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末三杰,都是朝廷的將官,平定黃巾起義軍有功,雖然得勝回朝,也不能論功受賞,十常侍手握重權,靈帝稱宦官張讓為"阿父"常聚在后園與十常侍飲宴,國家危在旦夕,表章如雪片告急,十常侍隱瞞不報,還不時派黃門侍郎,問破黃巾將士索要金帛,盧植就是拿不出金帛被陷害的,后由皇甫嵩救出,官復原職,大將軍何進表奏董卓進京,盧植力諫不聽,后棄官而去。皇甫嵩平黃巾有功升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晚年任太尉,光祿大夫等職,唐,宋武王廟中均列有神位。朱儁滅黃巾后,升右車騎將軍,錢塘侯,太尉等職,后因李傕,郭汜相斗,郭汜扣留朱儁為人質,期間得病而死。

三杰雖平定黃巾有功,不是三國的主角,如果沒有讀過巜三囯演義》的人,不會知道他們的名字,所以就籍籍無名。

最佳貢獻者
2

盧植、皇甫嵩、朱儁得以揚名,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平定了黃巾之亂,而他們在三國舞臺上籍籍無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進入三國時代不久,他們便一一死去。

對于三國時期的劃分,一般是指公元190年至公元280年,大致是從漢獻帝劉協登基不久至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一統天下。我們再來看看盧植、皇甫嵩、朱儁這三人去世的時間,盧植于公元192年去世,皇甫嵩及朱儁都是于公元195年逝世。所以說,他們在三國時代待得時間并不長。這也是《三國志》不給他們立傳的原因。

除了在三國時代待得時間不長外,其個人主要的光輝事跡也不發(fā)生在三國時代,這是他們三人在三國時代默默無聞的又一個原因。

自此三人平定完黃巾之亂后,便開始走下坡路了,盧植因在朝堂上觸怒董卓而被免職,后逃回老家,在袁紹手下謀差事,不久便郁郁而終;矢︶栽缒瓯憬Y怨于董卓,因而董卓掌權不久,便把皇甫嵩招入京城,想把他殺掉。幸得皇甫嵩之子皇甫堅壽同董卓有點兒交情,從中委曲求全才保得皇甫嵩一命,自此皇甫嵩也是沒啥實權了,只做了些有名無實的官。朱儁雖逃脫了董卓的手掌心,卻沒逃出李傕郭汜的手掌心,當時因李傕郭汜不和,獻帝便令朱儁從中調和,郭汜非但不聽,還扣押了朱儁為人質,而朱儁當天便發(fā)怒而亡。

3

謝謝問答的邀請,我是浮沉的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誠如題主所說,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人是漢末三杰,而并非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此三人在群星璀璨的漢末三國時期,并沒有過于的引人注目,在著名的《三國演義》里面也是一筆帶過,很多讀者對他們的印象不深,但實際上這三人對于漢末三國的歷史影響極大,也為漢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人雖然出身各有不同,盧植既是一個儒學大家也是一個軍事將領,在朝堂上有較大的影響力,而皇甫嵩為將門之后,朱儁則出身寒門。把三人聯系到一起就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黃巾起義”,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三人各司其職、各顯其能,最終得以成功的平定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

但是,在平定了“黃巾之亂”后,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不同程度的遭受到了來自自東漢朝堂上的打擊,其中的做有影響力的盧植被剝奪了兵權。在之后的歷史發(fā)展中,盧植、皇甫嵩和朱儁并沒有憑借他們的功績而身居高位,原本的職務被不斷剝奪,個人的影響力也在迅速下降。他們沒有能夠阻止董卓的獨攬大權,以至于東漢王朝成為了一個軍閥手中的傀儡政權。

盧植、皇甫嵩和朱儁沒有屬于自己的軍事集團是他們最終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主要原因,三人受命于東漢中央朝廷,麾下軍隊也是東漢王朝的主力軍,但是在東漢王朝統治力削弱以及地方勢力崛起的影響下,他們三人以及背后的東漢中央政府最終被董卓為代表的各種地方實力派所取代。

以上的一系列情況,使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人在東漢群雄逐鹿的時代沒有了一席之地,屬于他們和東漢王朝的時代也因此走向了終結。

4

提起漢末三杰盧植、皇甫嵩、朱儁三個人來,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三人帶兵平定了黃巾起義,要知道黃巾起義是兩漢時期規(guī)模最為龐大的農民起義,起義首領張角三兄弟發(fā)動了百萬農民以宗教形式起義,當時的盧植、皇甫嵩、朱儁分別被朝廷任命為北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僅僅用了十個月時間,就搞定了規(guī)模如此浩大的起義,殺死了起義軍的主要首領,立下大功。

黃巾起義雖然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階層,但是并沒有動搖東漢的統治基礎,至少在漢靈帝在位期間,東漢的統治仍然在茍延殘喘,東漢在晚期造成天下大亂的緣由是從漢靈帝去世后開始的,三國亂世的開始也是從漢靈帝去世開始的,此時的漢末三杰盧植、皇甫嵩、朱儁仍然在朝廷當中任職。

盧植是幽州涿郡涿縣人,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世家大族,有身份有地位,更是博學多才,文武雙全,還做過劉備的老師,當過九江太守和廬江太守,平定過當過蠻族,還在朝廷擔任過議郎、侍中、尚書,平定過黃巾起義,曾因言行得罪宦官而下獄,后被皇甫嵩所救,漢靈帝去世時,盧植擔任尚書。

盧植

皇甫嵩是涼州安定郡朝那縣人,今寧夏彭陽人,出身將門士家,父親是太守,叔叔是名將,從小耳濡目染之下,皇甫嵩也成為一代名將,他當過議郎、北地太守,參與平定黃巾起義,而且皇甫嵩是剿滅黃巾起義最核心的將領,先在潁川郡一帶平定黃巾軍,然后接任董卓在冀州剿滅了黃巾軍,參與過平定羌人之亂,被宦官打擊誣告過,漢靈帝去世時,皇甫嵩擔任左將軍還在關中一帶平定羌人之亂。

朱儁是漢末三杰中唯一出身貧寒的人,年幼喪父,跟著母親長大,因為才能而被當地縣長推薦當官,當守主薄、縣令、交州刺史,因為平定了交州梁龍與南海太守孔芝的叛亂有功,被封為諫議大夫,參與過平定黃巾起義,擊敗過黑山軍張燕,漢靈帝去世后,朱儁任職河南尹。

皇甫嵩

漢末三杰的命運,都隨著漢靈帝的去世而發(fā)生了改變,當漢靈帝去世后,年幼的漢少帝劉辯在何進和何皇后的支持下成為皇帝,但是漢靈帝卻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劉協,并告訴宦官蹇碩,皇帝一死,權力的平衡被打破,于是朝廷內部的權力斗爭空前激烈,主要是在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司之間的斗爭,最后以蹇碩、何進被殺,宮中的太監(jiān)全部被袁紹、袁術以及何進的部下所屠殺,整個朝廷亂成一團。

當時盧植是尚書,皇甫嵩是左將軍,朱儁是河南尹,三人基本上沒有力量參與朝廷內部斗爭,盧植的尚書只是個文官,沒有兵權,朝廷內部發(fā)生的斗爭,只能在邊上看著,皇甫嵩雖然是左將軍有兵權,但是帶兵在外抵御羌人,沒有大將軍何進及朝廷的命令,皇甫嵩也不敢私自率軍進京,朱儁的河南尹只是個文官,并且還隸屬于司隸校尉袁紹。

盧植、皇甫嵩、朱儁三個人甚至比不上袁紹和袁術,袁紹當時是司隸校尉兼西園八校尉的中軍校尉,有兵權,有名聲,又正好在朝廷中隸屬于大將軍何進,而袁術則是虎賁中郎將,掌管宮中的部分禁軍,有兵權,又處于朝廷之中,所以袁紹和袁術有能力率軍參與朝廷內亂,而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不能。

朱儁


之后就是董卓進京,董卓以地方軍閥身份強行進京并吞并了京城所有軍隊,比如大將軍何進的部隊,以及執(zhí)金吾丁原的衛(wèi)戍部隊,董卓控制軍隊之后,再行廢立皇帝之后,并且還毒殺了少帝劉辯和何皇后,完全掌控了朝廷,成為東漢末年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

當董卓在朝廷作福作威之時,以袁紹為首的東漢地方政府軍聯合起來討伐董卓,這個時候原本是天下最好的反董卓時機,但是盧植無能為力,因為他只是尚書,并且因為反對董卓差一點被殺,之后盧植就辭官回家了,后來還被袁紹請出來擔任當軍師,無奈年齡太高,第二年就去世了,這一年是公元192年。

當時的朱儁仍然身朝廷被董卓控制,自然也反不了董卓,但是董卓在遷都的時候,居然把朱儁留在洛陽,這樣一來朱儁就開始與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聯系,因為手下的軍隊是董卓的,所以朱儁只能棄官而逃,因為沒有兵,朱儁在當時也沒有起到多大作用,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也不愿意給朱儁兵力,只有徐州牧陶謙給了朱儁三千精兵,朱儁就靠這三千兵與董卓部隊交戰(zhàn),但是寡不敵眾,被董卓手下中郎將牛輔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擊敗。

黃巾起義

董卓被殺后,朱儁被李傕、郭汜控制的朝廷召到長安任職太尉,并且還代理驃騎將軍,因為李傕與郭汜在朝廷中爭權奪利而發(fā)生內訌,朱儁憂憤而死,這一年是公元195年。

當時身為左將軍的皇甫嵩是最有能力反抗董卓的人,皇甫嵩統領三萬精兵駐扎在長安附近的扶風郡,原本皇甫嵩與京兆尹蓋勛準備聯合起兵反抗董卓,這樣可是對董卓的致命一擊,因為董卓當時把主力放在洛陽周邊對付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對于后方的長安兵力并不多,當然了,董卓也知道皇甫嵩手上有兵權,所以以皇帝名義征召皇甫嵩入京為官。

結果皇甫嵩放棄起兵,居然同意征召入京了,然后兵權也丟了,皇甫嵩一丟了兵權,也就失去了對董卓的威脅,之后皇甫嵩就一直在朝廷任職,默默無聞了,由于手中沒有兵權,又委身于董卓控制的朝廷之中,皇甫嵩起不了什么作用了,但是皇甫嵩卻等到了王允與呂布聯合刺殺了董卓,并再次率領朝廷軍隊誅死了董卓設在郿縣塢堡中的所有董氏族人,三年后,皇甫嵩病逝。

董卓亂政

漢末三杰為什么在三國默默無聞呢?

有二個原因:

1、漢末三杰都是朝廷官吏,在朝廷任職,后來在三國時期哪吒風云的人物,都是東漢的地方官,這是根本的區(qū)別,因為在朝廷任職的官吏,基本上不是被董卓殺了,比如丁原,就是被董卓控制了,比如皇甫嵩,或者被董卓趕走了,比如袁紹和袁術。

而東漢末年有實力的人物,幾乎都出自地方官,比如袁紹,從渤海太守開始,逐漸占據了整個河北,再比如曹操也是從東郡太守開始打天下的,其他如劉表、劉璋、孫策等人無一不是漢朝的地方官,東漢朝廷被董卓控制后,地方官成為封疆大吏,獨立一方,也只有東漢的地方官在當時才有發(fā)展機會,朝廷中的任何官吏都沒有機會。

袁紹為首的聯軍討伐董卓

2、無論是盧植、皇甫嵩還是朱儁,三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愚忠,董卓以皇帝命令征召他們,他們都會接受,他們三人就是東漢忠實的官吏,根本沒有想過反抗過朝廷,或者自立的意思,不像袁紹有另立中央的打算,而袁術甚至有自立為帝的想法。

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也不像曹操那樣靈活多變,明知道董卓征召沒有一點好處,還可以丟了性命,但他們就是聽從,因為他們理解上的皇命不可違,雖然這個皇命也只是董卓脅迫的,他們之所以會應召,是出于他們骨子中的對東漢的忠心,對皇權的畏懼,所以漢末三大名將永遠只有漢末名將,他們只能維護漢朝統治,而不能改朝換代,所以也就在三國時期默默無聞了。

5

此三人都是一代人杰,其次,這三人中真正決定人物者,唯有皇甫嵩一人。另外反對一下題主,什么叫比較有能力的實權者?這其中尤其是皇甫嵩,說句不好聽的,若是皇甫嵩略微有點曹操那種貪婪、野心和瘋狂的話,就靠著皇甫嵩當時的能力和實力,恐怕就真的沒有后來的三國了?

皇甫嵩是何人?

別的先不說,我就先放皇甫嵩的戰(zhàn)功吧,如此實打實的戰(zhàn)功,我就想問,漢末三國有幾個是見過的?而且,貌似皇甫嵩還是一個沒有任何敗績的人:

按后漢書記載,黃巾起義后,皇甫嵩朱儁合兵4w,討穎川,朱儁戰(zhàn)敗,皇甫嵩被迫被圍于城中,但是皇甫嵩后來用火計大破敵軍反敗為勝。后來雖然皇甫嵩也有和盧植討張角無功的記載,但是他還是接連擊破卜己,張梁,張寶,并做了東漢末年有名的京觀之一;矢︶院髞磉和董卓一起討涼州王國叛亂,皇甫嵩兩次不聽董卓的拙見,連戰(zhàn)大破叛軍,讓董卓掩面掃地,可以肯定,皇甫嵩打仗比董卓強得多;矢︶缘膽(zhàn)績,真可謂是漢末第一名將,幾乎沒人能夠堪比,后世遂有各種大戰(zhàn),但論戰(zhàn)果之豐厚,能力之卓越,用兵之超凡,有能超過皇甫嵩的嗎?

朱儁為何人?

朱儁也在討黃巾中功勛卓著,比如在宛城8k圍十余萬黃巾,反復作戰(zhàn),終于大破十余萬黃巾(雖然打了大半年)。(演義里劉備和朱儁關于圍城后敵人投降接不接受的討論原型就是此戰(zhàn),不過正史里沒有劉備,和朱儁討論的是張超等)。朱儁后面在討董時,還遙應關東,數千人在洛陽附近進犯,被桌將李傕郭汜擊破,有點像曹操了。朱儁鎮(zhèn)壓黃巾之亂,手段過于血腥。但他不附董卓,明顯其節(jié),諷刺遷都,曲表其憤,欲乘(李)傕、(郭)汜,更見其深謀遠慮。對此,則應一分為二地給予評價。興平二年(195年)二月,李傕殺死樊稠,郭汜自疑,又與李傕相互攻殺,長安大亂。朱儁留京沒有出行,任大司農。李傕劫持漢獻帝到自己的營中,獻帝命朱儁和太尉楊彪等十多人去說服郭汜,讓他與李傕和解。郭汜不肯,扣留朱儁、楊彪等為人質。朱儁的性格剛猛,當日便過于憤怒發(fā)病而死。

盧植為何人?

盧植與皇甫嵩、朱儁不在一個定位,他在《后漢書》沒跟皇甫嵩、朱儁同傳。盧植才兼文武,卻不以軍功揚名,其儒學為當代士人之楷模,社稷之楨干。這人是真沒生對年代,若晚生二十年,當與曹操、劉備并為天下英雄。若非宦官與外戚為政,盧植當身居丞相之位。盧植若真有實權,又怎會八策不得所用。因不向宦官行賄而被罷免軍,至董卓入京又無力為之。空有文武盛名,卻不能盡顯其才,盧植之生平實是令人惋惜。盧植的價值主要不是軍事,而是在儒家經典上。當然,也是托劉備的福,不管哪個提到劉備,都說他是盧植的學生。他是東漢政權的救火隊員,哪里有動亂就派到哪里去。不過因為在平定黃巾時沒有行賄被貶,所以功勞變成了皇甫嵩的。后來反對董卓入朝,然而影響有限。因為他是海內大儒,所以董卓也不敢殺他。不過盧植在192年就病死,沒有參與平定天下的過程。但是他是北方盧氏的奠基人,兒子,孫子日后都做了高官。


他們三人是東漢政權的最后守護者,三人一死,日后天下三分;矢︶云髦夭懿,朱儁和孫堅是揚州同鄉(xiāng),盧植曾教導劉備。雖然天下三分是歷史的進程,但他們三人也付出了個人奮斗。對于你我來說,他們在一定的時期曾可以決定天下大勢,但卻因為各種原因而退出,或許他們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6

三國舞臺上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是主角,所以沒表汗末三杰的事。

7

因為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三國真正精彩的時期是群雄割據的時候,那時候盧植,皇甫嵩,朱儁都已經入土為安了。盧植死于192年,皇甫嵩死于195年,朱儁死于195年,那時剛好董卓之亂過去沒多久,群雄割據并起的時代,他們沒能再年輕個二十年趕上這時候。但他們三人在平定黃巾之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因叛徒唐周告密,張角星夜傳檄四方,發(fā)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黃巾義軍所到之處,燔燒官府,劫略鄉(xiāng)邑,一時,州郡失守,長吏逃亡,天下響應,京師為之震動。

東漢朝廷惶恐不安,馬上采取鎮(zhèn)壓措施,首先,漢靈帝命各州郡在雒陽外圍的八個關隘——函谷、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設置都尉,布防護衛(wèi);接著,任命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屯駐都亭;朝廷還采納了皇甫嵩和中常侍呂強的建議,解除黨禁,赦免天下黨人,拿出中藏錢和西園廄馬賜給將士;另外,漢靈帝起用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各持節(jié),調發(fā)全國精兵分擊黃巾義軍。

皇甫嵩與朱儁調發(fā)五校(北軍五校,為中央主要常備軍,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將宿衛(wèi)兵)三河(河東、河內、河南)騎兵,同時招募精壯之士,共計四萬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鎮(zhèn)壓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縣)起義軍。

朱儁先與黃巾軍波才部作戰(zhàn),失敗。皇甫嵩退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波才率大兵包圍城。當時,城中兵少,眾寡懸殊,軍中震恐;矢︶园参坎肯,他說:“用兵有奇變,而不在兵數量多少,F在賊人依草結營,容易因風起火。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燒,他們一定驚恐散亂,我出兵攻擊,四面合圍,田單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獲勝的功勞就可以實現!碧焖烊嗽福斖泶箫L驟起;矢︶悦顚⑹吭没鸢训巧铣菈,先派精銳潛出圍外,縱火大呼,然后城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皇甫嵩借此聲勢,鳴鼓沖出。黃巾義軍缺乏戰(zhàn)斗經驗,驚慌散亂,被迫后撤。這時,騎都尉曹操也奉命趕來,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勝追擊。黃巾義軍頑強抵抗,數萬人慘遭屠戮;矢︶詣t被封為都鄉(xiāng)侯。

接著,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勝鎮(zhèn)壓汝南、陳國地區(qū)的黃巾軍,并追擊波才、進攻彭脫,連連取勝,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在蒼亭擊敗黃巾卜已部,擒獲卜已,屠殺七千多人。這時,張角占據廣宗,控制河北腹地,盧植為宦官所誣,被召回,繼任的董卓被擊敗。于是朝廷下詔命皇甫嵩率兵進擊。在這緊要關頭,張角病死,張梁擔起守衛(wèi)廣宗的重任。皇甫嵩攻城,因張梁兵精,未能得逞,便閉營休士,以觀其變。等到張梁被迷惑,放松了警惕。皇甫嵩立即乘夜調兵,雞鳴時分沖入其陣,黃巾軍倉促應戰(zhàn),張梁戰(zhàn)死,陣亡三萬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萬多人;矢︶苑贌S巾輜重車三萬多輛,將張角“剖棺戳尸,傳首京師”。

十一月,皇甫嵩與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殺死張寶,斬殺俘虜十余萬人,皇甫嵩將十萬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觀”。漢廷任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并晉封他為槐里侯,食槐里、美陽兩縣的租稅,食邑共八千戶。

所以不是他們默默無名,而是他們在東漢末年都已老矣,只想為東漢王朝盡忠。他們也被后面的人所敬仰。

8

朱俊這個人給我的印象特別深/他在圍剿黃巾余部時對劉備講過一個道理:今海內一統,唯黃巾造反,若容其降,無以勸善/我們今天把它搬過來,就應該說:今中華一統,唯臺獨作亂;臺獨倒行逆施,若容之,無以勸善/殺之可也/

9

主要原因是當時還沒形成諸侯匯戰(zhàn)的局面,他們和后來的三國人物沒多大交集。


10

首先,他們因為年齡問題,在192年至195年就去世了,此時三國還沒有成形,董卓剛剛上位不久。曹操剛起兵,劉備默默無名。


其次,他們是漢朝忠臣,為東漢王朝做了很大貢獻,卻不是諸侯,也沒有參加三國前期諸侯混戰(zhàn)。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