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是逆天而行,強行取之。但是還達不到窮兵黷武,自取滅亡的境地。為什么這樣說呢?
當時的天下大勢是曹操占據(jù)六州之地,雄霸天下。孫權(quán)占據(jù)荊州、揚州之地虎踞東南,劉備占據(jù)益州之地龍盤西南。從實力上來看,曹操明顯占據(jù)更大的優(yōu)勢,但是想要吞并其他兩家也是很困難的。
曹操占據(jù)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占據(jù)地利,漢中、益州皆為生死之地,易守難攻。孫權(quán)據(jù)長江天險,世代蔭庇江東,主上賢明,將士用命,占據(jù)人和之勢。三國鼎立,勢均力敵。
劉備死后,諸葛亮面臨一個問題,是攻還是守。諸葛亮選擇了攻,理由是坐以待斃是亡,只有進攻才有存活的希望。這樣的說法對嗎?未必,我認為有點牽強。
在三國鼎立時期,拼的是什么?其實還是實力問題,實力的后面是什么?是治理能力問題。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思路,蜀國坐以待斃,遲早要亡。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
蜀國什么時候亡的呢?黃皓專權(quán),姜維滯留沓中時期。也就是說在蜀國朝政最混亂時期,魏國乘虛而入,最后顛覆了蜀漢政權(quán)。在這之前,雖然沒有了諸葛亮,但是不管是蔣琬執(zhí)政,還是費祎執(zhí)政,還是董允執(zhí)政,蜀漢都很安全?康氖鞘裁茨?
一是漢中的天險,關(guān)中入漢中的棧道異常崎嶇難行,所謂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當年曹操攻取漢中,在陽平關(guān)死磕了半年都沒有拿下漢中,后來因為一場誤會,張魯之弟張衛(wèi)的營寨被一大群麋鹿闖入,曹軍撤軍時正好誤入張衛(wèi)的營寨,張衛(wèi)以為曹軍主力來攻,于是便投降了。如果按照正常情況開展,曹操是拿不下漢中的。漢中都拿不下,更別說進入成都了。
二是政務(wù)能力,只要蜀漢勤于理政,保境安民,善待蜀中百姓,蜀中百姓對于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還是非常巨大的。再加上川蜀的地理優(yōu)勢,蜀漢首先滅亡的幾率是很小的。
后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曹魏多次派兵攻擊東吳,幾乎不敢進犯蜀漢,原因就是當年曹操有切實體會,漢中太難攻取,魏國的士兵都不愿意入漢中作戰(zhàn)。東吳就稍微好一點,魏軍可以從容操練水軍,然后水陸并進進攻東吳,至少在長江天險上,魏國和東吳是共享的。
但是諸葛亮還是選擇了進攻,以攻為守。那么為什么不能說諸葛亮窮兵黷武,自取滅亡呢?因為諸葛亮做的足夠好。
諸葛亮心里很明白,蜀地之民,向來樂于安逸,反感戰(zhàn)爭。保衛(wèi)家園免受入侵可以,但是如果主動出蜀作戰(zhàn)則一百個不愿意。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諸葛亮煞費苦心,聰明用到了極致。
首先組織足夠的兵力,諸葛亮幾乎每次北伐都要帶十萬兵力,其實潛臺詞是我們實力強大,大家不要怕,我們?nèi)硕唷?/p>
其次諸葛亮每次都能夠保證足夠的糧草,讓士兵有飯吃。而一旦糧草不繼,立馬撤軍。不強行堅守,不強行進攻。因此,諸葛亮帶兵打仗,幾乎沒有大敗過。這樣的話士兵就樂于效命,但是也有弊端,用兵太謹慎,不會取得大的戰(zhàn)果。因此才出現(xiàn)了諸葛亮多次北伐,模式都是一樣,進攻,受挫,糧盡,撤軍。雖然自己沒有損失,但是也是寸土未進,空耗財力。
三是諸葛亮每次進軍都要與東吳打招呼,東西聯(lián)合進軍。潛臺詞是我們有幫手,大家不要怕,我們必勝。
因此,諸葛亮每次出兵,士兵都沒有什么怨言,雖然沒有攻取多少魏國土地,但是自己兵力也損失不大。雖然諸葛亮出兵不對,但是說他窮兵黷武就有點冤枉他了。如果諸葛亮真的窮兵黷武,他在川蜀的名聲也不會那么好。
其實諸葛亮可以選擇保境安民,富國強兵,等待魏國朝政混亂時再出兵,這樣的話勝算幾率大一點。可惜的是諸葛亮自從接受托孤以來,壓力巨大,逆天而行,強行用兵,雖然自己做的足夠好,但是仍然改變不了大局勢,沒有尺寸之功,最后自己也累死于任上,可悲可嘆!
本回答獨發(fā)于問答,覺得寫的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