡位的事來,那么就說明他對朝廷還是有忠誠度的。如果生在太平年間曹操的成就應該不會有亂世背景下的那么高?赡苤皇且幻胀ǖ男」,也有可能是一位將軍,是不可能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樣猖狂的話。

曹操除了軍政能力超群以外,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是頗高,無論在什么時代背景下曹操在文學上的能力應該都會被展現(xiàn)出來,也有可能他在太平時代會是一位詩人。

亂世出英雄,但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像曹操這樣的人物歷史上又有幾人?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可能他們發(fā)光的方式會不一樣吧!

7

時代造就英雄不假,但雄才大志還是個人修行的結果,曹操從小雖然調皮搗蛋,但是他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那就是經(jīng)常書不離手,讀書學習非?炭,讓他積累了不少知識。隨著逐漸長大,曹操的心性有所收斂,且胸懷大志,勵志要干一番大事業(yè)。

曹操年輕時的目標只是做一個治世能臣,然而朝政的昏庸和腐敗讓他徹底失望,曹操認為自己空有一身本領而報國無門,于是在壯年時毅然辭官回家,閉門讀書。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農(nóng)民起義軍此起彼伏,董卓禍亂朝綱,心懷天下的曹操覺得報國機會來臨,于是在陳留散盡家財組織起一支部隊,率先提倡討伐董卓拔亂反正,天下英雄莫不響應。

就這樣,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軍”在曹操的振臂一呼中就此成立。然而天下諸侯中,只有孫堅和曹操是真正想要匡服漢室,其它軍閥只是以討伐董卓為借口謀私利而已,并不想挽救氣數(shù)已盡的東漢王朝。

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一腔熱血的曹操孤軍奮戰(zhàn),差點死在了董卓手中,當他拼命逃回關東軍營時,各路諸侯只顧著飲酒作樂,根本沒有迎回天子匡扶漢室的打算,曹操頓時心灰意冷。

從此以后,亂世中的奸雄曹操正逐漸生成,迎天子、降張銹、討袁術、平袁紹、征烏桓,終于以一己之力平定了中國北部。

8

常說亂世出英雄,此話有點道理。曹操自董卓亂世之后,起兵做事,先后同董卓,袁紹,劉表,韓遂,以及后面的劉備,孫權爭天下,建立魏國,當上漢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謂英雄也。

9

不僅僅是時代背景原因造成的,他本人就是個好學上進,心懷大志的人。他一向把過錯歸于自己,把功勞歸給屬下。另外他唯才是舉,不大重視所謂的個人品德,他把人的才能放第一,把人的品德放第二,太重視道德會造成很多虛偽的人。他也愛民,不允許士兵及戰(zhàn)馬踐踏莊稼,也會帶著大批百姓一起行走。再說,東漢末年起事的人不在少數(shù),最后只有三位建立了自己政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10

我說不是。曹操的雄才大志是自己通過努力學習得來的,而遠大志向是以身具有。在曹操小時,他就比其他孩子玩皮;而他的才識可能是家教和自身努力學習而具有。如果沒有天下大亂,曹操可能一帆風順地當越來越大的官,也會是當時知名的文學家。這些是通過自身努力取得,也是他的雄才大志的體現(xiàn)。只是沒有象《三國演義》里面那樣精彩。曹操成為風云人物是時勢造就,而他個人修養(yǎng)是自身努力取得;而讓他在后世傳名超過歷代杰出人物,就要歸功《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因為《三國演義》的出色描繪和家喻戶曉。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