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很少提到趙云是因為《三國演義》是部小說,是小說描寫就會有主有次,有實有虛,《三國演義》主要濃墨重彩地表現(xiàn)劉關(guān)張,另一方面趙云雖然武藝高超,功勛卓著,但他的職位一直比較低,對他筆墨不多也情有可原。

史書上對于趙云,則基本都持肯定態(tài)度。 趙云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他的膽略、見識、氣度和人品上!度龂萘x》中所描寫的趙云的各種事跡,除了七十歲的時候力殺五將是虛構(gòu)的外,其它在史書上均見記載。 在史書《三國志》中,有幸被單獨作傳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記曹操的《阿瞞傳》,另一個就是記錄趙云事跡的《云別傳》。 趙云,公元168年左右出生于常山真定!吧黹L八尺,姿顏雄偉”,真正的美男子。在黃巾起義爆發(fā)的時候,趙云被家鄉(xiāng)人推舉帶領(lǐng)精壯青年投奔公孫瓚,公孫瓚看到趙云很高興,從此趙云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當時劉備正依附于公孫瓚,結(jié)識了趙云,就料定趙云不是等閑之人,劉備要了趙云為他執(zhí)掌騎兵。

后來趙云的兄長去世,趙云還鄉(xiāng),劉備再三對趙云是殷切叮嚀,趙云非常感動,對劉備說:“終不背德也!。就因為這么一句承諾,趙云此后的一生就跟定了劉備, 劉備得到趙云,是大喜過望,并且交給了趙云一項秘密使命,讓他秘密招募士兵,趙云不負所托招得數(shù)百人,后來劉備正是帶著這數(shù)百人的隊伍投奔了劉表,趙云也正式開始從征于劉備。

趙云跟隨劉備的初期,并沒有得到重用,一直擔當劉備的侍衛(wèi)長的角色,他的時來運轉(zhuǎn)是曹操的南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劉備敗逃,在當陽長坂被曹操追上,兩軍展開決戰(zhàn),結(jié)果劉備大敗,棄妻小南逃,不見了趙云,人言:“趙云已北走”,劉備用手指著那人大罵:“子龍不棄我走也”沒有過多久,趙云果然保護著甘夫人和阿斗回來了,劉備無限感激,眾人則無限感愧。這以后,趙云升任牙門將軍。

《三國志》中寫的是“關(guān)張馬黃趙”,將趙云排在了最后一個,三國時期有極強的門戶觀念。關(guān)張不必多說,馬超出身于大軍閥家庭,屬于名門望族,黃忠久居于長沙,世代將官,趙云的和他們比,就差多了,出身寒微,官職全憑自己一點一滴地積累下來,所以官職較關(guān)張低很多,一直到劉備去世,他的官職才大幅度上升。

最佳貢獻者
2

趙云是《三國演義》中濃墨重彩塑造的人物之一,涉及趙云的篇幅在《三國演義》中占了相當比例,有人說這與史書的記載不太相符,因為“史書較少提到趙云”。

其實,這只是一個錯覺,相對于關(guān)羽、張飛、馬超等人,史書中提到趙云的地方一點兒都不少,甚至反超他們,當然這不能只看《三國志》的趙云傳,因為趙運的很多事跡分散記錄在各處,下面簡單梳理一下。

1、詳述了趙云的出身及經(jīng)歷

史書說趙云字子龍,是漢末常山國真定縣,“身長八尺”,約合現(xiàn)在的1.8米以上,長得高大挺拔、儀表堂堂。

漢末軍閥混戰(zhàn),常山國后來成為袁紹的地盤,但有一部分人不滿袁紹,他們聚集起來準備投奔袁紹的老對頭公孫瓚,這些人推舉趙云為首領(lǐng),他們一起來到了公孫瓚占據(jù)下的幽州刺史部。

對趙云等人的到來公孫瓚很高興,他原本擔心冀州百姓都歸附了袁紹,就跟趙云開玩笑道:“聽說你們家鄉(xiāng)的人都投靠了袁氏,你怎么偏偏回心轉(zhuǎn)意跑到這里來呢?”

趙云回答:“現(xiàn)在天下大亂,也沒人知道誰對誰錯,只知道老百姓正忍受倒懸之難。我們那里的老百姓都議論,看誰能施行仁政,倒不是對袁公有成見而私心于您。”

2、特別交代趙云與劉備的關(guān)系

史書沒有記載趙云在公孫瓚那里擔任了什么軍職,只知道趙云與劉備、關(guān)羽、張飛等人是同時期來到公孫瓚這里的,他們互相接觸后,雙方印象都很好,很投脾氣。

劉備后來被公孫瓚派往青州刺史部擔任平原國相,趙云也被派去協(xié)助劉備,《三國志》記載此時趙去的任務是“主騎”,一種理解是負責統(tǒng)領(lǐng)劉備手下的騎兵,另一種理解認為“主騎”是一個職務,相當于劉備的衛(wèi)隊長,不管怎樣,趙云與劉備的關(guān)系又進了一步。

但是沒多久趙云就離開了,不是他與劉備有了矛盾,而是他家里出了變故,趙云的哥哥去世了,古人很重親情和孝道,按禮俗趙云應回家奔喪,于是他向公孫瓚請了假,回常山國老家奔喪。

常山國是袁紹的勢力范圍,趙云此去還能不能回來難以預料,劉備依依不舍,拉著趙云的手和他告別。,趙云也深為感動,他告訴劉備:“我永遠不會背叛您!”

3、記述了趙云發(fā)揮的獨特作用

趙云回家鄉(xiāng)后,在很多年里都與劉備失去了聯(lián)系,直到官渡之戰(zhàn)前他們又相聚在了一起。

趙云沒有忘記他向劉備臨別時做出的承諾,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打聽劉備的情況,聽說劉備來到冀州投奔了袁紹,趙云立即動身去相見,史書記載他們重逢的地點是鄴縣。

劉備特別高興,一刻都舍不得離開趙云,特別怕他再走,以至于晚上睡覺都在一張床上。

劉備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奔袁紹的,當時袁紹與曹操即將展開決戰(zhàn),劉備呆在袁紹這里并不安全,現(xiàn)在最頭疼的是手下沒有人,袁紹很精明,雖然表面尊敬劉備,卻不給劉備一兵一卒。

所以劉備交給趙云一項任務,讓他召募人馬。如果劉備自己出面募兵,袁紹必然會有所警覺和疑慮,趙云是個新人,目標不大,悄悄做這項工作很合適。

趙云做得很好,沒用多長時間就召募到幾百人,趙云私下告訴他們是劉備將軍在召人,他們都是劉將軍的手下。也許是趙云保密工作做得好,也許是袁紹太忙顧不過來,袁紹對這些事一概不知。

這支隊伍成為劉備東山再起的希望,后來劉備找機會果斷脫離了袁紹,趙云召募的這支隊伍人數(shù)雖然不算太多,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4、對長坂坡之戰(zhàn)敘述很詳細

建安七年(202年),趙云追隨劉備到了荊州,投靠荊州牧劉表,劉表讓他們屯兵在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替自己抵擋曹操。

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進攻荊州,劉備率部與其交戰(zhàn),雙方戰(zhàn)于博望(今河南省方城縣西南),劉備用伏兵擊破曹軍,趙云在戰(zhàn)斗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夏侯蘭是趙云的同鄉(xiāng),自小便相識,趙云向劉備求情,劉備免夏侯蘭一死,夏侯蘭精通律法,劉備任命夏侯蘭為軍中的執(zhí)法官。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劉表憂病而死,兒子劉琮投降,劉備倉促間率眾南下,曹操親自率領(lǐng)一支騎兵追擊。

走到南郡所轄的當陽縣時被曹軍追上,雙方在一個名叫長坂坡的地方展開激戰(zhàn),由于寡不敵眾,劉備的人馬被殺得大敗。

劉備好不容易突出了重圍,清點人數(shù)時卻發(fā)現(xiàn)不見了妻子甘氏以及年僅2歲的兒子劉禪。這時,劉備身邊有個人說趙云已經(jīng)投降曹操了,劉備聽了很生氣,用手戟敲打著說話的那個人:“子龍絕不會棄我而去!”

過了一會兒趙云回來了,還帶回來甘氏和劉禪;鞈(zhàn)中別人都奪路逃命,只有趙云拼命保護甘氏母子,他抱著劉禪,保護著甘氏,居然殺出了重圍,使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劉禪幸免于難。劉備十分高興,現(xiàn)場提拔趙云為牙門將軍。

對于這一段描寫,史書記述較多,著重突出了趙云的英勇和忠義。

5、從側(cè)面表現(xiàn)趙云一身正氣

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塊地盤,這就是荊州刺史部的南郡,劉備以此為依托,迅速向荊州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等發(fā)展。

劉備派諸葛亮、趙云等人收服江南各郡,進展很順利,除武陵郡外其他幾個郡都投降了,武陵郡太守金旋拒不投降,戰(zhàn)敗被殺。

劉備提升趙云為偏將軍,讓他兼任桂陽郡太守。桂陽郡原來的太守名叫趙范,投降后一心巴結(jié)趙云,他的嫂子樊氏長得很漂亮,而他哥哥已死,嫂子寡居,趙范想把嫂子嫁給趙云,但被趙云拒絕了。

趙云不想傷趙范的面子,推辭道:“我和你同姓,你的兄長就好比我的兄長一樣,怎能娶兄嫂?”

有人勸趙云接受,趙云說:“趙范是被迫投降的,心里怎么想還不知道。天下女子多得是,不必著急。”趙云看人很準,趙范后來果然逃亡了。

6、指出劉備對趙云格外看中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率軍進入益州,將荊州交由諸葛亮負責鎮(zhèn)守,劉備特意把趙云留了下來,任命他為留營司馬,協(xié)助諸葛亮。

史書中特別說明,劉備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是考慮到他走之后還留下了一件麻煩事,那就是新婚不久的孫夫人。

孫夫人是孫權(quán)的妹妹,當初為了鞏固孫劉聯(lián)盟雙方達成了這樁政治婚姻,但這位孫夫人一向無法無天,劉備在的時間尚且驕橫不法,如果劉備不在跟前,還不知道會鬧出什么事來。劉備認為趙云平時比較威嚴,能壓得了陣,所以把他留下來,讓他掌管內(nèi)務。

這個安排還真對了,孫權(quán)聽說劉備西征,決定把妹妹接回江東,他也不跟劉備這邊商量,直接派大船來接人。孫夫人要回娘家,誰也攔不住。

可這位孫夫人不僅自己走,還要把劉備的兒子劉禪帶走。劉禪的生母甘夫人這時已經(jīng)病故,平時可能就由年輕的繼母孫夫人帶著。誰也沒有料到孫夫人會這么做,倉促之間劉禪竟然被她抱到了船上。

幸好趙云得到了消息,立即帶兵從陸路趕到前面,勒兵截江,才把劉禪搶了回來,這是趙云第二次救幼主。

7、記述了趙云敢說真話的品德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克成都,在圍城時劉備與眾人約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庫里面的東西都歸大家,他自己不要。

這條命令造成了混亂,進城之后,正需要大家各司其職做好各項工作的時候許多人卻找不到了,將士們都放下武器奔向各個官府倉庫,自行拿取那里的財物,幾天后這種混亂才結(jié)束。

當時益州十分富有,劉備下命令置酒大會,犒勞三軍將士。劉備拿出城中大批金銀頒賜給將士,把谷物布帛還給百姓。

但趙云表達了不同意見:“霍去病當初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現(xiàn)在的國賊何止是匈奴,還沒有到求安穩(wěn)享樂的時候。只有到天下平定的那一天,大家各返故鄉(xiāng),再談享受才合適。益州士民初罹(lí)兵革,遭受戰(zhàn)亂之痛,田宅都應歸還其主人,令其安居復業(yè),然后制定差役、賦稅政策,這樣才能讓大家安心!

劉備對趙云說:“你說得太對了,就這么辦!”這一段記述,突出了趙云耿直、敢言的性格。

8、詳述了趙云的漢中之戰(zhàn)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親率大軍赴漢中,與劉備展開爭奪漢中的戰(zhàn)役,雙方在陽平關(guān)以東、南鄭以西的漢水谷地展開了對攻,時任翊軍將軍的趙云也參加了這場戰(zhàn)役。

一次,曹軍的運糧隊從北山下經(jīng)過,隊伍很長,黃忠認為可以襲擊一下,把糧食劫過來。漢中是個不大的地方,突然間云集了雙方這么多軍隊,軍糧供應將會是個大問題,如果能把對方的軍糧劫過來,那對敵人將是雙倍打擊。

劉備派趙云、黃忠一塊劫糧,黃忠先出發(fā),趙云在后,但到了約定時間黃忠仍然未歸,趙云便率幾十名騎兵出了營寨去接應黃忠。

趙云剛一出來就遇到曹軍主力,雙方展開激戰(zhàn),趙云身邊只有幾十個人,且戰(zhàn)且退,奮力殺出重圍。這時趙云發(fā)現(xiàn)部將張著負傷被圍,趙云又折返回去,殺入重圍把張著救了出來,之后殺回自己的營寨。

但趙云的營寨已被曹軍占領(lǐng),曹軍閉門拒守,趙云殺了進去,將營寨重新奪回,之后把營門打開,偃旗息鼓。

大批曹軍隨后趕到,看到這種情況懷疑營內(nèi)有伏兵,不敢攻營,于是撤退。趙云不干,雷鼓震天,用弓弩射擊曹軍,曹軍驚駭不已,自相踐踏,還有不少墜入漢水淹死,此戰(zhàn)可以稱為趙云版的“空營計”。

第二天,劉備親自到趙云營中視察,看到前一天的戰(zhàn)場,不禁贊嘆說:“子龍一身都是膽啊!”劉備下令在營中擺酒慶賀,一直喝到晚上,軍中都稱趙云為“虎威將軍”。

史書中詳述的這場戰(zhàn)斗,也是漢中戰(zhàn)役的關(guān)鍵一戰(zhàn),曹操此后便無心再戰(zhàn),下令從漢中撤退,劉備占據(jù)了漢中,并在此稱漢中王。

9、再次表現(xiàn)趙云直言敢諫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近郊的武擔山稱帝,之后便下令進攻孫吳,以報孫權(quán)奪取荊州并殺害關(guān)羽之仇。

對此有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對,勸諫的人不少,但劉備意志已決,對于任何反對意見一概不聽。

益州從事祭酒秦宓以博學著稱,又通占卜讖緯,他認為此時伐吳并不吉利,劉備下令把秦宓抓起來,群臣見此都不敢再說什么了。

但趙云生性耿直,他不管那么多,仍然繼續(xù)相勸。趙云認為:“趙云認為當前最大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孫權(quán),應該先滅曹魏,到那時孫吳不用打自會臣服。”

趙云進一步建議:“當前應當進圖關(guān)中,占據(jù)黃河、渭河的上游,從那里征討曹魏,關(guān)東義士必將響應。千萬不能把曹魏擱置起來去伐吳,一旦與孫吳交兵,是無法馬上能見分曉的!”

但劉備此時已被憤怒沖暈了頭腦,還是率領(lǐng)大軍伐吳去了。此戰(zhàn)蜀軍大敗,損失數(shù)萬兵馬,孫劉聯(lián)盟也遭受到致命打擊,如果劉備當初聽從了趙云的意見,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結(jié)局了。

10、突出了趙云公而忘私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趙云隨同諸葛亮來到漢中。諸葛亮對外聲稱將由斜谷道出兵,命趙云、鄧芝率部在此方向發(fā)起進攻,諸葛亮自己則率領(lǐng)蜀軍主力進攻祁山。

趙云、鄧芝擔任了佯攻的任務,他們在斜谷道中的箕谷與曹真率領(lǐng)的大軍相遇。一般認為箕谷是斜谷道的南口,附近有蜀軍的重要軍需倉庫赤岸,如果從斜谷道出擊曹魏,赤岸是最近的后勤補給基地,趙云讓鄧芝守赤岸,自己由箕谷北上,經(jīng)過一段棧道,深入到斜谷道深處。

由箕谷北行的這段棧道有近百里,非常險峻,一端懸于崖壁之上,一端凌空,棧道之下全靠立柱支撐。趙云本是佯攻,任務是吸引曹真大軍的注意力,讓他不得不在斜谷道的北口重兵駐防。

沒想到的是,曹真主動出擊,沿著斜谷道殺了進來,趙云所部兵力有限,不敢在秦嶺山中與魏軍過多糾纏,于是后退。

一直退到箕谷,才奮力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但當時的情況十分嚴峻,如果曹真再攻,箕谷無法守住,魏軍將長驅(qū)直入,漢中就將丟失。危急關(guān)頭,趙云來不及請示,果斷下令把棧道燒了,曹真這才退去,趙云、鄧芝指揮人馬得以從容撤下,損失不大。

諸葛亮聽說此事后,對鄧芝說:“街亭失敗后,各部兵將失散,兵不知將、將不見兵,而箕谷退軍時卻能做到將不離兵、兵不離將,是什么緣故呢?”

鄧芝回答說:“趙云將軍親自斷后掩護撤退,所有軍資裝備一點兒都沒有丟棄,兵和將也沒有分離。”

這就是老將和新手的區(qū)別,同樣是兵敗,馬謖在街亭被嚇壞了,結(jié)果幾乎全軍覆沒,而趙云卻能鎮(zhèn)定從容,這靠的是膽識,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積攢出來的經(jīng)驗,更是長年累月和將士們之間形成的默契和相互信賴。

當時趙云軍中有不少富余的絹帛,諸葛亮讓趙云拿出來分賜給部下,趙云說:“仗沒有打好,還要什么賞賜?所有的物資請全部存入赤岸的府庫中,等到冬天發(fā)給大家過冬吧!甭牭竭@些,諸葛亮對趙云更加贊賞。

綜上所述,史書中對趙云的記述非常多,只是它們沒有全部寫在《三國志》趙云傳中,給人的感覺是趙云被史書忽略了,或者認為趙云是被文藝作品“拔高”的人。

除此之外,在劉備生前,趙云的軍職并不是特別高,這也造成了大家對他的誤解,認為其實趙云在蜀漢不重要,關(guān)于這一點是另一個問題,需要專門去探討,此處就不展開了,簡單地說,這也不是反映“趙云其實不重要”的依據(jù)。

3

趙云作為劉備集團的重要戰(zhàn)將,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出場次數(shù)一點也不少!

而且趙云每一次出場,都是精彩無比。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趙云的英雄形象也深入人心!

在三國早期,作為趙云沒有完全投靠劉備,所以出場較少。劉備投靠劉表,常住荊州之后,趙云的出場次數(shù)大幅增加。

比如,收服桂陽太守趙范,表現(xiàn)了趙云的睿智。保護劉備前往東吳,迎娶孫尚香。最后以一敵眾,安然脫險。表現(xiàn)了趙云的忠勇。攔江截住孫夫人,救下阿斗。表現(xiàn)了趙云的機敏。

最精彩的,當然是當陽長坂坡!

單槍匹馬,直入曹操百萬兵;七進七出,殺的人為血人馬為血馬!殺死曹操戰(zhàn)將五十多員,懷抱幼主突圍而出。

單憑這一段,常山趙子龍的威名,就足以名動九州,留傳千古!

其后,趙云還有精彩表現(xiàn)!

劉備入川,趙云為后援。劉備戰(zhàn)漢中,趙云大擺空城計,留下了“子龍一身都是膽”的感嘆。劉備討伐東吳,趙云極力勸諫,英明睿智如此。

先主臨終托孤,只對趙云說“早晚看噓吾子”。

諸葛亮北伐,趙云請纓出戰(zhàn),陣斬五將。成就一世英名!

這出場還少嗎?再多的話,就不能叫三國演義了,就得叫趙云傳了。

4

其實并不是,有很多人在三國文化中就尤其喜歡趙云,甚至沒有之一。

他們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趙云是《三國演義》中塑造的非常完美的形象。

(《三國》中趙云形象,挺帥)

趙云武藝高強,在民間武力排名中僅次于呂布,是所謂“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guān)五馬六張飛”。他識得英主,直接投靠劉備(話當然分兩頭,劉備一臉的仁義道德,滿口的言而有信,借了趙云救沒還,趙云也沒回去),劉備被塑造成了正面角色,趙云就成了棄暗投明。

(救阿斗時候的趙云)

趙云在一開始就上演了有如長坂坡的萬人敵模式,那是早年隨公孫瓚打擊袁紹,趙云在袁軍中就如入無人之境。趙云的長處是全面,智勇雙全,忠心不二,人格也沒什么缺陷。不過筆者看來,趙云在書中還是缺少了一點魂魄,遠不如關(guān)羽和張飛那樣棱角分明,這應該就是題主所說的很少提到趙云。

(廝殺中的趙云經(jīng)典形象)

趙云歷經(jīng)兩代,扶弱主,有始有終,最后病死也算是善終。比起關(guān)羽之大敗,張飛之橫死,顯得更完整有名節(jié)。

大家對趙云的喜愛基于此。

歷史上的趙云存在感比這個高不到哪里去,因為他本身地位就不及另四虎,他的事跡也比較少一些,限于救阿斗、隨諸葛亮西征還有箕谷之敗。

5

謝謝邀請。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了一個電視小品《備份》,說得是閱兵式上飛行中隊,將一個技術(shù)最過硬,最全面的絕對一號飛行員放在備份的位置上。使最優(yōu)秀者失去表現(xiàn)的機會。據(jù)說這還是個實事兒。我想三國中的趙云在劉備的營中就是這樣一個備份。就象戰(zhàn)爭中大首長跟前的警衛(wèi)員一樣,雖然個個都出類拔粹,方方面面都拿得起放得下,卻鮮少有立功的機會。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趙云是唯一一個被描寫的沒有缺點的將領(lǐng)。武藝高強不輸于任何一個上將。槍疾手快,膽大心細,穩(wěn)重忠誠。踏實肯干,任勞任怨。每個大將存有的各種優(yōu)點在他身上都能體現(xiàn)出來。他除了他人所具備的優(yōu)點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干凈。不論是槍刀武藝還是穿衣打扮,亦或是日常行事。都不帶一個汚點。既使是長板坡上在曹營百萬軍中殺得七進七出,血透征袍,也不見作者用一個汚字,可見作者對他的喜愛是多么無以復加。他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任何人能勝任的工作他都能勝任,別人誰也勝任不了的工作只有找他,他一樣可以完成得完美無缺。諸葛亮過江東帶的是他,劉備認親去江東帶的還是他?梢娝奶幨履芰屯亓κ瞧渌魏稳瞬荒鼙葦M的。趙云被稱為常勝將軍,一生幾乎無有敗跡,據(jù)說他征戰(zhàn)一生,身上連一絲劃痕都不曾有過。據(jù)說漢室的功臣美女貂蟬最后跟著他并愛他至深。據(jù)說他到老皮膚細膩身無半點暇疵。據(jù)說他的死也是因為他的完美引發(fā)貂蟬的好奇,在他睡覺時用一繡花針在他身上扎了一下,導致他血流不止而死。據(jù)說貂蟬為此悔恨不已自殺陪他而去。好多據(jù)說的傳說都在印證趙云的完美無缺。一生唯一的敗跡也被諸葛亮把責任攬去,還得安慰他,給他說好話!痹股饺宋矣帽划,你別放在心上”。正是因為他的完美,他的全能,才使得劉備諸葛亮把他當成全能預備隊,有一分能耐都不舍得把他派出去,總是把他當成了一顆定心丸兒放在身邊。也因此他才沒有那么多的機會去沖鋒陷陣。也就少了故事和功績,F(xiàn)實中,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因為特別優(yōu)秀而不能出人頭地也在所難免。得有很好的心理素質(zhì)才能耐得住這種境遇。這種人誰都喜歡,卻都不愿意自己去做,這也正是這種人的難能可貴之處。

6

趙云在三國中并非默默無聞,在《三國演義》中趙云磐河戰(zhàn)文丑、長坂坡七進七出、鳳鳴山力斬五將等橋段。 蜀漢政權(quán)建立后,被封為“五虎上將”, 趙云白袍白甲,胯下白龍駒,掌中亮銀槍,一身銀白,是深受人們喜愛和熟知的。

但正史《趙云別傳》中雖然有介紹趙云“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但只是寥寥數(shù)筆,并不生動。在劉備集團攻取益州之前,趙云是護軍統(tǒng)領(lǐng),負責保衛(wèi)工作,沒有帶兵打仗的經(jīng)歷,因此很少提及。后劉備在攻打益州遇到困難后急招諸葛亮率領(lǐng)張飛、趙云帶軍援助,成都平定后被封為翊軍將軍”,“翊”者,輔佐之意,到劉禪稱帝的同年,趙云又被任命為中護官 ,趙云幾十年內(nèi)一直是為劉備集團執(zhí)掌禁兵負責“中央保衛(wèi)工作的將領(lǐng)”,沒有獨自統(tǒng)帥大軍沖鋒陷,也沒有立過大戰(zhàn)功,在劉備集團中官職不低于關(guān)張馬黃四將軍,甚至低于李嚴、吳懿、劉琰、魏延等人 ,直到蜀漢政權(quán)后期才被追謚為順平侯。所以在正史中很少提及趙云,尤其是赤壁之戰(zhàn)前一直默默無聞。

7

為什么三國中很少提到趙云?



這提問不知道依據(jù)是啥?三國志有專門的,與關(guān)張馬黃并列的關(guān)張馬黃趙傳,三國演義中則更精彩傳神,人們津津樂道,反復提及,不厭其煩,就是依據(jù)三國演義中的描述,這些故事雖有夸張,但大的基本的事實是有歷史記載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中,寫到趙云的有三十一回,超過四分之一,其中濃墨重彩,大肆渲染的占60%以上。趙云是僅次于劉備,曹操,諸葛亮,關(guān)羽,張飛的主要人物之一,相對于同時期猛將許褚,典韋,黃忠,馬超,龐德甚至呂布等,涉及的回目要多得多,典型的比如長坂坡之戰(zhàn),漢中戰(zhàn)役,與鄧芝帶偏師出箕谷等,咋能說很少提到呢?



三國演義中,對于趙云基本是褒揚為主,長坂坡之戰(zhàn),漢中戰(zhàn)役以前也多次寫過,諸位都很熟悉,有人說趙云是常勝將軍,也有人覺得太過吹捧,今天就說一下趙云唯三的幾次敗仗吧!

第一次:出箕谷的敗仗。這實際不能算在趙云身上,但出頭領(lǐng)兵是趙云副將鄧芝,只能委屈趙云了。因為馬謖丟掉街亭,只能全軍撤退,在所有撤退隊伍里,唯有趙云一軍兵員不減,物資無損,諸葛亮大為贊賞。



第二次:天水城外遇姜維。這一次也是因為諸葛亮安排有誤,被姜維識破計策,加上姜維正是年輕有為,趙云年老體弱,因此敗陣,所以事后諸葛亮也沒有責難趙云。



第三次:鳳鳴山之戰(zhàn)。這本來就是一場虛擬的,不存在的戰(zhàn)斗,而且十分奇怪,關(guān)興,張苞奉命救了趙云后,追擊逃跑的夏侯楙,竟然從關(guān)中一帶,一直追至天水一帶的南安郡,讓人不僅懷疑夏侯楙腦子有問題,長安近在咫尺,既安全,又保險,為啥要跑恁遠還費老大勁?說到底,就是羅貫中先生把不熟悉地理的讀者忽悠著看熱鬧,以至不辨遠近,忘記了東南西北。



最后再回歸提問,說三國很少提到趙云,從上面提及看,無論勝敗正反,正史雜記,趙云都是三國響當當?shù)娜宋铮f很少提到是不符合事實的。當然了,如果與劉備諸葛亮,曹操,關(guān)羽張飛等比起來要略少,但這在具有數(shù)百甚至上千人物的三國資料中,趙云的篇幅起碼居前二十名以上,不算少吧?估計提問大約是說趙云相對于關(guān)張馬黃,職位比較低,重要性上似乎差一些,這需要展開詳細說明,本文限于篇幅不便再作敘述。(4:10)

8

史書上所記載的都是一些重大事件,對于趙云的記載也不算少。都說劉備不重用趙云,所以封給他的官職太小,為他鳴不平。這純粹是小孩子的認識!古時候武將的官職。是要靠軍功掙來的,不是可以隨口封的。尤其是奪取天下的時候,敢以個人感情代替軍功的,基本上就不可能成什么氣候!趙云的軍功不夠,跟他的性格有關(guān)(過于謹慎),自然封爵就小,沒什么可爭辯的!

看看他與魏延的比較吧;入川之時,魏延僅是劉備的一個私兵——部曲(半家奴性質(zhì))。和趙云的偏將軍、桂陽太守無法相提并論?稍趭Z得益州時,因“數(shù)有戰(zhàn)功”,就立馬提升為“牙門將軍(約=少將,中郎將約=大校、準將)”。具體什么功,因蜀漢沒有史官,加上后期魏延被定為“叛臣”,自然不會有立功的詳細記錄。故陳壽也無法詳述!但能從一個部曲親兵,直接提升為將軍,功勞估計還可能是救駕之類,肯定不一般。大家都知道,這個職銜原來是趙云的。趙云之所以獲得此銜,也是因為救駕。但魏延即使封了牙門將軍,比趙云當前的偏將軍、太守,大概還要差著半級。因為牙門將軍還是劉備的衛(wèi)戍部隊主管,沒有外任的權(quán)限大,更沒有行政職務。但趙云雖然被諸葛亮派出由“外水上江陽”匯合與成都,直到奪得西川,趙云應該是諸葛亮這一路的先鋒大將(張飛是另一路主將)。但他的職務卻僅,變成了翊軍將軍。這個軍銜比之偏將軍并沒有實質(zhì)的升遷,只是冠以了“實名”,有點像榮譽稱號。這就證明,在奪取西川的戰(zhàn)斗中,趙云的軍功有限的。再到奪取漢中后,魏延被提升為鎮(zhèn)遠將軍,漢中都督兼(領(lǐng))漢中太守。從“牙門將軍”到“鎮(zhèn)遠將軍(中將)”,軍銜上升了一級,屬于正常升遷(但也要有正式足以提升的軍功)。但是,從一個“白身(沒有行政職務、軍職)”一下提升為“漢中都督”,還兼漢中太守。這個提升的太多了。史書上用的字眼是“拔”,就是“破格提拔”。而趙云在漢中戰(zhàn)役后,軍銜還在原地踏步。軍銜上已經(jīng)和魏延持平、職務上已經(jīng)低于魏延了(太守級別一樣,但趙云已經(jīng)是虛職,并且沒有軍職)。這就足以證明裴松之的“云別傳”,和羅貫中寫的小說性質(zhì)是一樣的,可稱為《趙云演義》。到劉備稱帝,魏延又被提升為正號將軍的“鎮(zhèn)北將軍”了。一下被提升了兩級(劉備時的“四鎮(zhèn)”高于“四征”將軍)。而趙云仍在翊軍將軍的軍銜上踏步不前。趙云救了劉備兒子、夫人,一下就被提升為牙門將軍。取得桂陽,一下就提升為偏將軍兼太守。證明劉備從來沒有對趙云有任何的偏見和輕視,只要他能立功,劉備從來不吝升賞。既然沒有升賞,自然是軍功不足以升賞。

直到后主繼位,趙云被提升為征南將軍、中護軍,旋又升為鎮(zhèn)東將軍,封為“永昌亭侯”;當然是因為趙云救駕有功(救劉備的夷陵之。,所以升賞有名。為何會提升兩級?我猜想是,救駕一級,新主繼位一級(通常新主繼位,都會給重要的文武升一級)。魏延軍銜沒有升,但封了候也可算一級。這時兩人的級別又同步了!這里也看出;魏延在鎮(zhèn)守漢中這段時間,因沒有戰(zhàn)事,自然不會有戰(zhàn)功。且劉備稱帝,魏延軍銜本來只應該升一級,但卻一下升了兩級。所以,后主繼位,自然不會再升魏延的軍銜。這樣看來,劉禪也是很有心的;趙云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叔父輩,還是父親的至交好友。官職反不如自己的家奴(魏延)高,這有點說不過去!剛好趙云救駕有功,升賞有名。加上自己的新君初立,更可名正言順的提升趙云。剛好可以所以提兩級,救駕大功,有資格封侯。而魏延也要略作安撫,既然沒有軍功可封,那也封個侯來平衡。

說劉備特意將趙云留給后主去升賞,是帝王之術(shù),是要留給后主用。這就更可笑了;劉備死的時候已經(jīng)63歲了,趙云還略長于劉備。把一個近七十歲的老頭,留給自己的兒子用?有這樣的做法嗎?劉備會算命,算到趙云像姜子牙一樣,不但夠長命,還老來成才?

很多人說趙云是個保鏢,其實這個是個很大的誤會;劉備在被封豫州刺史的時候,陳到就投靠了劉備,并為劉備組建了“白眊兵”。他才是劉備的真正保鏢!看趙云博望用火的時候生擒夏侯蘭,長坂坡的時候保衛(wèi)后主、甘夫人,獨自領(lǐng)兵攻取桂陽,又獨自領(lǐng)兵攻略江陽,這些都不是保鏢該干的活?纯丛S褚、典韋什么時候獨自領(lǐng)兵打過仗?陳到在劉備死前,從來也沒有獨自領(lǐng)過兵。趙云的牙門將軍固然可以視為“侍衛(wèi)統(tǒng)領(lǐng)”,可時間很短,就被提升為了偏將軍。要是這樣也算是保鏢,那魏延更像保鏢啦?

9

首先謝邀;

三國的正史中的確很少提及趙云,三國志中也就寥寥數(shù)語,終生不得重用。

三國演義中倒是把趙云描述成一個智勇雙全德才兼?zhèn),令人敬佩的蓋世英雄,不過也是終生不得重用。

甚至還有人懷疑是否存在趙云此人的真實性。

歷史很少提及趙云大概就是因為:

1、趙云不受重用;

趙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于西漢后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guān)。

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云也就倒霉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后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lǐng)銜的是誰么?“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2、趙云出身布衣,不受重用,自然就沒有做出太多影響歷史的事跡,寫傳記的人也有門第之見,所以并沒有給他濃墨淡彩的一筆。

趙云一生品性謙遜,性情冷靜,善內(nèi)政,從擇定賢主,千難萬險,追隨不改見忠貞中看出,趙云實有大智慧。若趙云統(tǒng)兵,輔以一智謀之士,必定統(tǒng)戰(zhàn)四方。

10

大家看過亮劍里的魏和尚就知道,李云龍被日本人追的時候?qū)ξ捍笥抡f,和尚,給我當警衛(wèi)員后悔不?你要是到連隊最起碼也干到營長了,魏和尚說,不后悔,俺愿意,團長給俺臉,俺得(拿手)接著。這個橋段,可以看出趙云和劉備的關(guān)系如出一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