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直面意思是,就算楚國只剩下三戶,將來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

這太有氣勢了,而圍繞這句話,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們先來了解這句話是誰說的。

這句話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當時,老牌不安定份子范增跑去見項梁,跟項梁說,秦國滅了六國,這六國中,只有楚國最無罪,死得最冤,而當年楚懷王到了秦國沒有回來,楚國人同情可憐秦懷王,所以楚南公放下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可見,這句話是楚南公說的。這個人是楚國的一位貴族,對天下大勢有獨到的見解。他的這句話最終成為了秦亡的最佳注解。

這個記錄還提到了一個歷史事件:楚懷王到了秦國沒有回來。

這是咋回事呢?

我們先了解楚懷王這個人,此人在公元前328年當上楚國的王。楚國一直是春秋戰(zhàn)國的大國,楚懷王上位之后,也起用了一些能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屈原,現在有的學者還考證屈原跟楚懷王是一對CP。

當時正趕上老牌中原強國魏國不行了,楚國抓住這個機會,打魏國,征越國,國力極為強盛,可以說是那時最強大的國家,像齊國、魏國都給楚國寫了服字。

接下來,楚國就要面對更為強大的秦國。

以楚懷王為縱長,楚齊趙魏等國搞了一個七國聯盟,合縱伐秦。

這個時候,有一個家伙來到了楚國。這個人就是用舌頭推動戰(zhàn)國歷史進程的張儀。

張儀忽悠楚國,說秦國愿意用六百里地換取楚國跟齊國斷交。楚國一看,六百里地啊,不要白不要,連忙跟齊國斷交。結果斷交之后,張儀說只有六里啊。

這就是沒簽合同的壞處了。楚懷王當然不能忍,帶著兵馬就去收拾秦國。

這種意氣之兵,向來是失敗的。楚國大敗于秦國。此后,楚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時,秦國的秦昭襄王給楚國來信,約楚懷王在武關見面,大家聊聊人生。這種事情,當然不能去啊。楚懷王膽子大,偏要去,去了之后,毫無懸念就被秦國扣押了。

這是很不講禮的。在春秋時期,這是被人鄙視和受國際社會譴責的。不過,話說過來,在春秋時大家開會都講規(guī)矩,更不會在會場上扣押或者綁架一國之君。但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楚國就專門干這種事情。有一回,還綁架了宋襄公。

那時候的秦國,倒是西邊的一個苦哈哈,特別老實,經常吃山西佬 、也就是晉國人的虧。

風水輪流轉,秦國竟然成了最滑頭的國家。一向不講究的楚國人竟然變成了規(guī)矩的受害者。

當時,秦國扣住楚懷王,要求楚國割地,楚懷王相當有骨氣,打死也不割。最后,楚懷王被秦國綁了回去。

而這時在秦國當家作主的,正是秦國的宣太后,宣太后原本就是楚國人,姓羋,人稱羋八子。


果然是嫁出去的媳婦,胳膊往外拐。

后來,楚懷王還逃跑過,到了趙國,趙國也不敢收留,跑到魏國,就被秦國抓了回去。成為階下囚的楚懷王最終郁郁而終。他是活著去參加與秦的會議,結果躺在一輛牛車里回來。

因為至死都不割地給秦國。楚國人對楚懷王既尊重又心疼,全國上下極為悲哀,看到這一幕,楚南公才敢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個仇,反正楚國人是要報的。

哪么,這個三戶是什么概念呢?

最流行的說法是指楚國三大姓:屈、景、昭。

還有一個說法是指地名,楚國的宗廟地三戶,就是說,就算楚國只剩下三戶這個地方,楚國最后也能滅亡秦國。

最后一個說法,就是說秦國欠楚國的債最多,楚國人復仇的心最盛。就剩三家人了,也要滅亡秦國。

而歷史的軌跡也很有意思,亡秦的確實是三個楚國人。

第一個當然是陳勝,陳勝就是楚國人,建立的政權叫張楚。

陳勝可以說開了一個頭,接下來就是項羽。項羽是楚將之后,他的團隊叫西楚。項羽打敗了秦國的主力。項羽找來的傀儡就叫楚懷王,這大概也是為了激發(fā)楚國的復仇心理。

最后一個人是劉邦。劉邦也是楚國人,他是直搗黃龍,抄了秦國的老家咸陽。


可以說,這三個楚國人前后接力,最終給秦朝劃上了句號。

那亡秦必楚 ,也是因為楚人有其特別的氣質。

下面就給大家講講楚人的特質。

下面的內容來自我在頭條的專欄《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


當年魯隱公在世的時候,姬寤生經常跟他以及齊僖公聊起南方的楚人,一般就會發(fā)生如下的對話。

齊僖公以哈哈大笑開場:“那簡直就是一群野人嘛,聽說他們在身上文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姬寤生冷笑:“身之發(fā)膚,受之父母,亂涂亂畫,實在不妥!

魯隱公搖著頭嘆氣:“非禮啊,非禮啊!”

齊僖公:“頭發(fā)也不束,披在肩上,像個長毛鬼!

姬寤生:“教育水平還是低。”

魯隱公:“非禮啊,非禮。 

齊僖公:“楚國人會玩巫術,兩位信其有乎?”

姬寤生:“唉,這就是文化水平太落后的惡果!

魯隱公:“非禮啊,非禮。 

齊僖公:“我聽說他們還流行穿大紅袍。”

姬寤生:“我無語了,衣服豈是亂穿的!”

魯隱公:“非禮啊,非禮。 

齊僖公:“這些倒還算了,據說他們信仰鳥啊蛇啊的東西,對了,還吃人肉!鄭公,你怎么看?”

姬寤生:“這太讓人吃驚了。”

魯隱公:“非禮啊,非禮啊!”

三位在交談中,對中原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自豪感,對楚國人還活在水深火熱的原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同情?墒聦嵣,要是翻翻族譜,誰能有資格嘲笑楚人呢?因為八百年前,人家楚國也是文明社會的一員。

楚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曾經介紹,咱們楚人是高陽氏的后人(帝高陽之苗裔),高陽氏是三皇五帝中的一帝:顓頊。顓頊的第五代曾孫吳回,擔任當時的火正,被賜為祝融氏,也就是傳說中的火神。據記載,祝融跟他的部落當時就居住在姬寤生的都城新鄭附近,是正宗的中原人。

后來,因為中原戰(zhàn)火連天,變得太危險,祝融氏不得不舉族南遷。

因為戰(zhàn)事而離開家鄉(xiāng),另辟天地的事情在中國屢有發(fā)生,現在居于南方的客家人就是從中原遷徙過去的。據說客家人向不與外人通婚,這樣做的好處是保持了純正的中原血統(tǒng),缺點是無法與原住民融合,容易發(fā)生一些不必要的沖突。

當祝融氏的后人離開熟悉的家鄉(xiāng),來到陌生的長江流域,看到許多警惕的目光。他們知道,要在這片土地上扎根落腳,就必須做出改變。

從一些史料上看,祝融氏并沒有封閉自己的族群,而是與原住民進行交融。他們給這片經濟欠發(fā)達、文化較落后的地區(qū)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明,但與此同時,也學會了原住民的一些生活習慣,久而久之,搞不清哪些是原汁原味的原住民,哪些是搬來的祝融氏人。到了后來,中原的老鄉(xiāng)都認不出他們,干脆統(tǒng)稱為楚人,當然,這是比較禮貌的說法,通常中原人都叫他們荊蠻。

對此,楚人毫不在意,畢竟他們生存了下來。漸漸地,他們不但沒有自卑感,反而為自己獨特的楚文化而感到驕傲。

這是值得贊許的態(tài)度,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亦是多元的,對自己的文化自信,才會擁有族群的未來。

強大的適應性,這是楚人的第一個特質。

在最初的歲月里,楚人的生活十分艱苦,他們經常受到商朝的進攻,國人被俘虜而去,成為商朝的奴隸。這其中,大概又屬帝辛先生干得最過分,帝辛其實就是商紂王。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商紂王經常被大家誤會。很多人以為他天天跟妲己鬼混,結果導致亡國。這是不太準確的,事實上,商紂王是一個比較勤勞的國君,尤其喜歡打仗,楚地就是他重點光顧的地方。商紂王的勝率很高,每次都能抓不少俘虜回來,后人分析,商紂王就是抓的俘虜超過了需求,最后管理不當才亡的國。

在商紂王的打擊下,楚人的日子很難過,直到他們聽到了有一個叫姬昌的人正在鎬京召開英雄會,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推翻商紂王的殘暴統(tǒng)治。

楚人的酋長鬻熊意識到這是替族人復仇的好機會,馬上起程前往鎬京參加這一盛會。

因為交通不像中原那么發(fā)達,等他趕到會場時,很多人都已經到場了。

他懷著激動的心情,邁著疲勞的雙腿走向會場。在大門口,他被攔了下來。侍衛(wèi)們拒絕他進入會場。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也不能怪門衛(wèi)有眼不識泰山,實在是鬻酋長不像個與會者。

他的年紀太大了,據史料記載,鬻酋長這一年九十了。他能夠一個人從荊地來到鎬京,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經過一番解釋后,鬻熊終于獲得了入場資格,會議是振奮人心的,各地來的部落首領紛紛控訴商王的暴虐。受這股情緒的感染,鬻熊分開眾人,走到武林盟主姬昌的面前,表示自己也要跟隨周王推翻商紂王。

看了看鬻熊,姬昌不禁搖頭,都這么一把年紀了,哪里敢指望他去殺敵?當然,這份精神是可嘉的。

鬻熊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誠懇地告訴對方:“的確,如果讓我去行軍打仗,追逐麋鹿,我的確太老了。但要是讓我坐論國事,出謀劃策,我還是個年輕人!”

老人堅毅的眼神打動了姬昌,他恭敬地從高臺走下來,認真地向鬻熊行禮,拜他為師。

從此,這位九十歲的楚人成為周王的智囊。在姬昌被商紂王抓住后,鬻熊積極組織營救,建議姬昌之子姬發(fā)向紂王進獻獸皮、黃金、美女,最終成功救回了姬昌。

這件事情成為了楚人最大的政治資本,借著祖宗的光,后來楚人常常向周王索取各種榮譽。而三百年以后,楚武王仍然振振有詞地介紹自己的祖宗:“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

楚人永遠不會忘記,是那個九十歲的老人不辭辛苦,積極參與到討伐商紂王的行動中,才讓楚人趕上了時代的末班車。

永不服老,勇于開拓,這是楚人的第二個特質。

數十年后,又一位楚人首領向北進發(fā)了,他是鬻熊的孫子熊繹。此時,這位楚人領袖的身份已經不是酋長,因為爺爺也算是周朝創(chuàng)業(yè)的合伙人,周朝第二位天子周成王沒有忘記老功臣,特地封熊繹為楚國國君,級別有點低,只是一個子爵。

當然,級別再低,也是干部,是干部就能參加代表大會。

這一年,周成王在岐陽召開諸侯大會,熊繹受邀參加,他的心情還是很激動的,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因為國內也沒有什么太值錢的東西,就準備了國內的特產苞茅,這個東西可以濾去酒中渣滓,值不了多少錢,算個心意吧!

懷揣著對天子的敬意和會見諸侯的激動心情,熊繹來到了岐陽,同樣,他離得比較遠,到達的時間也比較晚,來時,其他諸侯已經到了,比如齊僖公的祖宗、齊國的第二任國君齊丁公,衛(wèi)前廢公州吁的祖宗、衛(wèi)國第二任國君衛(wèi)康伯,還有魯隱公的老祖宗、魯國第一任國君伯禽,以及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正準備入場。

熊繹洗了洗手,準備進場吃飯。上回他的爺爺被擋在了門外,這一次剛出現,就有人熱情地迎了上來,“唉啊,您終于來了啊,就等您了!”

來人滿臉堆笑,朝他招手:“快快,把你的苞茅發(fā)到食案上去吧,馬上就要開席了,要這個東西來濾酒!

想了想,自己來得遲,干點活也是應該的,他老老實實地解開苞茅,劃成數份,認真發(fā)到每一張食案上。

苞茅終于擺好了,熊繹伸直了身子,準備找自己的位子入座,會務又熱情跑了過來,遞過來一大堆木牌。

“來,麻煩你一下,把這些牌子擺好!

熊繹一看,這是用來安排座位的名牌,以區(qū)分天子與諸侯的尊卑席次。熊繹有些納悶,但他畢竟初來乍到,不好多說話,只有多干活。于是,他認真擺好了名牌。當放下最后一塊名牌時,他終于意識到一個問題,沒有他的名牌。

也就是說,這宴會堂中,沒有他的座位。

那我干嘛來了,敢情就是來打雜的?

熊繹的座位在外面,在庭院中燃燒的誓盟火柱邊。

會務將他請了出去,囑咐他一定要看好這堆火,千萬不能熄滅了,過一會兒,天子與諸侯誓盟要用的。

說起來,熊繹的祖上是火正,火正主要有三個工作:觀象授時、點火燒荒、守燎祭天,F在讓熊繹干的就是守燎。雖說是個祖?zhèn)骷妓嚕思耶吘罐D行升級成國君了,竟然還把人家當火正,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天子與諸侯終于進場了,沒有人注意到熊繹,魯公伯禽倒是望了他一眼,然后下意識地往旁邊移了兩尺。

站在火柱旁,熊繹腦子有點蒙,會務又領來一個人,說是幫他一起看火的。

兩人一寒暄,哦,你是楚國國君,我是東夷族鮮牟國的國君。

熊繹明白了,原來我還是蠻夷荒服!

宴會開始了,廳上杯光斛影,氣氛熱烈異常。廳外冷冷清清,一蠻一夷坐在火柱邊發(fā)呆。

熊繹沒有喝上酒,也沒吃上肉,更沒有列席后面舉辦的諸侯大會,他只是安靜地坐在火柱邊,盯著那團血紅的火焰騰飛跳躍,正如他內心燃起的熱火一般。

等會議結束,照例,主辦方會給與會者發(fā)點紀念品之類的東西。齊、晉、魯、衛(wèi)各國都領了珍寶之器,熊繹連搪瓷杯子都沒撈到一個。

這件事情讓楚國人耿耿于懷。五百年后,楚靈王提起這件事情還憤憤不平,表示當年開會,他們都領了東西,就我們沒領到,今天我這暴脾氣上來了,干脆派個使者到周室把他們的鼎要過來作為分封的寶器。

熊繹沒有進行申訴,當年他的爺爺九十高齡到中原去,帶回了榮耀,他帶回了恥辱。

回國后,熊繹召集群臣,講述了自己所受的不公待遇,這引起大家的憤慨,紛紛大罵周文王。

熊繹示意他們靜下來,告訴他們,要改變別人對我們的歧視,先要改變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

接下來熊繹率領楚人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這種東西現在稱為艱苦創(chuàng)業(yè),史稱篳路藍縷,這正是楚國的立國精神。

過了一些年,熊繹的創(chuàng)業(yè)有了一些成就,他專門給周天子送了一把桃木弓和一些棗木箭(桃弧棘矢),這些東西可以辟邪。周王室頗為感動,楚蠻子們經濟這么困難,還想著送些當地的工藝品上來。

看來,他們還是沒有理解熊繹的真正含義。

如果用來濾酒的苞茅不能替我們換來尊嚴,我們總有一天會用弓箭來爭取。

知恥后勇,奮發(fā)圖強,這是楚人的又一個特質。

周王室終于領會到了桃弧棘矢的意思,這一明白就已經是五十年后的事情了,有點遲鈍,但總算反應了過來。

周王室對楚人采取了行動,周昭王親自率兵南征,對付這個周室的伙夫,史書《竹書紀年》記載了這三次軍事行動。

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

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第一次,周昭王領著士兵去討伐楚人,渡過漢水的時候,碰上了大兕(一種類犀牛生物),不太吉利,就退回來了。

三年后又去了一次,可天氣不太好,陰風突起,氣候惡劣,兔子野雞都嚇壞了,結果六個師損失在了漢水。

第三次,周昭王再接再厲,夜色清朗,可以看到五種顏色的光直沖紫微(此紫微是指代表天子的紫微星座),我們的王南巡就再沒有回來。

怎么看這也不像一份周王伐楚的記錄,而像是野外科考發(fā)現珍稀動物的報告,又像天氣突變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的清單,也像天象觀察記錄以及失蹤人口登記信息。做出這樣奇怪的記錄也是沒有辦法,因為周軍三次南下,三次敗北,直接寫下來太沒面子,只好用文學來修飾一下。

真相大概是這樣的。

第一次,周昭王率兵討伐楚人,結果剛渡過江,就被楚人趕了回來?赡艹讼衽硕嗬乔虻耐林粯樱褂昧讼2筷,但也許跟大兕這種東西沒一分錢的關系。

第二次,周昭王立志雪恥,率兵猛進,結果中了楚人引兵深入的詭計,楚人在惡劣的天氣中猛然發(fā)起進攻,把周昭王打得大敗。

第三次,天氣真不錯啊,夜朗星清,空中神秘的五線光束直沖紫微,我們昭王慘哪,一去就沒有回來,淹死在了漢水里,連尸體都沒打撈上來。

前兩條事實清楚,無可爭辯,第三條各方則有不同看法,中原的官方記錄以及流行說法顯示,周昭王晚年犯了嚴重的錯誤(德衰),南征的時候,船工厭惡他,給了他一條膠船,船開到中流,膠水溶解,船只解體,昭王掉到水里淹死了。但有人分析,周昭王的船是在河中被楚軍弄沉的。

周王室寧愿吃啞巴虧,也要采用第一種說法,畢竟被楚蠻打敗這種事情太丟人。

楚人也表示認同這種說法。

很多年以后,當中原人拿這件陳年舊事質問楚國使者時,楚國使者一臉無辜:“你們的周王不是被你們自己的船工害死的嗎?關我們什么事?”

經過這三戰(zhàn),楚國打出了信心,又過了五十年,楚人終于有人準備對周朝說不。

這個人是楚國國君熊渠,熊渠是一位傳奇人物,力大無比,有一次夜出,發(fā)現夜色里有一只老虎趴著,熊渠引弓一射,老虎沒有半點反應,下馬一看,原來是一塊巨石,箭羽深深陷進石頭里。這個射虎為石的故事后來被漢代飛將軍李廣復制了一次。

楚國人對自己這位神射手國君相當自豪,楚國人的驕傲是有底氣的,到了熊渠這一代,楚國的強大已經水到渠成。熊渠得到了國內民眾的熱烈擁戴,進而興兵對外,伐庸、揚粵,至于鄂。

國力的強盛讓熊渠信心高漲,他終于發(fā)出了震耳欲聾的宣言: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意思就是,我蠻夷,我驕傲!你們瞧不起我們,我們也不陪你們玩了,我們自己搞一套謚號系統(tǒng)。

熊渠說干就干,分別冊立自己的三個兒子為句亶王、鄂王、章王。

從規(guī)則的服從者到規(guī)則的制定者楚國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這實在讓人佩服,但如果讓魯國人來評判,只有三個字:“非禮也!

中原的政治體系是共王體系,天下共有一個王,就是周天子,下面的諸侯按照“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來稱呼。熊渠自我提拔,把兒子封為了王,自己當起了王他爹,這讓周天子顏面何存?

自此之后,楚國把挑戰(zhàn)周朝當作一種樂趣,直到今天,楚文化圈還用一句俗語來形容那些倔強不認輸的人:“你不服周!”

過了一些年,熊渠把兒子們王的稱號去掉,天下人紛紛嘲笑。

看吧,我就說楚國人閑得慌,天下只有一個王,他折騰來折騰去的,最后還不是換回來?

其實,這正體現楚人的高明之處。在立兒子為王的時候,周王室衰微,諸侯多不朝王,還忙著相互打仗。熊渠判定自己就算稱了王,周王室也不敢把他怎么樣,中原各大成員國也沒空對付他,先稱個王過把癮。

當然,熊渠也不是過把癮就死的蠻漢子,在周厲王上臺后,熊渠發(fā)現這位周厲王很暴力(暴虐),沒事喜歡征伐諸侯國,為了不引發(fā)非必要的軍事沖突,熊渠就把兒子的王號去掉了,反正也嘗過當王的爹是啥滋味了。

敢于挑戰(zhàn)權威,又勇于向權威低頭,這是楚人的又一個特質。

如果你了解了楚人的這些特質,你也可以像太史伯一樣論斷:楚必興矣;如果你見過楚人的隱忍與奮起,見過楚懷王誓死不割地的氣勢,又見過這個有骨氣的君王最后躺在一輛草車里被送了回來,你也可以像陰陽師楚南公一樣做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腦洞歷史觀》,繼續(xù)閱讀春秋這段歷史。

最佳貢獻者
2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開始,我還覺得這是楚國人的一句氣話,雖然打不過秦國人,但是也要在嘴上過過嘴癮?珊髞砦蚁脲e了,仔細想想,這句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相對于中原諸侯國來說,位于南方的楚國算是個老牌的諸侯國了。與其他六國相比,算楚國存在時間最久,從春秋時期一直到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威望和實力還是位居前列的。不僅如此,他的疆土也是在戰(zhàn)國七雄中也是最大的。

可有時候優(yōu)點也會變成缺點。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開始爭相變法,雖然楚國有吳起變法,但是最終徹底失敗了。是吳起能力不行嗎?不是,那是支持吳起變法楚國國君動搖了?也不是。

主要原因就是擁有這么疆土的楚國,由于生產力和生產條件的落后,使楚國無法管理下面的地方,只能將權力下方地方那些貴族中。也就是說,楚國的幾大家族對基層的統(tǒng)治力非常強大,導致楚國國君的政令幾乎出不了國都郢都。

戰(zhàn)國末年,秦國開始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在六國中,只有楚國經歷了兩次秦國的進攻。其他五國基本上一觸即潰。三晉的血經過統(tǒng)一戰(zhàn)爭后,早已放光了,剩下的齊國,中看不中用。至于燕國,那就更不必說了,地處偏僻,很難發(fā)展起來。

而楚國雖然動員能力弱,但就是這個原因,使楚國在秦末成為了起義軍的領袖。在滅楚國之時,秦軍橫掃了楚國全境,不過由于楚國國土面積大,很多地方(包括南陽盆地、江漢平原以及東南一帶)只是望風而降,并沒有遭受到秦軍的戰(zhàn)火。因此這些地方的戰(zhàn)爭潛力和社會關系沒有被戰(zhàn)爭徹底破壞,大部分都被保留下來。

所以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雖然六國諸侯紛紛復辟,但無論是從數量和質量上都和舊楚地區(qū)有很大差距。只要楚地有人帶頭,立馬群起響應。項家叔父就是這么快起家,并且發(fā)展壯大。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沒說錯,秦朝不就是楚地的劉邦和項羽覆滅的嗎?所以這不是氣話。

3

首先呢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句話是誰所言,又為何而言,這是楚國楚南公在他人同情楚國遭遇時所說的話。當時的楚國有三大姓氏,分別是昭姓,屈姓和景姓,因此被說是三戶人之少。時至今日看這句話可能會有些可笑,就像問題一般,為何已經弱到被對方摁在地方摩擦了,還會說出這樣的話呢?雖然在多年之后的確是有楚國人項羽滅掉了秦國,但相信當時的人并沒有先知的能力,所以個人認為有兩點原因。

第一便是秦國與楚國之間的仇怨。在秦國消滅六國當中,楚國可以說是最無辜,只是擋了秦國兼并的道路。想想秦國與他國之間的厲害紛爭,和晉國的領土之爭,和魏國、趙國的奪地之仇,還有因為燕國的刺殺,和齊國孟嘗君的挑釁。而楚國在其之中最是無過,因為在此之前秦國和楚國兩國關系甚好。雖說有秦晉之好,但是秦國和楚國之間十多代王室都有姻親關系。就像電視劇羋月傳當中,羋月作為秦國的太后也是出生于楚國王室。所以楚國后來受秦國的欺侮,亡在秦國的手中,最是讓楚國人憎恨不已。

說到楚國亡國,都不說的便是張儀作為秦相去欺騙楚懷王一事,以幾百里地相許,讓他與秦國聯手滅掉齊國,而后張儀翻臉不認人,拒稱自己曾許諾幾百里地,而僅是以六里地獻之。如此一來,楚國失掉的不只是原本,秦國答應的土地,還有與齊國多年的盟友關系,以至于后來第二次被張儀所欺騙,被他的花言巧語所蠱惑,等放走張儀回了秦國為時已晚,最后孤立無援,受人欺負。

楚懷王被明目張膽的囚在秦國并無任何解釋,連逃跑都不可能,最后死了才被送回來。所以秦國與楚國的恩怨,使得楚國人比較于其他幾個國家而言,更有一顆堅定的滅秦之心。不僅是失去了自己的家國榮耀,還被各國同情嘲笑。楚國并無錯究還一心談和,最后落得如此下場,楚人怨秦恨秦也是有緣可究了,所以說出楚國雖只有三戶,一定能夠滅掉秦國這樣的話來,實在是憤懣之情不可抑制。

第二個原因便是楚國具有滅掉秦國的實力,這話說起來可能令人不解,為什么連自己的大王一入秦國都不能返回的楚國人,能夠滅掉秦國呢?雖有過問鼎中原的霸氣,楚國因為自身的變法跟不上各國的潮流,還有地廣人稀,軍事上的不足等等原因逐漸落后,多次在各個國家的征戰(zhàn)當中處于陪跑的地位,也就是為什么人們認為楚國與秦國之間不能相比。從軍事力量上來看,的確是如此的。但是楚國還有另一特點,那便是各方貴族分散割據,所以表面上看起來難統(tǒng)一,但是當國難當頭之際,這種氏族宗親關系便表現為強大的團結與民族情緒。

也正是應了亡秦必楚這句話,在群起反抗秦朝之際,楚國人項羽帶領著各路諸侯入了咸陽,滅掉了秦國。楚國人之所以敢說滅掉秦國的一定是楚國這句妄言,并非是預料到了多年以后項羽坑殺秦國王室之事,而是他們帶著楚國人所具有的那種反抗與堅定,依照著這個信念努力前進?赡芤彩沁@種努力,最后達成所愿,滅掉秦國的三大重要人物,無論是陳勝、項羽還是劉邦,都出自楚國。

4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中,電視劇中是項燕兵敗自殺時說的一句話,歷史上為楚南公所說。后來歷史也鑒證了這句話,秦亡于楚。雖說歷史進程如此那么被秦國暴打的楚國憑什么敢出如此狂言。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具體指的是什么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所標明的意思大致上楚國戰(zhàn)敗,楚雖雖然弱小也可滅秦。

具體三戶指的什么目前說法很多,第一種說是地名楚國初期宗廟所在地三戶城,第二種說法是指楚國三大姓氏或者三大氏族,也即屈、景、昭。還有一種說法是三戶并不是說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而是表示很少的人。

綜合起來我感覺此三戶所指的還是弱小的意思,大多數認同的三戶是指三大氏族。

楚國為何敢口出狂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其一 秦滅楚于理不和,當時楚國君王為懷王,本是楚國一國之主,秦吞并楚國八座城池邀約楚懷王與武關會面,隨即秦國扣押懷王讓其割地六百里以保自己安全。楚懷王不肯,說懷王貪戀土地也好,說懷王肩負國家使命也罷,總之懷王面對威脅義正言辭的拒絕。在這一點上秦國出兵滅楚與理不合,俗話說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更使何況一君王,有理者則心有膽氣義正言辭。

其二 楚國地大物博,楚國自實行變法以后,國力強盛,土地肥沃,在亂世之中擁有土地人口的多少往往決定國力發(fā)展速度。

其三 楚人有反抗精神,應該說楚國貴族有反抗精神,比如秦末大澤鄉(xiāng)起義就是楚國陳勝以弱勢站起來反抗秦朝,項梁在只剩下三人的情況下依然聯合六國貴族起兵反秦,完全可以說楚人那怕只剩一兵一卒也會反抗起來。

其四 武器和工業(yè)發(fā)達,楚國在戰(zhàn)國七雄里面武器工業(yè)名列前茅,經考古專家研究,加之各地挖掘出的戰(zhàn)國武器,楚國武器完全是比其他諸侯國要強上一個檔次。其鑄甲工藝也要高于其他諸侯國,還有各種比較當時先進的武器也是以楚國為主。

所以說經過以上幾點才讓楚國敢說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歷史確實如此,陳勝為楚人,項羽也是楚人,那怕劉邦也是楚人,其也是借助楚國之力建立大漢王朝。

5

這是因為秦國只知霸道,不行仁義,一系列的行為讓楚人不再信任秦人。

在陳勝、吳廣大澤江起義,登高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前,在中華大地上,王侯將相還真的是世襲貴族的專利。

中國的政治學說的發(fā)展和演進在秦漢之際形成了一個劇烈的發(fā)展。在此之前,中國是貴族政治,所謂學在王官。民眾也認可這種政治模式,不會有什么非分之想。貴族也確實因為學識、精神、擔當、責任等成為封建邦國的精神領袖,為人們所推崇。因此,在政治關系上就有著很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

(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意義很大)

項羽就一直也是以貴族自居,他在烏江自刎之前還在說:“即使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又有何面目再見江東父老呢?”項羽所說的“憐”是悲憫,是人們對于貴族政治的習慣性傳承,如同對待趙氏孤兒那樣,悲憫他們的遭遇,并且認為他們東山再起是合乎常理的。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預言式的政治發(fā)展,被記錄在《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這句產生于反抗暴秦統(tǒng)治的時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種情緒化了的堅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議地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它先驗而無比正確地預言了亡秦的事件真相:即亡秦這一事業(yè)乃起于楚,又終成于楚。僅就亡秦這一事實,這句名言還有著雙重應驗。

首先,亡秦大業(yè)雖成于天下民眾,但在大澤鄉(xiāng)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的陳勝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張楚”。率江東子弟渡江,成為抗秦主力的項梁叔侄也是楚人,項羽建立的政權稱為“西楚”。后來總領群雄,收拾河山,建立一個空前統(tǒng)一的大漢王朝的劉邦也是楚人。

其次,亡秦的決定性戰(zhàn)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戰(zhàn)勝秦軍主力,并接受其投降。從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轉之勢。

(項羽一直以貴族自居)

先秦時期,這樣的政治預言有很多,很多人都很奇怪,為什么那個時期的中國人好像是開了天眼,能夠通過一些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就能預料到事物的結局。其實,這是因為先秦時期,中國已經建立起來了一個系統(tǒng)的價值觀理念,并且用它來指導生產生活。

由于這個價值理念深入人心,但凡不符合這個價值理念的都將逐漸回歸到這個價值軌道里來。貴族領政,安邦濟危就是這個價值理念的一種。當貴族無甚罪過,人心冤之,東山再起之時,就會有很多同情的人起來響應他們。

楚國在春秋時期,曾經長期是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不過,在春秋末期,被伍子胥帶領吳國軍隊打敗,差點亡國?恐貒膸椭琶銖姄踝×藚擒。后來,越國在吳國的后方搗亂,吳越爭霸開始。

到了戰(zhàn)國中后期,楚國的實力有所恢復,還滅掉了一直智商不在線的越國。但是,當時秦國已經商鞅變法過了30多年,統(tǒng)一的步伐已經無法阻擋。秦國為了弱楚,還把楚懷王騙到秦國囚禁起來,最后客死異鄉(xiāng)。秦國這個做法,讓楚國平民百姓不心服。

(中國以后就有了殺人誅心之論)

所以,秦滅六國之后,只有楚地的反叛最為強烈,經常發(fā)生叛亂,秦始皇不得不經常巡游楚地以做彈壓,到最后也還是沒有壓住。

楚雖三戶,意思是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貴族了,因為楚國的王族有恩威于楚民,楚民憐之,所以,他們只要振臂一呼,就能再次東山再起。

此后,中國政治的學說當中,就多了一條:殺人誅心。即是讓老百姓不再“憐”之,將政治敵人塑造成十惡不赦的混蛋,這樣才能長治久安。至于真相,有時候也未必那么重要。

6

楚很有意思。

國力強大,與秦并立為天下強國時,昏招頻出,被秦反復蹂躪。

在亡國之際,卻吹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牛逼。

而且···最后,他們真的兌現了自己的牛逼。

被秦人卑鄙手段玩壞的楚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妒酚.項羽本紀》

楚是老牌強國,戰(zhàn)國后,變法不甚徹底,所以在與魏、秦面前稍有些吃力。

但是,楚的底子雄厚,到楚懷王時仍是天下強國。

不過,楚國卻意外敗在了非常非!跋伦鳌钡氖侄蜗。

張儀以“六百里”商於之地為誘餌,誘使楚與齊絕交。

在楚齊絕交后,秦出爾反爾,與楚大戰(zhàn),大敗楚軍。

秦的欺騙腳步并沒有停下,隨后,秦又以會盟為由,趁機誆騙,并挾持了楚懷王。

雖然說諸侯之間爾虞我詐不足為奇,但是,如此低級、卑劣的手段,確不多見!

楚懷王被挾持后,楚國新王恩信未立,使楚陷入嚴重內斗,國力進一步下降。

此后,白起伐楚,楚遷都避難,一蹶不振。

楚國,雖然本來已經有些經營不善,業(yè)績滑坡,但家境還很殷實。你大秦跳出來一頓忽悠,騙了人家一筆巨款,搞得人家家道中落,楚人能不恨得牙癢癢嗎?

楚人桀驁。早在周時,就”不服周“。

現在,你秦人如此玩弄楚人,楚人怎么會服你?

復仇的火焰,在楚人心中熊熊燃燒。

力氣未盡

韓、趙、魏、燕,在對秦作戰(zhàn)中,多次被斬首數萬,甚至數十萬,算是“力盡而亡”。

齊則在亡國前,“民莫敢格”,從上到下,都不愿抗秦了,算是“氣盡而亡”。

只有楚,“力氣未盡”。

由于秦以斬首計功。因此,秦的征伐作戰(zhàn),大多有“斬首”的統(tǒng)計。

如:伊闕之戰(zhàn),斬首韓魏聯軍24萬,華陽之戰(zhàn),斬首魏趙聯軍15萬,陘城之戰(zhàn),斬首趙軍5萬。

可是,秦楚之戰(zhàn)的作戰(zhàn),除了丹陽之戰(zhàn),“斬首甲士八萬”外,其余諸戰(zhàn),很少標注殲敵數字。

秦能長驅直入,下地千里而無斬首數字,正說明:楚力未盡,只是缺乏組織。在秦軍的快速攻擊下,楚人未來得及組織起大規(guī)模反抗。

即使在最后的亡國之戰(zhàn)中,王翦也打的是一場擊潰戰(zhàn),在潰散中,楚國失去了強軍,但許多楚人卻活了下來。

所以,楚地的人口,尤其是男丁,應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留。

這些當初未得到有效組織,但戰(zhàn)斗力不俗的楚人,成了亡秦的星星之火。

被實現的牛逼

此后的歷史證明:楚人確實成了亡秦的主角。

大澤鄉(xiāng)起義的陳勝、吳廣,殲滅秦軍主力的項羽,攻入咸陽的劉邦,這些反秦主角,無一不是楚人。

同時,復辟的六國中,趙、燕、魏,是在陳勝派出的軍隊支持下復辟的,韓是在項梁的支持下復辟的,只有齊是基本依靠自己田家的力量復辟的。

可見:山東六國,只有楚是有能力組織去反秦大業(yè)的。

“三戶”之爭

對于“楚雖三戶”中的三戶,歷來爭議頗多。

有學者認為三戶,是指舊楚的三個大族。

有學者認為三戶,只是個虛數,代表楚地不滿秦的勢力。

更有人認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后世的附會之言。

我認為:此預言并非后人附會之說,所謂“雖三戶”,也并非具體指哪三戶,而是楚人仇恨、不服的表達方式而已。

1、并非附會之說。

《史記》中,范增說:正是因為有這個說法,所以,天下英雄紛紛云集到您項梁手下,您應該擁立楚王后人。

范增和楚王王室沒有什么瓜葛,從后來的表現看,范增所忠誠者,只是項家,而非熊家楚王。

而當時云集于項梁手下的英雄,來自列國,許多都非楚人,他們對楚王也沒有故主之情。

這種情況下,范增仍主張立楚王,正說明:“亡秦必楚”的讖語早已有之,而且,在民間已經傳開!

2、“三戶”并非實指。

楚國的舊貴族力量確實很大。

不過,從反秦起義來看,除了項家之外,其余貴族的作用都不大。

陳勝、吳廣、劉邦、英布,都只是普通百姓。

即便是楚懷王熊心,起義前也不過在放羊,早已沒有了實力。

超級貴族景駒倒是被擁立為王,但自始至終不過是傀儡。

這說明:除了避難于吳中的項家外,絕大多數楚貴族都已在楚亡后失去了實力。

這種情況下,預言家還把已經沒落的“三戶”哪出來說事,就靠不住了。

套用教科書的一句話:“三戶”,指的是廣大受到暴秦壓迫,不甘心受到奴役,隨時準備起來反抗的楚國人!


兩千年過去了,當年秦楚之間的恩怨早已成了遙遠的歷史。

不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

7

只是狂言而已,歷史上真正滅亡秦朝正是當時秦朝最后一支軍隊的統(tǒng)帥章邯,為什么這么說呢?

滅楚國秦國可是傾全國之力動用了60萬大軍,經過一年多的堅守不出,活活耗光楚國的糧草,才最終打敗了楚國上將軍項燕帶領的楚軍,項燕兵敗自殺,喊出亡秦必楚的大話。

時間還要往前推,在章邯在定陶之戰(zhàn)后,打敗了項羽的叔父的軍隊,并且殺了項梁這位楚地反秦義軍的領袖?墒钦潞獏s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沒有趁楚軍衰弱的時候要他的老命,反而和增援過來的二十萬長城軍團去攻打當時起義軍中比較弱小的趙國,這就給后來楚軍的領袖項羽準備的時間。

因為項羽當時并沒有實際的兵權,只是作為楚軍中的二把手,然后項羽殺死不遠發(fā)兵救趙的宋義兵變奪權。率領大軍先把秦軍的糧草斷了,在隨后的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率領楚軍和趙軍里外合圍,擊敗了秦國二十萬長城軍團。

在巨鹿之戰(zhàn)后,秦國名將的孫子王離將軍兵敗自殺而死。章邯見楚軍狹勝利之威不可戰(zhàn)勝,又遭到后方秦朝廷的責問,率領剩下的二十萬秦軍主力投降。事實上如果章邯拒不出戰(zhàn),依靠著關中豐厚的補給,諸侯各國軍隊糧草并不多,最多兩三個月就要自行離去,秦帝國也就不會滅亡。章邯可順勢帶大軍回首都咸陽,誅殺為禍多年的趙高,從新發(fā)展秦國?上Т笄氐蹏绱速x予他重任,卻辜負了帝國的信任。

8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實際上和漢末張角起義喊的口號“蒼天以死,黃天當立”以及漢末亂世袁術稱帝時候喊的“代漢者黨涂高”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喊這個口號的意思就是告訴別人我是天命所歸。跟著我混準沒錯。你還別說古代人就吃這一套。即使你再有勢力再厲害也得進行宣傳。把自己宣傳成正義的一方,天命所歸的一方。這樣就會有無數的人為了這個美好的幻想去為了奮斗終身。

除此之外說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的楚南公實際上也是在表露一種民族國家不屈的精神。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上來看是說,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那么滅亡秦國的也必然會是楚國。實際上這是表達了楚國亡國者的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但這句話仔細琢磨一下又會有不一樣的理解。“楚雖三戶”里面的“三戶”指的并不是三戶人家。而是指的楚國的貴族大姓昭、屈、景這三大家族。所以表面上慷慨激昂表示堅強不屈的背后實際上就是告訴楚國遺民繼續(xù)跟著楚國貴族造反,因為能滅亡秦國的只有楚國的貴族,跟著他們造反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那為什么只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呢?為什么其他六國沒有類似的傳言流傳呢?實際上一切還是源于楚國的實力。要知道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的國家。原本楚國的爵位只是子爵。但后來楚國實力強大之后就自立為楚王。雖然周王不同意楚國稱王但沒辦法楚國實力最強也只能默認。其他國家攝于楚國淫威也只能被迫承認楚國王爵的地位。但在《春秋左氏傳》中記錄楚國的國君依舊稱其為“楚子”也就是只承認楚國國君子爵的地位。

而且在最初秦國和楚國對戰(zhàn)的過程中也并不是秦國把楚國按在地上摩擦,在最初時期楚國多次抵住了秦國的侵略。從秦始皇奉六世之余烈開始一統(tǒng)天下的時期,實際上楚國的實力要比秦國還要強那么一丟丟。秦始皇在統(tǒng)一征服天下的過程中進展的順風順水的。但就是在征討楚國的時候栽了一個大跟頭。秦始皇當時否決了老將王翦以60萬啊大軍攻楚的計劃。而是采取了李信的計劃,因為當時李信有信心以20萬大軍擊破楚國。所以秦始皇認為王翦太過于保守了,也就導致了秦始皇放棄了王翦的計劃任用了李信攻楚。結果秦國的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秦國也被楚國給打蒙了。后來秦始皇終于意識到錯誤重新任用老將王翦攻打楚國也一點點的蠶食吞并了楚國。但楚國雖然滅亡了,但楚國原本的貴族勢力卻保存下來很大一部分。這也是為什么會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因為整個天下間只有楚國的貴族勢力保存最為完整實力也最為龐大。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fā)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9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的出處是《史記·項羽本紀》,是由楚國的一個復姓南公的人說的。

這話說得極有氣勢,有的人甚至覺得,因為這么一句話,楚滅秦竟然顯得天經地義了。那么如題所述,說這話的人究竟有何底氣,敢說出這樣的話語呢?

其實這句話的后面,還蘊藏了一個精彩的故事

楚國經過幾代人的發(fā)展,到了楚懷王的時候,國力鼎盛,又擊敗了強大的魏國,一時間無人可敵。

當時北方的秦國強勢,于是楚國以公孫衍聯絡其他各國,一起合兵對抗秦國,可惜各國心思并不統(tǒng)一,在被秦軍擊敗后聯盟自動解散。

此后,楚國、齊國結盟,與強秦抗衡,一度讓秦國倍感壓力。后來楚懷王中了秦國的詭計,主動和齊國斷了聯盟關系。

后來再發(fā)兵攻打秦國,卻三戰(zhàn)皆敗,由此楚國一下子從極盛轉向了極衰,甚至一些從前被他打過的國家,還敢興兵作亂。

公元前299年,楚國在遭遇到齊、秦等國的新一輪進攻后,在屢次敗退之下,只好和秦國和談。

秦國要求懷王親往,結果他不顧大臣的反對,還真的就去了。于是秦國當場翻臉,把他囚禁在了秦國,期間要挾他,說只要他同意割地就讓他回去。

但是懷王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呢,一直拒絕割地,最后被囚禁到死。

公元前296年,在他死后不久,秦國將其靈柩發(fā)回,楚國人舉國皆哀。為什么他們都“哀”呢?就是因為他們的國君在關鍵時候,為了保住國祚而敢于親自前往,又在被囚禁之后不肯低頭割地,盡顯楚人勇敢的風范。

于是,楚懷王死后,楚國上下就達成了這樣的一種共識:

首先,在齊秦等國迅速攻占了我們大量國土的時候,在楚國已經陷入了絕境的時候,我們的君主為了保住社稷,為了楚國百姓,敢于親自去往秦國交涉。

其次,在受到了秦國的要挾后,他忍受了羞辱和痛苦,拒絕割地,保住了楚人的尊嚴。那么,有這樣為國而死的國君,我們怎么能不為他死戰(zhàn)呢?

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基調下,楚人才敢說出題目中這樣強勢的話來。這就像是民國時期一樣,雖然當時革命的力量還很弱,雖然全國都面臨著被許多強國進攻的威脅,但是我們還是敢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樣的口號。

事實上,這話不久就被后人給證明了。打響推翻秦朝第一槍的是陳勝等人組織的農民起義,而他就是楚國人,后來建立了“張楚”政權。

后來給秦朝沉重一擊的,是楚將項羽,他一度代楚王分封諸侯,差點就取代了秦朝。還有后來大漢的開國皇帝劉邦,他也是楚國人。

于是,秦末真的出現了“張”、“項”、“劉”這么三戶,起兵將秦朝推入了滅國深淵,也正是由楚國的這“三戶”,最終將強秦徹底滅亡。

10

楚國喊出這句口號沒有什么原因,亡國了總要說兩句狠話吧。

但是這句話能廣為流傳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瞎貓碰到死老鼠。

趙國被滅的時候,肯定也喊過“趙雖三戶,亡秦必趙”類似的口號;魏國被滅的時候,也會喊“魏雖三戶,亡秦必魏”類似的口號;齊國被滅的時候,也肯定喊過“齊雖三戶,亡秦必齊”類似的口號。

西楚霸王項羽

口號誰都會喊,至少有個心里安慰嘛。

只不過滅秦的剛好是楚國人而已。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的確,楚國很慘。

但是,比慘,誰能有趙國慘?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蹦藪 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對秦國仇恨最深的不是楚國,而是趙國。楚國只是死了一位君主,而趙國是幾十萬軍民死在秦國手里,整個趙國從上到下都仇恨秦國。

但是在滅秦的過程中,楚人出力最大,流傳下來的口號肯定就剩下楚人的了。

第二、楚國的殘余實力還比較強大。

六國里面,楚國是唯一一個還保留實力的國家。

三晉被老秦人屠的差不多了,三晉徹底喪失元氣了。而齊國差點把燕國滅了,燕國差點把齊國滅了,齊燕戰(zhàn)爭導致這兩個國家最后都一蹶不振。唯一還保存實力的只有楚國。

而且楚國的地理位置是長江以南,和其余五國不同,其余五國都在北方,北方一馬平川,老秦人百戰(zhàn)百勝。

但是老秦人到了長江以南,那就抓瞎了。和北方迥然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四通八達的水系,秦國根本發(fā)揮不出老秦人軍隊的優(yōu)勢,導致秦國根本就無法消除楚國的殘余勢力。

第三、秦國對楚國地區(qū)的高壓政策。

陳勝是楚國人,秦國法律規(guī)定“失期,法皆斬”,導致九百戍卒被迫起義。但是根據《睡虎地秦墓竹簡》的記載來看,秦帝國的徭役政策,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黑暗無道。老百姓服徭役并不是當牛做馬,誒打受罵。秦國對手下的百姓管的還是挺松的。

那為什么會出現陳勝說的“天下苦秦久矣”的情況呢?


還有一件事比較奇怪。七十萬驪山刑徒軍沒有陣前到戈,雖然有人說這是因為章邯把他們編入正規(guī)軍,還用秦軍法管理他們,還將他們的妻子兒女扣押。

就如《史記 ·項羽本紀》里面記載的那樣 :“秦吏卒多竊言日: ‘章將軍等詐吾屬諸侯 ,今能人關破秦 ,大善 ; 即不能 ,諸侯虜吾屬而東 ,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

但是根據《睡虎地秦墓竹簡》的記載,有沒有可能這七十萬驪山徒根本就不厭惡秦國,要不然無法解釋驪山徒爆發(fā)出來的戰(zhàn)斗力。

真正討厭秦國的是六國貴族遺民。而對于楚地發(fā)生的農民起義我有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測,是不是就是因為楚國還有相當雄厚的殘余實力,所以秦國一直對楚國有一種壓榨政策,慢慢削減楚國實力,導致楚國的反抗勢力和反抗精神特別強大?就像朱元璋對蘇杭的壓榨一樣?

只是秦國最后玩脫了而已。才最終導致亡秦的主要人物陳勝、項羽、劉邦都是楚國人?

橙子帥讀史ing為您費心解讀。歡迎點贊、吐槽、評論。圖片如有侵權,立刻刪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