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軍閥混戰(zhàn),常山國后來成為袁紹的地盤,但有一部分人不滿袁紹,他們聚集起來準備投奔袁紹的老對頭公孫瓚,這些人推舉趙云為首領(lǐng),他們一起來到了公孫瓚占據(jù)下的幽州刺史部。
對趙云等人的到來公孫瓚很高興,他原本擔心冀州百姓都歸附了袁紹,就跟趙云開玩笑道:“聽說你們家鄉(xiāng)的人都投靠了袁氏,你怎么偏偏回心轉(zhuǎn)意跑到這里來呢?”
趙云回答:“現(xiàn)在天下大亂,也沒人知道誰對誰錯,只知道老百姓正忍受倒懸之難。我們那里的老百姓都議論,看誰能施行仁政,倒不是對袁公有成見而私心于您。”
2、特別交代趙云與劉備的關(guān)系
史書沒有記載趙云在公孫瓚那里擔任了什么軍職,只知道趙云與劉備、關(guān)羽、張飛等人是同時期來到公孫瓚這里的,他們互相接觸后,雙方印象都很好,很投脾氣。
劉備后來被公孫瓚派往青州刺史部擔任平原國相,趙云也被派去協(xié)助劉備,《三國志》記載此時趙去的任務是“主騎”,一種理解是負責統(tǒng)領(lǐng)劉備手下的騎兵,另一種理解認為“主騎”是一個職務,相當于劉備的衛(wèi)隊長,不管怎樣,趙云與劉備的關(guān)系又進了一步。
但是沒多久趙云就離開了,不是他與劉備有了矛盾,而是他家里出了變故,趙云的哥哥去世了,古人很重親情和孝道,按禮俗趙云應回家奔喪,于是他向公孫瓚請了假,回常山國老家奔喪。
常山國是袁紹的勢力范圍,趙云此去還能不能回來難以預料,劉備依依不舍,拉著趙云的手和他告別。,趙云也深為感動,他告訴劉備:“我永遠不會背叛您!”
3、記述了趙云發(fā)揮的獨特作用
趙云回家鄉(xiāng)后,在很多年里都與劉備失去了聯(lián)系,直到官渡之戰(zhàn)前他們又相聚在了一起。
趙云沒有忘記他向劉備臨別時做出的承諾,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打聽劉備的情況,聽說劉備來到冀州投奔了袁紹,趙云立即動身去相見,史書記載他們重逢的地點是鄴縣。
劉備特別高興,一刻都舍不得離開趙云,特別怕他再走,以至于晚上睡覺都在一張床上。
劉備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奔袁紹的,當時袁紹與曹操即將展開決戰(zhàn),劉備呆在袁紹這里并不安全,現(xiàn)在最頭疼的是手下沒有人,袁紹很精明,雖然表面尊敬劉備,卻不給劉備一兵一卒。
所以劉備交給趙云一項任務,讓他召募人馬。如果劉備自己出面募兵,袁紹必然會有所警覺和疑慮,趙云是個新人,目標不大,悄悄做這項工作很合適。
趙云做得很好,沒用多長時間就召募到幾百人,趙云私下告訴他們是劉備將軍在召人,他們都是劉將軍的手下。也許是趙云保密工作做得好,也許是袁紹太忙顧不過來,袁紹對這些事一概不知。
這支隊伍成為劉備東山再起的希望,后來劉備找機會果斷脫離了袁紹,趙云召募的這支隊伍人數(shù)雖然不算太多,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4、對長坂坡之戰(zhàn)敘述很詳細
建安七年(202年),趙云追隨劉備到了荊州,投靠荊州牧劉表,劉表讓他們屯兵在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替自己抵擋曹操。
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進攻荊州,劉備率部與其交戰(zhàn),雙方戰(zhàn)于博望(今河南省方城縣西南),劉備用伏兵擊破曹軍,趙云在戰(zhàn)斗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夏侯蘭是趙云的同鄉(xiāng),自小便相識,趙云向劉備求情,劉備免夏侯蘭一死,夏侯蘭精通律法,劉備任命夏侯蘭為軍中的執(zhí)法官。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劉表憂病而死,兒子劉琮投降,劉備倉促間率眾南下,曹操親自率領(lǐng)一支騎兵追擊。
走到南郡所轄的當陽縣時被曹軍追上,雙方在一個名叫長坂坡的地方展開激戰(zhàn),由于寡不敵眾,劉備的人馬被殺得大敗。
劉備好不容易突出了重圍,清點人數(shù)時卻發(fā)現(xiàn)不見了妻子甘氏以及年僅2歲的兒子劉禪。這時,劉備身邊有個人說趙云已經(jīng)投降曹操了,劉備聽了很生氣,用手戟敲打著說話的那個人:“子龍絕不會棄我而去!”
過了一會兒趙云回來了,還帶回來甘氏和劉禪;鞈(zhàn)中別人都奪路逃命,只有趙云拼命保護甘氏母子,他抱著劉禪,保護著甘氏,居然殺出了重圍,使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劉禪幸免于難。劉備十分高興,現(xiàn)場提拔趙云為牙門將軍。
對于這一段描寫,史書記述較多,著重突出了趙云的英勇和忠義。
5、從側(cè)面表現(xiàn)趙云一身正氣
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塊地盤,這就是荊州刺史部的南郡,劉備以此為依托,迅速向荊州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等發(fā)展。
劉備派諸葛亮、趙云等人收服江南各郡,進展很順利,除武陵郡外其他幾個郡都投降了,武陵郡太守金旋拒不投降,戰(zhàn)敗被殺。
劉備提升趙云為偏將軍,讓他兼任桂陽郡太守。桂陽郡原來的太守名叫趙范,投降后一心巴結(jié)趙云,他的嫂子樊氏長得很漂亮,而他哥哥已死,嫂子寡居,趙范想把嫂子嫁給趙云,但被趙云拒絕了。
趙云不想傷趙范的面子,推辭道:“我和你同姓,你的兄長就好比我的兄長一樣,怎能娶兄嫂?”
有人勸趙云接受,趙云說:“趙范是被迫投降的,心里怎么想還不知道。天下女子多得是,不必著急。”趙云看人很準,趙范后來果然逃亡了。
6、指出劉備對趙云格外看中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率軍進入益州,將荊州交由諸葛亮負責鎮(zhèn)守,劉備特意把趙云留了下來,任命他為留營司馬,協(xié)助諸葛亮。
史書中特別說明,劉備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是考慮到他走之后還留下了一件麻煩事,那就是新婚不久的孫夫人。
孫夫人是孫權(quán)的妹妹,當初為了鞏固孫劉聯(lián)盟雙方達成了這樁政治婚姻,但這位孫夫人一向無法無天,劉備在的時間尚且驕橫不法,如果劉備不在跟前,還不知道會鬧出什么事來。劉備認為趙云平時比較威嚴,能壓得了陣,所以把他留下來,讓他掌管內(nèi)務。
這個安排還真對了,孫權(quán)聽說劉備西征,決定把妹妹接回江東,他也不跟劉備這邊商量,直接派大船來接人。孫夫人要回娘家,誰也攔不住。
可這位孫夫人不僅自己走,還要把劉備的兒子劉禪帶走。劉禪的生母甘夫人這時已經(jīng)病故,平時可能就由年輕的繼母孫夫人帶著。誰也沒有料到孫夫人會這么做,倉促之間劉禪竟然被她抱到了船上。
幸好趙云得到了消息,立即帶兵從陸路趕到前面,勒兵截江,才把劉禪搶了回來,這是趙云第二次救幼主。
7、記述了趙云敢說真話的品德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克成都,在圍城時劉備與眾人約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庫里面的東西都歸大家,他自己不要。
這條命令造成了混亂,進城之后,正需要大家各司其職做好各項工作的時候許多人卻找不到了,將士們都放下武器奔向各個官府倉庫,自行拿取那里的財物,幾天后這種混亂才結(jié)束。
當時益州十分富有,劉備下命令置酒大會,犒勞三軍將士。劉備拿出城中大批金銀頒賜給將士,把谷物布帛還給百姓。
但趙云表達了不同意見:“霍去病當初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現(xiàn)在的國賊何止是匈奴,還沒有到求安穩(wěn)享樂的時候。只有到天下平定的那一天,大家各返故鄉(xiāng),再談享受才合適。益州士民初罹(lí)兵革,遭受戰(zhàn)亂之痛,田宅都應歸還其主人,令其安居復業(yè),然后制定差役、賦稅政策,這樣才能讓大家安心!
劉備對趙云說:“你說得太對了,就這么辦!”這一段記述,突出了趙云耿直、敢言的性格。
8、詳述了趙云的漢中之戰(zhàn)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親率大軍赴漢中,與劉備展開爭奪漢中的戰(zhàn)役,雙方在陽平關(guān)以東、南鄭以西的漢水谷地展開了對攻,時任翊軍將軍的趙云也參加了這場戰(zhàn)役。
一次,曹軍的運糧隊從北山下經(jīng)過,隊伍很長,黃忠認為可以襲擊一下,把糧食劫過來。漢中是個不大的地方,突然間云集了雙方這么多軍隊,軍糧供應將會是個大問題,如果能把對方的軍糧劫過來,那對敵人將是雙倍打擊。
劉備派趙云、黃忠一塊劫糧,黃忠先出發(fā),趙云在后,但到了約定時間黃忠仍然未歸,趙云便率幾十名騎兵出了營寨去接應黃忠。
趙云剛一出來就遇到曹軍主力,雙方展開激戰(zhàn),趙云身邊只有幾十個人,且戰(zhàn)且退,奮力殺出重圍。這時趙云發(fā)現(xiàn)部將張著負傷被圍,趙云又折返回去,殺入重圍把張著救了出來,之后殺回自己的營寨。
但趙云的營寨已被曹軍占領(lǐng),曹軍閉門拒守,趙云殺了進去,將營寨重新奪回,之后把營門打開,偃旗息鼓。
大批曹軍隨后趕到,看到這種情況懷疑營內(nèi)有伏兵,不敢攻營,于是撤退。趙云不干,雷鼓震天,用弓弩射擊曹軍,曹軍驚駭不已,自相踐踏,還有不少墜入漢水淹死,此戰(zhàn)可以稱為趙云版的“空營計”。
第二天,劉備親自到趙云營中視察,看到前一天的戰(zhàn)場,不禁贊嘆說:“子龍一身都是膽啊!”劉備下令在營中擺酒慶賀,一直喝到晚上,軍中都稱趙云為“虎威將軍”。
史書中詳述的這場戰(zhàn)斗,也是漢中戰(zhàn)役的關(guān)鍵一戰(zhàn),曹操此后便無心再戰(zhàn),下令從漢中撤退,劉備占據(jù)了漢中,并在此稱漢中王。
9、再次表現(xiàn)趙云直言敢諫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近郊的武擔山稱帝,之后便下令進攻孫吳,以報孫權(quán)奪取荊州并殺害關(guān)羽之仇。
對此有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對,勸諫的人不少,但劉備意志已決,對于任何反對意見一概不聽。
益州從事祭酒秦宓以博學著稱,又通占卜讖緯,他認為此時伐吳并不吉利,劉備下令把秦宓抓起來,群臣見此都不敢再說什么了。
但趙云生性耿直,他不管那么多,仍然繼續(xù)相勸。趙云認為:“趙云認為當前最大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孫權(quán),應該先滅曹魏,到那時孫吳不用打自會臣服。”
趙云進一步建議:“當前應當進圖關(guān)中,占據(jù)黃河、渭河的上游,從那里征討曹魏,關(guān)東義士必將響應。千萬不能把曹魏擱置起來去伐吳,一旦與孫吳交兵,是無法馬上能見分曉的!”
但劉備此時已被憤怒沖暈了頭腦,還是率領(lǐng)大軍伐吳去了。此戰(zhàn)蜀軍大敗,損失數(shù)萬兵馬,孫劉聯(lián)盟也遭受到致命打擊,如果劉備當初聽從了趙云的意見,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結(jié)局了。
10、突出了趙云公而忘私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趙云隨同諸葛亮來到漢中。諸葛亮對外聲稱將由斜谷道出兵,命趙云、鄧芝率部在此方向發(fā)起進攻,諸葛亮自己則率領(lǐng)蜀軍主力進攻祁山。
趙云、鄧芝擔任了佯攻的任務,他們在斜谷道中的箕谷與曹真率領(lǐng)的大軍相遇。一般認為箕谷是斜谷道的南口,附近有蜀軍的重要軍需倉庫赤岸,如果從斜谷道出擊曹魏,赤岸是最近的后勤補給基地,趙云讓鄧芝守赤岸,自己由箕谷北上,經(jīng)過一段棧道,深入到斜谷道深處。
由箕谷北行的這段棧道有近百里,非常險峻,一端懸于崖壁之上,一端凌空,棧道之下全靠立柱支撐。趙云本是佯攻,任務是吸引曹真大軍的注意力,讓他不得不在斜谷道的北口重兵駐防。
沒想到的是,曹真主動出擊,沿著斜谷道殺了進來,趙云所部兵力有限,不敢在秦嶺山中與魏軍過多糾纏,于是后退。
一直退到箕谷,才奮力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但當時的情況十分嚴峻,如果曹真再攻,箕谷無法守住,魏軍將長驅(qū)直入,漢中就將丟失。危急關(guān)頭,趙云來不及請示,果斷下令把棧道燒了,曹真這才退去,趙云、鄧芝指揮人馬得以從容撤下,損失不大。
諸葛亮聽說此事后,對鄧芝說:“街亭失敗后,各部兵將失散,兵不知將、將不見兵,而箕谷退軍時卻能做到將不離兵、兵不離將,是什么緣故呢?”
鄧芝回答說:“趙云將軍親自斷后掩護撤退,所有軍資裝備一點兒都沒有丟棄,兵和將也沒有分離。”
這就是老將和新手的區(qū)別,同樣是兵敗,馬謖在街亭被嚇壞了,結(jié)果幾乎全軍覆沒,而趙云卻能鎮(zhèn)定從容,這靠的是膽識,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積攢出來的經(jīng)驗,更是長年累月和將士們之間形成的默契和相互信賴。
當時趙云軍中有不少富余的絹帛,諸葛亮讓趙云拿出來分賜給部下,趙云說:“仗沒有打好,還要什么賞賜?所有的物資請全部存入赤岸的府庫中,等到冬天發(fā)給大家過冬吧!甭牭竭@些,諸葛亮對趙云更加贊賞。
綜上所述,史書中對趙云的記述非常多,只是它們沒有全部寫在《三國志》趙云傳中,給人的感覺是趙云被史書忽略了,或者認為趙云是被文藝作品“拔高”的人。
除此之外,在劉備生前,趙云的軍職并不是特別高,這也造成了大家對他的誤解,認為其實趙云在蜀漢不重要,關(guān)于這一點是另一個問題,需要專門去探討,此處就不展開了,簡單地說,這也不是反映“趙云其實不重要”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