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為侵略朝鮮的日本大名帶的都是自己的部隊,豐臣秀吉故意讓他們帶兵沖在前面,自己在后面做督戰(zhàn)隊,就像蔣介石故意讓雜牌軍沖在前面打紅軍和日本人一樣。這些地方大名和中國的雜牌軍一樣,也沒有真心地想要去拿自己的血本去拼命,而只想多搶掠一些財富回去。所以稍有損失就立刻縮回去了,還是保住本金要緊,因為早晚還是要回去日本的,萬一回去了沒有本錢了,地盤隨時會被其他大名或者豐臣秀吉搶走的呀!

最佳貢獻者
2

山之戰(zhàn),倭寇的戰(zhàn)略目的是打下漢城當時叫漢陽,漢城當時是朝鮮的中心也是朝鮮皇帝所在之處,而聯(lián)軍如果丟掉漢陽就只能往平壤撤退,這樣不僅之前的努力白費了,而且還丟了大明王朝的臉。當時倭寇總共有七到八萬的兵力往漢陽靠攏,而明軍只有一萬七千人左右。后面的結果聯(lián)軍與倭寇進行了遭遇戰(zhàn),遭遇戰(zhàn)也實際倭寇遇上的只有四千多明軍。后面明軍四萬援軍趕到,倭寇也再追加了兩萬人,但最終失敗。八萬倭寇被四千明軍打亂了,更不用說后面四萬的增援部隊了。戰(zhàn)斗比例1比20倭寇都打不贏,你是倭寇的指揮官你還怎么打?第二,稷山之戰(zhàn)發(fā)生在萬歷二十五年,那個時期滿族已經崛起。同樣也染指朝鮮半島這個女真的后花園。就算是日本打敗了明軍,也要打敗崛起的滿族才能徹底拿下朝鮮半島,而當時同時打敗明軍和滿族就好比現(xiàn)在的日本同時打敗中俄再加上朝鮮韓國。所以對于倭寇來說基本上后面的戰(zhàn)斗再主動也失去戰(zhàn)略意義了。而且在明朝時期日本侵略朝鮮半島的本來戰(zhàn)略目的就是想通過閃電戰(zhàn)的方式,迫使朝鮮改認日本作為朝鮮的宗主國,以達到侵吞朝鮮半島的目的,而明軍已經趕到,后面打起來就是源源不斷的戰(zhàn)爭消耗日本攻不過去也守不住的。所以日本從根本上的戰(zhàn)略企圖就被打破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