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恰相反。是因為現(xiàn)代人想得太多了。想得多,而這些想法又不能保證都如愿以償。這就在心理上產生了落差,落差越大,憂郁越多。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抑郁癥。
在古代,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成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還填不飽肚子,什么沒有多少精力去想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沒有多少想法,也就沒有多少失望,沒有失望,當然也就沒什么憂郁的。一日三餐管飽既為樂,如果能贏得“老婆孩子熱炕頭”那就幸福得不得了,甚至別無他求了。這種心態(tài)下,抑郁癥者當然要少得多。
也有人會問:可是古代人
也有不少人家,娶不上媳婦。他們就不著急嗎?他們就沒有憂郁嗎?不會因此而得抑郁癥嗎?沒有人認為,古代的人一個抑郁癥患者都沒有。肯定是有的。只是要少些。那時候,有人會認為自己窮,自己是奴才,都是天注定的。這種宿命論當然不科學,但那時候的人多少還是靠這種思維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從而不過多的胡思亂想。這也在一定種程度上緩解了“抑郁癥”現(xiàn)象的發(fā)生。
當下的人,每天都有太多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很多時候難以“變現(xiàn)”。還有一點,現(xiàn)代信息異常發(fā)達。跟人比較變得容易,成功與失敗,輝煌與暗淡,窮與富,這都是建立在相互比較的基礎上的。太多的比較,很容易懷疑自己,懷疑人生,這相也很容易產生抑郁癥。
剛開始做自媒體,見他人的自媒體做得比自己好多了,自己開始無所適從,很焦慮。后來對自己說,人家做得好是人家的,你自己怎么做就按自己的方式做好了,再說又靠自媒體發(fā)財。有了這種想法,心里一下子平靜多了。堅持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自己的平臺也很有起色了。這是不是也從側面說明了抑郁癥產生的一個方面呢。
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飯,看屬于自己的風景,榮辱得失坦然待之,一個懷有平常心的人,是不會輕易得抑郁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