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豹聽了相士的話大為興奮,他認為既然自己的兒子將來是天子,那自己必定也是天子,于是本來與劉邦聯(lián)合對抗項羽的魏豹立即與劉邦劃清了界限,剛開始準備單干,后來又投奔了項羽。遭到背叛的劉邦為了出這口惡氣,就派了曹參去攻打魏豹,結果魏豹大敗,他的妻妾也跟著他成為了俘虜來到了劉邦的陣營。
幸運的是,薄姬得到了兒時的小伙伴、劉邦的后妃管夫人和趙子兒的神助攻,受到了漢王的寵幸,“一夜激情”之后,便有了四子劉恒,此后劉邦再也沒有召見過薄姬,而是接著寵愛自己的戚夫人和幼子如意。
《老子》中寫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因為不受寵愛,劉邦死后,薄姬才能逃過呂后的魔爪,來到代地與兒子劉恒相見。薄姬劉恒母子倆憑借著自己的政治智慧一次次的躲過了呂后的迫害,最終在呂后死后劉恒被擁立為新帝,薄姬成了天下最尊貴的女人薄太后。
人都有私心,生前享受榮華富貴,死后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夠繼續(xù)享有這份尊榮。兒子劉恒未登基之前就有了王后和后妃,登基后皇后自然由以前的姬妾擔任,兒子的皇后之位不便插手。好在孫子還小,太子妃的人選自己就能做主定下來,現(xiàn)在是太子妃那以后就是皇后,薄太后自己雖然沒有做過皇后,但是現(xiàn)在自己有了權力,必須要為薄氏一族搏一搏。
于是薄太后便從自己的娘家人里選了一位薄氏女做當時的太子劉啟的太子妃,景帝即位后,這個妃子名正言順的就成為了薄皇后,事情正按著薄太后計劃的結果發(fā)展下去。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景帝劉啟礙于祖母的面子封薄氏女做了皇后,可他實在對這個皇后沒什么興趣,導致薄皇后多年膝下無子,等到薄太后下世后,無子無寵的薄皇后就被景帝給廢掉了。皇后被廢,奪位奪嫡大戲正式上演,一些覬覦后位的妃子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二、竇太后——大兒子的皇位必須由小兒子繼承
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后傳于王!蓖蹀o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史記.梁孝王世家》
這位竇太后和她的婆婆薄太后一樣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性,甚至可以說比薄太后更加幸運。她從一個宮女被送往代國,到成為寵姬、生下皇子、被封皇后,甚至在文帝死后,竇太后大權獨攬,可以說步步為營,一路青云直上。
1、上錯花轎嫁對郎。竇太后是趙國人,呂后在世時,竇姬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入宮中服侍太后,后來呂后為了拉攏劉氏宗親,便挑了一批宮女送給各諸侯王,竇姬就在這批宮女之中。由于竇姬是趙國人,在出發(fā)之前她請求主觀遣送的宦官把她送到趙國去,誰知這個宦官拿了錢卻忘了辦事,硬是把竇姬的名冊放到了代國的遣送隊伍里了。竇姬知道后雖然痛哭流涕,但于事無補,只能動身前往代國,誰知到了代國后代王劉恒獨寵竇姬,一連跟她生了一女二男,竇姬的地位一下子尊貴起來。
2、母憑子貴被封后。等到呂后下世,朝內的功臣派和皇族派誅滅諸呂之后,便把代王劉恒擁立為新帝,幸運之神又一次臨幸了竇姬。代王的王后在文帝登基前就病死了,文帝即位數(shù)月之后,先王后生的四個兒子也相繼病逝。這下竇姬生的大兒子劉啟成為了長子,被立為太子,薄太后又說“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后”,于是竇姬便被封為皇后,成為了天下最尊貴的女人。
文帝下世后,太子劉啟即位,竇太后便成為了皇太后,竇太后的小兒子劉武被封梁王,女人都最疼愛小兒子,竇太后對劉武更是百依百順,景帝登基之初并沒有立太子,竇太后便想讓景帝立弟弟劉武為太子,這樣兄弟倆都做皇帝,不偏不倚。
景帝知道母親的這個想法,孝順的他曾在一次家宴之上,趁著母親和弟弟都在便說道“千秋萬歲之后,我要把大位傳給梁王”,梁王雖知皇兄未必出于本心,但聽了這話也很受用,太后更是很開心。
話雖然說出去了,但是兒子當然比弟弟要親,精明的景帝在說出這話的第二年就食言,立了自己的大兒子劉榮為太子,在太子被廢之后,竇太后還是想讓景帝立劉武為太子,但是終究沒能實現(xiàn),竇太后偏愛小兒子,讓景帝加緊了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的步伐。
三、館陶公主——我女兒必須是皇后
長公嫖有女,欲予為妃。栗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景帝,得貴幸,皆過栗姬,栗姬日怨怒,謝長公主,不許。長公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許之。長公主怒,而日讒栗姬短于景帝曰:“栗姬與諸貴人幸姬會,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挾邪媚道。”景帝以故望之!妒酚.外戚世家》
前文說到竇太后生有一女二男,這唯一的女兒便是大名鼎鼎的館陶公主,竇太后雖然偏愛小兒子劉武,對這個唯一的女兒也是寵愛有加,竇太后快要死的時候留下遺詔,將所有的金銀財寶都留給長公主劉嫖,可見館陶公主的地位有多尊貴。
弟弟是皇帝,又有太后母親撐腰,館陶公主在宮中可以說是暢行無阻了。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做父母的都會給自己的孩子做打算,館陶公主要把自己唯一的女兒阿嬌扶上皇后的寶座。既然女兒想要當皇后,現(xiàn)在只能從太子妃入手,只要當上太子妃,那將來的皇后之位便可順理成章的繼承了。
于是她向當時的太子劉榮的母親栗姬伸出了橄欖枝,想要將阿嬌許配給劉榮,然而嫉妒心強的栗姬拒絕了長公主的好意,這讓一向被捧慣了的長公主惱羞成怒,接下來館陶公主做了幾件事,就把劉榮的太子之位給整沒了:
①、與王夫人聯(lián)手。俗話說的好“東邊不亮西邊亮”,栗姬不識抬舉不想跟長公主結親,想結交長公主的人大有人在,劉徹的生母王娡聽說長公主被拒后,立馬向長公主示好,想讓自己的兒子取阿嬌為妻,這樣長公主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我們知道長公主的目標是讓女兒成為皇后,既然劉徹當時不是太子,那就只能把他扶上太子之位,阿嬌才有可能成為皇后。
②、詆毀栗姬。長公主身為景帝的姐姐本就有血緣關系的二人關系親密,又因為館陶公主多次向弟弟進獻美女,景帝對姐姐又多了一份信任與依賴,這就使得館陶公主可以常在宮中圍繞在景帝身邊,她見弟弟的機會自然比身為后妃的栗姬多了很多。因為結親被拒的過節(jié),長公主經(jīng)常在景帝面前說栗姬的壞話,甚至說栗姬詛咒景帝的后妃,這讓本來就不受待見的栗姬更加為景帝所惱恨,對栗姬和劉榮母子的不滿漸漸多了起來。
③、夸贊劉徹。長公主想讓阿嬌做皇后就必須把栗姬劉榮母子拉下馬,把王夫人劉徹母子扶上位,所以她一邊向景帝進讒言詆毀栗姬,一邊向景帝夸贊王夫人的兒子劉徹,三人成虎,慢慢的景帝也覺得劉徹德才兼?zhèn),再加上之前王夫人所說的夢日入懷的讖語,景帝想廢長立幼的想法開始萌發(fā)了。
四、栗姬——沒有政治頭腦的妒婦
這幾年宮斗劇異;鸨慨斂粗娨晞±锖髮m中的那些女人們勾心斗角,滿腹陰謀詭計,我們都不禁感慨歷史中真實的后宮也如電視劇這般風云詭譎嗎?事實上,真實的歷史相比電視劇還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栗姬就是那種沒心機、沒頭腦,活不過第一集的女配。
栗姬原本一出場就拿了一手好牌,結果因為自己的愚蠢,不僅把本能到手的后位推了出去,還斷送了自己兒子的前途,最終抑郁而死,族人被滅,下場悲慘?偨Y下栗姬主要犯了以下幾個錯誤:
第一,拒絕長公主。如果栗姬稍微有點城府和政治頭腦,當長公主來結親時,她就該滿心歡喜的答應下來,這樣一來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更為穩(wěn)固,二來皇后之位唾手可得,三來就算不滿意長公主這門親事,在劉榮帝位穩(wěn)固之后還是可以廢后的嘛,這樣一件穩(wěn)賺不賠的“生意”,就因為栗姬不滿長公主給景帝進獻美女,心中妒火中燒,生生把長公主這個幫手推了出去,成為自己的敵人,這是栗姬的第一步錯棋。
第二,對景帝出言不遜。栗姬應該算是景帝寵愛的第一個妃子,因為劉啟的長子劉榮、次子劉德、三子劉閼都是栗姬所生。而隨著栗姬年長色衰,又因為館陶公主不斷給景帝進獻美女,使得栗姬漸漸失寵,因此栗姬對景帝和館陶公主都心生怨恨。如果這種怒氣只埋在心中,興許還不至于下場悲慘,可是她實在太沒城府不但直接拒絕了長公主,連景帝也照懟不誤。
景帝嘗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者于栗姬,曰:“百歲后,善視之!崩跫豢蠎,言不遜。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fā)也!妒酚.外戚世家》
有一段時間景帝身體不太好,感覺自己大限將至,因為怕呂后誅殺劉氏皇族的悲劇重演,他強撐著身子想把諸皇子都托付給栗姬,希望自己百年之后栗姬能夠善待諸皇子。如果栗姬稍稍動動腦筋,忍忍性子,答應景帝的要求,那劉榮的皇位、栗姬的后位指日可待,然而糊涂的栗姬,非但沒有答應景帝,還出言不遜埋怨了他,景帝便對栗姬徹底失望了,只是礙于當時的病情沒有立即發(fā)作。當景帝病好之后,想起病重托孤時栗姬的態(tài)度,廢太子、誅殺栗氏一族毫不猶豫,栗姬母子的悲慘結局根本原因還是自己造成的。
五、王夫人——為權位離婚有何難
論美人心計,以王娡的手段絕對是笑到最后,活到最后一集的女主。王娡出身不凡,她的母親臧兒是西漢建國時燕王臧荼的孫女,之后因為叛亂臧氏家族被滅,臧兒幸運的成為了漏網(wǎng)之魚,茍且活命。
見識過家族鼎盛時期的臧兒一心想要光復家族往日的榮光,然而她自己命運多舛,第一任丈夫死后,她只能帶著三個孩子再次改嫁,嫁得這兩任丈夫都家境一般,對她光復家族的夢想沒有什么幫助,于是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兩個女兒身上。
臧兒的大女兒就是王娡,本來王娡己經(jīng)嫁給了金王孫為妻,兩人還育有一女,一家三口小日子過得也是其樂融融。不甘心的臧兒有一次帶著一個相士為她的兩個女兒看相,最后相士說“你的兩個女兒都該是貴人”,臧兒一聽立馬心動了,按照目前金王孫家的情況大富大貴肯定是不可能了,只能讓女兒改嫁,所以不顧金家人反對,臧兒強行把女兒王娡接回了家中,并最終順利把女兒送進了當時的太子劉啟的宮中。
要說這王娡也爭氣,而且肯定也是一位美人,到了太子宮中王娡備受寵愛,接連給劉啟生了三女一男,這個男孩就是劉徹。之后臧兒也把二女兒送進了宮里,同樣得到了劉啟的寵愛,連生四子,臧兒簡直高興壞了,更出人意料的是王娡通過自己的手段成功封后,自己的兒子也坐上了太子之位,臧氏家族的往日榮光終于光復了,王娡能達到目的的確不似一般人,她下了這三步棋對她之后的人生至關重要:
其一,聽母親的話拋夫棄女。當初臧兒只憑相士的一句話,就要女兒離開金王孫,雖說這個母親是強勢了點,但是要改嫁也必須征得王娡的同意,而之后王娡到太子宮中一沒哭二沒鬧,而是和太子劉啟夫妻二人你儂我儂,狂生孩子,說明王娡這個人絕對把權勢看的比感情重要,才能狠心的拋夫棄女,不顧金王孫的挽留,堅決斷情。
其二,很識時務的攀附長公主。在長公主被栗姬拒絕,又向王娡提出想結親的想法后,有政治頭腦的王娡立即答應了下來。和長公主結交,王娡的上位之路增加了一個大大的砝碼,兩個聰明女人的聯(lián)手,對劉徹太子之位推波助瀾的作用大大增強,先是長公主在景帝面前常常詆毀栗姬,夸贊劉徹。王娡這邊也沒閑著,很快她又做了一件事,給了栗姬致命一擊。
其三,暗中派人在前朝觸怒景帝。在景帝給栗姬托孤事件之后,景帝對栗姬是失望至極,對其深為怨恨,王娡看出景帝對栗姬的厭惡,趁著景帝怒氣未消,王娡暗中派人催促大臣請求景帝立栗姬為后,在大行官將此事上報之后,景帝大怒,他以為是栗姬在背后搞的鬼,于是處死了這名大行官,廢黜了太子,栗姬抑郁而死。沒過多長時間,景帝就立王娡為后,劉徹為太子,至此王娡劉徹母子在奪嫡大戰(zhàn)中大獲全勝。
一件事情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薄太后想讓薄氏一族永享榮華富貴,便讓孫子劉啟封薄氏女為后,結果薄皇后因無寵無子成了大漢第一廢后;竇太后想要讓小兒子劉武當皇帝卻加速了景帝立太子的步伐;對后位和太子之位信心十足的栗姬,卻遭到了館陶公主和王娡的聯(lián)手反擊,最終一敗涂地,劉徹的登基之位也稱得上是步步驚心了,這場漢宮里的美人心計著實精彩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