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末期,韓趙魏滅掉智氏后,對晉國的土地進行了瓜分,建立起了秦國、燕國、趙國、齊國、魏國、韓國、楚國七個諸侯國家,并存于中華大地上,史稱戰(zhàn)國七雄,在剛開始的時候,大家的實力都力均勢敵,還能夠和平相處,慢慢的經(jīng)過休養(yǎng)生息、屯糧納兵,國力強大起來,大家就都有了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了野心。正所謂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慢慢的七國之間就有了矛盾起來。

位置比較優(yōu)越、擁有冶煉資源、土地廣袤、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國家,發(fā)展的速度就比較快。那種地理位置不好,土地貧瘠、礦產(chǎn)資源匱乏的國家,發(fā)展的就相對慢些,在這個時期,發(fā)展快的就想開疆擴土,發(fā)展慢的也不甘落后,抱團取暖,同仇敵愾。

齊國:

春秋初期,齊桓公首先稱霸中原地區(qū),等到他死了之后,霸主地位便受到危及,等到了春秋末年的時候,齊家一族逐漸的衰敗,實力已經(jīng)不可同日而語王公貴族之間相互戰(zhàn)爭,互相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杼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后)、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于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lián)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lián)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齊悼公在位四年,被殺害,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齊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呂氏絕祀。至陳厲公之子陳完,受國內排斥于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后陳氏逐漸的兼并齊國的欒、高和國、高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呂氏之舊。在田齊立國的時候,已經(jīng)進入了戰(zhàn)國的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等到了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已經(jīng)是人才濟濟,可以稱之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改革政治、振興農(nóng)業(yè),慢慢的齊國逐漸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國在桂陵大敗魏軍。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于馬陵。公元前334年,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和大將軍田忌政見不和,相互爭斗。公元前322年,田忌進攻臨淄,求助于鄒忌,失敗后,逃亡到了楚國。齊宣王的時候燕國發(fā)生內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齊宣王命匡章率領“五都之兵”、“北地之眾”征討燕國,五旬攻城掠地占領了燕國,至此齊國成為了戰(zhàn)國七雄之一。在戰(zhàn)國晚期,齊國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lián)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lián)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并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于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余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是元氣大傷,已經(jīng)無力再與秦國抗衡了。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后,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楚國(前11世紀—前223年)先秦羋姓,周朝的諸侯國,戰(zhàn)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顓頊之子稱的玄孫季連。由于中原部落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季連后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季連的后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據(jù)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jù)出土戰(zhàn)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進入春秋時期,楚國國力日漸強盛,與晉國長期爭霸.。春秋晚期,楚國陷入了長期的公族內亂,風頭漸漸被臨近的吳國搶去。公元前506年,吳敗楚于柏舉(今湖北麻城),五戰(zhàn)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隨,使申包胥請救于秦。次年,秦、楚敗吳于稷(今河南桐柏),吳引兵去。昭王滅唐(在今湖北隨州),還歸郢,遷都鄀(今湖北宜城東南)。昭王復國后,又滅頓(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陽)等小國。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勝,為白公,襲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于朝,劫惠王。葉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亂,再度滅陳。戰(zhàn)國中期,楚威王敗越。楚懷王時期,楚國與齊國縱親。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秦使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許與商、於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約不與,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秦敗楚于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于藍田(今陜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戰(zhàn)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301年,齊國聯(lián)合韓國、魏國進攻楚國,在垂沙將楚軍打敗,第二年,秦國也來進攻楚國,奪取了襄城。次年,楚懷王進入秦國被扣押,過了三年就死在了秦國。從此楚國變走向了衰落,此一蹶不振。頃襄王時,秦繼續(xù)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黃歇(封為春申君)為相。公元前257年,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次年,楚滅魯。公元前253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241年,楚遷都壽春(亦稱郢,今安徽壽縣西南)?剂彝踝,李園殺黃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為哀王。哀王立僅二月余,為庶兄負芻之徒襲殺,負芻立為王。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芻,楚國滅亡。燕 (前11世紀—前222年)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zhàn)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據(jù)《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于今北京房山區(qū)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shù)嘏f商的貴族以及當?shù)赝林⒘寺?lián)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qū)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燕國建國以后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并進而在日后有了發(fā)展。前323年,公孫衍發(fā)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于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后,燕人擁立在韓為質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禮賢下士,筑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jié)據(jù)楊寬《戰(zhàn)國史》作了修正。)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jīng)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lián)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余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余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后太子丹并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xiàn)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敝笄G軻刺殺秦王趙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于秦。韓(前403年—前230年)韓國先祖為晉國公族。(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fā)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曲沃桓叔生子萬,姬萬因在曲沃代翼中有功,被晉武公封于韓原,立韓氏。后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后韓起執(zhí)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韓虔位列諸侯,不及魏氏強盛。“三晉”同盟之時,韓國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但由于韓國四面受敵,且國人不尚武,屢為列強所攻打。在殘酷的戰(zhàn)國烽煙中,韓國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齊、楚、趙、秦等大國至前230年,秦王政首滅韓國。趙(前403年—前227年)趙國先祖造父(與秦國人同宗,為伯益、蜚廉、季勝之后)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后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于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yè),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三晉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晉陽之戰(zhàn)之團結。韓趙魏三晉經(jīng)常結成三晉同盟,一起行動,共同進退。時三晉在魏文侯的領導下,形成一股極強的軍政勢力,破齊、伐秦、敗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敵。 由于魏韓兩個的主戰(zhàn)場在南方,趙國獲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國排擠,魏趙矛盾升級。前375年,趙成侯繼位,公子朝作亂。魏武侯公開支持,并幫助公子朝攻打邯鄲,魏、趙徹底決裂,宣布著三晉蜜月期的結束。時魏國正盛,齊、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將軍龐涓攻打趙國,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楚。齊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孫臏謀,圍魏救趙。 經(jīng)過各大國與魏國長期的周旋,魏國霸業(yè)漸衰,趙國逐步崛起。魏國比鄰秦國,屢次為秦國所攻,魏國不得不采取合縱抗秦措施,與中原諸侯重修盟好。前325年,魏惠王發(fā)起魏、趙、韓、燕、中山的五國相王。年輕的趙武靈王也興致勃勃的始稱趙王。時趙孱弱,屢見欺。武靈王曰“無其實,敢處其名耶?”去王號,并終生不再稱王!『筅w武靈王奮發(fā)圖強,巧妙的從中原諸侯的混戰(zhàn)中擺脫出來,領導國人,衣胡服、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趙國實力因此大大增強。史載“時趙之強,甲于三晉”。前299年趙君退位,立王子何為君,是為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前296年,趙主父翦滅中山國,獨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w主父死后,趙惠文王繼其父之烈,漸與秦成爭霸之勢,成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最終對手。前262年,秦王龁、趙廉頗對峙于長平,雙方形成慘烈的拉鋸戰(zhàn)。至前260年,趙孝成王以趙括替廉頗,秦昭王以白起換王龁。不久白起圍趙軍長達40余日,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國力大衰!∏228年,秦王政派軍滅趙國,俘趙王遷。魏(前403年—前225年)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后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于魏城,立魏氏。其后代魏犨助晉文公登基并成就霸業(yè)。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魏氏發(fā)家較晚,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伙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魏文侯時期,魏國獨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軍事上,以吳起、樂羊為將,滅中山(魏文侯死后復國),聯(lián)韓趙,敗嬴秦,弱羋楚,攻姜齊,中原地區(qū)魏氏獨大。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繼續(xù)著魏國的強盛。時魏東伐西討,南征北戰(zhàn)。但魏、趙關系逐步緊張,三晉后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沒有明確的戰(zhàn)略目標,卻一味窮兵黷武。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后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zhàn)。魏軍長途行軍,疲于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jīng)交戰(zhàn),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事隔不久,魏國聯(lián)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采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zhàn)術。齊軍佯敗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fā),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zhàn)”。此后,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xié),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后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秦國秦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其先人為伯益、蜚廉、惡來之后。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養(yǎng)馬,因此將他封在秦,為周朝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qū)、居住區(qū)、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qū)和秦公陵園。秦國一開始處在今天陜西地區(qū),在當時屬于中國的邊緣,在當時實力也比較弱,也不受重視,361年啟用商鞅,實施變法,輕賦稅、重農(nóng)業(yè),國力慢慢強盛,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實施合縱抗橫的御敵政策,公元前316年秦國滅掉蜀國,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tǒng)一中國。

最佳貢獻者
2

行百里而半九十,在戰(zhàn)國前期能夠成就六國的因素,到了后期反而就六國衰落的原因了。

秦國在秦獻公之前,幾乎亡國。陰晉之戰(zhàn),秦國傾舉國之兵50萬,居然被吳起5萬新軍擊敗,河西之地盡數(shù)被魏國奪去,秦國被壓迫在洛水以西。當時的秦國,情狀之慘,堪如長平之戰(zhàn)后的趙國。山東六國皆視秦國為蠻夷之邦,不屑與之為伍。秦國幾乎要淡出國際主流社會之外了。秦國國際情況不好,國內情形更是糟糕。在經(jīng)歷了“”四世之亂”后的秦國,政治局面波詭云橘,充滿重重危機。

(秦國國勢危急時)

內憂外患之下,在魏國流亡29年的公子連被迎立為新的國君,是為秦獻公。秦獻公沒有立刻帶領秦人反擊六國,而是帶著秦人往西發(fā)展,打下了西部兩個郡的土地用來做秦國的戰(zhàn)略后方,隨后才開始進行了一些移風易俗的改革,比如廢除人殉等。秦獻公還趁著韓魏交戰(zhàn),出擊過魏國河東,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秦國這才再一次出現(xiàn)在國際主流視野。

然而,秦獻公致力于削弱奴隸主的改革并沒有得到施行,就在一場戰(zhàn)斗中因傷去世了。秦孝公上任后遍發(fā)求賢詔,延攬?zhí)煜虏趴。公孫鞅被景監(jiān)推薦與秦孝公徹談三天三夜,由此奠定秦國的改革基調。

魏國率先改革,提拔了一大批的平民人才進入朝堂,一時間人才濟濟,國力強盛。魏國的改革因此成為六國改革的樣板工程。公孫鞅在魏國待的年頭夠久,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魏國改革的弊端,宗族勢力過于沉重,阻撓了改革往更深層次的發(fā)展。魏國朝堂上的人才,到了魏惠王時期,就已經(jīng)很多出身于公族了,因為魏國始終沒有建立起來有效的人才流動機制。公孫鞅本有大才,原來是在魏國大梁閑居,可是魏王卻不能用。后來的張儀、公孫衍、范睢等人莫不如是,這些給魏國帶來了極大傷害的人原先都是魏國人。

(秦國新軍是變法的成果之一)

其實,這種人才流動機制,直到科舉制度建立起來之后才逐漸完備。

公孫鞅看到魏國出現(xiàn)的這種情形,就把整個秦國當成了績效主義的大型實驗室。公孫鞅首先大行中央集權,打擊豪強,使得秦國上下利出一孔。同時,他又把秦國朝堂上的官職向公眾開放,設置成20等爵位,以耕種土地和戰(zhàn)場殺敵作為指標,并且設置了大量的官吏用來確保這種制度被推行。所以,當時的秦國社會是以吏為師,大量的秦朝官吏走向田間地頭,跟農(nóng)民們宣傳新法。

如此一來,秦國的社會階層被徹底打破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生產(chǎn)積極性,戰(zhàn)斗積極性熱情高漲起來,秦國的變法僅僅數(shù)年就已有小成。

秦國的變法內容,其實并不新鮮,其他國家也都有間諜探子來到秦都考察,他們做了詳細的匯報給了各國國君。既然秦國的變法取得了如此立竿見影的效果,為什么其他六國不照本宣科,例行變法呢?

這是因為秦國變法是一次徹底的制度革命,從政治改革入手。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是從上到下推行,令出必行;最大的壞處是由于變法損害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會受到強大的反制力量,甚至會激起叛亂。在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往往是伴隨著政治地位出現(xiàn)的,只要是奴隸主貴族,就會得到大量的繼承和封賞。現(xiàn)在,秦國的變法,將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全都取消了,都變成了要靠耕種和軍功才能獲得爵位了,哪怕是皇子也不例外。

(戰(zhàn)國后期秦國的版圖)

同時,商鞅變法還嚴格執(zhí)行了中央集權的制度,統(tǒng)一了度量衡,由國家行政力量掌控經(jīng)濟;設置了保甲連坐,加強了對社會底層的管控力度;秦法的嚴密程度,甚至連農(nóng)民耕種的細節(jié),諸如翻土深幾分這樣的事情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商鞅通過事無巨細的法令,將整個秦國變成了一個設計精準的鐘表,一切按部就班。由于法令太過繁雜,一般人難以掌握,所以,商鞅就搞了一個干部速成班,培養(yǎng)了大量的吏員,由這些人分散到地方,充任秦法施行的第一線。同時,商鞅還設置了考成法,對這些官吏的政績進行考核,從而實現(xiàn)政令通達,不至于變法內容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商鞅變法的精密程度是后世的各種變法都不可能相比的。后世的變法往往只是在經(jīng)濟方面修修補補,在政治方面的建樹很少。一旦涉及到政治改革,變法者要么被下課,要么人亡政息。如歷史上有名的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莫不如是。戰(zhàn)國時代,山東六國的變法,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同時,其他六國深陷中原爭霸的泥潭,他們?yōu)榱藸帄Z眼前的微末小利,或者為了在戰(zhàn)國末期越來越頻繁劇烈的兼并戰(zhàn)爭中求的生存,不得不急功近利,采取了政治改革的同時,又想魚和熊掌兼得,不想過分得罪原有既得利益集團,維持國家穩(wěn)定,應對外來威脅。因此,這些國家的變法往往不能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奴隸制殘余,成為國家君主集權集中全部國力以爭天下的障礙。秦國卻沒有這樣的顧慮,他們能并敵一向,有著穩(wěn)固的后方給施行變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國際環(huán)境。

(秦國啟動了一統(tǒng)華夏的戰(zhàn)爭機器)

秦國之所以能后來居上,成為戰(zhàn)國末期的首強,是因為秦國的變法一直被堅持了下來,法家思想得到了秦國上下的認可。秦國的變法是最為徹底的,秦國的君主集權的政治制度是執(zhí)行的最為堅決的,這使得在同樣的國力條件下,秦國能夠動員起比其他六國更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如果假以時日,其他六國也會慢慢過渡到秦國一樣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只是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爭車輪已經(jīng)啟動,不會再給其他六國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了。

3

山東六國談不上衰弱,只是和秦國相比,有些跟不上潮流了

世人都知道商鞅變法,只是一次徹底而完善的封建主義改革,本是衛(wèi)國人的商鞅在秦國數(shù)十年耕耘,從軍政,百姓,生產(chǎn),法律,爵位以及特權等各個方面對老舊的秦國進行了徹底的改造,主要的目的是把國家大權從貴族的手中集中到國君手里,并以此激勵全國將士戰(zhàn)場用命,激勵百姓努力生產(chǎn)同時又以連坐法等嚴格控制百姓的行為,使得大秦從此生機勃勃,奠定了其一統(tǒng)六國的物質基礎

但是你知道嗎?早在商鞅變法之前,六國就已經(jīng)變法

在齊國有鄒忌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是申不害變法,趙國有武靈王胡服騎射,魏國則是李悝變法,燕國也曾嘗試過變法,只不過比較失敗。六國的變法其實都有自己的可取之處,只不過沒有商鞅變法那樣徹底罷了,效果自然也沒有那么好,與大秦相比,六國自然就顯得衰弱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4

給人一種什么感受呢?就是一代版本一代神,代代版本玩蓋倫……

可能有些人聽不懂,因為這是游戲上面的一句話講的就是每個時期游戲的版本都會發(fā)生變動,而游戲人物的屬性也會發(fā)生變動,這樣的話就會形成一種強弱的對比,游戲在選擇人物的時候,有的會成為首選,有的會成為末選。

如果你不相信游戲的版本應是去玩兒了一些弱勢的英雄,你會發(fā)現(xiàn)你被人打的那簡直就是沒道理。

為什么突然說這個呢?其實用游戲的角度來看,當時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那種情況就是,秦國面對統(tǒng)一六國這個游戲已經(jīng)開發(fā)出了新的玩法和新的方針,但是六國仍然沉醉于舊的版本的游戲玩法,而選擇繼續(xù)用已經(jīng)落后的方法去對抗秦國,那這仗怎么打?

秦國確實強,秦國出了六位明君,而且商鞅變法之后,秦國的軍事實力一直處于一種遞增的狀態(tài),并且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故,這一點秦國確實強悍,可在強悍,你畢竟只是一個國家,沒有其他東西的幫助,你想以一個國家逆襲六國,這是不可能的!

運氣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你得掌握戰(zhàn)爭或者是接起來統(tǒng)一六國該怎么玩兒,這樣的話你才有一種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這就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全世界都以為接下來要打的是陣地戰(zhàn),接下來就是蹲坑爛賬,可是呢,德國開發(fā)出閃電戰(zhàn),結果打的曾經(jīng)的英法聯(lián)軍丟盔棄甲投降的投降,逃的逃,死的死,這就是版本紅利,這個就是血淋淋的教訓,而在這之前還有什么血淋淋的教訓呢?就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這件事情。

本身來講,大家的游戲版本仍然沉醉于戰(zhàn)國中期那一段時間,戰(zhàn)國中期那游戲是怎么玩兒的?或者是戰(zhàn)爭怎么打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fā)于問答)互相之間聯(lián)合,今天我打你一下,明天你打我一下,大家也沒有個明確的目標,說我今天到底要吞并你多少土地,明天我要殺你多少人?更多的就像是為了爭一口氣,我的國家受到侮辱了,所以我要跟你打,打完了之后,卻又因為受到其他國家的前置,要么舉步不前,要么選擇把吃的東西全給吐出來。

所以這些國家打仗那是白打,如果你打了多少的徒弟,無論你吃了多少的人民,你沒有辦法把它有效地轉化成為你的綜合國力,過些天其他國家再來打一仗,這些土地又歸其他人了,那你這個土地你等于白拿了,還白白損耗那么多資源和人力。

秦國不是這樣,秦國可以說已經(jīng)找到了一種最適合統(tǒng)一六國的玩法,什么吞并侵略,秦國要做的就是將天下所有的土地,所有的人民全部吞到自己的口中,并且將它消化成自己的東西,成就一個統(tǒng)一的帝國。

我不想玩兒分封制了,我要玩的是封建制度,我要玩兒的是郡縣制,天下只有一個權威,而這個權威就是秦國的王,如果我吞并了一個土地,那我把這個土地上的人民化過給我秦國,將這塊土地變成我秦國的生產(chǎn)基地。

有人說我會害怕消化不良開玩笑,我有商鞅的軍功制度作為支撐,我無論來多少的人民,多少的徒弟我都能夠把它消化利用了,人民給我打仗,打仗可以賺軍功,徒弟就給我種地,種地也可以賺軍功,總之有多少來多少我是來者不拒,我的國家實力是越打越強,而他們的實力則是越大越弱。

你說這張還怎么打?

5

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開始于公元前475年,結束于公元前221年。戰(zhàn)國時期,只剩下秦、齊、楚、趙、魏、燕、韓七個較大的諸侯國(戰(zhàn)國七雄)與巴、蜀、中山、越、宋、衛(wèi)、魯?shù)葒摇?/p>

在兩百多年的時間里,戰(zhàn)國七雄消滅了其他的國家,而秦國也消滅另外六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滅掉齊國,統(tǒng)一了中國,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持續(xù)了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那么,戰(zhàn)國七雄中另外六國是怎么衰落的呢?

魏國衰落的原因是人才流失、君主昏庸

首先來說魏國,魏國從公元前403建國,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馬陵道之戰(zhàn)前都是戰(zhàn)國七雄之首。魏國從魏文侯、魏武侯以來,東破齊,南攻楚,西過黃河伐秦,稱霸了半個世紀之久。

魏惠王時期,魏國對外戰(zhàn)爭桂陵之戰(zhàn)、馬陵道之戰(zhàn)都以慘敗收場,喪失了三代積累的國力,從壓制秦國的中原霸主變成遷都大梁弱國,從此一代不如一代。從魏武侯、魏惠王以來,魏國丟失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吳起、商鞅、孫臏。

齊國衰落的原因是四處樹敵,遭到五國伐齊的打擊

其次是齊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是田和的后人建立的國家。田齊成為諸侯國已經(jīng)是公元前386年的事,曾一度遭到魏國的壓迫,與如日中天的魏國爭奪中原霸權。

齊威王田因齊時期,齊國才終于在桂陵之戰(zhàn)、馬陵道之戰(zhàn)兩破魏國主力,取代魏國成為中原的霸主。齊國在戰(zhàn)國末期還能與秦國并稱東、西二帝,但后來因為滅宋之戰(zhàn)和五國伐齊事件而慘遭削弱,最后不怎么再介入諸侯國的紛爭。公元前221年,弱小的齊國不戰(zhàn)而降,投靠秦國。

楚國衰落的原因楚、秦爭霸失敗,喪失了大量的領土和人口

楚國是南方最大的諸侯國,在楚威王熊商統(tǒng)治時期,楚國達到鼎盛,東滅越國至大海,北攻齊國至泗水,土地方圓五千里,是戰(zhàn)國中期土地最遼闊的國家。

史稱楚國“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米支十年,此霸王之資”。楚國的興衰以楚威王、楚懷王為界限,楚懷王在藍田之戰(zhàn)、丹陽之戰(zhàn)敗給秦國,又遭到北方四國的夾擊,從單挑秦國的強國淪為偏安一方的弱國。值得一提的是漢高祖劉邦、楚霸王項羽都是楚國人。

趙國衰落的原因是因為上黨郡之爭卷入長平之戰(zhàn),結果慘敗

趙國是戰(zhàn)國后期唯一能單獨對抗秦國的國家,也曾完成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憑借強大的騎兵滅掉了戰(zhàn)國第八強“九千乘之國”中山國。趙武靈王時期,趙國曾有繞過函谷關滅秦的計劃。

不過,趙武靈王死后,趙國趨于保守,后來因為與秦國爭奪上黨郡而大打出手。趙國的國力本身不如擴張多年的秦國,而且在長平之戰(zhàn)一敗涂地。長平之戰(zhàn)中,趙軍損失45萬人,失去了能與秦國對抗的能力。

如果說齊國、魏國、楚國、趙國都有稱霸一時的記載,那么只有韓國、燕國因為是弱國,沒有能力改變戰(zhàn)國時期的局面。

燕國、韓國本來就是弱國,整體實力有限,遭到其他國家打擊是主要衰落原因

在戰(zhàn)國七雄之中,韓國、燕國是實力最弱小的國家。韓國只有在韓哀侯、韓昭侯兩代君主時期稍微強大一點,旋即便淪為其他諸侯國的討伐對象。由于韓國最弱、最近,所以稱為秦滅六國時的第一個消滅對象。

燕國的國力比韓國稍強一點,但也僅僅是在燕昭王時期領導過一次“五國伐齊”事件。五國伐齊時,燕軍只是依賴其他國家的聯(lián)軍才能擊潰強大的齊國,這是因為燕國本身就是弱國。

在戰(zhàn)國后期,燕國連長平之戰(zhàn)后的趙國都打不過,還想趁虛而入偷襲趙國的土地,反被廉頗打得丟盔卸甲,割地賠銀。不過,由于燕國距離秦國的地理位置較遠,所以直到公元前222年才被秦始皇消滅。燕國在正面擋不住秦國的進攻,還曾組織過“荊軻刺秦”活動。

6

不解放思想,不改革開放,不與時俱進,一定會衰亡。進步一定會消滅落后。革新一定會取代腐朽。古今中外都會如此。

7

1.韓國

韓國全盛時期,是在韓昭侯申不害變法時期。不過申不害變法無疑是失敗的。法家分為三種門派:法,術,勢。“法”代表者:商鞅、“勢”代表者:慎到。而申不害就是“術”門派的代表人!靶g”是為權術,是指君主控制大臣的方法。雖說變法一段時間后達到了一定效果,史書記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辈贿^這個變法的弊端就是這個很考驗君主的能力,如果君主是個庸君,根本無法使用權術去控制大臣。并沒有從根本去改變國家的國力。治標不治本。

然而韓國又是在四戰(zhàn)之地,韓國的南面是強大的楚國,東面是魏國,北面是趙國,西方是秦國,每一個國家都比韓國強大。韓國最悲哀的在于,韓非出生的太晚了。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一個人身兼法術勢三家的優(yōu)點,他可比商鞅厲害的多的多。而韓非出生的年代在戰(zhàn)國的大后期才出現(xiàn)。這個時候秦國統(tǒng)一只是時間問題了。假如說韓非早出生50年,韓王重用韓非,那么秦國很可能都出不了函谷關。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2.趙國

趙國在建國初期比較貧弱,經(jīng)常被欺負。北方是匈奴,南方是戰(zhàn)國初期的霸主魏國。但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后,軍事力量大幅度提升,在戰(zhàn)國后期成為山東六國唯一一個能跟秦國掰手腕的國家。而且國內名將無數(shù),戰(zhàn)國四大名將里面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中廉頗和李牧都是趙國人。當初趙武靈王甚至要滅了秦國,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但是趙武靈王前明后暗,最后導致了沙丘政變,自己也被餓死了。而后來的趙孝成王實在是昏庸,聽信讒言,在長平之戰(zhàn)中用趙括替換下了廉頗,導致長平之戰(zhàn)大敗,被白起坑殺40多萬趙軍。

就算長平之戰(zhàn)后,趙國一蹶不振,但在嬴政滅趙國時候依然會給秦國不小的麻煩。在李牧領導下的趙軍李機動靈活,風馳電掣,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立即回師南進,聲勢所及,銳不可當。被迫王翦使用反間計,讓趙王遷換下李牧。然后王翦就滅了趙國。

趙武靈王,趙孝成王,趙王遷不斷的在關鍵時候犯錯誤,你犯一次錯誤就給了秦國滅你的機會。

3.魏國

歷史曾經(jīng)眷戀過魏國。魏國曾經(jīng)可是戰(zhàn)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魏文侯可以說是戰(zhàn)國時期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勇于改革。魏文侯時期手下名臣勇將無數(shù),戰(zhàn)國初期的霸主。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

重用李悝施行“李悝變法”,使魏國迅速強大起來。改革政治,獎勵耕戰(zhàn),興修水利,發(fā)展封建經(jīng)濟,后來的秦國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魏文侯非常明智的連接三晉不斷打壓秦、齊、楚。

魏文侯之后的衰落是在魏惠王時期。魏惠王過于膨脹,在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兩次大敗于齊國,特別是馬陵之戰(zhàn)之后,魏國開始一蹶不振。

魏國的失敗在于,把握不住自己手里的人才。戰(zhàn)國七雄中很多能人志士都出自與魏國。然而都沒有被魏國所用。比如吳起、商鞅、張儀、孫臏、范雎、樂毅等等。這些還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更別說一些二流的人才了。吳起此人文武雙全,商鞅是秦國崛起的發(fā)起者,張儀一嘴能退百萬兵,孫臏是憑一己之力把魏國拉下神壇的人,范雎的遠交近攻是戰(zhàn)國中后期唯一一擁有戰(zhàn)略眼光的人。這些人才但凡留下兩三個,魏國不會是這個下場。魏國后期其實還有一個人很厲害,就是戰(zhàn)國四君子之首的信陵君。戰(zhàn)國后期,信陵君依然可以合縱抗秦并且打贏了秦國。那是什么時候?那一年是秦莊襄王去世,那一年秦王嬴政繼位。這時候秦國已經(jīng)非常強大了,但信陵君依然可以率五國聯(lián)軍打贏了秦國。但魏王猜忌信陵君,嫉妒他的才能,最后罷免了信陵君。不作死不會死,就是這樣的。

4.楚國

看戰(zhàn)國時期地圖的話,楚國雖然面積比較大,但真正富裕的地方很少,那時候江南地區(qū)尚未開發(fā)。楚國真正的崛起是在楚悼王吳起變法之后,但是呢吳起變法并不徹底,也不成功。吳起是從魏國跑過來的,吳起變法也是通過李悝變法為基礎外加楚國國情開始變法。但是可惜的是,變法肯定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然而吳起變法是在楚悼王晚年才開始,吳起變法后沒幾年,楚悼王死了。一個變法的成功與否是要靠君主的強有力的支持,然而君主的強力支持也是要看君主的壽命長度。

雖然變法幾年后成果剛見成效,楚國剛剛崛起。但吳起變法觸動了權貴集團的利益,遭到舊貴族的反對。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舊貴族發(fā)動叛亂,包圍王宮,用亂箭射死了吳起。變法運動宣告失敗。

楚悼王后經(jīng)過楚宣、威王統(tǒng)治四十年,勵精圖治,對外利用矛盾,伺機出擊,使楚國在戰(zhàn)國中前期成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國。但是到了楚懷王時期聽信張儀的獻地600里與齊國斷交后,發(fā)現(xiàn)自己被張儀所騙,要與秦國決一雌雄結果敗于秦國,又被秦國吞并一大片土地后一蹶不振。

5.燕國

其實燕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基本上都是屬于打醬油的。由于燕國建國以后的較長時間內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所以文化較中原各國落后。個人認為如果不是燕昭王雄才大略的話,迫使中原各國重視一下,基本就不在戰(zhàn)國七雄的行列了。

燕國的鼎盛時期肯定是在燕昭王時期。燕昭王繼位之前,燕國經(jīng)過子之之亂,而齊國趁機攻占燕國大面積的土地,在燕國土地上殺燒搶掠,無惡不作。從此燕國跟齊國結下世仇。在趙武靈王幫助下,燕昭王繼位復國。燕昭王最大的夢想就是復仇齊國,開始勵精圖治,重用樂毅。并抓住時機,在齊國滅宋之后,各個國家都眼紅齊國,開始合縱攻齊。其他國家都占了便宜就走了,然后燕國死追不放,攻下齊國首都臨淄,然后還繼續(xù)攻打齊國,幾乎滅了齊國。并且占領了五年。報了齊國的仇。之后燕昭王死后,繼位的燕惠王與樂毅不合,田單趁機復國。

但是在燕國在燕昭王領導下報仇之后好像就郁郁無求了,碌碌無為。燕國并沒有趁機開始崛起,然而在燕昭王死后開始一蹶不振。之后的燕國唯一的任務好像就是攪和趙國。在長平之戰(zhàn)之后,趙國就想休養(yǎng)生息,畢竟全國的兵力基本都死在了長平。但是燕國趁機去攻打趙國,不給趙國喘息的機會,燕國每年都去騷擾趙國。燕國并沒有戰(zhàn)略眼光。秦國在施行遠交近攻戰(zhàn)略政策,不斷的給燕國好處。燕國不明白什么是唇亡齒寒,秦國之所以套好燕國是因為中間有趙國的屏障,如果趙國被滅,秦國是不會把燕國放在眼里的。燕國把趙國折騰死后,下一個死的就是他了。

6.齊國

齊國也很可惜。戰(zhàn)國中期,齊國跟秦國并成為東西二帝。齊國在齊威王時期,可是把魏國拉下霸主地位的。經(jīng)過齊威王,齊宣王,到了齊閔王時期,空前強大。但是齊閔王時期過于自信,窮兵黷武,濫用武力,讓各國與齊國結仇。并且獨自吞下了富裕的宋國,導致五國合縱攻齊。然而齊國并沒有秦國的地理優(yōu)勢,被樂毅領導的燕國滅國五年。雖然后來田單復國,但國力大不如前,已經(jīng)不具備跟秦國抗衡的能力。

復國之后,齊國開始對其余五國袖手旁觀,也不加強戰(zhàn)備,不修武備。最后在秦國滅了其他五國之后,齊王建也舉國投降。齊國滅亡最沒本事一個,燕國雖然打不過秦國,最起碼還能派個荊軻刺秦王,齊國卻舉國投降。

齊國被滅,是國策所致。

8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發(fā)源地甘肅,陜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后,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fā)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后,占據(jù)陜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占據(jù)陜西的并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陜西的時候更快。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9

秦滅六國原因非常多,第一秦國運氣很好,其他六國不是沒努力過,韓國有申不害,燕國有燕昭王,楚國有吳起,趙國有趙武靈王,魏國有李悝,齊國有鄒忌。其中趙魏兩國差點滅了秦國,不過因為內部原因沒來得及下手。齊燕兩國互相傷害(齊國被燕國殘血前揍殘了魏國,等于給秦國開了道)。第二,秦國雖然屬于冒充的老國(論資歷也只比三晉早點,但比三晉前身晚的多)但秦人吞下的關中本身就是西周的龍興之地,盛產(chǎn)悍勇之士。耕種技術繼承周朝,并不比六國差。第三,地域上來說,秦國雖然也有不少鄰國,但都有自然屏障可以進退自如。三晉地理可以說非常奇怪,三晉互毆時,經(jīng)常冷不丁就圍住對方都城。第四,秦國改革力度相當大,相比之下,楚國改革力度遠不如秦,貴族勢力太大,被滅太正常不過。

10

六國并沒有衰落,只是秦國發(fā)展太快,相比之下六國就顯得衰落了。

魏國

魏國是戰(zhàn)國初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春秋末期,晉國的公族和宗室勢力的衰微,為卿大夫實力的增長,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分晉國,而魏國就是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戰(zhàn)國初期,魏國憑借魏武卒稱霸中原,是中原最為強大的軍隊,曾經(jīng)以5萬軍隊擊敗了5倍于自己的秦國軍隊。魏武卒巔峰時期有5~7萬人。

趙國

從晉國分離出來的,戰(zhàn)國中期,關東之地,魏、齊、楚都已勢微,趙國成為中流砥柱。

趙武靈王繼位,趙國勢微,連周邊的小國中山都時常來騷擾,為了國家的強大,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

《戰(zhàn)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薄妒酚洝肪硭氖囤w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

這一改革,徹底改變了戰(zhàn)國的窘境,趙國滅了中山,出擊匈奴、西邊林胡、樓煩,到達云中、九原!叭恋乇敝裂、代”。

趙國成為當時僅次于秦國的強大國家。

韓國

三分晉國,韓國是最弱的一個。但韓國占據(jù)中原膏腴之地,資源豐富,土地肥沃。韓國是鐵最多的國家,韓國軍隊的裝備是戰(zhàn)國時期最為先進的,韓國的弩箭當時最為強大,據(jù)說射程達到了800步,近距離穿透力極強。

燕國

燕國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弱的,偏安北地,沒有那么多的紛爭,雖然燕國受制于貴族制度,發(fā)展不多,但燕國也在像北地擴展領土。

齊國

齊國很富有,曾經(jīng)一段時間也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強的,齊國沒能統(tǒng)一六國,根本原因在于統(tǒng)治者的個人獨斷。五國伐齊,齊國差點滅亡。齊國就喪失了統(tǒng)一六國的能力。

楚國

楚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土最為廣闊的。戰(zhàn)國時期楚國沒能統(tǒng)一六國,根本在于楚國的國君個人能力不足,再者就是楚國“封君”,阻礙了楚國的發(fā)展。

藍田之戰(zhàn)大敗,統(tǒng)一六國更加渺茫。

十七年春,與秦戰(zhàn)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zhàn)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

再者,楚國吸收了中原文化,沒有了進取精神。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楚國,再不復先祖的榮光。

秦國

秦國占據(jù)關中,而關中乃是“周朝”龍興之地。糧食產(chǎn)區(qū),土地肥沃,而且多勇猛之士。

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增,為后來秦國統(tǒng)一六國奠定基礎。取得巴蜀,有了足夠錢糧支撐,秦國才能在短短10年之內掃平六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