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上任何一位君王所有的治國之策都不是絕對的正確和錯誤的,都可能有正反兩方面的評價。只是開創(chuàng)盛世的君王,史書和后人多淡化了他錯誤,而亡國之君,史書和后人又多記錄和夸大了他的昏庸與無道。

581年,楊堅建立隋朝,13歲的楊廣被封為晉王。588年,二十歲的楊廣統(tǒng)兵南下滅陳,統(tǒng)一天下。同時,楊廣作風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由此深得了朝野贊頌和隋文帝夫婦的歡心。600年,隋文帝廢長子楊勇,立次子楊廣為皇太子。

604年,隋文帝楊堅駕崩,楊廣既位。關于楊廣”弒父奪位“的說法,后世史書多有爭議,成為疑案。楊廣登基后為鞏固皇位,對廢太子楊勇、其它弟弟和侄子以及隋朝的開國功臣,大肆殺戮。

605年,楊廣下詔營建東都洛陽,歷時十個月,每月征調(diào)民夫二百萬人。東都在舊洛陽城之西,規(guī)模宏大,周長五十余里,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宮城是宮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

在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楊廣又下詔開鑿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余杭,極大的促進了中國南北方的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也促進了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和南北的統(tǒng)一的鞏固。大運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楊廣在位時,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科舉制度在后世的封建朝代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為寒門子弟出人頭地提供了可能,讓真正的人才能貢獻國家和社會?婆e制度一直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年,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終止。

可見,楊廣也應該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只是一些浩大工程的立項開工過于集中,造成民力負擔過重。加之,百姓尚未休養(yǎng)生息,他又忙于享樂,引發(fā)民變終至國滅身死。

最佳貢獻者
2

隋煬帝楊廣,應該是被后世誤解的一個“昏君”,我們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他遠不像演義里面描述的那么昏庸。我們就從大到小來羅列一下:

第一,勞民傷財攻打高麗。中國歷代大一統(tǒng)的王朝,幾乎都是要在東北方向掰一次棒子的,很少有例外,當然互有勝負。罵楊廣罵的最兇的李世民,也打了好幾次高麗,我們新中國開國立威之戰(zhàn),也是在朝鮮半島,也是我我們主動出兵的。大家都干過的事情,那楊廣也干就是勞民傷財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不講道理嘛。

第二,開鑿大運河。沒有人否認這是一項偉大工程,直到今天,仍然在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這項惠及后世一千五百年的工程,也被后世批判,理由也是勞民傷財。在這件事上,楊廣的情商太低了,開鑿運河的理由是——方便去揚州看花!也怪不得被罵,如果他打著“加速南北交流,拉動經(jīng)濟增長,帶動沿線地區(qū)工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旗號去修河,那意義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樣了。后世的那些朝代,一邊用著他的運河,一邊罵他,太不講究。 這是我工作附近的吳江運河大橋

第三,開科取士。這個舉措變更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度,打破了朝堂被大門閥士族壟斷的僵局。正因為如此,楊廣得罪了隋朝的整個士紳階層,跟他最后的結果不無關系。還是那樣,這是一個創(chuàng)舉,對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來講科舉是最合理有效的人才選拔方式,這個制度也一直持續(xù)到清朝末年。

以上三點,是他最大的功績,如果他在位十四年間只完成一個,就是千古名君。只可惜他急于求成,全都干了,隋朝沒有那么強大的國力支撐在十幾年里做成這么大的工程。征高麗得罪了底層,開運河得罪了中層,高科舉得罪了高層,最終被宇文化及謀反殺死,落得一個“煬帝”謚號。

3

楊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基本上所有人都認為楊廣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卻很少有人認為楊廣治國昏庸無能。千戶君也認為隋煬帝楊廣“雖有無道,卻非昏庸”,

楊廣剛繼位就要營建東都洛陽,每天役使民夫200萬人,可以說是勞民傷財。但是當時隋朝原本的都城長安在大西北,往東的道路不太暢通,渭水河道彎曲多泥沙,漕運困難。而洛陽位于國家的中心,且“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以加強對關東地區(qū)的控制,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統(tǒng)一。

楊廣在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對,就是同時,楊廣還下令開挖京杭大運河,又是役使民夫民婦數(shù)百萬人。其主要作用也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tǒng)治,方便南糧北運。開挖運河同樣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統(tǒng)一,促進南北交流、民族融合。

在人才選拔上,楊廣開創(chuàng)科舉制,發(fā)展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方法,增置進士科,打破由關隴集團壟斷仕途的局面。在軍事上,攻滅吐谷渾、征討契丹、琉求,三證高麗。除了三證高麗最后功虧一簣意外,其余都獲得了勝利,開拓了疆土。

楊廣自己也曾夸下海口,“吾當跨三皇,超五帝,下視 商 周 ,使萬世不可及。”可見他也曾有很大的雄心抱負,只不過操之過急,太過激進。

其實客觀的來說楊廣是一個改革激進派且執(zhí)行力超級強的人,只是改革的時候沒有顧惜民力,才導致的民怨四起,最后身死國滅的。

4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楊廣是一位昏君,但并不平庸。假如隋朝不亡國,隋煬帝經(jīng)過后人的鼓吹,也是文治武功極為突出的皇帝。只是可惜隋朝二世而亡,后續(xù)的唐朝需要楊廣昏庸無道而已,以此來證明自己獲取天下的正當性。

楊廣的功績有哪些

  1. 營建東都洛陽。隋煬帝登基之后,便開始營建東都洛陽。蓋在北魏分為東西兩魏之后,東西對峙四十多年。隋煬帝為了消除東西之間的隔閡,開始大力營建洛陽。而且,洛陽建好之后,可以擺脫關隴貴族的影響。后世武則天跑到洛陽登基為帝,也是出于相同的考慮。隋煬帝的這番舉動,也順帶加強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平衡了東西之勢。

  2. 開鑿大運河。因為長江自古號稱天塹,也阻礙了南北之間的交流。從東吳開始算的話,到隋朝足有360年之久,南北兩方無論是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存在極大差距。而從杭州開始,經(jīng)揚州以達洛陽的通濟渠,不僅溝通了南北的交流,后面也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克服了這個分裂中華經(jīng)濟以及文化的障礙,加大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到了現(xiàn)在,大運河還在發(fā)揮它的作用,足可以稱得上利在千秋。

  3. 完善科舉。自魏晉以來,做官的權力掌握在了大世家的手中,“九品中正制”更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而科舉制在隋文帝時就已經(jīng)存在,但還不完善,到了隋煬帝時期才真正發(fā)揮了作用,以至于影響了后面千余年的時間。科舉制的完善,把為國家選士的權力收歸了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也使得貧寒士子有了上升的途徑。

  4. 經(jīng)略四方。隋煬帝也是非常有雄心的一個皇帝,他大敗土谷渾,設置總管以遙控西羌。突厥、龜茲等三十多國前來朝貢,隋煬帝設置西域校尉來管理。雖然時間十分短暫,但也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對于西域的開發(fā)亦有貢獻。

為什么說楊廣是昏君

營東都開運河,經(jīng)略四方、三伐高句麗,這些事件其實都是于國有利。十幾年的時間,其中任何一件做成功,都可以稱得上功勞。但隋煬帝太心急了十幾年的時間里,把這些全都一起做了。勞民耗財,無疑是當初人們怨恨他的原因。《隋書》里對此的描述是:“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其中,尤以三伐高句麗最為人詬病。河南、山東一帶被做為攻打高句麗的糧草供應基地,但恰趕上這兩個省份發(fā)生了災害,百姓徭役繁重,民不堪命。于是,跨州連郡的農(nóng)民起義就爆發(fā)了。

此外,隋煬帝也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他搜刮各地奇花異果到洛陽,加劇了人民的負擔。他陳列文物,大興歌舞,以夸耀于西域諸國。對于聲色,隋煬帝也是大肆享受,使宮人穿上錦繡給自己跳舞。而且,楊廣生性猜忌,許多大臣因為不合他的心意,被楊廣找個理由殺掉。從這些方面來說,隋煬帝也確實符合昏君的標準。

楊廣的名聲為何那么差

楊廣在位期間,既有功勞,也有過失,但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他的功過。但為什么千余年來,楊廣的名聲這么差,一直被釘在恥辱柱上?原因大體有以下三點。

第一,他本人確實有昏君的表現(xiàn)。隋煬帝繼位之后,放任了自己的感官享受,其中有許多勞民傷財?shù)呐e動,這是本來存在的事實。后面的李唐政權,自然也無替他正名的義務。相反,李唐政權還需要刻意把他的過失加以放大,以此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第二,沒有繼位人對他的鼓吹。隋朝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沒有后代替楊廣鼓吹他的功績,自然使得楊廣的形象大打折扣。秦始皇也是和隋煬帝一樣的境遇,缺少后代帝王的鼓吹,收獲的都是不好的評價。

第三,隋煬帝不符合儒家的賢君形象。隋煬帝的作為,是不符合儒家對君王的要求的。而古時候的輿論,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讀書人的手中。千余年下來,人們對隋煬帝的形象已經(jīng)固化,所以才有楊廣是昏庸之君的印象。

綜上所述,隋煬帝固然有昏君的一面,但并不是一個無所作為的皇帝。只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后繼的政權需要他是一個昏庸之君的形象,再加上沒有后人替楊廣鼓吹及讀書人的刻意評價,這導致了楊廣有這樣的評價。但他無論是完善科舉還是開鑿大運河的舉動,都是惠澤千年的功績。這一點我們也不能無視,而應該客觀地給他應有的評價。

5

謝謝邀請。首先無風不起浪,隋煬帝的昏庸無道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他千里乘龍舟,導致民不聊生,民怨沸騰。

但是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既然是有人記錄的歷史,必然會有夸大郭黑化等主觀性記錄。而且隋朝歷史是唐朝人編寫的,為了凸顯唐朝的正統(tǒng)性,隋煬帝必須昏庸無道,因為昏庸無道才會導致亡國。

那么,到底隋煬帝身上有沒有昏庸無道呢?我們可以參考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紂王,這位國君力大無窮,平定了多次叛亂,是一位被偉人毛主席高度評價的紂王。但是在周朝的史書中,紂王昏庸無道,比干挖心,炮烙之刑,酒池肉林等字眼將他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因為這樣,才能讓周朝安定天下。也就是說,給紂王潑臟水是加強新王朝統(tǒng)治的政治手段!

回到隋煬帝,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隋煬帝是被后人有意扭曲了,他的功勞被刻意掩蓋和弱化,而生活細節(jié)被有意扭曲和夸大,使得他的影響發(fā)生了極大的顛覆!

史書是主觀的,但歷史是客觀的,我們應該多一分思考,才能離真相更近。本質(zhì)上隋煬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也是一個急功近利的君主,正是這個急功近利,想著一代人干完幾代人的活,違背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才導致民怨沸騰,王朝瓦解。

如果把他的享樂當做昏庸無道,那么我相信李世民也是這樣昏庸無道的人。只不過,史官會把他寫成千古明君罷了!

歡迎關注“靜yes”!

6

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歷史對他的褒貶向來爭議很大。首先楊廣掛帥滅亡了南方的陳朝,實現(xiàn)了中國南北的再次統(tǒng)一,他還開鑿了大運河,鞏固了全國的統(tǒng)一局面并促進了南北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他在位期間,營建并遷都東都洛陽、改州為郡、改進度量衡。這都是他的歷史功績,但與此同時他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無論是西征吐谷渾還是三征高句麗,都耗費了大量的民力,最終引得全國范圍農(nóng)民大起義,導致隋朝崩潰覆亡。

說到楊廣,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謚號“隋煬帝”。根據(jù)《謚法》的注釋:“好內(nèi)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離德荒國曰煬”。所以“煬”是一個非常惡毒的謚號,其惡劣程度甚至遠超漢靈帝的“靈”。然而這是對楊廣的不公,楊廣被殺之后,唐國公李淵立王侑為隋恭帝。楊侑為楊廣上謚號為明皇帝、廟號世祖,這符合追加謚的原則。夏王竇建德也曾為楊廣追謚,曰“閔皇帝”。而人盡皆知的“煬皇帝”,則是李淵稱帝后追謚的。

后世王朝摸黑前朝帝王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所以要真正弄清楚楊廣此人就必須走出“隋煬帝”這一謚號的桎梏。楊廣滅南朝陳之后,為了避免數(shù)百年分裂所帶來的隱患,他親自學習南方方言、娶南方女子為妻、拉攏南方讀書人讓他們整理典籍。領土上的征服與統(tǒng)一,不代表大一統(tǒng),但楊廣的這種種行為無一不是為了鞏固大一統(tǒng)。僅僅從這一點上來看,楊廣就不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他開鑿的大運河也功在當代、福澤萬世,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

隋朝滅亡的導火索是大規(guī)模進攻高句麗,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我們并不能說楊廣做錯了,高句麗是一個割據(jù)東北的農(nóng)耕文明,是中原王朝的心頭大患。后來的唐太宗、唐高宗也多次派兵攻打高句麗并將其滅國,我們不得不承認楊廣的戰(zhàn)略眼光,只可惜他在戰(zhàn)術上出現(xiàn)了重大的失誤。但是真正威脅他的統(tǒng)治的,還是他確立了科舉制。科舉制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壟斷官職的局面,使得寒門子弟也能夠做官。

縱觀數(shù)千年的歷史,王朝只能存續(xù)兩三百年,而家族卻可以興盛上千年。楊廣確立了科舉制,無疑侵犯了世家大族們的既得利益,楊家得到了讀書人的心卻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持,這就是隋朝滅亡的最直接因素。濫征民力失去了民心、確立科舉失去了大家族的支持,隋朝安能不亡?隋朝的確是因楊廣而亡,但一善不能遮百惡的同時,一罪也不能廢百功。從歷史的全局來看,楊廣有功也有過,他的功勞造福了后世王朝和百姓上千年。

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建樹能夠比楊廣更多的沒有幾個,甚至李世民對歷史的貢獻都不如他。李世民曾這樣評價楊廣:“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李世民被譽為一代雄主,然而他殘害手足、霸占寡嫂的污點也是洗不干凈的,為此他還修改了史書,將自己的兄弟甚至父親都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丑化和抹黑。但也是這樣一位雄主,也肯定了楊廣的能力,只不過他事與愿違。楊廣不僅對歷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他的文學造詣也相當出色。

比如下面這首五言絕句《野望》就是他的經(jīng)典之作:

寒鴉飛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

這首詩的意境,是元人馬致遠名篇《天凈沙?秋思》也難以企及的。一位對歷史有重要貢獻、個人能力突出的皇帝,不會是昏庸無道之人。但楊廣的過錯也擺在這里,所以他是一個功過參半的皇帝。他或許達不到千古一帝的水平,但也絕不是昏庸之主,如果非要用一個負面的詞語來形容,那也只能算“暴君”。所以我認為,楊廣不是昏君,最多只能算個暴君。暴君和昏君是兩個概念,暴君有能力、昏君則不然。

7

楊廣在位期間也不能說是一點功勞都沒有,他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全能帝王”。不僅精通詩詞,而且能文能武;他在治國上其實很有一套,還懂一些軍事,能看到國家的不足之處。首先,他建立科舉制度,這項制度影響后世各個朝代直到現(xiàn)在,讓寒門學子也能入朝為官,為國家引進了大批的人才。單這一項,就足以名留千古。

然后他南征后陳,實現(xiàn)統(tǒng)一。楊廣有著很大的野心,在伐陳結束后北上收服突厥,并三次征討高句麗,雖然征討失敗,但也算是開創(chuàng)了向外界疆域擴張的先河。畢竟歷史上皇帝那么多,敢于付諸實踐的,走出國門開疆擴土的帝王卻沒有多少。在這個時期,隋朝的國力達到了一種空前的地步,即便后來的唐朝也很難達到這種程度。無奈在高句麗一戰(zhàn)中精良盡失,不然李淵也很難起義成功。

再來說修建大運河。勞民傷財不假,但誰能否定它在歷史上乃至現(xiàn)在發(fā)揮的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實現(xiàn)了南北地區(qū)交通便利,還打下了經(jīng)濟流通的基礎。所以這個不能全然認為是他的過,因為這里能看出他獨特的眼光,包括與西方通商等行為,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據(jù)。

與其說是李氏推翻了大隋,倒不如說是楊廣自己失手傾覆了自己。我們都知道兩晉隋唐時期是我國門閥政治最為興盛的時候,權利都被一些大家族把持。楊廣最激烈的一次動作就是科舉制,大大觸犯了這些家族的利益。底蘊不足,失敗在所難免




8

楊廣做了很多錯事,但他對中國歷史的推進也起到了很多的作用。大運河對南北交流的作用不可磨滅,現(xiàn)在還發(fā)揮著作用。

9

楊廣,絕不是歷史上那樣的昏庸無道!

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中,楊廣弒父殺兄淫嫂,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作為一個君主,好大喜功、驕奢淫逸,不體恤民情。

但是真是這樣嗎?史書中說,楊廣虛偽。為表現(xiàn)自己生活簡樸,在他爹和他媽來他家的時候,就把美貌年輕的侍女藏起來,把年老色衰的侍女擺出來。但是在史書記載中,楊廣只有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比起古代其他皇帝幾十個子女,在這方面已經(jīng)是很自律的。

還有一些書和影視劇講述,楊廣為下江南游玩,所以開拓大運河。其實楊廣曾經(jīng)是平定南陳的統(tǒng)帥,實現(xiàn)三百多年來的南北統(tǒng)一的實施者。而后楊廣被楊堅派往鎮(zhèn)守江都,在此期間頗有建樹。也正因為鎮(zhèn)守過江南,所以楊廣知道江南地區(qū)對位于關中的隋王朝并不認可。畢竟南北分裂三百多年了,南方的漢人對于北方的有胡人影響朝廷還是排斥的。所以開辟大運河加大對南方的控制是必要的。

另外科舉制度是在楊廣在位期間開始實施。這才使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寒門學子終于有出頭之路。

從他實行科舉、經(jīng)略西域、吞并吐谷渾、三征高句麗、開拓大運河,可知楊廣要的不是美女、好酒、玩樂,是青史留名、千古一帝。這樣的皇帝,絕不會昏庸無道。

只是楊廣,不知道’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他一個人想把幾代人的事情都干了,將國力消耗殆盡,弄的民不聊生。

最終史書上的臭名昭著,只不過是成王敗寇罷了。

10

大運河 高句麗 懂一點歷史的 都不會黑楊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