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jù)明代熊大木的小說《楊家將演義》,介紹穆桂英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戰(zhàn)功卓著。民間傳說更是不勝枚舉。

穆柯寨在山東肥城,而在山西離石崖底村還有穆桂英墓。

山西原平《楊氏宗譜》就記有延朗名下有楊宗保、楊宗政、楊宗勉三子。

湖南黃梅發(fā)現(xiàn)的《楊氏宗譜》,更加明確地記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廣、同信二子。

早在南宋遺民徐大焯編著的《燼余錄》,也有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觀察使,世稱楊家將。

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困惑,真亦假時假亦真,無為有處有還無。英雄的身影定格在刀光劍影的疆場,英雄的故事演繹成保家衛(wèi)國的傳奇。穆桂英與楊家將給人們留下美好印象,也是人民擁護的精神力量。

宋得天下于孤兒寡母,建國初,杜太后曾告誡趙匡胤,"吾聞為君難,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茍或失馭,則求為匹夫而不可得!”

趙匡胤、趙光義制定的祖宗之法,雖避免了封建割據(jù)勢力,抑制了宦官、外戚專權,然而重文輕武,也使許多英雄人物被篡改和抹殺。

忘戰(zhàn)必危,就在國難當頭,宋朝皇帝還是對忠臣良將猜忌防范,壓制貶謫,不肯委以重任,對將帥提出的戰(zhàn)守防御之策也是漠視冷淡。也使宋朝的幾顆將星化成流星,不是冤死害死,就是氣死屈死。象楊業(yè)(絕食而死),狄青(憂抑而死),宗澤(氣死),岳飛(冤殺),劉锜(吐血而亡),種師道(氣死),余玠(含憤自殺)。

對奸佞之臣,皇帝不僅寵信還重用,象蔡倞,秦檜,史彌遠,賈似道,不僅為非作歹,陷害忠良,還把國史刪消篡改,作偽滅真,誣古欺今,勸善不足,害人有余。

岳霖、岳珂父子根據(jù)岳飛生前史料事跡編輯的《鄂國金陀粹編》,《鄂國金陀續(xù)編》至今還在爭論?

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理想信仰,沒有英雄崇尚,沒有道德良知,沒有正義認同,也就沒有了社會榮辱觀,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擔當。

到南宋恭宗,蒙古大舉侵宋,各知州大臣,不是望風而逃,就是主動請降,臨安朝堂,逃得倉皇,空無一人,遞個降表還是臨時任命文天祥。

南宋失天下亦孤兒寡母,蒙元滅南宋,朝堂之上,滿朝文武逃得空無一人。謝太后無奈張榜"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時艱,內則畔官離叛,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

道是四個宮女,寧死不屈,留下悲愴凄楚之詩"既不辱國,幸免辱身,世食宋祿,羞為北臣,妾輩之死,死于一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讀史可以辨是非,明善惡,知興替,懂榮辱。英雄是榜樣,興國是理想,胸中有大義,心里有良知,肩頭有擔當,腳下有力量。

最佳貢獻者
2

我是作家、歷史研究者煮酒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苗圃在電視劇《穆桂英掛帥》里給我們演繹了一個潑辣的巾幗英雄,這些年以穆桂英故事為基礎而來的電視劇實在不計其數(shù)。在京劇中,更是有不少穆桂英精忠報國的篇目。

但是,穆桂英這個人物在歷史上不存在的。

穆桂英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熊大木之小說《北宋志傳》中,該書有時也被稱為《楊家將傳》、《楊家將演義》,紀振倫小說《楊家府演義》中也有穆桂英的“記載”,由此可見,穆桂英其形象在小說中的出現(xiàn),實是有“史”可依,當然,此“史”非正史。

穆桂英,乃穆柯寨穆羽之女。穆羽對這個女兒極溺愛,不若常人對女兒的教育之法,將一身本領傾囊相授,穆桂英在他的教育下,可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一身武藝超群,更兼機智果敢。甚至有的評書里,說她得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

穆桂英與楊宗保交戰(zhàn),宗保為其生擒,后得穆桂英傾心相許,入列楊家將。穆桂英同楊家將征戰(zhàn)衛(wèi)國,奇功屢建,甚至在佘太君的帶領下,“十二寡婦西征”。小說里,穆桂英五十三歲猶為先鋒,身先士卒,是中國通俗演義中典型的巾幗英雄形象。

雖然穆桂英的事跡多是虛構,甚至連其人形象亦為人們虛構出來,但這不妨礙她作為一個巾幗流傳下去。

有宋一朝,重文抑武,獨重文臣,對武將卻不太上心,這才搞得在中國歷史上經(jīng)濟建設首屈一指的皇朝竟然有了個“弱宋”之稱,而外敵的入侵,對中原百姓而言實是難忍。北宋尚能偷安,南宋已經(jīng)只是半壁江山,面對外敵的無力,人們對岳飛、楊家將等抗擊外敵的著名將領抱有極大的好感,漸漸學生出些評書、故事。

南宋滅亡后,新朝建立,乃是元朝,可元朝統(tǒng)治者實為蒙古貴族,簡直是“讓壓迫進行到底”的節(jié)奏,在蒙元這近百年的統(tǒng)治之下,人們對抗擊外虜?shù)钠谕麕缀踹_到頂點,各種民族英雄故事廣為流傳。明朝建立后,對這種現(xiàn)象,應也是持著鼓勵態(tài)度,畢竟人們傾慕于“忠君愛國”于統(tǒng)治而言,好處多多。

如此,楊家將的故事逐步發(fā)酵,漸漸形成系統(tǒng)的小說流傳于世。穆桂英的原型,大約是明朝末年的秦良玉。

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是這并不影響她的魅力所在,穆桂英這個形象已經(jīng)是一個文化符號。

看完朋友,記得關注隨手煮酒君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內容等著你~~~

3

首先我們說古代演義或者是歷史類小說其設定的角色一般都存在于歷史中,當然有的角色屬于人物照搬劇情原創(chuàng),有的人物就是人物原創(chuàng)劇情照搬了。那么威風八面的穆桂英就屬于后者,歷史上或許有叫穆桂英的女子,但他的表現(xiàn)并不一定比小說里的出彩,而小說里的她在歷史上卻是有疑似的原型人物存在。

楊家在宋朝也算是頗有影響力的家族了而小說中楊宗保的劇情大多選取自楊文廣以及被被楊延昭收養(yǎng)的楊琪,其妻穆桂英的原型自然也能從楊文廣身上找到線索。據(jù)《宋史》記載,楊文廣曾和狄青一起在范仲淹帳下做事,而楊文廣又讓自己的妻子軍事家范氏改革過軍政:

楊文廣佐范氏改革軍政,范氏以行“將兵法”聞名,文廣與有力焉,升受供備庫副使。

所以這位英勇又有謀略的范氏可以算作穆桂英眾多原型之一。

而楊琪的妻子姓“慕容”,由于發(fā)音這就很容易讓人把“穆”和“慕容”聯(lián)系起來,這位慕容氏也是頗為勇武,渾身都是巾幗不讓須眉的氣質,所以衍生的小說中用“穆”姓來稱呼之倒也說得過去。但作者為穆桂英設計的戲份如果只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未免也太單調,于是以行“將兵法”聞名的范氏自然也成為了原型之一,也正是這樣,穆桂英也有了大破天門陣的可能。

最后說下天門陣,書中的陣法由于有法術的參與多少有夸張的成分在里面,事實上我們所說的陣把它簡單理解為隊形也沒錯。而穆桂英雖然不見于歷史,但她身上的那種英勇無比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文/邏輯文史游

秀鸞刀破天門陣,桃花馬踏西夏川~

4

近些年來在山西代縣《楊氏宗譜》、山西原平《楊氏宗譜》中發(fā)現(xiàn),在楊六郎延朗名下,都分別記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的名字;湖北黃梅發(fā)現(xiàn)的《楊氏宗譜》中,記載更明確,其間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廣、同信二子”。可見楊氏家譜中有穆桂英和楊宗保的。

因此,有些學者經(jīng)過考證認為,穆桂英雖記載于正史之中,但并非歷史上就無此人。另據(jù)稱“楊文廣之妻慕容氏,武藝高強,英勇善戰(zhàn),遼兵將均畏之”(《保德州志》)。慕與穆讀音貼近,后人可能改了其姓氏,并且還給她起了民間通用的‘桂英’這一名字,以取其流傳的方便。(劉子欽《話說“楊家將”》,山西《文史研究》1988年第1 期)。

5

中國歷史上有四個女人被稱作巾幗女英雄,她們分別是北魏時期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大唐女將樊梨花,宋朝的女英雄梁紅玉以及我們今天所講述的主人公穆桂英。在人們的認知之中穆桂英是楊門女將之一,她年輕的時候比武招親拿下楊宗保,結婚之后掛帥出征大破蕭天佐的天門陣。后期楊家滿門辭官回鄉(xiāng),然國無寧日53歲的她再次掛帥出征保家衛(wèi)國。

人們評價她不被封建禮數(shù)所束縛,年紀輕輕就可以自作主張用比武招親的方法為自己找到如意郎君。世人稱贊她一身魄力且敢于挑大梁,小小年紀又是女兒身就敢掛帥出征上陣殺敵。還有人說她滿腔熱血,年老時身上那份報國熱情也絲毫不減。但筆者想闡述一個事實,這樣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她只活在小說和影視作品中。那么有什么理由可以證實歷史上沒有這個人?世人又為何要編撰出來這樣一個人物?

一:歷史上的楊宗保查無此人

現(xiàn)在流傳的小說以及影視作品都說明穆桂英是楊宗保的老婆,而這個楊宗保是楊延昭的兒子、楊繼業(yè)的孫。楊繼業(yè)本名叫做楊業(yè),繼業(yè)一名是戲劇流傳的。他本來是后漢的大將,歸屬之后漸漸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最后伐遼失利死在了戰(zhàn)場之中。楊延昭是楊業(yè)與佘賽花的第六個兒子,在《宋史》楊門列傳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而這個楊宗保被傳是楊六郎與后周君主柴榮小女兒柴秀英所生,柴秀英年少喪父被宋太祖趙匡胤收養(yǎng)與宮中,成年后嫁給了楊延昭被育有一子取名楊宗保。但事實上關于楊延昭的妻子正史上并沒有確切的記載,柴秀英也是后人杜撰出來的一個人物。連母親都是不存在的,楊宗保更不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況且如果楊宗保真實存在《宋史》中應該有詳細的記載,然而史書中的楊門列傳只記載了楊業(yè)以及他的幾個兒子。翻遍史料都不見“楊宗!比齻字出現(xiàn),所以說歷史上并沒有楊宗保這個人,作為他妻子的穆桂英也不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二:正史上也沒有關于穆桂英的記載

每個朝代都有史官記述當發(fā)生的事情,等朝代覆滅之后下一個朝代也會編撰有關上一個朝代的史書,許多名人因為對國家有著卓越的貢獻可以被收編在史書之中。《宋史》中就有有關楊家將的記述,但其中并沒有提到穆桂英這個人物。按理說穆桂英大破天門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應是一個有功之臣,編撰史書時將其收錄是應該的事情。

但不僅楊門列傳中沒有記載穆桂英,連《宋史——列女傳》都沒提到這個巾幗女英雄!读信畟鳌分v述了生活在宋朝的四十九位女子,她們生活的年代不盡相同但都有一些世人皆知的事跡。此傳還特地記述了一些為國家忠心耿耿的忠義型女子,如若北宋年間真有穆桂英這個人元代人在寫列女傳時怎么不把她加上去?

至于后人要編撰出穆桂英這個人的原因,筆者認為這是后人對楊家將的一種懷念與敬仰。楊氏一族,滿門忠烈,這是我們能聽到的關于楊家人的最多的評價。世人對這種滿門忠烈的家族總是滿懷崇敬,然而男性人物在歷史上已經(jīng)定格,不能編出一些多余的事跡來篡改真實的歷史。這樣的情況下編出一個不被封建思想束縛、敢于用一己之力上陣殺敵的女英雄才是上上之策。

雖然歷史上沒有穆桂英這個人,但她仿佛真實存在一樣;蛟S是小說以及影視劇將她刻畫的太過逼真,又或者是她身上帶的那種一心為國、不記前仇的大無畏精神太值得我們學習。關于北宋那段歷史的真實情況我們已經(jīng)無法了解,但穆桂英這個女英雄已經(jīng)活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6

歷史上沒有這個人,穆桂英和他的丈夫楊宗保都是小說虛構人物。雖然楊家將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但是真正能對應史書的人物也就楊業(yè)(妻折太君)、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小說《楊家將傳》《楊家府演義》等虛構了一大批楊家人物,其中就包括柴郡主、楊宗保、穆桂英等,楊宗保是楊延昭和柴郡主的兒子!稐罴覍鳌氛f楊文廣是楊宗保弟弟,也是柴郡主所生,這和正史上楊延昭之子是符合的。

而《楊家府演義》就不太一樣,說楊文廣是楊宗保和穆桂英的兒子。但楊宗保和穆桂英兩個其實都是虛構人物,小說中楊宗保的故事,部分取材于歷史上的楊文廣;小說中穆桂英的故事,則可能受到折太君的影響。折太君就是小說中佘賽花的原型,“佘”本字應該是“折”,折姓來自西北少數(shù)民族,在五代時期折家軍也非常有名?傊鹿鹩⒆鳛闅v史人物是不存在的,《穆桂英掛帥》《大破天門陣》都是戲劇文學,并非客觀歷史。

感謝閱讀, 歡迎關注!

7

中國古代文化發(fā)達喜歡地圖開疆文學創(chuàng)史,穆桂英就是文學創(chuàng)造的虛擬人物之一。穆桂英這個人物最早出現(xiàn)在明朝小說家熊大木的《北宋志傳》又名《楊家將傳》中,后來隨著影視劇的熱播,評書演員的評書各種戲曲的演出而家喻戶曉。其中苗莆版的穆桂英最愛看。小說中認為,穆桂英是穆柯寨主穆羽之女,從小受異人傳授文武雙全,跨下桃花馬掌中繡絨刀勇冠三軍。兩軍陣前生擒楊宗保,兩人成親后歸宋。從此成為楊門女將一員,最出色的戰(zhàn)績是掛帥打遼國大破天門陣,爵位是渾天候。后來佘太君百歲掛帥十二寡婦征西。真實的歷史是楊延昭的兒子是楊文廣,他是宋仁宗時范中淹手下驍將打過西夏,隨大將狄青南征過廣西的儂智高。楊宗保實無此人,穆桂英也是虛構的,二十四史中記載的唯一封候的女將軍是明朝末年的秦良玉。宋遼在宋真宗時就己經(jīng)訂立《澶淵之盟》,雙方此后一百多年無戰(zhàn)事直到宋金海上之盟簽訂后。所以,大破天門陣更是無從談起。不管怎么說,從文學藝術方面看,楊門女將和十二寡婦征西的故事還是充滿正能量的。



8

我老家陜北府谷木瓜鎮(zhèn)傳說就是當年穆桂英之弟穆瓜率兵鎮(zhèn)守邊關之地。府谷是佘太君家鄉(xiāng),其真實姓應是“折”,府谷至今還有很多折姓子孫。府谷七星廟就是當年佘太君與楊業(yè)結親之地,現(xiàn)今當?shù)孛磕曜畲蟮膹R會也于此。

9

穆桂英,小說《楊家將演義》中的女杰,穆桂英這個名字,曾一度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巾幗英雄代名詞。

在楊家將中她是一個英姿颯爽,貌美如花,武藝超群的元帥霸王花。她剛柔并進,溫柔賢淑,深得人們的愛戴,穆桂英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被世人熟知。

那么歷史真的有穆桂英這個人嗎?

據(jù)史料記載歷史上查無此人,根本就沒有穆桂英這個人。在正史《宋史·楊業(yè)傳》里面收錄的只有楊業(yè)和他的七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并沒有提到女眷,更沒有穆桂英這個女人。而在《宋史·烈女傳》中收錄的宋朝40多名巾幗英雄里,也沒有看到穆桂英這個名字。

因此說在《楊家將演義》中出現(xiàn)的穆桂英這個巾幗英雄人物形象,確實是作者虛構的一個女人。

關于穆桂英這個大名,人們都是通過《楊家將演義》,《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等小說故事,才熟知的穆桂英這個敢愛敢恨的巾幗美女英雄。

那么為什么作者會憑空捏造一個這樣的霸王花穆桂英呢?

我們以《楊家將演義》為例,這個小說主要講述的以老令公楊業(yè)為首的楊家一門忠烈,祖孫三代忠勇報國,最終戰(zhàn)死沙場的故事。楊家父子的英雄事跡已經(jīng)深入人心,可歌可頌的地方已經(jīng)基本透明,所以為了更好的吸引讀者眼球。進一步塑造楊家將的英雄壯舉,只能在女人身上做文章,把楊門女將也塑造成巾幗英雄的形象,這樣才最完美的。

因此,就有了楊門女將的出現(xiàn),楊家七子的遺孀成了楊門女將的代表人物。而穆桂英作為楊家第三代媳婦脫穎而出,成了名震天下的穆元帥女中豪杰。

所以說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穆桂英這個人,穆桂英的事跡也純屬虛構,她的出現(xiàn)只是讓楊家將的故事更加精彩。

10

(連環(huán)畫上的穆桂英)


首先可以明確的說,正規(guī)史料里是沒有穆桂英這個人的,不但穆桂英不存在,佘太君也不存在;楊繼業(yè)的夫人不姓佘,而姓折。

正史里是沒有“楊家將”的,但是卻有“折家將”的。折家是鮮卑后裔,世代為府州土豪(今天陜西府谷縣),又因為府州在北宋時期處于西夏、北宋與遼國交界之地,所以北宋干脆讓折家世代鎮(zhèn)守府州,這是“折家將”的基礎:世世代代折家有人擔任府州知州職務。

如果說佘太君是真有原型的話,那么在正規(guī)歷史史料里就沒有穆桂英這個人。

但是,大家懂的,自從明末清初《楊家將》流傳開來以后,不僅是普通老百姓,就是文人墨客也愛找個原型什么的,所以關于穆桂英的原型,一般來說有兩種說法,但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很不靠譜,已經(jīng)接近于臆想了。

第一種觀點是穆桂英其實是“慕容氏”變音。

持這種觀點的人的理由有兩個,但在我看來都非常搞笑:

首先,楊繼業(yè)的夫人折氏是鮮卑人,這說明楊家因為久在邊境,不排斥與異族通婚,而北宋初期,鮮卑人除了折氏以外,還有一支更為顯赫,這就是以慕容延釗為代表的慕容氏,慕容延釗是被宋太祖尊稱為“兄”,死后封王,后世子女代代與趙氏皇族聯(lián)姻,所以慕容氏與楊氏聯(lián)姻也不奇怪。


(傳說中的慕容氏)

其次,麟州楊氏除了楊繼業(yè)一支,還有楊繼業(yè)弟弟楊重勛一支,而楊重勛的孫子楊琪娶了慕容家族的女性為正妻,這是歐陽修給楊琪寫墓志銘時提到的,可以說板上釘釘;而楊琪是楊文廣的堂兄弟,楊琪在仕途上得到了伯父楊延昭很多幫助,所以楊琪能娶慕容氏,那么楊文廣也很有可能娶了慕容氏。

這個理由真的很扯,很牽強,我個人覺得。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穆桂英是明初麗江土酋阿甲阿的女兒,理由是明朝初年阿甲阿率先內附,朱元璋賜其姓“木”,世代為麗江土司。

而明末清初最早出現(xiàn)“穆桂英”的《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里的“穆桂英”其實原名是“木桂英”、“木金花”。

而“大破天門陣”里許多要素和麗江不少傳說對的上,所以成書于明末的《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里的穆桂英的原型很可能是麗江土司的女兒。


另外,這一派觀點還認為成書于明末的《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里的楊文廣、楊宗保原型是明朝播州土司(今貴州遵義)楊氏,因為播州土司楊氏從明初就自稱自己是“楊家將”后人,所以明末成書的《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里很多“楊家將”的故事是照搬播州楊氏的故事。

但是這種說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就是《北宋志傳》目前最早版本是明朝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此時播州楊氏最后一任土司楊應龍發(fā)動的“播州之亂”已經(jīng)被明軍平定了六年,播州楊氏一族幾乎被連根拔起。

而《北宋志傳》紀振倫是江寧人(今天南京),他有什么理由去美化一個作亂的土司家族?把這個家族的故事融入到“楊家將”故事里?

更何況明朝萬歷年間又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電話,沒有電報,紀振倫作為一個江南人,他從哪兒知道麗江土司姓木?又從哪兒知道播州楊氏自稱“北宋楊家將”后裔?

說難聽點,要說穆桂英原型是世鎮(zhèn)云南的沐家的某一個女兒可能還靠譜點。

綜上所說,歷史上是可以明確沒有“穆桂英”這個人的,而目前不管是“慕容氏”還是“麗江土司木氏”說,都非常不可信,因此,我個人意見是穆桂英應該沒有原型,就是紀振倫虛構的人物。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