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有文人營生中,收藏家這個行當(dāng),大概是最讓人羨慕嫉妒恨的。有錢、有面,還顯得有高深學(xué)問。

世界三百六十五行,竟然還有這么一行,靠著專門收購破銅爛鐵、竹頭木屑、牛溲馬渤、敗鼓之皮一類,也能富甲天下,揚名成家,利譽兼收。在這些人手中,收藏既是行當(dāng),也是雅好,也是學(xué)問,更是投資,像馬未都這樣的,明人不說暗話,不知道是多少文人既欽佩又眼紅的“老男神”。

但實事求是而言,和民國那些大咖前輩比起來,馬爺不但說不上是真正的王者,只怕在這行業(yè)的逐鹿之地里,他只能勉強算一個小弟弟。他的發(fā)小王朔,某次上電視,直接說他,“不就是個倒騰古董的玩意么,自己心里沒個數(shù)嗎”,這話刻薄可也有幾分道理在。

因為,無論講博覽博研,還是憑博賞博藏,與民國那些前輩同行們比起來,馬未都馬爺,都沒有過招的資格。比如,馬爺搞了那么多博物館,琳瑯滿目,但“國之重寶”絕少,人家一副《平復(fù)帖》就足以抗衡你半壁江山。

這當(dāng)然不是在貶低馬爺——我是很佩服他老人家的,而是感慨一個大家云集、紛披藻繢的時代,吳湖帆、張大千、容庚、葉恭綽、傅增湘、張叔馴等等,隨便舉一個都絲毫不會比馬未都遜色,只可惜已漸行漸遠漸無音。


張伯駒

論民國收藏,沒有辦法,首先必提張伯駒這位列屬“民國四公子”的大牛。在那個年代,他被稱“天下第一藏”。張伯駒也是民國著名“怪人”。他的“怪異”,我的理解,主要有四點。

一,出身豪門,富同王思聰,紈绔子弟,偏偏恬淡寡欲像佛系中人,癡迷于讀書、書畫、京。欢,身邊可以美女如云,偏偏愛上青樓女子潘素,不顧流言娶回家相依相伴五十年,還延師教學(xué)讓她也成長為書畫名家;

三,收藏富甲天下,卻是歷史上真正為國收藏之人,那么多無價之寶無償捐送,結(jié)果落得晚景凄慘,連喝碗粥都是夢想;在章某和的回憶錄中,晚年的潘素,經(jīng)常等待在路邊,只為看見熟人了,可以討要半個饅頭,回去和丈夫分吃;四,雖為貴公子,但是放浪形骸到邋遢至極;在王世襄的文章中,每次張伯駒過門拜訪,都是上座就直接脫鞋摳腳,等他離去時,就會發(fā)現(xiàn)鼻涕抹的他那些價值連城的明清家具到處都是,王世襄夫婦哭笑不得。

論收藏,張伯駒主攻書畫——這種專項收藏法也是過去人的通則,他的藏品也并不多,甚至可說少的屈指可數(shù),但是他所過手的每一件,都是最頂尖的無價之寶,是足讓全世界矚目的東西,隨手拿出一件,都可以震動全球收藏界。坦白說,這樣的稀世珍寶,馬爺手中恐怕至今還沒有一件吧,他那磁州窯梅瓶、紫檀畫桌、已經(jīng)算是最逆天的了,而老實說張伯駒估計懶得拿回家。

而張伯駒之所以可以牛逼到民國“天下第一藏”的地位,我的理解,具有兩項核心指標且是別人迄今無法追步的:一,所藏書畫基本上都是現(xiàn)存世的第一件。他從30歲始收藏之業(yè)至老,經(jīng)他手蓄藏的頂級書畫名跡達118件之多,都是國寶級、絕世級的。比如,這里面,有至今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畫——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有書法中目前來講也許是存世最早的一副帖子——西晉陸機的《平復(fù)帖》。

(圖:宋范仲淹《道服贊》,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張伯駒當(dāng)年費黃金110多兩購得)

二,他展示了一個真正的收藏家范式。大部分收藏文物或只為賞玩,或只為賺錢,但張伯駒不是。他只收不賣,也不為個人,在書畫收藏之初,他就曾立下了收藏的座右銘:“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為收藏而傾家蕩產(chǎn)。

(圖:所有收藏換來一頁獎狀)

而一旦國家安定,一概捐獻,以至于文物界稱,“張伯駒的捐贈雄踞故宮書畫半壁江山”、“故宮的頂級書畫,張伯駒一人就送了將近一半”。


王世襄

談現(xiàn)當(dāng)代收藏,王世襄當(dāng)然是不能不提的。馬未都馬爺至今在師授上最驕傲的,大概也是曾經(jīng)結(jié)識王氏,并得過些指點。

王世襄是張伯駒的晚輩,同樣出身優(yōu)越,祖父是前清工部尚書,是收錄在《清史稿》的人物;伯祖乃光緒三年的狀元,徐世昌與梁啟超均是其門生;父親任職北洋政府外交部政務(wù)司司長。這樣的家庭,本來是反倒要比普通人家更嚴厲教導(dǎo)子弟的,但是因為在王世襄幼年時,他的哥哥是由于被管束太過而病死的,所以到了王世襄成長時,其家族取放任主義,給他充分的自由。

(圖:王世襄夫婦,晚年在逼仄的家中)

也因此,王世襄玩著玩著成為“京城第一玩主”,成為各類玩樂的一號行家。論收藏,他集中在各類古玩、字畫、圖書、家具上,尤其是在珍稀明清家具上,有生之年,已然是世界上該領(lǐng)域第一號人物,以收藏與鑒賞同時獨步海內(nèi)外。

他收藏的這些明清家具,均是國寶級文物。據(jù)他著作《明式家具珍賞》,收錄家具共一百七十五件,其中他本人收藏六十五件,而據(jù)文物清單,他一共收藏八十件各式家具。他晚年(1993年),因為住房困難,無地堆放這些家具,曾表示愿將這些價值連城的明清家具捐給北京博物館,而作為照顧,給調(diào)配一處住房即可。但就是這樣的條件,當(dāng)時的北京文物部門也沒有答應(yīng)。

(圖:王世襄夫婦舊藏唐 “大圣遺音”伏羲氏古琴。2011年嘉德拍賣以1.15億元拍出)

后來,上海博物館聽聞,立即接洽,在得到同意后,連夜搶運,直抵上海。據(jù)說,當(dāng)時接收負責(zé)人以為一定會受到北京方阻攔,結(jié)果暢通無阻,大聲歡呼,“天助上海”。這批國寶家具,今天也躺在上海博物館,任人參觀,也成為上博賴以自傲的系列鎮(zhèn)館之寶之一。


錢鏡塘

徐志摩的老鄉(xiāng)浙江海寧硤石錢鏡塘,被譽為“江南第一藏”,也是民國以來“以商養(yǎng)藏”模式的典范。

他的收藏,主要集中在古代書畫。他年20歲時,為生活所迫,變賣祖產(chǎn)共2000銀元,流離上海打拼,開始從事絲綢生意,很快肆力于經(jīng)營書畫,同時搜羅歷代金石書畫,汲汲學(xué)習(xí)古代書畫鑒別之技,逐漸成為聞名海內(nèi)外的大收藏家。他開設(shè)的古董行“六瑩堂”,是當(dāng)時南方書畫家的據(jù)點,而他一生過手歷代名家大師書畫共計5萬余件,這一記錄至今很難被超越。

圖:據(jù)傳,演員張鐵林手中有不少錢鏡塘舊藏

他是商人,與工商巨子劉靖基并稱伯仲;他是書畫家,與張大千等趣味相投;他也是鑒定家,與吳湖帆允為“雙璧”;作為收藏巨子,他在所得到的宋代范寬《晚景圖》、五代徐熙《雪竹圖》、董源《山水圖》、王石谷《竹嶼垂釣圖》等等,都是書畫中的國寶級文物;他還搜羅有幾乎海內(nèi)最全的明人尺牘,后來編輯成書,洋洋20冊,基本囊括明代所有名人墨跡,單單這部尺牘后來在2002年的嘉德拍賣上,以近千萬價格被上海博物館拍得。

(圖:宋代《晚景圖》.軸上有舊簽題“范寬晚景圖”)

從1956年開始,他陸續(xù)捐出自己的文物,身后幾乎全空。這其中,浙江省博物館1000余件,上海博物館600余件,各地博物館也都均享秋色。

不過,在當(dāng)時那種環(huán)境中,動輒得咎,隨時莫須有,不主動捐估計連命都難茍且存續(xù)的吧。而他的后半生,也是在非人非鬼的挨斗日子中凄凄惶惶度過的。


龐萊臣

龐萊臣這個名字,常聽馬未都節(jié)目的朋友,應(yīng)該也是耳目能詳?shù)。因為這個人,也是讓老馬欽佩不已的藏界大咖。龐氏在業(yè)界,與張伯駒并稱“南龐北張”,可以想見他當(dāng)年的張狂。

收藏之業(yè),要有錢要有閑,還要有學(xué),三者兼具是一個基本條件。在過去,也只有世家子弟才有這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毫不例外地,龐萊臣同樣也是富貴人家出身。他是近代南潯“四象”之一的大絲綢商龐云鏳次子,妥妥“富二代”,且龐云鏳去世后,龐萊臣執(zhí)掌家業(yè),銳意進取,大力發(fā)展,是赫赫有名的大實業(yè)家。

(圖:龐萊臣“虛齋”故居.現(xiàn)蘇州顏家巷26、28號)

他的收藏,以瓷器、銅器、書畫 、玉器等為主,又以繪畫最精;他的收藏特色,在于“高、精、尖”三字貫串,以一人之力打造起了一座蔚為壯觀的書畫王國。有人僅根據(jù)他的藏品目錄作出統(tǒng)計, 其中名畫就已多達900余幅,所以后來聞名海外的大藏家王季遷評價他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國書畫收藏家,擁有書畫名跡數(shù)千幅”。

1949年2月龐萊臣去世前,將藏品分為三份,分別留給兩個孫輩和一個嗣子,另有一小部分藏品由繼室夫人龐賀氏保管。1958年11月,龐家被公家說服,一次性向南京博物院無償捐贈137件/套名古畫,后來都成為南博的一級藏品,后來又陸續(xù)向之捐贈或被借去大量價值連城的古文物。


圖:宋徽宗《鸜鵒圖》,即為龐藏舊物

這其中,被借去南博部分,新時期后,龐家后人討要,據(jù)稱自1979年到1988年間的十年內(nèi),他們數(shù)次入館,卻被晾在辦公室無人接見,龐家人狀告到法院,當(dāng)時判決南博需支付龐家后人2.6萬元畫款與2.8萬元利息,龐家后人雖然不服,但很快因病去世,不了了之;

(圖:2014年12月26日,南京博物院“藏·天下—龐萊臣虛齋名畫合璧展”)

再后來,2014年12月26日,南博辦起“藏天下:龐萊臣虛齋名畫合璧展”,但是在南博畫冊中因說龐家后人“敗落到賣畫為生”,龐家另外幾位后人見后認為是羞辱,再次興訟,官司最終結(jié)果如何,我沒有持續(xù)跟進關(guān)注,也就不了解了。

最佳貢獻者
2

說到收藏家,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則不得不提。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的人癡迷于書,被稱為“書癡”,有的人癡迷于畫,被稱為“畫癡”,也有人癡迷于花鳥魚蟲,自然風(fēng)景,而張伯駒癡迷的,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書畫文物。

能成為一個版本中的“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的家世自然也是十分顯赫的。張伯駒原名張家騏,1898年生于河南項城。是的,就是袁世凱的家鄉(xiāng)項城,而且他也與袁世凱有親戚關(guān)系,他是袁世凱的表侄,而他的父親張振芳,曾官至直隸總督。

擁有如此顯赫的家世,張伯駒的家庭條件自然極為優(yōu)越。自幼聰穎,有神童之稱的張伯駒,從小就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他本人也有極高的文化底蘊和才能,更有著極高的鑒定水準。這也為他癡迷中國文化和文物,奠定了基礎(chǔ)。

有才,有財,有權(quán),有勢,張伯駒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然而,張伯駒卻并未成為大家想象中的紈绔子弟,雖然張伯駒家資十分豐厚,但他卻并沒有過著奢靡的生活,相反,他把他絕大部分的財力都用于收集購買書畫文物。

張伯駒對收藏文物到了近乎癡迷的地步,甚至為了收藏文物字畫,不惜變賣家產(chǎn)。有一次,滿清皇室后裔溥儒將國寶級的名畫《照夜白圖》賣給了日本人,最終導(dǎo)致這件國寶流失海外。張伯駒聽說后十分痛心,曾聯(lián)系宋哲元,阻止國寶出境,但并未成功。

后來,當(dāng)他又聽聞溥儒手上還有一副陸機的《平復(fù)帖》時,他連忙托人向溥儒購買這個被稱為“中華第一帖”的國寶。但是當(dāng)時溥儒并沒有打算出手,開了一個20萬大洋的夸張價格,此時張伯駒已經(jīng)沒有那么多錢了。

但是,張伯駒并未放棄。兩年后,溥儒母親去世,溥儒急需用錢,張伯駒在故宮博物院院長的撮合之下,最終以4萬大洋購入了《平復(fù)帖》。后來,覬覦《平復(fù)帖》的日本人曾出價20萬欲購買,被張伯駒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張伯駒對于字畫的癡迷,從他被綁架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1941年,張伯駒突然被綁架,而綁架的綁匪是著名的魔窟——汪偽76號特工總部的人。很顯然,這件事也有日本人的身影。綁架者知道張伯駒家中藏品豐富,個個價值連城,因此勒索300萬元巨額贖金。

但是張伯駒卻對前來探望的妻子說:

家里的那些字畫千萬不能動,尤其是《平復(fù)帖》,萬一國寶到洋人手里,我張伯駒豈不是成了千古罪人?

也因此,張伯駒被綁匪關(guān)押了八個多月,張妻為了救張伯駒,把家里除字畫之外能賣的東西全部賣光,才湊齊了40萬元,最終贖回了張伯駒。

張伯駒耗盡家財,在動蕩的民國時期,收藏了中國歷代書畫文物數(shù)以百件件之多,而且,得益于張伯駒精湛的鑒定水平和眼光,這批文物質(zhì)量極高,以國寶級文物居多。

不同于絕大多數(shù)收藏家,張伯駒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癡迷書畫,耗盡家財收藏,并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愛好,也是為了將這些中國的老祖宗們留給我們的瑰寶留在國內(nèi),傳承下來,不使國寶流失海外。

張伯駒很早就立志:“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張伯駒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終于不再有戰(zhàn)亂,張伯駒將一生所收藏的文物大多數(shù)捐給了故宮博物院等國家機構(gòu)。

這其中,就包括國寶級的唐·李白《上陽臺帖》,宋·黃庭堅《諸上座帖》,晉·陸機《平復(fù)帖》,隋·展子虔《游春圖》等等。這些藏品隨便拿出來一個,都堪稱無價之寶。張伯駒此時雖然已不復(fù)萬貫家財,但他依然毫不猶豫的捐了出去。

3

在那個風(fēng)花雪月的民國,思想文化得到解放,在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變得異;钴S。收藏文化在清末因為西方人對東方文明的探索,大量收購蘊含著東方智慧的古玩,致使收藏倍受人們推崇。從清末到民國,有不少著名的人物也是非常有實力的收藏家,比如端方、袁克定、張學(xué)良、魯迅等。

要說比馬未都更厲害的民國時期收藏家,那也是多不勝數(shù),比如張伯駒、馬定祥、龐元濟、王世襄等專業(yè)的收藏家。今天我就說說民國知名錢幣收藏家馬定祥先生。

馬定祥(1916年11月1日-1991年3月15日),字聊元,別名蓮初,號吉齋,又稱萬拓樓主,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我國著名的 錢幣收藏家。馬定祥先生無論從收藏、鑒定、授徒育人及藏德諸方面,他都堪稱我國錢幣學(xué)界的典范,為我國的錢幣收藏與研究,并為錢幣的系統(tǒng)評級定價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

馬定祥自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集藏古代錢幣,并多有斬獲。1940年 與丁福保、羅伯昭、張絅伯、張季量、戴葆庭、鄭家相、王蔭嘉等,在上海發(fā)起"中國泉幣學(xué)社"。并在北京與王希賢、駱澤民、李慶裕等交往甚厚,在這些泉友手中多次得到歷代珍稀幣鈔,尤以清代的祖錢、母錢、樣錢等珍品為多。

1943年 得自北京李慶裕"新幣十一銖"孤品,后以五千大洋歸羅伯昭,創(chuàng)古錢成交之天價。此錢被羅氏列為其15247枚全部藏珍中之第一大珍品。1952年 受張璜委托,鑒定"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銀一兩"銀幣拓本,斷定為真品,后歸耿愛德收藏。在西安得秦權(quán)錢"第十七重四兩"孤品等等,不勝枚舉。

&中國幣王

馬定祥先生一生,致力于古錢幣收藏,窮盡財力,購買收藏錢幣珍品無數(shù)。解放后又研究并著書立說,文革時雖然大量古錢幣珍品丟失,但仍然不放棄,文革后繼續(xù)為錢幣定價評級,讓后人有據(jù)可考,有價可依,為錢幣收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馬定祥批注歷代古錢圖說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