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1月8日,江蘇新軍第九鎮(zhèn)于秣陵關誓師起義,控制鎮(zhèn)江,京口副都統(tǒng)載穆在交接完繳械手續(xù)后,回家自盡。(載穆是胤禵的五世孫)
1911年11月9日,福州起義軍攻占滿城,福州將軍樸壽、閩浙總督松壽二人自盡。
1911年11月27日,入川平定保路運動的湖北新軍在資中起義,四川總督端方被處斬。
1911年12年10日,湖北起義軍圍攻荊州的八旗兵,荊州左翼副都統(tǒng)恒齡自盡。
1911年12月22日,成都軍政府抓獲前四川總督趙爾豐,將其處斬。
1912年1月8日,伊犁起義軍攻占惠遠城,伊犁將軍志銳拒降,被處斬。
除了以上這些,一些低級別的漢人官員也有自殺的。比如甘肅提法使張義,他恰好在辛亥革命期間調(diào)任四川,經(jīng)過乾州時,碰上的了新軍起義,驚恐之中,張義投井自盡;最可悲的是一個叫楊立潮的知縣。當時他已經(jīng)有六十多歲了,辛亥革命時剛剛調(diào)任華縣知縣不久。這個很博學,但卻一腦子忠君愛國思想的人。先是在革命之后,逃到甘露寺避禍。后來聽聞大清滅亡后,多次想要自盡成仁,但每一次都身旁人所救。直到有一天,他在沒人的時候終于上吊自殺了。
準確的說,這些人自殺或被殺時,清朝還沒有正式滅亡,不過也差不多了。通過對這些殉國者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督撫一級的十二人中,有九位都是滿人。而那三位被殺或自殺的漢人督撫,陸鐘琦和馮汝骙是由于山西和江西起義較早,清朝滅亡態(tài)勢未顯,有害怕朝廷追究,畏罪自殺的嫌疑(高曉松說陸鐘琦是死于亂軍之中)。
而在1911年11月5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宣布反正,并在革命黨的擁立下出任都督后,各省的漢人督撫就開始紛紛效法,或主動反正,或被動配合,而不再是畏罪潛逃或自殺了。至于四川總督趙爾豐,他是因為在保路運動時手染鮮血過多,所以被人民處斬了,死的活該。
等到清朝正式滅亡之后,滿人混吃等死,乞求袁世凱保他們的一條活命。至于漢人官員,大致分成了五派。首先是三派推翻清政府的漢人官員:
第一派:北洋新軍系統(tǒng)。這一派以內(nèi)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首,是當時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但從收復漢口、漢陽之后就不再忠于清朝。是清朝滅亡的最大收益群體。
第二派:清朝舊軍系統(tǒng)。這一派以張勛和姜桂題為代表。他們手握重兵,對革命黨仇視,但在是否維護清帝權威這方面,屬于墻頭草見風倒,與北洋新軍共進退。
第三派:清朝的文官派。這一派以廣西巡撫沈秉堃、安徽巡撫朱家寶、江蘇巡撫程德金等人為首。他們對滿人的政策十分不滿,辛亥革命后,屬于主動附和革命。
以上三派都是實權派,要么手握重兵,要么控制了各級衙門,有很高的威望。清朝被推翻之后,他們大多數(shù)都混的還可以。哪怕是不當官了,在民國依然是紳士名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比如辛亥革命時期的江蘇巡撫程德全,他屬于立憲派代表。他一開始是想維護清王朝的,但無奈載灃這些人,實在是無可救藥,程德全只得另謀生路,與革命黨展開合作,還被革命黨推舉為江蘇都督,繼而宣布江蘇獨立,脫離了清朝。二次革命后,國內(nèi)政局換亂,程德全對政局深感無能為力,便脫離政壇,終日吃齋誦佛。后來還在常州剃頭出家,于1930年去世。(安葬于蘇州寒山寺)
除了以上三派官員之外,原本作為清朝統(tǒng)治機器一部分,即各省咨議局,也是推倒清朝的巨大推手。這些人普遍地同情或參加革命,更有甚者,很多人直接就是地方反清革命的組織者和領導人。為清廷殉國的幾乎沒有,選擇跟革命黨合作的卻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張謇,他作為清朝的狀元,主動倒清,據(jù)稱是退位詔書的起草者。后來對政治失望,開始投身實業(yè)和教育,為國家民族作出了長遠的貢獻。
還有著名的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他也是科舉出生,考取過進士,當過翰林院編修。但是他對腐朽的清朝恨之入骨,因此早早的就加入了同盟會,參與倒清事業(yè)。清朝覆滅之后,他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后來還坐過南京國民政府的大學院院長、司法部長和監(jiān)察院長等職。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
除了以上三派推倒清朝的官員之外,另外還有兩派群體。分別是擁護清室的遺老遺少派,明哲保身的混吃等死派。
先說遺老遺少派,這些人以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為代表。他們的理念是抱殘守缺,混沌度日,整天就盤算著推倒民國,擁立宣統(tǒng)重新復位。比如說王士珍,他雖然是北洋系的元老之一,但是他只效忠于清朝。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后,他就不愿意北洋系的老哥們混了。后來張勛復辟時,王士珍還是帶路黨,主動授意給九門都督打開北京九門,放辮子軍進城。等到復辟失敗之后,王士珍屁事沒有,居然還當了國務總理。后來雖然隱退了,但只要是軍閥混戰(zhàn),比如直皖戰(zhàn)爭、直奉戰(zhàn)爭,他都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居中調(diào)停,面子大的不得了。甚至于北伐軍占領北京后,王士珍還是各方實勢力都拉攏的對象。真可謂是哪朝哪代都是爺……
王士珍命好,他剛好死在溥儀投日之前。否則真不知道會鬧出什么幺蛾子!而那些跟王士珍抱著同樣想法,卻晚死了幾年的遺老遺少,就沒有那么好命了。比如說幫助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的五個敗類:鄭孝胥、羅振玉、臧式毅、熙洽和張景惠,這里面除了張景惠是純粹的墻頭草之外,其余四個全是整天做著恢復大清美夢的老頑固。
他們在民國混的其實還可以,但就是腦子缺根弦。整天就想著借助外部勢力,比如日本人的勢力,恢復大清的江山。然再借助其它列強力量的,跟日本抗衡。接著再周轉(zhuǎn)于各個列強之間,發(fā)展勢力,最后進兵中原,推倒民國,恢復大清在中國的統(tǒng)治。
于是日本人一忽悠,他們就全上了賊船。結(jié)果后來幫助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后才發(fā)現(xiàn)被日本人給坑了。原來日本人是打算搞共和制,他們擁立的溥儀去東北,不是皇帝,而是元首。這四個遺老遺少跟日本人好說歹說之后,日本方面才同意讓溥儀登基稱帝。然而登基之后,實際操控者仍然還是日本人。包括溥儀在內(nèi),這四個賣國賊都是有名無實的傀儡。五人之中的羅振玉和熙洽羞愧難當,惶惶不可終日,自知犯了賣國的大罪。
后來羅振玉和鄭孝胥早死,逃過了后來人民對他們的審判,而臧士毅、熙洽這兩個賣國的遺老遺少則死在了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受到了他們身為賣國賊應有的懲罰。◤埦盎葸@個墻頭草也死在了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
除了這幾個敗類之外,還有比他們更敗類的存在。比如前清陸軍大臣鐵良、末代恭親王溥偉等人。他們的可惡在于,明知道勾結(jié)日本是賣國,卻還義無反顧的跟日本合作,終日就在盤算怎么恢復大清。
比如說鐵良,他在清朝滅亡后,就一天都沒有消停過。以“遺老”身份在青島、大連、天津等地,積極參與清帝復辟活動,后來參與了日本人挾持溥儀到東北的計劃,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而溥偉這個人,比鐵良還渣。他在光緒皇帝死后本來很有希望繼位,結(jié)果沒能如愿,讓他一直耿耿于懷。清朝滅亡后,溥偉就一直勾結(jié)日本人,在東北搞滿蒙獨立運動,妄圖將滿蒙從中國分離,后來被北洋政府鎮(zhèn)壓。九一八事變之后,溥儀之所以會去東北,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誘導溥偉,別有用心的安排他在沈陽祭陵。溥儀害怕日本人選定溥偉,就不顧長輩的勸解,跑去了東北。等到溥儀繼位后,他就對溥偉各種打壓,既不給他官做,也不給他錢花,就把他晾著。最后溥偉憋屈的死在了一個旅館里。
最后就是明哲保身型的官員了。這些人中既有漢族官員,也有滿人官員,還有宗室成員。以前清湖廣總督瑞澄、新軍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溥儀的叔叔載濤為代表。他們既不給民國政府效力,也不從事復辟大清的事業(yè),有的老老實實活完下半生,有的活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后,為建設民主共和的國家而奮斗。
先說瑞澄和張彪,他們兩人在武昌起義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面,對鎮(zhèn)壓革命黨很賣力。后來瑞澄因為清廷要治他棄城而逃的罪,他就乘坐海軍的軍艦逃到了上海,后來又逃到了日本。一直到清帝退位后,才返回上海,后來病死于上海。
張彪則是在清帝退位后,卸職東渡日本。后來民國建立之后,回國被政府聘為高等顧問,授予陸軍中將銜。再之后隱居于天津,并在天津日租界地置田二十畝,修建花園住宅。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北上和談時,他就是住在張彪的府上。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后,張彪邀請溥儀和婉蓉到自己府上暫住。每日清晨,他都要親自灑掃庭院,以盡所謂的“事君”之道。后來張彪病死于天津,黎元洪在給張彪送終時,哭的稀里嘩啦。
再說溥儀的叔叔,有濤貝勒之稱的載濤。他是溥儀的七叔,屬于近支皇族。清朝滅亡后,載濤基本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溥儀在東北當上偽滿洲國皇帝后,載濤明確表示不躺溥儀那個渾水。溥儀就派人跟他說,你都破產(chǎn)了(載濤因為經(jīng)營不善,清朝滅亡不久后就破產(chǎn)了,曾經(jīng)還在德勝門外面擺過地攤),還是來東北跟我混吧,被載濤當即拒絕。并且載濤還回信給溥儀,說我不跟日本人干事,愿意你也不要給日本人作數(shù)。如果你繼續(xù)做賣國賊,我就跟你斷絕來往。
后來日本人占了北平后,讓大漢奸王揖唐專門去請他出山合作,也被他拒絕了,載濤很坦白的說,求你們放過我吧,您那豪華的小轎車我可坐不起,我自己的小破自行車騎慣了,比較舒適自在。然后就繼續(xù)做自己的小本買賣,不摻和政治上的事。說實話,以載濤的身份能做到這一步,確實挺不容易的。
總的來說,清朝滅亡后的官員結(jié)局,要按時間線和官員的職務來劃分。如果是手握實權,尤其是軍權的官員,大多數(shù)都在民國混的順風順水。如果是閑差,那基本上就沒人搭理了。臉皮稍微厚一點的,會巴結(jié)民國的官員給自己謀個一官半職。臉皮薄的就退出政壇,選擇隱居生活。因此用一句話總結(jié)就是:民國建立后,前清的漢人官員只要不是刻意與民國對抗,大多都能安度晚年。甚至很多官員改頭換臉,直接就當上了民國的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