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高級將領是基于這樣的一種思維考慮,即德軍是有很大幾率來取得“堡壘行動”的勝利的,但其前提是要盡早的發(fā)起進攻并且集中所有的可使用兵力,而正是希特勒推遲了“堡壘行動”的發(fā)起時間,同時希特勒也沒有為東線提供足夠的兵力,正是由于希特勒沒有滿足這兩個基本的前提條件才最終導致“堡壘行動”的失敗,德軍高級將領認為這是導致進攻失敗的主要因素。然而事實正是如此嗎?
1943年的德軍陸軍總司令部剛剛經歷了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那樣的嚴重失敗,身為陸軍總司令的希特勒負有主要責任,因為整個南翼的戰(zhàn)略行動都是希特勒一手策劃的,他解除了所有有資歷的前線高級指揮官(博克、李斯特)甚至包括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新提拔上來的年輕將領們無法對希特勒的決策施加重要影響,他們只能是服從命令,否則將被解職這些人包括蔡茨勒(總參謀長)、魏克斯(B集團軍群司令)、克萊斯特(A集團軍群司令)。整個1942年的德軍在南翼的戰(zhàn)略行動都是由希特勒親自制定并實施指揮的,結果德軍遭受了一次徹底的失敗,即便連極度自負的希特勒自己也主動承認他在斯大林格勒失敗中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942年的失敗讓希特勒認識到東線的作戰(zhàn)離不開德軍的總參部和有經驗的高級將領,到1943年時希特勒開始再度恢復對德國陸軍的信任,尤其是對總參謀部的信任。他開始傾聽所有高級將領對“堡壘行動”的建議,而這個計劃是由蔡茨勒的陸軍總參部制定的,并非是希特勒本人。這次希特勒陷入兩難的境地,因為他的將領們并不能給予他一個明確的結果,德軍將領們分為了兩派,一派是以蔡茨勒、克魯格、曼施坦因為首的支持派,另一派是以莫德爾、古德里安為首的反對派,這些人都是希特勒最信任的將領,而且各自都有著出色的軍事能力,他們都曾取得過非凡的勝利。他們觀點所產生的嚴重分歧讓希特勒變得左右為難,遲遲不敢最后下定決心,最終導致希特勒因缺乏信心而不斷推遲進攻以積蓄更多的進攻兵力,尤其是裝甲部隊。
另外就兵力的集結上,希特勒確實已經抽不出多余的部隊去加強“堡壘行動”的進攻部隊了,1943年幾乎所有的將領都明白德國面臨著盟軍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巨大威脅,這個地方可以是西線,也可以是南線(地中海),無論如何德軍都必須立刻開始加強這些防線。但是德軍不可能做到在加強其他防線的同時,在東線集結足夠強大的進攻兵力。“堡壘行動”在執(zhí)行過程中并沒有按照德軍所預想的那么進展迅速,除了由于蘇軍防御能力的異常強大外,還由于德軍步兵部隊的不足,兩個攻擊集團軍都缺乏足夠的步兵來進行側翼的掩護和補充前線進攻中的步兵損失,導致德軍寶貴的裝甲部隊不得不分擔兩翼的掩護任務,削弱了德軍的進攻力量,難以達成決定性突破。這說明德軍在1943年無法同時應對數(shù)個防線上的作戰(zhàn),必須進行選擇,在西線和東線之間。
當時希特勒已經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南翼的地中海戰(zhàn)場,他希望在打敗蘇聯(lián)前先毀滅盟軍登陸南歐的任何企圖,在東線將實施堅強的防御,直到贏得南翼的勝利并抽出戰(zhàn)略預備隊后再恢復對蘇聯(lián)的攻勢,不得不說這個戰(zhàn)略部署可能是德國唯一正確的選擇。但是德軍東線的陸軍高級將領不愿意放棄東線,他們認為德國的勝負將取決于東線,而不是地中海戰(zhàn)場,應當繼續(xù)發(fā)揮德軍擅長進攻的優(yōu)勢重創(chuàng)蘇軍,使其失去戰(zhàn)略反攻能力,從而可以解放出戰(zhàn)略預備隊用于其他戰(zhàn)線,這個觀點從根本上是錯誤的,因為蘇軍有著強大的恢復能力,即便在1941年都沒能摧毀蘇軍的反攻能力,蘇聯(lián)在得到大量援助并本身也恢復生產的1943年就不可能失去反攻能力了,所以與其說是希特勒導致了“堡壘行動”的失敗,不如說是德軍東線陸軍高級將領給予了希特勒以嚴重的誤導,德軍從一開始提出“堡壘行動”就幾乎沒有勝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