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上古有大錫球落入太湖,天生異象招引九龍相戲,引發(fā)洪水泛濫成災(zāi)。九名勇士困九龍于錫球之上,并將錫挖光,后成為今天的龍山、錫山。民間至今還有“九龍嬉錫成九峰,無錫錫山山無錫”的民諺。
二,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版本。《東周列國志》云,秦始皇大將王翦攻楚,破蘭陵后,率軍駐錫山。軍士埋鍋造飯得石碑,“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遂以碑衍義,稱之無錫。 三,方志說。 《無錫方志》編者采用有錫無錫之說,以周秦之際錫山盛產(chǎn)錫礦,民間競相開采,至漢礦盡,遂稱無錫。歷代官方都持這種說法。 四,吳墟發(fā)間音說。語言學(xué)家多堅(jiān)持這個版本。說無錫名稱的由來,是出自古越族的語言!盁o”為發(fā)語詞,無錫是吳墟地方語言音轉(zhuǎn)。無錫,就是吳墟的意思。墟就是村落的意思,與無錫人同飲太湖水的吳江蘆墟,就是一個千年古鎮(zhèn),蘆墟山歌《五姑娘傳》是漢族人唯一可以和《劉三姐》《阿詩瑪》相抗衡的長篇民間敘事山歌。
但是不好意思,這些說法都是站不住的!
首先,九龍戲珠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算不得數(shù),當(dāng)不得真。
其次,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也和歷史記載不符合
書里面提到王翦滅掉項(xiàng)燕之后揮師南下,來到此地:時秦王二十二年事也....
王翦整軍而入,撫定安民。遂大軍南下,至于錫山,軍士埋鍋造飯,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云: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 王翦召土人問之,言,此山乃惠山之東峰,自周平王東遷洛,此山遂產(chǎn)鉛錫,因名錫山。四十年來取用不竭,近日出產(chǎn)漸少。此碑亦不知何人造。
王翦嘆曰:‘此碑出露,天下從此漸寧矣!豈非古人先窺其定數(shù),故埋碑以示后乎?今當(dāng)名此為無錫。’今無錫縣名,實(shí)始于此。
但是《東周列國志》不過是小說而已,和正史記載的內(nèi)容相差很遠(yuǎn)。根據(jù)《資治通鑒》記載,王翦率六十萬大軍伐楚的戰(zhàn)場都在今天河南、徐州一帶,連淮河都沒有渡過,更別提長江了。
所以說,馮夢龍的小說是不足為憑的。
你不會相信小說家講的故事吧。哈哈。
第三,關(guān)于錫山錫礦的說法,也是不靠譜的。
顧一群所著《無錫山水》里面提到,
“20世紀(jì)60年代,為了驗(yàn)證錫山是否有過錫礦,曾開鑿了長300多米、寬高約4米的山洞,(即今龍光洞。)其間將巖石標(biāo)本與土壤送至安徽地質(zhì)局物探隊(duì)光譜室進(jìn)行分析!a山巖石和土壤中含有11種元素。其中包括鉛錫,但含量極微,與一般巖石都含有多種礦物一樣,不能作為礦石進(jìn)行開采。
20世紀(jì)50年代,考古學(xué)者對錫山南麓進(jìn)行調(diào)查,亦沒有發(fā)現(xiàn)采礦痕跡。”
無錫沒有錫礦,以前沒有錫礦,現(xiàn)在沒有錫礦,一直都沒有錫礦!
重要的信息多說幾遍,別再拿錫說事兒了。
第四,吳墟與無錫的音轉(zhuǎn)之說,實(shí)在過于牽強(qiáng)附會,又沒有有力的史料為證。完全講不通的道理。
二 無錫地方志中的相關(guān)記載
無錫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輯的《無錫市志》:
“無錫歷史悠久。商末(公元前12世紀(jì))周太王古公亶父長子太伯偕弟仲雍南來‘荊蠻’,定居梅里(今無錫縣梅村一帶)。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封仲雍后人周章為吳君,吳國隨之建立。戰(zhàn)國末年,無錫成為楚春申君黃歇的封地。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無錫縣!
《無錫縣地名錄》:
“無錫,古荊蠻之地。公元前12世紀(jì),殷商時,太伯奔荊蠻,筑城梅里,號勾吳。600多年間,是古吳國的都邑所在,叫吳城。吳王闔閭(或諸樊)遷都姑蘇之后,又稱故吳、吳墟或吳西野。春秋末,吳亡,先后為越、楚的屬地。戰(zhàn)國末,是春申君黃歇的封地。《越絕書》關(guān)于春申君‘立無錫塘,治無錫湖’,是無錫之名最早的記載。秦屬會稽郡,漢初置無錫縣。唐陸羽在《惠山寺紀(jì)》中說‘山東峰,周秦間大產(chǎn)鉛錫,至漢興,錫方殫,故創(chuàng)無錫縣!
《無錫縣地名錄》把史料中關(guān)于無錫名的記載進(jìn)行了仔細(xì)的梳理。
東漢初的袁康、吳平的《越絕書》:“立無錫塘,治無錫湖!
東漢和帝時班固、班昭的《漢書·地理志》:
“會稽郡,秦置?h二十六:無錫(有歷山,春申君盛祠以牛。莽曰有錫縣。)。”
西晉平西將軍周處《風(fēng)土記》(引太平寰宇記)
“周武王追崇周章于吳,又封周章少子赟于安陽鄉(xiāng)!
西晉司馬彪《后漢書·郡國志》:
“無錫侯國。婁。”
南朝沈約《宋書·地理志》:
“吳時分吳郡以西為毗陵典農(nóng)校尉”。
南朝蕭子顯的《南齊書·州郡志》:
“晉陵郡,無錫。”
南梁劉昭《后漢書郡國志注》:無錫侯國!妒酚洝吩弧按荷昃食菂切,以自為都邑。城在無錫!
唐 魏征《晉書·地理志》:
毗陵郡。平陳,置常州。統(tǒng)四縣,無錫,有九龍山。
唐房玄齡《晉書·地理志》:
毗陵郡。吳分會稽無錫以西為屯田,置典農(nóng)校尉。
唐陸羽《惠山寺記》:“山東峰,周秦間大產(chǎn)鉛錫,至漢興,錫方殫,故創(chuàng)無錫縣。”
走馬觀花可以發(fā)現(xiàn),官方史志由漢到唐,還是在圍繞著錫山有錫無錫的套路打轉(zhuǎn)轉(zhuǎn)。編輯史料的編者雖然引用了部分史料,但小說、野史似乎占了主導(dǎo)。而在史界歷來有權(quán)威的著作,如《詩經(jīng)》、《史記》、《資治通鑒》、《通典》、《通志》、《文獻(xiàn)通考》、《讀史方輿紀(jì)要》、《先秦諸子系年》《史記地名考》等,卻沒有援引。 援引無錫之名最早的記載《越絕書》,成書時間不僅晚于司馬遷《史記》,而且是史學(xué)界爭論很大的著作。
中國第一部政治制度史唐朝杜佑《通典》:以秦制四十郡,漢興更加置郡國。凡為十三州部刺史。其常州領(lǐng)縣五:武進(jìn)、晉陵、義興、無錫、江陰。無錫注曰:漢舊縣!妒酚洝吩弧疤季訁恰,即此地也。亦春申君之邑。有九龍山。
由此可見“無錫”兩字最初見諸漢代。
三,無錫的真實(shí)含義
《資治通鑒》載: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兵入東越境,東越素發(fā)兵距險(xiǎn),使徇北將軍守武林。樓船將軍卒錢塘轅終古聽徇北將軍。故越衍侯吳陽以其七百人反攻越軍于漢陽。越速成侯敖與繇王居股殺馀善,以其眾降。上封終古為御兒侯(在嘉興)。陽為北石侯(在濟(jì)南),居股為東成侯(在九江郡),敖為開陵侯(在臨淮郡);又封橫海將軍說為按道侯(在南陽)。橫海校尉福為繚嫈侯(大抵在瑯邪、東萊)。東越將多軍為無錫侯(無錫縣,屬會稽郡)。
這段記載對我們理解無錫的真實(shí)涵義非常重要, 平定東越之亂,前面六人都是因?yàn)榱⑾聭?zhàn)功獲得賞賜封侯,唯獨(dú)東越那邊的大將多軍,因?yàn)橥督但@封。
無錫侯,這個侯位的命名,究竟是個什么吶。
有研究者做出大膽的推斷:
無錫就是無賜,就是沒有賞賜的意思。
《尚書》堯典:師錫帝曰,在鰥在下!
《春秋公羊傳》對錫字則訓(xùn)釋為賜意!洞呵锕騻鳌份d,莊公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錫者何?賜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其言桓公何?追命也!
其中對錫公桓命的注解:天子賜予諸侯爵服等賞命,謂之錫命。
《周易》師卦: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孔穎達(dá)說,以其人功,能招懷萬邦,故被王三錫命也。
再回到漢武帝武帝封多軍為“無錫侯”的歷史現(xiàn)場分析,當(dāng)時漢朝對于對東越、南越的控制力并不穩(wěn)固,剛剛通過武力獲得戰(zhàn)斗的優(yōu)勢尚未完全控制言,封投降過來的多軍為侯,是典型的越人治越思路,對于當(dāng)時的漢帝國來講是一筆劃算的買賣。買賣歸買賣,規(guī)矩還是要講。既然沒有軍功,就只能是不加錫封侯。無賜侯,既是懷柔,亦是陽謀。 這樣的案例在歷史上并不是孤例,最經(jīng)典的就是泰伯奔吳之后若干年,周武王追封泰伯為吳伯,又給周章封侯。實(shí)際上人家那個時候早已經(jīng)是吳國實(shí)際上的統(tǒng)治者。封侯不封侯的人家根本不在乎。而泰伯則實(shí)打?qū)嵉某闪艘粋沒能直接受到武王錫封的諸侯。這一次分封,一個是未能受周武王錫(賜)封的泰伯,另外一個是雖未錫(賜)封而已是吳君的周章,這樣泰伯和周章也就成了無錫(賜)之伯,和無錫(賜)之君了。 總結(jié):所謂無錫并不是錫山為有無錫礦之說,而是指泰伯讓賢后,自己未能直接受封,也無后人被錫封,同時錫封仲雍之后周章時,周章早已是國王而無須錫封的事實(shí)。
這樣的解釋聽起來有點(diǎn)繞,不過鐵錘感覺更接近中國人的人文政治傳統(tǒng)。比有沒有錫礦或者神話傳說,更加靠譜一點(diǎn)。
本文資料來自《無錫地名》《無錫地名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