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正月,一代名臣于謙在崇文門外,在他誓死守護的城池面前走到了生命的最后,被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下令處斬,實為千古奇冤,那么作為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最大功臣,在英宗復辟后,他是因何而被處死呢?
于社稷有大功的于謙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帝國送走了他的締造者朱元璋,同樣是在這一年,浙江錢塘縣誕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于謙,大明王朝未來的拯救者。
于謙以南宋末年的文天祥為自己的偶像,立誓要成為文天祥一樣的人物,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救萬民于水火。
危機時刻力挽狂瀾
當皇帝被俘、三大營盡沒的消息傳到京城,人們意識到土木堡之戰(zhàn),明朝敗了。上至文武百官、皇親國戚,下到平民百姓、凡夫俗子,全部都人心惶惶。
后宮的太后和皇后嬪妃們哭成一團,大臣們則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但是再亂也要拿出對策來。
此時的大明王朝像極了當初的北宋,退讓甚至遷都,那就是萬劫不復。但是在某些人眼中,家國天下自是比不得自家性命,有道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家國天下又與我何干。
八月十八日朝會之時,一個叫徐珵的官員建議南遷,理由竟是夜觀天象,利在南方,何其可笑。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于謙的怒吼讓得眾多朝臣紛紛清醒過來,從朱祁鈺到百官一致決定抵抗到底。
大明王朝能夠得以延續(xù),于謙居功至偉。
穩(wěn)定朝堂
朱祁鎮(zhèn)的御駕親征乃至土木堡的失敗都與宦官之首王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王振為了一己之私欲使得國家處于危險當中。故而大臣們對閹黨越來越痛恨,終于在八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矛盾爆發(fā)了。
朝會進行之時,眾多大臣要求清算王振一黨,參與朝會的所有人(除了于謙)將錦衣衛(wèi)指揮馬順,王振的親信毛貴和王長隨當場打死。興之所至,所有人向朱祁鈺要人,要求解決所有的閹黨。
朱祁鈺已經被嚇得有些懵了,想要逃跑,但是如果朱祁鈺跑了,在場的錦衣衛(wèi)很可能會向在場的百官動手,到時就會是一團亂麻。
關鍵時刻,于謙攔住要跑的朱祁鈺,請他赦免所有官員無罪,并處理了一批閹黨,挽救了眾多朝臣。
朱祁鎮(zhèn)被俘以后,朱祁鈺代理皇帝政務,但名不正言不順。在于謙和眾多朝臣的堅持下,朱祁鈺即皇帝位,尊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大明的局勢方才穩(wěn)定。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就在大明王朝將一切準備妥當之后,也先趕到了北京城下。于謙調集了一切能調動的軍隊,包括運糧的后勤補給部隊,二十二萬大軍云集京城與瓦剌決戰(zhàn)。
于謙力排眾議,拒絕了眾人堅守的提議,決議出城作戰(zhàn)。并且于謙親自守衛(wèi)德勝門,并立下了連坐戰(zhàn)法,約束軍隊,誓死守衛(wèi)城門。
“大軍開戰(zhàn)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后,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于謙下令關閉九門,置之死地而后生,在于謙的帶領下,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取得了勝利。
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1457年,代宗朱祁鈺病重之時,徐有貞也就是當初那個建議南遷之人聯(lián)合石亨等人將幽禁在南宮的英宗朱祁鎮(zhèn)放出來,再度登上帝位,史稱“奪門之變”,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胡漢三又回來了”。
第二天,朱祁鎮(zhèn)就封賞了在“奪門之變”中的有功之臣。徐有貞:入閣,兵部尚書;石亨:封忠國公;張軏:封太平侯;曹吉祥:司禮太監(jiān),總督三大營。
上位后的徐有貞馬上就把于謙抓了起來,除了因為于謙是他們享受榮華富貴的最大障礙外,還因為徐有貞本人與于謙有著血海深仇。當年是于謙讓他丟盡了臉面,而于謙卻是十分風光,徐有貞自然不甘心。
更何況只要于謙活著,他們的諸多謀劃終歸是無法實現(xiàn),畢竟于謙與他們從來都不是一路人。
但是徐有貞沒有料到的是朱祁鎮(zhèn)說“謙實有功”,朱祁鎮(zhèn)并不準備殺于謙,這在徐有貞看來不啻于晴天霹靂。但是徐有貞卻回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在這瞬間,朱祁鎮(zhèn)也被蒙蔽了,直到幾年后才有人為他解開疑惑。
換言之,真正要于謙命的是徐有貞一伙,而不是朱祁鎮(zhèn),在這背后更是有一個天大的謊言。
陰謀
這個謊言說是陰謀更為合適,一個圍繞朱祁鎮(zhèn)的陰謀。
“奪門之變”之前,于謙、胡濙、王直經過仔細商議,決定推舉朱祁鎮(zhèn)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他們找到了商輅,讓他起草一份奏折,準備在第二天朝會時向皇帝提請同意。
而徐有貞等人給于謙等人定的罪名是“迎立藩王”,迎立藩王是需要動用金牌的,畢竟藩王不可隨意入京。
但是于謙并沒有動過金牌,沒有物證和人證的事,審案的官員也很難做。徐有貞充分發(fā)揮了他的聰明才智,“雖無顯跡,意有之”,也就是“意欲”為之。
這跟秦檜殺掉岳飛用的“莫須有”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徐有貞也就此榮登奸臣榜,堪與秦檜比肩。
另一方面于謙等人一直是想立朱祁鎮(zhèn)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這也是當初朱祁鈺與他們的協(xié)定。也就是說朱祁鎮(zhèn)如果想要謀奪皇位,就要和自己的兒子搶,但是這個消息徐有貞等人是不會告訴他的,畢竟朱祁鎮(zhèn)犯不著和自己的兒子搶皇位,畢竟皇位遲早都是朱祁鎮(zhèn)這一脈的,朱見深年幼,大權不還是在朱祁鎮(zhèn)的手里嗎?
對徐有貞一伙而言,一旦過了第二天朝會,于謙等人在朝堂上提交這份奏折,朱祁鈺沒有兒子,很可能會同意于謙的請求。一旦朝會開始,徐有貞等人也就喪失了實施這個陰謀的機會。
想到這里,徐有貞等便迫不及待的實施“奪門之變”,以此換取自己的加官晉爵。
什么愁什么怨
既然朱祁鎮(zhèn)都認為于謙于大明社稷有功,不予追究,那么徐有貞為何還要置于謙于死地,他與于謙到底有什么不可化解的愁怨呢?
一切源于當初的那句話“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徐有貞認為是于謙害的自己失去了一切,而于謙卻可以一步登頂,權勢達到極致。而他卻被視為膽小鬼,被人恥笑,故而在他的心中,于謙成了他不共戴天的仇敵。
小結
于謙的死是陰謀的結果,是徐有貞赤裸裸的報復,也是一個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悲劇。
對于朱祁鎮(zhèn)而言,于謙應該算是他的救命恩人。于謙在北京打出了大明國威,瓦剌才不會對朱祁鎮(zhèn)有動作。
但是徐有貞卻不能容忍于謙的存在,只要于謙不死,他就是一個笑話,寢食難安,只有害死于謙,他們才能穩(wěn)坐富貴。
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土木堡事變之后,大明上下人心惶惶,是于謙立排眾議,排斥了遷都的議題,穩(wěn)定了朝廷局勢,使大明王朝避免了南宋的命運,于謙居功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