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百里洞庭成“懸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從今年的氣象狀況來看,雖說降雨多是直接原因,但降雨多的背后也參雜著人為因素,再加上洞庭湖的萎縮也與人為有關,所以綜合比較人為因素占比更大。

首先說降雨,雖說長江流域降雨一直比較豐富,但今年的雨量不但高且集中,連續(xù)強降雨在湖南境內,通過三湘四水全都向北匯集到了洞庭湖,洞庭湖泄洪不及時就成為“懸湖”。今年長江流域降雨高且集中的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不管是西太平洋,還是南部印度洋,形成了海量水汽集結到長江流域,而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是人類。

然后是洞庭湖自身,長江流域兩大調蓄湖泊,洞庭湖和鄱陽湖,歷史上長江流域遭遇洪水,這兩個湖泊可以最大限度的容納洪峰,減少流域洪澇災害的發(fā)生。而這兩個湖泊當前的庫容面積縮小了一大半,尤其是洞庭湖,泥沙淤積甚至成了“洞庭河”,容納洪峰作用已經(jīng)大打折扣,這背后也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當然,自然因素在其中也產(chǎn)生了作用,今年赤道太平洋地區(qū)又上演了厄爾尼諾現(xiàn)象,本該在西太平洋地區(qū)形成臺風的氣流并沒有出現(xiàn),這直接導致海域大量水汽無處可去,只能依照海洋與陸地的氣壓差值,向長江流域挺近,所以洞庭湖周邊流域今年的降雨不但量大,且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從6月初就一直在大雨、暴雨模式中切換。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地球氣候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自然因素也與人為因素相輔相成。八百里洞庭如今已經(jīng)見不到煙波浩渺的情景,不要等到洞庭湖成為“懸湖”“洞庭河”之時,才反過頭來思考補救措施,而更應該從此刻起善待洞庭湖,善待生態(tài),善待整個地球。

歡迎點擊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最佳貢獻者
2

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都存在。自然因素方面,洞庭湖納湖南內河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松慈,太平、藕池、調弦四口洪水,起著蓄洪、吐納的作用。而湖南內河和長江汛期不同,湖南內河在春季,而長江在春夏之交的六月下旬,由于洪水挾帶了大量泥沙,至洞庭湖后流速減緩,沉積湖底,長江汛期還造成江水倒灌和頂托,更加重了淤積,抬高了湖床,形成了洲灘,影響了洪水下泄。人為因素方面主要是上世紀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在湖區(qū)進行了圍墾,興建了堤院,使洞庭湖面積進一步縮小,一到汛期就成了懸湖,依賴大堤抵御洪水,經(jīng)常險象叢生,給人民生命財產(chǎn)帶來了威脅。近年來,通過三峽水庫調峰、錯峰,也再沒有出現(xiàn)九八年的洪水,有驚無險,保證了安瀾。

3

長江三峽大壩不能豐水期多開閘門進行泄洪發(fā)電,致下游江水頂托,江面高于河湖水面,使長江中下游內澇,沒有發(fā)揮其防洪效益。

4

洞庭湖近百年來過渡開發(fā),湖區(qū)越來越小,兩大湖泊天然調水功能變成一個半,嚴重影響中下游天然調水,給潘陽湖造成巨大壓力!

5

不是挖了很多砂嗎?按說挖砂后湖變深了,怎么還是懸湖呢?

6

洞庭湖是現(xiàn)在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總面積約2600平方公里,地處長江中游江段的荊江南岸。自正洞庭湖就有“八百里洞庭”之稱。長江出三峽之后,由于在中段荊江區(qū)域的河道難以快速通過巨大的水量,因此長江水在現(xiàn)在的江漢平原處出現(xiàn)滯留,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形成了我國古代著名的“云夢澤”,據(jù)推測,當時的水域面積要比現(xiàn)在廣闊得多,足足有2萬多平方公里。致使洞庭湖水域面積縮小、湖床抬升的重要原因就是泥沙淤積。

由于洞庭湖所處的位置是江漢平原,地勢比較平坦,該湖泊為典型的“吞吐型”淺水湖泊。在歷史上,由于長江干流直穿洞庭湖,流經(jīng)此處時,因地勢的平緩而流速明顯放緩,大量來自上游由江水攜帶下來的巨量泥沙,在此不斷淤積,逐漸形成了泥沙堆積起來的荊江三角洲,而且這個三角洲的面積逐漸擴大,不斷向東挺進,最終在唐宋時期演變?yōu)榱私瓭h平原。而目前江漢平原中星羅棋布的眾多中小型湖泊,多半是古代“云夢澤”面積萎縮后,被泥沙淤積阻隔而成。

我國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以后,輸入進洞庭湖的泥沙量明顯減少,但泥沙在此淤積的問題仍然存在。據(jù)統(tǒng)計,從長江進入洞庭湖的泥沙量,近年來的每年平均值達到1.7億噸左右,其中大部分都來自荊江,其余少部分來自湘江、資江、沅江、澧江和汨羅江。造成泥沙淤積的主要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導致。

從自然因素來看,剛才提到了,江漢平原的地勢比較平坦,長江河水進入此區(qū)域之后流速明顯放緩,在重力作用下,江水中的泥沙極容易淤積,加上洞庭湖屬于“吞吐型”淺水湖泊,在江水流量減少的冬春季,水體滯留時間變長,淤積更加嚴重。

在江水流量較大的夏季,由于降水量的增加,江水流速提升,那么對于江岸以及河床的沖刷作用會明顯增強,江水中的泥沙絕對量相應也會提升。與此同時,在降雨量增加的影響之下,洞庭湖水位增高明顯,很容易超出警戒水位,在湖床抬升的影響之下,湖體就會變?yōu)椤皯液保o周圍和下游地區(qū)帶來很大的隱患。

從人為因素來看,在歷史上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上游地區(qū)生態(tài)破壞問題十分突出,很多森林和草原消失,水源涵養(yǎng)能力發(fā)生減弱,從而區(qū)域氣候發(fā)生了極大地改變,一方面源頭區(qū)呈現(xiàn)干暖化發(fā)展趨勢,土壤和巖層容易發(fā)生剝離,從而在水流的侵蝕作用下提高了長江水中的泥沙量。

另一方面,一些支流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農(nóng)業(yè)、工業(yè)用水結構的改變,使得從支流進入長江的水量減少,從上游隨著江水而來的泥沙,在中游地區(qū)容易發(fā)生沉積。

另外,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畜禽養(yǎng)殖污染日益突出,沿岸生活和建筑垃圾堆積,河湖圍網(wǎng)養(yǎng)殖、湖周邊圍墾等,在一定程度上既影響了長江的水質,也對長江水體的順暢流動產(chǎn)生了干擾,對長江泥沙的淤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所以,造成洞庭湖成為“懸湖”的因素很多,既涉及自然因素,也涉及人為因素,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長期性、持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的治理,而治理的前提是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洞庭湖的治理和修復力度,并將其作為生態(tài)環(huán)保督察問題整改的重要內容,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態(tài)措施加以推進,比如湖底清淤疏浚、清退外來物種歐美黑楊、拆除非法矮圍養(yǎng)殖、整治非法碼頭、整治農(nóng)業(yè)面源污染、修建人工濕地等,同時加上長江上游地區(qū)生態(tài)涵養(yǎng)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洞庭湖的水質逐漸好轉,泥沙淤積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7

這不是單選題而是多選,兩方面的因素都有。自然因素是隨著淤泥增多湖床抬高,人為因素是為防潰堤而加高圍堤,因因相循變成了地上湖,使水位高于人居地。

8

人進湖退的,填湖造地蓋樓的結果。還有多年的枯水,導致河道不暢所致。

9

地面硬化太多!

10

首先不能否認這是自然災害,人類自誕生以來,自然災害就伴隨著人類,從來沒有消失過。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在增強?上в袝r候人類的能力未必用到正道上。有些人類行為是加劇自然災害的因素之一。比如這幾年,為了增加耕地面積,為發(fā)展提供用地指標,大量的填湖造地,甚至侵占河道。別的地方的我不知道,反正我們這兒的坑塘基本都被填了。好在我們是北方,沒有大的降雨,這幾年又干旱。但坑塘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因素,現(xiàn)在用不到,不等于以后用不到。一旦出現(xiàn)大的降雨,沒有這些坑塘對水勢的緩解。就很容易形成洪水,造成災害。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