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哈哈,這個問題很簡單。

比如說我出門給不認識的人介紹我自己,肯定要說:我是頭條號優(yōu)質(zhì)歷史領域創(chuàng)作者-以史為鑒。不然誰知道我是誰啊。但是比如馬未都這樣的大佬出門介紹自己的時候只需要說自己是馬未都就行了,大家都聽過。



在三國時期,劉備雖然屢戰(zhàn)屢敗,但作為皇叔已經(jīng)算一號人物了。關羽雖然是劉備麾下將領,而且打了敗仗被曹操活捉。

但是關羽早在18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就憑借溫酒斬華雄的戰(zhàn)績名聲在外。投降曹操之后又替曹操殺了顏良、文丑,官拜漢壽亭候。關羽這個時候已經(jīng)成為眾所周知的大人物了。

而劉備麾下除了自己和關羽,其他人都沒有能拿的出手的戰(zhàn)績。張飛、趙云雖然被關羽在曹操跟前吹捧過,但還沒有在長坂坡爆發(fā),在其他人看來不過是無名之輩。

所以不論是張飛還是趙云,在前期介紹自己的時候總是在前面加上地名,表示自己出身的同時也暗示我在常山/燕地的名聲也很高哦。

等到長坂坡一戰(zhàn)之后,趙云和張飛都名聲大振。在三國演義之中可以看到此戰(zhàn)之后的張飛和趙云,很少稱自己常山趙子龍和燕人張翼德了,就算是這樣介紹自己,更多的也是看作一種謙虛。

比如趙云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我乃常山趙子龍也。

聽到介紹的人肯定倒地就拜:原來將軍就是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豪杰,失敬失敬。

我是以史為鑒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最佳貢獻者
2

關羽自稱“某家”或者“關某”。

《三國演義》里,關羽一般都是自稱“某”“某家”或者“關某”。有時候也自稱“吾”。

他第一次出場,對劉備就是自稱“吾”。斬顏良的時候,也說“吾”。

斬華雄的時候,對著各路諸侯,關羽自稱“小將”。說“小將愿往斬下華雄首級,獻于帳下!”這也沒有錯,因為關羽是還沒有什么名氣,年紀也小。只能稱自己為“小將”。

投靠曹操以后,關羽一般自稱“某”。

比如曹操與袁紹開展。關羽主動請纓:“聞丞相起兵,某愿為前部!

在赤壁之戰(zhàn)后,關羽守華容道,見到曹操后便說:“關某奉軍師之命,在此等候丞相多時了。”

為什么關羽總是自稱關某呢?

其實這并不是什么個人愛好,也不是因為他早年在家鄉(xiāng)殺人犯罪的經(jīng)歷。最主要是為了避諱!

關羽生前只是一個比較有名的武將,但是因為他義薄云天,被后人紀念。民間地位越來越高。從漢壽亭侯到關公到關大王再到武圣人,最后成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成了神仙!

因為關羽崇高的地位,古人不敢再直呼其名,所以在古代民間文學中,包括各類戲曲、小說、評書等等了,很少有直呼“關羽”名諱的,在第三人稱敘述的時候,一般是稱作“關公”!關羽自稱,則用“某”或“關某”指代!

古代戲曲演員,演關公戲也是很有講究的。

演員勾畫關公臉譜時(紅臉),要特意在臉譜上再加一黑點或加一條金線,稱做“破臉”,表示不敢完全模仿他。

飾演關公的演員在演出前十天就要齋戒獨宿、熏沐凈身;出場前必須要在關公像前燒香叩頭,在后臺殺雞拜祭;飾演關公的演員要在盔頭里放置或者前胸掛有關帝像的黃表附,演出結(jié)束要用此紙拭臉,并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等;在演出《走麥城》時,更要臺上、臺下燒檀香和點蠟燭,以祈求演出順利平安。清廷皇宮演戲時,每臨關公出場,帝、后、妃都得離座走幾步,然后才能坐下看戲。

這還真不是開玩笑,對武圣人,當然要崇敬了。

這自稱關某,也是講究之一。

這才是正解。本人曾專門研究關公崇拜。相信我。

3

自古以來,無論是行走江湖,還是馳騁疆場,有個響亮的名號可以說是一項彌足珍貴的資本。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在劉備集團中,很多人都喜歡自報家門,劉備常以中山靖王之后自稱,張飛也常將燕人張翼德掛在嘴邊,而趙云則自稱常山趙子龍。不過,反觀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卻幾乎從不自報家門,這是為什么呢?

縱觀網(wǎng)絡上的種種說法,多半認為關羽早年間憑借溫酒斬華雄一戰(zhàn)成名,既然已經(jīng)是名聲在外,便無需像眾兄弟一樣費盡心機地給自壯聲勢了。不過,此說雖然頗有道理,卻稍顯牽強,或許除此原因之外,還有以下兩點原因頗為重要:

其一,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關羽一出場便殺人后流亡的逃犯,他推著小車靠做小買賣為生,聞聽幽州太守劉焉發(fā)榜募兵,以抵抗張角的黃巾軍,才前來投軍。

須知,盡管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可身負血案的關羽,投充的可是朝廷的義軍,即便是后來追隨劉備,也是以朝廷的名義在與群雄逐鹿。試想,當關羽在眾諸侯面前,大肆宣揚自己的出身、來歷,豈不是在向天下人宣揚:我就是當年那個殺人犯!

正因如此,在整部書中,關羽幾乎都是非!爸t遜”的,他不像劉備那樣搬出個顯要的祖宗,也不像張飛、趙云般自報祖籍,而是常常以“某家”、“關某”自稱。由此一來,世人盡知有猛將關羽,卻不知此關公即為當年的河東逃犯。

其二關羽乃是文武兼?zhèn)涞膸洸,他熟讀春秋,通曉兵法,與不好讀書的落魄貴族劉備、只知上陣殺敵的猛壯人張飛等人不同,關羽身上始終具有一種謙遜儒雅的氣質(zhì)。世人皆傳,關公平日均是雙目微啟,而一旦其怒目圓睜,便是要血濺三尺,斬人于馬下。

就此而言,飽讀詩書戰(zhàn)冊的關羽,又與劉備集團中的勇將們不同。試想,如果關二爺天天也扯著嗓子給自己揚名喝號,似乎又顯得自降身份了。

所以,本人覺得,關羽雖本領高強,卻為人低調(diào),一方面是實力所至,不需要自報家門,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此前關羽身負血案,同時又性情儒雅,從而既不能,又不屑于去給自己揚名喝號了。


/文:史海爛柯人//2019.02.27

4

哈哈哈,關羽,怎么又叫關于?

5

像是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這種稱呼,聽起來確實是朗朗上口,很有氣勢,但同樣的,關羽卻從未自稱什么晉人關云長之類的,這倒不是因為關羽不會有名號,而是因為,關羽不需要名號。

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這種名號,說白了就是自己家鄉(xiāng)的名字,加上自己的姓氏,再加上自己的字,由于武將自稱一般都是用字,文官自稱多為名,所以趙云張飛并未直接說成是常山趙云,燕人張飛。

三國時期,劉關張三人之中,名頭最響的是劉備,其次是關羽,最后才輪到張飛。劉備自不必多說,劉皇叔的名頭在當時也算得上人盡皆知,而關羽呢?其實關羽的名頭,老早的時候也已經(jīng)打響了。

劉關張在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zhàn)呂布以后,已經(jīng)是響當當?shù)娜宋锪耍m然這三兄弟無兵無財,但經(jīng)過了這么幾件事,這三兄弟已經(jīng)在群雄之間占據(jù)了一席之地。

特別是關羽,殺顏良,斬文丑,名聲一時間無人不知,等到被封為了壽亭侯,關羽更是一飛沖天,在爵位上與曹操都是可以相提并論的。

關羽表現(xiàn)這么扎眼,天下人自然就都知道關羽是誰了,關羽的名聲已經(jīng)大過了家鄉(xiāng),所以在報自己名號的時候,已經(jīng)不需要在名字前面加個家鄉(xiāng)。

同樣的,關羽沒出名的時候,關羽其實是不敢報自己名號的,最開始,關羽可還是一個犯過命案的人物,若不是恰逢天下大亂,關羽可是一個潛逃在外的殺人犯,所以一開始的時候,為了避免自己的污點被人揭出來,關羽是不敢提自己名號的。

與關羽不同,趙云,張飛在沒有成名之前,在家鄉(xiāng)其實早就有了不錯的名聲,特別是常山趙子龍,更是在常山地區(qū)無人不知。

趙云和張飛之所以用家鄉(xiāng)加名字做自己的稱呼,無非是為了壯膽,壯大聲勢,單單一個趙子龍可能沒人知道,但加上常山,就相當于是夸大了自己,對陣之時,在氣勢上不落下風。

當然,在趙云與張飛名聲大祚之后,他們也很少用這種稱呼來自稱了,正是在長坂坡以后,張飛與趙云名聲大祚以后,原來的那種稱呼也漸漸的被他們棄置了。

沒名聲的時候,張飛趙云等人會在名字前面加上家鄉(xiāng)名字,以此為自己壯氣勢,而在有了名聲以后,見了面,甚至連名字都不用說,敵將單單是看到這兩人,就心生畏懼,原來的名頭自然不用再提。

6


只因云長武藝強,致使猛將束手亡。關羽因其忠義無雙,勇冠三軍,被后人所尊敬。關羽熟讀《春秋》,識大義,人們又把關羽當成是“義”字的代表。然而熟讀《三國演義》不難發(fā)現(xiàn),關羽對自己卻沒有明確的稱呼。比如劉備常稱自己是漢室宗親,趙云常稱自己是“常山趙子龍”,而張飛常稱呼自己為“燕人張飛”。

很多人聽到趙云和張飛的自我介紹,都會聞風喪膽。但關羽卻沒有相應的自稱,同為劉備集團得領袖,關羽又位居五虎上將之首,關羽真的沒有一個自稱嗎?個人認為并非如此,以下依據(jù)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演義中張飛和趙云的自稱。張飛自稱“燕人張飛”,這在三國中如雷貫耳,其他人聽到張飛的自我介紹都會震驚。比如張飛兩次征戰(zhàn)呂布,就曾說自己是燕人張飛,又曾自稱是張飛爺爺。這讓呂布也很無奈。長坂坡上,張飛曾在當陽橋上橫刀立馬,聲稱“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zhàn)”,聲如巨雷,嚇退曹操百萬軍。


而趙云在長坂坡救少主劉禪時,面對曹操百萬大軍,毫無懼色,七進七出,槍挑曹操五十員上將。曹操問及是何戰(zhàn)將,趙云自稱“我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操驚嘆果然是虎將也。由此可見,一個響亮的自稱,還是能起到震懾作用的。


其次分析關羽的自稱都是什么。其實演義中,關羽還是有自稱的,只是不同時期的自稱,也不一樣。以下依據(jù)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其一關羽溫酒斬華雄之時,曾以馬弓手自稱。話說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西涼軍戰(zhàn)將華雄在門口挑戰(zhàn)。接連斬殺潘鳳等上將,無人再敢出戰(zhàn)。而此時關羽挺身而出,稱自己是馬弓手關羽,愿意出戰(zhàn)華雄。

袁術一聽有些生氣,指責關羽道:你小小的一個馬弓手就想出戰(zhàn),難道我們諸侯們沒有將軍了嗎?而曹操卻愿意讓關羽一試,并且說:這位壯士長相魁梧雄偉,別人也看不出他是一個馬弓手。果然關羽不負所望,溫酒斬華雄。但關羽當時馬弓手的身份,卻讓很多人銘記。


其二關羽經(jīng)常以關某自稱。關羽一般情況下,都會自稱關某,比如桃園三結(jié)義,關羽因挪開磨盤,分了張飛的豬肉,張飛前來找茬。關羽正在賣綠豆,張飛用手將綠豆碾成粉末,并且聲稱:明明就是豆粉。關羽卻聲稱:關某的東西貨真價實,你是買豆子還是磨豆子。關羽陣前挑戰(zhàn)之時,也經(jīng)常稱:關某的大刀不斬無名之輩,趕快報上姓名。


曹操敗走華容道,曾請求關羽放其一馬,關羽卻聲稱:關某之前斬顏良文丑,已經(jīng)報答丞相的恩惠,今日相見,不敢因私廢公。因此一般情況下,關羽都會稱自己是關某。有人認為,關羽之前犯過事,自稱關某方便些。也有人認為,當時有很多人都自稱某某的,比如趙某、李某、張某等等。直到現(xiàn)在,很多人還自稱自己是某某人?傊P羽的這個自稱,看起來很平淡吧。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操從其(程昱)說,即縱馬向前,欠身謂云長曰:“將軍別來無恙!痹崎L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


其三關羽斬顏良文丑之后,被獻帝封賞為漢壽亭侯,關羽也曾稱自己為漢壽亭侯。關羽因功受賞,被敕封為漢壽亭侯,這是漢室給他最高的榮耀,之后劉備也沒有再給關羽封侯。因此關羽常以漢壽亭侯自稱。

尤其是在出征的時候,關羽的大旗上總是寫著“漢壽亭侯關羽”。敵人只要看到旗幟,就知道是關羽到了,這也能看做是一種自稱吧。關羽單刀赴會的時候,也說自己是好壽亭侯,當時也有很多人稱他為“漢壽亭侯關羽”。由此可見,關羽的自稱還不止一個。

你是如何看待關羽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7

名號是彰顯武將身份,籍貫的標志,一聲大吼:“常山趙子龍在此”,何等豪邁!

至于趙云,張飛都有自己的名號,關羽卻沒有的原因,其實要從關羽的早年經(jīng)歷說起了。

關羽在家鄉(xiāng)殺過人,不太好表露身份

關羽早年在家鄉(xiāng)山西解縣犯過事,殺過人,他原字長生,因為這事才把字改成了云長。關羽在涿郡遇到劉備,張飛的時候還是屬于逃犯身份的,所以他不便像趙云一樣,把自己的家鄉(xiāng)說出去,萬一舊事重提,讓人知道了這個污點就不好了。

尤其是關羽當時名聲不顯,不像夏侯惇一樣能傍著曹操和朝廷這棵大樹,自然無人敢問。但后來關羽被朝廷封為漢壽亭侯之后,殺人一事自然而然就淡化了,而且他還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號:“大漢漢壽亭侯關羽”,官爵和曹操的“費亭侯”平起平坐,這可比什么“晉人關云長”,“解縣關云長”霸氣多了。

關羽出名之后更不需要用家鄉(xiāng)來表現(xiàn)自己了

像電影里的古惑仔一樣,打架前都要先報上派頭:洪興陳浩南,東星烏鴉等等。看似霸道,其實是壯膽,用組織的力量來壯膽,萬一對方聽后就不敢打了呢?這只是依靠著組織來做事的手下而已,什么時候聽過洪興老大蔣天生自稱“洪興蔣天生”的,因為洪興就是他的,是“蔣天生的洪興”,而不是“洪興的蔣天生”。

同樣關羽成名之后,也已經(jīng)不需要家鄉(xiāng)的名號來給他壯膽撐腰了,他現(xiàn)在有了朝廷,所以就算要吼,也是吼“關云長的解縣”,而不是“解縣關云長”。不過這樣似乎有點不尊敬家鄉(xiāng),而且說起來也別扭,所以蔣天生沒自己喊過,關羽也從來沒有喊過。

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轉(zhuǎn)發(fā)評論。。

文章來源/那只胖狐貍

8

估計,關羽自稱解(hài)州關羽或者關某。因為,趙云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這樣的說法是小說語言,是錯誤的。



三國名將關羽,當然是蓋世英雄。關羽,姓關名羽字云長,他的故鄉(xiāng)在山西運城地區(qū)的解縣,即古時河東郡解州。都知道,山西話婉轉(zhuǎn)悠揚,如果關公操一口山西話報上名號,估計,其威風一定會大減,F(xiàn)在,解縣還有關帝廟,是關帝廟的祖庭。



接著,說說關公的鐵桿兄弟張飛。張飛,姓張名飛字益德(不是《三國演義》中說的“翼德”),祖籍河北涿州(古幽州涿郡)人氏。按照小說上的說法,張飛是有名的“張大膽”。事實上,張飛確實與關羽一起,被譽為“萬人敵”。張飛單槍匹馬在長板橋上,一人呵退百萬兵,顯然是夸張。不過,他嗓門洪亮、言語鏗鏘的可能性,肯定超過99%啦。


再說說力拔千鈞的白袍小將趙云。趙云,姓趙名云字子龍,今河北正定(古常山真定)人氏。趙云比關羽和張飛年少,沒趕上桃園三結(jié)義,但是,這并沒有使他的英雄本色暗淡。在長坂坡,他幾進幾出曹軍軍陣,救出了少主劉禪。劉備曾經(jīng)稱贊趙云:“子龍一身膽也”。劉備的這個評價,實在不為過。



那么,為什么說“趙云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是錯誤的呢?因為這樣的說法,不符合封建禮法的規(guī)定。按照禮法的要求,主人公一般自稱名,而別人稱呼主人公才使用號,哪有自己叫自己的號的道理呢?這樣,會被對壘的敵人嘲笑的。如此一來,還如何能夠形成威震敵膽的效果呢?



比如同時期的各路英雄,曹操自稱操,別人稱他為孟德;劉備自稱備,別人稱他為玄德;諸葛亮自稱亮,別人稱他為孔明。小說和戲劇中,類似的笑話還有不少。記得一出戲中,清代的孝莊皇太后自稱為孝莊,就更加好笑了。因為,孝莊,是她老人家死后的謚號,哪有自己生前這樣叫自己的呢?



還有一種,是古人的謙稱。比如,稱呼自己的兒子為犬子就是一例,不過此事不能當真。一方面,曹操大力贊揚孫權是個人才,生子當如孫仲謀;一方面,又稱呼曹丕為不爭氣的犬子。你覺得,曹操最終能把位置留給孫權,而不顧曹丕嗎?



咱們回到關羽關云長。在戰(zhàn)場上,關羽在報上名號的時候,肯定不能使用謙稱。什么在下關羽之類,首先要排除;不過,又不能說解州關云長在此,因為這樣不太規(guī)范;再加上關老爺?shù)纳轿骺谝簦f多了顯得不那么硬氣。


所以,我估計,要么喊:關羽在此,要么喊:關某在此,要么直接喊:看刀-----

9

三國演義中,一般武將對陣都會報自家名號,一方面是為了讓敵人記住自己,假如自己贏了的話名號就打響了,一方面則是嚇唬敵人,萬一別人聽說過自己的名號,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好像張飛那次,一報上姓名,曹操就想到當年關羽曾說,張飛有萬軍叢中取敵首級的本領,硬生生的把曹操給嚇住了。這就是報上名聲的好處!

而在演義中趙云曾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按照這種取名號的方法,關羽豈不是可以叫河東關云長?但是這個名號我們似乎沒怎么聽過。∧敲丛谘萘x中,關羽對陣一般是自稱什么的呢?

其實在演義中,關羽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自稱,整體算下來,應該有四個自稱。

一、吾

這是個比較常見的自稱了,就是我的意思,很平常。這是關羽第一次見劉備張飛時的自稱,當時關羽還是個逃犯,也不敢明目張膽的亂報名號,老老實實的自報家門即可。

二、小將

汜水關之戰(zhàn)時,眾諸侯被華雄打得沒了脾氣,沒有人膽敢出戰(zhàn),這個時候關羽主動請戰(zhàn)。

演義原文: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愿往斬華雄頭,獻于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立于帳前。

此時的關羽,名聲不顯,包括整個劉備集團,此時都還在起步期,所以關羽也沒啥名號。面對身份地位都高于自己的眾諸侯,關羽只能小心翼翼地稱自己為小將。

三、某、關某

汜水關之戰(zhàn)中,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后斬顏良、誅文丑,他的名聲已經(jīng)響徹天下,這個時候的關羽,面對敵人時,他一般都使用“某”或者“關某”做自稱。他為何不像趙云和張飛那樣,取個響當當?shù)拿柲兀?/p>

常山趙子龍

其實趙云起這個“常山趙子龍”的名號,也是迫于無奈。雖然之前趙云經(jīng)歷過數(shù)次大戰(zhàn),比如在磐河之戰(zhàn)中打平文丑,穰山之戰(zhàn)中打平許褚、擊殺高覽、打敗張郃,但是他的名聲一直只是在小范圍傳播,沒能讓很多人熟知。

就比如曹操,雖然之前和趙云作戰(zhàn)數(shù)次,但是他仍然是不認識趙云,趙云的名聲沒有打出來,沒有做到人盡皆知,所以他不得不用“常山趙子龍”這種地名加名字來做自稱,至少聽起來還算是響當當!

而長坂坡之戰(zhàn)后,趙云已經(jīng)名揚天下,所以一般情況下他也就不再用常山趙子龍的名號了,而直接說自己是趙云。因為大家都知道趙云是誰了。

燕人張翼德

張飛的這個自稱和趙云差不多,也是相同情況,這樣報名號是怕別人不認識自己,雖然張飛早就跟隨劉備作戰(zhàn)了,但名氣始終不是特別大,他需要“燕人張翼德”這個名號,讓別人記住自己。而在長坂橋之后,張飛也名揚天下了,他也就不需要這個名號了,所以之后也很少看到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

同理,關羽自溫酒斬華雄后,已經(jīng)名揚天下,沒必要再用地名+名字這種組合方式的自稱了。他一般都是用“某”或者“關某”這種自稱來表示自己的謙虛。實際上,要是關羽沒有較早的打出自己的名聲,在長坂坡這種戰(zhàn)斗狀態(tài)下,他也很有可能會使用“河東關云長”之名!

四、漢壽亭侯

在投降曹操的這段時間,關羽為曹操斬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文丑,曹操為表揚關羽,請示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自此,漢壽亭侯也成為了關羽的自稱之一。大家都知道,關羽這個人,是真正的忠心于漢室之人,所以漢獻帝親賜的“漢壽亭侯”,關羽是十分珍視的。在關羽出征時,他會讓屬下將“漢壽亭侯關云長”七個字繡于旗幟上,以彰顯自己的榮耀。

關羽離開曹操時,雖然將“漢壽亭侯”之印留在了府上,還給曹操,表示自己不接受曹操的好意,不帶走饋贈,怎么來的怎么走,不欠曹操一分一毫。然而在之后的實際對戰(zhàn)中,

關羽還是會自稱“漢壽亭侯關某”或者“漢壽亭侯關云長”,可見關羽雖然不要漢壽亭侯印,但他還是非常喜歡這個名號的,畢竟這是真正的皇帝賞賜。這關羽之后的對敵過程中,他也多次使用了“漢壽亭侯”的這個稱號!

總結(jié)

在三國演義中,趙云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但關羽并沒有自稱“河東關云長”,他的自稱一般是另外四個。在他還是布衣百姓時,他和大家一樣,稱“吾”,當他在軍中效力時,自稱“小將”。而當他名聲盡顯時,他又比較低調(diào)的自稱“某”、“關某”,當他得到漢獻帝封侯之后,他也常常自稱“漢壽亭侯”!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主。)

10

其實趙云和張飛自稱趙子龍、張翼德,都是“錯誤”的說法。

了解他們的自稱之前,首先要明白一個小知識。古人一般有“兩個名字”,比如趙云,名趙云,字子龍。

字一般不用來自稱,都是別人表達恭敬才這么稱呼,一般自稱都是直呼其名。趙云,謙虛的說應該是我乃常山趙云。這一點諸葛亮就做的非常好,他經(jīng)常自稱“亮”,而不是“孔明”。還有曹操,他也不自稱曹孟德,一般是自稱“操”,“操如何如何”之類~

那為什么趙云和張飛都經(jīng)常自稱“趙子龍”和“張翼德”呢?大概的原因可能他們都是武將。武將報名,一般要有威懾力,話語間要帶有高傲之氣,而毫不客氣的報出自己的字,顯得自己不那么謙卑,能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氣勢!

這一點,如果經(jīng)?礆v史書籍,尤其是歷史小說的朋友應該有體會:武將報名,經(jīng)常自稱字;文臣報名,一般自稱名。

了解了這個,我們也就知道了關羽該如何報名了。

如果他面對對手,一般會自稱“云長”,比如“我乃溫酒斬華雄的關云長!”,“我乃斬顏良誅文丑的關云長!”之類。

如果面對上級,比如劉備,他就會謙虛地自稱“羽”,“羽如何如何”之類。

了解了這個,我們讀史書就會更明白人物的心理,跟對方說話是報名還是報字,就能直接看出人物立場。比如劉備叫諸葛亮作“孔明”,而曹操叫諸葛亮作“諸葛匹夫”或直呼“諸葛亮”。

以上就是由關羽自稱做的一點知識小科普,了解更多歷史小知識,歡迎關注我!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