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洋水師,李鴻章籌建的那一個,因為缺乏海軍軍費,導致水師的船艦無法更新?lián)Q代,甚至是船上的武器彈藥也都是放了幾年的陳貨,最終的結局,自然是在甲午中日海戰(zhàn)上,因為士兵們缺乏趁手的武器,被日本海軍瘋狂吊打,即使是想要開船將日軍軍艦撞沉,最終都失敗了。

而導致這一切的人也正是慈禧本人,或許許多人都知道這一件事,慈禧曾經為了籌辦自己的壽宴,大肆挪用了海軍軍費,直接導致了甲午中日海戰(zhàn)的兵敗。

為了給自己過壽,慈禧打算籌錢修繕頤和園,經過了洋務運動,中國的工商業(yè)漸漸發(fā)展了起來,而且因為國門大開,中國的經濟水平也有了較快幅度的增長,晚清時期的稅收收入其實還是不錯的,較之之前的歷朝歷代,都要強上許多,但是,晚清政府卻常年欠債,入不敷出,這就導致了地方官員對各地百姓壓榨的更狠,壓榨百姓,討好慈禧,這已經成為了地方官員的基本操作。

慈禧籌錢修繕頤和園,也不是明目張膽的拿錢,而是通過李鴻章向各地致電,要求籌備海軍軍費的名義籌備錢財。

各地官員也都知道慈禧大壽在即,這筆錢最終肯定是要落到慈禧個人腰包里的,因此,對于籌備錢糧這件事更加上心了,一時之間,各地籌備善款無數(shù),盡管百姓因此民不聊生,但各地官員卻滿不在乎。

若是真的為了籌備海軍軍費,或許這群人還不會這么上心,海軍強盛了,國家強大了,與這些人關系不大,而如果將慈禧哄的高興了,加官進爵,都是隨時的事情。

事實如此,盡管這筆籌款落到了海軍賬上,但最終還是要被慈禧拿走的,拿了錢的慈禧也確實沒有虧待李鴻章以及各地總督,這些人紛紛被加官進爵。

也不知道該說各地總督鼠目寸光,還是該說大清早已經從內部開始腐朽了,經過了這次假籌款時間,本來就資金見絀的北洋海軍,更得勒緊褲腰帶了,直到甲午中日海戰(zhàn)開始,想必上面的人都沒有想過會打的那么慘。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大清完全失去了大國地位,此前,大清的艦隊在亞洲范圍內還能算得上最強,世界范圍內也能排得上名,但被日軍這么一打,清廷的軟弱徹底暴露了出來,列強于是爭先恐后的到東亞大陸瓜分這一塊大蛋糕。

早在之前的鴉片戰(zhàn)爭等各次戰(zhàn)爭,清廷雖然吃了虧,但也不至于被完全壓著打,此后,清廷算是完全沒有話語權了。

最佳貢獻者
2

題主應該說的是二百六十萬兩的海軍巨款事件,不過這筆款項其實和海軍真的沒什么關系。

光緒二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公元1894年10月21日),李鴻章上了一道《請?zhí)頁軅滟琉A需折》。李鴻章的這個奏折,主要是因為為了準備對日作戰(zhàn)的軍餉、經費和訂購軍艦等開支巨大,已經入不敷出,請求朝廷立刻撥款。

而在奏折中提到有一筆“海軍巨款本銀二百六十萬兩”,存在匯豐銀行、德華銀行、怡和洋行開平礦務局等處生息,用利息修建頤和園,F(xiàn)在慈禧將這筆款項撥給李鴻章,用于甲午戰(zhàn)爭軍費開支。

后世很多人把這當作慈禧挪用北洋水師經費的一個證據,不過實際上這筆海軍巨款原本就不是用于海軍。

早在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醇親王奕譞就因為頤和園萬壽山修建款項不足一事致信李鴻章,希望他能和各地督撫共同籌集兩百萬兩白銀,“存儲生息,以備分年修理”。

李鴻章接到此信以后,知道這其實是慈禧的意思,不敢怠慢,于是立刻通告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曾國荃、湖廣總督裕祿、湖北巡撫奎斌、四川總督劉秉璋、江西巡撫德馨等人,希望各地共同完成這個任務。

當然李鴻章在公開場合不可能說這筆錢是給慈禧老太太修園子用的,美其名曰這是“海軍經費”,聲明專款專用,這筆錢將用于購買軍艦和海防防務只用。

存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補正雜款之不足。本銀專備購艦、設防一切要務

各地督撫接到李鴻章的信函以后也都是心領神會。盡管清末清廷和地方都財政困難,此前籌辦海防時大家都喊著沒錢。但是事關慈禧,督撫們都知道不可怠慢,于是立刻想方設法籌款。

最后在各地督撫的共同努力下,這個任務超額完成,最后籌集了二百六十萬兩白銀。李鴻章隨即把這筆巨款交給醇親王奕譞,讓他把錢分存各處生息。

當然,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雖然這筆款子冠冕堂皇的掛上了“海軍經費”的名義。不過知道實際用途的人不少,御史林紹年覺得這事太荒唐,還上奏請求停止報效。

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上書的林紹年遭到朝廷的嚴行申斥,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荃等各地督撫卻受到嘉獎,可謂諷刺至極。

所以呢,這筆“海軍巨款”只是掩人耳目的一個名義,其實從一開始就和北洋水師沒什么關系,純粹是給慈禧修萬壽山用的。要說這事說明了晚清時期政局腐敗,朝廷上下做事荒唐可以,但是真的不是挪用海軍經費。

3

好像稍微了解一些,主要是官僚腐敗釀成的殘劇,從而給以后在日本侵略我國的海上戰(zhàn)爭時埋下了不可扭轉的伏筆。

4

北洋海軍巨款事件,好像是清朝時候的事情,以看書曾經看到過只是細節(jié)部分已經忘了。

5

北洋海軍巨款事件就是全國各地督撫以建設海軍為名籌集資金,實際上卻是賄賂慈禧用來修建頤和園的事件。晚清時期國家的總收入還是十分可觀的,但是連年打仗以及對外的戰(zhàn)爭賠款還是讓清政府入不敷出,而慈禧又一心要把頤和園修好,修建頤和園需要一筆巨款,國庫沒錢只能讓全國各地的督撫孝敬。

1888年醇親王對李鴻章說到:“萬壽山工程用款不敷,”老謀深算的李鴻章立即就明白了醇親王的意思,而實際上是慈禧的意思。李鴻章立即委婉致電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曾國荃,湖廣總督裕祿,湖北巡撫奎斌,四川總督劉炳章,江西巡撫德馨等地方大員,要求他們以籌集海軍軍費的名義為頤和園工程籌款。

其實李鴻章并沒有直接說明籌款是修建頤和園的,但是這些地方督撫都心領神會,爭先恐后以“海軍經費”的名義籌集資金,最后一共籌集了高達260萬兩白銀的“海軍經費”,在這次“海軍巨款”事件中御史林紹年曾上書要求停止各省搜刮百姓,但是遭到了慈禧的嚴厲呵斥,而李鴻章和張之洞等25位封疆大吏都受到了慈禧的獎賞。

這筆巨款雖然名義上是以海軍經費籌集的,并且這筆錢也落入到了北洋海軍的賬上,但是其實完全是各地督撫對慈禧的報效,不能算作是海軍的經費。這筆錢早期全部存在了外國銀行以及開平礦務局,后來逐步取出用來修建頤和園!

6

北洋海軍巨款事件,應該分為這么幾個層次。一是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雖然眾說紛紜,但是事實確鑿。數(shù)目字有幾百萬、幾千萬的爭議。日本為準備對華戰(zhàn)爭,大力發(fā)展海軍,天皇也節(jié)衣縮食。中國的統(tǒng)治者,卻挪用海軍經費;為自己修園子,從而埋下失敗的禍根。二是封建統(tǒng)治者內部紛爭。掌握財權的部分,如所謂帝師翁氏人等。找借口扣壓海軍費用,也為打敗仗張本。三是辦理海軍的李鴻章等,目光短淺舉措失當。北洋艦隊初成,即洋洋得意,不思進取了。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每一次大的海戰(zhàn),都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中國近代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就是鴉片戰(zhàn)爭(海戰(zhàn));甲午戰(zhàn)爭(先是海戰(zhàn));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爭(先也是大沽口海戰(zhàn)),逐步造成的。觀史以明今,當代和今后的中華兒女,切記中國近代歷史上,每一次對外失敗的海戰(zhàn)。也應該記住,新中國人民海軍,每一次海戰(zhàn)的勝利,F(xiàn)在東海、南海、甚至北海(釣魚島)都有些這樣那樣的涌動。一旦有海戰(zhàn)發(fā)生,那是必須全力以赴。已經有解放軍將領說過,中國為了自己的領土、主權,會不記代價!關于海軍,上世紀60年代,東海的幾次海戰(zhàn)。如果我海軍輸了?對方真的會打大陸。然后西沙,南沙,要是我海軍輸了,那就沒有我現(xiàn)在的地位了。往上清代時,越南被法國占領。因為馬尾海戰(zhàn),還有南洋海軍,被打敗。

7

你說的應該是慈禧修繕頤和園挪用北洋海軍的巨款軍費吧,其實關于慈禧挪用了多少軍費,也是眾說紛紜。

但是2013年,江蘇師大近代史學者陳先松在《歷史研究》上發(fā)表《修建頤和園挪用“海防經費”史料解讀》,認為不少研究者混淆了海防經費、海防專款、海軍衙門經費、海軍經費之間的區(qū)別,“將海軍衙門經費混同于海防經費,忽略海防專款挪用數(shù)額的辨析”。

通過梳理,他認為,頤和園工程經費約為八百一十四萬兩,出自海軍衙門經費約七百三十七萬兩、總理衙門經費七十七萬兩。除本為頤和園工程而籌的“海軍巨款”息銀約三十二萬兩外,屬于“挪用”性質的海軍衙門經費,數(shù)額約七百零五萬兩,而“挪用”的海防?顢(shù)額,不會超過六十七萬兩。

截至目前,這應該是有關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名目、數(shù)額的研究上,最新也最為具體的成果之一了。

8

感謝邀請!1888年10月,醇親王致函李鴻章,向其透露萬壽山工程入不敷出,希望李鴻章與地方其他督撫設法“集款二百萬兩存儲生息,以備分年修理”。李鴻章很快便明白,此舉是慈禧太后的意思,便立刻將此事告知了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曾國荃、湖廣總督裕祿、湖北巡撫奎斌、四川總督劉秉璋、江西巡撫德馨。各地的督撫心領神會,知道萬壽山工程缺錢了,便爭先恐后地給慈禧籌款,以表示自己的心意。結果各地督撫籌得了260萬兩銀子,為了掩人耳目,故意將這筆巨款稱為“海軍經費”,以海防、工作……存儲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事后,御史林紹年上奏彈劾此事。林紹年本人遭到申斥,而參與“海軍巨款”的李鴻章等地方督撫卻受到獎賞。

地方督撫籌集到的260萬兩巨款,實際上就是向慈禧行賄。但是督撫門害怕這樣的事再發(fā)生,因為會讓上級覺得地方的財政有富余。此外,地方督撫孝敬慈禧太后的260萬巨款然只打是“海軍經費”的旗號,根本不能將其算在海軍經費的賬目上。事后,這筆款子的所有本金全部存在了外國銀行和借給開平礦務局,所得之利息用于解還從出使經費中挪用的100萬兩。這就是所謂的“北洋海軍海軍巨款”事件。

9

自從鴉片戰(zhàn)爭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之后,加強海防、建設海軍就成了清政府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造船工業(yè)和其他現(xiàn)代工業(yè),進口西方先進軍事裝備,舉辦新式學堂,建設軍事基地,并派遣海外留學生。然而,在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擁有新式裝備的北洋海軍居然全軍覆沒,敗給東洋鄰國日本。

甲午戰(zhàn)敗后,許多研究者將失敗的重要原因概括為軍費不足,批評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工程挪用海軍經費,造成北洋海軍的裝備沒有跟上世界海軍日新月異的變化。那么,北洋海軍的經費到底夠不夠呢?

小農經濟支撐近代海軍

恩格斯曾經指出:“現(xiàn)代的軍艦不僅是現(xiàn)代大工業(yè)的產物,也是現(xiàn)代大工業(yè)的縮影,是一個浮在水上的工廠——浪費大量金錢的工廠。”落后國家可以依靠進口,把本國軍隊裝備維持到一個較高水平,然而金錢財富卻同經濟結構、生產規(guī)模、資源狀況、財政收入來源直接關聯(lián)。這就注定了國防發(fā)展必然受到經濟發(fā)展的制約。

1875年,清政府確定分南北洋建設海防的方案后,碰到的首要問題便是經費。清朝后期,常例的財源主要包括地丁、雜賦、租息、糧折、鹽課、漕折等方面,以及新增的厘金、洋稅、關稅等,總計歲入近8000萬兩。常例開支,每年大約7000余萬兩。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耗資巨萬,西北邊陲用兵,也是用費浩瀚。歷年積蓄幾乎羅致一空。所以當李鴻章受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后,最感棘手的正是經費問題。

不久,總理衙門和戶部奏請由關稅和厘金項下?lián)芙饽媳毖蠛7澜涃M。具體計劃是,每年從各地關稅中直撥約200余萬兩;從蘇、浙厘金項下,每年各提銀40萬兩,贛、閩、鄂、粵厘金項下,每年各提銀30萬兩,總計200萬兩。全部分解南北洋海防大臣沈葆楨、李鴻章兌收應用。兩項合計,海防經費每年共達400余萬兩,實在是筆不小的款項。

方案甫定,李鴻章便發(fā)現(xiàn)實際資金到賬極少。比如1875年7月至1877年6月兩個財政年度里,各省關實際僅解200萬兩,僅為名義撥款的四分之一。這反映出清廷指令失范,不能化作各地的具體行動。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主管全國海防建設。原解南北洋收支的海防經費撥歸海軍衙門收放。海軍衙門的經費來源,除常年海防協(xié)撥外,還在開辦時從其他方面籌集總計300余萬兩。

總體來說,建設北洋海軍的全部開支,包括20年的海防協(xié)餉、購買軍艦以及官兵薪糧和日常費用等,共用銀3500萬兩,占同期國庫開支的2%左右,遠遠低于陸軍的軍費開支。但對于一個近于崩潰的封建國家,仍是不勝負擔。更新軍隊裝備,建設近代化海軍,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清王朝維護其統(tǒng)治的需要。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封建制國家,沒有相當?shù)纳a力水平和廣泛的財源,僅靠各種捐厘稅金,要維持一支近代化海軍是十分困難的。清政府采用挖肉補瘡的辦法籌措資金,難免捉襟見肘,并且激化各方面的矛盾。

“人治”社會隨意挪用軍費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有個疑問:屢屢申言缺乏經費的海軍衙門,其籌集到的款項是否都用到海軍事業(yè)上去了呢?

1885年,慈禧太后考慮到光緒帝即將親政,自己歸政后若要重修圓明園,不但國家財力難以支持,同時又會遭到反對,于是在當年6月21日下懿旨重修三海。根據檔案記載,事實上工程在此之前已經開始動工。

三海工程包括北海、中南海所有的殿宇、房屋、道路、河池、假山、堤泊、電燈、鐵路等,全部工程有100多處,整個工程經費總額在白銀600萬兩左右。從1885年至1895年10年中,三海工程共計挪借海軍衙門經費437萬兩。

根據對清宮檔案的研究,三海工程并沒有無償占用海軍衙門經費,所借款項后來都指定?顨w還。關鍵在于同光年間,中央財政空虛,戶部和內務府往往難以隨時滿足工程需款。海軍衙門有固定的經費收入,因此在用款時有很大的機動余地。在“人治”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會通過各種方式巧立名目,以避開制度對其的束縛。海軍衙門所墊的款項雖然后來如數(shù)歸還,慈禧太后孜孜以求的三海工程也如期竣工,但拆東墻補西墻,受損的卻是海軍。

到了修建頤和園時,挪墊進一步發(fā)展成為挪用。就在三海工程正以慈禧歸政后頤養(yǎng)之所的名義大張旗鼓地進行施工時,復修清漪園之事也被提上議事日程。清漪園原是乾隆皇帝為慶賀母后60壽辰而興修的林苑,慈禧選定清漪園作為自己晚年的另一處怡樂之所。園工是悄悄開始的。總理海軍衙門大臣、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找了規(guī)復昆明湖水操舊制、在湖內修建水操學堂做理由。

紙包不住火。隨著時間推移,清漪園動工復修的消息終于傳了出去,弄得朝野沸沸揚揚。1888年3月13日,光緒皇帝發(fā)布上諭,向天下詔示此事,宣稱三海修繕將次告竣,現(xiàn)將清漪園改名頤和園,量加修葺,以備慈輿臨幸。從此頤和園工程便公開進行,直到1895年上半年方告結束。

頤和園工程究竟耗費了多少銀兩,現(xiàn)在尚難考證清楚。根據推算,工程用費約在1000萬兩白銀上下。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傳說頤和園是挪用海軍經費修造的,清末維新黨人梁啟超首創(chuàng)將園工同甲午海戰(zhàn)失敗相聯(lián)系的說法,以激起人們對慈禧的仇恨。挪用的確切數(shù)額則說法不一,一般的說法認為在2000萬~3000萬兩。根據目前能夠找到的清宮檔案測算,海軍衙門經費用于頤和園工程的總額大約在750萬兩。

這里還應提一下“海軍巨款”事件。1888年10月底,醇親王致函李鴻章,透露頤和園工程用款不敷,囑其與各地督撫設法“集款二百萬兩存儲生息,以備分年修理”。李鴻章悟出此乃慈禧的旨意,立即通報各地督撫。各地督撫心領神會,爭先恐后,結果合計集款竟達260萬兩。為了掩人耳目,故意將這筆款項稱為“海軍經費”。不久,御史林紹年上奏要求停止報效,竟遭懿旨嚴行申飭,而李鴻章、張之洞及所有參與“海軍巨款”的督、撫、藩、臬、運司共25人卻受到獎敘。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清末官場的腐敗和吏治的黑暗。

還需說明,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主持頤和園工程,他四處籌措經費,甚至在工地上張貼的告示也落海軍衙門的款,給人以海軍衙門即頤和園工程處的印象。260萬兩巨款雖然打著海軍名目,其實完全是各地督撫對慈禧的孝敬,不能算在海軍經費的賬上。從事后來看,這筆款子的本金未動,全部存在外國銀行及借給開平礦務局孳生固定收益,利息用于解還從經費中挪用的100萬兩。但頤和園工程畢竟妨礙了海軍的發(fā)展,從而對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產生了消極影響。所以后人把賬算在了慈禧頭上。

慈禧太后缺這點錢嗎?其實也不缺。1894年9月21日,也就是黃海海戰(zhàn)后的第4天,太后下懿旨,毫不猶豫地掏出300萬兩私帑犒賞部隊,這說明她的頭腦并不糊涂,也說明她自己的小金庫十分豐裕。同樣,醇親王、李鴻章、張之洞們的頭腦也都不糊涂,260萬兩巨款完全是醇親王導演的一場政治獻媚丑劇。對比戰(zhàn)前日本,舉國上下集資捐款發(fā)展海軍來同中國競爭,天皇也拿出私帑來資助,兩國在后來軍事戰(zhàn)場上的勝負,其實在戰(zhàn)爭尚未爆發(fā)之前已經注定了。

官場扯皮導致軍購停頓

在清末,由于海軍經費一直無法完全按照計劃撥付,李鴻章一直與各地督撫、總理衙門、海軍衙門和戶部有著打不完的口水仗。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的1883年12月底,總理衙門在《籌辦海防折》中自我檢討稱:“海防之說,創(chuàng)自十年以前,中外紛如聚訟矣。然購船購炮,所費不下數(shù)千萬,而臨事仍無甚把握;防倭防俄所費亦不下千余萬,而沿海仍無甚規(guī)模。疆臣以部臣惜費為解,部臣以疆臣浪費為詞,終之遷就因循,臣衙門實執(zhí)其咎!”這把當時官場的推諉扯皮描繪得十分傳神。

1891年5、6月間,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亟蚝,他奏報稱:“綜核海軍戰(zhàn)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于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辈⒄堄跓熍_、膠州口添筑炮臺。清政府批準了他的請求。但差不多在同時,戶部決定將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炮、船只、械器暫停兩年,所省資金解部充餉。又過三年,1894年5月,也就是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李鴻章再次校閱海軍。他上奏報告,稱西洋各國船式日新月異,即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jié)省經費,歲添巨艦。中國自1888年北洋海軍開辦以來,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難為繼。

主持停購軍艦決策的,是戶部尚書翁同龢。翁同龢是同治、光緒兩任皇帝的師傅,作為正統(tǒng)士大夫的魁首,他有強烈的憂國憂民責任感。但這次停購外洋槍炮的決策卻給海軍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消極影響。

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戶部曾這樣為自己辯護:“查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間,臣等因部庫空虛,海疆無事,奏明將南北洋購買槍炮船只機器暫停兩年,借資彌補。前此既未嘗議停,后此亦未阻購辦。況自限滿,迄今業(yè)已一年有余,新疆、甘肅、福建、安徽、湖南等省皆有購辦大批外洋槍械之案,湖北則有添購外洋煉鐵機爐之案,而北洋獨未購辦,是必該省船械足用,無待外求,非因部章為之限制亦可知矣!

就事論事,戶部的解釋寫得滴水不漏,李鴻章對1893年以后為何不要求購艦沒有做過解釋?赡茉谒磥,即使提出采購軍艦也是白說,此時戶部在財政上首先要保證的,是慈禧大壽的各項費用開支。他犯不上在這節(jié)骨眼上去爭論購船經費。1894年4月7日,李鴻章寫給海軍衙門官員傅云龍的一封信中說:“前奉懿旨,新制小輪船五月內可造成,屆時由通州陸運至昆明湖。”這個時候,滿朝上下都在為祝壽忙碌,海軍無錢添艦,卻在為昆明湖造游艇。官員們對于歌舞升平的虛假景象心有不滿,但也積極地參與其中,唯恐被落下,這些都是官場腐敗的特征。

北洋海軍是耗費國家巨額金錢建設的新式艦隊。它的出現(xiàn),在當時的中國政界和知識階層曾產生過振奮,歷次閱操,艨艟云集、舳艫相接,也給并不精通海軍的朝廷權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被北洋海軍顯赫的聲勢迷惑,不僅承認其訓練、裝備精良,甚至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文士堅決主戰(zhàn),這種決心,顯然同“北洋海軍可恃一戰(zhàn)”的判斷有很大關系。時人王伯恭曾記載:翁同龢力主戰(zhàn)。李鴻章奏言不可輕開釁端,奉旨切責。翁同龢言李鴻章治軍數(shù)十年,屢平大憝,今北洋海陸兩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zhàn)耶?

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的扯皮,交織著不同政治集團對于國家戰(zhàn)略與發(fā)展的認識、不同部門和派系之間利益格局的爭執(zhí),但這種認識的差距和派系的爭執(zhí),對于海軍和整個晚清國防建設,對于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甚至對于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都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值得認真予以總結。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