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鳥、兔子都沒有了,還要弓箭和獵狗有什么用呢?

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但這樣的故事還是不停地在上演。

陶朱公范蠡最先看破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語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伐吳成功之后,范蠡泛舟五湖,給大夫“文種”的信里說出了這些話,讓他趕緊離開。但文種卻沒有避開。

越王勾踐給文種說,你教我七種滅人國家的方法,我用了三種就把吳國滅了,還剩下四種在你腦子里,你去找先王替我好好試試這四種方法吧,于是文種只好自殺。

正因為越王勾踐對文種太了解了,知道他的厲害,才會更害怕,為了江山永固,就只能這樣的選擇了。

可能對勾踐來說,也是出于一種無奈。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漢朝劉邦建國,不下10年,韓信便早荼毒。

相似命運的還有白起、伍子胥(被五馬分尸)、吳起、李牧、商鞅(被五馬分尸)。

明朝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劉伯溫、常遇春等也慘遭厄運。

宋朝的趙匡胤算是好的,但是用“杯酒釋兵權(quán)”,讓老臣們解甲歸田,至少算給了他們個善終。

江山是一個人的江山,但確是一群人打下的江山

劉邦、朱元璋、勾踐等君主都有雄才大略,他們深知,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是什么人。自己可以坐江山,實在是因為有著一幫子的良臣名將。這些人絕對有能力再造一個君主。

這些君主能成為君主,有一個最大的能力就是知人善用,早就看透了手下的人了。為了江山永固,為了子孫后代,在他駕崩之前,肯定要把這一個個厲害的角色給解決掉。

所以,從這些君主的角度,從政治的角度,這樣做也無可厚非了,正向價值更大一些。但是道義上確是實在讓人接受不了。

而這些一起打天下的人,很多人也是抱著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去的,打造了天下,自然也是抱著享受的想法的。所以能急流勇退的太少太少了。

在現(xiàn)在的企業(yè)里面,也同樣有這樣的問題。

實用主義的能量趨向邏輯

人在一動不動的時候,消耗的能量是最小的,人也是最舒服的。所以,人的本性就是懶。而沒有用了就丟棄,這也是最簡單不過的實用主義。

所以,人在集體里一旦失去價值,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即便你以前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很多的價值。因為時間和時代發(fā)展都不會停止,沒有作用便只能被淘汰,而淘汰的過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和悲涼。

這是樸素的宇宙能量邏輯,也是無可厚非的。

最佳貢獻者
2

對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句話我的理解:

1、 兔子已死,狗的用處就沒有了,不如烹了吃了。把鳥打完了,那良弓也就毫無用處了(直白理解);

2、指當(dāng)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失去了利用價值,就會被殺掉或落下個比別人更慘的下場,俗稱過河拆橋或卸磨殺驢。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

又出自《淮陰侯列傳》:“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煜乱讯,我固當(dāng)烹!

春秋時期,吳越爭霸中勾踐最后勝出,晚年勾踐猜忌多疑,濫殺大臣,范蠡勸文種說勾踐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種不信,最后輔佐勾踐滅吳的文種被勾踐誅殺,應(yīng)驗了范蠡的話。



中國歷代王朝建立初期,無數(shù)次上演“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局面,帝王選擇這種極端殘暴的方式屠戮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其中不僅僅是帝王的私心多疑,更多的是無奈的抉擇。新朝初建,對于皇帝來說,如何處理好手下那群驕兵悍將,是當(dāng)務(wù)之急,皇帝們就會選擇一個標(biāo)準(zhǔn)來區(qū)分功臣,那就是有能力造反和沒能力造反兩種人,只要你對政權(quán)有威脅,不管是忠臣還是佞臣,都得一塊去死。

對比文臣,武將是每個皇帝最為忌憚的,韓信造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朱元璋斬殺大臣,每個皇帝得做法不一樣,這和皇帝的出身、個人修養(yǎng)有極大的關(guān)系,但目的相同:選擇最徹底的方式,將功臣們滅的一干二凈,為政權(quán)掃除障礙。

韓信造反:

公元前196年,韓信密謀造反,被呂后和蕭何殺死于長樂鐘室,臨死前韓信大喊“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朱元璋:(洪武四大案)

朱元璋殺的功臣就更多了,有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藍玉、馮勝、宋濂、傅友德等,幾乎殺了所有的開國功臣,其中權(quán)高位重的唯一留下的忠臣只有湯和了。

洪武四大案如下:

一、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發(fā)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它是明太祖朱元璋誅殺宰相胡惟庸的事件,此案牽連甚廣,很多功臣良將均被誅殺,后朱元璋廢除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政事分歸六部處理,從此中國王朝再無宰相一職。



二、空印案

空印案,發(fā)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空白蓋印公務(wù)文書而引發(fā)的案件,此案受到朱元璋高度重視,并因此誅殺數(shù)百名相關(guān)官員,實為一個冤案,然而其影響之廣,范圍之大。

明朝初年,每年各個布政使司下屬府州縣都需派出審計官吏,前往京城戶部,核對其所在衙門繳納中央官府的錢糧、軍需事宜,所有賬目必須和戶部審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結(jié)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項不符就必須駁回重新造冊,且須再蓋上原地方機關(guān)大印才算完成,因當(dāng)時交通并不發(fā)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fā)回重造會耽誤相當(dāng)多的時間,所以前往戶部審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這原本是既有的習(xí)慣性做法。

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所以從運送一直到戶部接收時的數(shù)字一定不會相符,在路上到底損耗了多少,官員們無法事先預(yù)知,只有到了戶部將要申報之時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額,所以派往京城的官員都習(xí)慣用空印文書,到了京城才填寫實際的數(shù)目。

明太祖朱元璋獲知此情況后大為震怒,認(rèn)為這是官員相互勾結(jié),舞弊欺詐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將全國各地,各級政府部門的正印官全部處死,下屬官員充軍邊疆,結(jié)果是一些受百姓愛戴的清官也被處死了。



三、郭桓案

郭桓案,發(fā)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是一宗貪污案,其涉案金額巨大,影響相當(dāng)深遠。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懷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趙全德伙同戶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貪污,私吞官糧,于是下旨查辦。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舉告發(fā)戶部侍郎郭桓利用職權(quán),勾結(jié)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按察使司官吏趙全德、胡益、王道亨等,私吞太平、鎮(zhèn)江等府的賦稅外,還私分了浙西的秋糧,并且巧立名目,征收了多種水腳錢、口食錢、庫子錢、神佛錢等的賦稅,中飽私囊。

朱元璋下令審刑司嚴(yán)刑審訊,此案總計一共損失精糧兩千四百萬擔(dān),牽連全國的十二個布政司,并牽涉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最后朱元璋下令將一干人等全部處死。



四、藍玉案

藍玉案,發(fā)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涼國公藍玉謀反,株殺功臣良將的重大政治案件,藍玉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當(dāng)初隸屬于常遇春的帳下,對敵作戰(zhàn)勇敢,屢立戰(zhàn)功,是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借藍玉案徹底鏟除了軍權(quán)對皇權(quán)的潛在威脅,使軍權(quán)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15萬大軍出塞追擊蒙古軍隊,直到捕魚兒海(即今貝爾湖),俘獲男女七萬七千人,大勝而歸,后他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晉封為涼國公,位居大將軍之職。

但漸漸地,藍玉開始自恃功高勢大,驕橫不法。在軍中,他擅自任罷將校,甚至不聽皇命,有次北征還師,夜過喜峰關(guān),關(guān)吏沒有及時接納,藍玉就縱兵毀關(guān)強行進入,這一舉動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在地方上,藍玉霸占東昌民田,私蓄奴婢,縱奴作惡鄉(xiāng)里,此事后為御史彈劾,但藍玉竟驅(qū)逐御史,還讓家人私買云南鹽1萬余引(每引200斤或400斤)進行走私,以上種種行為,終于讓朱元璋動了殺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wèi)指揮使蔣瓛告發(fā)藍玉謀反,朱元璋下令將他處斬,并誅了三族,平時與藍玉有關(guān)系莫逆的許多將校,也都被定位“逆黨”,遭到了抄家滅族,此案被誅殺者多達1.5萬人,軍中的驍勇將領(lǐng)大多被殺戮殆盡。



以上就是對這句話的分析理解,謝謝。

3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范蠡離開越國之前給文種留下的信里說的。意思是把鳥打盡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沒有用處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沒用了,不如烹了吃了。

原句出處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原句如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這句話是范蠡勸誡文種,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再迷戀權(quán)位,免得被越王勾賤給殺害了。后來還衍生出兩個成語“兔死狗烹”和“鳥盡弓藏”。

又見《淮陰侯列傳》:“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煜乱讯,我固當(dāng)烹!”

成語典故之一出自范蠡

范蠡即離開了越國,從齊國給大夫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上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勾踐頸項特別長而嘴像鷹嘴,這種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你最好盡快離開他。”文種看完信后,便稱病不再入朝。后來有人向越王進讒言說文種將要作亂,越王勾踐便送給文種一把劍,對他說:“你教給我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國滅掉了,還剩下四個方法,你替我從先王開始試下吧!蔽姆N于是自殺了。

成語典故之二出自韓信

這一成語也比喻西漢時劉邦將一些建國時建功立業(yè)的大將們悉數(shù)殺光的情形。劉邦當(dāng)皇帝后為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dāng)時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fā)跡之地,然后又有人適時告發(fā)韓信"謀反",劉邦又再將他貶為"淮陰侯",不出幾個月皇后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殺死。劉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韓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異處,這對共過患難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處了五年多一點的時間,韓信在臨刑之前發(fā)出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一、這句話本身反映了人性的劣根和陰暗,雖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歷史史實的印證,但無論如何不能成為當(dāng)權(quán)者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教條。

二、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過河拆橋,恩將仇報是小人之為,為君子不齒,人要有感恩之心,當(dāng)權(quán)者要賞罰分明,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要凝聚正能量,要讓正義發(fā)揚光大,而不是奸詐權(quán)朮大行其道。

三、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從個人而言,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功成身退,知行知止,適可而止的道理,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4

古代帝王之術(shù)無可厚非。大善似無情,為國之長治久安。

5

就是過河拆橋唄

6

烏沒了,射鳥弓箭就無用了,免被捉完了,獵狗就是多余的。

7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边@句話的意思是 :把天上的鳥兒都打盡了,那還要弓箭做什么,要是兔子死了,狗還不如烹了算。這里指一個人要是沒有了利用價值,就會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更慘的下場。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

后來演變成了一句成語: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成語的典故主要是出自范蠡,范蠡離開了越國,從齊國給大夫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大概意思是說:勾踐頸項特別長,而嘴又像鷹嘴,這種人只可共苦,不能同甘。

文種看完寫封信后,就稱病不再入朝。后來有人向越王進讒言說文種要造反,越王勾踐便送給文種一把劍,越王對文種說:“你教我七個滅人國家的辦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國了,剩下四個,你替我從先王開始試下!苯又,文種就自殺了。

除此之外,還有白起,為將一生,殺敵無數(shù),耐何功高蓋主,不諳政事,拒王命而不從,終死于秦相范雎之手。韓信,"敵國破,謀士亡",陳平、呂后、蕭何共謀之,被誅于長樂宮鐘室。

從古至今,不乏這種沒有利用價值,落得更慘的下場的例子。正如最近很火的一部電視路《破冰行動》里面演的那樣,陳隊長作為反派,就是因為知道太多了,在局里權(quán)力不大,保護不了毒販們的利益,由開始的被利用,到最后沒有價值直接被殺掉,這就是他最后的下場。

但也有很接近現(xiàn)實的例子,兩個人合伙開公司,后來兩個合伙人,其中一個人感覺另一個發(fā)揮不到作用,直接自己把另一個合伙人踹了。

還有,一些戀愛中,當(dāng)對方很富裕的時候,不離不棄,當(dāng)對方工作、生活發(fā)生了一些變故,就突然揚長而去。這種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

不過,還是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做到同甘共苦,彼此間沒有太多的算計。

8

這個意思就是說人在做完事以后,不管是什么結(jié)果首先都應(yīng)該懂得知足。在獲得成績和名聲以后一定要懂得推讓,總之要低調(diào)做人。

9

意思是飛鳥和兔子都死了,那么弓和獵狗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引申一件事情結(jié)束后,幫忙一起做事的人就失去了價值,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自古以來開國功臣被殺比比皆是。古代皇帝是天下至尊,擁有至高的權(quán)利。誰不覬覦這個位子呢?每個皇帝的上位背后都錯綜復(fù)雜,勾心斗角或者不那么光彩。無毒不丈夫,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削除威脅力量,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畢竟殺一條人命比猜測臣子有無謀反心理更簡單有效。

這是主管原因,客觀原因一些大臣功成名就后,居功自傲放縱自己的行為,不知進退,導(dǎo)致下場悲慘,即使剛開始皇帝并沒有起殺心,這是自尋死路。

這句話偏向于貶義,現(xiàn)代中卸磨殺驢意思相近。


10

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是功高自傲,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