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看到這個問題想到的就是蜀漢大將廖化。

世人提起廖化想起的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俗語,這句話頗有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調侃色彩。

而根據《三國志》記載,廖化文武雙全、韜略國人,只不過走的路似乎都是別人走過的,故而一直被后人誤解。

復制關羽的“千里走單騎”

廖化,襄陽人,字元儉,早年投靠劉備時晚了一步,沒趕上“桃園結義”,只好屈身在關羽手下當主薄,一直跟隨關羽鎮(zhèn)守荊州。后來,關羽敗走麥城被殺,荊州落入孫權之手,不得已的情況下,廖化假降東吳,為復制“千里走單騎”埋下了伏筆。

廖化對于劉備及蜀漢忠心不二,不像徐庶,母親被曹操請走,就屁顛屁顛跟去,名為重孝,實則變節(jié)。而廖化“身在吳營心在蜀漢”,日日夜夜都在想著如何回到劉備身邊。

經過斟酌,想到了詐死的計策,騙過了東吳所有人,帶著母親日夜兼程,趕往益州。歷經千難萬險,終于是在秭歸遇上了劉備。見到廖化,劉備十分高興,立即任命他為宜都太守。

可以想象得到,這段經歷遠比關羽的“千里走單騎”艱難的多,關羽是得到了曹操的關照,一路順風順水,大搖大擺,而廖化則是晝夜西行,還帶著自己的母親,風險可想而知。但是由于廖化名氣不大,更重要的是此舉有“復制”關羽之嫌,故而沒有引起轟動效應。

復制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公元261年,蜀漢政權即將遭受滅頂之災。70多歲的廖化老驥伏櫪,披掛上陣,又復制了一邊春秋戰(zhàn)國史的老將廉頗,雖氣概可嘉,但毫無創(chuàng)新,注定了廖化不能因此大紅大紫。更要命的是,戰(zhàn)爭不相信眼淚,也不相信年紀,讓一個風燭殘年的老者帶兵打仗,結果可想而知。

文官出身的廖化,從劉關張?zhí)覉@結義之時一直到蜀漢滅亡后第二年去世,一直忠勇仁孝,在三國風云人物中也占有重要一席,結果卻被人誤讀、被曲解,被扣上了一頂庸人的帽子。

最佳貢獻者
2

那還用說,廖化唄。

3

丁鳳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