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

我是偷間閑談,借回答本題之際

先分享一段故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伙計(現(xiàn)股東)以燒炭為職業(yè)。一天倆個人一同上山,肩扛鋤頭,腰系砍柴刀,風(fēng)風(fēng)火火,有說有笑地出門了。倆人砍完了樹桿,他們就共同挖炭窯準(zhǔn)備燒炭。突然間,一個伙計的鋤頭從手中彈脫掉地,原來啊是挖到了一壇金燦燦的金元寶。他們倆人那高興的樣子,心里頭樂開了花,笑的嘴巴都合不上了。他們各自都想著以后的日子,肯定比炭火還紅。

快到中午時分,其中一人叫另一人下山(我們把設(shè)下山的叫張三,另一個李四),張山聽李四一講,也趕快下山去拿午飯了。此時此刻,李四兩眼盯著那壇金元寶,自言自語地說,這些錢要是由我獨有那該好啊。正所謂“見錢眼紅心變黑”。李四前思后想,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專等張三拿飯回來,一鋤弄死張三。然后,偽造現(xiàn)場,跟他家人也好交代,外人也不知道。

再說,張三回家準(zhǔn)備午飯時,也沒有跟家人說今天早上的幸運事。心里頭也同樣想獨占那壇金元寶,于是在飯中下了毒。準(zhǔn)備就緒后,一手提飯盒籠,一手拿了一個麻袋(準(zhǔn)備裝元寶用)。很快就到了炭窯,叫李四來吃飯,這時,李四手中緊握鋤頭,假裝很積極的樣子。當(dāng)靠近張三時,舉起手中鋤頭,出其不意,對準(zhǔn)他的頭部狠狠挖了一鋤。張三一命鳴呼入了鬼門關(guān)。李四歡喜若狂,慶祝自已的聰明妙計。拿起張三的飯,大口大口地吃,可曾誰意料到,李四吃得是有極毒的飯,三二口下肚,也跟著張三去閻王殿報名了。飯也撒了一地。

此時,棲息在樹林里的一群鳥,看見白花花的米飯,爭先恐后地飛了過來,你爭我搶。不一會兒,可憐那些爭食的鳥也一同隨張三、李四去見他們老祖宗了。

這一幕幕觸人心寒的鏡頭,是財神爺在考驗人性的本質(zhì),而設(shè)置的一個特寫。財神爺感嘆地說了一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好了,這成語故事到止結(jié)束。先給個贊。該言歸正傳。

中國歷史上貧財?shù)娜硕嗟臄?shù)不勝數(shù),好多電影,電視片,小說介紹的貪官,相信大家都比我更了解。象中國歷史上定的十大奸臣之一和珅。

和珅(1750年5月28日一一1799年2月22日),別名:致齋、善保。任職清朝,乾隆時曾封爵:一等忠襄公。原家貧寄人蘺下,后從文生員承襲三等輕車都尉起,遂平步青云,位極一人之下的“二皇帝”。一生主要成就(紫光閣功臣)。著:《四庫全書》、《嘉樂堂詩集》。和珅在利欲尚末熏心時可用一連串的贊詞加以“美化“:前半生:仕途一帆風(fēng)順,為官清廉善斷案;后半生:利欲熏心、野心膨脹,控制商賈,大權(quán)獨攬,鏟除異己,拉邦結(jié)派,權(quán)傾天下。

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后,[(當(dāng)時乾隆有暗示嘉慶,在羽毛未豐之時,不可輕易動和珅,要慎重考慮他在朝野的勢力)]。正月十三日,嘉慶帝宣布和珅二十條大罪。抄得和珅家單純白銀八億兩

外加銀鋪、當(dāng)行、黃金、商行總資產(chǎn),估值20億兩白銀,為十八世紀(jì),世界首富。相當(dāng)于清朝期間,抵值全國15年總收入。一生最膽大妄為的一次,竟克扣朝庭下?lián)艿囊话刖葹?zāi)款。1799年2月22日(正月十八)獄中自盡。終年49歲。

和珅:本為一朝棟梁,雄才蓋世,滿腹經(jīng)倫。但因愛財如命,也為財死于非命。最終落個歷史上大奸臣、大貪官,遺臭萬世。

真是驗證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想之有方……

今晚是個不眠夜,無花無贊向你借。偷間閑談只圖樂,評論指正當(dāng)致謝????????????????????

最佳貢獻(xiàn)者
2

說實話,錢這個東西,不能沒有,否則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是如果太多,也未必是好事,因為它最后真不一定能是你的。

比如漢朝的鄧通,他是漢文帝的男寵,深受文帝的喜愛。一生勤儉節(jié)約的漢文帝,在對待鄧通這方面那是相當(dāng)大方,甚至還賞了他幾座銅山。在以銅幣為主要貨幣的漢朝,這就等于是把印鈔機交給鄧通了。史書上說“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正是彼時鄧通的富貴。

然而在漢文帝死后,其子漢景帝一上臺,就著手開始收拾這個男寵了。鄧通最后的結(jié)局是“一簪不得著身、不得名一錢”,凄涼的死在了墳堆里(“寄死人家”)。

兩千年后,另一位權(quán)臣還是沒吸取教訓(xùn),他就是和珅。

和中堂之貪,世人皆知,嘉慶皇帝早就看著他不順眼了。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駕崩;五天以后,嘉慶就頒布了和珅的二十項大罪狀,次日就出動兩名親王帶隊,前往和府抄家。九天以后,和珅被賜自裁。

有關(guān)抄家的數(shù)額,不得而知,有人說是2.3億兩,還有人說是20億兩。但是,清朝此時一年總稅賦不過7000萬兩,總是事實。和珅的家產(chǎn)超過貴為世界第一經(jīng)濟大國的年財政收入的三倍,不收拾他收拾誰?


歡迎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3

李義府

李義府,原籍嬴州饒陽(今河南饒陽縣),后遷劍南水泰(今四川射洪縣)。他曾在唐高宗李治時兩度為相。由于他表面上總是那么溫和、恭順、面帶笑容,而內(nèi)心卻陰險狡詐,褊私嫉妒常常出乎意料地陷害人,所以人們說他“心狠貌恭”、“笑里藏刀”,并將他稱之為“人貓”、“李貓”。


在他主管吏部時,他曾派長子李津?qū)㈤L孫無忌的孫子長孫延叫到面前,說:我準(zhǔn)備為你弄個官職。5天后,長孫延果然當(dāng)上了司津監(jiān)。于是,他向長孫延索取謝金700貫。升任右丞相后,李義府竟“專以賣官為事”。一些貪婪之徒,富貴之家,只要肯給他送錢,就能身居高官要職。由于他“賣官鬻爵,其門如市”,前來行賄求官的人絡(luò)繹不絕,他自感忙不過來,又讓其母親、妻子及女婿等全都參與到賣官售爵的行列之中。

李義府的胡作非為,自然也會引起朝臣們的強烈不滿。于是,有人將此事報告給了唐高宗。唐唐高宗生性懦弱,懼怕武則天;而李義府又正是武則天面前數(shù)數(shù)二的大紅人,所以一直無人敢動毫發(fā)。但由于.上疏者越來越多,唐高宗不得不召他進(jìn)宮,告訴他:‘“朕聞卿的兒子、女婿言行不謹(jǐn)慎,作惡甚多。朕一直為卿遮掩,從未對卿說過。卿回去后勸告他們一下,不要讓他們繼續(xù)如此!

不料,李義府竟勃然變色,反問道:“是誰向陛下這么說的?”唐高宗雖然不高興,也只是回答道:“只要朕講的是事實,你何須問朕從何處所知呢!”李義府見此,竟不與唐高宗打招呼,扭頭而走出宮門。


李義府橫行無忌,作惡多端,終于惹得天怒人怨,遭到了應(yīng)有的懲罰。龍朔三年(663年),左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忍無可忍,上表陳述李義府種種罪狀。唐高宗也感到李義府眼里只有武后,并無皇上,決定給他點顏色看看。因此,詔令司刑太常伯劉祥道和御史共同審查此案,并由司空李勤督辦。審查的結(jié)果,與楊行穎所揭發(fā)的完全一致。

唐高宗又感到李義府已危及自己的統(tǒng)治,下決心除去這一毒瘤。武則天得知后,也認(rèn)為李義府膽大妄為,罪不可赦,不得不忍痛割愛。因此,李義府以“蓄邪黷貨,實玷衣冠;稔惡嫉賢,載虧政道”的罪名,被削除一切官職,長期流放到嵩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同時,他的長子李津、次子李洽、三子李洋和女婿柳元貞等人也均以仗其父權(quán),賄賂無厭,為非作歹的罪名,被革去官職,長期流放。


其中,李津被流放振州(今海南省崖縣),李洽、李洋和柳元貞被流放到廷州(今廣西天峨)。人們聽說李義府及其全家遭到懲處,無不高興得奔走相告。大家都說:“今日巨唐年,還誅四兇族”!八膬础,指的是李義府的三個兒子和女婿。有人還以民間的說唱形式,編寫了一份《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露布》,張貼在一些通衢大街上。所謂“銅山大賊”,指的是李義府貪贓枉法、索賄受賄得來的銅錢堆積如山。

李義府早已臭名遠(yuǎn)揚,而今成為欽犯,孤零零被流放偏遠(yuǎn)地帶,自然又受到千夫所指、萬民唾棄。他寢食不安,坐臥不寧,度日如年。支撐自己活下去的惟一的精神支柱,是妄圖朝廷大赦時,武則天再為他美言一番,從而東山再起。


然而,乾封元年(666年)朝廷大赦時,卻明文規(guī)定長期流放者不得回朝。他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希望卻是猶如肥皂泡,頓時癱倒在地,從此優(yōu)憤發(fā)病,慘死在嵩州一處陋室中!李義府臨死之前,身邊沒有一位親人;死后,也無人照管;腐尸停放了許久,才被扔進(jìn)了一個土坑中。除了野狗對他的墳頭感興趣,還有一群群烏鴉時而繞者他的孤墳怪叫著。

4

歷史上符合特別喜歡錢,又沒得到錢,反而因之受災(zāi)難這三個條件的人似乎不太好舉例,就此問題,圍繞一個錢字,我認(rèn)為可以有以下分類。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敢問從古至今,哪個不喜歡錢?即便追求物質(zhì)極簡的精神貴族們也少不了錢。

人,可以籠統(tǒng)地分為好人和壞人。

所謂的好人當(dāng)中,又可分為看錢重的人和視金線如糞土的人。舉兩個不太恰當(dāng)?shù)睦,魯迅先生,骨頭最硬的人,文學(xué)巨匠,愛憎分明的精神領(lǐng)袖,但魯迅先生一生很重視錢,為增加收入,不辭辛苦,曾經(jīng)因為當(dāng)時教育部欠薪而寫文章披露欠薪內(nèi)幕,對收入看得特別重的魯迅先生,絲毫不影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

好人中也有視金錢如糞土的人,如范蠡,經(jīng)商三至巨富,又三次散盡家財。孔子學(xué)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論富與貧,都能看得開。

人中還有一類人一一壞人。更是都愛錢,沒有例外。他們當(dāng)中也可再細(xì)分兩類,一類不可否認(rèn),大多得到了錢,而且占比很大,正如《竇娥冤》中所說,“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延年"。這類人中有得到災(zāi)難的,如和坤,壞,得到很多錢,同時也獲災(zāi)難。當(dāng)然,這類人中也真有“為惡又延年"的。

壞人中有特別喜歡錢又沒得到錢,反而招致災(zāi)難的嗎?就如現(xiàn)在的警匪片,壞蛋綁架了人,獲得了贖金,還沒花出去一分,壞人便被抓住,就是這類人,歷史中也應(yīng)該有。

總之,分析這么多,歷史上特別喜歡錢,又沒得到,反而有災(zāi)難的人,壞人同時符合的不多,倒感覺古代底層百姓最符合,特別喜歡,又掙不到,社會一有風(fēng)吹草動,又是災(zāi)難的受害者。


5

行業(yè)賣鹽的人,古代靠賣鹽賺錢的人下場都很慘。

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商業(yè)上有幾種比較出名的商人,比如說晉商徽商之類的晉商依靠銀兩發(fā)家致富,徽商就是搞典當(dāng)?shù),但還有一種商人是這兩種上人遠(yuǎn)遠(yuǎn)比不上的,那就是鹽商言作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在古代的時候也非常受歡迎,而因此吸引了有權(quán)勢的商人去運營賣鹽一個個賺的是盆滿缽滿。

富可敵國用在他們身上一點兒毛病沒有,只是這些人后來一個個下場卻是十分的凄慘,那么他們是如何沒落的呢?

首先在古代時候鹽鐵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這簡直是暴利的事情,只是這種生意掌握在國家的手里,一般人想要去賣鹽,被抓住了就沒有然后的故事了,可是這種利益總會吸引很多人去做這種有風(fēng)險的事情,再加上后來官府對鹽鐵商販的管理并不算嫉妒嚴(yán)格,所以暗中還是有人在賣的,到了最后朝廷干脆是將自己坐中間軸,姜妍販賣的經(jīng)營權(quán)交給了一些傷人,讓他們幫助自己管理,而這些人往往都是有名的富商。

而這些商人得到了官府賣鹽的許可之后,那可謂是幾乎將整個國內(nèi)的飯鹽的市場給壟斷了,他們可以肆意地抬高鹽價格,起到能夠獲得高利潤的效果,而為了能夠從官服手中獲得更多的鹽,這些鹽商對當(dāng)?shù)匾约吧霞壍墓賳T那可是非常的尊敬,經(jīng)常送這送那的,而這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兩淮地區(qū)的鹽商了,尤其是在乾隆皇帝的時期,大家知道乾隆皇帝喜歡下江南。這兩淮地區(qū)的鹽商就投其所好,花大價錢討好乾隆皇帝,乾隆龍顏大悅對鹽商們大加贊賞,而那些官員一個個也都是人精,這些鹽商也就更加吃香了,賺得數(shù)錢都說不過來。

而后來1768年的時候,揚州鹽商按照每年的習(xí)俗送上了一份禮物給當(dāng)?shù)卣乒芄賳T的官員,官員一看數(shù)量不滿意,覺得這些鹽商現(xiàn)在越來越目中無人了,于是上書給皇帝說,這飯鹽的鹽商和官員勾結(jié)等眾多的事情,乾隆大怒派人徹查這一查就把事情全查出來了,為此很多官員和鹽商都落得悲慘的下場,而存活下來的鹽商那都是比較有實力,同時眼光長遠(yuǎn),在局勢不對的時候直接向朝廷捐銀兩以表忠心。這也是后來國家亦有什么天災(zāi)或者打仗的時候,銀商都往國庫捐錢的原因,而這些錢就是從百姓身上得來的。

后來巖燒們要交上去的銀兩越來越多,官員的價格卻越來越貴,很多人都不再買關(guān)聯(lián),而是偷偷的買私鹽官府失去了盈利,清朝道光年間皇帝下令對這買鹽的制度進(jìn)行了變革,自此之后誰都能賣鹽,只不過需要交付一定的那斤才行,從此飯顏也變成了民間的商務(wù)了,后來清朝滅亡很多封建制度被解除。但是這種民間販鹽的方式被保存了下來,漸漸演變成了現(xiàn)在一般居民的小賣部都能買到。

6

要說中國歷史上愛錢斂財招致災(zāi)禍的首推漢靈帝劉宏,劉宏早年世襲解瀆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漢桓帝劉志逝世,劉宏被外戚竇氏挑選為皇位繼承人,于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劉宏執(zhí)政期間,大漢江山已經(jīng)是內(nèi)憂外患風(fēng)雨飄搖,朝廷內(nèi)部宦官外戚把持朝政,像太傅陳藩,太尉段 颎 等忠貞正直的大臣皆被害而死。河北各地太平道黃巾軍已經(jīng)或明或暗殺官占府。西北各地羌人不斷反叛狼煙四起。還好被 盧植,藏旻,朱雋等人平定,劉宏認(rèn)為天下穩(wěn)如泰山,便安心享樂,鮮問政事。他封張讓等十人為常侍,稱十常侍,由他們把持朝政,朝廷上下烏煙瘴氣,更為瘋狂的是劉宏為了大肆斂財竟然大肆賣官鬻爵。

光和元年(178年),劉宏在其母親董太后和常侍們的教唆下,為了斂財嘗試賣官。朝廷公開宣布可花錢買到自關(guān)內(nèi)侯以下至光祿勛下屬虎賁、羽林等部門職位;賣官的規(guī)定是:地方官比朝中官員價格高一倍,縣官則價格不一;官吏的升遷也必須按價納錢。求官的人可以估價投標(biāo),出價最高的人就可中標(biāo)上任。除固定的價格外,還根據(jù)求官人的身價和擁有的財產(chǎn)隨時增減。一般來說,官位的標(biāo)價是以官吏的年俸計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標(biāo)價是二千萬錢,年俸的四百石官位標(biāo)價是四百萬錢,也就是說官位的價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萬倍。段颎,張溫等人雖然功勞很大,聲望也很高,卻也都是先交足了錢,才登上公位的。及至后來更變本加厲,以后官吏的調(diào)遷、晉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須支付“官費”,許多都因無法交納如此高額的“做官費”而嚇得棄官而走。曾經(jīng)也有中常侍呂強等進(jìn)諫:“天下財物都是陛下的,何必還分公和私?”劉宏不聽。賣官的政策一直持續(xù)到劉宏逝世。劉宏因賣官得錢萬億,卻沒帶走分文,然而官員又得從百姓身上盤剝,百姓苦不堪言求活不成只得造反,劉宏死后不久埋葬大漢王朝的黃巾起義就爆發(fā)了,大漢四百年由此而終,真是可悲可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