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這個提問不成立。
首先,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只是演義小說中的情節(jié)。真實歷史上的劉備是一個頗有脾氣的梟雄,早年鞭打督郵的是他,陰陽怪氣勸曹操殺呂布的也是他,背叛曹操后,狠心殺徐州刺史車胄的也是他。歷史上的劉備可不是一個凡事都要靠別人操持,他只負責哭鼻子的懦弱仁君的形象。
所以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什么叫言聽計從,什么又叫不言聽計從?是不是得做到百分百聽從,才能叫言聽計從?我覺得這不叫言聽計從,這叫傀儡,這叫扯線木偶。
但凡有點主觀能動性的人都做不到這點,更何況劉備還是一代梟雄呢?如果劉備真是這種廢柴,諸葛亮恐怕也瞧不上他。
第二,劉備統(tǒng)治益州后,正史中記載,劉備沒聽諸葛亮的建議,只有一次,就是劉備砸鍋賣鐵打漢中,諸葛亮當時認為不值,劉備就派楊洪回去勸說。
后來事實證明劉備的主張是正確的,諸葛亮還是偏保守了。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fā)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zhàn),女子當運,發(fā)兵何疑?”——《三國志·楊洪傳》而劉備稱帝后,諸葛亮并沒有勸過劉備。比如劉備繼位后欲討伐東吳,諸葛亮屢勸,劉備死活不聽,這就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jié),歷史上沒有這回事。
當時倒是有兩個人勸劉備了,分別是是趙云和秦宓。當然諸葛亮肯定是不贊成的,但他忍住了沒開口。正史中也就沒有相關記載。
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后貸出!度龂尽で劐祩鳌先主大怒,欲討權。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毕戎鞑宦,遂東征,留云督江州!对苿e傳》
▲《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情節(jié),諸葛亮與趙云同時勸劉備。歷史真實情況是諸葛亮從頭到尾都未發(fā)一言。
第三,諸葛亮沒出面勸劉備,主要原因是他要避嫌。
諸葛亮在劉備麾下除了負責居中調度外,他還負責“孫劉聯(lián)盟”項目。
東吳方面也很“巧”,負責“孫劉聯(lián)盟”項目的負責人原是魯肅,但魯肅病死了,于是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接手,成為負責人。
孫權可能也是知道諸葛兄弟的關系,所以長期以來,他便一直在刻意利用諸葛瑾,令他負責與劉備交涉。
比如,關羽、張飛死后,寫信給劉備,勸劉備不要興兵的人就是諸葛瑾。
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shù),易於反掌。"——《三國志·諸葛瑾傳》自己的親哥哥寫信給自己主上,如果這個時候諸葛亮還敢說話,勸劉備罷兵,那他會使自己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你特么的居然幫你哥哥說話,你居心何在?是不是奸細?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劉備興兵前,秦宓敢勸誡劉備,趙云敢勸誡劉備,而諸葛亮自己卻不勸的原因。因為趙云、秦宓不需要避嫌。
另外諸葛亮曾哀嘆若法正在,他一定能勸主上不要伐吳(若法孝直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其緣由除了法正是謀臣,劉備比較倚重他外,法正與東吳沒有利益瓜葛,不需要避嫌也是原因之一。
第四,諸葛瑾在東吳其實也很尷尬。
公元215年,孫劉關系破裂,諸葛瑾去荊州談判,諸葛亮負責接待,兄弟兩人在公館會談公事,從頭到尾都沒敢談私事。
諸葛亮與諸葛瑾關系不差,但時勢逼得他們形同陌路,也是造化弄人。
后來,諸葛瑾寫信勸劉備不要東征,被劉備束之高閣后,迅速就有流言蜚語傳出,說諸葛瑾派親信與劉備私會,有造反嫌疑。這一消息傳到孫權耳中,孫權為了避免內亂,信誓旦旦的說子瑜不是那種人,他忠于我,我必信任他。
時或言瑾別遣親人與備相聞,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三國志·諸葛瑾傳》其實孫權真是絕對信任諸葛瑾,當時就不會流言蜚語了。而從流言蜚語中就能看出,諸葛瑾在東吳的處境也是極為尷尬。他必須要比任何人都敵視劉備,不能流露出一點同情劉備,同情自己弟弟的意思。如不然,他就會被別人視為是東吳的奸細。
這就好比很多人移民到海外,他們?yōu)榱巳谌氘數(shù)厣鐣鶗犬數(shù)厝烁鹨曌约旱淖鎳。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被當?shù)厝伺艛D和懷疑。
總結。
①:劉備是個有脾氣的梟雄,他固然尊重諸葛亮,但說他對諸葛亮言聽計從,這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事情。
②:諸葛亮很少勸誡劉備,從劉備入主益州到病死于白帝城,諸葛亮前后就只有該不還打漢中與劉備相左。
③:諸葛亮勸誡劉備不要東征孫權,但劉備不聽,這只是演義小說的虛構情節(jié)。歷史上并沒有這回事發(fā)生。
④:諸葛亮沒勸劉備,是因為他要避嫌,主張征討孫權,不是劉備一個人的意思,諸葛亮也不能以一人之力對抗所有人。
⑤:劉備對諸葛亮很器重,他出征,不帶諸葛亮,不讓諸葛亮摻和與東吳有關的事,對此時立場尷尬的諸葛亮是一種精心保護。此舉可謂是體貼備至,彰顯了君臣二人的“魚水情深”。這可能就是諸葛亮感激涕零,終生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耗盡畢生光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