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人營生中,收藏家這個行當(dāng),大概是最讓人羨慕嫉妒恨的。有錢、有面,還顯得有高深學(xué)問。
世界三百六十五行,竟然還有這么一行,靠著專門收購破銅爛鐵、竹頭木屑、牛溲馬渤、敗鼓之皮一類,也能富甲天下,揚名成家,利譽兼收。在這些人手中,收藏既是行當(dāng),也是雅好,也是學(xué)問,更是投資,像馬未都這樣的,明人不說暗話,不知道是多少文人既欽佩又眼紅的“老男神”。
但實事求是而言,和民國那些大咖前輩比起來,馬爺不但說不上是真正的王者,只怕在這行業(yè)的逐鹿之地里,他只能勉強算一個小弟弟。他的發(fā)小王朔,某次上電視,直接說他,“不就是個倒騰古董的玩意么,自己心里沒個數(shù)嗎”,這話刻薄可也有幾分道理在。
因為,無論講博覽博研,還是憑博賞博藏,與民國那些前輩同行們比起來,馬未都馬爺,都沒有過招的資格。比如,馬爺搞了那么多博物館,琳瑯滿目,但“國之重寶”絕少,人家一副《平復(fù)帖》就足以抗衡你半壁江山。
這當(dāng)然不是在貶低馬爺——我是很佩服他老人家的,而是感慨一個大家云集、紛披藻繢的時代,吳湖帆、張大千、容庚、葉恭綽、傅增湘、張叔馴等等,隨便舉一個都絲毫不會比馬未都遜色,只可惜已漸行漸遠漸無音。
張伯駒
論民國收藏,沒有辦法,首先必提張伯駒這位列屬“民國四公子”的大牛。在那個年代,他被稱“天下第一藏”。張伯駒也是民國著名“怪人”。他的“怪異”,我的理解,主要有四點。
一,出身豪門,富同王思聰,紈绔子弟,偏偏恬淡寡欲像佛系中人,癡迷于讀書、書畫、京。欢,身邊可以美女如云,偏偏愛上青樓女子潘素,不顧流言娶回家相依相伴五十年,還延師教學(xué)讓她也成長為書畫名家;
三,收藏富甲天下,卻是歷史上真正為國收藏之人,那么多無價之寶無償捐送,結(jié)果落得晚景凄慘,連喝碗粥都是夢想;在章某和的回憶錄中,晚年的潘素,經(jīng)常等待在路邊,只為看見熟人了,可以討要半個饅頭,回去和丈夫分吃;四,雖為貴公子,但是放浪形骸到邋遢至極;在王世襄的文章中,每次張伯駒過門拜訪,都是上座就直接脫鞋摳腳,等他離去時,就會發(fā)現(xiàn)鼻涕抹的他那些價值連城的明清家具到處都是,王世襄夫婦哭笑不得。
論收藏,張伯駒主攻書畫——這種專項收藏法也是過去人的通則,他的藏品也并不多,甚至可說少的屈指可數(shù),但是他所過手的每一件,都是最頂尖的無價之寶,是足讓全世界矚目的東西,隨手拿出一件,都可以震動全球收藏界。坦白說,這樣的稀世珍寶,馬爺手中恐怕至今還沒有一件吧,他那磁州窯梅瓶、紫檀畫桌、已經(jīng)算是最逆天的了,而老實說張伯駒估計懶得拿回家。
而張伯駒之所以可以牛逼到民國“天下第一藏”的地位,我的理解,具有兩項核心指標且是別人迄今無法追步的:一,所藏書畫基本上都是現(xiàn)存世的第一件。他從30歲始收藏之業(yè)至老,經(jīng)他手蓄藏的頂級書畫名跡達118件之多,都是國寶級、絕世級的。比如,這里面,有至今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畫——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有書法中目前來講也許是存世最早的一副帖子——西晉陸機的《平復(fù)帖》。
(圖:宋范仲淹《道服贊》,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張伯駒當(dāng)年費黃金110多兩購得)
二,他展示了一個真正的收藏家范式。大部分收藏文物或只為賞玩,或只為賺錢,但張伯駒不是。他只收不賣,也不為個人,在書畫收藏之初,他就曾立下了收藏的座右銘:“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為收藏而傾家蕩產(chǎn)。
(圖:所有收藏換來一頁獎狀)
而一旦國家安定,一概捐獻,以至于文物界稱,“張伯駒的捐贈雄踞故宮書畫半壁江山”、“故宮的頂級書畫,張伯駒一人就送了將近一半”。
王世襄
談現(xiàn)當(dāng)代收藏,王世襄當(dāng)然是不能不提的。馬未都馬爺至今在師授上最驕傲的,大概也是曾經(jīng)結(jié)識王氏,并得過些指點。
王世襄是張伯駒的晚輩,同樣出身優(yōu)越,祖父是前清工部尚書,是收錄在《清史稿》的人物;伯祖乃光緒三年的狀元,徐世昌與梁啟超均是其門生;父親任職北洋政府外交部政務(wù)司司長。這樣的家庭,本來是反倒要比普通人家更嚴厲教導(dǎo)子弟的,但是因為在王世襄幼年時,他的哥哥是由于被管束太過而病死的,所以到了王世襄成長時,其家族取放任主義,給他充分的自由。
(圖:王世襄夫婦,晚年在逼仄的家中)
也因此,王世襄玩著玩著成為“京城第一玩主”,成為各類玩樂的一號行家。論收藏,他集中在各類古玩、字畫、圖書、家具上,尤其是在珍稀明清家具上,有生之年,已然是世界上該領(lǐng)域第一號人物,以收藏與鑒賞同時獨步海內(nèi)外。
他收藏的這些明清家具,均是國寶級文物。據(jù)他著作《明式家具珍賞》,收錄家具共一百七十五件,其中他本人收藏六十五件,而據(jù)文物清單,他一共收藏八十件各式家具。他晚年(1993年),因為住房困難,無地堆放這些家具,曾表示愿將這些價值連城的明清家具捐給北京博物館,而作為照顧,給調(diào)配一處住房即可。但就是這樣的條件,當(dāng)時的北京文物部門也沒有答應(yīng)。
(圖:王世襄夫婦舊藏唐 “大圣遺音”伏羲氏古琴。2011年嘉德拍賣以1.15億元拍出)
后來,上海博物館聽聞,立即接洽,在得到同意后,連夜搶運,直抵上海。據(jù)說,當(dāng)時接收負責(zé)人以為一定會受到北京方阻攔,結(jié)果暢通無阻,大聲歡呼,“天助上海”。這批國寶家具,今天也躺在上海博物館,任人參觀,也成為上博賴以自傲的系列鎮(zhèn)館之寶之一。
錢鏡塘
徐志摩的老鄉(xiāng)浙江海寧硤石錢鏡塘,被譽為“江南第一藏”,也是民國以來“以商養(yǎng)藏”模式的典范。
他的收藏,主要集中在古代書畫。他年20歲時,為生活所迫,變賣祖產(chǎn)共2000銀元,流離上海打拼,開始從事絲綢生意,很快肆力于經(jīng)營書畫,同時搜羅歷代金石書畫,汲汲學(xué)習(xí)古代書畫鑒別之技,逐漸成為聞名海內(nèi)外的大收藏家。他開設(shè)的古董行“六瑩堂”,是當(dāng)時南方書畫家的據(jù)點,而他一生過手歷代名家大師書畫共計5萬余件,這一記錄至今很難被超越。
圖:據(jù)傳,演員張鐵林手中有不少錢鏡塘舊藏
他是商人,與工商巨子劉靖基并稱伯仲;他是書畫家,與張大千等趣味相投;他也是鑒定家,與吳湖帆允為“雙璧”;作為收藏巨子,他在所得到的宋代范寬《晚景圖》、五代徐熙《雪竹圖》、董源《山水圖》、王石谷《竹嶼垂釣圖》等等,都是書畫中的國寶級文物;他還搜羅有幾乎海內(nèi)最全的明人尺牘,后來編輯成書,洋洋20冊,基本囊括明代所有名人墨跡,單單這部尺牘后來在2002年的嘉德拍賣上,以近千萬價格被上海博物館拍得。
(圖:宋代《晚景圖》.軸上有舊簽題“范寬晚景圖”)
從1956年開始,他陸續(xù)捐出自己的文物,身后幾乎全空。這其中,浙江省博物館1000余件,上海博物館600余件,各地博物館也都均享秋色。
不過,在當(dāng)時那種環(huán)境中,動輒得咎,隨時莫須有,不主動捐估計連命都難茍且存續(xù)的吧。而他的后半生,也是在非人非鬼的挨斗日子中凄凄惶惶度過的。
龐萊臣
龐萊臣這個名字,常聽馬未都節(jié)目的朋友,應(yīng)該也是耳目能詳?shù)。因為這個人,也是讓老馬欽佩不已的藏界大咖。龐氏在業(yè)界,與張伯駒并稱“南龐北張”,可以想見他當(dāng)年的張狂。
收藏之業(yè),要有錢要有閑,還要有學(xué),三者兼具是一個基本條件。在過去,也只有世家子弟才有這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毫不例外地,龐萊臣同樣也是富貴人家出身。他是近代南潯“四象”之一的大絲綢商龐云鏳次子,妥妥“富二代”,且龐云鏳去世后,龐萊臣執(zhí)掌家業(yè),銳意進取,大力發(fā)展,是赫赫有名的大實業(yè)家。
(圖:龐萊臣“虛齋”故居.現(xiàn)蘇州顏家巷26、28號)
他的收藏,以瓷器、銅器、書畫 、玉器等為主,又以繪畫最精;他的收藏特色,在于“高、精、尖”三字貫串,以一人之力打造起了一座蔚為壯觀的書畫王國。有人僅根據(jù)他的藏品目錄作出統(tǒng)計, 其中名畫就已多達900余幅,所以后來聞名海外的大藏家王季遷評價他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國書畫收藏家,擁有書畫名跡數(shù)千幅”。
1949年2月龐萊臣去世前,將藏品分為三份,分別留給兩個孫輩和一個嗣子,另有一小部分藏品由繼室夫人龐賀氏保管。1958年11月,龐家被公家說服,一次性向南京博物院無償捐贈137件/套名古畫,后來都成為南博的一級藏品,后來又陸續(xù)向之捐贈或被借去大量價值連城的古文物。
圖:宋徽宗《鸜鵒圖》,即為龐藏舊物
這其中,被借去南博部分,新時期后,龐家后人討要,據(jù)稱自1979年到1988年間的十年內(nèi),他們數(shù)次入館,卻被晾在辦公室無人接見,龐家人狀告到法院,當(dāng)時判決南博需支付龐家后人2.6萬元畫款與2.8萬元利息,龐家后人雖然不服,但很快因病去世,不了了之;
(圖:2014年12月26日,南京博物院“藏·天下—龐萊臣虛齋名畫合璧展”)
再后來,2014年12月26日,南博辦起“藏天下:龐萊臣虛齋名畫合璧展”,但是在南博畫冊中因說龐家后人“敗落到賣畫為生”,龐家另外幾位后人見后認為是羞辱,再次興訟,官司最終結(jié)果如何,我沒有持續(xù)跟進關(guān)注,也就不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