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縱觀呼延贊的一生,可以說未盡大將之才,雙鞭鋼槊縱橫戰(zhàn)場有萬夫不擋之勇,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呼延贊的主要軍功都是在北宋初期統(tǒng)一戰(zhàn)爭時期,而不是在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廝殺的沙場上,這一點卻和評書演義大相徑庭。

呼延贊自小練武,年輕時就投身于當時還是后周禁軍統(tǒng)帥趙匡胤的麾下,宋代周后,也是因為他武藝高強,被調(diào)入天子的近衛(wèi)部隊。

國家新創(chuàng),第一要務是消滅各方割據(jù)勢力,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呼延贊也被征調(diào)討伐四川的后蜀。戰(zhàn)斗中攻城拔寨,沖鋒陷陣,一路拼殺,戰(zhàn)后因軍功擢升副指揮使。太宗初年,趙光義親征北漢,呼延贊隨軍出征。在太原城下,身先士卒,冒著刀鋒箭雨攀附云梯全無俱色,戰(zhàn)后太宗念其勇猛當面給予獎賞。

趙光義本來想趁平北漢余威繼續(xù)攻伐遼軍奪回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一役大敗功虧一簣。隨后呼延贊駐守河北定州,在抗擊遼軍的戰(zhàn)斗中一如既往的勇于拼殺,官職也因此得到不斷提升。

而隨著雍熙三年宋廷北伐的失敗,呼延贊的軍事生涯從此發(fā)生了轉折,離戰(zhàn)場廝殺,揮戈疆場越來越遠,但官爵地位卻越來越高,升任中級武將馬步軍副都軍頭,此時他已經(jīng)年近五十。

雖然呼延贊心有一腔熱血,向往金戈鐵馬的邊關生活,是武將中的主戰(zhàn)派,但人微言輕,朝廷幾次北伐失敗,執(zhí)政的重點轉移到國內(nèi),要求和遼國打仗的呼聲自然得不到重視。

之后呼延贊獲得的最接近前線的機會是淳化三年他被調(diào)駐守河北保定,可當時遼軍南下也屬于小股部隊騷擾,宋遼雙方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束,朝廷也不允許武將私自出擊,呼延贊只能主管軍營日常管理工作。

等到了宋真宗時,升任馬部軍都軍頭的呼延贊已經(jīng)是員老將,咸平二年十二月,遼軍南犯,真宗迫于壓力無奈親征。呼延贊被選定護從,參與承擔皇帝行宮內(nèi)外的保衛(wèi)任務,失去了呼延贊軍旅生涯中最后一次參戰(zhàn)的機會。

檀淵之盟后,呼延贊“廉頗老矣”徒喚奈何,北伐無望,他看淡了功名利祿。曾經(jīng)對天子說自己的奉祿很多,已經(jīng)知足了,自己沒有機會報效國家,也不敢再謀求升遷和高祿。

老英雄沒有實現(xiàn)馬革裹尸的愿望,最后死于床簀,兒子們子繼父業(yè)從軍為武,只有第四子呼延必顯(評書里是呼延丕顯)留下官名,也只是普通下級軍官,其他兒子沒有留下事跡。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最佳貢獻者
2

以北宋初期歷史為背景的演義小說中,常常有鐵鞭王呼延贊的形象。這位呼延王爺赤膽忠心,是正義的化身,與楊繼業(yè)、高懷德、鄭印齊名,“呼楊高鄭”被稱為北宋初期的四大王。演義小說《呼家將》講述的是呼延贊的兒子、孫子、重孫子的故事,《水滸傳》里的雙鞭呼延灼也被描寫成呼延贊的后裔。

圖注:《楊家將》中有關呼延贊的情節(jié)

那么,歷史上真的有呼延贊這個人嗎?真實的呼延贊是怎樣一個人呢?

呼延贊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只不過沒有演義小說中描寫的那么出神入化。他原本是趙匡胤身邊擔任侍衛(wèi)一類的管制,因跟隨王全斌滅后蜀有功,被提拔為副指揮使。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后,呼延贊參加了征討北漢的戰(zhàn)爭,他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勇敢而受到趙光義的重視,“面賜金帛獎之”。呼延贊宣稱,自己深受國恩,不與契丹同生,在身上刺上“赤心殺契丹”的字樣。他的妻子、兒子、仆人等全家都跟他一樣刺字。后來,他又給自己兒子的耳朵后面另外刺上“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

圖注:呼延贊畫像

真實的呼延贊是個行為怪異的人。第一怪是作戰(zhàn)時的服飾怪,呼延贊作戰(zhàn)時騎烏騅馬,在額頭上纏一道紅色巾帛,在軍中十分顯眼。第二怪是使用的兵器怪,他制作了不少古怪兵器,其中有“破陣刀”“降魔杵”等,還有一種“鐵折上斤,兩旁有刃”的武器,應該類似于三尖兩刃刀,每一種有十幾斤重。第三怪是日常行為怪。他曾經(jīng)在隆冬季節(jié),用冷水澆孩子,希望用這種辦法使孩子長大后不怕寒冷,身體健壯。他有個兒子生病,他居然刮下自己腿上的肉做羹湯給孩子治病。

呼延贊擅長使用的兵器是鐵鞭和棗槊,演義小說可能就是據(jù)此把他寫成“鐵鞭王”。雍熙北伐失敗后,呼延贊向趙光義請求去鎮(zhèn)守邊關。趙光義召見他,并讓他表演武藝。呼延贊穿著戎裝,騎在馬上揮舞著自己的鐵鞭和棗槊在內(nèi)廷中馳騁。又把自己的四個兒子呼延必興、呼延必改、呼延必求、呼延必顯領進來,“迭舞劍盤槊”。后來,趙光義任命他做了馬步軍都頭、保州刺史。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九月,呼延贊又擔任冀州兵馬總管。

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呼延贊去世。他的兒子呼延必顯被提拔為軍副都軍頭。演義小說中呼延丕顯名字,應該就是來自呼延必顯。

圖注:《楊家將》中呼延丕顯下邊關捉拿潘仁美的情節(jié)

參考文獻:

《宋史》卷二七九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三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3

謝謝我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如您喜歡歷史文學與文化社會,請關注譚論古今頭條號,讓歷史與現(xiàn)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

演義小說中的鐵鞭王呼延贊,在歷史上真有其人的。

鐵鞭王呼延贊

鐵鞭王呼延贊,北宋著名將領,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因有一手鐵鞭功夫號稱“鐵鞭王”、“靠山王”。其父是后周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呼延琮。呼延贊年少時任驍騎兵,因其膽量過人,勇猛無敵,宋太祖補選他為東班頭領,入宮受帝王差遣,后天靠個人努力,升任驍雄軍使。淳化三年(992年),出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后改任遼州刺史、扶州刺史、康州團練使等。

呼延贊有勇有謀,勇猛強勁,為人隨和直率,常將戰(zhàn)死沙場掛在嘴邊。身上處處可見刺有“赤心殺賊”的紋身。后史料記載呼延贊將“赤心殺賊”這幾個文字都紋到了他的妻子和兒子,甚至仆人的身上。他的幾個兒子的耳朵后還被刺上“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的文字,他創(chuàng)制的兵器重量都在十幾斤之上,兩面帶有鋒利的刀刃的破陣刀是他的如意之作。鐵鞭王呼延贊的最厲害的兵器還是他的鐵鞭,鐵鞭也是他使用兵器中最重的,需兩個人才能抬得動。

鐵鞭王呼延贊性格俗陋怪異,有時不近人情,曾有記載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冬天不畏嚴寒,體格強健,曾在深冬時將水澆在幼孩身上。也曾記載,鐵鞭王呼延贊為了給自己兒子治病,親手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兒子熬湯治病。咸平二年朝堂之上人人都掙功論賞的時候,只有呼延贊默默無語,婉拒宋真宗的打賞,后都稱其知本分。咸平三年(1000年),鐵鞭王呼延贊年老去世。呼延贊死后,朝廷提任其子呼延必顯為軍副都軍頭。

綜上所述,演義小說中的鐵鞭王呼延贊,在歷史上真有其人的。

內(nèi)容出處:《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傳第三十八》。

歡迎您關注 譚論古今 頭條號,讓歷史與現(xiàn)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歡迎您的批評指教!

4

呼延贊當然是確有其人的。


不過歷史上的呼延贊雖然知名度也不低,在當時卻實在算不得多重要。最起碼和潘美曹彬等人比起來,是遠遠不如的,就算和名氣遠大于實力的楊業(yè)比,也是略有不及。


值得一說的是,像演義小說中呼延贊的幾個兒子呼延必顯呼延必興等人,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人的。這點和楊家將不一樣,楊業(yè)雖然也有七個兒子,但是除了楊延昭之外,其余兒子的名字和歷史上兒子的名字根本對不上。


演義中的呼延贊武藝高強,歷史上的呼延贊也是憑借勇武揚名的。根據(jù)宋史呼延贊本傳記載,呼延贊曾經(jīng)在宋太宗面前演習武藝,并且四個兒子也上場了。


雍熙四年,(呼延贊)加馬步軍副都軍頭。嘗獻陣圖、兵要及樹營砦之策,求領邊任。召見,令之作武藝。贊具裝執(zhí)鞬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shù)四,又引其四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以入,迭舞劍盤槊。賜白金數(shù)百兩及四子衣帶。


說到這個問題,我想說一下有關北宋將門的事兒。


北宋將門不少,楊家將和呼家將其實在當時個人覺得都不算什么,和種家,折家比起來要差了好幾個檔次,但是為什么楊家和呼延家就這么出名呢?


一來當然是因為各種演義小說《楊家將》《呼家將》甚至包括《水滸傳》《說岳全傳》等的宣傳,另外則是楊業(yè)和呼延贊都有忠肝義膽,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這一點上做到了武將的極致。所以宣傳他們就是政治正確,在凝聚人心方面有很不錯的效果。


楊業(yè)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被俘之后寧死不屈。呼延贊雖然沒有被俘過,但是他的赤心為國是廣為人知的。岳母刺字盡忠報國的故事天下皆知,但是這事兒呼延贊干得要更早一點。


贊有膽勇,鷙悍輕率,常言愿死于敵。遍文其體為“赤心殺賊”字,至于妻孥仆使皆然,諸子耳后別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


他不止在兒子身上,他還給妻子,家里的仆人身上都紋了“赤心殺賊”幾個字,另外還給兒子開小灶,在他們的耳朵后另外刺“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這幾個字,雖然沒有盡忠報國言簡意賅,但是也是一番苦心,值得欽佩了。


現(xiàn)在有些人看了點書,就開始嘲諷楊家將,認為他們在歷史上其實沒多大功績,不配享有這么好的名聲。我覺得這些人讀書是鉆進誤區(qū)了,千百年來,我們推崇楊家將呼家將這些一心為國的忠勇之士,重要的是推崇他們那種愛國精神。至于他們在歷史上真正干了什么,有什么功勞,那自然有眾多歷史學家去研究。我們只要知道,他們確實是好男兒,是國家脊梁,他們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推崇和宣揚,這就足夠了。


謝謝閱讀,敬請關注!

5

大家對鐵鞭呼延贊這個人不陌生吧?我相信親們的認知來源于劉蘭芳的評書《呼家將》。

《呼家將》最早版本可追溯到清朝后期,作者不詳,據(jù)說是從大鼓書、評彈等傳統(tǒng)劇目整理出來的故事,又名《說呼全傳》、《護家后代全傳》、《紫金鞭演義》、《金鞭記》。

這部書是以金鞭呼延贊的后人為中心展開故事,主要講述宋仁宗年間,呼延瓚之子呼延丕顯被奸臣龐文陷害,全家滿門300余口被斬,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信、呼延守用與奸臣斗爭的故事。

《呼家將》、《楊家將》與《薛家將》是我國三大家將通俗小說,有金呼家、銀楊家之說。(意思是:金鞭護呼、銀槍楊家)

說了這么多,真實歷史上有沒有呼延贊這個人呢?

還別說,歷史上還真有呼延贊這個人,他是宋初名將,并州(山西)太原人,和《楊家將》里的金刀令公楊繼業(yè)和女皇武則天是老鄉(xiāng)。

(呼延贊)

呼延贊的父親名叫呼延琮,曾任五代時后周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從二品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師長)。

北宋滅了后周,呼延琮就投了北宋。

呼延贊從小喜武不愛學習,長大后父親就讓他從軍,呼延贊從一個大頭兵做起,在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突出,每次沖鋒陷陣在前。

呼延贊長得很高大,他的兵器和別人的不一樣,據(jù)說手執(zhí)一根40斤的鋼鞭,和唐朝名將尉遲恭的樣子相仿,人設十分明顯。

由于個色慢慢就給太祖趙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天,太祖高興地說,“這小伙子將來有前途,于是就把呼延贊從大頭兵提升為班長(東班頭領)。

沒多久,太祖覺得呼延贊長得像門神一樣,于是就把他調(diào)進了宮里,升任驍雄軍使(侍衛(wèi)隊長)。

乾德二年(964年),太祖趙匡胤要平定天下,于是拜大將王全斌為元帥討伐后蜀,任命呼延贊為先鋒。

在滅后蜀之戰(zhàn),呼延贊身先士卒一馬當先,身中數(shù)刀不下火線,將帥配合相當默契,最后取得了滅蜀勝利,論功行賞,呼延贊升任副指揮使。

(趙匡胤)

太祖匡胤去世后,太宗光義繼位,呼延贊跟隨太宗征討北漢,任先鋒,他是第1個登上北漢城墻的,一腳把北漢的旗幟踹下來,把大宋的旗幟插在了城墻上。

北漢士兵見大事已去,紛紛跪地投降,事后太宗升其為馬軍副都軍頭。

呼延贊勇猛有余,但謀略不足,這都是從小沒好好學習的原因。

北宋的國策是“抑武揚文”,在戰(zhàn)爭期間這種情況還顯現(xiàn)不出來,等平滅了天下,這些武人就不吃香了。

宋太宗死后,他的兒子宋真宗趙恒繼位,這時天下基本平定。

淳化三年(992年),呼延贊出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這個官職很重要,屬于地方最高長官。

然而呼延贊打仗有一套,但任父母官卻有點蒙圈。

呼延贊沒有文化,胸無點墨,第一不能駕馭人才,第二不能為人民謀福造利,干了一年后,真宗直接把他調(diào)了回來,心說“你玩不轉,還是去部隊吧”。

呼延贊再次轉任都軍頭,兼任康州團練使。

呼延贊是一個不拘小節(jié)的人,他經(jīng)常說愿意戰(zhàn)死,他在自己前身后背紋上“赤心殺賊”幾個字,甚至他的妻子兒子仆人身上都紋上字,據(jù)說他在幾個兒子耳朵后面刺上:“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幾個字。

我不知道后來“岳母刺字”是不是剽竊呼延贊的專利。

史料記載呼延贊的兵器不是鋼鞭,而是一個降魔杵,據(jù)說濟公曾用過這種兵器,這種兵器很怪異,兩面都有刃。

(降魔杵)

兵器怪異也就算了 ,但是呼延贊這個人也很怪異。

作為北宋的三朝元老,官職做的也不低,但是他從不會做官。相傳老呼打仗時都是穿著深紅色的一衣裳,騎著雜毛色的馬,身上涂著五顏六色的油彩。好像一個街上要飯的老叫花子。

宋朝本來就崇尚文化人。老呼的這種行為讓真宗很頭疼,另外還傳說他不近人情,他在大冬天里為了訓練孩子,往孩子頭上澆冷水,孩子生病時他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給兒子熬湯治病。

從種種跡象來看,老呼確實像極了一個搞笑的老頭,呼延贊打仗是認真的,搞笑同樣認真。

到了咸平三年,別人的官兒越做越大,老呼的官兒越做越小,最后只擔任皇宮內(nèi)都巡檢,真宗想提拔他,但是老呼不爭氣。

但老胡很知足,經(jīng)常對別人說“皇上我不錯啦”。

到后來真宗看老呼年紀大了,家里還有個80歲的老母親,于是命其回家為母親造墓,在造墓完成后呼延贊溘然離世。

總的來說呼延贊人品不錯,但是由于沒有謀略,頭腦有些短路,造成了消極影響。呼延贊死后,真宗提升其子呼延丕顯為副都軍頭。

文/秉燭讀春秋

6

呼延贊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宋史有傳。

《宋史》載呼延贊“少為驍騎卒,太祖以其材勇,補東班長”;討伐后蜀時“身當前鋒,中數(shù)創(chuàng),以功補副指揮使”;征太原時“先登乘城,及堞而墜者數(shù)四”;跟從崔翰戍守定州,“擢為馬軍副都軍頭”。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呼延贊在北宋開國初期只是低中級軍官,但打仗比較生猛,屢立軍功。

宋太宗端拱二年,呼延贊領富州刺史。淳化三年,出為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

但據(jù)宋史所載,他打仗雖勇猛,但不是帥才(以無統(tǒng)御材,改遼州刺史);治政也無方,(又以不能治民,復為都軍頭、領扶州刺史,加康州團練使)。

也就是說只是一介武夫,職務屢有變動,因而后期他多出任中央護衛(wèi)一類的武職。

呼延贊之所以被后世傳頌,可能與他的勇猛和怪癖有關。據(jù)記載,呼延贊沖鋒陷陣比較勇猛,打仗不惜命,而且全身紋了"赤心殺賊"四字,不僅自己紋,還要求妻妾仆人也要紋上,甚至在所有兒子耳朵后都刺上“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的文字!百澯心懹,鷙悍輕率,常言愿死于敵。遍文其體為"赤心殺賊"字,至于妻孥仆使皆然,諸子耳后別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

另外他還喜歡自己研發(fā)武器和奇裝異服使用:“具裝執(zhí)鞬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shù)四”、“作破陣刀、降魔杵,鐵折上巾,兩旁有刃,皆重十數(shù)斤”!敖{帕首,乘騅馬,服飾詭異”。

其他還有些怪癖如寒冬里用冷水澆幼兒,希望這些兒童長大后在體格上能超人一等;兒子生病時,他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肉熬湯做藥!靶詮捅烧Q不近理,盛冬以水沃孩幼,冀其長能寒而勁健。其子嘗病,贊刲股為羹療之”。

但呼延贊為人倒也實在。

宋真宗咸平二年,呼延贊從幸大名府,為行宮內(nèi)外都巡檢。真宗嘗補軍校,皆敘己功,或至喧嘩,贊獨進曰:“臣月奉百千,所用不及半,忝幸多矣。自念無以報國,不敢更求遷擢,將恐福過災生!痹侔荻耍娂纹渲。

可見呼延贊雖魯莽,但不失一個忠義之臣的形象。

呼延贊活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死去。

至于說呼延贊有一根御賜鋼鞭,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因而被封為鐵鞭王等等不過是評書的演繹。

因為描寫呼家將故事的小說和評書太多:如《說呼全傳》(又名《金鞭記》、《呼家將》)、《呼楊合兵》、《小將呼延慶》、《呼延慶上墳》、《呼延慶打擂》、《呼延慶出世》、《呼延慶征北》、《呼延慶征西》、《呼延慶進京》、《呼延慶掛帥》、《楊家將》等等,以至于評書界有“金呼家,銀楊家”和“呼楊高鄭”之說。

實際上呼延贊的父親呼延琮曾任后周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呼延贊有四子:呼延必興、呼延必改、呼延必求、呼延必顯(評書戲曲中作呼延丕興、呼延丕改、呼延丕求、呼延丕顯)。

再其后并無出眾將才,其曾孫呼延慶在宋徽宗時曾任平海軍(北宋乾德二年,清源軍改稱平海軍)指揮使,而且據(jù)說呼延慶還是個外交人才:“呼延慶善外國語,又辨博(辨博,博聞謂能談說也)”,所以曾多次出使金國商議聯(lián)金攻遼之事(海上之盟)。

7

“贊有膽勇,鷙悍輕率,常言愿死于敵!边@是《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中對呼延贊的描述。在演義小說中,呼延贊因為使的一手鐵鞭功夫,所以號稱“鐵鞭王”,也叫“靠山王”。

呼延贊是并州太原人,他的父親是呼延琮,任周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呼延贊年少的時候就擔任驍騎兵,太祖看見他人高馬大,威猛無比,就調(diào)任他擔任東班長,又升任驍雄軍使。后來在戰(zhàn)爭中立功,不斷升遷,最后任都軍頭,扶州刺史,兼任康州團練使等。

如此升官,可以說是平步青云了,但是呼延贊作為一個將領愣是不會引起宋朝那幾個思想敏感的皇帝的懷疑,這就說明了呼延贊的忠心了。史料記載呼延贊將“赤心殺賊”這幾個字紋滿了全身,并且在妻子兒子身上,甚至是仆人身上都紋上了這幾個字。兒子耳朵上也被他刺上“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這幾個字。簡直是比岳飛刺字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啊,這樣的臣子,是每個皇帝都夢寐以求的吧!

呼延贊還是一個直得不能再直的“直腸癌”晚期患者了。有記載他在大冬天將水澆到兒子的身上,為了讓他的兒子不畏嚴寒,強健體魄。在兒子生病的時候,竟然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燉湯給孩子喝,這可能是“虎爸”的最早起源了吧。????

最后,呼延贊年老去世,皇帝提升他的兒子作為副都軍頭;蛟S這才是呼延贊真真聰明的地方吧,大智若愚,平時的嚴謹換來的是幾代的平安。

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建議,謝謝謝謝!!

8

這個人查了下歷史,好像是沒有,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演義小說呼家將和楊家將,都是描寫忠君為國的家庭,武藝高強,為人忠直,個個都頂天立地,呼家將好像有個后人在梁山108將里面有排行,也不知道是不是有這個人存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