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鴉片戰(zhàn)爭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之后,加強海防、建設海軍就成了清政府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造船工業(yè)和其他現(xiàn)代工業(yè),進口西方先進軍事裝備,舉辦新式學堂,建設軍事基地,并派遣海外留學生。然而,在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擁有新式裝備的北洋海軍居然全軍覆沒,敗給東洋鄰國日本。
甲午戰(zhàn)敗后,許多研究者將失敗的重要原因概括為軍費不足,批評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工程挪用海軍經費,造成北洋海軍的裝備沒有跟上世界海軍日新月異的變化。那么,北洋海軍的經費到底夠不夠呢?
小農經濟支撐近代海軍
恩格斯曾經指出:“現(xiàn)代的軍艦不僅是現(xiàn)代大工業(yè)的產物,也是現(xiàn)代大工業(yè)的縮影,是一個浮在水上的工廠——浪費大量金錢的工廠。”落后國家可以依靠進口,把本國軍隊裝備維持到一個較高水平,然而金錢財富卻同經濟結構、生產規(guī)模、資源狀況、財政收入來源直接關聯(lián)。這就注定了國防發(fā)展必然受到經濟發(fā)展的制約。
1875年,清政府確定分南北洋建設海防的方案后,碰到的首要問題便是經費。清朝后期,常例的財源主要包括地丁、雜賦、租息、糧折、鹽課、漕折等方面,以及新增的厘金、洋稅、關稅等,總計歲入近8000萬兩。常例開支,每年大約7000余萬兩。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耗資巨萬,西北邊陲用兵,也是用費浩瀚。歷年積蓄幾乎羅致一空。所以當李鴻章受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后,最感棘手的正是經費問題。
不久,總理衙門和戶部奏請由關稅和厘金項下?lián)芙饽媳毖蠛7澜涃M。具體計劃是,每年從各地關稅中直撥約200余萬兩;從蘇、浙厘金項下,每年各提銀40萬兩,贛、閩、鄂、粵厘金項下,每年各提銀30萬兩,總計200萬兩。全部分解南北洋海防大臣沈葆楨、李鴻章兌收應用。兩項合計,海防經費每年共達400余萬兩,實在是筆不小的款項。
方案甫定,李鴻章便發(fā)現(xiàn)實際資金到賬極少。比如1875年7月至1877年6月兩個財政年度里,各省關實際僅解200萬兩,僅為名義撥款的四分之一。這反映出清廷指令失范,不能化作各地的具體行動。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主管全國海防建設。原解南北洋收支的海防經費撥歸海軍衙門收放。海軍衙門的經費來源,除常年海防協(xié)撥外,還在開辦時從其他方面籌集總計300余萬兩。
總體來說,建設北洋海軍的全部開支,包括20年的海防協(xié)餉、購買軍艦以及官兵薪糧和日常費用等,共用銀3500萬兩,占同期國庫開支的2%左右,遠遠低于陸軍的軍費開支。但對于一個近于崩潰的封建國家,仍是不勝負擔。更新軍隊裝備,建設近代化海軍,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清王朝維護其統(tǒng)治的需要。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封建制國家,沒有相當?shù)纳a力水平和廣泛的財源,僅靠各種捐厘稅金,要維持一支近代化海軍是十分困難的。清政府采用挖肉補瘡的辦法籌措資金,難免捉襟見肘,并且激化各方面的矛盾。
“人治”社會隨意挪用軍費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有個疑問:屢屢申言缺乏經費的海軍衙門,其籌集到的款項是否都用到海軍事業(yè)上去了呢?
1885年,慈禧太后考慮到光緒帝即將親政,自己歸政后若要重修圓明園,不但國家財力難以支持,同時又會遭到反對,于是在當年6月21日下懿旨重修三海。根據檔案記載,事實上工程在此之前已經開始動工。
三海工程包括北海、中南海所有的殿宇、房屋、道路、河池、假山、堤泊、電燈、鐵路等,全部工程有100多處,整個工程經費總額在白銀600萬兩左右。從1885年至1895年10年中,三海工程共計挪借海軍衙門經費437萬兩。
根據對清宮檔案的研究,三海工程并沒有無償占用海軍衙門經費,所借款項后來都指定?顨w還。關鍵在于同光年間,中央財政空虛,戶部和內務府往往難以隨時滿足工程需款。海軍衙門有固定的經費收入,因此在用款時有很大的機動余地。在“人治”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會通過各種方式巧立名目,以避開制度對其的束縛。海軍衙門所墊的款項雖然后來如數(shù)歸還,慈禧太后孜孜以求的三海工程也如期竣工,但拆東墻補西墻,受損的卻是海軍。
到了修建頤和園時,挪墊進一步發(fā)展成為挪用。就在三海工程正以慈禧歸政后頤養(yǎng)之所的名義大張旗鼓地進行施工時,復修清漪園之事也被提上議事日程。清漪園原是乾隆皇帝為慶賀母后60壽辰而興修的林苑,慈禧選定清漪園作為自己晚年的另一處怡樂之所。園工是悄悄開始的。總理海軍衙門大臣、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找了規(guī)復昆明湖水操舊制、在湖內修建水操學堂做理由。
紙包不住火。隨著時間推移,清漪園動工復修的消息終于傳了出去,弄得朝野沸沸揚揚。1888年3月13日,光緒皇帝發(fā)布上諭,向天下詔示此事,宣稱三海修繕將次告竣,現(xiàn)將清漪園改名頤和園,量加修葺,以備慈輿臨幸。從此頤和園工程便公開進行,直到1895年上半年方告結束。
頤和園工程究竟耗費了多少銀兩,現(xiàn)在尚難考證清楚。根據推算,工程用費約在1000萬兩白銀上下。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傳說頤和園是挪用海軍經費修造的,清末維新黨人梁啟超首創(chuàng)將園工同甲午海戰(zhàn)失敗相聯(lián)系的說法,以激起人們對慈禧的仇恨。挪用的確切數(shù)額則說法不一,一般的說法認為在2000萬~3000萬兩。根據目前能夠找到的清宮檔案測算,海軍衙門經費用于頤和園工程的總額大約在750萬兩。
這里還應提一下“海軍巨款”事件。1888年10月底,醇親王致函李鴻章,透露頤和園工程用款不敷,囑其與各地督撫設法“集款二百萬兩存儲生息,以備分年修理”。李鴻章悟出此乃慈禧的旨意,立即通報各地督撫。各地督撫心領神會,爭先恐后,結果合計集款竟達260萬兩。為了掩人耳目,故意將這筆款項稱為“海軍經費”。不久,御史林紹年上奏要求停止報效,竟遭懿旨嚴行申飭,而李鴻章、張之洞及所有參與“海軍巨款”的督、撫、藩、臬、運司共25人卻受到獎敘。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清末官場的腐敗和吏治的黑暗。
還需說明,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主持頤和園工程,他四處籌措經費,甚至在工地上張貼的告示也落海軍衙門的款,給人以海軍衙門即頤和園工程處的印象。260萬兩巨款雖然打著海軍名目,其實完全是各地督撫對慈禧的孝敬,不能算在海軍經費的賬上。從事后來看,這筆款子的本金未動,全部存在外國銀行及借給開平礦務局孳生固定收益,利息用于解還從經費中挪用的100萬兩。但頤和園工程畢竟妨礙了海軍的發(fā)展,從而對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產生了消極影響。所以后人把賬算在了慈禧頭上。
慈禧太后缺這點錢嗎?其實也不缺。1894年9月21日,也就是黃海海戰(zhàn)后的第4天,太后下懿旨,毫不猶豫地掏出300萬兩私帑犒賞部隊,這說明她的頭腦并不糊涂,也說明她自己的小金庫十分豐裕。同樣,醇親王、李鴻章、張之洞們的頭腦也都不糊涂,260萬兩巨款完全是醇親王導演的一場政治獻媚丑劇。對比戰(zhàn)前日本,舉國上下集資捐款發(fā)展海軍來同中國競爭,天皇也拿出私帑來資助,兩國在后來軍事戰(zhàn)場上的勝負,其實在戰(zhàn)爭尚未爆發(fā)之前已經注定了。
官場扯皮導致軍購停頓
在清末,由于海軍經費一直無法完全按照計劃撥付,李鴻章一直與各地督撫、總理衙門、海軍衙門和戶部有著打不完的口水仗。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的1883年12月底,總理衙門在《籌辦海防折》中自我檢討稱:“海防之說,創(chuàng)自十年以前,中外紛如聚訟矣。然購船購炮,所費不下數(shù)千萬,而臨事仍無甚把握;防倭防俄所費亦不下千余萬,而沿海仍無甚規(guī)模。疆臣以部臣惜費為解,部臣以疆臣浪費為詞,終之遷就因循,臣衙門實執(zhí)其咎!”這把當時官場的推諉扯皮描繪得十分傳神。
1891年5、6月間,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亟蚝,他奏報稱:“綜核海軍戰(zhàn)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于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辈⒄堄跓熍_、膠州口添筑炮臺。清政府批準了他的請求。但差不多在同時,戶部決定將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炮、船只、械器暫停兩年,所省資金解部充餉。又過三年,1894年5月,也就是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李鴻章再次校閱海軍。他上奏報告,稱西洋各國船式日新月異,即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jié)省經費,歲添巨艦。中國自1888年北洋海軍開辦以來,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難為繼。
主持停購軍艦決策的,是戶部尚書翁同龢。翁同龢是同治、光緒兩任皇帝的師傅,作為正統(tǒng)士大夫的魁首,他有強烈的憂國憂民責任感。但這次停購外洋槍炮的決策卻給海軍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消極影響。
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戶部曾這樣為自己辯護:“查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間,臣等因部庫空虛,海疆無事,奏明將南北洋購買槍炮船只機器暫停兩年,借資彌補。前此既未嘗議停,后此亦未阻購辦。況自限滿,迄今業(yè)已一年有余,新疆、甘肅、福建、安徽、湖南等省皆有購辦大批外洋槍械之案,湖北則有添購外洋煉鐵機爐之案,而北洋獨未購辦,是必該省船械足用,無待外求,非因部章為之限制亦可知矣!
就事論事,戶部的解釋寫得滴水不漏,李鴻章對1893年以后為何不要求購艦沒有做過解釋?赡茉谒磥,即使提出采購軍艦也是白說,此時戶部在財政上首先要保證的,是慈禧大壽的各項費用開支。他犯不上在這節(jié)骨眼上去爭論購船經費。1894年4月7日,李鴻章寫給海軍衙門官員傅云龍的一封信中說:“前奉懿旨,新制小輪船五月內可造成,屆時由通州陸運至昆明湖。”這個時候,滿朝上下都在為祝壽忙碌,海軍無錢添艦,卻在為昆明湖造游艇。官員們對于歌舞升平的虛假景象心有不滿,但也積極地參與其中,唯恐被落下,這些都是官場腐敗的特征。
北洋海軍是耗費國家巨額金錢建設的新式艦隊。它的出現(xiàn),在當時的中國政界和知識階層曾產生過振奮,歷次閱操,艨艟云集、舳艫相接,也給并不精通海軍的朝廷權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被北洋海軍顯赫的聲勢迷惑,不僅承認其訓練、裝備精良,甚至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文士堅決主戰(zhàn),這種決心,顯然同“北洋海軍可恃一戰(zhàn)”的判斷有很大關系。時人王伯恭曾記載:翁同龢力主戰(zhàn)。李鴻章奏言不可輕開釁端,奉旨切責。翁同龢言李鴻章治軍數(shù)十年,屢平大憝,今北洋海陸兩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zhàn)耶?
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的扯皮,交織著不同政治集團對于國家戰(zhàn)略與發(fā)展的認識、不同部門和派系之間利益格局的爭執(zhí),但這種認識的差距和派系的爭執(zhí),對于海軍和整個晚清國防建設,對于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甚至對于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都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值得認真予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