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立憲失敗,加上革命黨如火如荼,最終在袁世凱的調(diào)停也可以說是威逼利誘之下,最后滅亡了。但是清朝的大臣們都去哪兒了呢,猥員長認為有這么幾種結(jié)局。

第一種是跟隨袁世凱成為了北洋新貴。清王朝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和革命黨的壓力下,清帝選擇了退位,一大批能臣跟隨袁世凱這個新的大總統(tǒng)開始了北洋的任職。當張之洞這樣忠于大清的一輩能臣落幕,留戀清朝的人可能早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起碼漢臣之中少有為清朝殉國的。著名的北洋三杰更是才剛剛拉開了他們?nèi)松木什糠,所以甭管是清朝還是民國,只要有本事,在那兒都吃的開。

第二種悄然等待復辟。雖然民國了,但是清遜帝畢竟還在紫禁城里住著呢,所以給了保守派復辟的可能。北洋軍閥張勛就是其中之一,他利用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率領辮子軍開進北京城,領導復辟。他不僅自己復辟給自己封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等大官,同時還大加封賞清朝曾經(jīng)賦閑在家的前清遺老,數(shù)量不在少數(shù)。雖然張勛復辟是場徹頭徹尾的鬧劇,但是依然有人和他一起鬧,著名的維新派守舊大臣康有為就在其中。而滿人更加居多。當然啦,最后張勛復辟僅僅十二天就宣告結(jié)束。復辟失敗后張勛一頭扎進天津租界不出來,其他人自然從哪兒來回哪兒去了,也有部分人陪著遜帝溥儀去了偽滿洲國任職。

第三種則是真正賦閑在家不聞不問。最典型的一定要數(shù)清朝最后一個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他曾經(jīng)留過洋,在慈禧死后一度成為清王朝實際掌舵人,但是最終也沒有力挽狂瀾,擋不住歷史的車輪。清帝遜位之后,他遍賦閑家中再不拋頭露面。即便是張勛大張旗鼓搞復辟的時候依然深入簡出,不參與其中。等遜帝溥儀要去長春做偽滿洲國皇帝的時候,載灃不僅未隨他去,甚至還勸溥儀也不要去,當然一心想當皇帝的溥儀最后還是去了。

清朝滅亡最慘的地方是居然沒有朝臣為清朝殉國,要知道被儒家思想浸染的大臣都有以身殉國的先例。就算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也有很多人為它或以身殉國或歸隱山林,但是清朝可就沒這個待遇了。不論滿漢大臣,都沒有,看來清朝已經(jīng)徹底失去人心了。

最佳貢獻者
2

從武昌起義到宣統(tǒng)退位,中間有四個月的混亂期。因此在清朝滅亡的前后,官員的結(jié)局也是不一樣的。首先是宣統(tǒng)退位之前,由于清政府在理論上還沒有完蛋,因此各省督撫一級的官員還沒有意識到清朝將會完蛋。多有為清室殉國的情況。在面對起義軍或者新軍沖擊時,清朝省級官員自盡或拒降被殺的有十二人。按照自殺和被殺的時間排序:

1911年10月24日:西安起義軍攻占滿城,西安將軍文瑞、西安副都統(tǒng)承燕、克蒙額三人自盡身亡。

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軍起義,控制了省府太原,山西巡撫陸鐘琦被殺。(陸鐘琦是高曉松外婆的爺爺)

1911年10月31日,江西新軍起義,控制了省府南昌,江西巡撫馮汝骙自盡。

1911年11月8日,江蘇新軍第九鎮(zhèn)于秣陵關誓師起義,控制鎮(zhèn)江,京口副都統(tǒng)載穆在交接完繳械手續(xù)后,回家自盡。(載穆是胤禵的五世孫)

1911年11月9日,福州起義軍攻占滿城,福州將軍樸壽、閩浙總督松壽二人自盡。

1911年11月27日,入川平定保路運動的湖北新軍在資中起義,四川總督端方被處斬。

1911年12年10日,湖北起義軍圍攻荊州的八旗兵,荊州左翼副都統(tǒng)恒齡自盡。

1911年12月22日,成都軍政府抓獲前四川總督趙爾豐,將其處斬。

1912年1月8日,伊犁起義軍攻占惠遠城,伊犁將軍志銳拒降,被處斬。

除了以上這些,一些低級別的漢人官員也有自殺的。比如甘肅提法使張義,他恰好在辛亥革命期間調(diào)任四川,經(jīng)過乾州時,碰上的了新軍起義,驚恐之中,張義投井自盡;最可悲的是一個叫楊立潮的知縣。當時他已經(jīng)有六十多歲了,辛亥革命時剛剛調(diào)任華縣知縣不久。這個很博學,但卻一腦子忠君愛國思想的人。先是在革命之后,逃到甘露寺避禍。后來聽聞大清滅亡后,多次想要自盡成仁,但每一次都身旁人所救。直到有一天,他在沒人的時候終于上吊自殺了。

準確的說,這些人自殺或被殺時,清朝還沒有正式滅亡,不過也差不多了。通過對這些殉國者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督撫一級的十二人中,有九位都是滿人。而那三位被殺或自殺的漢人督撫,陸鐘琦和馮汝骙是由于山西和江西起義較早,清朝滅亡態(tài)勢未顯,有害怕朝廷追究,畏罪自殺的嫌疑(高曉松說陸鐘琦是死于亂軍之中)。

而在1911年11月5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宣布反正,并在革命黨的擁立下出任都督后,各省的漢人督撫就開始紛紛效法,或主動反正,或被動配合,而不再是畏罪潛逃或自殺了。至于四川總督趙爾豐,他是因為在保路運動時手染鮮血過多,所以被人民處斬了,死的活該。



等到清朝正式滅亡之后,滿人混吃等死,乞求袁世凱保他們的一條活命。至于漢人官員,大致分成了五派。首先是三派推翻清政府的漢人官員:

第一派:北洋新軍系統(tǒng)。這一派以內(nèi)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首,是當時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但從收復漢口、漢陽之后就不再忠于清朝。是清朝滅亡的最大收益群體。

第二派:清朝舊軍系統(tǒng)。這一派以張勛和姜桂題為代表。他們手握重兵,對革命黨仇視,但在是否維護清帝權威這方面,屬于墻頭草見風倒,與北洋新軍共進退。

第三派:清朝的文官派。這一派以廣西巡撫沈秉堃、安徽巡撫朱家寶、江蘇巡撫程德金等人為首。他們對滿人的政策十分不滿,辛亥革命后,屬于主動附和革命。

以上三派都是實權派,要么手握重兵,要么控制了各級衙門,有很高的威望。清朝被推翻之后,他們大多數(shù)都混的還可以。哪怕是不當官了,在民國依然是紳士名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比如辛亥革命時期的江蘇巡撫程德全,他屬于立憲派代表。他一開始是想維護清王朝的,但無奈載灃這些人,實在是無可救藥,程德全只得另謀生路,與革命黨展開合作,還被革命黨推舉為江蘇都督,繼而宣布江蘇獨立,脫離了清朝。二次革命后,國內(nèi)政局換亂,程德全對政局深感無能為力,便脫離政壇,終日吃齋誦佛。后來還在常州剃頭出家,于1930年去世。(安葬于蘇州寒山寺)



除了以上三派官員之外,原本作為清朝統(tǒng)治機器一部分,即各省咨議局,也是推倒清朝的巨大推手。這些人普遍地同情或參加革命,更有甚者,很多人直接就是地方反清革命的組織者和領導人。為清廷殉國的幾乎沒有,選擇跟革命黨合作的卻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張謇,他作為清朝的狀元,主動倒清,據(jù)稱是退位詔書的起草者。后來對政治失望,開始投身實業(yè)和教育,為國家民族作出了長遠的貢獻。

還有著名的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他也是科舉出生,考取過進士,當過翰林院編修。但是他對腐朽的清朝恨之入骨,因此早早的就加入了同盟會,參與倒清事業(yè)。清朝覆滅之后,他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后來還坐過南京國民政府的大學院院長、司法部長和監(jiān)察院長等職。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



除了以上三派推倒清朝的官員之外,另外還有兩派群體。分別是擁護清室的遺老遺少派,明哲保身的混吃等死派。

先說遺老遺少派,這些人以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為代表。他們的理念是抱殘守缺,混沌度日,整天就盤算著推倒民國,擁立宣統(tǒng)重新復位。比如說王士珍,他雖然是北洋系的元老之一,但是他只效忠于清朝。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后,他就不愿意北洋系的老哥們混了。后來張勛復辟時,王士珍還是帶路黨,主動授意給九門都督打開北京九門,放辮子軍進城。等到復辟失敗之后,王士珍屁事沒有,居然還當了國務總理。后來雖然隱退了,但只要是軍閥混戰(zhàn),比如直皖戰(zhàn)爭、直奉戰(zhàn)爭,他都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居中調(diào)停,面子大的不得了。甚至于北伐軍占領北京后,王士珍還是各方實勢力都拉攏的對象。真可謂是哪朝哪代都是爺……



王士珍命好,他剛好死在溥儀投日之前。否則真不知道會鬧出什么幺蛾子!而那些跟王士珍抱著同樣想法,卻晚死了幾年的遺老遺少,就沒有那么好命了。比如說幫助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的五個敗類:鄭孝胥、羅振玉、臧式毅、熙洽和張景惠,這里面除了張景惠是純粹的墻頭草之外,其余四個全是整天做著恢復大清美夢的老頑固。

他們在民國混的其實還可以,但就是腦子缺根弦。整天就想著借助外部勢力,比如日本人的勢力,恢復大清的江山。然再借助其它列強力量的,跟日本抗衡。接著再周轉(zhuǎn)于各個列強之間,發(fā)展勢力,最后進兵中原,推倒民國,恢復大清在中國的統(tǒng)治。

于是日本人一忽悠,他們就全上了賊船。結(jié)果后來幫助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后才發(fā)現(xiàn)被日本人給坑了。原來日本人是打算搞共和制,他們擁立的溥儀去東北,不是皇帝,而是元首。這四個遺老遺少跟日本人好說歹說之后,日本方面才同意讓溥儀登基稱帝。然而登基之后,實際操控者仍然還是日本人。包括溥儀在內(nèi),這四個賣國賊都是有名無實的傀儡。五人之中的羅振玉和熙洽羞愧難當,惶惶不可終日,自知犯了賣國的大罪。

后來羅振玉和鄭孝胥早死,逃過了后來人民對他們的審判,而臧士毅、熙洽這兩個賣國的遺老遺少則死在了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受到了他們身為賣國賊應有的懲罰。◤埦盎葸@個墻頭草也死在了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


除了這幾個敗類之外,還有比他們更敗類的存在。比如前清陸軍大臣鐵良、末代恭親王溥偉等人。他們的可惡在于,明知道勾結(jié)日本是賣國,卻還義無反顧的跟日本合作,終日就在盤算怎么恢復大清。

比如說鐵良,他在清朝滅亡后,就一天都沒有消停過。以“遺老”身份在青島、大連、天津等地,積極參與清帝復辟活動,后來參與了日本人挾持溥儀到東北的計劃,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而溥偉這個人,比鐵良還渣。他在光緒皇帝死后本來很有希望繼位,結(jié)果沒能如愿,讓他一直耿耿于懷。清朝滅亡后,溥偉就一直勾結(jié)日本人,在東北搞滿蒙獨立運動,妄圖將滿蒙從中國分離,后來被北洋政府鎮(zhèn)壓。九一八事變之后,溥儀之所以會去東北,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誘導溥偉,別有用心的安排他在沈陽祭陵。溥儀害怕日本人選定溥偉,就不顧長輩的勸解,跑去了東北。等到溥儀繼位后,他就對溥偉各種打壓,既不給他官做,也不給他錢花,就把他晾著。最后溥偉憋屈的死在了一個旅館里。



最后就是明哲保身型的官員了。這些人中既有漢族官員,也有滿人官員,還有宗室成員。以前清湖廣總督瑞澄、新軍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溥儀的叔叔載濤為代表。他們既不給民國政府效力,也不從事復辟大清的事業(yè),有的老老實實活完下半生,有的活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后,為建設民主共和的國家而奮斗。

先說瑞澄和張彪,他們兩人在武昌起義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面,對鎮(zhèn)壓革命黨很賣力。后來瑞澄因為清廷要治他棄城而逃的罪,他就乘坐海軍的軍艦逃到了上海,后來又逃到了日本。一直到清帝退位后,才返回上海,后來病死于上海。

張彪則是在清帝退位后,卸職東渡日本。后來民國建立之后,回國被政府聘為高等顧問,授予陸軍中將銜。再之后隱居于天津,并在天津日租界地置田二十畝,修建花園住宅。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北上和談時,他就是住在張彪的府上。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后,張彪邀請溥儀和婉蓉到自己府上暫住。每日清晨,他都要親自灑掃庭院,以盡所謂的“事君”之道。后來張彪病死于天津,黎元洪在給張彪送終時,哭的稀里嘩啦。



再說溥儀的叔叔,有濤貝勒之稱的載濤。他是溥儀的七叔,屬于近支皇族。清朝滅亡后,載濤基本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溥儀在東北當上偽滿洲國皇帝后,載濤明確表示不躺溥儀那個渾水。溥儀就派人跟他說,你都破產(chǎn)了(載濤因為經(jīng)營不善,清朝滅亡不久后就破產(chǎn)了,曾經(jīng)還在德勝門外面擺過地攤),還是來東北跟我混吧,被載濤當即拒絕。并且載濤還回信給溥儀,說我不跟日本人干事,愿意你也不要給日本人作數(shù)。如果你繼續(xù)做賣國賊,我就跟你斷絕來往。

后來日本人占了北平后,讓大漢奸王揖唐專門去請他出山合作,也被他拒絕了,載濤很坦白的說,求你們放過我吧,您那豪華的小轎車我可坐不起,我自己的小破自行車騎慣了,比較舒適自在。然后就繼續(xù)做自己的小本買賣,不摻和政治上的事。說實話,以載濤的身份能做到這一步,確實挺不容易的。



總的來說,清朝滅亡后的官員結(jié)局,要按時間線和官員的職務來劃分。如果是手握實權,尤其是軍權的官員,大多數(shù)都在民國混的順風順水。如果是閑差,那基本上就沒人搭理了。臉皮稍微厚一點的,會巴結(jié)民國的官員給自己謀個一官半職。臉皮薄的就退出政壇,選擇隱居生活。因此用一句話總結(jié)就是:民國建立后,前清的漢人官員只要不是刻意與民國對抗,大多都能安度晚年。甚至很多官員改頭換臉,直接就當上了民國的高官。

3

辮子大帥張勛

清朝滅亡前,張勛曾經(jīng)被封為云南總督,甘肅總督,但是張勛都沒去上任,日俄戰(zhàn)爭以后去了奉天,節(jié)制東北三省軍務。接著從東北又給調(diào)到江南,總統(tǒng)江防各軍軍務,官封江南提督。

武昌起義以后,張勛曾經(jīng)帶軍在雨花臺打敗起義的新軍。被封為兩江總督。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以后,袁世凱還派人去慰勞過張勛,大概是因為張勛手里還有兵的緣故。袁世凱準備稱帝之前,為了哄住張勛,說要給張勛一大堆官職,包括什么定武上將軍、江北鎮(zhèn)撫使、長江巡閱使、江蘇都督、安徽督軍。

結(jié)果袁世凱稱帝以后,張勛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而且要求袁世凱優(yōu)待清朝皇室,保護好故宮。

袁世凱死了以后,各省有想復辟滿清皇室的,群集徐州,推舉張勛為盟主。然后張勛帶著這群人領兵北上,復辟清朝,還讓宣統(tǒng)皇帝下了一道復辟諭旨,前清的各類部院大臣還在者,都一一招致麾下,官復原職,搞得有模有樣的樣子,張勛自己做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這時候是1917年。

結(jié)果這道諭旨下了以后,根本沒有響應的,接著北洋軍系的段祺瑞,在京畿馬廠誓師,要討伐張勛,稱之為逆賊,段祺瑞還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fā)出討伐張勛的通電。然后討逆軍攻入北京,趕走張勛恢復共和。馮國璋任總統(tǒng),段祺瑞任總理。

討逆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張勛曾經(jīng)帶軍與之作戰(zhàn),但是沒打過,張勛本人聯(lián)絡了荷蘭使館,荷蘭使館派人偷偷把張勛接走了。張勛先是在荷蘭使館躲了一陣子,然后逃到天津。

從復辟失敗以后,張勛一直住在天津,1923年9月12日,張勛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溥儀小皇帝還煞有介事地賜謚“忠武”。


張勛也是個好色之徒,號稱一妻十妾,喜歡在女人身體上睡覺,還被帶過綠帽子。他到天津以后,可能是人老了,他的三姨太王克琴跟他的馬夫好上了,還好馬夫頭腦還行,裝瘋賣傻逃出張府,跟三姨太終成眷屬。

張勛跟張作霖是兒女親家,張作霖的四女兒嫁給了張勛的長子,但是沒等成婚兩個大帥都掛了,最后是張學良把自己的妹妹嫁出去的。

末代內(nèi)務府大臣陸潤庠

陸潤庠在光緒朝就做了體仁閣大學士,內(nèi)務府大臣,軍機大臣。宣統(tǒng)皇帝繼位后,因病休假,宣統(tǒng)三年官復內(nèi)務府大臣。宣統(tǒng)皇帝遜位以后,隆裕太后著他領頭跟袁世凱洽談優(yōu)待條件一事,還加封他為太保。接著讓他接管光緒皇帝陵墓崇陵的工程,并加封太傅。

張勛想復辟的時候,他害怕引禍上身,持反對意見。等到事情急了,陸潤庠常躲到大內(nèi)侍衛(wèi)的房子里,還隨身帶著殮服,覺得真的復辟了自己可能會死在皇宮里。

陸潤庠1915年病死。

陸潤庠是清朝第一百零一名狀元,是同治朝最后一位狀元。這家伙非常保守,反對留學生出國留學,特別是學法律。

不過此人書法倒是不錯,畢竟是得過狀元的,晚晴取士,書法好是加分項。

4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fā)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zhèn)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nèi),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fā)布退位詔書。至此,延續(xù)了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jié)。清王朝在宣統(tǒng)三年( 1911) 覆滅,固然因革命的沖擊所致。但是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義后迅速土崩瓦解?

茅海建認為:清朝的滅亡完全是內(nèi)部的崩潰。在中央,內(nèi)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絕對不忠于清朝;在地方,廣西巡撫沈秉堃、安徽巡撫朱家寶、江蘇巡撫程德金等人是主動革命。作為清朝統(tǒng)治機器一部分——各省咨議局,普遍地同情或參加革命,許多人就是地方反清革命的組織者和領導人。作為清朝統(tǒng)治機器最重要部分的軍隊多有反叛,尤其是新軍,在鎮(zhèn)(師)、協(xié)(旅)兩級的高級軍官中,忠清和殉清的幾乎沒有,叛清的卻大有人在。在上海進行南北議和的南方人士,如伍廷芳、趙鳳昌,都曾是清朝官員。張謇作為清朝狀元,主動倒清,據(jù)稱是退位詔書的起草者,這在明朝是不能想象的。

清朝遺老纂修的《清史稿》則直接歸罪于地方督撫,謂:

“鄂變猝起,瑞澂遽棄城走,當國優(yōu)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撫遂先后皆不顧,走者走,變者變,大勢乃不可問矣!

面對武昌起義后的革命風潮,各省督撫如何應對? 這里主要考察武昌起義時各省在職督撫的態(tài)度,因為之后新任的督撫實際上多未到任或任職時間極為短暫,對大局無關緊要。當時在職督撫共計 24 人,其反應大致可以分為六種類型。

( 一) 棄城革職。湖廣總督瑞澂與湖南巡撫余誠格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 二) 光復后去職。在革命光復之后自動去職的督撫有 5 位: 護理陜西巡撫錢能訓、云貴總督李經(jīng)羲、貴州巡撫沈瑜慶、浙江巡撫增韞、兩廣總督張鳴岐。

( 三) 反正獨立。由清朝巡撫搖身一變?yōu)楦锩姸级秸哂腥? 江蘇程德全、廣西沈秉堃、安徽朱家寶。

( 四) 自殺與被殺。光復后自殺的督撫有江西巡撫馮汝骙和閩浙總督松壽,被革命軍殺死的督撫有山西巡撫陸鐘琦和署理四川總督趙爾豐。

( 五) 托病解職。因見大勢已去,托病奏請開缺,而被清廷允準解職的督撫有六位: 陜西巡撫楊文鼎、河南巡撫寶棻、山東巡撫孫寶琦、兩江總督張人駿、直隸總督陳夔龍、黑龍江巡撫周樹模。

( 六) 清帝退位后去職。有四位督撫堅持到清帝退位之后去職: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吉林巡撫陳昭常、陜甘總督長庚、新疆巡撫袁大化。

據(jù)李細珠教授研究,民初軍閥主要是清末新軍將領,而不是地方督撫。進入民國以后,前清督撫大都步入遺老行列,而新軍將領則在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異;钴S。從辛亥鼎革之際獨立各省都督任職背景統(tǒng)計分析,便可略見其端倪。

在各省光復后任職都督的 27 人中,有 14 人來自新軍官員,包括新軍統(tǒng)制、協(xié)統(tǒng)、標統(tǒng)、管帶及教官等,占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另有革命黨人即職業(yè)革命者 5 人; 舊官僚包括巡撫、布政使、提督 5 人; 立憲派包括 3 位諮議局議長,均占少數(shù)。 可見新軍勢力的強大。新軍勢力在清末新政中崛起,成為清朝中央與地方政府難以控制的政治力量,從軍人干政演變?yōu)槊駠鴷r期的軍閥政治,也就順理成章。有點匪夷所思的是,編練新軍本是清末新政的重要舉措,但在辛亥革命中,新軍是推動各省獨立的主力軍,終歸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這是清廷新政之初所始料不及的。種豆得瓜,歷史的奧秘確實耐人尋味。

參考文獻:

茅海建:《晚清許多官員為什么選擇叛清》

李細珠:《辛亥鼎革之際地方督撫的出處抉擇———兼論清末“內(nèi)外皆輕”權力格局的影響》

5

滿清舊大臣大多都混得不錯,很多都在北洋政府中擔任高官。當然滿清皇親國戚都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漢族大臣并沒有受太大影響。下面列舉一些在民國依然風光的滿清舊臣。

袁世凱,清朝時擔任直隸總督、軍機大臣、內(nèi)閣總理大臣,民國時擔任大總統(tǒng)。

徐世昌,清朝時擔任尚書、東三省總督、軍機大臣,民國時擔任大總統(tǒng)。

張作霖,清朝時候為奉天巡防營統(tǒng)領,民國時候為東三省巡閱使、北洋政府海陸空大元帥。

段祺瑞 ,清朝時候為副都統(tǒng)、江北提督,民國時為國務總理。

馮國璋,清朝時候為副都統(tǒng)、陸軍部軍咨處正使,民國時候為大總統(tǒng)。

李經(jīng)羲,清朝時是云貴總督,民國時擔任內(nèi)閣總理。

錢能訓,清朝時是翰林、御史、巡撫,民國時擔任內(nèi)閣總理。

岑春煊,民國時是四川總督、兩廣總督,民國時擔任廣東護法軍政府主席總裁。

陸榮廷,清朝時候是廣西提督,民國時候是廣西都督。

程德全,清朝時候是江蘇巡撫,民國時候是江蘇都督。

周數(shù)模,清朝時候為黑龍江巡撫,民國時候擔任袁世凱政府平政院院長。

丁振鐸,清朝時候為廣西巡撫、云貴總督,民國時擔任袁世凱總統(tǒng)府參政、審計院院長兼大總統(tǒng)高級顧問。

薩鎮(zhèn)冰,清朝時候為海軍統(tǒng)制(總司令),民國時候是海軍總長。

楊士琦,清朝時候為郵傳部長,民國時候為政事堂左丞(相當于副總理)。

蔭昌(滿族),清朝時為陸軍大臣,民國時為袁世凱總統(tǒng)府高等顧問、參謀總長。

袁世凱喜歡任用清朝舊官僚。袁世凱解散國會后,于1914年5月成立了參政院,代行議會職責。參政院大多數(shù)成員都是滿清舊官僚。第二任參政院院長是乾隆五世孫愛新覺羅溥倫。

6

謝邀。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內(nèi)部迅速崩潰,1912年,隨著一紙退位詔書,清朝成為歷史。

由于清朝滅亡得太快,而且沒有經(jīng)過大規(guī)模地對抗,大臣們的結(jié)局,也隨著自己的選擇而不同,悅史君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可以管中窺豹。

第一,清朝湖廣總督博爾濟吉特·瑞澄

博爾濟吉特·瑞澄出身顯貴,在江蘇為官多年,1910年擔任湖廣總督。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博爾濟吉特·瑞澄立即逃跑到上海,后來怕被朝廷治罪,又去了日本。

清朝滅亡后,博爾濟吉特·瑞澄回到上海,直到1915年去世。

在自己的駐地發(fā)生大事,博爾濟吉特·瑞澄顯然有重大責任,但他只顧自己逃生,之后的歲月估計也不好受吧。

第二,清朝廣州將軍、兩廣總督張鳴岐

張鳴岐是舉人出身,由于得到清末重臣岑春煊的賞識,開始平步青云,1911年擔任廣州將軍、兩廣總督。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張鳴岐立場多次變換,最后連夜逃跑到香港,接著去了日本。

袁世凱上臺后,張鳴岐積極支持,再次獲任廣西巡按使、廣東巡按使等職務。

袁世凱去世后,張鳴岐先后在上海、天津等租界隱居,秘密與日本人勾結(jié)。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張鳴岐徹底投靠日本人,成為漢奸,直到1945年在唾罵聲中去世。

第三,清朝江蘇巡撫程德全

程德全是廩貢生出身,由于黑龍江都統(tǒng)袁壽山的賞識,逐步成為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黑龍江將軍等。

清朝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程德全成為江蘇巡撫,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程德全被推舉為江蘇都督。

袁世凱當政后,程德全逐步退出政壇,1926年出家為僧,直到1930年去世。

第四,清朝四川總督趙爾豐

趙爾豐沒有考取功名,以納捐進入仕途,后來得到山西巡撫巴岳特·錫良的重視,曾武力解決地方土司,平定西藏叛亂。

1911年,趙爾豐成為四川總督,由于鎮(zhèn)壓保路運動,被各方反對。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趙爾豐企圖穩(wěn)定局勢,但被抓捕后槍殺。

第五,徐世昌

徐世昌是進士出身,早年與袁世凱有交情,后跟隨袁世凱小站練兵,成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等職務。

清朝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徐世昌被任命為體仁閣大學士,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徐世昌與袁世凱聯(lián)手,擔任太傅太保,最終讓袁世凱成為大總統(tǒng)。

1915年,徐世昌擔任北洋政府國務卿,但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辭職避居鄉(xiāng)下。

1918年,徐世昌擔任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直到1922年在直系首領曹錕逼迫下,到天津做了寓公。

1939年,徐世昌去世,此前曾多次拒絕日本人拉攏,沒有當漢奸。

……

可能還有其他的出路,但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他們的選擇,也只是上面的框架罷了。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fā)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7

有錢的依舊有錢,有勢的依舊有勢。失去只是權力,有能力依舊可以在新朝高官得做。沒有能力的也依舊可以富家翁。但無一個為大清國捐軀的。更沒有一個保家衛(wèi)國的,乾隆在世之日,嘲笑明思宗崇禎一朝無為國捐軀之忠臣,但如果地下有知,看到他后世子孫的行為,是否覺得自己笑的太早?而那些落魄王孫甚至不如明末宗室。

我們現(xiàn)在就以滿清所謂“立憲”成立的皇族內(nèi)閣的主要成員最終結(jié)局,也就此品評滿清是如何作死的。也可以看出大清不亡也真是老天無眼。當然大清朝真是有人才啊,但人才都是漢臣,滿人宗室如豬狗,大清一亡國。這些人連要飯都不不會。由此也可以說明大清亡國也真有點理所應當。在公元1911年5月8日。也就是就是宣統(tǒng)3年。滿清政府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nèi)閣,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十三人中,滿人九人。具體如下:內(nèi)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時年73歲(宗室)

  • 內(nèi)閣協(xié)理大臣:那桐(54歲)、徐世昌(56歲。袁世凱摯友)
  • 外務部外務大臣:梁敦彥(54歲)
  • 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宗室。后改授理藩大臣。主管地方邊疆民族。45歲)、趙秉鈞繼任(袁世凱心腹。52歲)
  • 度支部度支大臣(財政部):鎮(zhèn)國公載澤(宗室。43歲)
  • 學部學務大臣(教育):唐景崇(67歲)
  • 陸軍部陸軍大臣:蔭昌(52歲)
  • 海軍部海軍大臣:貝勒載洵(宗室,26歲)
  • 法部司法大臣:紹昌(宗室,54歲)
  • 農(nóng)工商部農(nóng)工商大臣:貝勒銜溥倫(宗室,37歲)
  • 郵傳部郵傳大臣(郵政電報):盛宣懷(后免職。67歲)唐紹儀繼任(袁世凱心腹。49歲)。大清的“內(nèi)閣”真是皇族大聚會啊,而且基本上都是宣宗道光的直系子孫。我們以幾個最優(yōu)秀的來說,海軍大臣載洵。這位26歲大清最高海軍統(tǒng)帥(人家的軍銜可是海陸大元帥)居然暈船。這真是蔚為奇觀了。在宣統(tǒng)二年,滿清準備再建北洋艦隊,派載洵去英國考察,載洵去英國第一件事是就是逛妓院,而奇異的是,那個風塵女子居然拒絕給載洵服務,大清的臉都丟盡了。在辛亥革命以后在北京、天津閑居。錢自然是不缺,但值得稱道的是在日軍侵華期間,載洵堅持氣節(jié),拒絕到偽滿州國任職。民政部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就是大名鼎鼎的川島芳子的父親?梢哉f,善耆在辛亥革命以后,把一切的精力和家財都用在恢復大清上了,善耆可是大清嫡系皇族、是豪格十世孫。善耆在滿清屬于在開明之輩。釋放了刺殺監(jiān)國攝政王的汪兆銘、辛亥革命的時候,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兩次發(fā)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在旅順病逝。在所有內(nèi)閣皇族中,最混蛋就是內(nèi)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了。奕劻屬于遠親宗室,是有清一代最無能,最貪婪的“宰相”。以批發(fā)和零售大清官員的職務和官位公司發(fā)家。公司大號是“慶記官員貿(mào)易公司”一手交錢,一手給官,童叟無欺而且奕劻頗有超前意識,知道大清的銀行不保險,慶王的銀子都存在英國銀行。僅在匯豐銀行存款高達712萬英鎊。在英國本土一個帶花園豪宅不過3500英鎊,誰說大清沒有錢。奕劻家就比大清的國庫有錢。
  • 而漢臣呢,各個都是社會精英,執(zhí)掌大清外交的梁敦彥,美國耶魯大學學習第一名(差一年畢業(yè)),你能想象到大清的外長居然是美國常春藤大嗎?在辛亥革命以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因為支持張勛復辟,后被通緝。又解除。在天津病逝。結(jié)局也算不錯。副總理大臣徐世昌,進士出身,袁世凱一生摯友。但反對袁世凱稱帝,但在袁世凱去世以后。主持了袁世凱的葬禮。對袁世凱的子女也頗為照顧,辛亥革命以后,出任北洋政府總統(tǒng)。有“文治總統(tǒng)”“翰林總統(tǒng)”之稱。國民黨政府對徐世昌評價頗高。國府主席林森以國家元首的名義為徐世昌下褒獎令。郵傳部大臣,盛宣懷。晚清和民國初年第一首富,有近代中國商父”之稱。中國的輪船招商局,中國電報總局。都是盛宣懷首開,交通大學和天津大學的前身都是盛宣懷創(chuàng)建的,而且中國紅十字會第一任會長就是盛宣懷。而且盛氏家族至今不衰,歷經(jīng)晚清,北洋,民國,當代。依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 可以說,在晚清時代,真是群雄并起,真是應了那句話,亂世出英雄。但對于一個皇族來說,幾百年的錦衣玉食,如同豬狗一樣圈養(yǎng)起來的宗室,根本無法出現(xiàn)人才了,從根子上已經(jīng)腐敗了。這是制度造成了,和他們本身關系不大,指望這些宗室來“恢復”大清實在是有些為難他們。
  •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8

1908年12月2日,清政府匆匆為溥儀舉辦了一場登基典禮,不過,當時只有3歲的溥儀卻哭哭啼啼地吵鬧:“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

攝政王載灃眼見兒子哭的厲害,只好好聲好氣地哄道:“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禮一結(jié)束,所有人便忍不住對載灃所說的“快完了”這句話議論紛紛,他們也忍不住在想,清朝是不是真的快完了?

載灃也沒有想到自己會一語成讖,他費盡心機去扶救的清王朝真的快完了。

溥儀僅僅當了3年的皇帝,便在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宣告了他皇帝生涯的結(jié)束,也宣告了已經(jīng)享國276載的清朝的統(tǒng)治的結(jié)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不過,這場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革命卻始于武昌城中的一聲不可控的槍聲。

最終,這聲爆炸聲愈演愈烈,演變成了一場推翻腐朽清王朝的統(tǒng)治的革命。

那么,當清王朝被推翻之后,曾經(jīng)效命于它的王公重臣們后來又得到了怎樣的結(jié)局呢?

先說攝政王載灃,載灃實際上早在溥儀退位之前,便已經(jīng)此職回家了。

1911年10月,蔣翊武和孫武等人在武昌秘密策劃起義,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孫武因試驗炸彈不慎被炸傷而住院,蔣翊武也因爆炸事件被迫逃離武昌,但是武昌起義卻仍然在清政府的步步緊逼之下爆發(fā)了。

武昌之事一起,載灃便迅速發(fā)布了命令,讓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鎮(zhèn)壓起義軍。

然而,蔭昌卻沒有足夠的威望去指揮地方軍作戰(zhàn),他雖然是北洋軍中的老人,卻也沒有能力和威望去指揮由袁世凱一手打造出來的北洋軍,所以清軍在蔭昌的指揮下,在和起義軍的作戰(zhàn)過程中竟然連連失利。

載灃在迫不得已之下,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讓袁率領北洋軍去打起義軍。

此時,待在皇宮里的隆裕太后也忍不住跳了出來,她雖然沒有她的姑姑慈禧的野心和權力欲,可是或多或少也總有一點想要嘗一嘗權力的味道的想法,所以,她便不可避免地和載灃產(chǎn)生了沖突。

載灃也很無奈呀,他也想讓清朝能夠繼續(xù)撐下去,可是,局勢已經(jīng)到了憑他的能力無法挽回的地步了。

1911年12月6日,載灃向隆裕太后請求辭掉攝政王一職,隆裕想要權力,此時的他也只能老老實實地給,這多少有點引咎辭職的意思,誰讓他連一個小小的武昌也打不下呢?

隆裕一見載灃這么識相地提出辭職,她自然也樂得配合,所以想也沒想地便答應了。

只是,載灃辭職后,隆裕顯然更應付不了這么復雜的局面,被袁世凱一嚇唬,便臉色蒼白地點頭答應讓溥儀退位了。

載灃辭職以后回王府里老老實實地帶著,閑時喝喝小茶,看看書,還給自己弄了個“書癖”的雅號,生活過得倒也自在。

他在辭職后對政治沒有表現(xiàn)出過多的關心,即便是張勛在1917年復辟之時,他也沒有參與此事,溥儀在1932年被日本人帶去東北任執(zhí)政之時,他也自始至終沒有太多的熱情,即便溥儀和日本人極力想將他留在偽滿,他也想盡一切辦法逃了出來。

1950年,兜里日漸拮據(jù)的載灃,以90萬斤小米的價格將醇親王府賣給了“國立高級工業(yè)學!保@也算是一件頗有先見之明的事。

1951年2月3日,載灃在京病逝,雖然他的晚景如今看來頗為凄涼,可到底是保住了自己的氣節(jié),沒有像他兒子一樣背負一世罵名。

說完了載灃,再說另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袁世凱。

袁世凱發(fā)跡于總督朝鮮時期,崛起于小站練兵,巔峰時坐上了中華民國總統(tǒng)的位置,不論是對于清朝,或是對于中華民國,他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歷史人物。

袁世凱從朝鮮回國后在李鴻章的舉薦下去了天津小站,為清政府編練一支在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之后能夠拿得出手的新軍,這支新軍后來雖然被編入了武衛(wèi)軍,不過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之時袁世凱恰好率領所部去了山東,所以另外幾支武衛(wèi)軍幾乎全軍覆沒之后,袁世凱這支卻完好無損。

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后,袁世凱手里的北洋軍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了清政府最后的精銳。

所以,載灃在1908年一上臺便為了鞏固清政府的統(tǒng)治,將兵權收歸皇室,一出手便罷免了袁世凱的官職。

只不過,在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因為蔭昌在前線失利,眼看著局勢越來越緊張,載灃不得不選擇向袁世凱低頭,請他出山率軍鎮(zhèn)壓起義軍。

殊不知,袁世凱一出山,在拿回了北洋軍的指揮權之后,又想法設防地拿到了載灃花了3年時間和無數(shù)心血訓練出來的禁衛(wèi)軍的指揮權,如此一來,局勢便幾乎完全系于袁世凱一人之身了。

只要袁世凱繼續(xù)效忠清政府,揮揮手便能鎮(zhèn)壓起義軍;可是,如果他要倒向革命黨陣營的話,清政府的國祚便也到頭了。

最終,袁世凱被革命黨“虛臨時總統(tǒng)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的承諾所吸引,投入了革命黨一方,從而北上迫使溥儀退位。

清朝倒臺后,袁世凱也如愿以償?shù)刈搅酥腥A民國總統(tǒng)這個寶座上。

袁世凱本能夠憑著辛亥革命之功成為書上的英雄,卻被一場失敗的帝制復辟活動所累,成為了書上的“獨夫民賊”,讓人不勝唏噓。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被迫取消帝制后沒過多久便因病去世了。

說完了載灃和袁世凱,再說說善耆和紹英這兩個人。

善耆是十二個鐵帽子王之一,若說善耆名聲不顯的話,那么,他的女兒——日本間諜川島芳子絕對是近代史上一個盡人皆知、也盡人唾棄的歷史人物。

汪精衛(wèi)之所以在策劃刺殺載灃不成反被逮捕之后,不被砍頭,還能夠活著等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這里面便少不了善耆的“功勞”,當時憤怒的載灃曾想砍了他的頭,但是被善耆給勸住了。

清朝滅亡之后,不甘心的善耆一直試圖借助日本人的勢力復國,最后于1922年抑郁而終。

紹英此人雖屢任要職,不過能力一般,被溥儀評為“出名的膽小怕事的人”。

1924年馮玉祥派鹿鐘麟到紫禁城驅(qū)逐溥儀時,便是紹英代表溥儀去和鹿鐘麟交涉,從而為溥儀離開皇宮多爭取了幾個小時。

溥儀被驅(qū)逐之后沒過多久,紹英便在1925年一命嗚呼了,也算是陪清朝走完了最后一程。

9

20世紀初,滿清政府在國內(nèi)外的壓力下開始進行君主立憲的政改,而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也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中。立憲和革命開始了一場激烈的賽跑,可最終還是沒有跑得過革命的腳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革命黨人打響了第一槍,也敲響了滿清政權的喪鐘。1912年春天,隆裕太后見大勢已去,宣布清帝退位。辛亥革命趕走了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滿清267(1644-1911)年的黑暗統(tǒng)治宣告結(jié)束。

滿清被推翻后,它的朝廷重臣們都去了哪里,結(jié)局又如何呢?

內(nèi)閣總理大臣:愛新覺羅奕劻。

奕劻是滿清第一大臣,不僅是皇族內(nèi)閣的總理。而且在清廷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在清廷的權力僅次于溥儀的老爸——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

這個愛新覺羅奕劻是正宗的皇族,乾隆皇帝是他親祖爺爺。所以他在道光年間就當了將軍,同治十一年,被封為郡王,榮升御前大臣。宣統(tǒng)退位后,愛新覺羅奕劻躲到了天津租界安享晚年。1917年,奕劻病死在天津,活了79歲。

這位清廷重臣生前酷愛資財,是個貪官,早年的時候就是因為受賄被處分過,如果不是那樣,興許早就是重點培養(yǎng)的接班人了。說是貪官,奕劻大事并不糊涂,大是大非問題總是能刷出存在感。當年攝政王載灃看出袁世凱這老小子不地道,想殺了他以除后患,但奕劻早就被袁世凱收買,他竭力阻攔載灃,袁世凱才得以以足疾之名辭官回家,保住了身家性命。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外界紛紛要求溥儀退位,交出權力。溥儀心存僥幸拖著不想退位,深受“皇恩”的愛新覺羅奕劻不但不和皇帝共存亡,反而落井下石和袁世凱一唱一和,威脅隆;屎蟊其邇x退位。因此,溥儀對他恨之入骨,在愛新覺羅奕劻死后,按照老規(guī)矩,皇帝要給謚號的,溥儀雖然退位,但那一套規(guī)矩還是要照辦的。

但溥儀非常鄙視他,說此人不配朕給他謚號,他的人品也只能配的上謬丑幽厲這幾個字。最后在眾人的反復懇求下,才賜了一個“密”字為謚號。那意思也是說他活著沒有為朝廷做好事,到那邊了必須好好反省反省。

奕劻于清廷裹亂,實于民國有功。仔細再想想,于民國有功,則于升民有功,則未必于清廷無功,政權之“和平”交接,奕劻該記“大功”一件。

內(nèi)閣協(xié)理大臣:葉赫那拉·那桐

那桐也是滿清貴族,根紅苗正的鑲黃旗人。1856年出生,那桐年輕的時候很能干,也很敬業(yè),40多歲就官拜戶部侍郎,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時候,曾經(jīng)伴隨慈禧太后西逃,一路上噓寒問暖,把個慈禧伺候的舒舒服服。

1909年那桐榮升軍機大臣,1911年出任皇族內(nèi)閣的協(xié)理大臣,相當于國務院副總理一職。那桐能得到重用跟他和愛新覺羅奕劻的關系有關,愛新覺羅奕劻是個眾所周知的貪官,那桐就投其所好,把自己貪污來的金銀珠寶送給奕劻,是故那桐得以平步青云,成為愛新覺羅奕劻的左膀右臂。

那桐和袁世凱私交不錯,倒不是他們志同道合,而是袁世凱有愛新覺羅奕劻這個靠山,有利用價值。那桐還真幫了袁世凱不少忙,在袁世凱辭官隱居后給他通風報信,出謀劃策,為袁世凱出力不小。

袁世凱逼走溥儀后沒忘記這個老相好,讓他在自己的內(nèi)閣里當了個顧問。后來那桐有病就辭職了,在天津租界的自己的洋房里享福。不過在春夏的時候,那桐仍回北京的寓所里生活,像候鳥一樣。

1925年,那桐病死在北京,終年69歲。

內(nèi)閣協(xié)理大臣:徐世昌

徐世昌,漢族,河南衛(wèi)輝人,早年中過進士,因為跟袁世凱都是河南老鄉(xiāng),深得袁世凱信任,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成為他的軍師。徐世昌因為和袁世凱、張之洞二人私交不錯,二人在慈禧太后面前極力推薦他,因此徐世昌仕途得意,一路高升。50歲那年出任軍機大臣,51歲擔任欽差大臣,總管東三省事務。

清廷組皇族內(nèi)閣時,徐世昌擔任內(nèi)閣總理協(xié)理。但徐世昌是漢人,清廷拉他進內(nèi)閣純粹是裝點門面,不會重用他。而徐世昌心在曹營心在漢,還是袁世凱的盟友,清廷倒臺后,徐世昌為袁世凱當總統(tǒng)出謀劃策、鞍前馬后。

袁世凱稱帝后,徐世昌選擇沉默,歸隱于老家。1918年重新出山,擔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

徐世昌一生最大的坎兒就是在1919年處理五四運動優(yōu)柔寡斷,在任期間,外蒙撤治又獨立,陷入北洋派系武裝斗爭,均使他焦頭爛額。1922年徐世昌被直系軍閥曹錕逼宮,被迫辭去總統(tǒng)職務,到天津租界居住,1939年病逝于天津,終年85歲。

外務部外務大臣:梁敦彥

梁敦彥是廣東順德人,漢族,15歲那年曾經(jīng)和詹天佑等少年被清政府公派到美國留學。梁敦彥雖然曾經(jīng)到美國留學,但沒有接受一點民主共和的新思想,腦子里滿滿的都是專制余毒,他對清廷滅亡痛心疾首,對溥儀這個舊主念念不忘。

1917年辮帥張勛幫助溥儀復辟,梁敦彥迫不及待在張勛的復辟劇中擔任一個小丑角色,被“皇帝”封為“外務部尚書”,復辟失敗后逃到了東交民巷躲了起來。1924年在天津去世,活了67歲。

民政部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

善耆出生于1866年,他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的第十代嫡孫。善耆從小習武,喜歡舞刀弄棒,江湖傳說善耆曾更洋人決斗,擅長空手奪刀。但八國聯(lián)軍入侵的時候,善耆比兔子跑得還快,后來善耆奉命回京跟洋人交涉,一看日軍保全了紫禁城,大為感激,跟日軍的翻譯官川島浪速成為莫逆,相見恨晚,還結(jié)拜為把兄弟。

那個臭名昭著的特務頭子川島芳子就是肅親王善耆的女兒,后來他把女兒送給川島浪速作為養(yǎng)女。

說來也巧,善耆和日本人有緣,和后來當汪精衛(wèi)也有緣。不過那時候的汪精衛(wèi)可是一個大義凜然的革命志士,勇闖京城,想半道刺殺攝政王載灃,舍生取義。后壯志未酬被捕,負責審理汪精衛(wèi)的就是善耆。

善耆出于懷柔原因,不想激化矛盾,不但沒有把犯下死罪的汪精衛(wèi)殺頭,反而從輕發(fā)落,放了汪精衛(wèi)一馬。1912年,溥儀退位,善耆不甘心失敗,一直妄圖復辟。善耆在好兄弟川島浪速的幫助下,來到旅順繼續(xù)為清廷東山再起而努力。

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標,善耆不惜跟日本人合作,不遺余力到處鼓吹“中日提攜”。明治天皇大喪的時候,善耆比日本人還難過,竟然披麻戴孝,如喪考妣,為天皇服喪幾日。

1914年,日本新天皇即位,年近五十的善耆頂著呼嘯的西北風,不辭辛苦登上旅順的白玉山頂,來到白玉塔前,去跪拜侵華將士的亡靈。為了表明自己對日本的忠心,善耆還把自己最心愛的女兒送給了川島浪速。

善耆在復辟上態(tài)度堅決,不只是制造輿論,而且身體力行,利用日本人在資金和武器上的支持,善耆自己收買一部分土匪拉起軍隊,還跟和蒙古人合作,開展了分裂國家的“滿蒙獨立運動”。

但善耆的逆天而行,失道寡助,終究還是逃脫不了失敗命運。1922年2月,善耆帶著復辟帝制的遺憾去見了他的滿族先人,終年56歲。臨終前還沒有忘記自己的愿望,囑咐38個兒女終身與民國抗爭,不做民國官民,他的兒女們大部分都去了日本。

善耆送給日本人的女兒川島芳子繼承了父親的意愿,走上了與中國人民為敵的道路。

度支部度支大臣:鎮(zhèn)國公載澤

度支部相當于財政部。載澤生于1868年3月,晚清宗室大臣,立憲派的重要人物。清亡后加入宗社黨,成為復辟派的重要人物,1929年憂郁而終。

陸軍部陸軍大臣:蔭昌

蔭昌(1859年—1928年),滿洲人。曾留學德國,學習軍事。歸國后歷任陸軍部侍郎、尚書等職。辛亥革命時,奉命率軍赴武漢鎮(zhèn)壓,屢戰(zhàn)屢敗。

民國成立后,曾被委任為袁世凱總統(tǒng)府高等顧問和參謀總長等職,袁世凱死后,蔭昌繼續(xù)在北洋政府任職。民國十七年(1928年)病逝,終年69歲。

學部學務大臣:唐景崇

唐景崇,1844年生,漢族,辛未科進士,唐景崧胞弟,任各部侍郎,出督浙江、江蘇學政,回京任學部尚書、學務大臣兼弼德院顧問大臣,辛亥革命后稱病引退。 民國三年(1914年)卒。

海軍部大臣:愛新覺羅·載洵

載洵(1885-1949年),滿洲人,醇親王奕譞第六子,民國元年(1912年)1月,與載濤等進行復辟活動失敗后在北京、天津閑居。1949年逝世于天津。

法部司法大臣:愛新覺羅·紹昌

紹昌乃清朝宗室,光緒十五年中進士,在皇族內(nèi)閣任司法大臣,主持司法行政事務。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組建內(nèi)閣,曾任弼德院顧問大臣,參與組織宗社黨,中華民國成立后去世。

內(nèi)閣還有三名大臣,分別是農(nóng)工商大臣溥倫(宗室),郵傳大臣盛宣懷(漢),理藩大臣壽耆(宗室),其中,盛宣懷其人是李鴻章幕僚出身,洋務運動帶頭人,他擔任郵傳大臣之際由于策動鐵路收回國有,本心是富國強兵,但卻“意外”引發(fā)了保路運動,繼而又引起辛亥革命的連鎖反應,也算是創(chuàng)建民國的“引路者”。盛宣懷其人其事,尤其是與胡雪巖的爭斗,便是再寫一萬字也難以概括,不做多講,其人于民國五年(1916年)去世。

最后我們說說末代皇帝的父親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1883—1951年),清攝政王。1908年任軍機大臣。溥儀幼年登基后,載灃任監(jiān)國攝政王。

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tǒng)治者,直到辛亥革命爆發(fā),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 1928年,遷往天津,后又去東北,后來返回關內(nèi)居住。

解放后,載灃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作為公用,1951年2月3日病故。

10


清朝亡國之后,前清大臣除去辛亥革命中殉國或被殺的以外,其他封疆大吏尤其是擁有兵權的巡撫總督之類的地方實力派是換湯不換藥。換了一個馬甲叫成各省督軍之類的,而這種舊有格局的變相保存之下,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更是埋下了民國軍閥混戰(zhàn)的巨大隱患。

這些前清大臣大部分還是很成功的,身為前朝舊臣,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地位和實力。當然之后軍閥混戰(zhàn)時被拉下馬就是后話了。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這些大臣的待遇。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年在手握重兵的袁世凱連哄帶騙之下,宣統(tǒng)帝溥儀發(fā)表了退位詔書。

詔書具體內(nèi)容如下:朕欽奉隆;侍筌仓迹骸扒耙蛎褴娖鹗,各省響應,…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袢珖嗣裥睦恚鄡A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芈驶实蹖⒔y(tǒng)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从稍绖P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xié)商統(tǒng)一辦法!院蠞M、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yōu)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yōu)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詔書由內(nèi)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署外務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署度支大臣紹英、陸軍大臣王土珍、署海軍大臣譚學衡、學務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署郵傳大臣梁士詒、農(nóng)工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達壽副署發(fā)布。

次日在袁世凱的領導下,內(nèi)閣全班人馬不動,僅僅是將各部大臣改稱為各部首領。

這些內(nèi)閣大臣基本上是袁世凱的心腹或者是德高望重但又屈服于袁世凱的大臣,可以稱之為袁記內(nèi)閣。

以這些大臣在民國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首先前清大臣中的袁世凱在辛亥革命時與南方革命黨談判扯皮中成為民國大總統(tǒng),身為國家的最高元首,可以說是權傾一時。


外務大臣胡唯德成為了外交次長,后來成為北洋政府的駐外公使。(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先后任駐法公使兼駐西班牙、葡萄牙公使、駐日公使。

民政大臣趙秉鈞先后任內(nèi)務總長、國務總理。

度支大臣紹英在辛亥革命后成為清朝小朝廷的內(nèi)務府大臣。

陸軍大臣王土珍先后任陸軍部長、總參謀長、北洋總理。

海軍大臣譚學衡先后擔任過海軍部長和海軍總長。

學務大臣唐景崇辛亥革命以后稱病隱退,不然估計和前面幾位一樣得一個換湯不換藥的相等職位。

司法大臣沈家本辛亥革命后本可以得到一個司法部長,但歷經(jīng)宦海沉浮無心再為官,隱退而去。

郵傳大臣梁士詒先后任總統(tǒng)府秘書長、交通銀行總理、財政部次長、國務總理。

農(nóng)工商大臣熙彥先后擔任民國政府蒙藏院副總裁、總裁。

理藩大臣達壽先后任高等文官懲戒委員會委員、內(nèi)務部次長、蒙藏院副總裁、將軍府將軍。

而地方上那些趁亂崛起手握重兵的將領或者巡撫總督之類的清朝大臣基本上沒有改變格局。先后換官職名稱為都督、督軍、督理等。

像清庭的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張勛,民國時成為江蘇督軍,后來轉(zhuǎn)任長江巡閱使,移駐徐州也是大概在其勢力范圍一帶行動。

可以說清朝亡國以后,除了殉國或者死于戰(zhàn)亂之中的大臣,民國時這些大臣除了少數(shù)隱退的,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的獲得同等地位,換個官名罷了。

所以就形成了一種很奇特的現(xiàn)象,清朝亡國以后,袁記內(nèi)閣成員大部分成為北洋政府的各部部長,地方實力派大臣依舊稱霸一方,只不過換了一個民主旗幟,官職名稱改了一下罷了,而這正是為什么辛亥革命不徹底的原因,更是民國軍閥混戰(zhàn)的根本原因所在。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