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zhàn)期間還沒有鉆地彈,如果工事修建的較深,或者頂部防護足夠好,即便被炸彈命中也沒有大的損傷。

而硫磺島的工事大部分是地下或者半地下的,非常堅固。

指揮官粟林將折缽山視為島內(nèi)主要的據(jù)點,他下令將折缽山打造成一個巨大的要塞:要塞內(nèi)部有多條通道、碉堡、地堡彼此相連。要塞內(nèi)四通八達的通道,方便日軍在戰(zhàn)時可以重新占領碉堡和地堡。有的地堡深度高達20多米,被多條來自不同方向的通道連接。


除了該要塞外,當?shù)氐幕鹕交液退嗷旌峡梢猿蔀榉浅A己玫幕炷,日軍計劃用此建成許多非常堅固的地下工事,為了防止人員被圍困,每個工事都有許多出口,四通八達,通風良好,大的暗堡甚至可以容下300到400人。日軍還準備建成27000米的地下通道,連接所有的地下工事。


所以,整個硫磺島的工事是具有很強的防空能力。

自1944年12月8日,美國派出馬里亞納起飛的B-24轟炸機連續(xù)4天對硫磺島進行轟炸,投擲了800噸炸彈,這年底幾乎每天晚上美軍都會對硫磺島進行轟炸,雖然擊沉日軍數(shù)艘運輸船,但沒有對其地下工事造成嚴重傷害。


這種作戰(zhàn)方式,后來志愿軍也借鑒了。

比如上甘嶺戰(zhàn)役,志愿軍直接利用天然山洞和人工挖掘坑道,進行坑道戰(zhàn)。

當時上甘嶺山頭被炮彈炸彈削掉幾米,但坑道里面還是沒有問題。

最佳貢獻者
2

1945年春天,當時太平洋戰(zhàn)爭局勢已經(jīng)明朗,日本敗局已定,日本軍國主義滅亡已經(jīng)是時間問題,但他們還要垂死掙扎,硫磺島戰(zhàn)役是在這時進行的。

為盡快打垮日本法西斯,為亞洲人民迎來和平,美軍在攻占菲律賓的萊特島后,越過臺灣島,把進攻矛頭直指硫磺島。

硫磺島跟日本本土近在咫尺,是美國轟炸日本和登陸日本的必經(jīng)之路,如果不能控制硫磺島,就不能徹底讓日本投降。所以美軍對硫磺島是志在必得,非拿下不可。


在美軍看來,拿下硫磺島易如反掌,因為該島面積不到20平方公里,島上只有守軍23000多名。

美軍出動了22萬大軍,將近10余倍日軍的兵力,陸海空三軍協(xié)同作戰(zhàn)。

海軍出動了14艘戰(zhàn)列艦、28艘航空母艦、20艘巡洋艦、94艘驅(qū)逐艦和38艘潛艇,共計650多艘戰(zhàn)斗艦艇,支援登陸作戰(zhàn)。

美軍航母上的數(shù)以百計的重型轟炸機也嚴陣以待,準備清除日軍在島上的所有工事。

打個比方說,美軍為了殺硫磺島上的“雞”,用的不是牛刀,而是用了大鍘刀。

在所有人看來,這是一場酣暢淋漓、砍瓜切菜一樣的戰(zhàn)斗。

可是讓美軍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戰(zhàn)役進行得異常艱難,異常慘烈,出乎所有人意料。

原本以為幾天就能結(jié)束的戰(zhàn)斗,硬是打了35天,美軍付出了3萬人傷亡的代價,日方除了1000人左右的士兵投降,其余守軍全部戰(zhàn)死,可謂是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慘烈異常。

對于美軍來說,這場戰(zhàn)役打得非常窩囊,為什么會這樣呢,主要原因就是美軍一向慣用的地毯式轟炸,沒有起到什么效果。


美軍的優(yōu)勢就是海空軍實力雄厚,火力猛,彈藥足。在美軍對硫磺島發(fā)動登陸作戰(zhàn)之前,很自然地采用老套路,先是無差別轟炸,等摧毀了日軍工事后,再出動地面部隊登陸。

在登陸前半月內(nèi),美軍就出動重型轟炸機2700架次,艦載機1000余架次對島上目標進行打擊。

與此同時,美軍艦艇上的火炮也向該島發(fā)射炮彈15000余發(fā)。在登陸前幾天,美軍又啟動海空火力開始對硫磺島實施狂轟濫炸,發(fā)射炮彈7500噸。

在登陸實施前幾個小時,美軍再次對島上目標發(fā)動打擊,短短2小時20分就發(fā)射炮彈38550發(fā)。

據(jù)戰(zhàn)后統(tǒng)計,美軍為了清除島上的日軍工事,在登陸前向這個面積不到20平方千米的小島共投下炸彈、炮彈24000多噸,可以說把島上的地皮全部深翻了一遍,美軍指揮官覺得萬事大吉,可以放心大膽發(fā)動登陸作戰(zhàn)了。

但是當美軍成竹在胸,發(fā)動進攻時,卻發(fā)現(xiàn),日軍的工事變戲法一樣冒了出來,無數(shù)個火力點噴出火焰,把搶先登陸的美軍割韭菜一樣幾乎全殲,戰(zhàn)斗打得太艱苦了,出乎意料。


戰(zhàn)斗艱苦到什么地步呢?

美軍盡管有強大的?栈鹆χг,轟炸的時候還投下數(shù)以萬計的凝固汽油彈,但登陸美軍寸步難行。

有時每天只能前進4米遠,平均一個師每晝夜攻占的面積只有0.2平方千米。

二十幾萬美軍被纏在島上長達一個月之久!

美軍指揮官對此大惑不解,為什么戰(zhàn)爭打得這樣窩囊,到底出了什么鬼,在其它戰(zhàn)場屢試不爽的大轟炸為什么沒有收到任何效果?

這跟島上地質(zhì)地貌有關,也跟日軍的精心準備有關。

我們說過,硫磺島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硫磺島北端距東京只有1200km,南端離塞班島1100km,硫磺島丟失美軍就可以把 這里變成一個大本營和橋頭堡,對日本本土進行肆無忌憚的攻擊。


正因為如此,守島日軍根據(jù)島上的地形特點,決心把硫島變成一個固若金湯的要塞,誓死進行守衛(wèi)。

他們首先在南部的折缽山構筑了堅固的中心陣地,還在中部海拔較高的地方建造了無數(shù)個工事。

而島上的東、西海岸也構筑了永久性的堅固發(fā)防御陣地。

這些陣地有的是用堅固的混凝土和石頭構筑而成,有的則是依托島上的天然巖洞建造而成,而且他們把島上的天然洞穴都連接在一起。

一旦戰(zhàn)斗打響的時候,各個陣地的士兵可以相互提供火力支援,補充槍支彈藥。


硫磺島面積雖然不大,但島上地形非常復雜,加上日軍在島上構筑的工事煞費苦心,非?茖W,不但縱橫交錯,而且隱蔽性也非常強(很多工事都是在地下)

因此,美軍事先的地毯式轟炸,收效甚微,根本沒有得到預期效果。

島上一共有914個目標,但實施狂轟濫炸后,只有194個被破壞,僅占計劃的20%。

但不管怎么樣,美軍還是血戰(zhàn)到底,英勇頑強最終拿下了硫磺島。硫磺島被攻下意義重大,無異敲響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喪鐘,日本法西斯的滅亡指日可待了。

3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硫磺島的土質(zhì)較松,確實經(jīng)受不住轟炸,但是倭國修建的工事彌補了這一不足。并且憑此給予美軍重大的傷亡后果,讓美國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首先我們下圖:

這只是地上部分,據(jù)記載,當時日軍修建的這種混凝土工事,厚度竟然達到了1.5米-2米,再看他們放棄搶灘戰(zhàn),明顯已經(jīng)預估到美軍的軍事實力,并且不想在搶灘戰(zhàn)中造成大量減員,再加上如此厚重的龜殼,完全可以在最優(yōu)勢的條件下狙擊美軍地面作戰(zhàn)部隊,即便能被占領,那么美軍也會付出相應的凄慘后果。

我們再看下圖:

高炮、岸炮甚至坦克直接進入坑洞。本身直接對坑洞中的敵人給予打擊就有一定困難,外面一層保護,加上坦克自身的防御能力,造成美軍登陸后,日軍部隊一直沒有“啞火”。

更為讓美國人頭痛的是,坑道之間是相連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冷槍戰(zhàn)術得以實施,保證了作戰(zhàn)有生力量和持續(xù)反擊能力。

此戰(zhàn)日本人能讓美軍付出如此代價,不只作戰(zhàn)人員,日軍的工程兵也發(fā)揮了作用,如此大的工程量,如此密集的坑洞化混凝土式的布防,而且還是在放棄搶灘戰(zhàn)后火速布置起來的,速度不一般。

炮火沒效果,完全是因為如此這般幾層的妥帖保護,而不是美軍轟炸本身的打擊力不足。

下面列出一些硫磺島的作戰(zhàn)數(shù)據(jù):


此戰(zhàn)美軍70000余人,戰(zhàn)役中美軍6821人陣亡,21865人受傷 。日本的22786名士兵之中除了1083人被俘之外,其余全部陣亡。

4


硫磺島從高空俯視,地形起伏、溝壑縱橫、溶洞密布,只有南面一小片低矮處可以作為登陸作戰(zhàn)地點。


硫磺島是一座由火山巖冷卻后形成的火山島,島上熔洞密布,日軍在這些天然的溶洞中布置火力點,并加固澆筑溶洞,厚度可達一米以上,溶洞和溶洞之間相互連通,把整座島嶼變成一座“堡壘”,可直接抵御盟軍艦炮的直接轟擊,這也是盟軍軍艦用炮彈把硫磺島“洗刷一遍”日軍也沒有出現(xiàn)較大傷亡的最主要原因。

硫磺島戰(zhàn)役也讓盟軍付出了6812人死亡,19189受傷的慘痛代價,原計劃五天攻占小島,卻打了36天,盟軍錯誤估計了日軍的抵抗決心,23000日軍,只有1083人生還,這也成為太平洋戰(zhàn)場中唯一一場美軍登陸部隊傷亡人數(shù)大于日軍守軍傷亡人數(shù)的戰(zhàn)役。





硫磺島雖然是一個小島,卻處在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南距離關島(美國屬地塞班島)1130千米,北距離東京1080千米,如此重要的位置,是硫磺島成為了二戰(zhàn)末期美、日兩國必爭之地。

5

因為當年美軍還沒有摧毀天然山體巖層石洞的足夠強烈的聯(lián)合攻擊彈藥武器,所以當時對硫磺島日軍天然巖洞防御工事的轟炸才會收效甚微,如果放在今天,美軍(當然也包括我軍)便會不費吹灰之力的把這類防御工事夷為平地。

6

本來這個島就是覆蓋著厚厚的火山灰,可以起到一定的減緩轟炸效率的作用。最關鍵的在于日本對于美軍拿下硫磺島做了充分的準備。日軍是這么考慮的,既然沒有?諆(yōu)勢,只能依據(jù)地形深挖地寶暗到幾乎把島上的整座山都給挖空了,構建起了復雜立體的防御工程。這樣的工程單靠轟炸是起不到什么實際的作用的。美軍轟炸對。日軍最大的作用就是沒有讓他們睡好安穩(wěn)覺。日軍為了能夠修建如此高質(zhì)量的,既能攻擊又能防守的各種山上地下掩體,花費費了半年以上的時間。

7

二戰(zhàn)末期,美軍開始反攻,日軍在垂死掙扎之際,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硫磺島戰(zhàn)役雖然只持續(xù)了三十幾天,但是戰(zhàn)況慘烈。日本方面一共損失了2.3萬名士兵,美軍則犧牲了六千多名士兵。當時美軍的計劃是占領此島后,把它作為供戰(zhàn)斗機和轟炸機起飛降落的機場,好繼續(xù)向日本本土靠攏。

1945年2月9日,美軍的第七航空隊幾乎每日都要出動B-24轟炸機轟炸硫磺島,有時候塞班島的B-29也會幫助第七航空隊對日軍進行轟炸。光是二月初期,美軍一共就出動了軍艦64艘次和艦載機1269架次,發(fā)射了兩萬多發(fā)大口徑的艦炮炮彈,總重超過6800多噸。這么猛烈的轟炸,日軍應該早已抵擋不住才是,沒想到最后美軍轟炸的效果卻不是很好,連島上的兩個日軍機場都沒有摧毀掉。

日軍的修復能力令美軍都吃驚不已,后來日軍更是把重心放在修筑以坑道為骨干的防御工事上,修建了多個堅硬的地堡。遲遲攻不下硫磺島,各級指揮官都很惱火。沒想到一位在軍方負責建筑工程的工人卻想出了一個極佳的辦法,就是用水泥來對付地堡。這位工人非常熟悉日軍建造的地堡,他覺得日軍修筑的連環(huán)地堡有一個很大的缺陷,為了抵擋美軍的轟炸,這些地堡的出入口都被修建得非常狹窄,要是美軍用混凝土堵死地堡的出入口,就可以把日軍悶死在里面。

那怎么把混凝土運到地堡前呢?這位工人建議可以把坦克改裝成推土機,推著混凝土向前進。美軍還真就把這種方法運用在了戰(zhàn)場上,先用艦船把大批量的水泥運送到戰(zhàn)場,再用攪拌機把水泥攪拌出來。很多輛坦克都被改裝成了推土機,一噸一噸的混凝土被送到日軍構筑的地堡前。硫磺島似乎變成了一個大型的施工現(xiàn)場,海軍陸戰(zhàn)隊員則是建筑工人的化身。

運用上此方法后,美軍的炮彈消耗明顯減少,士兵的犧牲數(shù)量也減少了不少,最終美軍很快就解決了戰(zhàn)斗。日軍修建的近兩百個地堡成了葬身日軍士兵的墳墓,上萬發(fā)炮彈和上千名陸戰(zhàn)隊員都無法攻克的堡壘,就這樣被一個建筑工人給征服了。后來美軍迅速將島上的日軍士兵清剿完畢,取得了戰(zhàn)役的最終勝利。

8

美軍跳島戰(zhàn)術,跳到硫磺島,卡住跳不動了,硫磺島戰(zhàn)役打的異常艱難殘酷,血流成河。硫磺島遍布洞穴,日軍鉆在山洞里,打坑道戰(zhàn),日本鬼子不見美國鬼子不拉弦。美軍飽合轟炸,只傷皮毛,不能傷及日軍筋骨。后來美軍火攻,天降大火,凝固氣油彈,成噸的汽油往島上灌,壓住了日軍囂張氣焰。美軍逐洞爭奪,火焰噴射器開洞,清除殘存日軍。二個月時間美軍徹底拿下硫磺島,有一個洞穴,爬出幾個朝鮮勞工,獲得解救,洞內(nèi)還有少量日軍頑抗,拒不投降,美軍炸毀洞口,徹底埋葬日軍。美軍傷亡八千多人,日軍二萬多人戰(zhàn)死硫磺島。

9

當時日軍工事堅固,美軍又沒有鉆地彈,轟炸效果不好

10

工事太堅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