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擺在雍正面前的這個江山社稷卻是一個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的爛攤子,康熙也知道由于自己晚年倦于朝政,又在吏治上過于寬松,大清的這個江山到了需要鐵腕整治的的時候了,這也是康熙最終在眾皇子中選擇了一個“嚴苛的”接班人。
實際上,大清國庫空虛是上至朝廷,下至各省,州,府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多年積累的一直未能有效解決的的問題?滴跛氖辏敃r還是四貝勒的胤禛領命負責追討國庫欠銀,在太子和八爺黨的阻撓和破壞下,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效,雍正對此一直是耿耿于懷。
所以,登基之后,他便迫不及待的要辦這件大事。
雍正選擇了欠款較多的山西開刀,寄希望山西能做一個典型和榜樣,來推動全國的庫銀追繳。
在雍正登基上立了大功的上書房內(nèi)閣大臣隆科多,向雍正推薦了諾敏出任山西巡撫,而諾敏也在雍正面前夸下海口,半年之內(nèi)繳清山西所欠三百萬兩庫銀。雍正盡管心里不信,但還是很高興諾敏有這個魄力。
哪知這個諾敏還真的沒吹牛,上任半年就追繳清了三百萬國庫銀兩?吹街Z敏的折子,雍正心里著實高興,不但下旨表彰諾敏,而且要求全國的各級官員向諾敏學習。
為了樹立諾敏這個榜樣,雍正親賜諾敏一幅“天下第一巡撫”牌匾以示褒獎。
其實,諾敏如此迅速的追繳還清國庫虧空,數(shù)額如此巨大,在朝廷里并非無人懷疑,張廷玉對此事持懷疑態(tài)度,為此婉轉(zhuǎn)提醒雍正賜匾是否過于大張旗鼓。而精明的八王爺廉親王也看出一定有問題,但是作為總理王大臣的他不但不提醒雍正,而且在大張旗鼓表彰諾敏的事情上推波助瀾——他是在等著看雍正的笑話。
果然,諾敏的“政績”遭到了質(zhì)疑。
在雍正還是勤王的時候就跟著辦差,得到雍正賞識的田文鏡,被雍正提拔出任河南巡撫,推行雍正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
田文鏡上任路過山西境內(nèi),他看到了一個怪現(xiàn)象,就是山西境內(nèi)的過路過橋費收的非常嚴重,他經(jīng)過查訪,得知瘋狂收費征稅的原因,是要填補山西藩庫的虧空。
但田文鏡知道,山西藩庫的虧空已經(jīng)追繳清楚,而且諾敏已經(jīng)得到了“天下第一巡撫”的嘉獎。為什么山西還要如此“橫征暴斂”?
田文鏡嚴重懷疑諾敏上報朝廷山西藩庫的虧空已經(jīng)追繳清楚的“政績”是假的,于是,他上奏折密報雍正,告諾敏欺君,雍正還是挺信任田文鏡的,他就手委派田文鏡為欽差大臣,徹查諾敏。
但他找到諾敏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的時候,諾敏矢口否認,并且指責田文鏡是在“嫉妒”他的政績。
爭吵沒有結(jié)果,田文鏡要求清查山西藩庫,諾敏答應了田文鏡的要求,但是在田文鏡仔細的清查了山西藩庫之后,卻發(fā)現(xiàn)藩庫里的的確確有三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
這回輪到諾敏不依不饒,他上奏折彈劾田文鏡誣陷自己,阻礙新政。
田文鏡坐蠟了,盡管他堅信諾敏肯定是欺騙了朝廷,欺騙了皇上,但是他卻查不出證據(jù)。
看樣子只是有忠心真的不夠。
與此同時,田文鏡和諾敏的奏折都到了朝廷,雍正也開始含糊了:到底誰說的對啊?
雍正覺得需要派人下去看看,于是他派侍衛(wèi)圖里深作為欽差到山西解決田文鏡和諾敏的爭執(zhí)。
眼看形勢對田文鏡十分不利,他自己對此也一籌莫展,但就在這個時候,李衛(wèi)和鄔思道來到了山西——他們是來給田文鏡幫忙的。
李衛(wèi)給田文鏡介紹鄔思道鄔先生水平很高,田文鏡的困境鄔先生可以幫他解脫。田文鏡真的是喜出望外。
但是,這位鄔先生卻賣起了關子:幫你田文鏡可以,但是有條件。
田文鏡此時的心態(tài)是,只要有人能幫我拜托困境,參倒諾敏,就是要坐金山也不會含糊——盡管他沒有金山。于是,田文鏡滿口答應:什么條件都行。
鄔思道的條件是,讓田文鏡聘請他當師爺,年奉八千兩。
田文鏡想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鄔思道說:李衛(wèi)作證你不許反悔。鄔思道哈哈大笑:看我的!
果然,鄔思道名不虛傳。
他問田文鏡:山西的藩庫查過了?
田文鏡說:仔細清查過。
鄔思道又問:是不是沒查出什么問題。
田文鏡說:是。∪偃f兩銀子一兩不少。
鄔思道再問:那銀子是“京錠”還是“臺州錠”?
田文鏡說:大約有三十萬兩京錠,其他都是雜銀。
鄔思道說:這就對了!
鄔思道告訴田文鏡:藩庫的銀子只能是京錠或臺州錠,京錠是上繳朝廷的,臺州錠是各州府去上繳藩庫的,所以,基本上可以斷定,諾敏藩庫的銀子,只有大約三十萬兩是庫銀,其他兩百七十萬兩都是“借來的”。
田文鏡恍然大悟。對鄔思道佩服的五體投地。
鄔思道給田文鏡出了兩個主意:
第一,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查封山西藩庫。
第二,張榜告知所有商戶錢莊,凡是借給官府的銀兩,限期出具相關憑據(jù),過期不認,銀兩充公。
這兩招著實厲害,諾敏假造“政績”,欺瞞朝廷的事實很快就大白于天下。
這個案子,雖然給雍正添了堵,并且“天下第一巡撫”也的確是打了雍正的臉,但是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制止個州府形成的欺上瞞下之風,雍正輸?shù)倪不算難看。
那么鄔思道為什么一定要出手幫田文鏡呢?
鄔先生此人,眼光敏銳,心思縝密,實際上在他在李衛(wèi)處看到表彰諾敏的朝廷邸報時,就基本斷定,諾敏的“政績”是假的。作為曾經(jīng)的雍正的師爺,如果對此事不聞不問,將來一旦鬧出更大的虛報政績的丑聞,以雍正的性格,肯定是要遷怒于鄔思道,這一點,鄔思道非常清晰。
同樣,有做地方官經(jīng)驗的李衛(wèi)對鄔思道的判斷也很贊同,誰都知道半年清繳三百萬藩庫虧空,幾乎是不可能的。
兩個人都是對雍正忠心耿耿,同時他們知道田文鏡也是雍正賞識的忠心耿耿的“能員干吏”,不可能眼睜睜的讓諾敏參倒了。
于是,鄔思道拉著李衛(wèi)以路過的名義來到山西,他們對田文鏡的幫助,是私下的,“圈子內(nèi)”的幫忙和支持。
鄔思道心里清楚,幫助田文鏡,就是幫助雍正,就是為新政出力。
鄔思道還有另外一個私人的想法,就是找好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地方。
當初,雍正登基之夜,鄔思道算是九死一生,憑著自己的智慧保住了一條命,他給雍正的保證是“半隱”。
所謂半隱,就是你不找我,我就隱身,你要找我隨時可以找到,為此他主動去了李衛(wèi)那里,因為他知道,自己在李衛(wèi)那里,雍正放心,他自己也放心。
但是他從李衛(wèi)收到朝廷抵報的事上看出,李衛(wèi)要升官了!因為朝廷發(fā)給各巡撫的邸報,李衛(wèi)作為道臺也收到了,說明李衛(wèi)馬上就會升巡撫。
如果李衛(wèi)升巡撫的話,那么李衛(wèi)對他的依靠會越來越多,鄔思道就會逐漸的介入朝政,其實這既不是鄔思道愿意的,也不是雍正愿意的。
田文鏡的事,給了鄔思道一個機會,他決定離開李衛(wèi),投奔田文鏡。
田文鏡也是雍正的寵臣,鄔思道給田文鏡做幕僚,雍正也很放心,同時,田文鏡盡管不是進士出身,但是他比文盲李衛(wèi)強很多,在地方政務上也不會完全依賴鄔思道,這樣鄔思道卷入朝政的風險要小的多。
更重要的一點,是田文鏡并不知道這個“鄔先生”的來頭,所以也不會對鄔思道“言聽計從”,鄔思道找這個機會去田文鏡處,就相當于養(yǎng)老。關鍵時候,他還會出馬幫助田文鏡。
他的這個心思,雍正很清楚,也很贊同。事實上,在年羹堯在西北猶豫不決,試圖“養(yǎng)匪自重”的時候,還是鄔思道以押解軍糧的名義,到西北大營幫助年羹堯找到叛軍主力,并逼迫年羹堯出擊合圍,取得全勝的。
鄔思道在《雍正王朝》電視劇里,的確是被塑造成“神”一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