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正的原因是,題主其實不了解古代兵器到底有多重啊。。

實際上,古代的單兵武器,現(xiàn)代人都能夠舉得起來,甚至完全能夠做到揮灑自如。

超重的武器,只是藝術夸張

很多朋友對古代兵器的認知,來自于傳統(tǒng)的評書、戲曲以及一些不嚴謹?shù)墓叛b劇,以為古代武將所用的武器都很沉重,比如說關羽用82斤的大刀啦,李元霸用320斤的錘啦,魯智深用62斤的水磨禪杖啦。

但是呢,這些數(shù)據(jù)無一例外,都是藝術作品當中的夸張而已,古代的實用武器根本沒有這么沉。

實際的數(shù)據(jù)

為了證明這個觀點,我們來看看一些考古出土的或者傳世的真實兵器的重量:

  • 1、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這柄著名的春秋晚期青銅劍,全長55.7厘米,重875克。

875克是啥概念呢?一瓶500毫升的純凈水,不算塑料瓶,也就是500克,這柄寶劍,還沒有兩瓶水重呢。今天隨便找個小朋友都能揮舞起來,更別說成年人了。

  • 2、金銀鈿裝唐大刀

這柄刀也很有名,現(xiàn)藏于日本正倉院,時代為唐代,中日兩國的不少學者認為,它是從唐朝傳入日本的,并且對日本刀產生重要影響。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后面有機會還會專門談談這把刀的來龍去脈。

此刀刀柄、刀鞘均裝飾華麗,全長約一米,刀身長78.2厘米,刀身開刃,至今保持鋒利,是足以拿來實用的利器。

它有多重呢?假如不算裝具,刀身的重量是531.8克,還沒有越王勾踐劍重。

  • 3、李綱锏

锏是一種打擊用的鈍器,所以重量方面要夠分量才行,肯定比刀劍類武器要沉重。這柄李綱锏為純鋼打造,身上有錯金銘文“靖康元年李綱制”的字樣,因此很多人認為,它就是北宋末年名臣李綱的兵器。

那么這柄鐵锏的重量是多少呢?

裝上鞘以后,3600克,也就是今天的7斤多一點,假如去掉鞘,也就6斤左右。

  • 4、骨朵

至于唐宋時期演義中動不動出現(xiàn)的錘,其實歷史上確有這種兵器,只不過沒有那么大,而且看上去非!懊阅恪薄_@就是宋遼時期盛行的一種武器——骨朵。它跟锏一樣,都是打擊類鈍器。

骨朵看上去就是個長柄錘,一般是在木棍的一端裝上一個鐵質或者銅質的骨朵頭,這個頭做的很像花骨朵或者蒜頭,有的還帶刺。頭很小,還沒有成年人的拳頭大。

比如下面這件遼代鐵骨朵,就是鐵頭木柄的。

也有些是純金屬制作,比如下面這件遼代的鎏金鏨花銀骨朵。但無論柄的材質是什么,骨朵的種類都沒多大,也就幾斤重。

(遼墓壁畫中的持骨朵門吏)

看了這些材料,相信大家對古代兵器的真實重量就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感受了。

古人也是人,盡管在平時的訓練中,可能會用一些很沉重的武器,比如偃月刀,就像今天運動員用啞鈴、杠鈴練習肌肉力量一樣,但是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上,兵器一定得趁手,假如兵器太重了,勢必會降低靈活性,你還沒砍到對方,就被對方用更輕便的武器傷到了,那怎么能行呢?

所以,以后就不要再去迷信演義小說里那些夸大的說法了。

最佳貢獻者
2

小時候看連環(huán)畫,當看到《隋唐演義》、《薛仁貴傳奇》這些書時,的確為古代那些勇士們的神力咋舌不已。現(xiàn)在知道,固然小說演義里面有夸大的成分,但古人用的某些冷兵器確實很重卻是真的,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是搬不動的。為什么會這樣呢?

首先,古代和現(xiàn)代的兵器不同。古代是冷兵器,那些職業(yè)軍人上了戰(zhàn)場必須要靠手中的家伙去取敵人的性命,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或獲得戰(zhàn)功。所以平時就需要多多鍛煉身體,提高自己的武藝,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這幾乎是在戰(zhàn)場要戰(zhàn)勝敵人的唯一條件。現(xiàn)代軍人雖然也需要過硬的身體素質才行,但鍛煉身體只是平時訓練的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時間要訓練其它的技能,如掌握各種槍支的性能、打靶訓練、戰(zhàn)車或坦克等駕駛技術、戰(zhàn)斗機的駕駛或維修,還有很多軍事科技方面的內容。所以,相比于現(xiàn)代人,古代軍人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提高武藝和力量訓練了。

其次,從古流傳至今的小說演義甚至史料,為了更好地突出英雄們的形象,自然有夸大的成分。比如隋唐時天下第一好漢李元霸,一對鐵錘共800斤;第二好漢裴元慶一對銀錘一共重300斤……就算和現(xiàn)代的重量換算有出入,也是不得了!如果說這些都太離奇,那么以史書《三國志》加工而成的《三國演義》里面英雄人物的可信性就比較高了,比如關二爺?shù)那帻堎仍碌吨亓?1斤,張飛丈八蛇矛62斤,據(jù)說那時的一斤是現(xiàn)在的八兩,那么換算成現(xiàn)在也有三四十斤了,現(xiàn)代人很多都拿得動,但真正上了戰(zhàn)場就沒有耐力了。至于關張二位為什么能運轉如飛,夸張的成分也不可避免有一些,不過更多的是與他們萬里挑一的大將身份有關了。古人有兩軍對壘,雙方大將要先戰(zhàn)幾百回合的慣例,當然武藝就不能馬虎了。 最后,據(jù)考證還與古人的兵種有關。一般騎兵和步兵的力量還是沒有那么大的,但有一種特殊的騎兵是要嚴格選拔的,就是前幾排用于在前面沖鋒的騎兵(當然還有馬也要身高力大的那種),因為他們首先要用極長極重的重武器來破掉敵人的士氣,要用極強的沖擊力給敵人第一波沉重的打擊,所以必須要用上諸如陌刀、狼牙棒、鋼鞭等重型武器,借助強大的沖擊力將敵人的盔甲都能擊穿。 總之,不管有多少夸大的成分,古人的兵器要重一些,這是事實!娟I興明】

3

題主可能覺得一個古人可以代表所有古人;他的同學可以代表所有現(xiàn)代人吧——又或者被古代小說給騙了。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隋唐演義》里面,李元霸一個鐵錘就四百斤,一對就是八百斤,普通人別說舞動了,確實舉都舉不起來,看這書要是信以為真,那可就糟啦!

畢竟李元霸老兄的馬都日走萬里呢,日走萬里什么概念?按照一天12個小時來算,一個小時就得走833.33里,現(xiàn)在高鐵最高運營速度是四百多公里每小時,一般高鐵平均時速最多也就三百多公里吧,合著李元霸這馬比普通高鐵時速還高,這要是真的,那還研究啥高鐵呀,趕緊多養(yǎng)點好馬吧。

《隋唐演義》不那么靠譜,流傳最廣的《三國演義》靠譜嗎?

在《三國演義》當中,有明文記載的最重的兵器應該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關羽馬上用的長武器,在史書上并無明文記載,《三國志》中,一處提到關羽“策馬刺良(即顏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東漢兵器,“戟制最盛,矛次之”,據(jù)此,關羽既然是“刺”顏良,所用兵器極有可能是“矛”,隨后“斬”首,此處自然不會是矛,也不可能是想象中長柄青龍偃月刀,而極可能是隨身佩帶的短刀,因為東漢末年的護身短兵器,已經由刀代替了劍,長柄大刀直到兩宋才正式采用。

【關羽】

那么宋代人是否可以運用重達八十二斤的大刀了呢?咱們回頭看看《水滸傳》里談到兵器的重量,當魯智深表示要打一條一百斤重的武器,打鐵的表示就連關羽的刀也只有八十一斤,太重了魯智深使不動,可見當時也并不認為武器是越重越好,當然為了表達魯智深力氣過人,最后還是打了一條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這個重量,今天的人即使舞不動,拿起來還是沒什么問題的。

六十二斤的兵器,在《水滸傳》里面已經足夠唬人,歷史上也有些佐證!缎绿茣ぶ伊x傳》里記載張興“擐甲持陌刀,重五十斤……興一舉刀,輒數(shù)人死,賊皆氣懾。”可見這個重量確實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出土文物之中,越王勾踐劍重875克,不到兩斤;出土秦代青銅矛頭一般不過四五兩,加上矛桿一般也不會超過四斤;出土漢劍極少有超過兩斤的,長兵器一般情況下也不會超過十斤,明代的狼筅都只有七斤——但也偶爾有非常重的,不過那一樣不是古代普通士兵能拿得動、舞得起來的,武器超過一定重量,主人有點名氣,這武器基本上都要在史書里留名了,比如上文的張興,還有蒙古某位大佬用的所謂渾鐵槍(槍全身都是鐵的,沒有彈性),槍重四十斤,而當時一般人用的槍基本都是木桿。詳情可參見《武備志》等,筆者就不詳述了。

4

相信大家經常在一些小說中看到古代隨便一個士兵都能拿起幾百斤的武器,并且還能夠隨意的揮舞,在戰(zhàn)場上好不威風,這個肯定是不切實際的,古人的兵器的確是重,有很多重的夸張,但絕對不可能每個士兵都能拿著作戰(zhàn)。

小說演義中是為了更好的突出英雄的形象,實際上兵器的重量沒有那么夸張,否則那可就真的是天生神力。當然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現(xiàn)代人的確拿不動古人的兵器,雖說古人的兵器沒有幾百斤那么夸張,可是一百斤,幾十斤的兵器比比皆是。

就拿五十斤來說,現(xiàn)代人可以輕易的舉起來,但是長時間舉著,還要不停的砍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古人輕易做到是因為鍛煉不同,古代士兵們訓練很頻繁,而且古人本來就是靠體力來謀生的,不打仗也個個力氣很大,一旦進入戰(zhàn)時,他們還是很有力氣的。

還有一點,如果有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那些上百斤的武器只有名將才會使用,普通士兵其實也就是一些很常見的兵器,古人的力氣大于現(xiàn)代人是毋庸置疑的,在這些古人中出來幾個,力氣更大的也很正常,這些名將都是萬里挑一,沒有兩把刷子怎么服眾。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代人從事體力勞動的越來越少,力氣下降很正常。相信有不少農村長大的孩子,他們肯定在小時候見過父輩扛起很重的東西,在現(xiàn)在看來有的甚至不可思議。說簡單點現(xiàn)代人的力氣沒有古人的大是一種退化。有人可能要說自己現(xiàn)在也能舉起一百斤的東西,但是古人不僅是拿起來,還要拿著揮舞,長時間作戰(zhàn),這個現(xiàn)代人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5

分享專業(yè)知識,奉獻原創(chuàng)精品。我是兵說,我來回答,歡迎關注!

現(xiàn)代人舉不起來的武器,古代人也舉不起來。有人說什么度量衡不一樣,還有的說那時候兒的人力氣大,這都不對。原因很簡單,就是古人根本不用那些東西,那都是文學作品里虛構出來的。

這不得不說82斤的青龍偃月刀,關羽那會兒根本就沒有這種東西。長柄大刀是到了宋代甚至是明代那會兒才有的,而且那東西根本不是用來打仗的,它帶有一定的禮儀性質,往往是儀仗隊才用的。82斤的青龍偃月刀,即使關老爺那會兒有那玩意兒,他能不能揮起來都兩說。而且關羽那個時候普遍是沒有馬蹬,最多只有單側馬蹬,雙側馬蹬是后來才出現(xiàn)的。單側馬蹬只能提供上馬的功能,身體的穩(wěn)固必須靠加高鞍橋來支撐。騎在馬上向前沖,最好用的東西就是矛、戟、槊這類可以用來刺殺的東西,是絕不可能去揮舞大刀的。

即便那時候有雙側馬蹬,如果騎在馬上高速沖鋒時用那種大刀去砍,很有可能會讓自己人仰馬翻。如果關羽用那種東西去打仗,最多活不過兩分鐘。

既然威風凜凜的青龍偃月刀都這么沒用,那些雙手使用的大鐵錘就更是扯的沒邊兒了。那種大錘子在戰(zhàn)場上能發(fā)揮的實際作用,不會大于0。所以說古人用的兵器都是很輕的,他們也是人啊。而且,那種開戰(zhàn)前雙方將領出陣交戰(zhàn),然后大戰(zhàn)三百回合,那些場景絕大多數(shù)都是扯淡。古代武將即使上陣沖殺,他么使用的大多也是矛、戟、槊之類的刺殺工具。別如《三國志》中記載:“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這句話說明關羽是沖到顏良的車下,而不是陣前大戰(zhàn),而且是“刺”,那就說明他用的是一種可用來刺殺的兵器。后面的“斬其首還”,應該用的是一種隨身佩戴的短兵器:環(huán)首刀。

總而言之,文學作品里那些東西,都是演繹出來的,不是真正的歷史。古人用的兵器,都不是很重的。

6

客觀、科學、簡單地回答一下??。

一,古代的斤兩(包括長度),都較現(xiàn)在小。古人好夸張,后人好吹捧,古兵器就越來越重??!

二,長兵器、重兵器。武將配長兵器才是王道,萬一親自上陣,幾萬人馬對沖,不會飛,武功再高有何用?騰挪之地都沒有!所以武將形象都力大無比,勇猛無敵,武器自然傳的神乎其神。

三,古將軍怎么煉成的?名將之后、武舉選拔、底層上爬。武將屬性決定了力量是第一關,軍隊幾萬里挑一,所以他們真的是很有力量!

亖,古武將常在校場練武,力量是重頭科目訓練使用的武器或很重,而日常武器要輕些。

五,夸張、神吹……古人靠文學吹,今人靠影視吹……力量可訓練,但有極限,這是科學。另外,將軍騎白馬也是胡扯,違背史實。

六,你咋知道古人力量大?因為項羽、呂布、關羽等?他們是歷史名將,你不知道三國二蛋的力量吧?你在拿自己和歷史武將比呢……

你所知的古人力量,來自古武將名家,思維里把我們常人和古代名將對比了。他們是非常特殊的一群體!武將用長/重兵器,力量是第一關。

武功高的人群中,萬里挑一選拔力量大的,再加上日常訓練、實戰(zhàn)中提升。他們基本上是全國最有力量的一波人!所以,他們真的很有力量,但沒那么夸張,但咱們常人和他們完全沒可比性。

7

真正的原因就是持這種觀點的人犯了三個錯誤,可以用三個詞來說,厚古非今、以偏概全和張冠李戴。

李元霸的800斤紫金錘,今天的人確實沒幾個人舉的起來,但李元霸是虛構人物。關羽的82斤青龍偃月刀,今天確實沒幾個人舞得很溜,但是青龍偃月刀也只是傳說。

很多人都有厚古非今的習慣,在他們眼中什么都是今不如昔,80后不行,90后廢了都是他們的認識,什么梅西c羅到上世紀90年代或者本世紀初就是普通球員,踢不了幾場就廢;庫里到以前只能替補等等論調也是層出不窮。

他們根本就看不到或者不想看,現(xiàn)在人的身體素質遠強于古代,現(xiàn)在人弄不了的,古代人更弄不了。從體育運動就能看出來,幾乎每一項體育運動的成績都是在不斷提高中。所以古人如果能大范圍使用某種武器,比如砍刀,那現(xiàn)代人揮不動的情況幾乎不存在。

有的人這時就會說他二大爺能挑100斤擔子走多少里山路,他三爺爺又一口氣跑了幾百公里等等。一是反正現(xiàn)在沒辦法證實,這些人可以隨口胡說。二是就算有這種人,但你又有多少二大爺。這就是以偏概全。體育里面也有那種很多年破不了的記錄,但整體成績是在提高。古人力氣非常大,使用的武器非常重,這種情況可能(僅僅是可能)有,但人數(shù)肯定非常少。

當然,就算有那種非常重的武器,更多情況是人們張冠李戴了,那根本就不是武器,或者說至少不是常規(guī)作戰(zhàn)用武器。這就像今天的杠鈴,如果沒有影像或者其他資料留存,反而是后世流傳的某些小說之類說21世紀的人作戰(zhàn)都用300斤重杠鈴,那后世也會有人犯同樣的錯誤,問古人使用的作戰(zhàn)武器杠鈴,為何現(xiàn)在人都舉不起。因為那根本不是打仗用的,你打仗時候舉它干嘛?

8

這個問題本身是錯誤的。

古人使用的武器,現(xiàn)代人都能舉得起來。至于說舉不起來的,那都是受到古代演義、評書、小說的影響,把那里面的武器重量當真了。

說到演義里的武器,其實也分三六九等。最重的隋唐演義里西府趙王李元霸的擂鼓甕金錘,重達八百斤,相信沒幾個人認為是真的。

另外一件著名兵器是關羽所用的青龍偃月刀,據(jù)說刀重八十二斤,許多人聯(lián)系到關二爺?shù)耐托蜗,認為這個重量比較靠譜。

實際上,在漢末那個年代,馬上使用的長柄大刀根本還沒有出現(xiàn),即使到了隋唐,長柄大刀也只是作為儀仗武器出現(xiàn),并不用于實戰(zhàn)。

三國兩晉時期最通用的馬上兵器是矛、戟之類的直刺兵器。

不要說青龍偃月刀,就連呂布的方天畫戟,也是羅貫中給他杜撰的,呂布真正用的兵器,其實也是長矛。

所以演義里那些個神兵,都是作者為了增加使用者的武力值而瞎編出來的,如果當真,你就輸了。

演義是假的,那么真實使用的兵器有多重呢?

在明末,有位著名的總兵高杰,是江北四鎮(zhèn)之一。根據(jù)記載,他喜好使用一根鐵棍,并且隨身攜帶,重達20斤,時人已經對他夸贊不已,稱贊他天生猛力。

20斤,這基本就是實戰(zhàn)武器的極限,這個重量,現(xiàn)代人會舉不起來嗎。

至于其他實戰(zhàn)兵器,那就更輕了。

戰(zhàn)國時期出土的青銅劍,重量在一斤左右。

宋朝的鐵锏,重量在5-6斤。

明朝戚家軍的腰刀,重量是在兩斤上下。

清朝綠營兵用的長柄錘,錘頭重量是兩斤。

這些兵器,放到現(xiàn)在也跟個大號的榔頭重量差不多,不要說舉,一般人都能揮動。

那么,重量級的兵器到底存不存在呢。

確實是有的,不過不是為了上陣殺敵,而是作為練習之用。

就算現(xiàn)在,我們都能看到清朝流傳下來的大刀、大斧等重型冷兵器,這些武器的重量,起碼都在好幾十斤以上。

這還不算最重的,清朝時期,民間一百斤以上的大刀也有很多,不過這些都是練武之人平時練力氣的家伙,不是為了實戰(zhàn)使用。

這涉及到一個實戰(zhàn)性能的問題。

一兩百斤的大刀,長期練習的成年男子很多都能舉得起來,但是舉起來和揮舞如風是兩回事,短時間內舞得虎虎生風和長時間戰(zhàn)場作戰(zhàn)更加是兩回事。

清朝的武舉考試,考生都能舞動120斤的大刀,拉弓能拉開12力的弓,這就是156磅的力量,相當于單手要有70公斤的力量。

但武舉考試只需要在考官面前露兩手,戰(zhàn)場作戰(zhàn)的時間可說不準,短則數(shù)小時,長則一整天,不要說揮舞,就是光讓你提一整天,都受不了。

現(xiàn)代許多人的力量并不比古人差,一兩百斤,兩三百斤,能舉起來的大有人在,不過正如上面所說,舉起來不代表能把這個重量的武器駕馭自如,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現(xiàn)代舉重105公斤以上的世界紀錄是伊朗的貝達德,記錄是抓舉214公斤,挺舉264公斤。

不信,你讓他舉個200公斤的武器耍個三分鐘?看他能不能堅持下來。

9

我們有時候去逛博物館的時候,經常會發(fā)現(xiàn)博物館里展出的那些古代兵器,重量十分的沉重,現(xiàn)代人根本就拿不動。再加上平時我們看電視劇小說的時候,經常會被書里描寫的情節(jié)所引導,比如關二爺?shù)那帻堎仍碌吨?2斤,李元霸的擂鼓翁金錘,四百斤一個,他使倆就是八百斤。如此就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難道古代人的力氣真的有那么大嗎?

其實不是的,古人力氣大沒錯,但并沒有大到如此離譜:

一、記載的武器重量有夸大,并不實際

咱們首先說一下關二爺?shù)那帻堎仍碌,眾所周知小說演義里描寫此刀重82斤。關二爺憑借它和赤兔馬過五關斬六將,虎牢關前三英戰(zhàn)呂布,有詩云:“酣戰(zhàn)未能分勝敗,陣前惱起關云長;青龍寶刀燦霜雪,鸚鵡戰(zhàn)袍飛蛺蝶”。

但是事實上,青龍偃月刀真的有那么重嗎?現(xiàn)代在歷史博物館收藏有東漢司農銅權,這是東漢時期為管理農業(yè)制定的標準的衡量器具,就是古代的秤錘,或者叫秤砣。根據(jù)它測量得出,東漢時期的一斤等于現(xiàn)代的249克,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一斤等于東漢時期的兩斤。如此說來青龍偃月刀實際重41斤,也就是說20公斤左右的重量。

那么20斤有多重呢,其實也就是家庭里飲水機用的大桶礦泉水,想象一下你扛著一大桶礦泉水騎馬揮砍的模樣,抱歉我是做不到的,扛著一口氣上個六樓沒問題,其他的也就不行了。而且關二爺?shù)奈渌囍饕邱R上功夫,三合速戰(zhàn)。其實也就是刀借馬快,人憑刀利,瞬間擊殺罷了,打個幾百回合那肯定撐不住的。

再說了,反正也是小說演義虛構的,多久斤也就是個推算罷了。

但是另一件兵器,“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現(xiàn)存于湖北省博物館楚文化展示廳內。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逃小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這可是實實在在擺在我們面前的,875克也就是0.875公斤,而且因為千年沒有生銹,所以氧化損耗的肯定不多,原來在勾踐手中的時候撐死也就1.8斤吧。

二、古人力氣確實比現(xiàn)在大

往遠了說,楚霸王力能舉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往近了說,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的那些漢子們上山砍柴,河邊跳水幾個小時不喊累,體力杠杠的。尤其是那時候蓋房子,一百多斤二百斤的大青石,一個人背著就走,速度還飛快。你再看看現(xiàn)在做辦公室,打游戲寫稿子的年輕人哪個能辦到?

當然,現(xiàn)在都是機械化生產,我們已經用不到付出那么多辛苦的汗水了,蓋個幾十層的大樓,挖掘機,塔吊分分鐘解決。不過在以前沒有這些設備的時候,雄偉的萬里長城,不都是靠人力一塊石磚一塊石磚的往上搬嗎。

所以說,雖然古代的兵器沒有那么重,但是現(xiàn)代人想拿起來揮舞也很難做得到,究其原因不是因為古人太強壯了,力氣太大了,而是因為現(xiàn)在的我們太弱了,體力太差了。

如果說我們也能像古代人一樣經常訓練鍛煉,我們也是有機會能重新拿起這么兵器去征戰(zhàn)的,就好比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英國大力士,提起重500公斤的杠鈴,也就是1000斤,如果他在古代有這種力氣,說不準又是一個李元霸,不過現(xiàn)代社會,貌似槍械更加好用,你們覺得呢?

10

原因很簡單,評書中古代猛將動不動幾百斤的武器本來就是不存在。古人真正戰(zhàn)場上使用的武器,一般不超過5斤,頂多能達到七八斤重。古代也有一些非常重的武器,但用途是作為鍛煉器械,類似于現(xiàn)在的杠鈴,而不是實際戰(zhàn)場上使用的武器。

評書演義中古達猛將的武器,在我們今天看來已經到了玄幻級別!端逄蒲萘x》中的李元霸,一對擂鼓翁金錘重達800斤,裴元慶一對銀錘300斤。

但這種玄幻級別的武器,只是不熟悉軍事的說書人的扯談,實際中并不存在。幾百斤的武器實戰(zhàn)中騎到馬上能把馬壓垮,更別說用來靈活殺敵了,古代人同樣是人類,并且綜合身體素質肯定不如現(xiàn)代的頂級運動員,F(xiàn)代最高級別的舉重,世界記錄是挺舉263公斤。人類歷史上最厲害的舉重運動員不過能舉起500斤重的杠鈴堅持幾秒,可以想象用幾百斤重的東西做武器多么扯談。

冷兵器時代實戰(zhàn)武器的重量,無論是出土文物還是文獻記載都很清楚,古代大家實戰(zhàn)使用的武器,都只是幾斤重的東西。

例如明朝名將戚繼光的兵書中,詳細記載了常用武器的重量,大家可以看下實戰(zhàn)中的武器有多重。

(明軍使用的腰刀)

明軍使用的腰刀,只有一斤十兩,這里的一斤十兩是采用明朝的斤兩,換算成現(xiàn)在單位大約958克,不到兩斤重。兩斤左右的刀,是比較典型的古代實戰(zhàn)武器。

(明軍使用的大棒)

大棒已經是實戰(zhàn)武器中比較重,作用類似于錘、斧、骨朵這類破甲重武器,用來對付裝備精良盔甲的敵人。對付有精良盔甲的敵人,刀砍和射箭效果不好,有效的方式是用大棒、錘、斧這類重武器砸,或者用長矛刺殺。

明軍常用的這種大棒,重三斤八兩,折合成現(xiàn)代單位為2065克。這種四斤重的大棒已經是比較重的武器了。實戰(zhàn)用的大錘,重量也就和大棒相當,四五斤重。幾百斤重的大錘,肯定在戰(zhàn)場上無法實戰(zhàn)使用。

古代也有重量比較夸張的武器,如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大刀。這類武器的作用是打熬鍛煉身體,類似于現(xiàn)在的杠鈴這類鍛煉器械,并不是實際戰(zhàn)場上使用的武器。

戰(zhàn)場上使用的武器要長時間揮動使用,大家可以實際試驗下,十幾斤重的東西,連續(xù)揮動幾下就很難受了。即使兩三斤重的東西,不停歇的連續(xù)揮動個十幾分鐘,也已經很累人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