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禪在三國中是在位最長的皇帝,守成之君尚可,生在亂世卻是無法與其他帝王匹敵。

三國中在位最長的君主,國中穩(wěn)定無權(quán)臣

三國鼎立劉禪在三國君主中在位時間40年,不管在三國比較就算拉通中國古代史劉禪也能排進(jìn)前二十。

當(dāng)然劉禪能穩(wěn)坐皇位這么長時間也離不開諸葛亮等賢臣的輔佐,特別是諸葛亮權(quán)勢最盛,作為劉備的托孤大臣和信任的人。劉備曾讓他輔佐劉禪,如果發(fā)現(xiàn)劉禪不能輔佐可以自取。但是諸葛亮一生恪守準(zhǔn)則為蜀漢盡心盡力從沒有這種想法。

皇帝最害怕權(quán)臣,西漢漢宣帝劉詢跟霍光同乘一車如芒刺在背,劉禪和諸葛亮實際上的處境和劉詢與霍光相似。

劉詢的做法是隱忍等霍光死后掌權(quán),而劉禪的做法是事無巨細(xì)咸決于亮。其實兩人做法相似,所以劉禪能夠穩(wěn)坐皇位,當(dāng)然諸葛亮不同于霍光,諸葛亮曾拒絕李嚴(yán)的封王之柬,也算是對劉氏忠心耿耿。

諸葛亮死后劉禪前期奉行諸葛亮留下的人事安排,讓蔣琬,費祎和董允分別掌握權(quán)利,只不過為了自己掌權(quán)不在置丞相,但是對北伐之事依然支持。

賢臣與明君是相輔相成的,有賢臣也需要有明君的支持才能使國家更好的生存。劉禪雖然算不上明君但也非庸碌之主。

后起寵信宦官,未抵抗而投降

劉禪晚年確實比不了前期,晚年寵信宦官黃皓,最后導(dǎo)致鄧艾兵臨城下。但是劉禪晚年對姜維的北伐依然支持,并未聽信諸葛瞻之言將姜維奪權(quán)。

劉禪雖然非賢君但他也能明白,倘若不北伐蜀漢只會滅亡更快。不過在鄧艾兵臨城下之時選擇投降確實可悲。

當(dāng)時成都城還有三萬多守軍,南中守將也準(zhǔn)備回城救援但是劉禪卻聽譙周之言投降,最后在洛陽落得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的名聲。

當(dāng)時當(dāng)時蜀漢北方派,荊州派和東州派已然無法掌握朝堂,益州派的崛起注定蜀漢會走向終結(jié),假使劉禪不投降也不過是多撐一段時間,最后落得一個悲壯的名聲。

縱觀三國蜀漢無權(quán)臣,諸葛亮只能算是強(qiáng)臣,沒有皇室紛爭。但是終究沒有逃脫漢朝的宦官干政的結(jié)局。

最佳貢獻(xiàn)者
2

劉禪出生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他的童年時期,始終處于不安定的環(huán)境中,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劉禪被立為太子。

在后世的演義中,劉禪被描述成一個弱智的形象。這是絕對錯誤的。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劉禪評價:后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后,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

陳壽作為劉禪的舊朝臣,他的評價還是很值得參考的。

劉禪生性比較懦弱,缺乏自己的主見,在很多大事上都是朝議的結(jié)果,蔣琬、費祎都是諸葛亮的臨終遺言。鄧艾兵臨城下,劉禪召集朝臣商量對策。

劉禪縛手投降,一直被后世人所不齒,所以后世的評價對他都不高。他的投降,既不符合儒家的思想,也愧對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尤其是姜維的一片忠心。正如司馬昭對其評價: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劉禪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合格的領(lǐng)導(dǎo)者。他生性懦弱的性格,在大爭之世,根本支撐不起羸弱的蜀國。這不是一個能臣就彌補(bǔ)的。

3

劉禪是劉備之子 蜀國的第二位皇帝,相傳性格懦弱, 不太長進(jìn),他開始拜諸葛亮為相 后來轉(zhuǎn)信奸臣,致使蜀國國力逐漸衰弱,在魏國的進(jìn)攻下滅亡,劉禪以投降告終。

4

劉禪首先是一個有福氣的人。長板坡之戰(zhàn)中在趙云的背上隨趙云在曹軍陣中七進(jìn)七出 ,也豪發(fā)無損。被他的老爹劉備扔到地上摔了一下仍安然無恙。42年真名主,執(zhí)掌蜀漢政權(quán)長達(dá)42年。是三國時期執(zhí)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其次也是有一個有本事的人。只是本事不怎么突出。無法與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相提并論。再次也算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在自縛請降以后 雖然給后世留下了一個樂不思蜀的罵名。但這種行為也讓自己得以善終。綜上所述,劉禪雖然不是千古名君但也稱不上十分昏庸的皇帝。

5

劉禪是人們心目中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是對他的認(rèn)知,認(rèn)為他是個弱智,是個傻子,把蜀漢基業(yè)拱手讓人,從而受到后世的唾棄。

實際上,劉禪也沒有那么不堪,論殘暴,他比不上東吳的孫皓,論謀略,他比不上魏主曹丕、曹睿。劉禪說到底,就是一個普通人。

劉禪是個悲劇性的帝王。命運把不適合當(dāng)?shù)弁醯乃诺搅四莻位置上,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劉禪并沒有繼承劉備匡扶漢室的夢想,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決心,只是醉心于享樂,把事事交給別人來做。

像劉禪這種帝王,自古以來也是層出不窮,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趙佶等。他們這些人并不像夏傑、商紂那樣驕奢淫逸,殘害忠良,禍害國家。

只是他們生錯了時代,若出生在和平盛世,完全可以做一個守成之君。但他們生于亂世,且都失敗了。既然失敗了,就要被勝利者們貶低,嘲弄。因為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

劉禪雖是亡國之君,也并非一無是處。

劉禪繼承了劉備的仁義,不喜歡同人計較,心放得很寬。劉禪有自知之明,知道能力遠(yuǎn)不足,所以朝政大權(quán),劉禪一直都交給當(dāng)時蜀漢最杰出的人才擔(dān)任。

直到在位的最后幾年,方有黃皓之失,隔絕上下,終致其禍。

能看透時局。在鄧艾大軍兵臨城下時,劉禪選擇投降。因為就算其起兵同鄧艾大軍決一死戰(zhàn)也只是讓這些士兵們?nèi)ニ退,與大局于事無補(bǔ)。

身為亡國之君,且能壽終正寢。在投降魏國之后,被封為安樂公。有次宴會,司馬昭問他是否思念蜀國時,劉禪對司馬昭說道:“此間樂,不思蜀”。我們且不說,這是真心還是假意,但能打消晉帝司馬昭的疑心,何嘗不是一種能力。

正如陳壽所說的那樣“后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后”。劉禪也和普通人一樣,有個好人影響就變好,有個壞人影響就變壞。

6

劉禪這個人在歷史上似乎是一個丑角,如今還被很多人用來形容沒出息沒志向。

但是其實劉禪真的一無是處嗎?三國之時,三足鼎立,劉備是實際最弱的那個,待到劉禪繼位蜀國連年征戰(zhàn)其實老百姓和士兵都很疲累了,這個時候這個攤子,對于一個沒有治國才能得人來說,的確不是很好搞。

諸葛亮算無遺策為什么他會出師未捷身先死?因為其實單憑一人之力扭轉(zhuǎn)不了局面。諸葛亮也不行。

所以說劉禪很聰明,他不在意別人說什么,忍辱負(fù)重,也可以說忍辱偷生。這祥似乎很沒有骨氣,但是若不如此,那估計他連命也沒有了。所以他其實是大智若愚。

再說從歷史大局來看,劉禪投降還是避免了更多戰(zhàn)爭,對老百姓來說不論水為王,他們需要的是安定。所以他在也算做了好事。

再說,識時務(wù)者為俊杰,他看到自己不行就繳械投降,避免自己家人災(zāi)禍,不也算個識時務(wù)的俊杰嗎?

劉禪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他絕對是個聰明人。如果不是劉備的兒子,也許他的人生會有趣的多。

7

劉禪才智平平,能力一般。

一、劉備初期,轉(zhuǎn)戰(zhàn)南北,顛沛流離,沒時間對劉禪進(jìn)行培養(yǎng)教育,所以劉禪的文化水并不高。這對他后來作為蜀國的后主,治理國家政事是很受影響的。

二、劉禪登基之后,雖然表面上尊重諸葛亮做相父,但是在黃浩等奸臣的慫恿下,還是懷疑諸葛亮有造反之心,并且在有一次諸葛亮北伐順利,很快有望緊逼洛陽了,劉禪聽信讒言,硬是下命令讓諸葛亮撤軍回蜀。致使諸葛亮錯失了一次絕好的進(jìn)攻曹魏的機(jī)會。

三、諸葛亮死后,劉禪自主權(quán)越來越大,開始信任一批庸臣和奸臣,形成了劉禪愚暗,黃浩竊權(quán)的局面。連掌握著蜀漢軍政大權(quán)的姜維都不敢隨便入朝,率領(lǐng)軍隊去西北的沓中屯田躲避災(zāi)禍去了。

四、公元263年,司馬懿派出鐘會、鄧艾、諸葛緒三劍客攻打蜀國。劉禪本來可以依靠蜀國險要的地形全力抗?fàn),但是劉禪在譙周的勸說下居然出城選擇了主動投降。他的兒子劉諶不甚受亡國之辱,殺死了自己的妻妾和孩子,并自殺徇國。劉禪來被曹操囚禁,還樂不思蜀,沒有亡國敗家的恥辱。沒有劉備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骨氣!

8

很有帝王權(quán)術(shù),在他懦弱和憨厚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顆權(quán)謀之心。但他其他的能力并不是特別出眾

9

沒材,但會做人,所以就能善終。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