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典括號里有同音字代讀,再告訴你該字的用處和意思...
估計古代先生均如此教育學生。
老字典括號里有同音字代讀,再告訴你該字的用處和意思...
估計古代先生均如此教育學生。
古代沒有現(xiàn)在的漢語拼音方案,也沒有註音字母(臺灣現(xiàn)在還在使用的一種漢字註音方法)。老師教學生讀書認字,主要靠傳承。直接告訴學生每一個字怎麼讀,是什麼意思。為了幫助學生認字,古人創(chuàng)造了切音。就是用兩個漢字給另一個漢字註音。取前一個漢字的聲母,取後一個漢字的韻母,兩者拼起來,就會得到一個讀音。它就是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比如,塑,用今天的漢語拼音,是su。古代則為:塑,桑故切。桑的聲母是s,故的韻母是u。兩者相拼,就是su。切音有可以成為反切。因此,塑,也可以記為桑故反。不是任意找兩個字就可以標註切音。還要考慮聲調(diào),F(xiàn)在的普通話有四聲。古代漢語的聲調(diào)更多一些。所以,切音選字時,後一個漢字的聲調(diào)和被註的漢字應該一致。上例中,塑和故,都讀去聲。總的來講這種方法讀音是準確的,但還是不夠方便。清朝末年搞了一套漢字註音字母,切音就不用了,F(xiàn)在知道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
有,老拼音字母我都見過,只是一個都不認識,怎么沒有呢!五六拾年代老字典上都有,在我回憶,就象今天考古見到的夏文,而現(xiàn)在五十幾歲以下的人,可能都沒見過。
這真是一個讓人笑后感到驚訝的問題。因為這不是一個“古代”的問題,而是拼音沒有被發(fā)明出來之前的問題。就像沒有拼音,父母怎么教孩子學說話一樣可笑。
用已經(jīng)認識的字來給未認識的字標讀音,比如用\"老和北\",開給磊注音,即用老字的聲母l和北字的韻母ei合起來讀lei,古人會說磊字的讀音為\"老北切\(zh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