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楊廣是一位昏君,但并不平庸。假如隋朝不亡國,隋煬帝經(jīng)過后人的鼓吹,也是文治武功極為突出的皇帝。只是可惜隋朝二世而亡,后續(xù)的唐朝需要楊廣昏庸無道而已,以此來證明自己獲取天下的正當性。
楊廣的功績有哪些
營建東都洛陽。隋煬帝登基之后,便開始營建東都洛陽。蓋在北魏分為東西兩魏之后,東西對峙四十多年。隋煬帝為了消除東西之間的隔閡,開始大力營建洛陽。而且,洛陽建好之后,可以擺脫關隴貴族的影響。后世武則天跑到洛陽登基為帝,也是出于相同的考慮。隋煬帝的這番舉動,也順帶加強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平衡了東西之勢。
開鑿大運河。因為長江自古號稱天塹,也阻礙了南北之間的交流。從東吳開始算的話,到隋朝足有360年之久,南北兩方無論是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存在極大差距。而從杭州開始,經(jīng)揚州以達洛陽的通濟渠,不僅溝通了南北的交流,后面也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克服了這個分裂中華經(jīng)濟以及文化的障礙,加大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到了現(xiàn)在,大運河還在發(fā)揮它的作用,足可以稱得上利在千秋。
完善科舉。自魏晉以來,做官的權力掌握在了大世家的手中,“九品中正制”更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而科舉制在隋文帝時就已經(jīng)存在,但還不完善,到了隋煬帝時期才真正發(fā)揮了作用,以至于影響了后面千余年的時間。科舉制的完善,把為國家選士的權力收歸了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也使得貧寒士子有了上升的途徑。
經(jīng)略四方。隋煬帝也是非常有雄心的一個皇帝,他大敗土谷渾,設置總管以遙控西羌。突厥、龜茲等三十多國前來朝貢,隋煬帝設置西域校尉來管理。雖然時間十分短暫,但也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對于西域的開發(fā)亦有貢獻。
為什么說楊廣是昏君
營東都開運河,經(jīng)略四方、三伐高句麗,這些事件其實都是于國有利。十幾年的時間,其中任何一件做成功,都可以稱得上功勞。但隋煬帝太心急了十幾年的時間里,把這些全都一起做了。勞民耗財,無疑是當初人們怨恨他的原因。《隋書》里對此的描述是:“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其中,尤以三伐高句麗最為人詬病。河南、山東一帶被做為攻打高句麗的糧草供應基地,但恰趕上這兩個省份發(fā)生了災害,百姓徭役繁重,民不堪命。于是,跨州連郡的農(nóng)民起義就爆發(fā)了。
此外,隋煬帝也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他搜刮各地奇花異果到洛陽,加劇了人民的負擔。他陳列文物,大興歌舞,以夸耀于西域諸國。對于聲色,隋煬帝也是大肆享受,使宮人穿上錦繡給自己跳舞。而且,楊廣生性猜忌,許多大臣因為不合他的心意,被楊廣找個理由殺掉。從這些方面來說,隋煬帝也確實符合昏君的標準。
楊廣的名聲為何那么差
楊廣在位期間,既有功勞,也有過失,但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他的功過。但為什么千余年來,楊廣的名聲這么差,一直被釘在恥辱柱上?原因大體有以下三點。
第一,他本人確實有昏君的表現(xiàn)。隋煬帝繼位之后,放任了自己的感官享受,其中有許多勞民傷財?shù)呐e動,這是本來存在的事實。后面的李唐政權,自然也無替他正名的義務。相反,李唐政權還需要刻意把他的過失加以放大,以此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第二,沒有繼位人對他的鼓吹。隋朝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沒有后代替楊廣鼓吹他的功績,自然使得楊廣的形象大打折扣。秦始皇也是和隋煬帝一樣的境遇,缺少后代帝王的鼓吹,收獲的都是不好的評價。
第三,隋煬帝不符合儒家的賢君形象。隋煬帝的作為,是不符合儒家對君王的要求的。而古時候的輿論,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讀書人的手中。千余年下來,人們對隋煬帝的形象已經(jīng)固化,所以才有楊廣是昏庸之君的印象。
綜上所述,隋煬帝固然有昏君的一面,但并不是一個無所作為的皇帝。只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后繼的政權需要他是一個昏庸之君的形象,再加上沒有后人替楊廣鼓吹及讀書人的刻意評價,這導致了楊廣有這樣的評價。但他無論是完善科舉還是開鑿大運河的舉動,都是惠澤千年的功績。這一點我們也不能無視,而應該客觀地給他應有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