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化領(lǐng)域”的作者,就從文化的視角來看。
先概述一下小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小司馬光與一群孩子在花園里玩耍嬉逐,一個孩子從假山上掉進山下盛滿水的水缸里,有淹死的危險。小司馬光急中生智,撿起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把水缺砸個了個不大不小的窟窿,排出缸水,救出了小伙伴。
故事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疑點一,古代大缸盛水是為了在發(fā)生火災(zāi)的時候取水方便,一般就近放于天井、回廊、階檐等較近的邊角之處,故事中放到了較遠的花園的假山旁;二,這種水缸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消防設(shè)施,平常不用,但得確保無虞,所以缸蓋是必不可少的,而假山旁的水缸無蓋;三,能爬上假山、能砸破大水缸的孩子群應(yīng)該十歲有多了,不會比大缸矮,從假山上摔下來,這缸水也濺得所剩無幾了,還會被淹死嗎?
故事為了“表現(xiàn)”小司馬光的聰明才智,人為編了個光鮮亮麗的故事。小司馬光被抬高了。讀者卻被玩弄著。人們在生活的變故中無經(jīng)驗教訓(xùn)可借鑒。因為偏造的事情無法承載生活內(nèi)在的規(guī)律特征。
回到提主的問題上,有沒有比砸缸更好的辦法?
這實際上是一個緊急事變的處置問題。我說,你第一想到的辦法,并迅速行動,就是最好的辦法!沒有比較,沒有論證。如果有,也是第二第三個救援者的事。因為:
時間就是生命!
比較,論證,就是延誤。生命會消失在延誤中。
假設(shè)司馬光砸缸是真事,他想到砸缸,立即砸缸。這就是最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