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贏駟即位,以公子虔為首的舊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秦惠王遂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倉皇出逃想回魏國,但魏國拒絕他入境,后逃回封邑商地,無奈舉兵叛亂,最終兵敗身亡,后尸身處以車裂示眾。商鞅雖死,然其法猶存。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壯大了秦國國力,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為什么這樣一個有功之臣會得到如此悲慘的下場呢?下面我便為大家講講這其中的緣故!

變法侵犯了當(dāng)時貴族的利益

商鞅變法一直是遭到當(dāng)時秦舊貴族反對的,只是因為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實施。為什么當(dāng)時的貴族會如此反對呢?這就得從變法的內(nèi)容來說了。

  1. 在政治方面,商鞅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毫無疑問,這就消弱了貴族的政治權(quán)利。

  2. 在經(jīng)濟方面,變法廢除了當(dāng)時的井田制,承認(rèn)土地私有,這讓貴族在經(jīng)濟上損失巨大。

  3. 在軍事方面,建立了獎勵軍功制度,普通百姓可以通過軍功和努力生產(chǎn)獲得爵位,而貴族的爵位不再世襲,若不能立功,只能失去爵位,失去特權(quán)。這對貴族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4. 法律上,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打擊了當(dāng)時貴族堅持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刑罰理念。

所以商鞅變法,使其與當(dāng)時的貴族成為了仇敵,在孝公死后,新君剛上位,貴族便乘勢將商鞅置之死地,為了穩(wěn)定局面,秦惠王不得不殺商鞅,也只有殺了商鞅平息眾怒,才能讓新法繼續(xù)實施。

其使自古實行變法的大有人在,也沒有幾次變法是不侵犯一些上層貴族利益的,更何況變法利于人民,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像之前的李悝變法,管仲改革都沒有如此之結(jié)局,為什么商鞅卻下場如此悲慘呢?史書對商鞅之死有四個冷血的字記載——“秦人不憐”。其根本原因還是出在商鞅自身性格上。

商鞅刻薄寡恩,極端功利的性格

在我看來,商鞅之所以慘死,究其根本在于其自身的性格,下面我舉幾個事例,大家一看便知。

  1. 據(jù)史記記載,在變法初期,對新法提意見的人很多,商鞅于是殺雞儆猴,借太子觸犯法律,將太子傅和太子師分別施以刖刑和黥刑,至此,再也沒有敢批評新法之人。

  2. 為求功利,背信棄義。商鞅在攻打魏國時,因曾與魏國主帥公子卬有交情,便約公子卬和談,公子卬未有提防,過去和談,竟被商鞅扣下成了俘虜,乘機發(fā)兵攻打魏軍,以此手段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

  3. 他的刻薄寡恩也體現(xiàn)在了新法上,使用嚴(yán)刑酷法來約束民眾,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據(jù)史料記載,商鞅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這也是為什么“秦人不憐”的原因所在。

  4. 我行我素,不聽良言。商鞅的好友趙良曾多次勸誡商鞅,不能太過霸道,不要積蓄多方怨恨你,但商鞅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以致人心盡失。

司馬遷曾對商鞅評價道:“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辟Z誼也曾說到:“商君違禮法,棄倫理!彼陨眺逼鋵嵤撬烙谧约褐。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變革,它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fā)展,這一點是值得后世肯定的,但商鞅的為人處世并得不到后世的贊同,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無可厚非,但凡事都有個度,一旦太過了,也難免以悲慘收場!大家怎么看呢?

最佳貢獻者
2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孝公嬴渠梁與商鞅同心變法,并賦予商鞅至高無上的權(quán)利
秦孝公死后,新君嬴駟即位,若繼續(xù)用商鞅變法,世人只知商君,朝野只尊商君之法,秦國君權(quán)將陷入無比尷尬的地位。

鞅為什么會被車裂?而嬴駟又為什么要車裂商鞅?

我們細(xì)細(xì)道來

首先,商鞅若反,無人能阻

秦孝公將死之時是為秦國謀劃了很多出路的,但所有出路中都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商鞅,秦孝公明白只要商鞅不死,秦國大業(yè)可期。

但他也知道秦國變法二十年,得罪朝野之人無數(shù),六國想要殺商鞅之人更是比比皆是,為保商鞅,秦孝公秘密做了幾點安排

第一、無論商鞅為官為民,商於之地為商鞅恒產(chǎn),無論任何人不得剝奪。

這實際上是給了商鞅一個永久的后退之路,國中之國,也算是實現(xiàn)了當(dāng)初求賢令中共享國土的承諾

第二、一萬鐵騎,常駐商於,不聽兵符,唯聽商君號令。

第三、秘密送書信到神農(nóng)大山,請墨家巨子力保商君。

秦國朝野上下更是對商鞅得擁戴甚至要超過秦孝公,若商鞅要反也無人能阻。

但為什么商鞅還是會被車裂?就只有一個原因了,商鞅自請囹圄

秦孝盛年病逝,對商鞅是重重一擊,他第一次感到了失意與沮喪。

除了那天下難覓的君臣情誼和同心同德的默契,最讓他痛心的是他們攜手相扶的大業(yè)半途而廢。

自古以來,明君強臣可遇而不可求,堅實厚重的秦孝公從來不怕商鞅得光芒淹沒自己,從來都是義無反顧苦心周旋,為他掃清所有障礙。

新君嬴駟對他有敬有狠,秦國再無他馳騁的天地了。

然則嬴駟于朝野沒有絲毫的勢力擁簇,絕對不是秦國老世族的對手,一旦就此撒手離開,秦國霸業(yè)終將反覆于小人之手。

嬴駟初登基,老世族就聯(lián)合六國聯(lián)盟上書請殺商鞅并羅列了商鞅十大罪狀,若不殺商鞅,六國將聯(lián)盟攻秦。

其一,謀逆作亂 其二,蠱惑民心

其三,玷污王道 其四,暴政虐民

其五,刑及王公貴族動搖國脈根基

其六,無視先君,欺凌國公

其七,任用私人,結(jié)黨亂政

其八,軍前私刑,蔑視國法

其九,私掉大軍,威脅咸陽

其十,重婚公主,玷污王室

嬴駟和商鞅都感到一場危及秦國的浩劫正在孕育當(dāng)中。

商鞅不甘心自己一生的功業(yè)就此夭折。

為成就秦國霸業(yè),商鞅為自己為秦國做了長遠(yuǎn)的謀劃

第一步,命大軍鎮(zhèn)守秦國老世族的根基之地義渠,切斷內(nèi)亂之源

第二步,以六國及世族之罪狀處商鞅極刑,以彰顯六國及世族之惡

第三步,以巍巍秦人護鞅愛鞅之心,鏟除老世族及變法阻力

第四部,以六國合謀,逼殺商鞅為由,對東方出師有名,大出天下

秦國沒有了功高蓋主的商鞅,對老世族的滅殺也消除了秦人對車裂商鞅的不滿。

蓋在秦惠文公頭上的所有陰影都一掃而光

而對秦君嬴駟,商鞅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堅守秦法

史上對商鞅的評價“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

可以說是精準(zhǔn)表現(xiàn)出了商鞅此人的秉性。

為了功業(yè)可以放棄一切,也可以說是兵家的無情甚至延伸到自己的身上

最后回到題主的問題,商鞅為什么會被五馬分尸?

一是秦國新居嬴駟為了自己能夠依托老世族站穩(wěn)腳跟,并展開自己的治國之路。

二是商鞅為了自己和孝公的千古功業(yè)自請囹圄。

我是洛小生,更多精彩歡迎關(guān)注。

3

談到商鞅變法,有些人老生常談,繼續(xù)拿出商鞅“刻薄寡恩”“作法自縛”等論調(diào),來貶斥偉人。似乎商鞅的死,就是他做人失敗的證據(jù)。

既然都承認(rèn),商鞅變法得罪了舊貴族利益集團,為什么就不能承認(rèn)商鞅的死是一場歷史的悲?

縱觀歷史,文人、史家他們給商鞅指出來的他的“錯誤”,都是誅心之說,在說明白點,就是商鞅不懂明哲保身,不懂厚黑學(xué)。

我有兩個疑問,第一、不得罪人還想立天下為公之法,這可能嗎?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以后,法家政治慢慢慢慢的,一點一點的蛻變,核心制度逐漸被刪除。中國在沒有恢復(fù)法治社會。也有人力圖變法,但都失敗了。因為有一點點私心,變法就會失敗。從這個角度來說,商鞅才是真正的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偉大的圣人!

第二、壽終正寢就是人生的完美句號,死于非命就是人生的失敗標(biāo)志嗎?我始終相信,生死不重要,生命有生就有死,有的人賣國求榮落得壽終正寢。有的人為國效命慷慨赴死。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死太可怕了,也理解不了什么能比活著更有意義。

但我始終認(rèn)為,商鞅是一個光耀華夏民族幾千年,無私而偉大的圣人,他的死正反襯出那些舊貴族的自私無恥和渺。

4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取得了成功,變法給秦國帶來了空前的發(fā)展,然而,新法的推行大大觸動了大貴族的利益。

在變法實施過程中,有一個叫祝歡的貴族殺了人,按新法規(guī)定,殺人者必死。官兵捉拿罪犯時,罪犯祝歡早已躲藏起來。后經(jīng)多方查尋取證,祝歡原來躲到了太子駟居住的地方。商鞅見到孝公,得到處死祝歡的許可。他進一步向孝公指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按新法規(guī)定,匿奸者與犯法者同罰,太子藏匿罪犯,按理還應(yīng)處罰太子。但太子尚幼,又是君位之嗣,不可以施以刑罰,因此,應(yīng)該處罰他的師傅。這樣一說,秦孝公口服心服。于是,太子駟的太傅公子虔受到了刑罰處置。后來他再次犯法被處劓刑(割去鼻子)。

秦孝公死后,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惠王繼位不久,公子虔等人便控告商鞅謀反;萃醣緛砭团c商鞅有隙,于是惠王發(fā)了一道詔書,宣布商鞅謀反,逮捕了商鞅。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秦惠王下令,車裂商鞅,但見一聲令下,五輛馬車綁著犯人的頭與四肢朝五個不同的方向拉去。剎那間,商鞅的尸體被撕裂成五塊。為秦國變法圖強立下了大功的商鞅,就這樣結(jié)束了他的一生。




5

應(yīng)該說,商鞅并不是非常精明的政治家。變法是肯定要得罪權(quán)貴的,但絕對不能得罪現(xiàn)實或?qū)淼牡弁酰眺弊肪窟^太子贏駟,割掉了贏駟老師的鼻子……,當(dāng)太子繼位后,這種奇恥大辱怎會不報復(fù)呢?

商鞅死在亂軍捉拿之中,死后尸體被車裂,至于是用五馬還是用五牛拉車,那就不得而知了。

商鞅死后,秦國依然執(zhí)行或基本延續(xù)商鞅變法后的治國理念與模式,并為因恨廢除商鞅的一系列好政策,秦國因此延續(xù)了國家的強大,為將來秦朝統(tǒng)一做好了鋪墊。


6

變法就如同改革,變法說白了就是利益重新分割:使貧者變富,富者變平,貴者變賤,賤者變貴。正是因為商鞅變法傷害了太多老秦世族的權(quán)益,因此商君最終被公子嬴虔污蔑成反叛者,兵敗自殺后,老世族仍覺得不解恨,于是將商君尸首處以五牛分尸酷刑,以告戒后來者,切勿變法,切勿取消貴族的特權(quán)!

先秦時代,各個諸侯國內(nèi)部治理也是分封治,除了公室領(lǐng)地外,其它貴族都有封地。這些貴族在他的封地內(nèi)就相當(dāng)于國君,有成兵權(quán)、有經(jīng)濟權(quán)、有繼承權(quán)、有生殺大權(quán),老世族就相當(dāng)于國中國,當(dāng)時各個諸侯國的治理方式也大致如此。商君推行的郡縣制改革就是取消這些貴族的封地,全部收歸國有,貴族的待遇改為國家按官階給予相應(yīng)俸祿,收回貴族的特權(quán),無功不得受爵,有過必然受罰!

商鞅變法受到秦孝公嬴渠梁的全力支持,大部分老貴族都從實權(quán)職位退居二線,權(quán)力部門都由商鞅的變法派掌控。比如老貴族甘龍就由實際主政上大夫擢升為沒有實權(quán)的太師,杜摯則由實權(quán)下大夫擢升為沒有實權(quán)的太廟令!商鞅變法使國家由貴族精英統(tǒng)治變成士大夫能人政治,這樣權(quán)力欲極大的貴族心中十分怨恨!

商鞅治國,依法治國,凡事不能脫離法網(wǎng),號稱“事無巨細(xì),皆有法式”,且刑與賞不區(qū)別貴賤,貴族犯罪必罰,平民有功必賞。有功于前,有過于后,不為損刑;有善于前,有惡于后,不為虧法;功臣孝子犯法,以其罪重罰。老世族沒有了封地,等同于財富大縮水;老世族沒有了官爵實權(quán),等同于不再尊貴;老世族犯法同罪,有功方賞,等于取消了老世族的所有特權(quán)!

因此商鞅變法于國有利,于民有利,唯獨對世族無利,對五蠹無利。秦孝公死后,老世族紛紛復(fù)出,想挾持秦惠文王廢除商君新法;同時秦惠文王少時被商君刑治過,且商君功高震主,在朝在野的威望都是空前巨大的,對于秦惠文王的君權(quán)是重大威脅。最終秦惠文王支持老世族斬殺商君,又利用商君死后的威望一舉鏟除所有老而不死的老世族。秦惠文王殺商君而用商君之政,用鐵腕護法,確保了大秦六代皆依法治國,商君雖身死但政存,千古之下僅此一人!

7

歷史上的每次變法都是對利益的重新劃分,必然要損害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商鞅變法也是如此。商鞅必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改革變法觸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司馬遷也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

商鞅(公元前390-338年)本名衛(wèi)鞅,是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由于封地在商,故稱商鞅,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商鞅年輕時胸懷大志,最初在魏國供職未被重用,在秦孝公發(fā)出“求能臣輔佐,事成同享江山”的求賢令后進入秦國。與秦孝公大談王道、霸道和王天下,兩人相談甚歡,在秦國執(zhí)政19年,使秦國從一個邊隅弱國成為強國,并最終助秦建立了秦帝國,實現(xiàn)了華夏民族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tǒng)。

經(jīng)過前后兩次變法,采取廢除奴隸制和分封制,頒布墾草令、建立二十等爵制度、獎勵軍耕、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什伍連坐制度等多項戰(zhàn)時制度,使秦國富民強軍盛,而自秦國以后的漢、宋、明各個王朝均遵從秦制,使華夏民族繁衍至今。

商鞅改革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

1、政治上商鞅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大大削弱了貴族封地的勢力;

2、經(jīng)濟上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承認(rèn)土地私有,使貴族經(jīng)濟收入大幅度減少。

3、軍事上建立獎勵軍功制度,普通百姓通過軍功可獲得爵位,貴族爵位不再世襲,貴族不建軍功,只能失去特權(quán)、地位,原來人家爵位是兒子當(dāng)完傳給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這無疑是壓死貴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4、法律上,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當(dāng)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成為了一句笑話。

商鞅變法,使其與當(dāng)時的貴族成為了仇敵,由于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貴族不敢發(fā)難,只能隱忍。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繼位,秦國政局未穩(wěn),外敵虎視眈眈,社會矛盾突出,貴族便乘勢將商鞅置之死地,贏駟剛剛繼位,必須得到秦國老貴族們的支持才能穩(wěn)住局勢,于是他們各退一步,殺死商鞅但不改變變法內(nèi)容。

同時由于商鞅在秦國苦心經(jīng)營多年深得下層階層擁戴,變法成功深得民心,功高震主,秦惠文王也是趁機除掉商鞅,從而穩(wěn)固自己統(tǒng)治。

公元前338年,秦惠王下令,五輛馬車綁著商鞅的頭與四肢朝五個不同的方向拉去,剎那間商鞅的尸體被撕裂成五塊。。

商鞅變法的時代,此方的匈奴虎視中原,中原大地七國各自為政,戰(zhàn)亂不斷,若無變法華夏民族必將淪落于異族的鐵蹄之下,值此生死存亡之際,商鞅變法使秦國軍強民富,天下一統(tǒng)。才有華夏今天的繁榮與昌盛!

8

處死商鞅的明面理由,并不是秦王支持或新法的原因,而是造反。這在極權(quán)時代是常見的事,明明因為要殺人祭旗,卻偏找個風(fēng)馬牛不及的說事,冠冕堂皇師出有名,史上這樣的事不勝枚舉,商鞅之死的原罪,在于變法,變法不同于推動科技發(fā)展之類,科技發(fā)展會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進行增加增量,而變法,卻是利益總量不變,而分配方式改變,簡言之,就是把甲的東西用某一種理由拿給乙,這樣一來,乙是高興了,甲則不管你用什么理由,怨恨是免不了的,所以歷代變法者沒有好下場,商鞅也如是。


商鞅的理論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這二人特別是李悝的學(xué)說影響了他的一生,商鞅原在魏國相公叔痤手下,公叔痤雖有賢名,究竟不是灑脫之人,明知此人有才,在生時不推薦玉成商鞅,卻在臨死時向魏惠王力薦,讓魏王重用他,魏王思維還算正常,不拍板,公叔痤見魏王無反應(yīng),又勸他殺了商鞅,以免被敵國所用,害了魏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魏惠王唯唯諾諾,出來后說這個人瘋了,前言不對后語,自然沒有殺商鞅,公叔痤又首鼠兩端,勸商鞅逃走,商鞅也沒有聽從。

魏王究竟沒有重用商鞅,這情況換成誰估計都不會,全無名聲,只憑一個在魏王眼里也不如何尊重的公叔痤推薦就想攀龍附鳳,基本想多了,商鞅知在魏國無出頭之日,便來到西夷之國秦國,恰好秦孝公感于內(nèi)憂外患,又被魏國揍到懷疑人生,痛定思痛,打算在秦國國內(nèi)進行變法,可惜茫無頭緒,不知如何著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這時商鞅的到來,給秦王一根溺水中的稻草,外國人在西陲之人眼里都是香餑餑,幾次對話之后,秦孝公認(rèn)準(zhǔn)商鞅,也認(rèn)同他的理念,決定變法。


秦國既得利益者、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公子虔反對變法。他們認(rèn)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形成強大的變法阻力,商鞅法家為主,身兼多家,兵家也不在話下,殺人立威還是會的,他做了變通,借口太子就是后來的秦惠文王犯了新法,太子之尊不能受刑,師傅教導(dǎo)無方,把他的師傅公子虔以劓刑挖去鼻梁,殺一儆百,多番手段下,變法得以推行。商鞅變法,后世毀譽不一,但不可否認(rèn),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軍事力量增強,奠定了秦統(tǒng)一六國的基礎(chǔ)。(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

全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子秦惠文王繼位,新君上位,各派勢力蠢蠢欲動,變法派守舊派,新權(quán)舊貴各種矛盾逐漸浮現(xiàn)上水面,秦惠王為了他的國家大局著想,聽從公子虔等人告發(fā)商鞅“欲反”的罪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欲東奔六國被魏國阻止不讓通過,只得回封地垂死反抗,兵敗被車裂。這也是新君欲穩(wěn)定形勢攏聚全國人心的妥協(xié)之策。

9

我想先說一下秦孝公臨死之前說過一句話,史記里沒有,而是在《戰(zhàn)國策》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鞅,辭不受。意思是秦孝公要把王位傳給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這句話看似是對商鞅的信任和支持,其實秦孝公心理非常清楚,商鞅得罪的人太多,而且得罪的大都是王室貴族,惠王剛繼任為了穩(wěn)定內(nèi)部只能拿商鞅祭旗,秦孝公臨死這句話我認(rèn)為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商鞅感激自己的恩德,在他死后別造反,二是很可能是暗示惠王商鞅雖然是功臣,但他也是威脅,借除掉商鞅來平息秦國內(nèi)部的矛盾,否則他死后恐怕秦國會大亂,至于商鞅之前殺了秦惠王的師傅那根本不是殺他的主要原因,從秦惠王繼承了商鞅變法來看,他心里明白商鞅為國家做了多大貢獻,再了秦惠王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遠(yuǎn)比自己那點私仇舊恨重要,當(dāng)時商鞅已成為王權(quán)與貴族利益沖突的焦點。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權(quán)得到加強,貴族遭到削弱,貴族們不敢對王權(quán)發(fā)出不滿,但要把這種不滿發(fā)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為貴族的眾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對于新國君秦惠文王來說,殺死商鞅遠(yuǎn)比得罪貴族更為明智。商鞅對新秦王而言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價值,變法已經(jīng)全面實施,改革已經(jīng)走上了正軌,效果也十分明顯。況且,商鞅是先王任用的老臣,新王殺他沒有感情障礙,也不會有什么內(nèi)疚感,而宗室貴族集團既勢力強大又還有充分的利用價值。商鞅的歷史使命已經(jīng)完成,司馬遷認(rèn)為商鞅死于性格,他為人刻薄少恩,不講人情,沒有朋友,沒有人性,所以弄得天怒人怨,一生背負(fù)惡名,只有死路一條,但是我認(rèn)為恰恰是商鞅的性格才決定了他的成就,真正的法家只會講法不會跟你講人情,即使商鞅不是一個刻薄少恩者而是一個品德完美的圣人,在這個時候,他也不得不死,商鞅的宿命也是自古改革者特別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法家以法管事,以律治國,嚴(yán)刑峻法,殺人無數(shù),怨恨自然就多。改革常常在一個志在圖強的國王支持下進行,必然觸動、犧牲貴族集團的既得利益,也必然遭至怨恨。

10

商鞅最終遭到五馬分尸的主要原因是(1)他的變法得罪了新的秦王和大群權(quán)貴,秦民也對其反感。(2)他過于看重權(quán)勢,耀武揚威,沒有給自己留后路(3)新秦王需要用他的死來安撫人心。

商鞅變法,主要是在秦孝公支持下進行的,持續(xù)20多年,極大地提升了秦國的國力。但是,在這激烈的改革過程中,商鞅也成為了眾矢之的。等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后,商鞅失去最大的靠山,于是慘遭五馬分尸的下場。

(1)商鞅變法得罪的是整個秦國。不但傳統(tǒng)的權(quán)貴勢力受到嚴(yán)重打擊,連普通的秦國民眾,也在嚴(yán)刑峻法下苦不堪言。雖然商鞅變法的結(jié)果是讓秦國更強大,在客觀上改善了秦國的國際地位,并促成百余年后秦國統(tǒng)一天下,但秦國民眾是看不到這些好處的。真正直接得益的,是在商鞅制度中得到晉升的那些平民人才,但這些人才一則聲音小,二則也不會因此感激商鞅,只會感激秦王。

(2)商鞅自己人品上也存在問題,耀武揚威,炫耀富貴權(quán)威,和民眾距離拉得很遠(yuǎn)。在秦惠文王上臺后,他甚至圖謀起兵造反,最后被逮捕后處死。

(3)秦惠文王其實并不是一味報仇的傻子。雖然商鞅變法讓他丟了臉,但他也知道商鞅變法確實有助于秦國國家和王室的地位力量。但同時,商鞅變法也確實引起了民怨沸騰。因此秦惠文王用了非常聰明和厚黑的一手。他一方面保留了商鞅變法的那些內(nèi)容,另一方面把商鞅抓起來五馬分尸。這樣,隨著商鞅的慘死,秦國朝野上下的怨言被平息了。但同時,商鞅那些有用的制度卻繼續(xù)讓秦國不斷強大擴張。

商鞅的制度和商鞅的命,都被秦惠文王做了最大化的利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