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千磨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

縱觀歷史上下五千年,凡保家衛(wèi)國,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數(shù)不勝數(shù)。然而,有兩位英雄盡管功勛卓越,結局卻讓人唏噓。他們沒有戰(zhàn)死在疆場上,卻死在了昏君奸臣之手,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殺人者遺臭萬年,殉國者留芳百世。

這兩人就是南宋的岳飛和今天要說的于謙。

于謙為何被殺,還要先從土木之變說起。

正統(tǒng)十四年,英宗皇帝在太監(jiān)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辣,兵敗被俘。蒙軍勢如破竹,挾持英宗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緊急關頭,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并與眾臣共同懇請?zhí)笏倭⑿戮越^蒙軍拿人質要挾之念。代宗即位后,以兵部尚書身份召集眾臣督戰(zhàn),陳兵九門之外,與蒙軍血戰(zhàn)。

蒙軍被擊退后,曾以英宗為條件勒索大明,于謙以“民為眾,君為輕”未許。不得已英宗被無條件釋放。

八年之后,在石亨、徐有貞及太監(jiān)曹吉祥的操作下,英宗成功復辟,幾日后代宗病死,史稱奪門之變。由于英宗被俘后,于謙等擁立新君,且拒絕了蒙軍拿英宗交易的條件,英宗重登皇位后,對于謙自然心存芥蒂。

英宗復位后,親信擁立他的石亨等侫臣,疏遠于謙等忠良。于謙為人耿直,不去攀附權貴,遂遭石亨等污陷,不久下獄。英宗偏聽偏信,加上對于謙心存怨恨,不顧及于謙保衛(wèi)京師之功,致使英雄含冤遇害。

一時山河失色,日月無光!

英宗死后,孝宗即位。新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于謙平反豎碑,追謚“肅愍”。神宗朝再次對于謙追贈,謚“忠肅”,人稱忠肅公。

今天,在杭州西湖邊上,有處著名的景點,就是于謙墓。于謙和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每年春夏秋冬,游人都會絡繹不絕,憑吊這位忠貞愛國的民族英雄。

乾隆下江南時,駐足于謙墓,敬佩之余,提筆題下“”丹心抗節(jié)”四字,至今懸于祠堂。

最佳貢獻者
2

“朕”即國家,一般情況下是成立的,但并非時時都一致統(tǒng)一,比如“土木堡之變”后的英宗“奪門之變”行為就如此,堅持景泰帝繼續(xù)執(zhí)政,就祖宗基業(yè)和社稷而言,利益得失分析來看,利大于弊,因此,就此而講,從公而論,組織指揮“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妥善應對“土木堡之變”的大臣于謙,反對英宗復辟是非常正確的,但于謙其主張對朱祁鎮(zhèn)個人利益而言卻又是有礙有害的,因此,于謙的命運就由此決定了,根本原因不在于權臣的誣陷和打壓,風評如此,哪是為尊者諱的結果。




3

于謙被晉國公石亨、兵部尚書徐有貞、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曹吉祥等權臣誣告殺害。事情的經過時這樣的:

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后,瓦剌首領也先認為可以要挾明朝。不料,于謙等大臣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就是明代宗,年號景泰。也先的如意算盤落空了,明英宗變得毫無價值。瓦剌軍在北京大敗后,與明朝講和。

后來在于謙和右都御史楊善的極力主張下,明代宗朱祁鈺才同意接回明英宗。但是瓦剌首領也先提出的用金銀財寶來交換明英宗,明代宗是一分錢也不拿。楊善只好變賣自己的家產,湊夠了款項才把明英宗接了回來。

明英宗回來后,連母后和妻兒都沒有見一面就被明代宗軟禁起來。明英宗在南宮被軟禁起來是整整7年,明英宗明為*太上皇*,實為囚禁。

明代宗即位之初,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后來明代宗派太監(jiān)賄賂大臣們,于是大臣們紛紛上表,要求換太子,于是就把太子朱見深改封為沂王。改立明代宗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墒翘煊胁粶y風云,朱見濟不久就死了。明代宗本來身體就不好,再加上喪子之痛,身體是每況愈下。

一些明英宗時期的舊臣、失意的官員和太監(jiān),如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見此情景,為了升官發(fā)財。他們和孫太后、明英宗取得聯(lián)系,得到他們的支持,明英宗許諾,一旦復位,重賞功臣。

這時瓦剌又來侵略邊疆,于是石亨以保護京城為名,調來1000名士兵進入內城,向南宮進發(fā),把明英宗救了出來。石亨等眾人簇擁明英宗來到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先殿,將明英宗扶上龍椅。這時天剛亮,大臣們都到了午門外。徐有貞命令士兵敲響景陽鐘,大臣們都走進奉先殿?吹烬堃紊系拿饔⒆跁r,大臣們都驚呆了。這時徐有貞大喊:*太上皇復位,你們還不下跪?*大將們只好下跪,山呼萬歲,英宗就這樣重新取得了皇位。史稱*奪門之變*或*南宮復辟*。

明英宗復位后,改年號為天順。對那些在復位中幫助他的功臣大加封賞。石亨被封為晉國公,徐有貞升為兵部尚書,曹吉祥升為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一時間受封賞的人多達3000多人!于謙等一批忠臣被殺害或排擠。




4

于謙 (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jié)庵,浙江杭州府錢塘人,他是明朝著名的錚臣,還是一個民族英雄。

當時的朱皇帝是朱祁鎮(zhèn),大明第六位皇帝。在楊士奇和楊溥等人輔佐的時候,這個小皇帝說了也不算。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政績”還算不錯,說白了,是那幾個老頭子干的不錯。

等輪到這個朱皇帝能拍板決策時,他很快就原形畢露,甚至惹下了彌天的大禍。

1449年,年輕的糊涂蛋朱祁鎮(zhèn),在自己最寵信的大太監(jiān)王振慫恿下,他居然突發(fā)奇想,要向所有人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竟然下旨要御駕親征,目標是蒙古瓦刺部。

很快,明朝就籌集了數(shù)十萬的軍隊,以太監(jiān)王振作為前軍統(tǒng)帥,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地出發(fā)了。

瓦剌的統(tǒng)帥也先久經戰(zhàn)陣,一貫的能征善戰(zhàn),當他聽說大明王朝數(shù)十萬軍隊前來,本來還有些忌憚。再仔細一打聽,竟然是太監(jiān)掛帥,他立即就放心的笑了。

王振帶著朱祁鎮(zhèn)到了戰(zhàn)場逛了一陣,沒有發(fā)現(xiàn)蒙古主力,只得掉頭回家。本來,退路早就是提前預計好的,沿途的護衛(wèi)和補給都已備妥。

不過,大太監(jiān)王振竟然提議改道,從自己老家經過,說白了就是想顯擺顯擺。而昏庸的朱祁鎮(zhèn),竟然不顧軍國大義,直接答應了。就是這次改道,直接造成了土木堡之變的爆發(fā)。

明軍大軍走得不緊不慢,不急不躁,很快劉備蒙古人追上。沒費多大功夫,大明軍隊就損失慘重。不僅如此,甚至就連大老板朱祁鎮(zhèn)也被圍在了土木堡這個地方并被生擒活捉了,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當老板被瓦剌俘獲的消息傳回到北京時,滿朝文武都傻眼了。因為,歷史上沒有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這可咋辦?

大家開始唧唧喳喳,議論紛紛,有要主張南逃的,有要主張投降的。只有于謙,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朝廷固守北京城,履行“天子守國門”的箴言。

同時,為了防范蒙古人要挾,于謙出于公心而力推朱祁鎮(zhèn)的弟弟朱祁鈺,要他緊急登基稱帝,以便降低朱祁鎮(zhèn)這個俘虜?shù)恼勁袃r碼。

客觀來講,于謙這么做無可厚非,利國利民,唯獨不利于朱祁鎮(zhèn)本人。但是,或許于謙在這件事上太積極了,為自己的人生悲劇埋下了重大隱患。

新帝雖然登基了,但瓦刺的軍事威脅卻還沒有徹底消除。在統(tǒng)一內部的各種聲音后,于謙積極備戰(zhàn),開展了積極的京師保衛(wèi)戰(zhàn)。

在于謙的指揮下,瓦剌軍隊連續(xù)攻擊數(shù)日都無所戰(zhàn)果,而且糧草不濟,搶奪頗豐。眼看破城無望,不能繼續(xù)擴大戰(zhàn)果,只得撤退回家。

于謙一看蒙古人撤了,下令守軍出城追擊,一鼓作氣將也先同學趕到了塞外。當然,也有人認為是送到了塞外,因為也先并沒有戀戰(zhàn)。

瓦刺雖說撤退,可也還是要給明朝找點兒麻煩,哪能讓你于謙如此的順心呢。于是,他們把朱祁鎮(zhèn)這個大麻煩和大棒槌,直接扔回給了明王朝。定時炸彈留下,你們明朝自己拆除吧。

這下可就尷尬了,誰都以為自己的前任老板必定光榮殉職了,甚至連祭奠他的稿子都已經寫好了?墒牵F(xiàn)在這貨居然被放了回來。

頓時,大明王朝就有了兩個皇帝,而且都姓朱。這可咋整?

朱祁鎮(zhèn)雖然昏庸,而且二逼,但人家是名正言順的皇帝,現(xiàn)在“光榮”歸來;而朱祁鈺,在堅守北京的過程中,他起到了積極的象征作用,最大限度維護了大明王朝的安危。

面對這個兩難的抉擇,于謙又旗幟鮮明的表態(tài),支持朱祁鈺繼續(xù)當皇帝。而對朱祁鎮(zhèn),他主張尊為太上皇。

本來,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在應該算是解決了。等個十年八年,等新皇帝的勢力大了,地位穩(wěn)了;等太上皇的勢力小了,心態(tài)平了,也就能完成安穩(wěn)過度了。

可是!變故又出現(xiàn)了!

1457年,朱祁鈺年紀輕輕竟然會病重不起,而且他的獨子也在此前離世。這下復雜了,在石亨、徐有貞等人暗中聯(lián)絡下,突然發(fā)動了“奪門之變”,把太上皇朱祁鎮(zhèn)給翻了出來,重新?lián)砩蠉彯敾实邸?/p>

朱祁鎮(zhèn)重新上崗后,第一件事就是翻舊賬,但凡被他認為是“朱祁鈺的人 ”,有的被貶,有的被撤,有的被殺。

唯獨,對于這個于謙,他有些難以處置。朱祁鎮(zhèn)想到,殺他吧,他是英雄,人家剛幫老朱家打跑了也先;不殺他吧,畢竟是他率先扶持了朱祁鈺上位,事后還逼迫自己當太上皇。

于是,朱祁鎮(zhèn)先把于謙關了起來,想先看看朝臣各種于謙自己的反應再定奪。要是,于謙能夠誠心悔過,上疏請罪,或許朱祁鎮(zhèn)還能饒了他。最起碼,肯定不會殺他,定奪也就是罷職回家了。

但是,于謙這哥們太過于耿直,或者還有些愚直,他待在獄中一言不發(fā),每天該吃就吃,該睡就睡。這下,可把朱祁鎮(zhèn)給氣壞了。

而且,奪門之變的有功之臣,石亨、徐有貞等人多次要求嚴懲于謙,否則政變就顯得師出無名。

在這兩方面作用下,朱祁鎮(zhèn)盡管不情愿,但還是將于謙問罪致死。

就是這樣一位有功于國家的民族英雄,被狹隘的皇帝朱祁鎮(zhèn)給處死了。

5

于謙的直接死因是因為徐有貞和英宗說的那句話:

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

看似被權奸誣陷,其實于謙他是死在了自己一句話上,這是根本原因。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

角度不同,結論不同

說于謙是大功臣,這是從人民的角度考慮問題,于謙力挽狂瀾,沉著應對,身先士卒。調兵遣將,九門布陣,自己親自鎮(zhèn)守最為重要也是最危險的德勝門,取得至關重要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為明朝延續(xù)了血脈,也讓人民免遭生靈涂炭。于謙是毫無爭議的大功臣。

但是如果從皇室角度看呢?

土木之變中,明英宗和王振昏庸指揮致使20萬明軍精英全軍覆沒,英宗被俘。于謙在太后支持下立朱祁鈺為景帝。后來也先挾持英宗重兵攻打北京。于謙拒絕也先讓其出城迎回英宗的要求,加強部署,歷盡磨難,終于勝利。

從景帝角度看,于謙能臣,國家棟梁。從英宗角度看呢,亂臣賊子,于自己安全不顧。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徐有貞以星象異常為由,建議遷都南京,被于謙嚴厲批評。從此兩人接下梁子。

此后于謙總領朝綱,加強邊境部署,瓦拉也先沒有便宜可占提議送還英宗講和。于是說出了文首那句話“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這也是于謙遭受非難的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徐有貞》里記載

珵屬謙門下士游說,求國子祭酒。謙為言于帝,帝曰:“此議南遷徐珵邪?為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鲍灢恢t之薦之也,以為沮己,深怨謙。循勸珵改名,因名有貞。

于謙向景帝推薦徐有貞任職國子監(jiān)祭酒,景帝不許,徐有貞就以為是于謙作梗。典型的倒打一耙,燕雀永遠是燕雀。

此后另外一件事又為于謙非難埋下了另外一個種子。石亨推薦于謙兒子當官,被于謙嚴令拒絕,于是石亨丟了面子,和于謙接下另一個梁子。

冤死崇文門

此后發(fā)生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在徐有貞,石亨,太監(jiān)曹吉祥輔助下重新奪回皇位。后三者誣陷于謙立襄王之子,借此想殺掉于謙,英宗猶豫,于是徐有貞說了文首另外一句話“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于謙光榮就義。

如果景帝不早逝于30歲,可能就沒有后來的多門之變,于謙就可以為明朝鞠躬盡瘁,勵精圖治。如果徐有貞石亨他們心胸在闊達些,也可能沒有于謙冤崇文。雖歷史不容假設,但歷史值得我們推論。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侵必刪)

6

“土木之變”后,于謙領導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并最終取得了勝利。

對于明朝來說,于謙是大功臣,避免了國家淪入瓦剌的鐵蹄之下。

對于景泰帝朱祁鈺來說,于謙是大功臣,讓朱祁鈺由郕王變成了皇帝。

但對于明英宗朱祁鎮(zhèn)來說,于謙就有些值得琢磨了。

“土木之變”后,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然后,瓦剌大軍南下包圍了北京。

也先原計劃用朱祁鎮(zhèn)要挾明朝,逼他們打開城門投降。

在于謙和孫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鈺登基為帝,遙尊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

這不但剝奪了朱祁鎮(zhèn)的帝位,實際上也放棄了他的生命。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的朱祁鎮(zhèn),對于瓦剌其實已經沒什么用處了,隨時可能被殺掉。

好在瓦剌有人提議,把朱祁鎮(zhèn)送回去,惡心明朝。朱祁鎮(zhèn)這才僥幸回歸明朝。

但回朝之后的朱祁鎮(zhèn),名義上為太上皇,但實際上一直被軟禁著(這太上皇實在是太年輕了)。

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等人發(fā)動“奪門之變”,重新?lián)砹⒅炱铈?zhèn)。時隔八年之后,朱祁鎮(zhèn)重新成為大明皇帝。于謙等景泰功臣被第一時間下獄。

據(jù)說明英宗一開始并不想殺掉于謙的,因為“謙實有功!如果沒有于謙,現(xiàn)在很可能早就沒有大明朝了,他朱祁鎮(zhèn)還復辟個毛啊。

可是,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復位無名。如果不殺于謙,他朱祁鎮(zhèn)現(xiàn)在就是謀逆、造反啊。于是,朱祁鎮(zhèn)以謀逆罪處死于謙,籍沒其家。這樣一來,就變成是當年的于謙和朱祁鈺謀逆,現(xiàn)在我朱祁鎮(zhèn)只是把皇位拿回來而已。

于是,于謙在這座他曾拼命保衛(wèi)過的城池前面被“斬決”。史載:天下冤之!

7

因為他得罪了一個人:明英宗,所以一定會死。

最大的亮點與污點

為挫敗瓦剌也先挾持英宗為籌碼,百般訛詐朝廷的陰謀,九月初一,于謙與百官向孫太后請求,懇請立明英宗唯一的弟弟,22歲的朱祁鈺為皇帝,以安人心。君主和社稷孰重孰輕,于謙在這個時候做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選擇,他選擇了社稷,這是于謙生命中最大的亮點,同時也成為他最大的污點,因為他得罪了一個人,明英宗。

官場上的孤獨者

于謙為官多年,一直是剛直而不循私情,這使得他成了官場上的孤獨者。大明官員素來有結黨抱團的風氣,而于謙在官場上從來沒有盟友,他是個孤獨的救時宰相,因為于謙做官奉行的是國法昭昭不爾私的原則。正是這種至剛至直的處事作風,使得一股暗流在于謙威望日盛時悄然襲來。

曾被于謙斥責的徐有貞、宦官曹吉和大將石亨等等,對于謙產生了深深的記恨,結成了一個反于謙聯(lián)盟,生來性直狷介的 于謙,依然堅持他固有的剛硬和清正,嫉惡如仇、對朝中利弊直言不諱,毫不畏懼觸犯權威利益,每遇不痛快之事,則拍胸而嘆,此一腔熱血,竟灑何地,結果自然是屢遭政敵彈劾,全靠景帝力挺他才度過一次次的難關。

善于謀國而不善謀身

善于謀國而不善謀身的絕決,也注定了這個救時宰相于謙,逃脫不了嗟嘆暮年的宿命。在于謙的扶助下,景泰期間一改正統(tǒng)年間政治混亂的局面重現(xiàn)生機,但是無論對于謙還是皇帝朱祁鈺說,朱祁鎮(zhèn)是他們最難處理的一個問題,因為他才是最大的隱患。

明英宗跨出南宮,重返紫禁城,復辟成功,史稱“奪門之變”。次日凌晨,時來運轉的太上皇朱祁鎮(zhèn)在沒有遇到任何抵御的情況下,順利登上了皇帝寶座,苦難讓朱祁鎮(zhèn)從少不經事的糊涂皇帝變成了一個沉穩(wěn)老謀的政治家。在百官大臣歡呼萬歲的慶賀聲中,曾為帝國存亡建立了卓越功勛的兵部尚書卻被逮捕,在徐有貞等人的策劃下,以謀逆罪名將于謙、內閣大學士王文處以極刑。據(jù)說當時英宗猶豫不決,徐有貞進言,不殺于謙奪門就沒有正當?shù)拿x,英宗這才下定決心。明天順元年正月22日,于謙就在西四牌樓以謀逆罪被操刀問斬,時年60歲。

小結

對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的于謙來說,所有的憤怒和冤屈都隨著行刑者的刀起頭落永遠消失了,他終于不負自己的一腔熱血,與他崇拜的偶像文天祥一樣,忠魂祭天。

那一天的京城百姓無不夾道哭送、全城撼動、悲聲徐徐,這應該是有史以來北京人淚水流得最多的一天,北京城永遠記住了這一天,公元1457年2月16日。

8

感謝提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名篇是明朝于謙所作,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1457年正月,一代名臣于謙在崇文門外,在他誓死守護的城池面前走到了生命的最后,被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下令處斬,實為千古奇冤,那么作為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最大功臣,在英宗復辟后,他是因何而被處死呢?

于社稷有大功的于謙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帝國送走了他的締造者朱元璋,同樣是在這一年,浙江錢塘縣誕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于謙,大明王朝未來的拯救者。

于謙以南宋末年的文天祥為自己的偶像,立誓要成為文天祥一樣的人物,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救萬民于水火。

危機時刻力挽狂瀾

當皇帝被俘、三大營盡沒的消息傳到京城,人們意識到土木堡之戰(zhàn),明朝敗了。上至文武百官、皇親國戚,下到平民百姓、凡夫俗子,全部都人心惶惶。

后宮的太后和皇后嬪妃們哭成一團,大臣們則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但是再亂也要拿出對策來。

此時的大明王朝像極了當初的北宋,退讓甚至遷都,那就是萬劫不復。但是在某些人眼中,家國天下自是比不得自家性命,有道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家國天下又與我何干。

八月十八日朝會之時,一個叫徐珵的官員建議南遷,理由竟是夜觀天象,利在南方,何其可笑。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于謙的怒吼讓得眾多朝臣紛紛清醒過來,從朱祁鈺到百官一致決定抵抗到底。

大明王朝能夠得以延續(xù),于謙居功至偉。

穩(wěn)定朝堂

朱祁鎮(zhèn)的御駕親征乃至土木堡的失敗都與宦官之首王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王振為了一己之私欲使得國家處于危險當中。故而大臣們對閹黨越來越痛恨,終于在八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矛盾爆發(fā)了。

朝會進行之時,眾多大臣要求清算王振一黨,參與朝會的所有人(除了于謙)將錦衣衛(wèi)指揮馬順,王振的親信毛貴和王長隨當場打死。興之所至,所有人向朱祁鈺要人,要求解決所有的閹黨。

朱祁鈺已經被嚇得有些懵了,想要逃跑,但是如果朱祁鈺跑了,在場的錦衣衛(wèi)很可能會向在場的百官動手,到時就會是一團亂麻。

關鍵時刻,于謙攔住要跑的朱祁鈺,請他赦免所有官員無罪,并處理了一批閹黨,挽救了眾多朝臣。

朱祁鎮(zhèn)被俘以后,朱祁鈺代理皇帝政務,但名不正言不順。在于謙和眾多朝臣的堅持下,朱祁鈺即皇帝位,尊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大明的局勢方才穩(wěn)定。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就在大明王朝將一切準備妥當之后,也先趕到了北京城下。于謙調集了一切能調動的軍隊,包括運糧的后勤補給部隊,二十二萬大軍云集京城與瓦剌決戰(zhàn)。

于謙力排眾議,拒絕了眾人堅守的提議,決議出城作戰(zhàn)。并且于謙親自守衛(wèi)德勝門,并立下了連坐戰(zhàn)法,約束軍隊,誓死守衛(wèi)城門。

“大軍開戰(zhàn)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后,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于謙下令關閉九門,置之死地而后生,在于謙的帶領下,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取得了勝利。

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1457年,代宗朱祁鈺病重之時,徐有貞也就是當初那個建議南遷之人聯(lián)合石亨等人將幽禁在南宮的英宗朱祁鎮(zhèn)放出來,再度登上帝位,史稱“奪門之變”,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胡漢三又回來了”。

第二天,朱祁鎮(zhèn)就封賞了在“奪門之變”中的有功之臣。徐有貞:入閣,兵部尚書;石亨:封忠國公;張軏:封太平侯;曹吉祥:司禮太監(jiān),總督三大營。

上位后的徐有貞馬上就把于謙抓了起來,除了因為于謙是他們享受榮華富貴的最大障礙外,還因為徐有貞本人與于謙有著血海深仇。當年是于謙讓他丟盡了臉面,而于謙卻是十分風光,徐有貞自然不甘心。

更何況只要于謙活著,他們的諸多謀劃終歸是無法實現(xiàn),畢竟于謙與他們從來都不是一路人。

但是徐有貞沒有料到的是朱祁鎮(zhèn)說“謙實有功”,朱祁鎮(zhèn)并不準備殺于謙,這在徐有貞看來不啻于晴天霹靂。但是徐有貞卻回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在這瞬間,朱祁鎮(zhèn)也被蒙蔽了,直到幾年后才有人為他解開疑惑。

換言之,真正要于謙命的是徐有貞一伙,而不是朱祁鎮(zhèn),在這背后更是有一個天大的謊言。

陰謀

這個謊言說是陰謀更為合適,一個圍繞朱祁鎮(zhèn)的陰謀。

“奪門之變”之前,于謙、胡濙、王直經過仔細商議,決定推舉朱祁鎮(zhèn)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他們找到了商輅,讓他起草一份奏折,準備在第二天朝會時向皇帝提請同意。

而徐有貞等人給于謙等人定的罪名是“迎立藩王”,迎立藩王是需要動用金牌的,畢竟藩王不可隨意入京。

但是于謙并沒有動過金牌,沒有物證和人證的事,審案的官員也很難做。徐有貞充分發(fā)揮了他的聰明才智,“雖無顯跡,意有之”,也就是“意欲”為之。

這跟秦檜殺掉岳飛用的“莫須有”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徐有貞也就此榮登奸臣榜,堪與秦檜比肩。

另一方面于謙等人一直是想立朱祁鎮(zhèn)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這也是當初朱祁鈺與他們的協(xié)定。也就是說朱祁鎮(zhèn)如果想要謀奪皇位,就要和自己的兒子搶,但是這個消息徐有貞等人是不會告訴他的,畢竟朱祁鎮(zhèn)犯不著和自己的兒子搶皇位,畢竟皇位遲早都是朱祁鎮(zhèn)這一脈的,朱見深年幼,大權不還是在朱祁鎮(zhèn)的手里嗎?

對徐有貞一伙而言,一旦過了第二天朝會,于謙等人在朝堂上提交這份奏折,朱祁鈺沒有兒子,很可能會同意于謙的請求。一旦朝會開始,徐有貞等人也就喪失了實施這個陰謀的機會。

想到這里,徐有貞等便迫不及待的實施“奪門之變”,以此換取自己的加官晉爵。

什么愁什么怨

既然朱祁鎮(zhèn)都認為于謙于大明社稷有功,不予追究,那么徐有貞為何還要置于謙于死地,他與于謙到底有什么不可化解的愁怨呢?

一切源于當初的那句話“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徐有貞認為是于謙害的自己失去了一切,而于謙卻可以一步登頂,權勢達到極致。而他卻被視為膽小鬼,被人恥笑,故而在他的心中,于謙成了他不共戴天的仇敵。

小結

于謙的死是陰謀的結果,是徐有貞赤裸裸的報復,也是一個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悲劇。

對于朱祁鎮(zhèn)而言,于謙應該算是他的救命恩人。于謙在北京打出了大明國威,瓦剌才不會對朱祁鎮(zhèn)有動作。

但是徐有貞卻不能容忍于謙的存在,只要于謙不死,他就是一個笑話,寢食難安,只有害死于謙,他們才能穩(wěn)坐富貴。

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土木堡事變之后,大明上下人心惶惶,是于謙立排眾議,排斥了遷都的議題,穩(wěn)定了朝廷局勢,使大明王朝避免了南宋的命運,于謙居功至偉。

9

我是聶安東,歷史研究愛好者。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應該說“土木之變”后的北京大捷,于謙是大功臣,但同時,這件事也為他的被殺埋下了禍根。

于謙

發(fā)生在1449年8月的土木堡之變,明朝50萬大軍損失大半,英宗被蒙古軍俘虜。在這危急關頭,剛剛升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和眾大臣一道,提議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早登大位,這就是景帝。

這樣一來,雖然于謙出于公心,斷絕了蒙古軍以英宗為人質要挾明朝的陰謀,但是,對英宗來說,他對蒙古軍的利用價值幾乎為零,隨時可能喪命。這個英宗皇帝再昏庸,他對提議立自己兄弟為皇上的于謙,也一定會心懷怨恨的。后來蒙古軍看到英宗沒有利用價值了,只好把他放了。

明英宗

再來看發(fā)動奪門之變的三個頭目,個個都和于謙有仇。英宗復辟后,他們對于謙,必欲除之而后快。

第一個是失意大臣徐有貞。當年,因為主張南遷而受到于謙的斥責和眾人的恥笑,聲名狼藉。后來,他又請求于謙,在景帝面前推薦他做國子監(jiān)祭酒。受到回絕,因而懷恨在心。

第二個人是石亨將軍。原先他是一個犯罪的軍官,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于謙起用了他,立了大功,晉封為侯。本來,他應該對于謙感恩戴德才對,但他卻恩將仇報。因為他推薦于謙的兒子為千戶,被于謙拒絕,加上他侄子石彪貪婪殘暴,被于謙彈劾。而且,埋怨于謙對自己約束太嚴,不能肆意橫行。這些原因加在一起,他心中痛恨于謙。

第三個人是太監(jiān)曹吉祥。因為平日受到制約,不能擅權,對于謙不滿。

景泰帝

這些陰謀家勾結在一起,尋找機會。景泰8年(即1457)正月,景病倒了。這些陰謀家終于等到了機會,里應外合,發(fā)動奪門之變,歷史上稱為“南宮復辟”。

英宗復辟后,擁立復辟的徐有貞、石亨大受寵任。他們視于謙為眼中釘,污蔑于謙陰謀迎立襄王(英宗的叔父)的兒子為太子,定為“謀逆”死罪。

英宗開始不想殺害于謙,徐有貞看出了他的猶豫,說:“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就是說,不殺了于謙,奪門之變就不是名正言順的。這樣,英宗決定處死于謙。

這就是于謙被殺的真正原因。

請大家批評指正。

10

于謙是一個正直到令人發(fā)指的大臣,他從來不喝酒抽煙燙頭,完完全全就是書本上那種正人君子的楷模,那么他正直到什么地步呢?

有一次大將軍石亨為了拍于謙的馬屁,就主動向皇帝申請,要把于謙的兒子弄到京城做官于謙得知以后,不僅沒有贊成這件事,還跑到皇帝那兒舉報石亨徇私!

這是什么騷操作?于謙啊于謙,你是不是搞錯了?我石亨舉薦的可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你的親兒子于冕好不?從此以后石亨就跟于謙結仇了。

在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瓦剌人俘虜以后,有個叫徐有貞的大臣,前腳剛建議南遷,于謙后腳就罵道,誰主張南遷誰就該殺掉。

于謙,我知道你看不上我,你直接說要殺我的頭得了,我前腳說完你后腳就指桑罵槐,你什么意思啊你?從此徐有貞也恨透了于謙,甚至為了這件事改了名字。估計是害怕被抓去殺頭。


瓦剌人覺得朱祁鎮(zhèn)天天擱那兒白吃白喝,實在是浪費糧食,所以打算把人送回明朝。當時的皇帝朱祁鈺心里就慌了,他的意思就是不接受。

理由很簡單啊,他回來了,我還混個毛線?于謙拍著胸脯跟朱祁鈺說,放心吧,他回來我保證你能混個毛線,皇位是沒跑的。但是不接朱祁鎮(zhèn)回來,于理不合。

結果我們都知道,朱祁鎮(zhèn)把朱祁鈺給趕下了臺,朱祁鈺的死,可能都是朱祁鎮(zhèn)造成的。估計朱祁鈺當時恨透了于謙。

這么一個正直到令人發(fā)指的人,如果在你的身邊,你會喜歡他嗎?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畢竟世上所謂的正人君子太少太少,大家都是平凡的人,沒人會隨隨便便就對自己上綱上線。


粉身碎骨渾不怕,于謙就是因為他的正直丟了性命。

正直絕對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品質,這是不可否認的,你要是否認了,天下人都會唾棄你,辱罵你,說你是個小人。

可是我們環(huán)顧四周,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正直這兩個字?這是很難的。就算有人做到了這兩個字,也很有可能是個什么都不做的人。只有不遇到事情,才不會測試出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正直,所以表面上看起來的確是正直的。

正如一個從來不打牌的人,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他的牌品到底有多好一樣。因此像于謙這種既有能力做事,又很正直的人,那是少之又少的。

可惜的是,正是于謙的這種正直,最后把他給害死了。他得罪了石亨,得罪了徐有貞,得罪了朱祁鎮(zhèn),甚至得罪了朱祁鈺。


他在朝中基本上沒有幾個朋友,因此在朱祁鎮(zhèn)重新上臺以后,要收拾于謙的人,排起了長隊,要保于謙的人,大白天打著燈籠都找不到。

這么一來于謙生還的希望幾乎就渺茫了,石亨和徐有貞一口咬定,這于謙是想著在朱祁鈺死后,改立襄王的兒子做皇帝。

于謙一口老血立馬要噴了出來,這襄王是個什么玩意兒?他又不是朱瞻基的嫡系,為什么要立他兒子?找罪名能不能找個靠譜點的?

你別說還真有,朱祁鎮(zhèn)假惺惺地說于謙還是有功勞的,這個時候徐有貞神補刀了一句:要是不殺于謙,您老這復辟的事情,可就成了造反了!

于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敝t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毕群笄怖顚、楊善往。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明史》

朱祁鎮(zhèn)深吸了一口氣,明白了于謙必死的道理,所以只能送于謙上路了。殺于謙是為了告訴大家,自己是清君側,誅殺朱祁鈺身邊的奸臣。

這里的奸臣當然指的就是于謙,于謙差點沒氣死。你爺爺?shù)模炱铈?zhèn)這家伙學自己的太爺爺朱棣的手段,倒是學得蠻快的。


于謙不死,朱祁鎮(zhèn)還真的挺尷尬的。

那是什么情況呢?朱祁鎮(zhèn)帶著20萬大軍,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結果兵敗被擒獲。這個時候瓦剌人拿著朱祁鎮(zhèn)去要挾大明朝,讓他們讓出半壁江山來。

于謙可不是好惹的,當時兵部尚書鄺埜也在這一戰(zhàn)中被宰了,于謙頂替了他的職位,成為了大明朝軍事上的一把手。

他和太后一合計,改立朱祁鈺做了皇帝。朱祁鈺雖說是朱祁鎮(zhèn)的弟弟,但是是異母弟弟,他是朱瞻基的庶子,所以立朱祁鈺為帝,瓦剌人就威脅不了大明朝了。

畢竟自古兄弟爭奪皇位的事情很多,大多數(shù)人巴不得自己的兄弟失去奪嫡的資格。所以于謙仗著這一點,回絕了瓦剌人的任何請求。


與此同時于謙還發(fā)出勤王令,派人擊敗了瓦剌人。瓦剌人的首領也先,在帳篷里氣得直跺腳,他本來以為抓了個活寶,沒想到只是個廢柴。

因此景泰皇帝朱祁鈺,其實是于謙親手扶植起來的。而且在于謙的輔佐之下,朱祁鈺還成了一個很不錯的皇帝,恢復了明朝的生產力。

文不勝誣,辯之疾,謙笑曰:“亨等意耳,辯何益?”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庇胸戇M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钡垡馑鞗Q。丙戌改元天順,丁亥棄謙市,籍其家,家戍邊。遂溪教諭吾豫言謙罪當族,謙所薦舉諸文武大臣并應誅。部議持之而止。千戶白琦又請榜其罪,鏤板示天下,一時希旨取寵者,率以謙為口實。---《明史》

結果朱祁鎮(zhèn)要想奪取朱祁鈺的皇權,就必須要在事后把朱祁鈺的一切都給抹殺掉。他不讓朱祁鈺入明十三陵安葬,也不承認他皇帝的資格。

既然朱祁鈺的一切都被否定了,那支持朱祁鈺登基的于謙,自然也要被否定得一文不值。否則朱祁鎮(zhèn)的這種做法,那就是錯誤的。

因此于謙只要還活著,那無比尷尬的就是朱祁鎮(zhèn)本人了。每天看到于謙上下班,就好像看到一個人天天在自己耳邊重提當年奪門之變的事情一樣,你說尷尬不尷尬?


總結:于謙的品性,和他的官位,其實并不符合。

正直的人可以做官,但是很難做大官,因為他們時常搞不清楚官場中的一些游戲規(guī)則,就算搞懂了,他們也不屑這么去做。

尤其是位列宰相級別的官員,他們必須要對游戲規(guī)則門清,不光要搞懂,自己也要參與進去,否則很難管理好這個朝廷。

很顯然于謙并不具備這種萬花筒的氣質,他是一個正直的人,因此宰相的權位,和他其實并不搭。那8年的執(zhí)政生涯,使他結下了若干梁子,就算不死也要落個殘廢了。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