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5年,日本法西斯仍在負隅頑抗,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了2顆2萬噸當量的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瞬間摧毀了它們,直接及間接死亡22萬人。幾天以后,罪惡的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

到現(xiàn)在,70多年過去了,廣島和長崎的輻射水平已經降到正常水平。廣島的輻射值約為0.3微西弗/小時,年均2.64毫西弗,長崎輻射值為年均0.33毫西弗。

據聯(lián)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公布的數(shù)據,普通人每年接受的自然輻射為2.3 毫西弗,有些地區(qū)超過10毫西弗。通過數(shù)據對比得知,廣島的輻射值與世界平均相當,長崎的輻射值已低于世界平均。

廣島、長崎之所以能夠恢復到正常水平,是因為:

1、作為人類歷史上首次使用的核武器,小男孩和胖子當量和裝藥量都非常少。

“小男孩”重4噸,內部只裝了64公斤鈾-235,其中只有1千克發(fā)生了核裂變。另一顆“胖子”,重4545公斤,內裝钚239也不多,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有限。如果換成現(xiàn)代的核彈,那情況就不同了。

2、核爆分為“空爆”與“地爆”兩種方式。

原子彈主要通過沖擊波、光熱輻射、瞬間輻射和放射性污染殺傷目標,前面3種方式造成85%的人員傷亡。

“空爆”沖擊波半徑更大,對城市摧毀能力更強。當年廣島、長崎的建筑和人員都集中在地表,為獲得更好的殺傷效果,美軍決定用B-29轟炸機投擲核彈空爆,“小男孩”在距地面580米空中爆炸,“胖子”在距地面550米空中爆炸。兩座城市地表建筑大部被毀,人口大量傷亡。

但“空爆”產生的放射性殘留物卻很少,而“地爆”靠近地表,大量殘留物滲入地表,污染性更強。

3、原子彈爆炸時,產生4000多度高溫。

核裂變產生的大部分物質瞬間化為灰燼,爆炸點附近變成真空,遠處的空氣流過來補充,形成了強烈上升氣流,產生的蘑菇云高達18000米。

放射性物質隨氣流在幾分鐘內沖上平流層,粉塵殘骸隨風飄散,擴散在方圓數(shù)百公里,落回廣島、長崎的只是一部分。有一些塵埃隨雨水落在廣島西北地區(qū),形成“黑雨”,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質含量高一些。

4、與核電站泄漏不同,原子彈是急速核裂變,短時間產生大量核輻射,但并不持續(xù),產生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也短,消散很快。空氣中的輻射水平在兩周左右降到正常范圍,其余輻射在數(shù)年內基本恢復。

而核電站產生的核廢料多是長半衰期元素,會在很長時間內持續(xù)釋放輻射,后果十分嚴重。

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區(qū)

現(xiàn)在的廣島和長崎已經恢復如初,廣島市已有近120萬人口,1994年還舉辦了亞運會。長崎的城市人口也達到了45萬人,已經是一個正常的城市了,和日本其他城市沒什么區(qū)別。

現(xiàn)在的廣島

長崎夜景

最佳貢獻者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枚核彈,加快了二戰(zhàn)的結束進度,但是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這引發(fā)大眾的深思,長崎和廣島現(xiàn)如今還存在核輻射嗎?核彈的能量和破壞力來自原子(通常是鈾或钚)的分裂。熱中子轟擊鈾原子后會放出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鈾原子,產生鏈式反應。這個過程就會殘留下無用的裂變產物——核廢料。核廢料具有高放射性,對人的生命產生重大威脅。幸運的是,放射性更強的物質,其輻射時間越短。這意味著具有高度致死率的放射性物質,它只有幾個小時到幾個星期的高度放射性。放射性低的元素,輻射能持續(xù)較長時間。一些元素,如钚,半衰期為25,000年或更長。雖然接觸這種輻射,不會立即對人體造成生命危險,但長期接觸會增加患癌風險,并引發(fā)其他健康問題。這兩個日本城市的居民無疑面臨雙重輻射危險。最大的威脅來自于瞬發(fā)輻射。瞬發(fā)輻射是在核爆炸之后立即出現(xiàn)的高能中子和伽馬射線。這種輻射非常短暫,并且僅發(fā)生在伴隨核爆炸時發(fā)出明亮閃光的期間,只有非常接近這種輻射,才會導致人的死亡——距離核爆炸點約3公里內。然而,飛濺出的碎片,坍塌的建筑物或爆炸本身是一個更大的生命威脅。據估計,長崎和廣島,有20%的死亡是由于瞬發(fā)輻射。提起核爆炸和輻射時,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是殘余輻射。有兩種方式可能會出現(xiàn)殘留輻射。第一種類型源自最初核爆炸時所釋放出的高能中子。中子能使其他元素帶上放射性,在瞬發(fā)輻射階段,那些高能中子猛烈撞擊其他原子的原子核,導致它們變得具有放射性。幸運的是,輻射時間非常短暫,只會對爆炸點附近造成危險。出現(xiàn)殘余輻射的第二種方式是通過放射性塵埃。當發(fā)生核爆炸時,會產生包含大量放射性裂變產物和未反應核燃料的高溫火球。這個火球就是人們熟悉的蘑菇云,它散落下來的放射性塵埃才是最危險的,它在地面或近地面的核爆炸要比在空中的核爆炸,更容易產生放射性塵埃。就像在日本引爆的那兩枚原子彈一樣,如果在空中引爆一枚核彈,此時溫度極高的放射性火球就會沖入平流層,僅需幾分鐘。隨后,云冷卻下來,看起就像普通的云一樣。但不要被迷惑了,它的溫度很高且放射性很強。盛行的風會把這片危險的云吹向各個地方。殘余的核輻射還會停留在大氣幾個星期,然后,這些危險的粒子會逐漸落到地面上。那時,放射性塵埃已經分散數(shù)千平方公里,其中最危險的放射性元素通過衰變而變得沒有放射性。此時的灰塵帶來的危害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接觸到的輻射相當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輻射,不會有健康問題。在地面或近地面引爆的核爆炸情況則完全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核爆炸產生的高溫火球使大量的泥土、碎石與炸彈的碎片一起被拋到空中,形成人們熟悉的蘑菇狀煙云。在此過程中,塵土與放射性混合在一起,變得具有放射性。放射性粒子沾在塵土上,可以用顯微鏡甚至用肉眼看到這些放射性污染物。由于這些放射性物質較重,在數(shù)小時內就會掉落下來。此可見,這種近地爆炸會產生大量的放射性沾染物,導致大片土地變得有放射性,對該地區(qū)生活的人不僅有短期危害,還會造成長期污染問題。日本的那兩枚炸彈是在空中被引爆的,所以放射性火球沒有接觸地面,這大大減少放射性沾染物。不過,當時美國并沒有考慮到這點,美國認為空中引爆能最大限度地破壞城市建筑物。如今的廣島和長崎核輻射,與世界平均背景輻射0.87 mSv/a相當。

3

擔心輻射的問題,是沒搞懂原子彈(核爆)于核輻射的關系。

核爆的原子彈,就類似汽油完全燃燒后連渣都不剩的情況,核爆完后只有沒完全核反應的核物質才會有放射性,而核彈當然追求的是最充分的釋放能量,所有高質量的核彈核爆后理論上是不應該留下什么核輻射的。

只有不完全反應下的核物質才具有長期的核輻射危險,這種情況通常只會出現(xiàn)在核事故的情況下,比如核電站事故(切爾諾貝利、日本福島)、核彈從飛機上掉落摔碎的情況,另外就是戰(zhàn)爭狀態(tài)下人為的適用含核物質的炮彈、恐怖份子釋放臟彈。

所以,對核彈應該有更科學、合理的了解和思想防范,但不應無端恐懼。

如果是核彈爆炸,雖然爆點附近必死無疑,但傷害半徑有限(小核彈殺傷半徑幾公里、大的幾十公里吧),而且躲過爆炸時的光熱輻射殺傷、沖擊波殺傷、核爆塵埃后,殺傷效力就大幅下降接近0了(參見長崎核爆時因在下水道干活躲過傷害的盟軍俘虜?shù)那闆r),所以是否會在核爆點半徑20公里內請積攢人品,其他就不用顧慮太多了。

而如果是臟彈的恐怖攻擊,雖然污染時間更長,但爆炸范圍就是普通炸彈的直接殺傷半徑(幾米到幾十米),隨后的核污染殺傷是需要時間來散布的,知道爆了臟彈馬上逃避或做輻射防護都來得及,短期輕微核輻射也是有醫(yī)學治療手段的。

總之,了解了核爆、核輻射的關系,對核彈的恐懼就可以不要那么夸張了,畢竟因核彈被傷害的概率還沒有低頭玩手機被車撞的更大。

4


當然有人住,

且繁華著呢

有中國人住過

比如我

01

我曾經在這兩個城市中的一個生活過一段時間

先說說為啥要扔原子彈。

在當時的情況下,扔原子彈,對于盟軍方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太平洋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況已經讓美國人戰(zhàn)栗,如果要登陸日本本土,那不知道要多犧牲多少人。

如果有人悲憫一切犧牲的話,那這些年輕的美國軍人的生命也同樣珍貴。

用原子彈嚇垮對手,避免無謂的犧牲,當然是正確的..

對日本來說,兩顆原子彈事實上也避免了更多日本人的犧牲。

經常有一種論調認為,二戰(zhàn)時日本的平民是好的,他們是想要和平,不想打仗的。

壞的都是日本的上層,那些軍部的渣渣們。

日本人的集體意識和個人意志的關系一直是社會學上一個非常復雜大家都說不太清楚的問題,也許有的平民真的是被洗了腦覺得自己可以為國去死,也許也有的人在如此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開始懷疑自己為之犧牲生命的東西是否值得。

但不管怎么說,一旦對日本的戰(zhàn)爭進入到登陸和占領作戰(zhàn)的階段,全國上下的日本民眾毫無疑問都會被動員起來,去玉碎,就跟他們在硫磺島和沖繩所做的那樣。

所以說,扔原子彈,在利益考量方面,是合理的。

02

但是在兩次核彈攻擊中死掉的那些人們,不見得是無辜的但依然是令人痛心的。

而和很多幸存者的情況對比,也許在攻擊中當場死掉還是相對好些的結果。

輻射病一直困擾廣島市直到70年代中后期。

乃至于我在311大地震之后,福島核電站出事且事態(tài)不明朗之際赴日時,出于擔心也曾向那邊大學的老師詢問過當?shù)氐那闆r。

老師說:“不要緊,盡管來..核泄漏算什么,我們廣島人是不怕核威脅的..你來了應該也馬上會有抗體的,哈哈哈。”

我當時只想說你奶奶的,這也好哈哈哈?

去了廣島之后,學校組織留學生活動,首先就會組織大家去兩個地方,一個是日本三景之一,和平清盛有莫大關系的嚴島神社;

另一個,自然就是位于廣島市中心的原爆紀念館。

組織去前者,是因為廣島這么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歷史上實在沒什么好吹的,該著武家棟梁的平清盛從這里發(fā)跡,不拿出來吹實在是浪費。

而后者,則大概就有一些政治意味了,讓留學生們看看,我們當年被原子彈炸得多慘,你們拿出些同情心出來。

我逛館的時候,心情大概是特別復雜的...

因為我不光是中國人,而且是南京人。

原爆紀念館里的布置并沒有什么特別,基本上跟很多戰(zhàn)爭紀念館里的布置思路類似。

只不過展出的很多物件還是讓人很受震撼,仿佛回到那個蟲不死火不滅的地獄般的廣島市。

也許看過那個展覽館之后,想法會有些改變...

那個早晨,也有很多人像平常一樣,走出家門,卻沒能再回來...

印象最深的是館里的一個石階,上面有一團黑影。

下面貼著的解說簽告訴你,這團黑影原本是一個坐在臺階上休息的人,因為離爆心太近,爆炸的瞬間他直接被汽化了,連在高溫下本該出現(xiàn)的骨頭的結晶都沒有.

抱歉我文科生,物理化學不太好,印象中那個詞是結晶.

直接整個人就灰飛煙滅了,只剩下這一團影子。

不得不說,這種東西,是很直接震撼心靈的。

盯著那一團影子,很難去思考這原子彈扔得是不是在利益上合理,是不是達到了各方利益最大化。

03

所以,也許從戰(zhàn)略上來講,這兩顆原子彈是合理的。

但從個體上來說,那些被原子彈永遠改變了生命軌跡的人們,是可憐的。

為日本這輛瘋狂的戰(zhàn)車殉葬的普通人們,也許是可憐可悲的,但如果我們跳出上帝這個視角,回到那個你死我活的年代,他們就是敵人,對于敵人不能有同情,否則死的是自己。

當然了,能不打仗就別打,受罪的永遠是那些只想過過日子的百姓。

放幾張回國前最后一次去原爆紀念館時用渣手機拍的照:

圓頂屋標準照..核爆后保存得最好的一棟建筑..當時日本的住家主要是木質結構,在核彈的沖擊波面前自然是都沒有了..

原爆紀念館的后院..和國內的很多公園一樣,這里已經成為了中學生放學后消磨時光,情侶花前月下,老年人散步的場所..不到廣島市政府搞和平儀式的時候,這里是沒什么歷史感的..

站在相生橋上拍圓頂屋和猿猴川...

1945年8月6日早晨8點16分,原子彈在我所站的位置上空600米處爆炸...

如今的相生橋..這就是當年爆心所在的位置...

5

目前均已回到正常,基本上不會對人產生太大危害。

正所謂,時間能夠淡化一切,對于原子彈爆炸后的核輻射也不例外?赡茉S多人會覺得,不是說核武爆炸后,其地區(qū)一百年內寸草不生么?為何現(xiàn)在日本兩座被轟炸的城市都回到正常了呢?其實,這還是要“怨”美國。

怨美國在研制初期,其原子彈當量太小了,才沒有出現(xiàn)我們所想到的那種場面。當然,開個玩笑,雖然國恥不能忘,但現(xiàn)如今主要講究和平,國家和國家之間,在一些層面上都“冰釋前嫌”了、那么,我們?yōu)楹尾荒軐v史銘記在心的同時,活在當下呢?

言歸正傳,日本的長期和廣島目前之所以回到正常居住水平,有一點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當時讓原子彈在空中爆炸。這是一個相當錯誤的決定。在美國看來,這點當量足夠對日本兩座城市帶來巨大災難,而空中爆炸常規(guī)來講,是最容易擴大傷害范圍的一種方式。然而,其當量卻并沒有達到美國預想的效果。不過,在當時也確實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


但如果當時這兩顆相對目前核武來說,當量較小的原子彈在地面爆炸的話,威力和影響還要比當時大的多的多。不過,即便如此,原子彈爆炸后,很多幸存下來的日本民眾也出現(xiàn)雙目失明的現(xiàn)象,而主要原因是視網膜損傷,就是在爆炸的一瞬間,很多民眾因為抬頭看了爆炸產生的光波一眼,雙眼的視網膜就被瞬間燒毀。除此之外,位于爆炸中心的很多日本民眾還沒等明白發(fā)生了什么,就在巨大的光輻射與高達4000攝氏度的熱量中揮發(fā)成了金屬與氣體。正所謂,天道有輪回,原子彈下無亡魂。

6

謝邀,其實啊廣島和長崎早就沒有核污染了。

我們要知道的是一枚核彈爆炸后的確是有放射性沾染的。但原子彈爆炸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銫和碘的放射性同位素。這兩種同位素在自然界能夠保存的時間很短,以碘的同位素為例子。碘131在原子彈爆炸后大量生成,但其半衰期只有12天,到了12天以后碘-131就只剩下之前的一半了,再過12天就還剩下1/4按照這樣的進度來說原子彈爆炸產生的碘-131用不了一年的時間就會完全消耗干凈。同樣原子彈爆炸的時候還會少量生抽銫-137這種銫的同位素也會存在半衰期,其半衰期是30年。到現(xiàn)在來計算廣島和長崎的銫-137也剩下的不多了。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原子彈爆炸的時候其實只有大約0.7%的核彈材料(鈾或者钚)參與反應,其余的核材料都被原子彈爆炸的高溫和高壓吹散了。分布于爆炸點的四周。這些材料的半衰期長達幾千年甚至幾十萬年。然而就廣島的小男孩來說其鈾的裝填量只有64千克,這些核材料散布于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爆炸區(qū)后其實也是痕量了。


因此廣島和長崎這兩個城市現(xiàn)在的放射性殘余可以忽略不計。


現(xiàn)在的廣島和長崎在原子彈爆炸的地方都建立了主題公園,已經成為了城市的景點。

這是廣島的核彈爆炸點,在爆炸點投影的地面上放了一個水泥的紀念碑,里面設銅鐘一個,取義警鐘長鳴的意思。

整個公園的規(guī)模并不大,在原子彈爆點不遠的位置上還有一個愿爆圓頂館。這是一個在廣島核爆炸的時候距離爆心很近但沒有完全倒塌的建筑物也被作為歷史遺跡保留了下來。


相對于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紀念公園規(guī)模就大了很多,長崎原子彈爆炸后,在原子彈爆炸點的位置修建了一個公園以紀念這次打擊。

公園內有一個噴泉就是原子彈當年的爆炸點了。爆炸點的周圍還修了一個景觀矮墻。

中央有一個小紀念碑。紀念碑的下方的金屬小蘑菇就是當年核爆炸的精確位置了。

現(xiàn)在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紀念公園也是長崎的一個著名旅游景點,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慕名前來參觀這片曾經被原子彈轟平的地方。

公園中刻意保留了當年建筑物的殘骸。

從這些殘骸可以想象到當年原子彈爆炸的是多么猛烈。在長崎還有日本人在核爆的時候拍攝的核爆照片:

這個照片也在公園中有特定的位置進行展示——它是第一張由平民拍攝的核爆照片。

同時長崎的公園內也有很多的國家贈送的紀念雕像達35座。我國也于1983年答應日本以國家的名義贈送了長崎一個和平少女像。在1986年這座雕像被安放在長崎和平公園內。

由于潘鶴先生的這個雕像雕刻的精美絕倫寓意深刻,在我國各個城市也有復制品。例如國家海洋局門前就有一個。


哈哈是不是扯遠了?說回核爆炸的污染殘余吧。核彈爆炸所用的核材料很少,因此放射性污染并不想大家想象的那樣爆炸之后幾個世紀寸草不生。相比于核彈爆炸核電站的泄露才是真正的放射性災難。

一個核電站中通常都有幾百噸的核材料,真正泄露了才是大的災難,但即便如此那個泄露的地方是一個無人區(qū)而已,在長達幾十年的過程中還會形成自己的自然生態(tài)。

例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泄露是世界上最大的核災難,但周邊的植物和動物依然生存。

只不過沒有人罷了。

由于過量的核輻射有些動植物受到的放射性很嚴重嚴重畸形了。

上圖是一只羊

上圖是一只老鼠

7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美國向日本投兩枚核。這引起大眾的深思:長崎和廣島還有核輻射嗎?荅案是N0。長崎和廣島目前核輻射基本屬于正常水平。廣島核彈當量輕,裝藥少。廣島又屬于沿海城市受季風影響強烈輻射殘流少。同時廣島核爆產生大量的熱帶動塵埃上升到平流層,即蘑菇云。平穩(wěn)的氣流將放射性粉塵迅速吹走。廣島原子彈爆炸是1945年8月6日至今快到42年了。核輻射經過30一50年時間后所產生的放射性輻量會接近或低于本地輻射水平,其后慢慢適合人類居住。
8

核輻射肯定還是有的,但是強度已經沒有那么恐怖。之前有拍紀錄片的去被轟炸的投放點,也沒有穿防化服,說明短時間停留是沒問題的,并且日本政府在治理核污染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如果提問者想近期去旅游的話,完全可以去

9

感謝邀請:核輻射還是存在的,該變異的老鼠是繼續(xù)生存下去的,其它的動植物就沒有這樣好運,要靠時間去消化,人類都存在心理陰影,所以短時間你研究出的數(shù)據公布無輻射,也是無效果!人類本善良,你再欺騙,說明你已人性泯滅!

10

1945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小男孩”、“胖子”兩顆原子彈。經統(tǒng)計,兩個城市共死亡25萬人,傷殘14萬人。廣島、長崎被徹底摧毀,成為一片廢墟。然而七十四年過去了,這兩個城市并沒有人們想象的成為死城,卻發(fā)展的欣欣向榮,生機盎然,F(xiàn)如今兩個城市的輻射早已消失殆盡。這是為什么呢?
咱們先說說這兩顆原子彈的構成。

小男孩

這是第一代原子彈。原理是用兩塊小于臨界質量的高濃縮鈾235進行碰撞,撞到一起后,質量超過臨界質量,發(fā)生爆炸。如下圖所示,小男孩為槍筒結構,兩顆鈾235(次臨界質量核裝料)放置在槍筒的兩端,通過常規(guī)炸藥引爆,使兩顆高濃縮鈾發(fā)生撞擊而爆炸
這種引爆方式非常原始,看似兩塊鈾可以快速結合,實際上速度依舊很慢,在沒有完全結合時,由裂變引發(fā)的爆炸就已經發(fā)生了,小男孩的爆炸威力大概是14000噸TNT當量。一公斤鈾爆炸的威力為18000噸TNT,小男孩大概有15公斤左右的高濃鈾,所以實際爆炸的效率極低,也就是說大部分高濃鈾沒有參與反應,直接炸散,飛到空氣中。爆炸產生的輻射物質只在幾個星期內會產生嚴重輻射,時間一長就會衰減。有人可能會問,高濃縮鈾235一樣會輻射?鈾235的輻射量非常輕微,只要不抱著睡覺,就不會發(fā)生問題,而且15公斤對于整個廣島而言,可以忽略不計。



胖子

“胖子”核彈采用內爆式結構。將高爆炸藥做成環(huán)形結構,把钚239制作成低于臨界值的小球,分布在環(huán)形高爆炸藥中。通過雷管將炸藥的各點同時起爆,產生一個向內的爆炸波,使四周分散的钚239聚攏在一起超過臨界值,產生爆炸。這種方式的爆炸效率比槍筒高,但效率依舊很低,大概20%左右。約5公斤钚239散落在長崎市。相比較城市而言,這么少的钚也可以忽略,而且钚元素并沒有太強的輻射能力,不吞食就問題不大。兩顆原子爆炸點均距離地面幾百米,對地面污染相對小一些。8月份,來自太平洋海域的東南季風吹向日本,大氣中的輻射粒子被風吹向了韓國,落在地面的輻射物質被雨水沖刷進大海。所以,原子彈造成的核污染微乎其微,現(xiàn)如今廣島長崎輻射量僅0.8msv/a。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