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鐵帽子王”是民間的說法,嚴謹?shù)慕蟹☉撌乔宄瞥鍪酪u罔替的親王爵位。

清朝的爵位分為十四等: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明朝的皇子一般都會被封為親王,到了清朝這項制度進行了改革,皇帝之子可能被封為親王,也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zhèn)輔國公等。以往朝代封爵有逐代遞減的規(guī)定,比如漢代封出去的王國后來來慢慢就成了侯國,這一點清朝倒是繼承了。

比如,一開始封爵位為親王,其第二代繼承人只能封為郡王,第三代封為貝勒,第四代以后降至鎮(zhèn)國公,到鎮(zhèn)國公就不降了。

如果一開始只是郡王,那也逐代降爵,降至輔國公就不降了。

如果一開始只是貝勒,那逐代也要降爵位,降至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就不降了。

按照上面這個次序,如果被降到奉恩將軍以下,就被稱為“閑散宗室”。

被封為親王、后代爵位又可以不執(zhí)行“逐代遞減”的規(guī)定,就成為一項胡為特殊的待遇,這就叫做“世襲罔替”。在整個清朝歷史上,享受過這種殊榮的人只有12位,他們就被稱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一般享有3項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yōu)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當然,就像“丹書鐵券”能否免死一產(chǎn),“鐵帽子王”真的“鐵”不“鐵”就是另一回事了,被降爵、被殺頭的“鐵帽子王”有的是,但至少制度規(guī)定是很“鐵”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作戰(zhàn)英勇、屢立戰(zhàn)功,被賜號為“古英巴圖魯”,“古英”是“刀把頂上鑲釘?shù)拿弊予F”,“巴圖魯”是“猛將”之意,這個稱號整個清代只有代善一人獲得過。

代善先被封為和碩貝勒,并被努爾哈赤立為太子,但后來發(fā)生了代善次子碩托“離家出走”事件,努爾哈赤派人調(diào)查后認為代善的繼妻虐待了自己的孫子,對代善不滿,竟因此廢黜了代善的太子之位,代善為表心跡親手殺了繼妻。

努爾哈赤死后代善的八弟皇太極繼位,代善尚能顧全大局,維護皇太極的權威,為回報這位哥哥,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并“世襲罔替”,代善成為大清國第一位“鐵帽子王”。

最佳貢獻者
2

在大清王朝定鼎天下、一統(tǒng)江山的過程中,一共產(chǎn)生了八位卓越功勛的“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而這八位初代“鐵帽子王”,不僅自己獲得了極高的權勢與地位,就連其子孫后代也享受到了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殊榮。

在這其中,位居“八大鐵帽子王”之首的禮親王代善家族世系,無疑是最具代表意義的。

因為在禮親王爵位的傳承經(jīng)歷中,不僅見證了整個“鐵帽子王制度”從初創(chuàng)、到發(fā)展、再到最終確定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將“鐵帽子王”所給予整個家族的特殊的“價值”,進行了充分展現(xiàn)。


代善被努爾哈赤廢黜“太子”之位,進而引出了“鐵帽子王”制度的雛形。

縱觀努爾哈赤的一生,一共經(jīng)歷的三次失敗的“立儲”。

努爾哈赤最先為自己確定的接班人是他的弟弟舒爾哈爾。

然而,隨著建州女真勢力的不斷壯大,兩人之間的矛盾也愈發(fā)的不可調(diào)和,以至于逐漸走向了決裂。最終,努爾哈赤為了維護建州女真部落的統(tǒng)一,選擇將舒爾哈齊,這位自起兵時便與他共成長,同戰(zhàn)斗、共患難的弟弟,幽禁而死。

努爾哈赤第二次立儲選擇是他的嫡長子褚英。

褚英跟隨努爾哈赤征戰(zhàn)多年,作戰(zhàn)勇猛,深得努爾哈赤喜愛,年紀輕輕就被授予了“洪巴圖魯”和“廣略貝勒”的稱號。只不過褚英為人驕橫,且心胸狹隘、生性殘暴,引發(fā)了“四大貝勒”與“五大臣”的不滿與抵制,之后他與努爾哈赤之間的關系也愈發(fā)的交惡,褚英甚至還公然詛咒努爾哈赤,還意圖謀反。就這樣,褚英也被努爾哈赤圈禁起來,進而被直接處死。

努爾哈赤第三次為自己選擇的接班人便是代善,同時他還留下話說在他百年之后,“諸位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代善收養(yǎng)”,足可見努爾哈赤對于代善的信任和器重。

然而,代善的表現(xiàn)卻令努爾哈赤極為失望。

先是在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代善在攻占葉赫東城的過程中,未經(jīng)努爾哈赤的許可,擅自立誓,稱要保全其妻弟、葉赫貝勒布揚古與布爾杭古的性命,并接受其投降,結果布揚古竟當眾斥責努爾哈赤,讓努爾哈赤很是下不來臺。緊跟著就是“德因澤告密事件”的爆發(fā),代善與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之間的“曖昧”關系引發(fā)了巨大的輿論反響,這更加讓努爾哈赤對代善愈發(fā)的不滿。而更為致命的是,由于代善對后期葉赫那拉氏的偏聽偏信,長期虐待自己的前妻之子岳托和碩托,甚至數(shù)次請求努爾哈赤要處死碩托。

終于,忍無可忍的努爾哈赤對代善進行了非常嚴厲的斥責,并且當眾宣布:

“先前襲父之國,故曾立為太子,現(xiàn)廢除太子,將其專主之僚友、部眾,盡行奪取!

就這樣,代善的“太子”之位也被徹底的廢黜。

在這之后,努爾哈赤沒有再選擇冊立接班人,而是不斷平衡諸位統(tǒng)兵的子、侄、孫之間的勢力與地位。

天命五年(1620年)九月,努爾哈赤宣布:

“立阿敏臺吉、莽古爾泰臺吉、皇太極、德格類、岳讬、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爾袞、多鐸為和碩額真。”

并且規(guī)定眾人“不得恣意橫行”,不能出于一己私怨而貶革勤理政務的和碩額真,如果和碩額真犯錯,要對其罪行進行公議,達成一致意見后方可處理。而代善也沒有遭到徹底的排斥,仍居“四大貝勒”之首,繼續(xù)統(tǒng)領正紅旗與鑲紅旗,佐理國政,統(tǒng)軍出征。

到了天命七年(1622年)的時候,努爾哈赤正式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恣,獲罪于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謀。今命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nèi),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擇立之時,若不樂從眾議,艴然變色,豈遂使不賢之人任其所為耶!至于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或一人心有所得,言之有益于國,七人宜共贊成之。如已既無才,又不能贊成人善,而緘默坐視者,即當易此貝勒,更于子弟中擇賢者為之。易置之時,若不樂從眾議艴然變色,豈遂使不賢之人任其所為耶!若八和碩貝勒中,或以他事出,告于眾,勿私往。若入以見君,勿一二人見,其眾人畢集,同謀議以治國政。務期斥奸佞、舉忠直可也!

這其中,有三點內(nèi)容影響最為深遠。

首先,努爾哈赤確定了未來汗位繼承人的“選舉辦法”,即“爾八和碩貝勒內(nèi),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這既是確定了接班人的選取范圍,同時也確定了“眾人推舉”這樣一個選舉辦法。而此后的皇太極以及順治皇帝,都是通過此制度成為了最高統(tǒng)治者。

其次,“易此貝勒,更于子弟中擇賢者為之”,就是說只能廢黜個人的爵位,而不能廢黜整個家族的爵位世系,要保證其在家族內(nèi)部的傳承,這也成為了“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制度的一個重要模板和雛形。

再次,“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這也就是清朝初年為何“議政王大臣會議”會有如此大權力的根源所在,因為它遵循的是努爾哈赤的“祖制”。

除此之外,努爾哈赤還規(guī)定此后要平均分配戰(zhàn)利品和獲得的人口,這也使得八旗之間的實力對比,直到清朝末年的時候,基本維持在這一時期的比例。

至于“八和碩貝勒”的組成,“四大貝勒”必然位列其中,剩下的“四小貝勒”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

網(wǎng)絡上,一般都是將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和濟爾哈朗列為“四小貝勒”。然而這樣的觀點完全是結合其在皇太極時期甚至是順治朝時期的表現(xiàn)所決定的,并不符合努爾哈赤時期的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四小貝勒”,必然是掌旗或者領旗的貝勒,并且是有著卓越軍功的,從這一點來說,濟爾哈朗、德格類、岳托、杜度、阿濟格等人應該更有資格當選。而多爾袞和多鐸因為年齡尚小,沒有軍功,特別是多爾袞,他連旗主貝勒都算不上,所以他們兩人應該不在其中。


代善家族,見證了“鐵帽子王”制度的發(fā)展、演變與最終確定。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在代善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岳托和薩哈廉的擁立支持下,繼任后金大汗,之后在崇德元年(1643年)的時候,正式改元稱帝,建立大清王朝。

皇太極稱帝后,隨即封代善為“禮親王”,“禮”是謙讓、恭敬的意思,足可見代善家族在擁立皇太極登上后金汗位的時候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與突出貢獻,而代善也在皇太極時期位列“四大親王”之首,并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一。

與此同時,他的兩個兒子也得到了封賞。

長子岳托被封為成親王,后降為郡王,并開創(chuàng)了“克勤郡王”的“鐵帽子王”家族世系。

代善第三子薩哈廉被封為穎郡王,去世后被追封為穎親王。而薩哈廉之子阿達禮則是降爵繼承了穎郡王的爵位。后阿達禮被處死,爵位改由薩哈廉的另外一個兒子勒克德渾襲承,而他也就此開創(chuàng)了“順承郡王”的世系,其后代享受到了隔代不降爵的“鐵帽子王”殊榮。

其實,從薩哈廉、到阿達禮、再到勒克德渾,雖然爵位遵循努爾哈赤“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在其家族內(nèi)部成員之間流轉,但爵位的名稱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而這一點,在代善本人爵位傳承過程中,體現(xiàn)的更為明顯。

順治五年(1648年),代善去世,他的和碩親王爵位由第七子滿達海襲承,只是名號被改為了“巽親王”。

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時候,滿達海被人檢舉稱其在清算多爾袞時期,侵吞了大量財產(chǎn),引發(fā)了順治皇帝的不滿,然而滿達海早在順治九年(1652年)就已經(jīng)去世,是他的兒子常阿岱襲承了“巽親王”的名號和爵位,于是順治廢黜了滿達海以及常阿岱的和碩親王爵位,同時安排由代善之孫杰書襲承了代善的家族爵位。

杰書,是代善第八子祜塞的兒子,順治皇帝如此安排,就等同于將代善的和碩親王爵位在其家族內(nèi)部換了一個分支,保留了原來的爵位等級和待遇,同時包括此前滿達海家族襲承的代善正紅旗的旗主地位,也一并予以了轉移。

其實,杰書在順治六年(1649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襲承其兄長精濟的多羅郡王爵位,并成為了康郡王,于是在杰書襲承親王爵位后,他的名號予以了保留,就此成為了“康親王”,但爵位的源頭還是歸屬于禮親王代善。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正式確定了“鐵帽子王”制度,并就此厘定了“鐵帽子王”的家族世系以及爵位名號,“康親王”的名號也就此被改回了“禮親王”,在此之后,歷任代善和碩親王爵位的繼承者,便全部統(tǒng)一使用“禮親王”。


代善為他的后世子孫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遺產(chǎn)”。

代善曾被努爾哈赤確立為接班人,但是遭到了廢黜,然而,在努爾哈赤去世后,以代善的實力和資歷,并不是不能角逐后金汗位,但是他和他的兩個兒子岳托、薩哈廉選擇了扶保皇太極,并在皇太極去世后繼續(xù)擁立順治。作為回報,代善一個家族就出現(xiàn)了三個“鐵帽子王”世系,尤其是代善本人,更是被尊為“清初八大鐵帽子”之首。

與此同時,代善也給子孫后代留下了極為豐厚的政治遺產(chǎn)。

首先,就是這個“鐵帽子王”的爵位,這是可以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并且有著比其他爵位更多的俸祿,以及自己專屬的王府,這樣就確保了子孫后世的富貴與榮華。

其次,代善一直以來都是統(tǒng)領著兩紅旗,并且是正紅旗的旗主,這就使得他的子孫后代也在兩紅旗中被尊為“主子”,地位尊崇。在一部電視劇中就有這樣一個場景,乾隆朝時期的權臣和珅在見到自己正紅旗旗主、代善的后人“金大煙袋”的時候,依然要下跪請安,這份“主仆關系”實際上就是從代善時期起,就已經(jīng)確定的。

再次,就是代善從“四大貝勒”,到獲封“鐵帽子王”,實際上就等同于把這個爵位世系留在了自己的家族里,不管家族怎么樣變遷,都會有人來襲承爵位,享受這份殊榮,從而使得家族終究不會沒落。

而這些也無疑不在彰顯著清朝時期“鐵帽子王”的尊貴與顯赫。

3

清代宗室爵位有“世襲遞降”之說。

清代初期時候,爵位傳承制度不是特別明確,世襲遞降和世襲罔替的區(qū)別不是特別嚴格。到了乾隆朝,規(guī)定在皇族之中,只有因為軍功封的爵位才能夠世襲罔替,其余一律世襲遞降。

世襲遞降是指,一位擁有爵位的宗室去世之后,雖然還是只有一個人可以繼承其爵位,但是繼承時要降一等。比如說一個親王去世了,其繼承者承襲爵位,就要降為郡王,同理,貝勒去世后,其繼承者就要降為貝子。與之相對的,有些皇族的爵位由于比較特殊,被加恩“世襲罔替”,便是指不用降等,民間俗稱為“鐵帽子”。

清代一共封了十二家親王、郡王為“世襲罔替”,也就是所謂的“十二家鐵帽子王”。指的是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這八位都是入關時候立下大功的軍功皇族。還有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都是清中葉或者晚清立下功勛的皇族。

所以說,“鐵帽子”的意思就是“與國咸休”,讓子孫后代永保身份和地位,在清代來講,基本就是皇族的最高待遇了。

代善的后裔中,第一子岳托的后代有克勤郡王和貝勒喀爾楚渾,第三子薩哈璘的后代有順承郡王和鎮(zhèn)國公杜蘭,第四子瓦克達的后代是一等鎮(zhèn)國將軍,第五子滿達海的后代是一等輔國將軍,第八子祜塞的后代承襲禮王府大宗,所以代善的后裔一共是一個鐵帽子親王、兩個鐵帽子郡王、兩個鎮(zhèn)國將軍、一個輔國將軍、一個奉恩將軍,可以說門地相當高了。

4

愛新覺羅.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由于長子 禇英早死,實際上代善是長子。最初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首。在清初的開國中,可以說屢立戰(zhàn)功。智勇雙全。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在努爾哈赤死后。代善支持皇太極繼承帝位。代善被皇太極加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與國同休。后來支持多爾袞主張讓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以后,自請回避,不予多爾袞爭鋒。1648年11月25日病死于北京,終年66歲?偹阌幸粋安詳?shù)耐砟。最終成為大清八大鐵帽子王之首。后配太廟。

在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代善統(tǒng)領正紅旗和鑲紅旗兩旗?芍^位高權重。在努爾哈赤諸子中,代善是最有資格和競爭力爭奪帝位的一位,既是實際長子,又是戰(zhàn)功赫赫,而且在群臣中有一定威望,努爾哈赤也是比較滿意這個兒子的。但這位最有競爭力的皇長子卻因為一場緋聞徹底失去的資格,這就是清初著名的代善與父妃大福晉有私情,天命五年,努爾哈赤的庶妃塔因查向丈夫告密,說大福晉勾引大貝勒代善,兩次送飯食到大貝勒府,還經(jīng)常深夜出院子,兩人來來往往不知道有啥勾當。努爾哈赤未經(jīng)調(diào)查,就認可此事。就此事的處理結果是大福晉可不殺之,幼子患病,令其照看,我將不與該福晉同居,將其休棄之。沒有處置代善,但代善也沒有辯駁,但從此失去父親的寵愛。

至此以后,代善深居簡出。不參與帝位爭奪。正因為如此才有一個平安的晚年,也給家族掙下一個最好的長期飯票,而且直到大清亡國為止。

大清的宗室爵位是逐代遞減,第一代為王,二代為郡王,三代為貝勒。四代為貝子。一共是十二個級別。最低為散秩宗室、只是領一份錢糧而已。

但鐵帽子王就完全不一樣了、鐵帽子王是皇帝特封,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yōu)厚的待遇和特權,是指和其他親王相比多3項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yōu)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大清開國一共是八大鐵帽子王,這八王是指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清代中期和后期又加了四位鐵帽子王是指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禮親王代善后代親王排序即:第一代巽親王滿達海,為代善第七子。第二代康親王杰書,為代善八子祜塞三子。第三代康親王崇安,為椿泰子,第四代禮親王永恩,為崇安次子。第五代禮親王昭梿,為永恩子。第六代禮親王麟趾,為昭梿從弟。第七代禮親王全齡,為麟趾長孫。第八代禮親王世鐸,為全齡三子。大清到此亡國。

禮親王代善一共傳爵八代,終清一世,富貴榮華。

5

鐵帽子王源自清朝的封爵制度,指世襲罔替的王爵。

清朝爵位大部分是降等世襲,也就是每承襲一次,就要降一級。而世襲罔替則不同,是原爵位承襲。

清朝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清朝開國有功的皇室宗親。

雖然代善沒有成為皇帝,卻足有能力和資格成為鐵帽子王。

代善是努爾哈赤次子,從統(tǒng)一女真各部到對明朝戰(zhàn)爭,他都屢立戰(zhàn)功,有“古英巴圖魯”的稱號。

代善地位極高,四大貝勒之首,又是兩紅旗旗主。

1636年,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是十二位鐵帽子王之首。

該爵位除了世襲罔替,還擁有豐厚的俸祿和奢華的王府。

最后,世襲罔替更是一種殊榮,代表皇家的信賴。

6

先來糾正題主的一個問題,鐵帽子王爺跟有沒有當上皇帝,沒有任何關系。那我們先來說過一下,鐵帽子王爺是什么。

鐵帽子王爺是民間的說話,正式的說法應該是世襲罔替的王爺,世襲有兩種,一種是普通世襲,一種是世襲罔替,罔的意思是沒有,罔替的意思就是沒有替換。普通世襲,后一代繼承要比前一代的低一級,而世襲罔替,就是原爵世襲。

清代爵位給愛新覺羅氏共有十二等,從高到低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這里面的八分是指待遇,來源于天命年間的八貝勒議政。

給非愛新覺羅氏的是九等二十七級,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騎都尉,云騎尉,恩騎尉九等,每等各有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級別。

那我們僅說愛新覺羅氏方面的,一般的普通世襲呢,就是第一代是親王,第二代就是郡王,第三代就是貝勒,第四代就是貝子,但是也并非一直往下降,降了四級之后,就不用再降了,比如親王最多降到鎮(zhèn)國公,郡王最多降到輔國公。

而世襲罔替,是第一代是親王,第二代還是親王,第三代還是親王,不用降。而清朝的鐵帽子王爺共有十二個,其中八個是大清初年的,四個是中后期的,需要注意的是這十二個王爺并非都是親王,而是十個親王,兩個郡王。

親王的俸祿是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還有他們的王府是御賜的也是世襲罔替的。大清初期的八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六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順承郡王,代善之孫?梢钥闯龃埔幻},共出了三個鐵帽子王爺爵位。

中后期的四個分別是怡親王胤祥,康熙十三子;恭親王奕訢,道光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慶親王奕劻,乾隆十七子之孫。

7

清代皇室的爵位分為六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國公、將軍,按照制度來說這些爵位是代代遞減的。也就是說如果某人是親王,那他的兒子將來就是郡王,孫子就是貝勒,除非皇帝獎賞給晉升。但是有些親王爵位是“世襲罔替”的,也就是世世代代不降級承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鐵帽子王”。

(第一代禮親王 代善)

清初有八家以軍功封爵,他們是禮親王(一度改封巽親王、康親王)代善、鄭親王(一度改封簡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一度改封信郡王)多鐸、肅親王(一度改封顯親王)豪格、承澤親王(后改封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一度改封衍禧郡王、平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清代中后期,又新冊封了四位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所享有的特權: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yōu)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永恩)

代善憑借其努爾哈赤次子的身份、赫赫戰(zhàn)功的經(jīng)歷,得以被封為和碩禮親王,從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至清朝遜位后三年(公元1914年)共278年,禮親王一爵共傳十世,有十五人襲爵,三人被奪爵。堪稱“清代第一王”。

8

清朝的鐵帽子王數(shù)量不多,這個稱號更多是一個俗稱,指向的是世襲罔替的爵位繼承方式,好處是有的,但是和丹書鐵券類似,有的時候也沒那么管用。

根據(jù)文獻記載,研究者統(tǒng)計了清朝宗室可以獲得的爵位有以下這些,共計12等“清代宗室封爵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币话銇碚f,爵位承襲需要降等襲爵。比如一個親王的世子能夠繼承的爵位就是郡王,下一代如果不出意外,最高能承襲的爵位是貝勒。這樣幾代之后,隨著爵位降低,相應的俸祿也會減少,可以節(jié)省財政開支。親王和郡王在國家大事中有一定發(fā)言權,但是到了貝勒貝子,其爵位帶來的權力加成就不多了,對于政治穩(wěn)定性也有所裨益。

獲得“鐵帽子王”的途徑有兩種,“功封指開國時期以軍功卓著而受封者,恩封指皇帝降恩特封者!贝偏@封禮親王,世襲罔替是因為軍功,影視劇中常露臉的十三爺允祥,清晚期的不倒翁——慶親王奕劻則是恩封。

清初所謂的“八大鐵帽子王”并不是當時的稱謂。專注清史的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清初“鐵帽子王帽子不鐵”。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由其子孫分別統(tǒng)領,一般的稱呼都是貝勒,比如大貝勒代善;侍珮O時期,才封了親王郡王和貝勒數(shù)人:“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

但是此時的爵位分封還沒有制度化,究竟爵位是降等承襲還是不降沒有一定之規(guī)。而且,清初的政治斗爭中,一些人的爵位還會被削減和提升,不過大部分的“鐵帽子王”的爵位此時還是沒有降等承襲的。

世襲罔替的制度正式確立則要到乾隆時期,在為多爾袞平反時,恢復了“清初諸王的爵位名號。恢復原則一是以“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二是子孫犯錯降爵的,小錯可恢復,嚴重的或者本人謀逆的不恢復,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則是由此而來。不過事實上清朝一共有12個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在犯錯時,并不像持有丹書鐵券一樣有豁免權,執(zhí)行力度還是很嚴格的,爵位或者被削,或者給其它支的子孫。但是鐵帽子王對獲得者的出身而言,限制則不那么嚴格。比如清末的慶親王奕劻,本身是罪人之子,沒有爵位可以承襲,但是在道光年間,由皇帝降旨,將其“過繼給無嗣的綿悌,承襲永璘所遺爵位”,獲得了輔國將軍這樣比白板好不了多少的爵位。在進入總理衙門后,事業(yè)飛黃騰達,獲得了 “鐵帽子王”的地位。因此,鐵帽子王的用處是政治地位和俸祿待遇的相對穩(wěn)定,營建府邸時規(guī)格也更高,其它的還要靠本身經(jīng)營。

參考文獻:

周增光《慶親王奕劻:從“罪宗之后”到“鐵帽子王”》

劉文鵬《鐵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襲罔替制度》

劉文鵬《清代的鐵帽子王其實不“鐵”》

馬天驥《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王府的變遷》

9

所謂鐵帽子王,是清代的爵位制度。

實際上,清代一直到了乾隆43年才最終正式確定鐵帽子王的規(guī)則,書面規(guī)定滿清建國初期具備大軍功的6個親王和兩個郡王,加雍正封的十三阿哥怡親王,合計9王屬世襲罔替。后面又增加了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合計就是12個鐵帽子的王爵系列。

鐵帽子王,顧名思義就是這個王可以不降低爵位,永遠當王,與漢族王朝的與國同休是一個意思。但如果鐵帽子王本身犯了大罪,則更換為皇帝喜歡的其余旁系來繼承王位。

也就是說,王爵雖然是鐵帽子,但王爺這個人不是鐵位置,也是可以換的。比如代善的和碩禮親王系傳10代12王,兩個被剝奪王爵。鄭親王濟爾哈朗傳10代17王,5個被剝奪王爵。豫親王和莊親王也各有2個被奪爵,克勤與順承兩郡王則各有3個被奪爵。這么算起來,所有的121個鐵帽子王就有17個被奪爵,14%的比率也著實不算低了。

作為努爾哈赤在世的嫡長子(次子),代善本身功勞大,但因為很多原因沒當上皇帝,后面也一直支持皇太極和順治,所以代善及其兩個子孫獲得正紅鑲紅兩旗和三個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系、順承郡王系、克勤郡王系。正因為如此,滿清的歷代封王之中,代善這一系就占據(jù)4成之多。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