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一般武將對陣都會報自家名號,一方面是為了讓敵人記住自己,假如自己贏了的話名號就打響了,一方面則是嚇唬敵人,萬一別人聽說過自己的名號,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好像張飛那次,一報上姓名,曹操就想到當年關羽曾說,張飛有萬軍叢中取敵首級的本領,硬生生的把曹操給嚇住了。這就是報上名聲的好處!
而在演義中趙云曾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按照這種取名號的方法,關羽豈不是可以叫河東關云長?但是這個名號我們似乎沒怎么聽過。∧敲丛谘萘x中,關羽對陣一般是自稱什么的呢?
其實在演義中,關羽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自稱,整體算下來,應該有四個自稱。
一、吾
這是個比較常見的自稱了,就是我的意思,很平常。這是關羽第一次見劉備張飛時的自稱,當時關羽還是個逃犯,也不敢明目張膽的亂報名號,老老實實的自報家門即可。
二、小將
汜水關之戰(zhàn)時,眾諸侯被華雄打得沒了脾氣,沒有人膽敢出戰(zhàn),這個時候關羽主動請戰(zhàn)。
演義原文: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愿往斬華雄頭,獻于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立于帳前。
此時的關羽,名聲不顯,包括整個劉備集團,此時都還在起步期,所以關羽也沒啥名號。面對身份地位都高于自己的眾諸侯,關羽只能小心翼翼地稱自己為小將。
三、某、關某
汜水關之戰(zhàn)中,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后斬顏良、誅文丑,他的名聲已經(jīng)響徹天下,這個時候的關羽,面對敵人時,他一般都使用“某”或者“關某”做自稱。他為何不像趙云和張飛那樣,取個響當當?shù)拿柲兀?/p>
常山趙子龍
其實趙云起這個“常山趙子龍”的名號,也是迫于無奈。雖然之前趙云經(jīng)歷過數(shù)次大戰(zhàn),比如在磐河之戰(zhàn)中打平文丑,穰山之戰(zhàn)中打平許褚、擊殺高覽、打敗張郃,但是他的名聲一直只是在小范圍傳播,沒能讓很多人熟知。
就比如曹操,雖然之前和趙云作戰(zhàn)數(shù)次,但是他仍然是不認識趙云,趙云的名聲沒有打出來,沒有做到人盡皆知,所以他不得不用“常山趙子龍”這種地名加名字來做自稱,至少聽起來還算是響當當!
而長坂坡之戰(zhàn)后,趙云已經(jīng)名揚天下,所以一般情況下他也就不再用常山趙子龍的名號了,而直接說自己是趙云。因為大家都知道趙云是誰了。
燕人張翼德
張飛的這個自稱和趙云差不多,也是相同情況,這樣報名號是怕別人不認識自己,雖然張飛早就跟隨劉備作戰(zhàn)了,但名氣始終不是特別大,他需要“燕人張翼德”這個名號,讓別人記住自己。而在長坂橋之后,張飛也名揚天下了,他也就不需要這個名號了,所以之后也很少看到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
同理,關羽自溫酒斬華雄后,已經(jīng)名揚天下,沒必要再用地名+名字這種組合方式的自稱了。他一般都是用“某”或者“關某”這種自稱來表示自己的謙虛。實際上,要是關羽沒有較早的打出自己的名聲,在長坂坡這種戰(zhàn)斗狀態(tài)下,他也很有可能會使用“河東關云長”之名!
四、漢壽亭侯
在投降曹操的這段時間,關羽為曹操斬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文丑,曹操為表揚關羽,請示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自此,漢壽亭侯也成為了關羽的自稱之一。大家都知道,關羽這個人,是真正的忠心于漢室之人,所以漢獻帝親賜的“漢壽亭侯”,關羽是十分珍視的。在關羽出征時,他會讓屬下將“漢壽亭侯關云長”七個字繡于旗幟上,以彰顯自己的榮耀。
關羽離開曹操時,雖然將“漢壽亭侯”之印留在了府上,還給曹操,表示自己不接受曹操的好意,不帶走饋贈,怎么來的怎么走,不欠曹操一分一毫。然而在之后的實際對戰(zhàn)中,
關羽還是會自稱“漢壽亭侯關某”或者“漢壽亭侯關云長”,可見關羽雖然不要漢壽亭侯印,但他還是非常喜歡這個名號的,畢竟這是真正的皇帝賞賜。這關羽之后的對敵過程中,他也多次使用了“漢壽亭侯”的這個稱號!
總結(jié)
在三國演義中,趙云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但關羽并沒有自稱“河東關云長”,他的自稱一般是另外四個。在他還是布衣百姓時,他和大家一樣,稱“吾”,當他在軍中效力時,自稱“小將”。而當他名聲盡顯時,他又比較低調(diào)的自稱“某”、“關某”,當他得到漢獻帝封侯之后,他也常常自稱“漢壽亭侯”!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