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邀,這個提問不成立。

首先,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只是演義小說中的情節(jié)。真實歷史上的劉備是一個頗有脾氣的梟雄,早年鞭打督郵的是他,陰陽怪氣勸曹操殺呂布的也是他,背叛曹操后,狠心殺徐州刺史車胄的也是他。歷史上的劉備可不是一個凡事都要靠別人操持,他只負責哭鼻子的懦弱仁君的形象。

所以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什么叫言聽計從,什么又叫不言聽計從?是不是得做到百分百聽從,才能叫言聽計從?我覺得這不叫言聽計從,這叫傀儡,這叫扯線木偶。

但凡有點主觀能動性的人都做不到這點,更何況劉備還是一代梟雄呢?如果劉備真是這種廢柴,諸葛亮恐怕也瞧不上他。


第二,劉備統(tǒng)治益州后,正史中記載,劉備沒聽諸葛亮的建議,只有一次,就是劉備砸鍋賣鐵打漢中,諸葛亮當時認為不值,劉備就派楊洪回去勸說。

后來事實證明劉備的主張是正確的,諸葛亮還是偏保守了。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fā)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zhàn),女子當運,發(fā)兵何疑?”——《三國志·楊洪傳》

而劉備稱帝后,諸葛亮并沒有勸過劉備。比如劉備繼位后欲討伐東吳,諸葛亮屢勸,劉備死活不聽,這就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jié),歷史上沒有這回事。

當時倒是有兩個人勸劉備了,分別是是趙云和秦宓。當然諸葛亮肯定是不贊成的,但他忍住了沒開口。正史中也就沒有相關記載。

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后貸出!度龂尽で劐祩鳌

先主大怒,欲討權。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毕戎鞑宦,遂東征,留云督江州!对苿e傳》



▲《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情節(jié),諸葛亮與趙云同時勸劉備。歷史真實情況是諸葛亮從頭到尾都未發(fā)一言。

第三,諸葛亮沒出面勸劉備,主要原因是他要避嫌。

諸葛亮在劉備麾下除了負責居中調度外,他還負責“孫劉聯(lián)盟”項目。

東吳方面也很“巧”,負責“孫劉聯(lián)盟”項目的負責人原是魯肅,但魯肅病死了,于是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接手,成為負責人。

孫權可能也是知道諸葛兄弟的關系,所以長期以來,他便一直在刻意利用諸葛瑾,令他負責與劉備交涉。

比如,關羽、張飛死后,寫信給劉備,勸劉備不要興兵的人就是諸葛瑾。

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shù),易於反掌。"——《三國志·諸葛瑾傳》

自己的親哥哥寫信給自己主上,如果這個時候諸葛亮還敢說話,勸劉備罷兵,那他會使自己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你特么的居然幫你哥哥說話,你居心何在?是不是奸細?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劉備興兵前,秦宓敢勸誡劉備,趙云敢勸誡劉備,而諸葛亮自己卻不勸的原因。因為趙云、秦宓不需要避嫌。

另外諸葛亮曾哀嘆若法正在,他一定能勸主上不要伐吳(若法孝直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其緣由除了法正是謀臣,劉備比較倚重他外,法正與東吳沒有利益瓜葛,不需要避嫌也是原因之一。

第四,諸葛瑾在東吳其實也很尷尬。

公元215年,孫劉關系破裂,諸葛瑾去荊州談判,諸葛亮負責接待,兄弟兩人在公館會談公事,從頭到尾都沒敢談私事。

諸葛亮與諸葛瑾關系不差,但時勢逼得他們形同陌路,也是造化弄人。

后來,諸葛瑾寫信勸劉備不要東征,被劉備束之高閣后,迅速就有流言蜚語傳出,說諸葛瑾派親信與劉備私會,有造反嫌疑。這一消息傳到孫權耳中,孫權為了避免內亂,信誓旦旦的說子瑜不是那種人,他忠于我,我必信任他。

時或言瑾別遣親人與備相聞,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三國志·諸葛瑾傳》

其實孫權真是絕對信任諸葛瑾,當時就不會流言蜚語了。而從流言蜚語中就能看出,諸葛瑾在東吳的處境也是極為尷尬。他必須要比任何人都敵視劉備,不能流露出一點同情劉備,同情自己弟弟的意思。如不然,他就會被別人視為是東吳的奸細。

這就好比很多人移民到海外,他們?yōu)榱巳谌氘數(shù)厣鐣鶗犬數(shù)厝烁鹨曌约旱淖鎳。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被當?shù)厝伺艛D和懷疑。



總結。

①:劉備是個有脾氣的梟雄,他固然尊重諸葛亮,但說他對諸葛亮言聽計從,這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事情。

②:諸葛亮很少勸誡劉備,從劉備入主益州到病死于白帝城,諸葛亮前后就只有該不還打漢中與劉備相左。

③:諸葛亮勸誡劉備不要東征孫權,但劉備不聽,這只是演義小說的虛構情節(jié)。歷史上并沒有這回事發(fā)生。

④:諸葛亮沒勸劉備,是因為他要避嫌,主張征討孫權,不是劉備一個人的意思,諸葛亮也不能以一人之力對抗所有人。

⑤:劉備對諸葛亮很器重,他出征,不帶諸葛亮,不讓諸葛亮摻和與東吳有關的事,對此時立場尷尬的諸葛亮是一種精心保護。此舉可謂是體貼備至,彰顯了君臣二人的“魚水情深”。這可能就是諸葛亮感激涕零,終生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耗盡畢生光熱的原因

最佳貢獻者
2

開始處于社會底層,尋求利益,想稱霸天下。后來有了一定的成就,居高層,諸葛亮提出來的建意,有損壞自己利益,地位,自然而然就不聽??了。










3

統(tǒng)一了劉備還要殺諸葛亮了!

4

在這里我不聊演義,只說正史。

正史中劉備非常重視諸葛亮,諸葛亮的地位一直是無能能及的,哪怕是后來被稱為劉備第一軍師的法正也在其之下。

劉備有大志,但漂泊大半生不是寄人籬下就是在寄人籬下的路上,始終不能在群雄割據(jù)的亂世占據(jù)一席之地。好不容易擁有徐州,但沒多久就玩丟了,劉備自然知道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人才,所以每到一處,劉備便積極拉攏人才。

當然來到荊州也不例外,拜名士、訪隱士,很多蜀漢的建國功臣都是這時候拉攏的。諸葛亮的出現(xiàn),對于求賢若渴的劉備來說甚是欣喜,不惜三往終于見到夢寐以求的人。

倆人一見如故,諸葛亮以《隆中對》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隆中對》稱得上是非常好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讓一心想成就大事但苦于一直沒有進展的劉備看到了曙光,興奮的對關羽、張飛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跟隨劉備后盡職盡責,多次為劉備提出寶貴意見,絕大多數(shù)意見劉備都采納了。

劉備請出諸葛亮不久,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占領了荊州。劉備自知不敵只好跑路,在這生死存亡之際諸葛亮建議劉備聯(lián)合孫權一起抗曹,劉備采納了。此舉不僅解除了劉備的危機,還同孫權一起大破了曹操,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更高了。在劉備取得荊州諸郡后,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整諸郡的賦稅,用來充實軍隊。

彭羕有才但性格驕傲輕率只能在劉璋手下當個書佐,后又遭人誹謗被劉璋刑罰剃光了頭,脖子套上鐵圈成了勞役。正值劉備入蜀,彭漾靠龐統(tǒng)和法正的推薦見到了劉備,交談后得到了劉備的認可和稱贊,辦事也讓劉備十分滿意,步步高升到了治中從事。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彭羕高升后得意忘形,不被諸葛亮待見,諸葛亮向劉備建議彭羕不可重用,劉備采納了,左遷彭羕為江陽太守。

關羽失荊州并被東吳擒殺,義子劉封因沒有應關羽求援出兵,諸葛亮建議劉備以此除掉劉封,以防在易世之后,劉封難以控制,劉備答應了。劉備來到荊州后因沒有子嗣,收劉封為義子,參考劉禪的年齡,劉封已跟隨劉備至少十二年,況且劉封剛剛二十幾歲,剛猛勇武,戰(zhàn)功卓越,可以說是蜀漢未來的棟梁。諸葛亮一句話,劉備便讓他自殺了。

蔣琬跟隨劉備入蜀后,拜為廣都長。但有一天劉備突然來到廣都,這時的蔣琬正好大醉不理眾事,劉備大怒,要殺了他。諸葛亮一句:"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劉備便沒有加罪于蔣琬,只是罷免了他的官職。

劉備十分尊重和信任諸葛亮,從《三國志》中多次出現(xiàn)“先主既敬信亮”、“先主雅敬亮”等類似敘述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但劉備并不是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有自己的主意和脾氣。

曹操征荊州,劉琮投降,劉備從樊城跑路路過襄陽,諸葛亮建議劉備趁機攻打劉琮奪取荊州,但劉備以不忍拒絕了。劉備的理由很明確,就是劉表將子孫后代托付給自己,自己就應該盡責,雖然劉琮對不起自己,但自己不能辜負了劉表。

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給劉備帶來不小的收獲,同時來自東吳的威機也悄然而至。大勝之后,劉備占領荊州南部四郡,孫權邀請劉備赴吳慶祝,諸葛亮極力勸諫不可,劉備此去兇多吉少。但劉備考慮曹操雖敗,但實力還是最強大的,孫權會考慮不是曹操的對手,還需要自己共同抵抗曹操,并沒有采納諸葛亮的建議,毅然赴約。

如果要說劉備厭惡的人,益州后部司馬蜀郡張裕算是一個,俗話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倆人的梁子就是在第一次見面時結下的。當時劉備應劉璋之邀來到涪縣,劉璋盡地主之儀寬帶劉備,張裕以從事的身份坐在坐在劉璋身邊陪同。劉備見他胡子茂盛,便拿他尋開心,而張裕也不示弱,以劉備無胡子進行反擊,劉備顏面受損,記恨在心。劉備定蜀后,抓住張裕出言不遜及總是泄露天機不放,又正值張裕漢中預言失敗,劉備拿他下獄準備處死,諸葛亮為他求情,但劉備太恨他了,這次也并沒有依諸葛亮。

諸葛亮之所以被后人廣為傳頌,主要還是因為受劉備托孤后,對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貞。

劉備尊重和信任諸葛亮,但由于諸葛亮性格的原因,他給劉備的建議并不是很多,但諸葛亮提出的絕大多數(shù)建議劉備都采納了,所以說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并不過分。

但說到了建國后,劉備聽不進諸葛亮的建議并不是十分準確,因為建國后諸葛亮好像隱身了一樣,只做事少說話,并沒有提過多少建議,準確的說是在劉備占有益州后諸葛亮就沒提出過建設性的意見,提出的意見都是人事上的任免。主要做的事是當劉備外出作戰(zhàn),他負責鎮(zhèn)守成都及糧草調度。

即使是在幾次非常重要的大事上,諸葛亮都保持沉默。比如劉備取漢中,正史中沒有關于諸葛亮態(tài)度的記載,但從《三國志·楊洪傳》中可以推測諸葛亮存在疑惑,卻沒有提出來。關羽失荊州,諸葛亮一言不發(fā)。夷陵之戰(zhàn),趙云都有勸諫的記載,如果諸葛亮發(fā)表了意見,怎么會沒有記載。

所以,到了建國后期,并不是劉備不聽諸葛亮的,而是諸葛亮更多的時候選擇了沉默。

5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看的一部電視劇,其中黃炎培先生到延安,毛主席同他長談,他說了一段話,大意就是:艱難困苦的時候,大家都賣力,都齊心奮斗,等形勢好轉了,就不那么賣力了……。毛主席對他的這段話很欣賞。

現(xiàn)在,我們回到題目上來,如果大家看過《三國演義》這部書,就可以知道,劉備自從桃園三結義,起兵鎮(zhèn)壓黃巾軍開始,沒有過上一天安穩(wěn)的日子,官沒弄到一個,城沒拿到一個,東投西躲,屢戰(zhàn)屢敗,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

自從聽到諸葛亮的名字,他不惜放下架子,三顧茅廬,跪著請諸葛亮出山,上復漢室,下濟黎民。在諸葛亮的幫助下,一戰(zhàn)赤壁大敗曹操,二戰(zhàn)取下西川和漢中,讓劉備當上了漢中王,以后又當上了蜀國國主。

劉備事業(yè)上的成功,必然導致君臣觀念的著想,他既要依靠諸葛亮維持政權,又不想把權力都交給一個人,他肯定要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把權力分散開來,這樣他才能掌控大局,這是其一。

其二,諸葛亮乃奇才,劉備自知遠不如諸葛亮,因此,架空諸葛亮是他必然會做的事。矛盾就在于他離不開諸葛亮,因此,劉備雖然封諸葛亮為丞相,又把李嚴等人拉上來,牽制諸葛亮行事。劉備起兵伐吳,置諸葛亮的反對于不顧,其實就是他內心對諸葛亮的真實心態(tài)。

6

《三國演義》劉備開始時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而建蜀后就聽不進去。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建立蜀國前

第一,劉備的用人策略。建立蜀國前,相比于曹魏、孫吳,劉備手下的人才較少,且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高人”。所以,劉備必須放低姿態(tài),大膽用人,構建一個劉備愛人才、尊重人才、唯才重用、敢用人才的光輝形象。
第二,蜀國建立前,說到底劉備是“有求于人”。求人辦事,必須放低姿態(tài)、誠心誠意,只有這樣別人才會幫你。

第三,同時,在建立蜀國前,也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在戰(zhàn)略上的見識,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對于諸葛亮想到的,他劉備也能想到的,且從專業(yè)角度看,諸葛亮比劉備更專業(yè)。

第四,劉備對諸葛亮用著順手。

建立蜀國后

第一,劉備面對的問題、考慮問題的角度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而諸葛亮作為專業(yè)人士,不管專業(yè)能力有多強,都會有其局限性、非專業(yè)性。所以,當把諸葛亮放在更高一個層面看,就顯得劉備聽不進去諸葛亮的進言了?梢哉f是劉備思考問題的基本盤,變大了,而諸葛亮的能力和影響力沒有隨之增長,因此,產生了這種錯覺。
第二,人才使用的策略性。諸葛亮是謀士、軍事,建立蜀國后,迫切需要的是治理天下的治士,繼續(xù)征戰(zhàn)只是一個非必要選擇。古往今來,用人最忌諱過于偏愛,過于依賴。《漢武大帝》里主父偃對漢武帝說過“刀子能用就行,太鋒利的用起來順手,但也容易折斷”。建立蜀國前,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建立蜀國后,也確實該冷一冷了。

第三,新人才的培養(yǎng)。建立蜀國后需要大量人才,有大量人才投來,且必然要考慮江山的延續(xù)性,江山的未來必須靠自己的人才。所以,老人才要適當讓一讓,把機會給其他人一部分,給予機會培養(yǎng)他們作為未來的人才儲備。
第四,朝廷勢力的平衡制約。蜀國建立后,朝廷必然有各方勢力,作為皇帝,最重要的要平衡各方勢力,為我所用。只有穩(wěn)定的朝局,才可發(fā)展,才可東征北伐,才可維護萬世基業(yè)。 第五,諸葛亮用著不順手了。

【總結】 不管是建立蜀國前后,劉備對諸葛亮的使用的態(tài)度,都是劉備利益權衡的結果。不知各位小伙伴怎么認為的呢?可以給我留言,一起交流。

7

三國演義當中論誰是草根發(fā)家,那么必然是賣草鞋出身的漢中靖王之后劉備,他一開始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農民,是一個賣草鞋出身的平民,但是后來通過跟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然后討伐黃金賊,最終走上了一個仕途的道路,后來在曹操討伐徐州的時候他跟隨公孫瓚的軍隊拯救了徐州后,從徐州牧陶謙手里接受了徐州的統(tǒng)治權,自此劉備真正立足。

后來他三顧茅廬請出了一代智謀諸葛亮,要說諸葛亮,那么他絕對是讓劉備走上梟雄之路必不可少的一個關鍵因素,他不僅僅是成功的助推劉備走上這條道路,更是讓劉備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加安穩(wěn),在蜀漢沒有建立之前,也就是劉備稱帝之前,劉備對諸葛亮的建議是言聽計從的。但是在劉備稱帝之后,他便對諸葛亮的建議聽不進去了,這是為什么?

實際上這個說法并不準確,因為劉備僅僅是沒有聽從諸葛亮的一條建議,其他的建議他還是很好地接受了的。但是在他稱帝之后,短短的時間里,諸葛亮也只給他提過一條建議,也就是那條建議劉備沒有聽,所以某種意義上講,也不能說劉備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他只是沒聽從諸葛亮的一條建議,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他也的確是沒有聽從諸葛亮的任何建議,在劉備稱帝以后。

這是為什么呢?那條建議就是諸葛亮勸說劉備不要伐吳,也就是在關羽死后劉備執(zhí)意討伐吳國。

按照諸葛亮的意思是當前情況應當穩(wěn)定軍心,穩(wěn)定,生產穩(wěn)定大后方,而不是興師動眾的,對著吳國大起刀兵,但是劉備并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實際上這個原因也很好分析。因為當時討伐吳國是不是正確的呢,不是正確的,但是討伐吳國是不是必須做的呢,確實必須做的,也就是說當時無論無論如何,劉備必須要打起刀柄,討伐吳國,也就是說即使劉備知道這一趟必須失敗肯定失敗,他也會討伐吳國,這是為什么呢?這就要從當時的情況說起,當時關羽鎮(zhèn)守荊州之前他還威震襄樊,水淹七軍名震天下,那個時候曹操一度產生了遷都避其鋒芒的想法。而吳國也并沒有表露出反心,那個時候蜀國和吳國還是表面上的盟友,在這個時候吳國突然間背叛蜀國,對著荊州來了一次偷襲。

這就讓關羽在大意之下敗走麥城,最后身首異處,也就是說對于整體蜀國軍民來講,是他們整個蜀漢集團的2號元老被盟國背叛,以至于一命嗚呼。

這個時候如果不發(fā)動軍隊對著吳國討伐,那么不足以平民憤不足以穩(wěn)軍心,也就是說劉備明知道那是一個火坑,他依然要往里跳,那么我們如果想象一下他按照諸葛亮的想法去做,諸葛亮說你不要去討伐吳國,劉備就聽從諸葛亮的想法,他不討伐吳國,那么他無法穩(wěn)定荊州以及整個義州還有蜀國其他志下的軍民百姓,因為他們覺得老大的結義兄弟被盟友背叛,殺死了,老大都不去報仇,那么這是一個非常沒有面子,非常沒有志氣的事情,到時候肯定軍心大亂對整個國家的發(fā)展定然是更加不好的,結果,也就是說這一條建議,諸葛亮并沒有從考慮到人心的方面去給劉備提意見,他只是在考慮一個客觀層面上的內容,他忽略了主觀層面,所以劉備沒有聽。

8

必須要澄清,劉備一直相信諸葛亮,并隨著諸葛亮的成長,到后來是越來越相信諸葛亮,尤其是白帝城托孤,那時對諸葛亮信任達到峰值。

有幾點必須要明確,諸葛亮并非一開始就有統(tǒng)一天下的能力,甚至到最后,“統(tǒng)一中原”也是在他能力之外的遙遠的夢!夷陵大戰(zhàn),未必就是劉備不信諸葛亮的頂峰!或許劉備東征,正是諸葛亮苦于無法打開西蜀生存僵局,而不得以對劉備冒險的妥協(xié)!

不要相信羅貫中的觀點,那是建立在諸葛亮“能掐會算”的科幻基礎上的推理。如今科技高度發(fā)達,再信什么“奇門遁甲”,“呼風喚雨”,就有點愚昧可笑了!

一、三顧茅廬,求得是一顆好苗子

剛出山的諸葛亮,依然是個書生,不僅沒有實戰(zhàn)經驗,甚至帶個隊伍都很困難!三國時代軍隊,盛行“軍功至上”!為什么曹操率領的隊伍很少出現(xiàn)叛徒,就在于曹操喜歡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深受將士愛戴!由于諸葛亮是個文臣,在蜀軍中信度不高,不僅關羽張飛不鳥他,就是一般將士,對他也沒信心!

所以說,劉備還不敢、也不能完全依靠“青澀”的諸葛亮!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問題,而是實事求是!對于一個沒有成熟的“軍師”放任式“信任”,無疑是軍事自殺!至于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一出山就讓劉備在家喝酒,自己帶兵打仗,指揮戰(zhàn)斗,盡是瞎吹!

劉備三顧茅廬,目的是求得一顆好苗子,帶在身邊,不斷淬煉,為蜀國打造一個國之棟才,事實證明這是劉備“培養(yǎng)人才”唯一成功的典范!

不是說,因為三顧茅廬,就必須必須言聽計從,這世上,或古今中外,從來就沒有過對軍師“絕對相信”的明君!劉備不是,諸葛亮也從未這樣要求過!

二、歷經風雨,諸葛亮提高決策信度

諸葛亮來到劉備身邊,也只能先當個秘書兼外交官的職務,熟悉一下業(yè)務;直到赤壁大戰(zhàn),諸葛亮帶領劉琦率先搶占荊南四郡,立了軍功,這才被轉正成為軍師中郎將!實習期不到一年,也算很快了!況且,軍師中郎將還是劉備專門為為快速提拔諸葛亮而首創(chuàng)的崗位。

軍師中郎將,在幕僚雜官里是低于雜牌將軍的。就算入蜀之時,諸葛亮在劉備幕僚里的位置依然低于糜竺,簡雍,孫乾。說一開始劉備就必須怎么對諸葛亮“言聽計從”,那都是想當然的臆斷!你想一想,諸葛亮不僅因缺少戰(zhàn)功,在蜀軍陣營,天然的“人微言輕”,更少實戰(zhàn)經驗,叫劉備如何去“全然信服”他。

但是,天資聰慧的諸葛亮,很快在戰(zhàn)火中成長起來。如果說長坂坡建議“放棄民眾”的諸葛亮,是濃郁的“軍事技術主義”;那么到治理益州采取“亂世用重典”,顯示出書生少有的“強硬沉穩(wěn)”;再到南征“七擒七縱”表達的“軍事政治爐火純青”,都顯示出諸葛亮從一個書生向政治軍事家的嬗變!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越來越濃!

三、夷陵大戰(zhàn),劉備與諸葛亮的默契

對東吳信度的誤判,導致三國鼎立中打破僵持、采取“主動”的西蜀,不僅失去了北伐大本營荊州,更是失去了“軍魂”關羽!

這時候,誰談“聯(lián)吳抗曹”簡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猶是人民公敵!關鍵是如何選擇“復仇”的時機與方式!所以說,為關羽報仇,應當是劉備與諸葛亮的共識!

關羽就義后第三年,發(fā)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曹操已經作古,比孫權小五歲的曹丕上臺,已經六十二歲的劉備覺得“復仇”機會來了!總不能孫權也會給曹丕“甘為稱臣”吧!而且,曹丕當政,東吳并沒有“普天同慶”,吳魏間隙顯然!只要魏國不插手,憑借蜀國陸軍的優(yōu)勢,教訓一下吳國,還是有把握的!

劉備找來蜀國唯一軍師諸葛亮商議。龐統(tǒng)與法正的早逝,使得蜀國在智力陣營上明顯遜于魏吳,現(xiàn)在只靠諸葛亮的強大支撐!諸葛亮擔心孫權的“黑厚”功夫,覺得暫且不要冒險!劉備說,進攻東吳,必須出其不意,以報“偷襲荊州”之仇!三年了,二弟“身首異處,夜夜喊冤”,我不打這一仗,也會窩囊死的!

諸葛亮苦于沒有“破局良策”,也知道劉備這三年被“桃園三結義”壓抑得沒有過笑靨,勸阻未果,也就同意了劉備東征!但是,提出要求“取回荊州”就收,不可長驅直入,覺得目前蜀國生存還是在“三國鼎立”形勢下更為有利!

劉備笑笑答應!便開始點兵,一番安排后,便率領八萬大軍,猶如長龍殺向東吳,“誓為關羽報仇”,響切云霄!諸葛亮眼淚下來,臨別贈言叮囑:“主公見好就收!”

諸葛亮從劉備點兵就知道,這是一場“玉碎”的戰(zhàn)役。劉備早已做好“直搗武昌”的冒險,且有失利退守的安排!他將軍中的精銳將士全部留在蜀吳邊界上用于防守。趙云率萬余精兵駐扎江州,魏延領萬余精銳駐守漢中,吳懿、王平、馬岱、陳到、廖化等名將分層布防在成都、梓潼等地,這幫久經沙場的驍勇猛將,光是名聲足以令魏吳將士望而卻步,何況還有蜀地天險。一旦冒險失利,還可以退守,以求來日再戰(zhàn)。萬一理想實現(xiàn)了呢!羅貫中的虛構八卦陣阻擋吳軍入蜀,不過是為了促銷書籍,添加的無厘頭笑料!

可惜,身邊沒有謀士的劉備被最初的勝利沖昏頭腦,先是拒絕孫權求和,再就是無視諸葛亮來信提醒“魏吳再度聯(lián)盟”,結果又被陰毒的孫權算計。孫權將兒子送到洛陽為人質,換得曹丕支持。吳軍明是撤退,暗退魏國境內,劉備率軍長驅直入二百里,然后被吳魏聯(lián)軍側擊,火燒連營。陸遜不過是個執(zhí)行者,真正的操盤手是孫權!

孫權是個被低估的三國英雄,是當時唯一能將劉備與曹操打得滿地找牙的家伙。但是由于他出身不好,土匪綠林世家,沒有劉備與曹操那樣顯赫與正統(tǒng),后世史學家,往往不愿過多著墨,怕惹得正統(tǒng)儒學不高興!孫權打敗關羽與劉備,都是在給對方認為“不可能認曹魏為干爹”假象后,他真的“認賊為父”了!其實,孫權才是黑厚學鼻祖,劉備比之差也!

古人由于“天才”觀點泛化,認為許多偉人是天生聰慧,甚至是神仙托生,許多本領與才華是胎來帶,不需要后世淬煉,這就容易將偉人“神話”!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人物,簡直是勝利與成功的化身,劉備沒有聽諸葛亮的話,才導致未能統(tǒng)一天下!這是極大的誤區(qū)!

劉備是比諸葛亮大二十歲的老江湖,他能夠識得諸葛亮是個人才,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同樣他知道這個人才需要時間打磨,需要風雨歷練,才能成為參天大樹!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劉備從來沒有失去對諸葛亮的信任,因為他對于諸葛亮而言,不僅是老板,而且還是老師!

9

三顧茅廬:明主奇士的風云際會,為何會不歡而散?

三國中,劉備剛開始時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為什么建蜀后就聽不進去了?這主要跟劉備諸葛亮的身份轉換有關系。在劉備創(chuàng)業(yè)之時,他只是有一班人馬的草頭王而已,而諸葛亮就是他身邊的謀士。劉備想要創(chuàng)業(yè)成功,必須有一個精于算計的奇才,幫助他出謀劃策。他才會求賢若渴,三顧茅廬,好不容易才請諸葛亮出山,他當然要對諸葛亮言聽計從!

劉備起家的時間并不算晚,從黃巾起義開始一直到三足鼎立之初,他奮斗了將近20年,可是卻沒有自己的一棲之地,只能寄人籬下,仰別人鼻息。當諸葛亮與他隆中一對,他便知曉只要聽從諸葛亮的計議,自己就不用再寄人籬下,仰別人鼻息了。

當蜀國建立之后,劉備就不再是創(chuàng)業(yè)時期的草頭王,而是雄霸一方的赫赫天子,諸葛亮也不太只是劉備的謀士,軍師,而是成為了天子的臣子。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想要有一番成就的英明創(chuàng)業(yè)者,對身邊謀士的進言言聽計從,沒什么不妥,更沒什么毛病。但是如果一個君王對于一個臣子的話言聽計從,豈止是有什么不妥,于臣子而言簡直是莫大的罪過!

說白了,劉備原先之所以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是因為他已經經歷了多年的輾轉流離,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開創(chuàng)一片天地。但是建立蜀國之后,他已經有了一片天地,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能夠治理好,所以也就不必事事都聽諸葛亮的了。畢竟,蜀國一旦建立,劉備就成了皇帝,高高在上的皇帝!而諸葛亮只是一個臣子,哪怕他再有能力。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庇、飛乃止。

無論是正史《三國志》,還是演繹小說《三國演義》都試圖將劉備與諸葛亮塑造成一對圣君明臣或者明主奇士,將他倆的關系比作如魚得水。但是以蜀國建立為界限,他們二人的被調換,雖然關系還是原來的關系,但是水和魚并不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是魚無水不活的關系。

10

劉備和諸葛亮關系究竟如何?如坊間所言,建國后便心生嫌隙了嗎?

回顧君臣兩人一路走過的歲月

一、攻取荊州(諸葛亮為軍師)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由是出山,獻上隆中對,令感嘆老之將至的劉備茅塞頓開。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備退守江夏,諸葛亮臨危受命,孤帆造訪東吳,說服孫權出征赤壁。曹操大敗,劉備攻取荊南四郡。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劉備借南郡。

二、攻取益州(劉備為先鋒,龐統(tǒng)為軍師,法正為內應,諸葛亮等人為后援)

公元211~212年,劉備應張松之邀入益州,法正、龐統(tǒng)為謀士。諸葛亮、關羽等人留守荊州。劉備與劉璋反目。

公元213~214年,諸葛亮、張飛、趙云從長江溯流而上,與劉備成合圍之勢,平定成都。

三、漢中之戰(zhàn)(劉備統(tǒng)帥,法正為軍師,諸葛亮留守成都并負責糧餉供給)

公元215年,孫權想要討回荊州,劉備不從,雙方在長沙益陽劍拔弩張,此時曹操占領漢中,孫劉簽訂湘水之盟,劃湘水而治。諸葛亮留守成都。

公元218~219年,劉備發(fā)動漢中之戰(zhàn),與曹軍在漢中相持兩年,法正為謀士。諸葛亮留守成都,同時負責供給前線糧餉。漢中大捷后,劉備于漢中沔陽進位漢中王,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建蜀國。

四、夷陵之戰(zhàn)(劉備統(tǒng)帥,諸葛亮留守成都并負責糧餉供給)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同年秋,劉備揮師東征,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前方糧餉供給。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zhàn),劉備幾乎全軍覆沒,退回巫縣。

五、臨終托孤(君臣道別)

公元223年,劉備病危,諸葛亮赴白帝城,接受劉備的臨終托孤。

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角色

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角色可分為兩個階段。

劉備和諸葛亮初次相見時,諸葛亮獻上隆中對戰(zhàn)略,為劉備指點迷津,相當于劉邦眼中的張良。除此之外,諸葛亮也擔當了荊州時期的謀士一職。君臣兩人親密無間,令關羽、張飛一度為之嫉妒。

隨著頂級謀士龐統(tǒng)、法正的加入,諸葛亮漸漸退出謀士角色,為劉備安定后方,發(fā)展經濟,同時為前方供給糧餉。此時,諸葛亮由原來的張良轉變?yōu)槭捄巍>純扇讼嘁姍C會不多。

前線出謀劃策固然重要,然而后方穩(wěn)定和糧草供給順暢,才能確保前線無憂啊。只不過后人眼中過多關注前方戰(zhàn)場,而忘了后方才是前線取得勝利的保障。從劉備的幾次大戰(zhàn)來看,無論是維持2年的漢中之戰(zhàn),還是歷時1年的夷陵之戰(zhàn),劉備從無缺糧之憂。這便是諸葛亮的功勞。

法正在前方褶褶生輝,諸葛亮卻在后方修建著都江堰,整修金牛道。諸葛亮甘居人后,你能說他軍事水平不行嗎?他和法正的差距僅是法正是益州本土人士,更了解漢中的地形。

作為君王,劉備當然清楚里面的利害關系。試問,劉邦不重視蕭何嗎?曹操不重視荀彧嗎?正因為劉備非常信任諸葛亮,才敢以后方大本營相托,臨終之前才敢以江山相托。

結語:

劉備曾說:我遇見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

無論是荊州的形影不離,還是益州的前線后方,劉備對諸葛亮從來都是給予了最高的信任,因此,才有了那感人肺腑的臨終托孤。

諸葛亮曾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無論是荊州的隆中對,力戰(zhàn)群儒于東吳朝堂,還是留守后方,默默地為劉備解決糧餉等后顧之憂,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可謂是蒼天可表,因此,才會為了達成劉備遺愿而六出祁山。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