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是戰(zhàn)是和東吳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張昭為首的文官主張投降,一派是以程普、黃蓋為首的武將主戰(zhàn)。
張昭是孫策臨死之前的托孤重臣,理應(yīng)為東吳考慮。更何況東吳有和曹操一戰(zhàn)的實力的,為何他卻帶頭勸說孫權(quán)投降曹操呢?
這件事可以從《吳歷》看出一點端倪。孫策臨終托孤,吳歷曾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情景:
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孫權(quán)如果能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不能輔佐(能力不行)你就取而代之。(這和劉備托孤很類似)后半句就是如果連你也掌控不了局面,就放棄江東,回到原來的地方(孫策發(fā)跡的地方),好歹能保住家人的性命。
孫策已經(jīng)制霸了江東,為什么還說的這么嚴重呢?其實也不怪孫策說的這么嚴重,孫家屬于外來戶,他雖然依靠武力拿下了江東,但是他并沒有收獲當?shù)厥孔逯摹?/p>
很多當?shù)氐氖孔宥挤磳λ,比如說許貢就曾經(jīng)跟曹操寫密信要除掉孫策,因為信件被孫策截獲,才化解了這場危機,但緊接著許貢的家將刺殺孫策,讓孫策受了重傷。
孫策這時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并不得士族之心。如果不采取措施,這種事情很可能會再度發(fā)生。在他去世托孤時,他并沒有選擇自己的幼子接班,因為形勢太嚴峻了,小孩子干不好;也沒有選擇性格和自己十分相似的三弟孫翊(事實上孫翊最后也被刺殺了);而是選擇了相對溫和的二弟孫權(quán)。他的目的很明顯,不爭了,先把手上的這點地盤整理順了再說。雖然做出了這個選擇,孫策仍然擔心孫權(quán)掌握不了局勢,所以他才說了上面的話。
當然張昭很忠心,并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而是竭盡全力的輔佐孫權(quán),逐漸的穩(wěn)定了江東的局勢。局勢是穩(wěn)定了,但是拉攏士族并沒有什么很好的改善。這一點從孫權(quán)接班多年,并沒有尺寸的開疆擴土就可以看出來。
這次曹操欲圖東吳,這個問題又擺上了臺面。那就是江東的士族不愿意打仗。
作為東吳的重要謀臣,張昭對這種大事,勢必提前摸過底。如果本地的士族都不支持抗曹,孫權(quán)一意孤行,那么孫權(quán)乃至孫家的處境就非常的危險了。他這種選擇是托孤老臣外帶家長式的選擇。
當然孫權(quán)在周瑜和魯肅等人的勸說下選擇賭上一把和曹操開戰(zhàn)。非常幸運的是曹操軍中爆發(fā)了瘟疫,曹操被迫選擇了撤退。
如果沒有這樣的運氣,一旦戰(zhàn)事久拖,后方的士族難保不會趁機作亂。孫權(quán)必死無疑,孫家能不能留后都是一個問題,所以張昭才主張投降。
張昭主降的苦衷孫權(quán)也明白也不明白。說他不明白吧,安排周瑜抵抗曹操,只派了幾萬人馬,大部分還是留在了自己手上,以防背后有人叛亂。雖然嘴上說周瑜打不過曹操,他會親自出馬。但很難說周瑜如果敗了,他不會選擇投降。
說他明白吧,張昭主降在孫權(quán)心中留下了一根刺,當他登基當皇帝的時候,張昭本來是想恭賀他幾句的,但孫權(quán)想起以前張昭投降的主張,說了一句很傷張昭的話:“如果聽從張公您的話,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要乞討食物了!”讓這個一心為孫家的老臣誠惶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