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論上溥儀和慈禧沒有血緣關(guān)系,但是同為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員,他們還是有著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要不慈禧能讓溥儀繼位?如果按現(xiàn)在的叫法溥儀應(yīng)該叫慈禧為四奶奶,同時慈禧還是溥儀母親的干娘,所以慈禧還算是溥儀的“干姥姥”。你看一下這張家族譜就知道了。


通過圖譜就可以看出溥儀的爺爺和咸豐帝是兄弟關(guān)系,而慈禧是咸豐帝的妃子,所以按現(xiàn)在的叫法確實應(yīng)該是溥儀叫慈禧為四奶奶,因為咸豐是道光的四皇子。還有就是圖譜上面沒有顯示的,溥儀的母親是榮祿的女兒,由于榮祿是慈禧的寵臣,所以溥儀的母親瓜爾佳氏從小就被慈禧收養(yǎng)在宮中,還認了干女兒,從這個層面講溥儀還是慈禧的干外甥。


好了介紹完他們的關(guān)系了,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慈禧為什么要選擇三歲的溥儀繼位。

首先,按照清朝的皇位繼承傳統(tǒng),光緒帝無后,選擇繼承人肯定要從光緒的兄弟或者下一輩中選擇,有人說為什么不選擇溥儀的父親載豐,原因很簡單載豐已經(jīng)繼承了醇親王爵位。清朝如果皇帝無后,選擇繼承人也是有講究的。第一個,如果已經(jīng)襲承爵位,那就不再考慮,除非特別優(yōu)秀。第二,如果你是家里獨子,就往后排吧,不能讓人家絕后。這兩點,溥儀都符合,首先他沒有襲承王位,第二,他還有弟弟,可以替他繼承爵位,不至于給他老爹絕后。


其次,慈禧太后作為清朝后期的實際統(tǒng)治者,她肯定是想找一個年幼的皇帝,這樣她就可以繼續(xù)垂簾聽政了,年幼無知的皇帝還容易控制。再說載豐也是一個老實人,選擇他的兒子繼承皇位,也不會奪自己的權(quán)利。雖然慈禧太后選擇溥儀時,已經(jīng)要不行了,可是她還妄想著自己能夠回光返照再次垂簾聽政?墒菦]等到溥儀繼位,慈禧就掛了。正是由于慈禧的私欲導致皇帝年幼,政局動蕩,清朝滅亡。


還有,選擇溥儀應(yīng)該還考慮到溥儀的母親是自己的干女兒。慈禧太后選擇繼位的人肯定會選擇和自己有點關(guān)系的人,就像當年選擇光緒帝,不就因為光緒的母親是自己的妹妹嗎?可惜她看錯了,光緒親政后搞了個“戊戌變法”,直接就快要了慈禧的老命。所以后來慈禧恨透了光緒,囚禁瀛臺,毒死光緒。


慈禧太后作為清朝最后幾十年的掌舵者,確實在清王朝風雨飄搖,搖搖欲墜時穩(wěn)定了局勢。她重用漢臣,整頓吏治,鎮(zhèn)壓太平天國,后來又興辦洋務(wù),使清朝后期的國力有所提升。慈禧太后最后幾年的新政,確實也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氣象,中國已經(jīng)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了,它已經(jīng)有資本主義的成分了。可是慈禧太后生活奢靡,貪戀權(quán)勢,她的政治舉措雖然有進步的意義,可是這也是在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下不得已而為之。而且慈禧掌權(quán)期間,簽訂了多個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肯定負有主要責任。死之前又立幼帝繼位,為中國的動亂紛爭埋下了禍根,所以溥儀繼位僅三年,大清滅亡,中國直接進入了民國軍閥割據(jù)的時期。

最佳貢獻者
2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期間接連兩任皇帝無子嗣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什么,同治十九歲駕崩,光緒皇帝勉強活到了38歲,竟然未有一兒半女,子嗣的稀少也預(yù)示著王朝的衰敗。


慈禧太后一直不喜歡光緒皇帝,雖然光緒皇帝在他面前唯唯諾諾,乖巧的像只小貓,但是慈禧太后還是恨不得她死,所以在此光緒皇帝還活著的時候,慈禧打算選下一任繼承人了,因為她要繼續(xù)當大清朝的老大,所以必須盡快選下一任傀儡出來,自從戊戌變法之后,光緒皇帝一直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臺,直到去世時整整十年年早就折磨的不成人樣,但是慈禧還覺得不夠,把光緒皇帝最真愛的妃子扔在井里還不算,還每天派人喋喋不休的在他耳邊揭開傷疤,目的就是玩心理戰(zhàn)術(shù)早點把他折磨死。


至于選繼承人,慈禧還是經(jīng)過嚴密的考慮的,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溥儀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選溥儀當繼承人比較合乎情理,還有就是選擇溥儀,就等于把溥儀過繼給了光緒皇帝,溥儀老爹載灃當時有了溥儀,溥杰兩個兒子,即便是把溥儀過繼過來,載灃也不會絕后,同時載灃也是道光皇帝的親孫子,這么看來于公于私溥儀作為繼承者不二的人選。


其實溥儀和慈禧沒有血緣關(guān)系,慈禧的妹妹是光緒皇帝的親媽,光緒和載灃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溥儀和慈禧的妹妹,雖然是名義上的奶奶,但卻沒有任何的血緣關(guān)系,慈禧能這么安排可見也是個心思縝密之人。


溥儀繼承皇位之后,雖然慈禧已經(jīng)去世,但是他的命運并沒有好到哪里去,三次登基三次退位,一生顛簸流離比較坎坷,由于幼時受到太監(jiān)和宮女的教唆,致使身體特別不好最后也未曾留下一兒半女。

文:唯戀無名

圖:來源網(wǎng)絡(luò)

本文原創(chuàng)首發(fā),請勿轉(zhuǎn)載,了解更多有趣歷史,喜歡我請關(guān)注唯戀無名。

3

公元1908年的11月14日的晚上,北京城中原本寧靜的醇親王府被一陣嘈雜的腳步聲打破,隨著宮中太監(jiān)一道懿旨的送入,年僅三歲的醇親王子被選為了嗣君,成為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帝國新的君主。這個原本可以過著自己安逸幸福的閑散王爺生活的小孩,從此命運被徹底改變了;蛟S溥儀一生的不幸和悲劇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的吧。大清光緒三十四年,被囚禁了十年之久的光緒皇帝病死在了瀛臺。光緒皇帝臨終前,慈禧太后懿旨命醇親王子溥儀為皇帝,消息傳出,滿朝愕然,國家正處于多事之秋,應(yīng)該選立年長君主為帝,然而慈禧太后似乎再次重復了同治十三年時的伎倆,二度冊立幼主繼位。那么溥儀和慈禧太后時什么關(guān)系呢?慈禧為何會選溥儀繼位呢?

溥儀與慈禧太后鮮為人知的關(guān)系:

溥儀是醇親王載灃之子,其生母為載灃嫡福晉瓜爾佳幼蘭,瓜爾佳幼蘭是晚清重臣瓜爾佳榮祿之女,同時她還有另一個身份,那便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兒。這層特殊的關(guān)系也是慈禧太后選擇溥儀的一個原因,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溥儀的選立實際上也是因為他出自于清朝皇帝血緣較近的醇親王一脈,溥儀的爺爺醇賢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的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溥儀的父親載灃雖然不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但是確是載灃的嫡母,所也是溥儀的嫡祖母,所以溥儀是介于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之間的身份。醇親王府在晚清時期接連出了光緒、宣統(tǒng)兩位皇帝。這也是因為其家族與慈禧母家葉赫那拉氏聯(lián)姻的緣故。

慈禧太后選溥儀為帝的真實原因

一、趁皇帝年幼繼續(xù)長期把持朝政:

縱觀清朝歷史,并非沒有冊立年幼君主的習慣,在溥儀之前,清王朝已經(jīng)先后出現(xiàn)了四位年幼的小皇帝,除了王朝初年的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還有在溥儀之前的同治、光緒兩位小皇帝。所以年幼并不是溥儀不宜為帝的原因,但是年幼卻恰恰是溥儀被選為皇帝的原因之一和同治十三年的局面一樣,慈禧太后在皇帝絕嗣而終的情況下?lián)砹⒛暧拙鳎湔鎸嵞康木褪窍胍诨实勰暧撞荒芴幚沓臅r期以皇太后之尊代行朝政大權(quán),也就是人們口中說的“垂簾聽政”。慈禧太后一生對權(quán)力有著難以解釋的迷戀,她的一切行為準則都是以維護自身權(quán)力為前提,她的一切決定也都是以維護自身權(quán)力為基礎(chǔ)的。慈禧選擇溥儀為帝時雖然已經(jīng)病入膏肓,但是這位權(quán)欲熏心的皇太后仍然對自己的身體非常樂觀,她覺得自己得的只是小病,不日便會康復,而接下來自己還要在皇帝年幼時代行皇帝職權(quán)。這個原因是慈禧太后冊立溥儀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慈禧太后選立溥儀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要為自己的親兒子同治皇帝立嗣,這源于慈禧太后在同治十三年的一個承諾。二、兌現(xiàn)同治十三年時的當眾承諾:

同治十三年,19歲的同治皇帝病逝,由于同治皇帝無子,所以兩宮皇太后決定選立四歲的醇親王之子載湉為帝,由于載湉與同治皇帝是平輩,所以他繼承的實際上是咸豐皇帝皇位而并非同治皇帝的皇位,這也就意味著同治皇帝的皇位將無人可繼。當時的朝中大臣對于慈禧太后不給同治皇帝立嗣的做法非常不滿,甚至還出現(xiàn)了大臣的選擇極端的“尸諫”行為進行抗議。針對這種情況,慈禧太后曾經(jīng)當眾承諾,待新皇帝生下皇子后將過繼給大行皇帝為嗣子。意思也就是光緒皇帝生下皇子后將被過繼給同治皇帝為嗣。后來光緒皇帝無子而終,慈禧太后留下了溥儀“繼承同治,兼祧光緒”的遺言,這也是兌現(xiàn)了自己在三十四年前的公開承諾吧。

不管怎么說,慈禧太后選擇溥儀即位還是自己的私心作祟,慈禧太后在國家處于動蕩紛亂之時,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依舊以自己的利益為重,最終害了這個王朝,也坑了自己選的溥儀。

原創(chuàng):歷史微書

4

謝謝邀答:一個行將杇木之人,隱居幕后,立3歲的溥儀為皇帝,也是為自己身后考慮,一則仍然可以在生前挾天子以令諸侯;二則為自己明哲保身,不致死無葬身之地。個人觀點,不同觀點可以批評指正。謝謝!

5

大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宣統(tǒng)帝溥儀是慈禧皇太后親自找的第二任幼年皇帝,第一任幼年皇帝是光緒,這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無奈這位兒皇帝光緒被帶大后,很慈禧太后很多政令相斥,引來了慈禧太后和守舊派大臣的強烈不滿,于是在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出現(xiàn)疏漏之時,他們?nèi)浩鸲ブ,慈禧罷免了光緒,而光緒的改革派則是逃的逃(康有為,梁啟超都逃亡國外),死的死(戊戌六君子慘被斬首于北京菜市口),一場轟轟烈烈的清末變革就此落下了帷幕,光緒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臺,爾后在慈禧死前的一天被用砒霜下毒致死。

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光緒帝時候,大清朝不能有權(quán)利的旁落,這是十分危險的時期,慈禧在彌留之際,又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立三歲的溥儀為大清國皇帝,年號宣統(tǒng),為什么會選中溥儀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大家看一下上面的族譜圖便一目了然,醇親王是慈禧老公咸豐的弟弟,而醇親王的側(cè)福晉是慈禧的親妹妹,她和醇親王生下了兒子載灃,所以從輩分上說,載灃和慈禧叫大媽(從父親這邊論)或大姨(從母親這邊論),可謂親上加親,所以在光緒死后,慈禧自然選擇了自己親妹妹的孫子溥儀,這樣同樣是親上加親的關(guān)系(溥儀既和慈禧叫大奶奶,也叫大姥姥),所以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在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下,溥儀幾乎是慈禧的不二人選。

6

慈禧太后之所以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新帝不過是權(quán)利的欲望。

清光緒二十六庚子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出逃,臨行前她下懿旨將太子少傅、文華殿大學士瓜爾佳 · 榮祿之女瓜爾佳氏幼蘭(下圖者)賜

婚給醇王載灃為嫡福晉,她之所以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還有閑心做出這種決定無疑是為以后立帝做準備。因為榮祿是慈禧的心腹,而幼蘭又是慈禧的干女兒,早在三年前,光緒帝因為戊戌變法的失敗,慈禧便要廢了他,立了端親王載漪的兒子愛新覺羅 · 溥儁為“大阿哥”,年號保慶(下圖者為溥儁)

結(jié)果,庚子國亂后,載漪被定為“亂臣賊子”之一,溥儁也被削了“大阿哥”的封號,驅(qū)出皇宮。這場“立帝風波”也就不告而終了。

慈禧太后汲取了立光緒為帝的教訓,因為光緒四歲進宮,那個時候光緒已經(jīng)懂事了,按照大清祖制,同治帝死了后,同治帝沒有兒子,就應(yīng)該立同治的子侄輩的(溥字輩)為嗣皇帝,如果立溥字輩的,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聽政也就不是她了,而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這對于視權(quán)如命的慈禧來說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她不顧祖制,把光緒帝過繼給咸豐帝為嗣,順理成章的光緒就成了同治的弟弟,父死子繼,兄亡弟承也說得過去。結(jié)果,光緒和她不是一條心,這讓她很頭疼。

慈禧太后曾經(jīng)跟隆裕太后說過“我讓你嫁了個活人,卻守了個活寡,這次我給你立個更小的,讓他認你為額娘!闭f的就是溥儀(下圖為三歲的溥儀)

慈禧太后本以為她立了溥儀為帝后,自己就成了太皇太后,溥儀才三歲,更好控制,而且隆裕太后又是自己的侄女,繼而接著垂簾聽政。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下懿旨【醇王載灃之長子愛新覺羅·溥儀,為大行皇帝之嗣皇帝,繼承穆宗毅皇帝兼祧德宗景皇帝,著入繼大統(tǒng),入毓慶宮隆裕太后處教養(yǎng)】

可讓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剛把立帝的懿旨下完,自己就歸天了。

7

盡管慈禧黑點極多,但是就立溥儀這一點來說,沒什么太大毛病,于公于私都是很符合宗法的

溥儀的父親是載灃,也就是醇親王。但他不是醇親王一代目,他的父親醇賢親王才是初代醇王。老醇王是道光帝的皇七子,咸豐帝的七弟,是地地道道的皇子。

而在咸豐的獨子同治去世以后,承繼大統(tǒng)的就變成了醇王的兒子載湉,也就是后來的光緒。這個原因也非常簡單,因為排行老四實際上卻是長子(道光的前三個兒子全部夭折)的咸豐帝這一支絕后以后,就必須從近支親貴里面找人承繼大統(tǒng)。而他的五弟惇親王已經(jīng)出繼為別人的兒子,這一支不能算;六弟恭王只有一個獨子,也不能出繼;自然而然的,就只有老七家的孩子可以來繼承皇位了。

同樣的道理,沒有子嗣的光緒駕崩以后,他的親弟弟載灃的兒子給他做兒子、給大清做皇帝是非常合適的。這既保證了血統(tǒng)的純粹,也滿足了慈禧的私心。

無論是載湉還是溥儀,都是小孩子,這對于葉赫那拉太后(慈禧和隆裕)來說都是好事,因為這樣她們就可以輕松地控制住皇帝,以掌握大權(quán)。

另外,載湉不僅僅是咸豐的親侄子,還是慈禧的親外甥(其母是慈禧的妹妹)。至于溥儀,其外祖父榮祿據(jù)說和慈禧有不明不白的關(guān)系,其母甚至都有人懷疑是慈禧的私生女。這樣一層關(guān)系,使得選擇溥儀變得更加合理了。


歡迎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8

相信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溥儀都不應(yīng)該在那樣一個時代坐上帝為,本身晚清早已大勢已去,慈禧還不顧阻攔,毅然決然的讓年僅三歲的溥儀做皇帝,這不是開玩笑嗎?難道慈禧是想讓大清覆滅嗎?

先來說一下溥儀與慈禧的關(guān)系

慈禧本人曾經(jīng)收養(yǎng)過一個養(yǎng)女,而溥儀的母親正是這名養(yǎng)女,從關(guān)系上來說,溥儀正是慈禧心腹手下的后代,慈禧對這名心腹手下很是看重,進而溥儀也得到了慈禧的重視。

此外,溥儀還是葉赫那拉氏的后人,溥儀的外祖父還是慈禧器重的大臣,這一點,表明了,其實慈禧本身就是想讓葉赫那拉氏的后人掌權(quán),如此私心人皆有之。

按照常理而言,晚清政權(quán)即將傾覆,在這時候選擇讓溥儀掌權(quán)絕對是最愚蠢的做法,比溥儀強的有很多,單說溥儀的父親,載灃,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載灃其人,在溥儀登上皇位之后,成為了一代攝政王,代溥儀行駛軍政大權(quán),所以在慈禧去世以后,實際上的當權(quán)者就變?yōu)榱溯d灃。

為什么慈禧會選擇溥儀?

其實在溥儀之前,光緒帝也是慈禧一手挑選出來的,當年咸豐帝無后,光緒帝也便被慈禧選擇來做自己的繼承人。

為何慈禧會選擇光緒帝?因為光緒帝的母親是慈禧的妹妹,有著這一層關(guān)系,光緒皇帝在繼承皇位以后大半也是要聽慈禧安排的。

只是可惜,盡管光緒皇帝對慈禧太后畢恭畢敬的,但在某些國家重大事務(wù)上,光緒皇帝還是沒有絲毫讓步的,比如說戊戌變法,這場變法運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之后以慈溪為首的舊貴族勢力就開始了對改革派的絞殺。

戊戌變法起的快,落得也快,而在這之外,當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慈禧還狠心的將光緒最寵愛的珍妃投入了井中,兩人之間關(guān)系基本上完全破裂,光緒皇帝完全成為了傀儡皇帝,沒有實權(quán),甚至沒有自由。

經(jīng)過這次事件,慈禧更加堅定了選擇一個容易掌控之人的想法,溥儀就是她的選擇。

首先溥儀的出身讓溥儀占據(jù)了一定的優(yōu)勢,溥儀出身于慈禧一派,自然會是慈禧的最優(yōu)選擇。

其次溥儀年幼,還沒有自己的思想,更容易掌控。

慈禧選擇溥儀做皇帝的目的,本身也不過是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統(tǒng)治,溥儀年幼,更好掌控,這讓慈禧最終選擇了溥儀。

9

1908年光緒皇帝病重之際,慈禧太后將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接到宮中。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溥儀就任為大清新一任皇帝。年僅三歲的溥儀不僅是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注定,由于慈禧太后的一個舉動,清朝最后做到了“有始有終”。清軍入關(guān)之時是一個太后帶著個小皇帝,清末滅亡之時也是太后帶著小皇帝;清朝也算是由攝政王始,由攝政王終。慈禧太后選擇溥儀當大清朝的皇帝不知道是溥儀之福還是溥儀之禍。慈禧太后是一個在政治上摸爬滾打近半個世紀的老辣政治家,他選擇溥儀一定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為什么這個餡餅會砸在溥儀頭上,為什么慈禧會選中當時只有三歲的溥儀?

如果想知道為什么慈禧選擇溥儀,還要看看慈禧和溥儀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1852年2月,十年17歲的葉赫那拉·杏貞參加了咸豐皇帝的選秀大會。這位年輕貌美的女子非常幸運,她最終成功地被選中,并且賜號為“蘭貴人”。1854年,葉赫那拉·杏貞被封為懿嬪。1856年3月,葉赫那拉·杏貞生下咸豐帝獨子載淳而被封懿妃。1857年,葉赫那拉·杏貞又被封為懿貴妃。葉赫那拉·杏貞在皇宮里的成功使得她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也抱著成為妃子的想法參加咸豐皇帝的選秀大會。但是非常不幸運的是葉赫那拉·婉貞并沒有被選中。葉赫那拉·婉貞落選之后,在葉赫那拉·杏貞的搭橋牽線下嫁給了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成為其嫡福晉。葉赫那拉·杏貞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葉赫那拉·婉貞也非常出色,生下了后來的光緒皇帝。由于這層原因所以慈禧太后和醇親王奕譞一支的關(guān)系十分要好。

醇親王奕譞除了有葉赫那拉·婉貞一位嫡福晉之外,還有三個側(cè)福晉:大側(cè)福晉顏扎氏,二側(cè)福晉劉佳氏,三側(cè)福晉李佳氏。二側(cè)福晉劉佳氏生下了奕譞第五子載灃,第六子載洵,第七子載濤。愛新覺羅·溥儀就是載灃的大兒子。由于慈禧太后沒有親孫子,葉赫那拉·婉貞也沒有親孫子。盡管溥儀和慈禧沒有血緣關(guān)系,溥儀算是和慈禧關(guān)系最為親近的宗室。從血緣上來說,溥儀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也算是同治皇帝的侄子。從傳統(tǒng)禮法上,溥儀也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由于這一層關(guān)系,使得溥儀成為皇位的繼承人。

溥儀被立新皇帝的方式和中國大多數(shù)皇帝不一樣。中國大部分皇帝繼位都是父子相承的結(jié)果,溥儀這是選擇的結(jié)果。溥儀繼承皇帝的方式和漢文帝、漢宣帝比較相似,都是從宗室中選擇的結(jié)果。選擇皇帝的時候自然就會有多方面考慮。清朝末年已經(jīng)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隨時都可能滅亡。這時候選擇皇帝應(yīng)該選擇一個年長之人,古代講究“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但是慈禧卻有選擇了一個小皇帝,這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為什么慈禧會選擇一個小皇帝呢?其實這個時候慈禧倒是有了一些母親的慈愛。慈禧皇帝在臨死之前想到了自己的兒子并沒有子嗣,慈禧決定為自己的兒子過繼一個兒子。慈禧最初選擇的是溥儁,庚子之變之后,慈禧廢除了溥儁。溥儀出生之后,慈禧看到了新的人選。慈禧病重之后,將溥儀接入宮中,成為皇位的繼承人。這樣一來,溥儀繼承了穆宗同治皇帝和德宗光緒皇帝的大統(tǒng)。

慈禧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有“后代”只能從“溥”字輩的宗室中選擇一個。穆宗皇帝去世的時候年齡有比較小,所以最佳的方式選擇一個年齡比較小的宗室,溥儀便符合這一個標準。當時的大清朝已經(jīng)風雨飄搖,隨時都有顛覆的危險。所以選擇幼君的不僅要選擇皇帝本人,還要選擇皇帝身后人。與其說慈禧選擇了溥儀,不如說慈禧選擇溥儀的父親載灃。清朝末年的“小王爺”們大多都是一些無能之輩,載灃的能力雖然一般,但是算是眾多“小王爺”中比較靠譜的一個。載灃執(zhí)政能力非常一般,卻是一個為人寬厚、謙虛和藹的人,而且也是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人,他的民族氣節(jié)也值得稱贊。當年他代表清朝出使德國的時候,拒絕下跪而得到慈禧的贊賞。當時載灃還是一個比較新派的王公貴族,不少人認為載灃是一個新派人物,頗符合清末新政的要求。慈禧太后需要一個能夠保持新政策略的人,載灃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慈禧選擇載灃也是無奈之舉,矮子里面挑一個高個,選擇綜合條件最適合的載灃。

慈禧選擇載灃和溥儀父子的原因還有考慮其他方面的考慮。載灃一方面有醇親王一支的支持,另一方面他還有榮祿的勢力支持。載灃的嫡福晉是清末忠臣榮祿的女兒,慈禧太后的養(yǎng)女。瓜爾佳氏深得太后喜愛。榮祿身后又有龐大的勢力集團。載灃的婚姻也有慈禧太后做主,慈禧將自己喜歡的養(yǎng)女嫁給了載灃。一方面可以看出慈禧對載灃的欣賞,一方面可以看出慈禧拉攏榮祿集團。溥儀則是慈禧太后政治聯(lián)姻的結(jié)果,也是最符合慈禧心中皇位繼承人的人選。慈禧選擇溥儀既能得到榮祿集團支持,也能得到醇親王勢力的支持。所以最終慈禧選擇溥儀。

10

慈禧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與同治十三年立年僅四歲的載湉為帝,如出一轍。

載湉繼承的是咸豐的皇位,溥儀繼承的則是慈禧唯一兒子同治的皇位。

公元1908年11月15日,手握清王朝最高權(quán)杖長達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崩逝了。

其在臨終之際,下令把做了三十四年傀儡皇帝的光緒,也一并帶走,苦命的光緒皇帝,帶著無盡的遺憾與這個世界告別了。

光緒駕崩了,那么空出來的皇位怎么辦?由誰來繼承,因為光緒皇帝并無子嗣留下,皇位的繼承問題,再一次成為晚清帝國的難題。

然而這一次在選擇皇位繼承人上,比同治十三年的時候,簡單的多了,因為此時的慈禧太后擁有絕對的權(quán)威,她說生姜是樹上長的,就是樹上長的,無人敢反駁的。

但同治十三年的時候,是沒有如此大的權(quán)威的,因為那時慈安太后還活著,雖然日常龐雜的朝政是由慈禧太后處置的,但名義上慈安的地位是高于慈禧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慈禧太后同輩的人,能夠影響慈禧的人,一個個的都走了,所以這一次選立皇帝,完全是由年邁的慈禧來敲定的,她說誰上誰就上。

那為何慈禧太后又一次的選擇了醇親王奕譞的后人呢?(光緒是醇親王的兒子,宣統(tǒng)是醇親王的孫子)

因為在皇室宗族里若論親疏,慈禧太后與醇親王府是最親的,首先慈禧的老公咸豐皇帝與醇親王奕譞是親兄弟,同為道光之子,其次醇親王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的親妹妹。

另外溥儀的媽媽瓜爾佳氏,是慈禧晚年最信任的大臣榮祿之女,同時也是慈禧的干女兒,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溥儀年幼,無法佐理政務(wù),慈禧太后可以再一次的垂簾聽政,雖然她此時已經(jīng)病入膏亡。

慈禧太后非常怕死,這一點在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的時候,就得到了最好的佐證,八國聯(lián)軍在議和的條款上,第一項就是處死慈禧太后,這可把慈禧給嚇壞了,為此她不止一次的痛哭流涕,表示自己不想死,只要洋人不殺她,任何條件都可以答應(yīng)。

慈禧在安排了溥儀繼承大統(tǒng)之時,著重說明溥儀繼承的是同治的皇位,而不是光緒的皇位,其實這是慈禧太后出于私心,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絕后而已。

可憐的醇親王奕譞,不但自己的兒子被慈禧過繼給了咸豐皇帝,最后自己的孫子又被過繼給了她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皇帝,不知九泉之下的奕譞對于慈禧的安排是喜還是恨。

總而言之,無論是光緒皇帝還是宣統(tǒng)皇帝,都只是慈禧太后玩弄權(quán)杖的棋子吧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