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直面意思是,就算楚國只剩下三戶,將來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
這太有氣勢了,而圍繞這句話,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們先來了解這句話是誰說的。
這句話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當時,老牌不安定份子范增跑去見項梁,跟項梁說,秦國滅了六國,這六國中,只有楚國最無罪,死得最冤,而當年楚懷王到了秦國沒有回來,楚國人同情可憐秦懷王,所以楚南公放下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可見,這句話是楚南公說的。這個人是楚國的一位貴族,對天下大勢有獨到的見解。他的這句話最終成為了秦亡的最佳注解。
這個記錄還提到了一個歷史事件:楚懷王到了秦國沒有回來。
這是咋回事呢?
我們先了解楚懷王這個人,此人在公元前328年當上楚國的王。楚國一直是春秋戰(zhàn)國的大國,楚懷王上位之后,也起用了一些能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屈原,現在有的學者還考證屈原跟楚懷王是一對CP。
當時正趕上老牌中原強國魏國不行了,楚國抓住這個機會,打魏國,征越國,國力極為強盛,可以說是那時最強大的國家,像齊國、魏國都給楚國寫了服字。
接下來,楚國就要面對更為強大的秦國。
以楚懷王為縱長,楚齊趙魏等國搞了一個七國聯盟,合縱伐秦。
這個時候,有一個家伙來到了楚國。這個人就是用舌頭推動戰(zhàn)國歷史進程的張儀。
張儀忽悠楚國,說秦國愿意用六百里地換取楚國跟齊國斷交。楚國一看,六百里地啊,不要白不要,連忙跟齊國斷交。結果斷交之后,張儀說只有六里啊。
這就是沒簽合同的壞處了。楚懷王當然不能忍,帶著兵馬就去收拾秦國。
這種意氣之兵,向來是失敗的。楚國大敗于秦國。此后,楚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時,秦國的秦昭襄王給楚國來信,約楚懷王在武關見面,大家聊聊人生。這種事情,當然不能去啊。楚懷王膽子大,偏要去,去了之后,毫無懸念就被秦國扣押了。
這是很不講禮的。在春秋時期,這是被人鄙視和受國際社會譴責的。不過,話說過來,在春秋時大家開會都講規(guī)矩,更不會在會場上扣押或者綁架一國之君。但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楚國就專門干這種事情。有一回,還綁架了宋襄公。
那時候的秦國,倒是西邊的一個苦哈哈,特別老實,經常吃山西佬 、也就是晉國人的虧。
風水輪流轉,秦國竟然成了最滑頭的國家。一向不講究的楚國人竟然變成了規(guī)矩的受害者。
當時,秦國扣住楚懷王,要求楚國割地,楚懷王相當有骨氣,打死也不割。最后,楚懷王被秦國綁了回去。
而這時在秦國當家作主的,正是秦國的宣太后,宣太后原本就是楚國人,姓羋,人稱羋八子。
果然是嫁出去的媳婦,胳膊往外拐。
后來,楚懷王還逃跑過,到了趙國,趙國也不敢收留,跑到魏國,就被秦國抓了回去。成為階下囚的楚懷王最終郁郁而終。他是活著去參加與秦的會議,結果躺在一輛牛車里回來。
因為至死都不割地給秦國。楚國人對楚懷王既尊重又心疼,全國上下極為悲哀,看到這一幕,楚南公才敢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個仇,反正楚國人是要報的。
哪么,這個三戶是什么概念呢?
最流行的說法是指楚國三大姓:屈、景、昭。
還有一個說法是指地名,楚國的宗廟地三戶,就是說,就算楚國只剩下三戶這個地方,楚國最后也能滅亡秦國。
最后一個說法,就是說秦國欠楚國的債最多,楚國人復仇的心最盛。就剩三家人了,也要滅亡秦國。
而歷史的軌跡也很有意思,亡秦的確實是三個楚國人。
第一個當然是陳勝,陳勝就是楚國人,建立的政權叫張楚。
陳勝可以說開了一個頭,接下來就是項羽。項羽是楚將之后,他的團隊叫西楚。項羽打敗了秦國的主力。項羽找來的傀儡就叫楚懷王,這大概也是為了激發(fā)楚國的復仇心理。
最后一個人是劉邦。劉邦也是楚國人,他是直搗黃龍,抄了秦國的老家咸陽。
可以說,這三個楚國人前后接力,最終給秦朝劃上了句號。
那亡秦必楚 ,也是因為楚人有其特別的氣質。
下面就給大家講講楚人的特質。
下面的內容來自我在頭條的專欄《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
當年魯隱公在世的時候,姬寤生經常跟他以及齊僖公聊起南方的楚人,一般就會發(fā)生如下的對話。
齊僖公以哈哈大笑開場:“那簡直就是一群野人嘛,聽說他們在身上文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姬寤生冷笑:“身之發(fā)膚,受之父母,亂涂亂畫,實在不妥!
魯隱公搖著頭嘆氣:“非禮啊,非禮啊!”
齊僖公:“頭發(fā)也不束,披在肩上,像個長毛鬼!
姬寤生:“教育水平還是低。”
魯隱公:“非禮啊,非禮。
齊僖公:“楚國人會玩巫術,兩位信其有乎?”
姬寤生:“唉,這就是文化水平太落后的惡果!
魯隱公:“非禮啊,非禮。
齊僖公:“我聽說他們還流行穿大紅袍。”
姬寤生:“我無語了,衣服豈是亂穿的!”
魯隱公:“非禮啊,非禮。
齊僖公:“這些倒還算了,據說他們信仰鳥啊蛇啊的東西,對了,還吃人肉!鄭公,你怎么看?”
姬寤生:“這太讓人吃驚了。”
魯隱公:“非禮啊,非禮啊!”
三位在交談中,對中原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自豪感,對楚國人還活在水深火熱的原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同情?墒聦嵣,要是翻翻族譜,誰能有資格嘲笑楚人呢?因為八百年前,人家楚國也是文明社會的一員。
楚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曾經介紹,咱們楚人是高陽氏的后人(帝高陽之苗裔),高陽氏是三皇五帝中的一帝:顓頊。顓頊的第五代曾孫吳回,擔任當時的火正,被賜為祝融氏,也就是傳說中的火神。據記載,祝融跟他的部落當時就居住在姬寤生的都城新鄭附近,是正宗的中原人。
后來,因為中原戰(zhàn)火連天,變得太危險,祝融氏不得不舉族南遷。
因為戰(zhàn)事而離開家鄉(xiāng),另辟天地的事情在中國屢有發(fā)生,現在居于南方的客家人就是從中原遷徙過去的。據說客家人向不與外人通婚,這樣做的好處是保持了純正的中原血統(tǒng),缺點是無法與原住民融合,容易發(fā)生一些不必要的沖突。
當祝融氏的后人離開熟悉的家鄉(xiāng),來到陌生的長江流域,看到許多警惕的目光。他們知道,要在這片土地上扎根落腳,就必須做出改變。
從一些史料上看,祝融氏并沒有封閉自己的族群,而是與原住民進行交融。他們給這片經濟欠發(fā)達、文化較落后的地區(qū)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明,但與此同時,也學會了原住民的一些生活習慣,久而久之,搞不清哪些是原汁原味的原住民,哪些是搬來的祝融氏人。到了后來,中原的老鄉(xiāng)都認不出他們,干脆統(tǒng)稱為楚人,當然,這是比較禮貌的說法,通常中原人都叫他們荊蠻。
對此,楚人毫不在意,畢竟他們生存了下來。漸漸地,他們不但沒有自卑感,反而為自己獨特的楚文化而感到驕傲。
這是值得贊許的態(tài)度,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亦是多元的,對自己的文化自信,才會擁有族群的未來。
強大的適應性,這是楚人的第一個特質。
在最初的歲月里,楚人的生活十分艱苦,他們經常受到商朝的進攻,國人被俘虜而去,成為商朝的奴隸。這其中,大概又屬帝辛先生干得最過分,帝辛其實就是商紂王。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商紂王經常被大家誤會。很多人以為他天天跟妲己鬼混,結果導致亡國。這是不太準確的,事實上,商紂王是一個比較勤勞的國君,尤其喜歡打仗,楚地就是他重點光顧的地方。商紂王的勝率很高,每次都能抓不少俘虜回來,后人分析,商紂王就是抓的俘虜超過了需求,最后管理不當才亡的國。
在商紂王的打擊下,楚人的日子很難過,直到他們聽到了有一個叫姬昌的人正在鎬京召開英雄會,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推翻商紂王的殘暴統(tǒng)治。
楚人的酋長鬻熊意識到這是替族人復仇的好機會,馬上起程前往鎬京參加這一盛會。
因為交通不像中原那么發(fā)達,等他趕到會場時,很多人都已經到場了。
他懷著激動的心情,邁著疲勞的雙腿走向會場。在大門口,他被攔了下來。侍衛(wèi)們拒絕他進入會場。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也不能怪門衛(wèi)有眼不識泰山,實在是鬻酋長不像個與會者。
他的年紀太大了,據史料記載,鬻酋長這一年九十了。他能夠一個人從荊地來到鎬京,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經過一番解釋后,鬻熊終于獲得了入場資格,會議是振奮人心的,各地來的部落首領紛紛控訴商王的暴虐。受這股情緒的感染,鬻熊分開眾人,走到武林盟主姬昌的面前,表示自己也要跟隨周王推翻商紂王。
看了看鬻熊,姬昌不禁搖頭,都這么一把年紀了,哪里敢指望他去殺敵?當然,這份精神是可嘉的。
鬻熊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誠懇地告訴對方:“的確,如果讓我去行軍打仗,追逐麋鹿,我的確太老了。但要是讓我坐論國事,出謀劃策,我還是個年輕人!”
老人堅毅的眼神打動了姬昌,他恭敬地從高臺走下來,認真地向鬻熊行禮,拜他為師。
從此,這位九十歲的楚人成為周王的智囊。在姬昌被商紂王抓住后,鬻熊積極組織營救,建議姬昌之子姬發(fā)向紂王進獻獸皮、黃金、美女,最終成功救回了姬昌。
這件事情成為了楚人最大的政治資本,借著祖宗的光,后來楚人常常向周王索取各種榮譽。而三百年以后,楚武王仍然振振有詞地介紹自己的祖宗:“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
楚人永遠不會忘記,是那個九十歲的老人不辭辛苦,積極參與到討伐商紂王的行動中,才讓楚人趕上了時代的末班車。
永不服老,勇于開拓,這是楚人的第二個特質。
數十年后,又一位楚人首領向北進發(fā)了,他是鬻熊的孫子熊繹。此時,這位楚人領袖的身份已經不是酋長,因為爺爺也算是周朝創(chuàng)業(yè)的合伙人,周朝第二位天子周成王沒有忘記老功臣,特地封熊繹為楚國國君,級別有點低,只是一個子爵。
當然,級別再低,也是干部,是干部就能參加代表大會。
這一年,周成王在岐陽召開諸侯大會,熊繹受邀參加,他的心情還是很激動的,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因為國內也沒有什么太值錢的東西,就準備了國內的特產苞茅,這個東西可以濾去酒中渣滓,值不了多少錢,算個心意吧!
懷揣著對天子的敬意和會見諸侯的激動心情,熊繹來到了岐陽,同樣,他離得比較遠,到達的時間也比較晚,來時,其他諸侯已經到了,比如齊僖公的祖宗、齊國的第二任國君齊丁公,衛(wèi)前廢公州吁的祖宗、衛(wèi)國第二任國君衛(wèi)康伯,還有魯隱公的老祖宗、魯國第一任國君伯禽,以及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正準備入場。
熊繹洗了洗手,準備進場吃飯。上回他的爺爺被擋在了門外,這一次剛出現,就有人熱情地迎了上來,“唉啊,您終于來了啊,就等您了!”
來人滿臉堆笑,朝他招手:“快快,把你的苞茅發(fā)到食案上去吧,馬上就要開席了,要這個東西來濾酒!
想了想,自己來得遲,干點活也是應該的,他老老實實地解開苞茅,劃成數份,認真發(fā)到每一張食案上。
苞茅終于擺好了,熊繹伸直了身子,準備找自己的位子入座,會務又熱情跑了過來,遞過來一大堆木牌。
“來,麻煩你一下,把這些牌子擺好!
熊繹一看,這是用來安排座位的名牌,以區(qū)分天子與諸侯的尊卑席次。熊繹有些納悶,但他畢竟初來乍到,不好多說話,只有多干活。于是,他認真擺好了名牌。當放下最后一塊名牌時,他終于意識到一個問題,沒有他的名牌。
也就是說,這宴會堂中,沒有他的座位。
那我干嘛來了,敢情就是來打雜的?
熊繹的座位在外面,在庭院中燃燒的誓盟火柱邊。
會務將他請了出去,囑咐他一定要看好這堆火,千萬不能熄滅了,過一會兒,天子與諸侯誓盟要用的。
說起來,熊繹的祖上是火正,火正主要有三個工作:觀象授時、點火燒荒、守燎祭天,F在讓熊繹干的就是守燎。雖說是個祖?zhèn)骷妓嚕思耶吘罐D行升級成國君了,竟然還把人家當火正,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天子與諸侯終于進場了,沒有人注意到熊繹,魯公伯禽倒是望了他一眼,然后下意識地往旁邊移了兩尺。
站在火柱旁,熊繹腦子有點蒙,會務又領來一個人,說是幫他一起看火的。
兩人一寒暄,哦,你是楚國國君,我是東夷族鮮牟國的國君。
熊繹明白了,原來我還是蠻夷荒服!
宴會開始了,廳上杯光斛影,氣氛熱烈異常。廳外冷冷清清,一蠻一夷坐在火柱邊發(fā)呆。
熊繹沒有喝上酒,也沒吃上肉,更沒有列席后面舉辦的諸侯大會,他只是安靜地坐在火柱邊,盯著那團血紅的火焰騰飛跳躍,正如他內心燃起的熱火一般。
等會議結束,照例,主辦方會給與會者發(fā)點紀念品之類的東西。齊、晉、魯、衛(wèi)各國都領了珍寶之器,熊繹連搪瓷杯子都沒撈到一個。
這件事情讓楚國人耿耿于懷。五百年后,楚靈王提起這件事情還憤憤不平,表示當年開會,他們都領了東西,就我們沒領到,今天我這暴脾氣上來了,干脆派個使者到周室把他們的鼎要過來作為分封的寶器。
熊繹沒有進行申訴,當年他的爺爺九十高齡到中原去,帶回了榮耀,他帶回了恥辱。
回國后,熊繹召集群臣,講述了自己所受的不公待遇,這引起大家的憤慨,紛紛大罵周文王。
熊繹示意他們靜下來,告訴他們,要改變別人對我們的歧視,先要改變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
接下來熊繹率領楚人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這種東西現在稱為艱苦創(chuàng)業(yè),史稱篳路藍縷,這正是楚國的立國精神。
過了一些年,熊繹的創(chuàng)業(yè)有了一些成就,他專門給周天子送了一把桃木弓和一些棗木箭(桃弧棘矢),這些東西可以辟邪。周王室頗為感動,楚蠻子們經濟這么困難,還想著送些當地的工藝品上來。
看來,他們還是沒有理解熊繹的真正含義。
如果用來濾酒的苞茅不能替我們換來尊嚴,我們總有一天會用弓箭來爭取。
知恥后勇,奮發(fā)圖強,這是楚人的又一個特質。
周王室終于領會到了桃弧棘矢的意思,這一明白就已經是五十年后的事情了,有點遲鈍,但總算反應了過來。
周王室對楚人采取了行動,周昭王親自率兵南征,對付這個周室的伙夫,史書《竹書紀年》記載了這三次軍事行動。
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
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第一次,周昭王領著士兵去討伐楚人,渡過漢水的時候,碰上了大兕(一種類犀牛生物),不太吉利,就退回來了。
三年后又去了一次,可天氣不太好,陰風突起,氣候惡劣,兔子野雞都嚇壞了,結果六個師損失在了漢水。
第三次,周昭王再接再厲,夜色清朗,可以看到五種顏色的光直沖紫微(此紫微是指代表天子的紫微星座),我們的王南巡就再沒有回來。
怎么看這也不像一份周王伐楚的記錄,而像是野外科考發(fā)現珍稀動物的報告,又像天氣突變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的清單,也像天象觀察記錄以及失蹤人口登記信息。做出這樣奇怪的記錄也是沒有辦法,因為周軍三次南下,三次敗北,直接寫下來太沒面子,只好用文學來修飾一下。
真相大概是這樣的。
第一次,周昭王率兵討伐楚人,結果剛渡過江,就被楚人趕了回來?赡艹讼衽硕嗬乔虻耐林粯樱褂昧讼2筷,但也許跟大兕這種東西沒一分錢的關系。
第二次,周昭王立志雪恥,率兵猛進,結果中了楚人引兵深入的詭計,楚人在惡劣的天氣中猛然發(fā)起進攻,把周昭王打得大敗。
第三次,天氣真不錯啊,夜朗星清,空中神秘的五線光束直沖紫微,我們昭王慘哪,一去就沒有回來,淹死在了漢水里,連尸體都沒打撈上來。
前兩條事實清楚,無可爭辯,第三條各方則有不同看法,中原的官方記錄以及流行說法顯示,周昭王晚年犯了嚴重的錯誤(德衰),南征的時候,船工厭惡他,給了他一條膠船,船開到中流,膠水溶解,船只解體,昭王掉到水里淹死了。但有人分析,周昭王的船是在河中被楚軍弄沉的。
周王室寧愿吃啞巴虧,也要采用第一種說法,畢竟被楚蠻打敗這種事情太丟人。
楚人也表示認同這種說法。
很多年以后,當中原人拿這件陳年舊事質問楚國使者時,楚國使者一臉無辜:“你們的周王不是被你們自己的船工害死的嗎?關我們什么事?”
經過這三戰(zhàn),楚國打出了信心,又過了五十年,楚人終于有人準備對周朝說不。
這個人是楚國國君熊渠,熊渠是一位傳奇人物,力大無比,有一次夜出,發(fā)現夜色里有一只老虎趴著,熊渠引弓一射,老虎沒有半點反應,下馬一看,原來是一塊巨石,箭羽深深陷進石頭里。這個射虎為石的故事后來被漢代飛將軍李廣復制了一次。
楚國人對自己這位神射手國君相當自豪,楚國人的驕傲是有底氣的,到了熊渠這一代,楚國的強大已經水到渠成。熊渠得到了國內民眾的熱烈擁戴,進而興兵對外,伐庸、揚粵,至于鄂。
國力的強盛讓熊渠信心高漲,他終于發(fā)出了震耳欲聾的宣言: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意思就是,我蠻夷,我驕傲!你們瞧不起我們,我們也不陪你們玩了,我們自己搞一套謚號系統(tǒng)。
熊渠說干就干,分別冊立自己的三個兒子為句亶王、鄂王、章王。
從規(guī)則的服從者到規(guī)則的制定者楚國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這實在讓人佩服,但如果讓魯國人來評判,只有三個字:“非禮也!
中原的政治體系是共王體系,天下共有一個王,就是周天子,下面的諸侯按照“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來稱呼。熊渠自我提拔,把兒子封為了王,自己當起了王他爹,這讓周天子顏面何存?
自此之后,楚國把挑戰(zhàn)周朝當作一種樂趣,直到今天,楚文化圈還用一句俗語來形容那些倔強不認輸的人:“你不服周!”
過了一些年,熊渠把兒子們王的稱號去掉,天下人紛紛嘲笑。
看吧,我就說楚國人閑得慌,天下只有一個王,他折騰來折騰去的,最后還不是換回來?
其實,這正體現楚人的高明之處。在立兒子為王的時候,周王室衰微,諸侯多不朝王,還忙著相互打仗。熊渠判定自己就算稱了王,周王室也不敢把他怎么樣,中原各大成員國也沒空對付他,先稱個王過把癮。
當然,熊渠也不是過把癮就死的蠻漢子,在周厲王上臺后,熊渠發(fā)現這位周厲王很暴力(暴虐),沒事喜歡征伐諸侯國,為了不引發(fā)非必要的軍事沖突,熊渠就把兒子的王號去掉了,反正也嘗過當王的爹是啥滋味了。
敢于挑戰(zhàn)權威,又勇于向權威低頭,這是楚人的又一個特質。
如果你了解了楚人的這些特質,你也可以像太史伯一樣論斷:楚必興矣;如果你見過楚人的隱忍與奮起,見過楚懷王誓死不割地的氣勢,又見過這個有骨氣的君王最后躺在一輛草車里被送了回來,你也可以像陰陽師楚南公一樣做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腦洞歷史觀》,繼續(xù)閱讀春秋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